㈠ 急性荨麻疹怎么区分
荨麻疹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的皮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那得了急性荨麻疹怎么治疗呢?患者可应用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去氯羟嗪等口服,或应用新一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治疗;2~3岁以内的小儿多采用0.2%苯拉海明糖浆。如患者皮疹广泛且痒甚者,可给予氯苯那敏或苯拉海明肌内注射,或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或50%葡萄糖液加入维生素C静脉注射,治疗时应注意查找感染病灶,给予相应的治疗药物并警惕败血症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出现,下面来看看急性荨麻疹怎么区分吧?
急性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反复发生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是临床常见病,病因非常复杂,常见原因主要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感染;药物;物理因素如机械刺激、冷热、日光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和内分泌改变;遗传因素等,这些因素作为过敏源刺激机体产生皮肤过敏性疾病。典型症状:皮肤剧痒、风团、丘疹等。风团可相互融合成大片皮损,或成地图样损害,呈红色浮肿片块。
急性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患病初期,在皮肤出现红斑、水肿的基础上出现密集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等,泡破后出现糜烂、渗水、结痂、脱屑等,自觉瘙痒,搔抓可以引起糜烂、脓泡、出血、苔癣样变等,另外可以从原发部位向周围扩散,泛发全身,形成红皮病。慢性荨麻疹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常找不到病因的疾病,患者常不定时地在身上、脸上或四肢发出一块块红肿且很痒的皮疹块,常常越抓越痒,越抓越肿。发作次数从每天数次到数天一次不等。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急性荨麻疹怎么区分的内容,一旦得了这种病要及时治疗,另外希望大家平时多学习一些关于传染病安全知识,以便做好预防工作,尽量远离过敏源。
㈡ 荨麻疹怎么治疗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和它在做长期的斗争,大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控制住了病情,但过一段时间,荨麻疹又出来“捣乱”,病情反反复复,就是好的不彻底,这是件非常让人烦心的事情。荨麻疹发作后会导致皮肤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红包,伴随着剧烈的瘙痒症状。
生活中不少人感觉荨麻疹是种小病,殊不知,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也会影响到其它地方,导致气促、胸闷、呕吐,血压降低、呼吸困难。因此,认清荨麻疹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样才好对症治疗。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下。
为什么荨麻疹老反复?与5个原因有关
1、吃含有刺激、易过敏的食物
吃刺激、易过敏的食物,会造成荨麻疹病情的加重或者复发,例如含酒、辣椒、咖啡等。而蟹,虾等海鲜,这些属于发物,也需要尽量少食用。荨麻疹患要每天保持充足的饮水量,在主食方面,可以吃一些米饭或者粗粮,菜要以清淡为主。
2、乱用药物
因滥用药物而导致荨麻疹加重等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乱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容易产生依赖性,容易导致荨麻疹反复发作,如果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前期治疗效果会比较好,一旦停药,往往很容易出现再次复发,甚至还会加重病情。因此,治疗皮肤病首先要明确诊断,针对病因,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免疫学专家研究发现,荨麻疹患者是因为体内TH2(2型T细胞)活性过高从而产生过多的IgE抗体就形成过敏体质。台湾研究中心研发长、台湾国立大学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研究所谢佩珊博士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健全与肠道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欣敏康抗过敏益生菌可以通过促进机体自身γ干扰素的分泌量使TH2(2型T细胞)的活性下降,增进TH1型免疫反应来调控因过敏而反应过度的TH2型免疫反应。欣敏康抗过敏益生菌利用活性的、无致病性的益生菌菌株,可以对肠道里面的免疫机能产生刺激作用,把过于低下或者是过高的免疫活性调节到了正常的状态之下,更好的促进肠道的成熟,慢慢使过敏原无法与体内的IgE抗体结合,从而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荨麻疹就会在一段时间后自然消退,直至不再复发。
3、未坚持治疗
荨麻疹患者要坚持正确治疗,不要病情有所好转后马上停药,这会导致疾病治疗不彻底,很容易出现复发,荨麻疹患者不仅要选择正确治疗方法,还要坚持治疗,才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4、缺少护理
荨麻疹患者不仅要坚持正确治疗,还要做好护理工作,这样可以降低疾病的复发几率,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不当也会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5、不良的作息习惯
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经常出去应酬、喝酒、夜生活频繁,有些工作忙的经常加班到深夜,这样使生物钟紊乱,身体的免疫力下降,抵抗力降低就会使荨麻疹有了可乘之机。
㈢ 荨麻疹的症状
1、急性荨麻疹:皮疹为瘙痒而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风团。淡红或瓷白色,边界清楚,周围有红晕。皮疹发生和消失都很快,此起彼伏,一日之内可发作数次。
2、血管神经性水肿(又名巨大寻麻疹):在眼脸、口唇、喉头、外阴等组织疏松而易于肿胀的部位发生荨麻疹时:往往呈现局部水肿,叫血管神经性水肿,身体其他部位可同时有风团存在。严重喉头水肿有引起窒息而致死的危险。
3、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可迁延至数周、数月或数年,为慢性荨麻疹。
4、皮疹发病部位不定。由食物等因素致病者多为全身性,多发于躯干及臀部等处。由昆虫叮咬等致病者多为局限性,多发生于四肢等暴露部位。
5、有些病者的皮肤对外界物理性刺激甚敏感,表现为皮肤划痕征阳性(用指甲或钝器划其皮肤,划过之处很快出现风团)。
6、患者如同时伴有肠粘膜荨麻疹时,常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7、有时急性荨麻疹可出现于脓毒血症或败血症患者,遇此情况应及时诊断和积极抢救。
㈣ 荨麻疹如何处理
春末夏初,是荨麻疹的高发期,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容易患荨麻疹。据统计:每年的春季也就是三到五月,皮肤过敏的人数与其他月份相比增加了15%-20%,其中有一半是荨麻疹。
什么是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俗称“风疹块”,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突然发生白色或红色的疹块(俗称风团)隆起,大小不一,自米粒至手掌大,成块或成片,周围有红晕而发痒,时起时落,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患者常因极度瘙痒而烦躁不安,夜间尤其严重以至影响睡眠,又由于患者用手抓痒常可致皮肤细菌感染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荨麻疹不及时治疗的危害
1、荨麻疹会造成患者皮肤持续瘙痒,严重的伴有瘙痒难以忍耐,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甚至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精神萎靡,烦躁及精神因素障碍。
2、反复发作还会造成皮肤成片的红斑,密集或疏散的小丘疹,或是肉眼难见水疱外观损害。
3、荨麻疹还具有遗传性的特点,容易给下一代的健康造成隐患。
4、迁延不愈,引起色素沉着,影响容貌也不容忽视,倘若不及时治疗或方法不科学会导致产生色素沉着或疤痕。
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如用传统的控制方法和治疗,如激素、抗组胺类,消炎类药物治疗,一时见轻,但过一段病情又会加重,对孩子身体影响也很大,长期服用对肝肾造成更大损伤。外用一般会选用激素类软膏,如地塞米松软膏、肤轻松等,虽然能很快控制皮肤过敏症状,但是一停用,过敏症状就会复发,长期使用激素类软膏会使皮肤失去正常防御和自我保护能力,最终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
国际上对荨麻疹等皮肤过敏症状的免疫治疗措施中提倡:过敏疾病发生时,人体内的免疫反应会使TH1细胞数量下降,在过敏原的刺激下连续产生多种细胞激素如IgE的产生增多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促使免疫反应朝向TH2途径形成体液免疫反应。台湾研究中心研发长、台湾国立大学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研究所谢佩珊博士研究发现,欣、敏、康抗过敏益生菌能够参与免疫细胞因子的调节,这种极少数的抗过敏活性益生菌能够促进体内干扰素的分泌调控TH1型免疫反应而抵制免疫球蛋白IgE,通过增进免疫细胞TH1型免疫反应来调控因过敏而反应过度的TH2型免疫反应。欣、敏、康抗过敏益生菌含有6株专利抗过敏菌株,连续补充三个月以上使得身体中的IgE浓度降低,这样一来使过敏原无法与体内的IgE抗体结合,从而不再发生过敏的系列生化反应,可大大减少或缩短抗过敏西药的疗程,避免荨麻疹复发。
预防荨麻疹的五大关键
关键一
远离过敏源,荨麻疹多数是由于体内对某种物质过敏,因此这些人平时要注意远离过敏源,过敏源可能比较难找,因此患者们可以去皮肤病医院做过敏源检测,然后再针对性的预防。
关键二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关键三
家里要经常打扫卫生,最好用湿布擦拭,以免灰尘飞扬;家里的日用品、玩具特别是毛绒玩具要经常清洗、消毒;经常换洗被单、被套、枕套等用品。
关键四
荨麻疹的发生与饮食有很大关系,比如海鲜、牛奶以及腥发类食物等。因此日常生活中要细心的观察自己对哪些食物过敏,以后要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㈤ 荨麻疹是一种什么病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病。
荨麻疹,俗称风疹团或风疙瘩,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上出现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风团,这些风团通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自行消退,但可能会反复出现。荨麻疹的症状可能包括皮肤红肿、瘙痒、刺痛感,有时还伴有头痛、发热等其他症状。其发病机制涉及过敏反应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可能是由于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刺激或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触发。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系统对某种物质的异常反应。当人体接触到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称为组胺的化学物质,导致皮肤血管扩张、充血和炎症反应,从而产生风团和红肿等症状。不同的人可能对不同的过敏原产生反应,常见的过敏原包括食物、药物、植物、化学物质等。
荨麻疹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和医生的体格检查。治疗荨麻疹的目标是缓解皮肤症状,减轻瘙痒和减少风团的发生。治疗方法包括避免已知的过敏原、使用抗过敏药物以及局部使用止痒药膏等。对于严重的荨麻疹发作或反复发作,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医疗评估和治疗。
总之,荨麻疹是一种涉及皮肤过敏反应的疾病,主要症状为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治疗荨麻疹需要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荨麻疹,请及时咨询医生以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请注意,此文仅供参考,若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