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徐冰的著作
1、《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文化人的日本认识—基于宇宙风杂志的考察》商务印书馆,2009,独撰
2、《日语口译学论稿》,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独撰
B. 根据艺术家徐冰的天书张怎么写
徐冰应邀做客央视《开讲啦》 分享“创造力从哪里来” “创造力并不是创造了什么东西,而是你用一种新的独具视角的态度和方法,面对习以为常的领域,这个时候的创造力才是真正的。我的艺术来自于对社会的敏感,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1月18日晚10点半,我院副院长徐冰教授应邀做客央视一套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与青年人一同分享“创造力”。 从孩提时代对上中央美院的渴望到大学时期临摹“大卫”的夜以继日,从用两年年时间雕刻出4000多个无人能懂的汉字创作《天书》,给人类现存知识范畴提供新的概念,到用符号描绘一个普通人24小时的《地书》以期实现普天同文的理想;从亲眼目睹9•11恐怖袭击事件创作《何处惹尘埃?》,到创造“新英文书法”以艺术的方式向人们提出思维方式的改变……徐冰以三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体会分享他的想象力、创造力、思考力,他说“人一生的目的就是要找回你失去的东西,而我们失去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本身所拥有的一种天生的创造力。” 面对现场青年代表关于“大众如何欣赏艺术?”“对艺术生来说,英语真的重要吗?”“在高考统一的标准下,如何寻找创造力?”的问题,徐冰也一一作了解答。在他看来,作为一个艺术家,一定要对社会有责任,“我们必须是一个对世界的命运和人类命运关注的人,你的创造力其实来自于你的激情,就是你对人类命运的关忧。”节目中,徐冰以轻松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与青年进行了愉快的交流。 《开讲啦》是由CCTV-1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思考和心灵的滋养。该期节目播出后,在艺术青年群体中引起了极大反响,特别是引发了艺术领域的年青一代对关注社会问题与创造力关系的新的思考。
C. 徐冰的基本简介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7年4月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单位: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
个人情况综述:
生于吉林长春,74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务农之余自学日语,77年逢恢复高考,遂入东北师大日语系,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在北京语言学院、北外、北大、东京外语大学、东京大学等院校学习或研究。97年始于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学比较文化专业作博士论文,07年通过答辩,获学术博士学位。03年考入北大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日本史方向博士课程,07年毕业,获史学博士学位。凭两所世界名校的熏陶与历练,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
1998年41岁时,在全国本学科13所高校的激烈竞争中,作为学科带头人申报博士点成功,使我校日语学科获全国第3个日语博士点,本人成为当年全国日语学科最年轻的博士点带头人、博士生导师。2000年—2004年任学科带头人期间,与同仁协力,使我校日语学科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日语学科本科第一名。指导多名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2004年、2005年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全国日语专业本科优秀毕业论文2等、3等奖;2006年指导的博士论文课题获0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
研究方向:日本文化、中日文化比较研究,侧重于中国人的日本观的研究
D. 在后厨电视剧中 徐冰的扮演者 是谁 都拍过什么影视
海清,本名黄怡,中国著名女演员。7岁时便出演电视剧,12岁在江苏省戏剧学校学习舞蹈,17岁从江苏省戏剧学校走进省歌舞剧院,1997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2003年出演《玉观音》正式出道,2009年前后她在滕华涛导演的电视剧《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中塑造了生动的屏幕形象。2010年主演《媳妇的美好时代》取得极大成功,被称为「国民媳妇」,凭借该片获得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受观众喜爱、最具人气女演员奖以及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中文名:海清
外文名:Christina
别名:黄怡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南京
出生日期:1978年1月12日
职业:演员(隶属国家话剧院)
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97级表演系
经纪公司:喜天影视文化(北京)有限公司代表作品:《玉观音》,《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媳妇的美好时代》,《心术》主要成就:
2010年金鹰奖最受观众喜爱女演员
2010年金鹰奖最具人气女演员奖
2011年飞天奖优秀女演员奖
2011年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
星座:摩羯座
血型:O型
身高:167cm
体重:50kg
E. 徐冰的作品赏析
《凤凰》:低碳也好,环保也罢,它终究无法脱离“破烂”的本质。在中国的建筑工地,《凤凰》曾经是一堆堆任人践踏的垃圾。旅美18年,徐冰回国后第一次踏进北京CBD的工地时,就被这些建筑废料的原始粗陋的美感,被高楼大厦背后的真相深深吸引。
他同意了委托方的邀请,决定用这些建筑废料制作艺术品,最终的形态将是中国人熟悉并喜爱的吉祥图腾——凤凰。这只经过认真“乱抹”的大鸟,以其富于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在民俗的、当代的、艺术的、社会的这些概念中自由游走,从北京的CBD到上海的世博园,成为非常令人瞩目的中国艺术作品。
风格:“美”或“丑”并不重要,风格、流派也没有那么重要。《凤凰》诞生后,最有意思的是它“嫁鸡随鸡”的性格——放在北京CBD,它散发着一种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隐喻和思考;放在上海世博会,又增添了对历史绵延的追溯;而最终它也许会被台湾收藏家带往宝岛,或者会成为那里的人们熟悉又陌生的图腾。
观念:一辈子的艺术理念,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似乎很陈旧的话。徐冰的每一件作品都令人出其不意,带给人的感觉是充满回味的惊诧。正如意大利批评家Russo所说的,《凤凰》是他“唯一看到的使用中国人的态度来制作的艺术”。而以《凤凰》为代表的,徐冰构筑的艺术世界,或者说他进行创作的“中国人的态度”究竟是什么?艺术家给我们的回答既简单又朴素,甚至有些“过时”——那竟然是一句“艺术来源于生活”。
(5)徐冰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扩展阅读
作品理性克制,这种感受主要体现在创作方法和技艺上。它们不像八九十年代外来西方文哲思潮下的直接产物,并不足够激进;也不像继承儒道释文人传统,并不写意,没有含混性。徐冰的作品更像北宋的科学发明,暗合了西方现代科学精神,追求具体、准确,清晰的指征,这可能也是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他作品的原因。
徐冰知识分子家庭背景与长期的版画专业训练影响了他观看世界的方式。持续关注“社会在场”,艺术之外的事情是作品的“思想”来源,跨文化的经历促成他重点关注中西方的文化与历史交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成为他分析梳理的对象。
但“社会在场”不满足于此,徐冰甚至参与了公益项目《木林森》,具体的艺术行动介入“社会在场”。这种持续关注的力度确实是受到社会主义背景的深刻影响。当我们说徐冰是观念艺术家时,更亲近西方的左翼观念艺术家,而不是消费景观下的个人主义。
F. 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华人获奖者
获得该奖项的杰出华人天才包括:
徐冰
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奖(MAC ARTHUR AWARD),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华人。
徐冰(1955-)祖籍浙江温岭,生于重庆。197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1990年接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邀请,做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2008年回国,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在自20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创作的成名作《天书》系列中,他亲自设计刻印数千个“新汉 字”,以图象性、符号性等议题深刻探讨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九十年代移居美国后陆续创作《新英文书法》、《鬼打墙》、《地书》等。此外,本世纪以来徐冰的创作面向更为丰富,特别是其日益关注的艺术介入社会的题材,《烟草计划》、《木林 森》、《凤凰》等均是颇具深度的代表作品。鉴于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1999年他荣膺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 庄小威
2003年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的庄小威,是该基金会史上颁发的第一名华裔女科学家。34岁成为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系的双聘教授。庄小威利用改进的荧光光谱技术来研究单个分子,从而揭示复杂的生物过程。2003年,她正利用这种方法研究流感和艾滋病病毒如何侵入宿主细胞,这有助于研发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方法。
陶哲轩
2006年麦克阿瑟基金天才奖唯一一名获奖华人是天才数学家陶哲轩是唯一获奖的华裔。这是陶哲轩在一个月内获得的第二个大奖,他在8月22日举行的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得了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菲尔兹奖 (俗称数学诺贝尔奖)。麦克阿瑟基金会(The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称赞陶哲轩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组合数学和数论,并为多个数学界长久以来的推测(conjecture)提供了证明,他的研究也为许多领域开创了新的思维,对这些领域未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何琳
生物学家何琳
何琳是2009年度二十四位获奖者中的唯一华裔。1997年从清华大学毕业,2003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学助理教授。何琳关于研究微小核糖核酸分子在癌症形成和治疗中的作用而获得奖金。
沈伟
于2007荣获美国“麦克阿瑟奖天才奖”的纽约美籍华人编舞家沈伟,出身于中国湖南,5岁学中国画,9岁在湖南省艺校学习中国传统戏曲,毕业后任湖南省湘剧院演员,后又学舞蹈,成为广东现代舞团舞蹈演员及编舞。多才多艺兼善绘画,曾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中国传统水墨、结合现代舞姿打动全世界。
萧强
2001年得奖,现为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信息学院专聘教授。
张益唐
2014年获奖 。主要贡献在于2013年4月17日向《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投稿证明存在无穷多对素数相差都小于7000万的论文《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同年5月21日,该篇论文被数学年刊接受。
杨培东
2015年获奖。杨培东是国际顶尖的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88年从木渎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1999年至今,先后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4月18日,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4月17日,杨培东团队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划时代的科研成果,有望解决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科学难题。
G. 徐冰的作品回顾
-《天书》
1984年徐冰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此期间读了很多书。他说:“到了80年代,我读了很多书,参加了大量的文化讨论,觉得不舒服,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吃了太多,这时对所谓文化就有一种厌恶。文化讨论好像是一个游戏机,上去了以后就没有办法停下来。到最后把本来清楚的事情也给搞乱了,这个叫‘文化’的东西和我们总有一种不合适的关系。当时就觉得要做一本自己的书来表达这种感觉。”
1987年,徐冰开始在中央美院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以特有的耐心和技艺刻制了4000多个自己创造出来的字。这些字没有一个是可释读的,也就是说全部都是没有意义的。当这些字通过雕版印刷出来并装帧成线装书的时候,就呈现出它的当代性——严肃、庄重的形式下却没有任何意义,这些特别像样的“伪文字”完全没有交流的功能。这就是徐冰的成名作《析世鉴——天书》。
这部作品自1988年首次展出后就一直是热烈讨论的对象。据说有位商务印书馆的老先生看了,却没有一个字能辨认,“这让他很恼火”。对现代艺术有经验的读者则说:“这部作品是对他的文化依赖的警告。”徐冰自己评价《天书》说:“这是一本在吸引你阅读的同时又拒绝你进入的书,它具有最完备的书的外表,它的完备是因为它什么都没说,就像一个人用了几年的时间严肃、认真地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天书》充满矛盾。”
试着把三维的实物转到二维的平面上,让版画不再受到制版或尺寸的限制
-《鬼打墙》
徐冰这样描述这部以长城为基础的作品:“我是学版画出身,一直就想试着把三维的实物转到二维的平面上,以获得一种新的转换概念,这样版画就不再受到制版或尺寸的限制。1990年3月我和一些学生、朋友以及金山岭的农民十几人在长城上辛苦了近一个月。完成了这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手工版画的室外拓印工作(当然尺寸的大小不是艺术的关键)。折腾了一把也算过了瘾。满满一卡车的拓片从山上运回了美院。1990年7月我去了美国,为了筹备一个展览,这堆半成品也被运到那边。在一个大的工作间里,我与几位助手工作了半年多,把它们拼接、装裱起来。首展是在美国的艾维姆博物馆。这东西的出现,把保守的美国版画界吓了一跳,这么大、这么特别的版画,没见过。”
从图形标识入手,寻找普天同文的理想
-《地书》
与《天书》相反,《地书》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书。徐冰说:“这两本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书,又有共同之处,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而《地书》则表达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
《地书》的灵感来自于机场和飞机机舱。徐冰注意到,机场的标识和航空公司的安全说明书的设计都以非常简洁的图形为主,基本上不用语言就能把复杂的内容传达给操着不同语言的乘客,相当于一个“国际读本”。从1999年开始,徐冰开始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各种标识,很快就收集了上万个图形标识。徐冰希望《地书》是一个开放的作品,他计划为《地书》建立一个网站,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加入自己发现的图形文字。但他也认为文字是已经约定俗成的:“我做的只是收集整理,我不想自己编造一套文字。”
道德、利害关系的判断太强,就看不到材料的真实和价值
-《烟草计划》
《烟草计划》始于2000年杜克家族所在地美国Durham城,延续到2004年的中国上海,由一系列与烟有联系的制作所构成。比如:一本用烟叶印制的大书,在展示中任由烟叶虫把它吃成一堆碎屑;一只十米长的香烟在展开的《清明上河图》上缓慢地燃烧,在长卷上留下一条痕迹;在黄浦江码头的旧烟草货栈,用霓虹灯和云雾制作了大型装置;由无数只香烟插成的一张巨大的虎皮地毯散发着浓重的烟草味道……整个计划构成了一个层层深入的对人与烟草复杂关系的追问,以及以烟草为线索引发的有关历史与现实、国际资本、文化渗透及劳力市场等话题。
徐冰说:“把烟看成一个无属性的材料,思维的触角才可以无限展开,才能发现难得的东西。如果总带着很强的道德、利害关系的判断,就看不到这些材料的真实和价值。艺术作品与社会内容的相关性其实是不需要艺术家去担心的,何况是烟草这种材料,它自己就把这种关系搞定了。”
尘埃与9·11事件的警示
-《何处惹尘埃》
这件作品首展是2004年在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徐冰将在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尘吹到展览中,经过24小时,在展厅地面上由灰尘显示出六祖慧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展厅入口处有一组照片,叙述了作者将这些粉尘从纽约带到威尔士的过程。展厅被霜一样的灰白色粉尘覆盖着,有宁静、肃穆之美,但给人一种很深的刺痛和紧张脆弱之感,哪怕一阵轻风都能将现状改变。
徐冰说:“尘埃是一种最基本,最恒定的物质状态,不能再改变什么了。为什么世贸大厦一旦失衡,顷刻化为平地,回到物质的原始形态?因为在它之上聚集了太多本不应该的人为意志。这类事件的起因往往是由于政治关系的失衡,但本源却是对自然形态的违背。所以说9·11是对人类本质性的警示。”
要打破艺术的边界,只从艺术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没出息的
-《木·林·森》计划
2005年,美国圣地亚哥当代美术馆等三家机构共同发起、策划了一项提高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意识的项目,作为受邀的8位艺术家之一,徐冰选择了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并为肯尼亚集资恢复森林绿化设计了一套计划。即请肯尼亚的少年儿童,根据徐冰为此计划编写的教材中的方法,用人类祖先发明的文字符号,创作、组合成有关“树”的图画,然后经过网络以及在美术馆的展出,以每幅30美元的价格在网上拍卖购藏,并把所得的资金用于肯尼亚植树造林。两美元在美国只能买一张地铁票,在肯尼亚却可以种下10棵树。同时,参与到计划中的人则各有收获。在徐冰看来,这是《木·林·森》能够长期循环、持续进行下去的理由。2008年,结束第二次肯尼亚之行后,他把孩子们画的树临摹、组合成大幅的森林风景画。
《木·林·森》计划无法用装置、绘画、雕塑或是行为等任何一种艺术方式简单定义,有人说这是一件“消失”的作品,变成一个大众参与的项目,艺术的边界被打破。也有人把它看做一个集合了环保、教育、艺术等诸多内容的社会项目。徐冰说:“如果艺术家只是从艺术的角度切入考虑问题,我觉得他肯定不是一个有出息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