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带状疱疹导致的神经疼痛{超级痛}应该吃什么药止痛
得了带状疱疹,1~3天后,发病部位的皮肤即出现绿豆粒大小、张力很大的丘疹、水疱,沿神经分布,集簇状排列,呈条带状。患此病者,主要表现为全身疲倦无力,食欲不振,轻度发烧,很快发病部位感觉灼热,跳着疼痛或痒。轻者可以不痛,但有痒感,或只见红斑而没有明显疱疹;重者疼痛明显,坐卧不安,数日后由澄清透明的水疱变为混浊的脓疱,部分可破溃形成糜烂。老年患者常出现剧烈疼痛,影响睡眠,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在皮损消退后,仍遗留疼痛。进入带状疱疹后遗症期,留下反复的神经疼痛。带状疱疹就怕治疗不当留下后遗症。 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常是以自发性闪电样或撕裂样以及针刺样疼痛,发作时常使患者寝食不安,大多数患者常常伴随较明显的持续性烧灼痛,为减轻衣服对身体的刺激,有人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撑起来,整夜的睡不好觉. 此病只有将疱疹病毒拔出,排出体外,疼痛才能消除,才能康复。 治疗: 建议用邱氏邱药堂“带状疱疹及后遗症专用药”治疗,可拔毒化淤,迅速阻截病毒蔓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阻滞的神经畅通,患处膏药外敷将侵蝕神经上的疱疹病毒拔出,内服驱毒败火胶囊帮助体内向外驱毒排毒,内服外贴,里外同治,修复疏通被破坏的神经,随着疱疹病毒的拔出和排出体外,疼痛就会逐步减轻至解除疼痛,使患者彻底康复,不留后遗症,使用方便,无副作用。
② 疱疹后遗症。 上次右侧胸前长了疱疹延伸到右侧腋窝 到背后。 已经好了3个月了。但是腋窝还是不舒服。
(1)抗病毒药物:尽早应用伐昔洛韦(万乃洛韦),泛昔洛韦,这两种前体药比阿昔洛韦口服生物药效率高,小剂量产生的血液中药物浓度高,二者经口服所达到的血清中抗病毒活性浓度所需时间均比通过静脉点滴阿昔洛韦所需时间短,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有较强抗疱疹病毒作用,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干扰DNA合成,早期应用可减少新疹形成,抑制疼痛,制止病毒扩散,减少内脏损害发生,口服200mg,5次/d,连续1周,亦可用5mg/kg静脉滴注,3次/d,持续5~10天,用阿糖腺苷,可干扰疱疹病毒DNA早期合成;口服15mg/(kg·d),静脉滴注1次/d,连续10天,其他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聚肌胞因价格低廉也可选用。
(2)止痛药:可口服安痛定,氨基比林/苯巴比妥/非那西丁/咖啡因(去痛片),布洛芬(芬必得),吲哚美辛等,对严重后遗神经痛可给盐酸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睡前顿服12.5 mg,每2~5天递增12.5mg,三环抗抑郁药如多塞平(多虑平),丙米嗪等,严重者可作神经阻滞或椎旁神经封闭。
有报告,比较严重的神经痛亦可用神经阻滞疗法,即用硬膜外先注入1%利多卡因3~5ml,然后再注入吗啡复合液10~15ml(含吗啡1~5mg),1次/d,亦可用氦氖激光作局部病点照射。
(3)干扰素(IFNα,γ)和人重组干扰素α-2b,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病人可酌情选用,它可直接抗病毒,增强免疫效应细胞的应答反应,人血丙种球蛋白(0.6~1mg/kg),麻疹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0.3~2ml,1次肌内注射),其他如转移因子,胸腺素(胸腺肽)等均可有助于缩短病程。
(4)皮质类固醇激素:病情严重可早期使用,以减轻神经节炎症后的纤维化,减少神经痛,一般泼尼松30~40mg/d,疗程7~14天,必须与抗病毒药联合使用。
2.局部治疗
(1)复方锌铜溶液(Dalibou液)或3%硼酸溶液作局部湿敷,外用3%~5%阿昔洛韦霜,1%喷昔洛韦霜,干扰素α-2b涂布剂,0.5%酞丁安搽剂等。
(2)眼部带状疱疹可用3%阿昔洛韦眼药水,0.5%碘苷(疱疹净)液,干扰素α眼药水点眼,3~4次/d。
(3)物理疗法:可用紫外线局部照射,音频电疗法和氦氖激光照射消炎止痛,缩短病程。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
(1)辨证用药
①肝胆实热型
【治法】法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板蓝根,大青叶,泽泻,车前子,元胡,赤芍,生甘草,发于头面者加菊花;发生于上肢者加桑枝,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血疱者加丹皮,白茅根;口干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干燥者加大黄;皮疹继发细菌感染者加双花,公英;年老体弱者加黄芪。
②脾湿肺热型
【治法】法宜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茯苓,生白术,陈皮,厚朴,大青叶,生薏米,泽泻,元胡,车前子,生甘草。
③气滞血瘀型
【治法】法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兼清余毒。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桃仁,红花,鸡血藤,鬼箭羽,元胡,川楝子,地龙,木香,陈皮,双花藤,正气尚盛者加川军破瘀;年老体弱者加生黄芪,党参扶正。
(2)外用治疗:红斑,小水疱时可用雄黄解毒散,化毒散混匀后与水调敷或用新鲜马齿苋或白菜帮捣烂后混合调敷,糜烂破溃时可用硼酸双黄连液(3%硼酸液2000m1加双黄连0.6g)清理,湿敷,水纱条贴敷,结痂时用化毒散膏,黄连膏,后遗神经痛时可用黑色拔膏棍或脱色拔膏棍加湿化贴。
(3)单方成药:急性期可用龙胆泻肝丸加板蓝根冲剂,亦可用除湿丸加舒肝丸;后遗神经痛时可用健脾舒肝丸加活血消炎丸。
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和局部对症治疗为主。
【体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三阴交,太冲,血海。
阿是穴位置:系指皮损周围(约离疱疹0.5~1寸处)。
夹脊穴位置:取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
(二)治法
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时酌加1~2个配穴,阿是穴针法:以1.5~2寸毫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进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分布线路传导,余穴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腰以上病灶:合谷,曲池;腰以下病灶:阳陵泉,侠溪。
配穴:支沟,太冲。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二)治法
应用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25毫瓦,激光针功率为2~3毫瓦的氦-氖激光针灸仪进行治疗,依据症情选穴:凡皮损面积大,水疱多,感染为主而疼痛轻者,仅用主穴第一组,采用激光散焦照射,照射距离为40~60毫米,照射密度为0.5~1毫瓦/平方厘米,每处照射5~10分钟,以疼痛为主,皮损面积较局限,仅有红色丘疹或皮疹已结痂者,则取主穴之第二组,以激光针灸仪照射,剧痛者加配穴,每穴分别照射5分钟,如果上皮损面积大而疼痛又剧烈者,则二组宜结合应用,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肺,敏感点。
配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肾上腺。
敏感点位置:指耳廓上,与病灶相应位压痛明显处。
(二)治法
主穴必用,配穴据症情酌取1~2穴,每次一侧,采用捻转手法,刺激宜强,持续运针2~3分钟,留针1小时,每日1~2次,另可把100克干净的墨汁和5克雄黄粉调匀,搽在患处周围的边缘上,每日一次。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曲池。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100微克/毫升)。
每次取双侧,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后,每侧穴注入1 毫升,每日1次,皮损有渗出者,可外敷呋喃西林氧化锌软膏。
【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脊柱两侧旁开2厘米之平行线;2,距病灶边缘1厘米之环状区。
(二)治法
取第一组作整体治疗,第二组作局部治疗,一般宜同时取,先依皮损所在部位和范围,定平行线长度和环状区大小,如在胸胁部,取相当于胸段长度;皮损在下肢,取腰骶段长度,然后,以较强手法叩刺平行线和环周线,皮肤针针尖方向与皮肤表面垂直,针尖接触皮面应短暂(约每秒2次),针间距离0.5~1.0厘米左右,每条刺激线连叩三遍,每日1~2次,注意不可叩刺病灶,以防感染。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一为艾炷灸,于阿是穴之二处(一处为先发之疱疹,一处为疱疹密集处)各置一麦粒大之艾炷,点燃后,觉灸痛即吹去未燃尽之艾炷,再以同样的方法,延伸至 远端疱疹密集处各灸一壮,1次即可,如不愈,隔5天再灸1次。
一为艾卷灸,取纯艾卷或药艾卷,点燃一端后熏灸阿是穴,其熏灸方法有三种:一为用2支艾卷同时作广泛性回旋灸,以病人感觉灼烫但能耐受为度,灸治时间据皮损面积大小酌情掌握,一般约30分钟,二为用1支艾卷在阿是穴均匀缓慢地向左右上下回旋移动,应注意艾火宏壮,集中于疱疹顶部,以有灼热麻苏苏的特殊感觉沿肋间隙或经脉循 行路线感传为佳,三为“围灸法”,用艾卷在病损处由中心向周围围灸,直灸至局部潮红,患者自觉舒适,不知痛为度,通常需时30~40分钟,上述三法,可任选用,每日1次,4~7次为一疗程。
【火针】
(一)取穴
主穴:肺俞,胆俞,脾俞,阿是穴。
配穴:病变在腰以上加支沟,在腰以下加阳陵泉。
阿是穴:皮损区周围。
(二)治法
主穴均取,据病变部位加配穴,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灼,至针尖红而发亮,迅速刺入穴位,直刺3毫米,快刺疾出,阿是穴则采用疱疹周围围刺之法,每3日1次,一般1~3次,注意针孔清洁,勿用手抓挠。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令病人选好体位,一般取坐位,然后充分暴露病灶区,用闪火法,先在皮损两端吸拔,接著沿带状分布,将罐依次拔在疱疹密集簇拥之处,罐具大小,依部位而选,但必须拔紧,如松弛不紧者,一定要重新吸拔,罐数,按病灶范围而定,以排满为度,留罐约15分钟,留罐期间,如罐内出现水泡,不必介意,拔罐后如有破溃者,外涂龙胆紫药水,局部感染重者,可撒氯霉素粉,一般每日一次,不计疗程,直至痊愈。
【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常规消毒皮损部位,用三棱针沿疱疹周围转划一圈,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然后用毛笔或棉签蘸雄黄酒少许,外涂于疱疹之上,每日3~5次,不计疗程,雄黄酒泡制:雄黄少许研成细末,装入瓶内,罐入酒水各半调和而成,老年或体虚病久者,同时服人参败毒散,加黄芪30克,丹皮,赤芍各10克,日1剂,早晚分服。
【灯火灸】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内关,委中;2.列缺,合谷。
配穴:四肢取阳陵泉,腹部取足三里,三阴交,臀部取环跳。
(二)治法
穴位均根据皮损部位选取,主穴第一组用于胸胁腰背部皮损,第二组用于头面部,每次取一穴,以灯心草一根,约3寸长,一端蘸植物油,点燃后迅速将燃着端接触穴位的皮肤,一点即起,施灸处可出现绿豆大的水泡,不必处理,会自行消退,每日1次(注意,第二天灸灼时,宜在原灸点之旁边),4次为一疗程。
二、预后
皮肤带状疱疹呈自限性,预后一般良好;愈后一般可获得终身免疫,仅偶有复发,不过,若疱疹病损发生于某些特殊部位(例如角膜),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③ 疱疹吃什么药
生殖器疱疹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根治。常规方法只能缓解发病时的症状。治疗疱疹的关键是控制复发,如果能控制在6-8个月以上不复发,就算治愈。从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中得出,用传统的中医方法控制疱疹的复发效果较好。祝你健康!
④ 你好,你说的治带状疱疹的药从哪里买啊
治疗概述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约30天
治愈率:50%
常用药品: 普瑞巴林胶囊 阿昔洛韦缓释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 —— 2000元)
带状疱疹西医治疗:
(一)治疗
本病有自限性,治疗原则为止痛,抗病毒,消炎,缩短病程,预防感染。
1.全身治疗
(1)抗病毒药物:尽早应用伐昔洛韦(万乃洛韦),泛昔洛韦,这两种前体药比阿昔洛韦口服生物药效率高,小剂量产生的血液中药物浓度高,二者经口服所达到的血清中抗病毒活性浓度所需时间均比通过静脉点滴阿昔洛韦所需时间短,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有较强抗疱疹病毒作用,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干扰DNA合成,早期应用可减少新疹形成,抑制疼痛,制止病毒扩散,减少内脏损害发生,口服200mg,5次/d,连续1周,亦可用5mg/kg静脉滴注,3次/d,持续5~10天,用阿糖腺苷,可干扰疱疹病毒DNA早期合成;口服15mg/(kg·d),静脉滴注1次/d,连续10天,其他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聚肌胞因价格低廉也可选用。
(2)止痛药:可口服安痛定,氨基比林/苯巴比妥/非那西丁/咖啡因(去痛片),布洛芬(芬必得),吲哚美辛等,对严重后遗神经痛可给盐酸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睡前顿服12.5 mg,每2~5天递增12.5mg,三环抗抑郁药如多塞平(多虑平),丙米嗪等,严重者可作神经阻滞或椎旁神经封闭。
有报告,比较严重的神经痛亦可用神经阻滞疗法,即用硬膜外先注入1%利多卡因3~5ml,然后再注入吗啡复合液10~15ml(含吗啡1~5mg),1次/d,亦可用氦氖激光作局部病点照射。
(3)干扰素(IFNα,γ)和人重组干扰素α-2b,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病人可酌情选用,它可直接抗病毒,增强免疫效应细胞的应答反应,人血丙种球蛋白(0.6~1mg/kg),麻疹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0.3~2ml,1次肌内注射),其他如转移因子,胸腺素(胸腺肽)等均可有助于缩短病程。
(4)皮质类固醇激素:病情严重可早期使用,以减轻神经节炎症后的纤维化,减少神经痛,一般泼尼松30~40mg/d,疗程7~14天,必须与抗病毒药联合使用。
2.局部治疗
(1)复方锌铜溶液(Dalibou液)或3%硼酸溶液作局部湿敷,外用3%~5%阿昔洛韦霜,1%喷昔洛韦霜,干扰素α-2b涂布剂,0.5%酞丁安搽剂等。
(2)眼部带状疱疹可用3%阿昔洛韦眼药水,0.5%碘苷(疱疹净)液,干扰素α眼药水点眼,3~4次/d。
(3)物理疗法:可用紫外线局部照射,音频电疗法和氦氖激光照射消炎止痛,缩短病程。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
(1)辨证用药
①肝胆实热型
【治法】法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板蓝根,大青叶,泽泻,车前子,元胡,赤芍,生甘草,发于头面者加菊花;发生于上肢者加桑枝,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血疱者加丹皮,白茅根;口干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干燥者加大黄;皮疹继发细菌感染者加双花,公英;年老体弱者加黄芪。
②脾湿肺热型
【治法】法宜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茯苓,生白术,陈皮,厚朴,大青叶,生薏米,泽泻,元胡,车前子,生甘草。
③气滞血瘀型
【治法】法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兼清余毒。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桃仁,红花,鸡血藤,鬼箭羽,元胡,川楝子,地龙,木香,陈皮,双花藤,正气尚盛者加川军破瘀;年老体弱者加生黄芪,党参扶正。
(2)外用治疗:红斑,小水疱时可用雄黄解毒散,化毒散混匀后与水调敷或用新鲜马齿苋或白菜帮捣烂后混合调敷,糜烂破溃时可用硼酸双黄连液(3%硼酸液2000m1加双黄连0.6g)清理,湿敷,水纱条贴敷,结痂时用化毒散膏,黄连膏,后遗神经痛时可用黑色拔膏棍或脱色拔膏棍加湿化贴。
(3)单方成药:急性期可用龙胆泻肝丸加板蓝根冲剂,亦可用除湿丸加舒肝丸;后遗神经痛时可用健脾舒肝丸加活血消炎丸。
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和局部对症治疗为主。
【体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三阴交,太冲,血海。
阿是穴位置:系指皮损周围(约离疱疹0.5~1寸处)。
夹脊穴位置:取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
(二)治法
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时酌加1~2个配穴,阿是穴针法:以1.5~2寸毫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进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分布线路传导,余穴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腰以上病灶:合谷,曲池;腰以下病灶:阳陵泉,侠溪。
配穴:支沟,太冲。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二)治法
应用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25毫瓦,激光针功率为2~3毫瓦的氦-氖激光针灸仪进行治疗,依据症情选穴:凡皮损面积大,水疱多,感染为主而疼痛轻者,仅用主穴第一组,采用激光散焦照射,照射距离为40~60毫米,照射密度为0.5~1毫瓦/平方厘米,每处照射5~10分钟,以疼痛为主,皮损面积较局限,仅有红色丘疹或皮疹已结痂者,则取主穴之第二组,以激光针灸仪照射,剧痛者加配穴,每穴分别照射5分钟,如果上皮损面积大而疼痛又剧烈者,则二组宜结合应用,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肺,敏感点。
配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肾上腺。
敏感点位置:指耳廓上,与病灶相应位压痛明显处。
(二)治法
主穴必用,配穴据症情酌取1~2穴,每次一侧,采用捻转手法,刺激宜强,持续运针2~3分钟,留针1小时,每日1~2次,另可把100克干净的墨汁和5克雄黄粉调匀,搽在患处周围的边缘上,每日一次。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曲池。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100微克/毫升)。
每次取双侧,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后,每侧穴注入1 毫升,每日1次,皮损有渗出者,可外敷呋喃西林氧化锌软膏。
【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脊柱两侧旁开2厘米之平行线;2,距病灶边缘1厘米之环状区。
(二)治法
取第一组作整体治疗,第二组作局部治疗,一般宜同时取,先依皮损所在部位和范围,定平行线长度和环状区大小,如在胸胁部,取相当于胸段长度;皮损在下肢,取腰骶段长度,然后,以较强手法叩刺平行线和环周线,皮肤针针尖方向与皮肤表面垂直,针尖接触皮面应短暂(约每秒2次),针间距离0.5~1.0厘米左右,每条刺激线连叩三遍,每日1~2次,注意不可叩刺病灶,以防感染。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一为艾炷灸,于阿是穴之二处(一处为先发之疱疹,一处为疱疹密集处)各置一麦粒大之艾炷,点燃后,觉灸痛即吹去未燃尽之艾炷,再以同样的方法,延伸至 远端疱疹密集处各灸一壮,1次即可,如不愈,隔5天再灸1次。
一为艾卷灸,取纯艾卷或药艾卷,点燃一端后熏灸阿是穴,其熏灸方法有三种:一为用2支艾卷同时作广泛性回旋灸,以病人感觉灼烫但能耐受为度,灸治时间据皮损面积大小酌情掌握,一般约30分钟,二为用1支艾卷在阿是穴均匀缓慢地向左右上下回旋移动,应注意艾火宏壮,集中于疱疹顶部,以有灼热麻苏苏的特殊感觉沿肋间隙或经脉循 行路线感传为佳,三为“围灸法”,用艾卷在病损处由中心向周围围灸,直灸至局部潮红,患者自觉舒适,不知痛为度,通常需时30~40分钟,上述三法,可任选用,每日1次,4~7次为一疗程。
【火针】
(一)取穴
主穴:肺俞,胆俞,脾俞,阿是穴。
配穴:病变在腰以上加支沟,在腰以下加阳陵泉。
阿是穴:皮损区周围。
(二)治法
主穴均取,据病变部位加配穴,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灼,至针尖红而发亮,迅速刺入穴位,直刺3毫米,快刺疾出,阿是穴则采用疱疹周围围刺之法,每3日1次,一般1~3次,注意针孔清洁,勿用手抓挠。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令病人选好体位,一般取坐位,然后充分暴露病灶区,用闪火法,先在皮损两端吸拔,接著沿带状分布,将罐依次拔在疱疹密集簇拥之处,罐具大小,依部位而选,但必须拔紧,如松弛不紧者,一定要重新吸拔,罐数,按病灶范围而定,以排满为度,留罐约15分钟,留罐期间,如罐内出现水泡,不必介意,拔罐后如有破溃者,外涂龙胆紫药水,局部感染重者,可撒氯霉素粉,一般每日一次,不计疗程,直至痊愈。
【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常规消毒皮损部位,用三棱针沿疱疹周围转划一圈,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然后用毛笔或棉签蘸雄黄酒少许,外涂于疱疹之上,每日3~5次,不计疗程,雄黄酒泡制:雄黄少许研成细末,装入瓶内,罐入酒水各半调和而成,老年或体虚病久者,同时服人参败毒散,加黄芪30克,丹皮,赤芍各10克,日1剂,早晚分服。
【灯火灸】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内关,委中;2.列缺,合谷。
配穴:四肢取阳陵泉,腹部取足三里,三阴交,臀部取环跳。
(二)治法
穴位均根据皮损部位选取,主穴第一组用于胸胁腰背部皮损,第二组用于头面部,每次取一穴,以灯心草一根,约3寸长,一端蘸植物油,点燃后迅速将燃着端接触穴位的皮肤,一点即起,施灸处可出现绿豆大的水泡,不必处理,会自行消退,每日1次(注意,第二天灸灼时,宜在原灸点之旁边),4次为一疗程。
二、预后
皮肤带状疱疹呈自限性,预后一般良好;愈后一般可获得终身免疫,仅偶有复发,不过,若疱疹病损发生于某些特殊部位(例如角膜),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⑤ 打点滴20天了晚上还是会疼蛇盘疮
蛇盘疮没错的话,应该是带状疱疹,这个病有的会侵犯神经,留下疼痛的后遗症!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但是一旦有就比较麻烦!应该找疼痛科治疗!
⑥ 疱疹引起的后遗症怎么处理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病毒在原发感染时引起水痘,也可以形成潜伏感染,病毒随神经进入脊神经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中长期潜伏并不引起症状,多年后在某种诱发因素的激发后病毒活跃增殖,引起神经节炎症,导致神经痛,并且在相应神经节段分布部位皮肤上形成水疱。带状疱疹并发臂丛神经损伤并不多见。据报道1%~5%带状疱疹患者可并发运动瘫痪,系带状疱疹病毒由感觉神经节直接累及邻近的神经系统所致。这与患者年龄大,全身抵抗力降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机体中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密切相关,年龄越大,滴度越小。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病是带状疱疹发病后虽局部皮损修复,而局部神经痛仍迁延不愈或发展成为顽固性神经病,其自发性闪电样或撕裂样疼痛,常令病人寝食不安,生活质量极为低下。除此之外,大多数病人常伴较明显的持续性的烧灼病、发活障碍以及情绪异常,如焦虑和抑郁等,严重时可有自杀倾向。 一、发病机制 PHN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也是推测性的,并未得到证实。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损伤可能导致正常传入抑制的减弱和兴奋状态的异常升高;神经递质和生长因子在PHN的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与炎症反应中的疼痛有关。在难治性PHN患者的脑脊液中,有较高浓度的IL-8,而且淋巴细胞增多。尸解研究证明病程长度的PHN患者脊髓周围炎症反应明显,可见有较多的淋巴细胞聚集,脊髓背角及脊髓后根神经节有变性改变;而在PHN完全恢复的患者中,未发现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Rowbotham等[4]通过免疫荧光对PHN患者的皮损及其对侧正常皮肤对照检测发现,有异常神经痛者,其末梢神经密度增加,而感觉缺失者末梢神经密度减低。 几个倾向性危险因素: 1、年龄 PHN的发病率与年龄有直接的关系,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易患PHN。据统计,年龄为65岁的带状疱疹发病率是年龄为40岁的4倍,而6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有50%将发展为PHN,70岁以上的将有75%发展为PHN。近几年来,带状疱疹和PHN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种现象可能与人口老龄化、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增加有关。 在带状疱疹患者中,老年患者的PHN发病率较高,这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将出现免疫衰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降低,从而导致病毒感染的扩散,神经受损严重;同时老年人的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能力较年轻人差,因此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更易并发PHN。 2、糖尿病 Baron等研究发现带状疱疹患者皮损以外的皮肤兴奋阈升高,并发PHN的可能性增大。统计资料显示,伴有糖尿病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是无糖尿病患者的2倍,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多发性神经损害使之更易患PHN。因此可以推论,老年患者易患PHN与全身神经纤维的退行性变有关。 3、免疫力低下 据统计,一般非肿瘤住院患者中,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0.22%,而恶性淋巴瘤的住院患者中,其发病率为9%,白血病患者为2%,在其他肿瘤中为0.46%,接受大剂量放疗和化疗的骨髓移植者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约1/3发生播散。据国外报道[8],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艾滋病(AIDS)、结缔组织病以及器官移植患者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此类患者器带状疱疹发生后,易导致病毒感染的扩散,神经损伤严重,常有较高的PHN发病率。 4、其他 急性期疼痛以及皮疹的严重程度均与PHN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若带状疱疹急性期伴有高热,尤其体温高于38℃,常常是PHN的危险因素。 体内用药: (一)抗病毒药物 1、鸟苷类:带状疱疹是潜伏在脊神经后根神经节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再活化而引发,在急性期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使PHN的发生率减少50%[11]。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acyclovir)、泛昔洛韦(famci-clovir)及万乃洛韦(valacyclovir)均能够有效地限制病毒的复制,加速痊愈,减轻早期疼痛。周萍英等用常规剂量(1000mg/d)与大剂量(4000mg/d)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对照研究表明,大剂量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且服药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并能显著降低PHN的发病率。但是也有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的方法对PHN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检测未发现有带状疱疹病毒DNA或RNA的复制。因此,他认为对PHN患者给予抗病毒药物无治疗意义。 2、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是细胞对病毒感染或一些非病毒诱导剂反应而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可干扰病毒复制所需的各种酶类如RNA复制酶、DNA多聚酶等,致使新的病毒不能合成,早期应用可作为高危患者活动性感染的辅助治疗。 (二)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 1、抗抑郁药 1982年有学者通过对照研究证明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治疗PHN是有效的。从那时起去甲肾上腺素能抗郁药去甲替林(ntriptyline)、去甲丙咪嗪(desipramine)、马普替林(MAPROTILINE)也证明用于治疗PHN有效。这些药物的止痛作用与其抗郁作用无关。动物实验证明5-羟色胺(5-HT)也是重要的止痛介质,它在脊髓和脑干能抑制疼痛信息的传递。阿米替林能影响神经元对5-HT的摄入,故其能起到止痛作用。有人观察的带状疱疹患者中,有35例在皮疹出现72hr内应用阿昔洛韦治疗;29例在皮疹出现24hr内给予低剂量阿米替林。6个月后,前组中的31.4%(11/35人),后组中的17.25%(5/29)发生神经痛,结果显示,在预防PHN中阿米替林比阿昔洛韦更有效。应用阿米替林宜从小剂量开始,即25mg/d,以后每周增加25mg,直到最大剂量75mg/d;体弱者,开始剂量为10mg/d,以后每周增加10mg,直到最大剂量50mg/d,一般需服用几周后,症状才能缓解,疼痛消失至少2个月后才可减量,甚至有些患者需终生服用低剂量的阿米替林。在增加剂量的过程中,如出现副作用,应给予相应针对性处理。用药前,须向患者交代此药不是用于抗抑郁作用,而是使用其独特的止痛作用。阿米替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口唇发干,在用药的过程中应用时局部给予润唇膏或多饮水。其它副作用尚有镇静、便秘和体重增加等,应用时给予对症处理。 2、抗癫痫药 用于PHN治疗的主要有苯妥英钠(sodiumphenytoin)和酰胺咪嗪(又名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以及加巴喷丁(gabapentin)。加巴喷丁已在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出售。其治疗作用可能与稳定神经细胞膜电位有关,也可能是其抑制脑干以上有关疼痛的结构如网状强构的突触传递,特别是多突触末梢的冲动传递有关。 苯妥英钠的常用剂量为100~200mg/次,3次/日。最大量300mg/次,600mg/日。主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长期使用可发生骨质疏松、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中毒性周围神经痛。用药时应用时补充维生素D、B6、B12以减少副作用。卡马西平的常用剂量为100~300mg/次,3次/日,极量1200mg/次,副作用有眩晕、恶心、锥体外系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偶见尿潴留、过敏性皮炎、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三)糖皮质激素 合理应用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过程并减轻背根神经节的炎症后纤维化。在急性期给药可减少PHN的发病率,但有可能使病毒播散。对老年体健的患者以及严重带状疱疹患者如出血型、泛发型及坏疽型带状疱疹,为预防PHN,应及早用药,尽可能在起病7天之内应用。口服强的松40~60mg/d,疗程10日。但在使用激素期间,必须同时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病毒药。在免疫反应差的患者不宜使用皮质激素。 (四)免疫制剂 血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阳性的人群是带状疱疹和PHN的高危人群,对该类人群接种疫苗可提高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五)鞘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PHN的神经病变在受累区的外周神经及中枢神经的多个部位,且脑脊液中IL-8浓度较高,尸解发现受累区的脊髓周围炎症反应明显,因此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抗炎治疗。通过随机双盲研究发现[18],鞘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利多卡因(3%利多卡因3ML,醋酸6—甲基强的松龙60MG),每周1次,共4周,能有交地降低脑脊液中的IL—8水平、减轻炎症及炎症造成的水肿和毒性反应,而且皮质激素能稳定神经细胞膜,抑制C神经纤维的异常放电。甲基强的松龙是迄今发现的神经毒性最小的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并不将其直接注射神经,且使用的浓度只是实验浓度的1/30,因此临床上并未见任何毒、副作用。对于一些疼痛较重、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且应用常规止痛治疗无效的顽固病例,均可考虑应用此法进行治疗。 (六)紫外线负氧离子喷雾紫外线照射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情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患处皮肤与神经末梢修复,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对预防和治疗PHN效果明显。方法是使用紫外线负氧离子喷雾仪(常州武进医疗用品厂生产),喷雾开始后,同时开启负离子和紫外线,喷头对准疼痛部位,距离30~50cm,温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宜,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疗程2周。 (七)止痛药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该类药物对PHN或任何其它的神经痛均无明显疗效,应尽量避免应用该类药物。 2、阿片类药物在美国[24],许多研究者对应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mphine)、二乙酰吗啡(diamphine)治疗PHN有争议。欧洲人一致认为,阿片类药治疗PHN无效,即使是硬膜外给药。但是,北美一些人[26]认为,麻醉性镇痛药对治疗PHN有帮助,至少对于那些其它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疼痛,给予合理的剂量可以减轻疼痛数小时,尤其是口服盐酸羟氢可待酮(oxycodone)5~10mg/4hr是有效的。 (八)营养神经 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许多B族水溶性维生素如B1、B12等,以及某些脂溶性维生素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神经组织的代谢产生影响。PHN患者给予该类药物,可作为其它治疗的辅助治疗。维生素B1100mg肌注,1日1次;维生素B12500μg肌注1日1次。 体外用药 1、辣椒辣素(capsaicin)霜即使是最顽固的病例使用辣椒辣素霜外涂,在连续使用8周后也有效;如果外周神经被破坏,用药时间须延长。郑燕岚等[28]采用0.025%辣椒素霜直接涂抹于疼痛处,每日4次,治疗PHN取得了较好疗效,其辣椒辣素原药由厦门大学化学系提供,以基质霜配制成0.025%浓度霜剂。 2、利多卡因霜局部涂抹利多卡因霜能有效减轻PHN的疼痛症状。Iseki[29]局部使用10%利多卡因霜治疗23例亚急性带状疱疹和23例PHN患者,治愈率为21.6%,未发现有毒、副反应。 3、1%扶他林(diclofenac)乳剂该药局部外用治疗PHN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30],方法是:用1%扶他林乳剂按摩疼痛处,每日4次。局部按摩可使其中的活性成分双氯芬酸渗透皮肤,聚集于皮下组织,减轻急慢性炎症反应。 其他 1、精神心理治疗PHN的疼痛常与精神及情绪有关,所以积极的休息,如播放优美的音乐,将会使患者从身心上得到全面的放松,在治疗上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精神心理治疗可作为其它治疗的补充。 2、音频电疗及激光照射具有镇痛、消炎、消肿的作用,促进疤痕粘连松解、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小功率He—Ne激光能刺激机体产生较强的防御机能,促进组织再生,包括胶原纤维和毛细血管的再生,促进上皮细胞合成代谢,同时有止痛作用,细胞破坏所释放的化学介质达到一定浓度后,均可引起疼痛,小功率He—Ne激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致痛物质浓度降低,渗透压改善,水肿减轻,直接减弱神经末梢的化学性及机械性的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治疗带状疱疹及PHN时,可结合患者的病情及体质情况给予具体处理。对于急性带状疱疹患者,首先应给予抗病毒治疗,若患者年龄超过60岁,一开始就应同时给予阿米替林10mg/日,观察6周。若疼痛消失,1月后停用阿米替林;若疼痛持续存在,应增加阿米替林的用量,每周增加25mg(体弱者10mg),直到最大剂量为75mg(体弱者为50mg)。待疼痛减轻,1月后可逐渐减少阿米替林的用量;如果疼痛无改善,应维持应用足量抗抑郁药8周。若治疗失败,可加用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若疼痛持续不减,可使用利多卡因局部注射或神经阻滞或鞘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使患者彻底放松、休息,并同时给予利多卡因或辣椒辣素霜或扶他林乳剂,也可辅助其他治疗如音频电疗或小功率He—Ne激光治疗或紫外线负氧离子喷雾或TENS治疗等。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全身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糖的控制,因糖尿病本身就能加重病情,降低疼痛的治疗效果。因此不能忽视其治疗,否则不能取得预期疗效。 三、中医治疗 中医尚未将PHN列为一个独立的病种来论治,一般是根据发病部位及其疼痛所属经络走向,进行辨证或辨病组方,总以疗效为出发点,究其病因乃病后体虚、正气不足,肝胆气滞、湿热、瘀血阻络或挟风邪上扰,痛是有所不通之处,宜扶正以祛邪,疏肝利胆顺其气。调气治血行其瘀,祛风通络定其痹,发于头面部者,川芎茶调散,通窍活血汤之类;发于胸背腰腹者,四逆、金铃子散、逐瘀汤等化裁;发于下体者,龙胆泻肝肠,止痛如神汤等加减出入。外用药酌情运用青黛散、墨龙散涂敷之。 另有学者按疼痛部位,头部用川芎茶调散加黄芪、蔓荆子、延胡索、僵蚕;胸背部用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肢痛以身痛逐瘀汤加减。 四、针刺快速止痛法 (一)针刺治疗: 1、带状疱疹周边划痕,距带状疱疹的皮损边缘1cm处,用磺酒、酒精常规消毒皮肤后,用毫针或者注射针头针尖沿着皮损划痕,痛轻者划痕呈微红,痛重者以皮略出血为度。 2、带状疱疹周边围刺;沿着划痕进行围刺,手法要轻,行针要快。进行的深度为0.3~0.5寸,针距0.2~0.3寸,痛甚者或大面积的可再重复围刺一次,给予(略粗一点的针)强刺激。带状疱疹的皮损在疏松的组织及重要器官(如眼、口、胸部、乳房、阴囊)较近时,围刺要接近皮损的边缘,以免针刺过痛及过深(气胸)损伤重要器官。围刺后根据带状疱疹所在脊神经根部(同侧华佗夹脊穴)进行针刺。皮损面积较大的剧痛者留针,接上针灸仪,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维持30分钟。 (二)皮损部位注射 1、皮损局部封闭,划痕及围刺后。一般患者都能够迅速止痛痊愈,对皮损面积较大剧痛者,可进行封闭治疗。常规消毒皮肤后用10ml注射器,7号针头将药物(维生素B12500μg,维生素B1200mg、病毒唑100mg、氟美松10mg、2%利多卡因5~10ml)呈放射状注射在疼痛部位。 2、脊神经根部注射:对年龄较高,皮损面积较大的出血型或坏疽型患者可进行治疗,在皮损相应的脊神经根部(脊神经节)常规消毒皮肤,用2ml注射器,5号针头将复方奎宁(上海产)2ml注入1~2cm深,勿过浅以防局部组织坏死。 3、水疱内减压:水疱内张力过大刺激神经末稍是疼痛的一个原因,及时解除张力而缓解疼痛。用消毒针头刺破水疱壁放出浆液,表面涂炉甘石合剂。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水疱的吸收,每日红外线理疗1~2次,每次半小时或皮损局部在太阳下照射,每日1~2次,每次半小时。 (三)阿是穴位注 药物:丹参注射液10ml、1%利多卡因4ml,VitB121ml治疗首日加用醋酸泼尼松1ml。 取穴:疼痛局部取阿是穴,沿皮肤呈30°角进针,刺入皮下,回抽无血,注入药液成皮丘状 疗程:每日1次,7次1疗程,一般3个疗程。 五、护理 (一)疼痛的观察 老年人往往有多种疾病并存,在观察疼痛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注意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及有无伴随症状。特别要注意和其它疾病相鉴别,如心绞痛、急性胆囊炎、偏头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要十分熟悉有关病的疼痛特点,如心绞痛是胸前区压榨、憋闷或紧缩痛。急性胆囊炎是右上腹部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在进行评估时,不仅要认真听取病人对疼痛程度的叙述,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身心反应,如面色、表情、有无出汁,生命体征的变化,还要注意了解辅助检查的变化,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漏诊。例如,有资料载在护理1例男性患者,门依拟“左季肋部带状疱疹”收住。入院时疼痛难忍,医嘱给安定1支、颅痛定1支肌注。经处理后入睡,D2早上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疼痛减轻,但主诉疼痛性质有所改变,立即汇报医生,经心电图检查,发现患者确实伴有心绞痛,即加用抗心绞痛药物治疗而缓解。该患者25d后治愈出院。临床护理实践也发现,门诊以心绞痛、急性胆囊炎住院,通过观察检查,最后确诊为带状疱诊。一定要勤巡视、细观察、多询问、多思考、勤汇报,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出现的问题,达到提高护理质量。 (二)疼痛的护理 单纯性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如不明显者,可采取放松疗法,指导患者分散注意力,给予舒适的体位。如疼痛难以忍受者,遵医嘱给予镇痛镇静药,如安定、卡马西平、颅痛定等。在给镇痛药时,注意观察药物的副反应,防止成瘾和意外 (三)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学会同情、理解老年人患带状疱疹带来的痛苦,允许他们发泄,甚至吟伸,向家属讲明带状疱疹疼痛的原因主要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人体,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使受侵犯的神经发炎及坏死,产生的神经痛。使家属理解,从而配合我们共同护理好病人。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文化修养,用和善的语言安慰、疏导鼓励他们,做好安全护理,经常和他们谈有趣的事情,分散其注意力,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老年人,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带状疱疹引起疼痛的原因、病程及愈合,帮助树立信心,取得配合。 (四)饮食护理 机体抵抗力下降是本病发病的主要诱因,食欲不振,可引起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可使皮肤坏死,愈合时留下疤痕。所以我们要宣教加强营养的重要性,鼓励进食,避免刺激性饮食,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鸡蛋、鱼肉、豆制品及新鲜蔬菜。烹调时注意色、香、味及营养成分,对于牙齿脱落的老人要嘱家属把食物切碎、煮烂,并劝老人细嚼慢咽,少量多餐,经常更换饮食品种,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必要时给助消化药,促进食欲,如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者,应嘱低盐低脂饮食,避免饱餐,胆囊炎病史者给低脂易消化的饮食,有糖尿病病史者按糖尿病的饮食原则,适当增加蛋白质的饮食。 (五)一般护理 热情接待,注意首因效应,为病员创造一个舒适、安静、整洁的环境,室温不宜过高,光线稍暗,空气新鲜,帮助病人修剪指甲毛发,急性期卧床休息,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⑦ 蛇盘苍的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三阴交、太冲、血海。
阿是穴位置:系指皮损周围(约离疱疹0.5~1寸处)。
夹脊穴位置:取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
(二)治法
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时酌加1~2个配穴。阿是穴针法:以1.5~2寸毫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进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分布线路传导。余穴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疱疹结痂,症状消失;显效:疱疹结痂,症状明显消失;有效:部份结痂,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改善。
共治疗431例,有效率在96%左右。其中100例按上述标准评判,基本痊愈67例,显效11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97%。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腰以上病灶:合谷、曲池;腰以下病灶:阳陵泉、侠溪。
配穴:支沟、太冲。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二)治法
应用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25毫瓦,激光针功率为2~3毫瓦的氦-氖激光针灸仪进行治疗。依据症情选穴:凡皮损面积大,水疱多,感染为主而疼痛轻者,仅用主穴第一组。采用激光散焦照射,照射距离为40~60毫米,照射密度为0.5~1毫瓦/平方厘米,每处照射5~10分钟。以疼痛为主,皮损面积较局限,仅有红色丘疹或皮疹已结痂者,则取主穴之第二组,以激光针灸仪照射,剧痛者加配穴,每穴分别照射5分钟。如果上皮损面积大而疼痛又剧烈者,则二组宜结合应用。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311例,以治5次为限,按上述疗效判断标准,其总有效率为94.2%(痊愈率为69.8%)。 (一)取穴
主穴:肺、敏感点。
配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肾上腺。
敏感点位置:指耳廓上,与病灶相应位压痛明显处。
(二)治法
主穴必用,配穴据症情酌取1~2穴,每次一侧。采用捻转手法,刺激宜强,持续运针2~3分钟,留针1小时。每日1~2次。另可把100克干净的墨汁和5克雄黄粉调匀,搽在患处周围的边缘上。每日一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172例,平均疗效在95%以上。
(一)取穴
主穴:曲池。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100微克/毫升)。
每次取双侧,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后,每侧穴注入1 毫升。每日1次。皮损有渗出者,可外敷呋喃西林氧化锌软膏。
(三)疗效评价
200例本病患者,经穴注射2~8次,全部痊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脊柱两侧旁开2厘米之平行线;2、距病灶边缘1厘米之环状区。
(二)治法
取第一组作整体治疗,第二组作局部治疗,一般宜同时取。先依皮损所在部位和范围,定平行线长度和环状区大小。如在胸胁部,取相当于胸段长度;皮损在下肢,取腰骶段长度。然后,以较强手法叩刺平行线和环周线,皮肤针针尖方向与皮肤表面垂直,针尖接触皮面应短暂(约每秒2次),针间距离0.5~1.0厘米左右。每条刺激线连叩三遍,每日1~2次。注意不可叩刺病灶,以防感染。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皮损炎症全退,水疱干涸,无新疹,自觉症状全部消失。
共治110例,按此标准,痊愈107例,治愈率为98.2%。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一为艾炷灸。于阿是穴之二处(一处为先发之疱疹,一处为疱疹密集处)各置一麦粒大之艾炷,点燃后,觉灸痛即吹去未燃尽之艾炷。再以同样的方法,延伸至 远端疱疹密集处各灸一壮。1次即可,如不愈,隔5天再灸1次。
一为艾卷灸,取纯艾卷或药艾卷,点燃一端后熏灸阿是穴。其熏灸方法有三种:一为用2支艾卷同时作广泛性回旋灸,以病人感觉灼烫但能耐受为度,灸治时间据皮损面积大小酌情掌握,一般约30分钟。二为用1支艾卷在阿是穴均匀缓慢地向左右上下回旋移动。应注意艾火宏壮,集中于疱疹顶部,以有灼热麻苏苏的特殊感觉沿肋间隙或经脉循行路线感传为佳。三为“围灸法”,用艾卷在病损处由中心向周围围灸,直灸至局部潮红,患者自觉舒适,不知痛为度,通常需时30~40分钟。上述三法,可任选用,每日1次,4~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艾炷灸100余例,均在5~7天获愈[14]。用艾卷灸共治166例,其中用围灸法及单支艾卷薰灸法治疗136例,均在5次内获得痊愈。另30例,用双支艾卷同灸法,经治7次,结果痊愈17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 (一)取穴
主穴:肺俞、胆俞、脾俞、阿是穴。
配穴:病变在腰以上加支沟,在腰以下加阳陵泉。
阿是穴:皮损区周围。
(二)治法
主穴均取,据病变部位加配穴。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灼,至针尖红而发亮,迅速刺入穴位,直刺3毫米,快刺疾出。阿是穴则采用疱疹周围围刺之法。每3日1次。一般1~3次。注意针孔清洁,勿用手抓挠。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05例,均于1~3次之间获愈。火针后疼痛消失一般为12小时,疱疹干枯结痂平均3天。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令病人选好体位,一般取坐位。然后充分暴露病灶区。用闪火法,先在皮损两端吸拔,接着沿带状分布,将罐依次拔在疱疹密集簇拥之处。罐具大小,依部位而选,但必须拔紧。如松弛不紧者,一定要重新吸拔。罐数,按病灶范围而定,以排满为度,留罐约15分钟。留罐期间,如罐内出现水泡,不必介意。拔罐后如有破溃者,外涂龙胆紫药水,局部感染重者,可撒氯霉素粉。一般每日一次,不计疗程,直至痊愈。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11例,全部治愈,最短2天,最长10天。平均治愈时间为4.2天,无一例后遗症。 1、(1)取穴
主穴:阿是穴。
(2)治法
常规消毒皮损部位,用三棱针沿疱疹周围转划一圈,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然后用毛笔或棉签蘸雄黄酒少许,外涂于疱疹之上,每日3~5次,不计疗程。雄黄酒泡制:雄黄少许研成细末,装入瓶内,罐入酒水各半调和而成。老年或体虚病久者,同时服人参败毒散,加黄芪30克,丹皮、赤芍各10克,日1剂,早晚分服。
(3)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4例,结果全部获愈。
2、(1)取穴
通常以指尖为准
(2)刺血部位:十个手指的指尖任取一指,每周一次。早上八点左右最为合适。第一周从左手开始,第二周换右手,这样轮换治疗。一般该指令进行6次即可停止,严重者可以加强3——6次(具体可参照HV疗法)。
(3)临床资料
门诊患者3021例,年龄18--60岁,平均34岁,病程在1年以内的463例,1--3年的1403例,3--9年的952例,10年以上的203例。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内关、委中;2.列缺、合谷。
配穴:四肢取阳陵泉,腹部取足三里、三阴交,臀部取环跳。
(二)治法
穴位均根据皮损部位选取,主穴第一组用于胸胁腰背部皮损,第二组用于头面部。每次取一穴,以灯心草一根,约3寸长,一端蘸植物油,点燃后迅速将燃着端接触穴位的皮肤,一点即起。施灸处可出现绿豆大的水泡,不必处理,会自行消退。每日1次(注意,第二天灸灼时,宜在原灸点之旁边),4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以灯火灸法治疗52例,结果全部治愈。一般1~4天疼痛及炎症基本消失,2~5天水疱开始干涸结痂。 忌吃些辛辣及发物的菜式,
如,牛肉、羊肉、鱼肉……
葱、姜、蒜、辣椒、醋(炒菜中也不能含有)、大酱类……
蒜薹,圆葱…… [1]前原腾良,等。针刺治疗带状疱疹。麻醉 1976;25(4):484。
[2]田素琴。沿皮针刺治疗带状疱疹150例。辽宁中医杂志 1984;(4):37。
[3]汤 瑞,等。针刺治疗带状疱疹25例的疗效和免疫功能的观察。中国针灸 1981;1(3):7。
[4]王木琴。针刺治疗带状疱疹50例的临床小结。北京中医 1987;(2):37。
[5]孙远征,等。围剌法配合华佗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35例观察 。黑龙江中医药 1990;(6):38。
[6]赵宁侠,等。围剌法治疗带状疱疹40例。陕西中医 1989;10(9):419。
[7]蒋彩云。针刺治疗带状疱疹。云南中医杂志 1980;1(6):21。
[8]徐静霞。针刺治疗带状疱疹100例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1985;3;6。
[9]吴 淞,等。氦-氖激光治疗311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1985;4(3):7。
[10]邹正风。耳针加墨汁调雄黄外搽治疗带状疱疹。江西中医药 1988;19(5):60。
[11]贵州省人民医院皮肤科。耳针治疗带状疱疹112例。贵州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贵州省卫生局编) 1978:204。
[12]郭正言。维生素B12双曲池穴封闭治疗带状疱疹200例。山东医药 1983;(9):7。
[13]陈积祥。梅花针治疗带状疱疹110例临床观察。新中医 1984;(7):29。
[14]俞震渠,等。艾灸治疗蛇缠。渐江中医杂志 1980;15(8):383。
[15]郑学良,等。火针治疗带状疱疹105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8(7):441。
[16]张天文,等。火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111例。中国针灸 1986;6(2):46。
[17]赵风林。砭刺配合雄黄酒治疗带状疱疹44例。陕西中医 1986;7(10):461。
[18]梁 波。回旋灸法治疗带状疱疹120例。陕西中医 1988;9(5):24。
[19]金 虹。“围灸法”治疗“蛇丹”16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8;8(1):43。
[20]董 勤,等。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免疫机制初探。江苏中医1991;12(4):24。
[21]刘远坎。灯火灸八穴治疗带状疱疹52例。陕西中医 1989;10(9):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