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髎是身体的哪个位置 八髎不通的身体表现
1八髎是身体的哪个位置
八髎并不是单一的某个穴位,而是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的合称,具体部位相当于骶骨上的四对骶后孔,左右共八穴,具体位置如下:
上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
次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
中髎:在骶部,当次髎内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下髎: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2八髎有什么作用
八髎是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纤肢的部位,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而且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
3八髎不通的身体表现
八髎在阳关和会阳之间,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是十分松软能容易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而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
如果八髎不通的话,可能会有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妇科病症,此外,又因为八髎是支配盆腔内脏差念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所以八髎不通还可能表现出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等症候。
4八髎如何保健
按压八髎如果有酸胀感的话,用推擦法可使局虚竖困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将两手掌交替用力放在八髎穴上横向来回推擦,一天进行1-2次,每回100-200下,反复推擦至皮肤微红有热感为宜。
最初推擦八髎时如果半天也不发热的话,说明可能经络不通需长期坚持,若想调理八髎能看到较好效果的话,一般需要他人帮助,自己搓可能由于用力不便效果差一些。
② 八髎穴:通治一切妇科!
2017-08-01 沂诺说养生
女性的很多失眠、便秘等,往往都是由妇科问题导致的,医生如果不考虑妇科因素,用常规的方法去治疗,就不能根治,容易反复。所以,古代很多医家总是说:“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中医里也单列妇科。一般来说,女子初潮以后,其治病养生就要考虑妇科因素了。
女性的妇科问题还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易复发。妇科病大多是由寒湿淤引起的,也就是说盆腔环境不好,就如在潮湿寒冷环境下,东西会发霉、发烂、结冰,当盆腔寒湿淤堵、气血不通时,自然会滋生盆腔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若不改变体内环境(病灶),再怎么手术也难逃复发!
调理妇科病重在调理盆腔环境,而在调理盆腔环境时,有一个穴位是绝不能少的,那就是八髎穴。
一、八髎穴可以通治一切妇科病
中医在给艾友提供妇科指导时,必然是每次都要用到它!八髎穴位于人体腰骶部位,这个部位恰好是女性胞宫(子宫、卵巢等的统称)的位置,艾灸此穴可直接刺激温润女性一生的核心点——胞宫。
八髎调治妇科疾病的功效,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记载:“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kāo )分间。”这里的腰痛包括了肾部疾病,因为腰为肾之府。“阴卵”在女人指的就是盆腔、子宫、卵巢、阴部、泌尿系统。
八髎五行属水,擅长调节全身的水液,疏通气血。凡是妇科病,都跟气血水液有关。因而,八髎能通调所有的妇科病。
:
八髎穴不是单独的一个穴位,而是八个穴位的总称。髎的意思是孔,八髎也就是八个孔,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脊椎两侧各四个,这八个孔直接联通胞宫,艾灸它们可以最大程度的向胞宫乱毕传导热力和药效,所以八髎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容易得气,容易有灸感,艾灸效果强!
很多艾友反应艾灸八髎穴一段时间后,有明显的热感向腹部和脚底通串。八髎乃盆腔的气血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一定不能让它有任何瘀阻!不论是敲打、搓揉、艾灸一定要让八髎穴气血通顺!
二、八髎是女性妇科的反应点
(1)看
色素深(黑):宫寒;
有痘、红疹:湿热下注,有炎症;
凹进去:有宫寒,子宫肌瘤;
突起,像海绵体:盆腔炎;
干躁、黑且有发裂纹路:盆腔气血不畅 。
(2)摸
毛孔粗,干:月经量少,内分泌失调;
温度凉:宫寒;
八髎上热下寒:阴阳失调。
三、艾灸八髎穴的好处
1、艾乃纯阳之品,因此按照中医理论,在女性身体阳经较为集中的八髎部散岩位施灸,可有助于改善原本属于阴寒之体—女性的生理功能,起到补益阳气、调节冲任,预防和治疗月经、白带异常的作用;
2、艾灸的温润作用,最擅长地就是温经散寒;在女性膀胱经、督脉经和臀部上施灸,能显着改善女性盆腔内的血液循环,预防子宫肌瘤、囊巢囊肿的发生。
同时,艾灸还具有行气活血、祛寒散湿的功效,可消除和缓解盆腔内的炎症和积液,避免输卵管的黏连;
3、中医认为:气得温则行、血遇寒则凝,所以八髎部位的督脉、太阳、少阳等经络,如果为寒湿所伤,就会出现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此时以动态灸之法,能益气助阳、散哗掘芹寒止痛,预防和减轻坐骨神经痛、痔疮等疾病的形成。
4、臀部为人体任督二脉的交汇点,男女繁衍、生殖、性生活,这一切都离不开健康、结实的臀肌配合与参与。艾灸八髎穴能激活臀部的经络诸穴,可促进女性臀部的血液循环。
八髎穴艾灸方法:
自己艾灸是很简单的,用一个竹制四孔艾灸盒,扣在八髎穴部位,艾灸40分钟!
搓八髎,打开盆腔气血开关
为了疏通八髎,除了艾灸和叩击,我们还可以在在八髎区域进行搓揉,可以从外而内刺激胞宫、激活胞宫的气血运行,从而滋养胞宫。相对于艾灸和叩击,搓八髎的要求和难度更低。
搓八髎时,当手掌和人的腰骶部皮肤快速摩擦时,会有一股热流明显地传导至人的摩擦部位,并且,通过此部位传导至前阴,甚至通达到人的双脚、肩部,可谓是激活全身气血!
如果您是上热下寒的体质,更要多搓八髎。因为上热下寒的体质是因为中气虚弱,中焦於堵,上面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上不来,导致上半身火烧火热,口干舌燥,而腿却是拔凉拔凉的,这种情况要多刺激八髎,打通中间的阻碍,交通水火。搓揉八髎穴,每天随时随地搓揉300下。:
③ 搓揉八髎穴
你是不是在电脑前坐久了,背就开始疼痛?调查显示,九成办公室族都有过背痛的经历,尤以30―55岁左右的女性为甚。背痛来临,怎一个忍字了得?下面教你按摩八髎穴, 让你告别腰背痛。
女性为何得妇科病,养生的理论,其实就是两点:
第一,经络是否畅通;
第二,就是气血是否充足。
人体的所有健康,都离不开这两点。其实,男科的问题也是一样,尤其是阳痿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经络不通,和气血不足所至。很多长期坐在电脑面前的男生,大都因久坐而造成经络不通,气血不畅。
什么是八髎
八髎位于膀胱经上,位于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左右共八穴,故名。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分上髎、次髎、州拆中髎和下髎,脊椎两侧各四个,总共八个,故称八髎穴。髎,孔隙也。
为何要搓八髎
八髎穴位于人体腰部的膀铅迹裂胱经上,这个部位恰好是人体骨盆的位置,人体的大部分生殖泌尿系统都在于此。很多的女孩子爱穿低腰裤,结果,这个地方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导致这块地方的脂肪肥厚,而且很硬,用手根本就捏不起来,一捏会感觉酸痛难忍,像这种情况,说明内部组织已经发生了粘连,必须通过按摩、拔罐等方法,将粘连的部位分离开来,而搓八髎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
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如何搓八髎
按摩者站在人的侧位,用手掌用力快速上下或左右摩擦按揉搓。当然也可以在此区域拔罐或者拉罐等。
搓八髎的效果
搓八髎,按摩者会非常耗气血,当按摩者的手掌和人的腰骶部皮肤快速摩擦时,会有一股热流明显地传导至人槐闭的摩擦部位,并且,通过此部位传导至前阴,甚至通达到人的双脚。如此这般的效果,男科、妇科、腰、腿、脚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说明经络气血也自然通达了。
④ 八髎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八髎的取法
- 4 特效 ***
- 5 上髎
- 5.1 八髎穴的定位
- 5.2 取法
- 5.3 穴位解剖
- 5.4 功效与作用
- 5.5 主治病症
- 5.6 刺灸法
- 5.6.1 刺法
- 5.6.2 灸法
- 5.7 配伍
- 5.8 文献摘要
- 6 次髎
- 6.1 八髎穴的定位
- 6.2 取法
- 6.3 穴位解剖
- 6.4 功效与作用
- 6.5 主治病症
- 6.6 刺灸法
- 6.6.1 刺法
- 6.6.2 灸法
- 6.7 配伍
- 6.8 实验研究
- 6.9 文献摘要
- 7 中髎
- 7.1 八髎穴的定位
- 7.2 取法
- 7.3 穴位解剖
- 7.4 功效与作用
- 7.5 主治病症
- 7.6 刺灸法
- 7.6.1 刺法
- 7.6.2 灸法
- 7.7 配伍
- 7.8 文献摘要
- 8 下髎
- 8.1 八髎穴的定位
- 8.2 取法
- 8.3 穴位解剖
- 8.4 功效与作用
- 8.5 主治病症
- 8.6 刺灸法
- 8.6.1 刺法
- 8.6.2 灸法
- 8.7 配伍
- 8.8 文献摘要
- 9 参考资料
1 拼音
bā liáo
2 概述
八髎即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之合称[1]。具体部位相当于骶骨上的四对骶后孔,左右共八穴,故名[1]。《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八髎在腰尻分间。”
3 八髎的禅厅取法
快速取穴:俯卧,术者用食指、穗携中指、无名指、小指,按骶骨第1~4假棘突上,然后向外侧移行约1横指,有凹陷处取之。四指位置即为上醪、次髎、中髎、下髎[2]。
4 特效 ***
在八髎附近找到痛点按揉,或每天擦热八髎穴,可治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2]。
5 上髎
穴位 上髎 汉语拼音 Shangliao 罗马拼音 Shangliao 美国英译名 Superior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31 日本 31 法
国 莫兰特氏 V31 富耶氏 V31 德国 B31 英国 B31 美国 BI31
上髎为经穴名(Shàngliáo BL31)[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3]、《针灸甲乙经》[4]。属足太阳膀胱经[3]。上髎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3]。上为下之对,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谬穴所在,本穴位居第一,故名上髎[3]。
5.1 八髎穴的定位
上髎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5]。
上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一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骶正中线之中点[4]。
上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一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3]
5.2 取法
俯卧位,在第一骶后孔处取穴。
上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一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5.3 穴位解剖
上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一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一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骶神经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第一骶后孔间距39.7~40.1毫米和第二骶后孔的纵距为16.7~18.5毫米,并距髂后上棘上缘一横指。在活体骶后孔和骶前孔倾斜约60度。骶管内,有骶神经的前、后根及固定脊髓下端的终丝等,前者经相应的骶前、后孔离开骶管,后者附着在尾骨的背面。两者形成马尾一部分,外包有和脊髓相延的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第一骶后孔[3]。
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4]。
5.4 功效与作用
调理下猜袭伏焦,通经活络。
上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3]
5.5 主治病症
上髎穴主治少腹腰腿等疾患:如腰膝冷痛、痉瘗反折、下肢痿痹、历节痛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中痒痛、不孕症、遗精、阳痿、淋证、尿闭、热病汗不出、呃逆、反胃等[3]。
现代又多用上髎穴治睾丸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腰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3]。
上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大小便不利,下肢痿痹等[4]。
1.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卵巢炎;
2.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腰骶关节炎,膝关节炎;
3.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4. 其它:外阴湿疹,痔疮,睾丸炎,便秘,尿潴留等。
5. 本穴可用于催产,引产。
5.6 刺灸法
5.6.1 刺法一般直刺1~1.5寸[3][4]。
直刺0.8~1寸,局部酸胀。
5.6.2 灸法可灸[3]。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5.7 配伍
上髎穴配气海、血海,有调经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5.8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女子绝子,阴挺出,不禁白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膝冷痛。
《针灸大成》:主小便不利。
6 次髎
穴位 次髎 汉语拼音 Ciliao 罗马拼音 Tzuliao 美国英译名 Secondary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31 日本 31 法
国 莫兰特氏 V31 富耶氏 V31 德国 B31 英国 B31 美国 BI31
次髎为经穴名(Cìliáo BL32)[6]。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6]、《针灸甲乙经》[7]。属足太阳膀胱经[6]。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6]。
6.1 八髎穴的定位
次髎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5]。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6]。
次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7]。
[6]
6.2 取法
俯卧位,在第二骶后孔处取穴。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6]。
6.3 穴位解剖
次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二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两侧第二骶后孔之间距为33毫米和第三骶后孔的纵距为15.2~16.2毫,米在活体,第二骶后孔和骶前孔的倾向约65度。个体略有不同。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竖脊肌→第二骶后孔[6]。
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7]。
6.4 功效与作用
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6]。
6.5 主治病症
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
次髎穴主治少腹、前阴、腰骶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等[6]。
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盆腔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6]。
次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痛经,疝气,下肢痿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盆腔炎,并可用于催产,引产等[7]。
6.6 刺灸法
6.6.1 刺法一般直刺1.0~1.5寸[6]。
直刺1~1.5寸[7]。
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骶部;
2.直刺2寸左右,使小腹内有热感,用以治疗经带诸疾;
3.直刺2寸左右,使针感向会 *** 放散,以治疗遗精,阳痿;
4.直刺2寸左右,使针感向尾骶部放散,以治疗肛肠疾患。
6.6.2 灸法可灸[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7]。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6.7 配伍
次髎配关元、三阴交,有调理下焦,活血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次髎配商丘,涌泉,有健脾补肾,暖胞宫的作用,主治痛经不孕。
6.8 实验研究
取腰俞、次谬穴组针麻开展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对解决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紧张等方面问题,有较明显的效果[6]。
6.9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脊腰背寒。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便赤淋。
《针灸大成》:主妇人赤白带下。
7 中髎
穴位 中髎 汉语拼音 Zhongliao 罗马拼音 Chungliao 美国英译名 Middle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34 日本 34 法
国 莫兰特氏 V34 富耶氏 德国 B34 英国 B34 美国 BI34
中髎为经穴名(Zhōngliáo BL33)[8]。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属足太阳膀胱经[8]。中即中间,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居中部,故名中髎[8]。
7.1 八髎穴的定位
中髎穴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5]。
中髎穴位于第三骶后孔中,约当中膂俞与骶正中线之中点[9]。
中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三骶后孔中。俯卧取穴[8]。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7.2 取法
俯卧位,在第三骶后孔处取穴。
中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三骶后孔中。俯卧取穴[8]。
7.3 穴位解剖
中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三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第三对骶后孔间距为29毫米,与第四对骶后孔纵距是12.7~13毫米,第三骶后孔,在活体,与第三骶前孔倾斜为70度。个体也有差别。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竖脊肌[8]。
布有第三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9]。
7.4 功效与作用
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中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8]。
7.5 主治病症
中髎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滞产,便秘,腰骶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9]。
中髎穴主治二阴、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癃闭、呕吐、腹胀、泄泻、痢疾、大便难、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阴痒、不孕、遗精、阳痿、五劳七损、腰膝冷痛、痴呆等[8]。
现代又多用中髎穴治疗尿潴留、肠炎、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宫脱垂、坐骨神经痛、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8]。
7.6 刺灸法
7.6.1 刺法一般直刺1.0~1.5寸[8]。
直刺1~1.5寸[9]。
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外阴及下肢放散。
7.6.2 灸法可灸[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9]。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7.7 配伍
中髎配殷门、承山,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瘫痪。
中髎配关元俞、三阴交,有调经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中髎配合谷、足三里,有理气和胃调肠的作用,主治腹胀,便秘。
7.8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尻中寒。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淋涩。
《针灸大成》:月事不调。
8 下髎
穴位 下髎 汉语拼音 Xiaoliao 罗马拼音 Hsialiao 美国英译名 Inferior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34 日本 34 法
国 莫兰特氏 V34 富耶氏 德国 B34 英国 B34 美国 BI34
下髎为经穴名(Xialiao BL34)[10]。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属足太阳膀胱经。下为上之对,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最下,故名下髎[10]。
8.1 八髎穴的定位
下髎穴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5]。
下髎穴位于骶部,在第四骶后孔中,约当白环俞与骶正中线之中点[11]。
下髎穴下髎位于骶区,正对第4骶后孔中,俯卧取穴[10]。
下髎[10]
8.2 取法
下髎位于骶区,正对第4骶后孔中,俯卧取穴[10]。
下髎穴位于骶部,在第四骶后孔中,约当白环俞与骶正中线之中点[11]。
8.3 穴位解剖
下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四骶后孔。有臀下动、静脉分支。为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孔与相应的骶前孔基本上在一个平面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竖脊肌[10]。
布有第四骶神经后支和臀下动、静脉分支[11]。
8.4 功效与作用
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下髎穴有理下焦,强腰膝的作用。[10]
8.5 主治病症
下髎穴主治二阴、少腹疾患:如腹痛、肠鸣、泄痢、尿血、尿闭、淋证、月经不调、痛经、阴中痒痛、带下、腰骶痛等[10]。
现代又多用下髎穴治疗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10]。
下髎穴主治少腹疼痛,肠鸣泄痢、大便下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痛、阴痒、腰骶痛、下肢瘫痪;以及坐骨神经痛等[11]。
8.6 刺灸法
8.6.1 刺法—般直刺1.0~1.5寸[10]。
直刺1~1.5寸[11]。
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外生殖器放散。
8.6.2 灸法可灸[10]。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1]。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8.7 配伍
下髎配风市、昆仑,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下髎配筑宾、太溪,有补肾调经,和血止血的作用,主治痛经崩漏。
8.8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肠鸣泄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痛不得转侧。
⑤ 八髎准确位置图作用功效 八髎怎么按摩有效
1八髎的准确位置图
八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具体部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取穴时食指尖按在小肠俞与后正中线之前,袭稿小指按在尾骨上方小黄豆大圆骨突起(骶角)的上老宴方,中指与无名指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指尖所到之处,食指尖为上髎,中指尖为次髎,无名指尖为中髎,小指尖为下髎,左右共8个点,拍含孝具体位置如下图:
2
八髎的作用功效
八髎在阳关和会阳之间,邻近胞宫,是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气血的总开关,在八髎区进行按摩,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任督两脉和冲脉也起于胞宫,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任脉主一身之阴血,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
因此按摩八髎,也就是在调理胞宫,腰骶部疾病、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也会有一定的改善。
3八髎怎么按摩有效
两手掌交替用力,置于八髎穴上横向来回搓,一天搓1-2回,每次100-200次,反复摩擦至皮肤微红有热感为宜,擦到一定程度时,摩擦的热感会向小腹放散。
最初搓擦时搓半天也不热的话可能说明经络不通,要长期坚持,而且若想搓八髎能看到较好的效果的话,一般需要由他人帮助,如果是自己搓,可能由于用力不方便,效果会差一些。
4八髎可以艾灸吗
可以。
将4支艾条绑在一起来回灸,一次灸10分钟,以局部有温热发红的感觉为度。或者用一个实木六孔艾灸盒,扣在八髎穴部位,艾灸20-30分钟也可以。
⑥ 盐包热敷八髎对男性好处
身体上有个穴位,巴掌大,很容易找,是妇科病、男科病的治疗要穴,但是呢,你要是去按摩店,却很少有按摩师按揉这个穴位。
很多男女,这个穴位常常得不到疏通,日子久了,这个区域开始僵硬,用手根本就捏不起来,一捏会感觉酸痛难忍,像这种情况,说明内部组织已经发生了粘连,经络不通,各种妇科病、男科病也就来了。
像什么痛经啊、附件炎、盆腔炎、阴道炎什么的;还有阳痿、早泄、前列腺炎等。
这个部位,就是八髎(liáo)穴,位于膀胱经上,在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四对总共八个,故称八髎穴。髎,孔隙差滑也。
八髎这个区域,恰好是人体骨盆的位置,对应着人体的内生殖系统、泌尿系统野绝,是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全身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才好。
八髎[liáo] 、命门都是人身阳气的根本,现在很多女孩喜欢穿很低腰的裤子正好就把这两个部位裸露在外,长期受凉,所以很容易引起痛经、月经不调、甚至有可能会因阳气不足导致不孕、流产等。
男科的问题也是一样,主因还是经络不通,和气血不足。现在很多男性也都缺乏运动,长期坐在电脑前工作,往往因久坐而造成八髎区域皮脂增厚、僵硬、经络不通,气血不畅。
所以,有妇科病、男科病和泌尿系统疾病的人群,一定要让您的八髎穴畅通。畅通的方法无非就是三个:一热敷、二艾灸;三按摩。
岐黄小店内有八廖专用艾灸带,欢迎选购!
一、热敷
把粗盐炒热,用布包住,然后热敷八髎穴即可,时间15分钟左右,以八髎穴产生热感为宜,最好能够热力传导至前阴和小腹部,这样效果最好,注意热敷温度不宜过高,以防起泡。
也可以用艾灸贴热敷,简单方便效果好:
岐黄小广告
二、艾灸
这片区域,用艾灸盒或艾灸罐最方便了,艾灸15-20分钟左右即可。也可以艾熏,将3-5个艾条捆绑点燃后,来回熏这个部位。
岐黄小广告
三、搓八髎穴
双手后背,用手掌在腰骶部皮肤快速上下或左右快速摩擦按揉,一天1~2次,每次100~200次。
操作时,会有一股热流明显地传导至人的摩擦部位,并且,通过此部位传导至前阴,甚至通达到人的双脚、肩部,可谓是激活全身气血!有按摩油的,可以涂些按摩油。
如颂庆姿果你去按摩店,可以让按摩师帮你按摩这个部位。
不论是艾灸还是按摩,最主要的就是坚持,它的作用是缓慢而持久的,所以偶尔一次艾灸、按摩,作用不大,能坚持一到两个月,才会真正出效果。
如果您是上热下寒的体质,更要多搓八髎。因为上热下寒的体质是因为中气虚弱,中焦於堵,上面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上不来,导致上半身火烧火热,口干舌燥,而腿却是拔凉拔凉的,这种情况要多刺激八髎,打通中间的阻碍,交通水火。搓揉八髎穴,每天随时随地搓揉300下。
温馨提示
按压推擦此穴,有引发女性流产、早产的危险,妊娠者慎用。
经期要慎用,若闭经或月经量稀少,可如此操作;若月经量较大则忌用。
此处皮肤若有溃破、化脓性炎症等,请不要如此按压摩擦。
⑦ 八髎区发黑调理方法
局部发黑有可能是属于淤血,一般可以通过针灸理疗,漏兆野促猜链进血液循环,或者做返喊一下放血疗法。
⑧ 艾灸八髎穴,全身气血总开关(转发)
艾灸八髎穴,全身气血的总开关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我们致力于帮助更多的家庭远离抗生素,摆脱慢性疾病的困扰。关爱自己,呵护您的家人,这只是个开始······
气血是女人的命根子
多数人只知道物质上的有形血液,而不知“气”为何物?
在中医理论里,“气”就是精气,人体有一张密布全身的“能量管道网”——经络,“气”就在经络里行走。
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推动血运行;血为气之母,为气提供营养。打个比方,气好比燃料,提供动力;血好比养料,提供营养。
也就是说,“气血”就是精气和血液共同对人体滋养能力的统称。
凡是女人病,皆是气血虚。凡是容颜老,必是气血淤。
自古以来,中医都有“妇女以血斗晌为本”的观点,认为女子以血为养,以血为用,血对女人非常重要。
女人一生经、孕、产、乳的生理活动,样样都不离开血,样样都需要耗血,导致很多女性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反之血不足,那些生理活动都要产生波动。
那要怎么才能养好气血呢?找八髎。
八髎是什么?
在我们腰骶部有个骨头叫骶骨,上面有个区域叫做八髎穴。
八髎穴不是单独的一个穴位,而是八个穴位的总称。髎的意思是孔,八髎也就是八个孔,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骶骨两侧各四个。
穴位不仅是我们的药库,还是我们身体的晴雨表。
如果八髎穴有压痛或者是肌肉酸胀僵硬,轻轻的揉起来就会有麻的感觉或者疼的感觉,那么对于女性来讲,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
八髎区自测
(1)看
色素深(黑):宫寒;
有痘、红疹:湿热下注,有炎症;
凹进去:有宫寒,子宫肌瘤;
突起,像海绵体:盆腔炎;
干躁、黑且有发裂纹路:盆腔气血不畅 。
(2)摸
毛孔粗,干:月经量少,内分泌失调;
温度凉:宫寒;
八髎上热下寒:阴阳失调
八髎穴可以滋养胞宫
八髎穴位于人体腰骶部位,这个部位恰好是女性胞宫(子宫、卵巢等的统称)的位置,刺激此穴可直接刺激温润女性一生的核心点——胞宫。
八髎调理妇科疾病的功效,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记载:“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镇圆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kāo)分间。”
这里的腰痛包括了肾部疾病,因为腰为肾之府。“阴卵”在女人指的就是盆腔、子宫、卵巢、阴部、泌尿系统。
八髎五行属水,擅长调节全身的水液,疏通气血。凡是妇科病,都跟气血水液有关。因而,八髎能通调所有的妇科病。
很多朋友反应灸八髎穴一段时间后,有明显的热感向腹部和脚底通串。
正因为八髎乃盆腔的气血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气血的总开关。
艾灸八髎,直接将阳气注入胞宫
眼下正值三九天,是一年中阴寒最重的时期。此时此刻,女性的胞宫迫切需要一股阳气支援,以祛除寒气,蒸腾湿气!
而这股阳气,当仁不让的就是艾灸纯阳。
在中医文化中,男性属阳,女性属阴。而“艾灸”为纯阳疗法,和女性“阴性”的体质相配。
同时艾灸本身“促气血运行”的作用机理又特别突出,应合女性主“血”的生理特性。所以,艾灸跟女性就是天生一对。
冬天艾灸八髎穴,可以直接把艾草的纯阳和药效向胞宫传导,直接给冬天受寒的盆腔注入阳气,无异于雪中送炭,对妇科来说是最直接的御销塌调理!
八髎穴灸法:
(1)使用艾条侧面撕开全部点燃做焱创常规灼灸,每次20分钟。
(2)用熹中堂方形六孔艾灸实木盒,扣在八髎穴部位,艾灸40分钟即可。
(3)同时配穴关元、子宫、归来、足三里、三阴交可以通调大部分妇科疾病。当然,可根据各自体质另外辩证配穴,自然效果更佳。
疏通气血还可以搓八髎
相对于艾灸,搓八髎的要求和难度更低。我们可以在八髎区域进行搓揉,从外而内刺激胞宫、激活胞宫的气血运行,从而滋养胞宫。
1、他人搓法:按摩者站在人的侧位,用手掌用力快速上下或左右摩擦。
2、自我搓法:可平躺在床,露出八髎位,用双手紧贴八髎,上下搓动。
不管用那种方法,以搓至皮肤微红发烫为止,一般3-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注意:搓八髎不仅适应用妇科,其实各种男科问题如前列腺炎、膀胱炎也很适合,女性灸友不妨让老公也多搓搓。
⑨ 背部养生专业知识以及方法
背部养生专业知识以及方法1
背部养生专业知识
1、大椎突出、色素沉着。
肩颈长期劳损,易引发肩周炎,肩颈经络不通,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头晕头痛,心慌胸闷。长痘:——肠道宿便便堆积,毒素代谢缓慢,便秘、腹胀、肠鸣。
2、肺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肺功能减弱,易引发鼻咽问题,鼻炎、咽炎、候咙,干痒、易上火、胸闷气短。
3、心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长痘:——心火旺,有心事,浅睡多梦,心悸,心慌,手脚冰冷。
4、肝区。
明显凸起:——肝火旺、心情抑郁或脾气暴躁,面黄,口苦,目赤干涩,解毒功能弱,易引发洒精肝,脂肪肝,胆结石,两肋满胀,后背发沉,容易小叶增生,乳腺增生,手脚冰冷。
5、脾区。
推膀胱经时更容易判诊,有气节、肿胀:——肤色暗黄、皱纹明显、胃口不好、胃火或胃寒、口臭、胃胀胃疼、打嗝反酸,肌肉松弛、易淤青,月经不调。
6、肾区。
发黑、色素沉着、肾虚纹、腰眼深:——肾气不足,易脱发,记忆减退,睡眠质量不高,夜尿频繁,易受惊吓,黑眼圈,眼袋明显,耳鸣,易浮肿,怕泠,手脚冰,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妇科疾病,夫妻生活不和谐,性冷淡,不孕不育,腰酸背痛,下肢循环不好。
7、妇科。
八髎穴突出、发青、发黑、长痘:——内分泌失调、宫寒、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赤白带下、子宫
背部养生区的保健方法
1、晒背取暖:避风晒背,能暖背通阳,增进健团正康。
2、衣服护背:平时穿衣服注意保暖,随时加减,以护其背。
3、捶背: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经活血,振奋阳气,强心益肾,增强人体生命活力。
4、搓背: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时进行。以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发热为止。注意用力不宜过猛,以免搓伤皮肤。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5、多做按摩:背为五脏俞穴所会,尤其是天热团或态汗出腠开时,若被风吹,则风寒之邪易于内侵,引起疾病。中医认为背部区为五脏之附,一定要经常按摩,肝脏才会健康,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做好背部的保健养生。
背部养生专业知识以及方法2
背部养生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都是人体的阳经,背部养好能提升阳气,使气血通畅,强身健体。
《养生四要·慎动》说:“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说:“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寒咳嗽。传统的度冬健身谚语也说:“老人防寒冷,曝背能延年。
对背部的保健和科学的刺激,能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调节起到有益而积极的作用,刺激背部经络调和气血,春季升阳气从背部开始,下面一起来看看背部的养生方法。
中医的五个背部养生方法
适度捶打
中医认为人体的多个穴位系于背部,适度捶打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等,达到消除疲劳、安神等作用,并可强化内分泌及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
捶背简单易行,不受时间约束,通常有拍法(虚掌拍打)和叩法(虚拳叩击),两种手法均宜轻不宜重,力求动作协调、节奏均匀,着力富有弹性。
捶背时,双手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轻拍轻叩,捶击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可自己捶打,也可由他人捶打,塌源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背频率以每分钟60至100下为宜,
我们每天可以捶一两次背,每次时间大概二十分钟就可以了。
用叩法捶背应手握空心拳,不应把力用在握拳上,力度应先轻后重,以逐渐适应。
应根据情况变换捶打频率。如被捶背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宜采用轻而缓的手法捶背;若被捶背者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时,宜采用强而快的手法捶背。
艾灸背部
艾灸可选择采用艾条悬灸和艾灸器温灸的方式,不直接接触皮肤。选择一定的'俞穴部位(如背部的肺俞穴、三焦俞、膀胱俞等),约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潮湿即可。
艾灸背部的方法一个人还是不易操作的,而且还会出现问题,我们要想做的话,还是去正规的中医院找医生调理。
保暖
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上是人体的阳经,所以背部的脊柱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经之海,故其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都与脊柱有关,因而,背的寒暖与脏腑的功能息息相关。
背部受寒,就会出现腰酸背疼、肌肉抽搐等问题,并可能导致下肢关节及内脏等的不适,形成病害。尤其是患有风湿痛、支气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做好背部保暖十分重要。
坐行方式
当我们站立时,脊椎承受我们所有的体重,所以站立的姿势非常重要,而正常的脊椎有一定的弧度,保持及维持正常的弧度能够减轻脊椎所承受的压力,所以可以减轻背部酸痛,当我们需要长时间站立时可以轮流将一只脚放在高度约20至30公分高度的脚凳上,如此就可以减轻背部所受的压力。
现代人的工作花大多的时间坐在椅子上,所以坐姿非常重要,坐的时候背部一定要有椅背的支撑,最好椅背能够稍有突出的弧度来支撑背部。另外可以将膝盖的高度稍高于臀部的位置,如此也可以减少脊椎所受的压力。一个姿势的维持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就应稍微活动一下身躯,也有助背部的健康。
平时搬运东西要注意减少脊椎的受力,爱护背部。
捏脊
“捏脊是儿童推拿手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重复5-10遍。其实,不仅小儿疾病,成人也可以用捏脊来治疗保健。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五脏背俞穴,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背部养生的方法很多,以上仅仅是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您也可多加注意,做好背部养生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