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黄疸的主要护理诊断
黄疸的主要护理诊断
黄疸的主要护理诊断,新生儿黄疸对于大家来说应该并不陌生,很多宝宝在出生后都会出现黄疸的现象,但是有些黄疸是生理性的,有些新生儿黄疸是病理性的,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下面是黄疸的主要护理诊断。
黄疸的主要护理诊断1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全身以及眼睛都可以看出发黄的迹象,并且吃奶少,潜在并发症,活动无耐力等。护理措施包括了解黄疸程度,光照疗法护理,严密观察,健康教育。
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与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贫血有关。
护理措施:
1、了解黄疸程度:观察皮肤 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
2、光照疗法护理:耐心喂养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护理人员应按票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昌k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 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4、健康教育:若为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常规有:
1、黄疸发生的时间比较早。宝宝在出生后的24个小时之内出现的黄疸,都有可能是病理性黄疸,这个时候就要及时就医。宝宝出现黄疸之后,还有伴有一些其他的表现,比如精神变的很烦躁,积热,不愿意喝奶或者是昏昏欲睡,食欲不正等等,这些情况的话,也往往预示着孩子,会有严重的状况,需要及时带着宝宝就医。
2、黄疸持续时间长,比如宝宝出生后的两到三周黄疸还是持续不退的话,那么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宝宝出现黄疸之后,伴有发烧,那么这也是疾病的危险信号,也是需要立即带去医院让医生判断具体情况。
3、宝宝黄疸发生的速度特别的快,很快宝宝就黄起来,而且黄疸程度的很重的话,也是需要及时就医,让医生明确病因,并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引起黄疸的原因是非常多的',所以家长们在宝宝发生黄疸的时候,千万不要掉以轻心,重症黄疸是会威胁到生命的,所以需要及时的跟医生进行沟通,分析孩子发生黄疸的原因,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和干预。
黄疸的主要护理诊断2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护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判断黄疸的程度。爸妈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疸;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为重度黄疸。
2、观察大便颜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应考虑病理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所致。如果黄疸程度较重、出现伴随症状或大便颜色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3、尽早使胎便尽早排出。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红素,如果胎便不排干净,胆红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高。
4、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小便过少不利于胆红素的排泄。
发现黄疸不要着急,此期间可用些葡萄糖冲水喝,糖水的利尿作用可使胆红素加速排出。吃奶不好及饥饿可能使生理性黄疽加重延长。各种急慢性疾病也可使生理性黄疸加重或延长,应积极治疗这些疾病。
应注意与迅速出现的严重的病理性黄疸相鉴别,观察黄疸进展情况,出生后黄疸发生的时间、部位、程度变化,有无肌张力低下、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发烧、岖吐等情况。若出现上述表现,切莫延误病情,失去治疗时机。
黄疸的主要护理诊断3
黄疸的相关护理诊断有哪些
治疗原则
1、产前治疗 可采用孕妇血浆置换术、宫内输血和考虑提前分娩。
2、产后治疗 包括换血疗法、蓝光疗法)、纠正贫血及对症治疗
(可输血浆、白蛋白,纠正酸中毒、缺氧,加强保暖,避免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
黄疸的护理
1、活动无耐力(activity intolerance) 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贫血有关。
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与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3、知识缺乏与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有关。
黄疸的临床表现
症状的轻重和母亲产生的IgG型抗体量、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程度及胎儿代偿能力有关。ABO溶血症临床差异很大,Rh溶血症常比ABO溶血者严重。
1、胎儿水肿,患儿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及贫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大多死亡,严重者为死胎。
2、黄疸Rh溶血者大多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ABO溶血病大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发展迅速。
3、贫血Rh溶血者,一般贫血出现早且重;ABO溶血者贫血少,一般到新生儿后期才出现。重症贫血易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
4、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是指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一般发生在生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当血清胆红素>342umol/L(20mg/dl)易引起核黄疸,需积极处理。
一旦发现宝宝有黄疸的迹象,妈妈要及时和医生进行沟通,准确判断出宝宝黄疸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早日让宝宝脱离黄疸的威胁。黄疸治愈以后,平时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带宝宝到户外走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多晒晒太阳。
❷ 皮肤及巩膜黄染是怎么回事
皮肤及巩膜黄染是肝胆疾病常见的症状和体征,被称为 黄疸,是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胆 红素血症),渗人组织中,使皮肤、巩膜、黏膜和其他组织被染 成黄色所致。在正常状态下,胆红素进人与离子血液循环的 速度保持动态的平衡,故血清总胆红素相对稳定于8.5 ~ 17.1/imol/L,其中直接胆红素在3.4pmol/L以内,间接胆红素 在13.68fim0l/L以内,当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mol/L时,临 床上便可观察到黄疸。若血清中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 看不出黄疽时,称为隐性黄疸。要注意把黄疸与假性黄疸区 别开,假性黄疸是血清胆红素浓度不高而出现皮肤、巩膜的黄 染,常见于长期服用阿的平,进食过量含有胡萝卜素的胡萝 卜、南瓜、西红柿和柑橘等食物,老年人球结膜下脂肪堆积等 情况。 正常人血中胆红素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游离胆红素,几 乎没有结合胆红素。因为在肝内生成的结合胆红素,直接从 胆道排人肠腔,不会反流人血。正常人尿中有少量尿胆素原 和尿胆素,这是来自肠道中的粪胆素原和尿胆素原重吸收人 血后,有一部分人体循环,经肾从尿排出体外。
❸ 患者男性,45岁,因皮肤、巩膜发黄1周,加重2天入院。1周前家人发现其皮肤黏膜发
沙发,我看看有没有专业医生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❹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诊断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 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 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已知血型抗原有160多种,但新生儿溶血病以ABO血型 系统不合最为多见,其次是Rh血型系统不合。主要是由于母体存在着与胎儿血型不相容 的血型抗体(IgG),这种IgG血型抗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后,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 而出现溶血。 (一) ABO血型不合 母亲多为 O 型,婴儿 A型或 B型,如母为AB型或婴儿为O型则均不会发生溶血。 由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A、B血型物质,因此,O型血妇女通常在孕前早已接触过A、B 血型物质的抗原物质刺激,其血清中产生了相应的抗A、抗B的IgG型抗体,妊娠时经 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溶血,故ABO血型不合者约50%在第一胎即可发病。 (二) Rh血型不合 Rh血型有6种抗原(C、c;D、d;E、e),其中 D抗原最早被发现且抗原性最强, 临床上把凡具D抗原者称Rh阳性,反之为阴性。我国汉族人大多为Rh阳性,仅0.34% 为Rh阴性。 当胎儿红细胞的Rh血型和母亲不合时,若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确为母体缺少, 一旦胎儿红细胞经分娩时胎盘失血进入母体循环,使母体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由于初 次母体致敏,免疫反应发展缓慢且产生的是IgM型弱抗体并不能通过胎盘,到以后产生 IgG型抗体时,胎儿已经娩出,因此Rh溶血病般不会在第1胎发生。当发生初次反应 后的母亲再次怀孕时,即使分娩时进入母体的胎儿血量很少(0.01~0.lml),亦能很快 地发生次发兔疫,产生大量IgG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因此Rh溶血 病症状随胎次增多而越来越严重。极少数未输过血的母亲在怀第1胎时就发生Rh溶血 病,这可能与产妇是Rh阴性而产妇的母亲为Rh阳性有关。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Rh阴性孕妇和Rh阳性胎儿,但也可发生在母婴均 为阳性时,这主要是由抗E,抗C或抗e、c等引起。其中以抗E较多见。 【临床表现】 症状的轻重和母亲产生的IgG型抗体量、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程度 及胎儿代偿能力有关。ABO溶血症临床差异很大,Rh溶血症常比ABO溶血者严重。 1.胎儿水肿 患儿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及贫 血性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大多死亡,严重者为死胎。 2.黄疸 Rh溶血者大多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ABO溶血病大多在出生后2~3天 出现,黄疸发展迅速。 3· 贫血 Rh溶血者,一般贫血出现早且重;ABO溶血者贫血少,一般到新生儿后 期才出现。重症贫血易发生贫血性心力衰竭。 4.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是指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 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一般发生在生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当血清胆红 素>342umol/L(20mg/dl)易引起核黄疸,需积极处理。 【治疗原则】 1.产前治疗 可采用孕妇血浆置换术、宫内输血和考虑提前分娩。 2.产后治疗 包括换血疗法、蓝光疗法(参阅第五章第五节)、纠正贫血及对症治疗 (可输血浆、白蛋白,纠正酸中毒、缺氧,加强保暖,避免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 三、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activity intolerance) 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贫血有关。 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与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3.知识缺乏(家长) 与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有关。 【护理措施】 (一)了解黄疸程度 1.观察皮肤 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 2.光照疗法护理(参阅第五章第四节) 3.耐心喂养患儿 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 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二)严密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 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2.神经系统 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3.大小便观察 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 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4.处理感染灶 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 处理。 5.补液管理 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 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 也可进入脑组织。 (三)健康教育 ① 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 ②对于新生儿溶血症,作好产前咨询及孕妇 预防性服药; ③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 ④若为 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 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 再恢复母乳喂养。 ⑤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 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