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雀斑是病么
扩展阅读
饮食去除雀斑 2025-05-15 19:51:41
疱性湿疹 2025-05-15 19:42:15
汗疱疹结局 2025-05-15 19:38:01

雀斑是病么

发布时间: 2021-01-18 22:41:59

雀斑是病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根治

病情分析:
你好,这种情况一般多由遗传因素或内分泌紊乱引起的雀斑。回
指导意见:
建议你平时可以用芦答荟胶涂抹局部,消炎止痒,褪黑祛疤,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平时多吃些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高的食物,少吃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防晒。

❷ 雀斑是遗传疾病吗

雀斑为显性遗传,但不是100%遗传,日晒或内分泌失调会诱发和加重色斑。

❸ 为什么会得了雀斑这样的病啊

你好,雀斑抄雀斑是一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色素沉着
斑点,浅褐或暗褐色,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散在或群集分布,孤立不融合。一般在3-5岁左右出现,到青春期时加重,随着年龄增长有减淡的趋势。除有碍美观外,对机体无任何影响。

❹ 雀斑是一种疾病吗

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男女都会有,不会影响健康,会影响到你的外在形象的

❺ 雀斑是皮肤病吗

病因

遗传倾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日晒是皮疹发生的必需因素。

临床表现

多在3~5岁左右出现皮损,女性较多。其数目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部和两颊,可累及颈、肩、手背等暴露部位,非暴露部位无皮疹。损害为浅褐或暗褐色针头大小到绿豆大斑疹,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散在或群集分布,孤立不融合。无自觉症状。夏季经日晒后皮疹颜色加深、数目增多,冬季则减轻或消失。常有家族史。

诊断

雀斑处表皮内黑素细胞数目并不增加,但黑素小体的数量明显增多,且呈棒状。

鉴别诊断

应与雀斑样痣、黑子和轻型的着色性干皮病相鉴别。

治疗

1.脱色治疗

3%~5%氢醌霜、0.1%维A酸软膏、3%~5%熊果苷霜、20%壬二酸霜、1%曲酸霜等,坚持外用数月可有一定效果。

2.腐蚀、破坏性治疗

过去曾用液氮冷冻、三氯醋酸或酚点涂、机械磨削、高频电、普通CO2激光等治疗,均能使雀斑剥脱,但以上治疗对皮损并无选择性,常引起一些后遗症,需小心操作,治疗过深易引起凹陷性瘢痕或增生性瘢痕,并可能导致色素沉着或减退,同时,治疗过程痛苦,患者难于接受。

3.激光选择性治疗

现代Q开关激光对雀斑的治疗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是目前治疗雀斑的最好方法。

预后

应尽量避免或减少烈日暴晒,或涂以防晒霜类避光剂,以减少雀斑的发生或减轻雀斑色泽的加深。

❻ 是雀斑.是遗传还是病!能治吗

雀斑遗传基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基底层的酪安酸酶活性增加,形成黑色素既雀斑,也叫基因斑,它成于胎儿期是与生俱来的固定体。遗传性雀斑分显形斑和隐形斑,显形斑大约在6-12岁时开始形成,18岁左右到达高峰;而隐形斑则大多在妊辰反映后现于面部,这个原因就是为什么有人把雀斑分为先天雀斑和后天雀斑的原因,其实怀孕后孕妇的内分泌会起很大变化,会刺激隐藏的雀斑爆发出来,而不是说其雀斑是后天长的。只要是雀斑就是由遗传基因引起。雀斑的遗传有隔代遗传这种特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有的父母双方都没有雀斑的,而其孩子出现雀斑的原因。虽然父母的一方或双方雀斑没有显现出来,但其一方或双方携带有的雀斑遗传基因,却传给了孩子。

晓蕾祛斑应用高密度锥体低温控制物理转移疗法,配合医用的液氮(液体),在15分钟左右把液氮的超低温转移到锥体提取棒上、快速准确的在2—3秒钟内用低温锥体提取棒,对准雀斑部位、轻轻挤压传达至皮下的雀斑根部,彻底提取出雀斑的遗传因子。雀斑是由母体通过基因遗传,每颗雀斑都是一颗遗传基因的因子,它是有根的、是固定体、扎根在皮肤基底层,而我们利用高密度锥体提取棒、采用锥体低温控制转移疗法,转移液氮的超低温,—196℃,直接接触雀斑基因的因子,使基因因子的病理组织细胞(形成雀斑的表皮基底层黑素细胞)形成冰晶,使病理细胞受挤压而损伤,病理组织周围血管收缩,引起细胞脱水,酸碱度变化,电解质紊乱,新陈代谢失衡,使细胞发生溶解破裂、解体,进而死亡,配合“5天神奇面膜”同时使用,从而达到彻底治疗祛除的目的

❼ 雀斑是一种病吗

您好!雀斑是一种好发于颜面、颈部及手背部的黄褐色或暗褐色色素斑点,多在版6岁左右出现,常权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病理检查见基底黑色颗粒增多,黑色素细胞并不增多,多巴反应强阳性.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发展与日晒有关

❽ 雀斑是( )性疾病

雀斑一般是内热体质,可以中医调理一下会有改善。

❾ 雀斑是什么病啊

你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在一家数代中可连续地在同样部位发生相同式样的雀斑。日光的暴晒或紫外线照射过多可促发和加重本病。中医认为肾水不荣于面,浮水滞结,或由邪郁于血分,外感风邪,风火相结而发

❿ 女人得了雀斑是一种什么疾病

您好,雀斑是一种好发于颜面、颈部及手背部的黄褐色或暗褐色色素斑点,多在6岁左右出现,常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病理检查
见基底黑色颗粒增多,
黑色素细胞
并不增多,多巴反应强阳性.本病为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