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慢性荨麻疹如何根治
慢性荨麻疹目前尚无法完全根治,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控制症状,减少发作频率。
药物治疗:
- 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可以缓解症状,获得暂时性缓解,但无法根治。
- 中医方剂:根据中医理论,荨麻疹症状不同用药区别很大,常用的方剂有消风散、当归饮、防风通圣散等,具体用药需结合临床医生面诊指导。
生活方式调整:
- 规律生活: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和平衡。
- 饮食均衡:均衡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增强免疫力,减少荨麻疹的发作。
- 保持大便通畅:良好的排便习惯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减少荨麻疹的诱因。
- 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助于减少荨麻疹的发作。
综上所述,慢性荨麻疹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虽然目前尚无法完全根治,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如有相关症状或疑虑,请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② 寻麻疹的中药治疗的药方
你好,针对荨麻疹的治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尽量除去可疑病因。
二、内用疗法
1. 急性荨麻疹:首选抗组胺类药物,必要时可辅以钙剂、氨茶碱等,发热儿童可加用抗生素。病情急剧时,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2. 慢性荨麻疹:除了抗组胺药,可使用利血平、安络血等,有时联合抗组胺H1拮抗剂,提高疗效。
3. 蛋白胨性荨麻疹:需禁食1-2餐,随后清淡饮食。
4. 血清病型荨麻疹:抗组胺药效果不佳,需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
5. 人工荨麻疹:常用赛庚啶、安他乐等药物,必要时停用青霉素。
6. 寒冷性荨麻疹:可选择抗组胺类药物,与中医药配合,如内服金匮肾气丸。
7. 腹型荨麻疹:紧急处理,包括肾上腺素、氢考、抗组胺药等。
8. 胆碱能性荨麻疹:常规抗组胺药,加用阿托品、普鲁本辛等。
9. 心脏性荨麻疹:抗组胺类药与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
10. 皮损发于咽喉部:肾上腺素0.5mg肌注,必要时加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静滴。
11. 光线性荨麻疹:氯化喹啉或菸草酸与抗组胺类药结合。
12. 中医中药治疗:根据不同体质和症状,选用相应方剂,如荆防败毒散、桂枝汤、消风散等。
③ 慢性荨麻疹偏方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慢性荨麻疹,可以使用以下方剂:
药用黄芪、首乌、白术各15克,当归、白藓皮、丹参(后下)各12克,赤芍、防风、蝉蜕各10克,鸟梢蛇(研冲)9克,川芎、甘草、全蝎(研冲)各6克,蜈蚣(研冲)2条。儿童用药酌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调整药方。例如,如果患者表现出风寒症状,可以添加麻黄、桂枝、透骨草,并去除丹参、赤芍;如果患者表现出风热症状,则可添加青蒿、牛蒡子、薄荷,同时去除当归。
如果患者的症状表现为湿热,则应加入黄芩、苦参、地肤子,并去除黄芪;若症状表现为热毒,则应添加金银花、大青叶、黄连,同时去除川芎;如果患者表现出血瘀重,则可加入桃仁、红花、泽兰;若症状偏血热,则可加入紫草、槐花、丹皮,去除白术。
若患者表现为气血两虚,则应加入党参、白芍、熟地、大枣;若患者瘙痒剧烈,则可加入白蒺藜、浮萍、荆芥、苍耳子;若疹块难以消退,则可加入皂角刺、秦艽、路路通;若病程冗长,则应加入三棱、莪术;若反复发作,则可加入地龙、僵蚕、水蛭;若久治不愈,则应加入白花蛇、穿山甲、地鳖虫。
方剂的用法为每天1剂,水煎4次,分早、中、晚及睡前温服。药渣加水浓煎,滤液擦洗患部再浸泡15分钟,早晚各1次。3周为1个疗程,直至疹消痒除。
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接触风寒、生冷、香燥、煎炸、海鲜、蛋品、牛奶、饮料、酒类、辛辣之品。
孕妇、月经过多者及有出血性疾病者禁服。
本方剂具有祛风散寒、清热除湿、凉血解毒、活血通络、化瘀消肿、益气固表、养血和营、去痒止痒的功效。轻者1个疗程即可风团消、瘙痒止;重者2~3个疗程疹块及瘙痒消失,皮肤划痕试验阴性,血常规复查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范围。
④ 经方半夏泻心汤治疗荨麻疹医案
25岁青年的荨麻疹困扰
这位25岁的男性患者,一年来反复遭受红色风团的困扰,瘙痒难耐。初诊时,他在外院治疗,尝试口服抗组胺药物,但疗效并不理想,症状时好时坏,寒冷环境或冷水接触会加重病情。舌象显示淡红舌,舌苔黄腻,脉搏浮弦,临床诊断为“荨麻疹”。
中药调治,舒肝理胃
针对此症,我们采用柴胡消疹饮加减方剂,旨在调理肝胃,清热祛风。其中包含了柴胡、当归、黄芩、炒枳壳、陈皮、黄连、吴茱萸、砂仁、生地黄、牡丹皮、泽泻、薏苡仁和荆芥,这一组合旨在舒缓肝胃,减轻症状。首诊后,风团有所减少,但瘙痒依然频繁,且患者自述有慢性胃肠炎,常感腹胀、排气,大便稀薄,口干苦,脉弦,显示太阴与少阳的合病症状。
四诊合参,半夏泻心汤显神效
在四诊辨证基础上,张教授确定为寒热错杂的少阳、太阴合病,遂选用半夏泻心汤进行调和肝脾、消痞散结。调整后的方剂包括姜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干姜、大枣、厚朴、泽泻、薏苡仁和甘草。经过治疗,患者的风团明显减少,瘙痒减轻,胃肠不适也有所缓解,我们建议他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病因解析与中医视角
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慢性荨麻疹有关。患者慢性胃肠炎的病史,暗示其可能与荨麻疹的发病存在关联。半夏泻心汤针对心下痞满的辨证,恰好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即患者寒热错杂的表现在太阴病与少阳病的交织中,通过异病同治,揭示了疾病的复杂性并找到了对症治疗之道。
综上所述,这位青年患者的荨麻疹治疗之路,体现了中医理论在辨证施治中的精妙,以及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