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荨麻疹怎么引起的
引起荨麻疹的原因非常多,最常见是食物引起的。比如有些人吃了鱼虾、海鲜或者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了猪肉、海鲜,又喝了啤酒;还有的人可能吃了冰箱中剩肉类或海鲜类产品;还有一些是可能想不到的水果,像草莓、芒果、柠檬、西红柿等;还有花生等坚果类的食物,均可以引起荨麻疹;除了食物外,还有一些药物会引起荨麻疹,常见的有青霉素、磺胺、一些血清制品等。有的人被狗咬了以后会去注射狂犬疫苗,或者手割破后会去注射破伤风,这些都可能引起荨麻疹。除常见的食物和药物因素外,有的人有系统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鼻炎等,还有一些病人可能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淋巴瘤、红斑狼疮甚至甲状腺疾病等,都可以引起荨麻疹。随着外科手术增加,可能会在人体内植入钢板、妇科节育器,这些植入物也会引起荨麻疹。另外比较常见的就是精神紧张、劳累、压力大,也会造成荨麻疹的发生;到外地旅游、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变,都是荨麻疹发病的病因。还有一型荨麻疹为物理诱导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这一型患者可能是由于接触了冷空气、热源、日晒,或者是用钝器划过等,这些原因都是物理性因素。
② 什么是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
【临床症状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为多见。荨麻疹表现为皮肤上突然发生风团,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即可消退,一般不超过24小时,成批发生,有时一天反复出现多次,呈鲜红色和浅黄色,红色者血管渗出较轻,白色者由较广泛的渗出压迫毛细血管产生贫血所致。风块大小不等,大者可达10cm直径或更大,有时表面可出现水疱,疏散排列、邻近损害能互相融合,形成特殊的圆形、环形、地图形等,可泛发全身,消退后不留痕迹,有剧痒、烧灼或刺激痛感。一般急性型经数天至1~2周停发,也有反复发作,病程缠绵
1~2月以上,有的经年不断,转为慢性。血管性水肿,发生皮下组织较蔬松部位或粘膜,呈局限性短暂性大片肿胀,边缘不清,不痒,通常累及眼睑、唇、舌、外生殖器、手和足,常和荨麻疹一起发生。若累及上呼吸道,可能会阻塞咽喉而危及生命;如累及胃肠道,可能出现腹酸痛,有的还伴有恶心、呕吐,以致进行不必要的外科探查。一般都在2~3日后消失。,此外,某些类型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尚有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1.寒冷性荨麻疹分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前者从婴儿开始,症状随年龄增长而减轻,常持续一生,在全身受冷后数小时发疹,损害为不超过2cm直径的红斑性丘疹,可伴发热、畏寒、关节痛、肌痛和头痛等,可持续48小时;后者常从儿童发病,皮肤暴露寒冷后即可发病,吸入冷空气或进食冷的食物或饮料偶尔粘膜发生肿胀。除去暴露部位发生风块外,患者可发生全身性症状,如潜入冷水后发生知觉丧失,甚至淹溺。症状在数月事消失,但亦有持久不愈者。,
2.胆碱能性荨麻疹在精神紧张、运动和热后发生,损害为1~2cm大风团,外绕较大红晕,有时仅有瘙痒而无风团,可伴流涎、出汗、腹痛和腹泻,持续数月至数年。,
3.日光性荨麻疹,暴露日光后数分钟发病,局限于暴露部位,持续1~2小时。,
4.蛋白胨性荨麻疹:在饕餮者,精神激动或同时饮酒情况下,食物蛋白分解的蛋白胨经肠粘膜吸收而致病,表现为皮肤发红充血有风块,伴头痛乏力,在1~4小时内消失,有时可持续1~2天。,【诊断】,根据皮损为风团,发生快,消退亦迅速,再根据各型的特点,不难诊断,诊断确立后应寻找有关致病因素。本病需与丘疹性荨麻疹和多形性红斑鉴别。
③ 荨麻疹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多发、常见疾病,临床中多以预防疾病为主
导语:荨麻疹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多发、常见疾病,其丘疹的形成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典型表现为全身散在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其中约20%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其风团每天均有发作,或者呈间歇性发作,其持续时间 6周,长期、反复的发作是慢性荨麻疹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
一、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当中大部分的患者并不能明确病因
1、中医认识
《诸病源候论·风》中对于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与是否感受风邪的关系进行了描述,其认为“阳气外虚则多汗”,一方面由于阳气外虚不能固摄腠理,导致汗液外泄,玄府呈开启的趋势,另一方面阳气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故此时因阳气生理功能的减弱可导致风邪侵袭人体,“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风邪侵袭后,营卫运行失调。
阳气郁遏郁于局部,则生热,发为瘾疹;清之吴谦首次称之为“鬼饭疙瘩”,其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载荨麻疹病名为“鬼饭疙瘩”,其认为该病是由于“汗出”、“露卧”、“表虚”等因素导致机体无法抵御风邪的侵袭,而出现的“初起皮肤作痒”的瘙痒表现以及“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的散在丘疹表现。
以上两本著作中都描述了外表不固,腠理不密,又感风邪后所致瘾疹,此处表明瘾疹的发病或与阳虚有关。在《证治准绳·疡医》中“赤白游风”的描述与荨麻疹的表现十分类似,并对其发病的内因与外因进行了描述。
认为“肺脾气虚”、“肝火”、“阴虚”、“血热”影响营卫生理功能,导致的“腠理不密”是其内在发病基础,在此基础上,感受“风邪”或者“风热”“寒邪”侵袭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肺脾气虚、肝火旺盛、肾阴亏虚为瘾疹的可能发病原因。
2、疾病特征
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是慢性荨麻疹包括其所有分属亚型均有的共同特征性表现。风团典型特征:①局部肿胀、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且大多数患者风团周围常出现反应性红斑;②瘙痒感,部分患者可出现烧灼感;③一过性表现,皮肤通常在风团发作后的1 24h内会恢复发作前的正常外观。
血管性水肿表现具有的特点:①突然发作的位于真皮下部和皮下组织的明显的肿胀;②疼痛感较为明显,并非痒感;③其病变常常涉及到黏膜的下部;④消退情况相比于风团更慢,血管性水肿持续时间可达72h。
根据是否有诱发因素分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又可根据是否为物理性因素所诱导而进一步分类。临床中还可经常见到因饮食方面的辛辣油腻、情志方面的情绪抑郁、外源性刺激方面的花粉刺激性气体等诱发或加重本病,但是目前尚无与其相对应的命名。
3、发病机制
由于慢性可诱导性荨麻疹的一些亚型在平时临床当中并不常见,因此对一些亚型的发病机制现今尚未进行更深入地研究,故临床中多以预防为主,以避免各种诱发因素作为主要的预防方法。如寒冷、压力是如何通过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以导致慢性荨麻疹发生的机制至今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慢性荨麻疹不仅与人体IgE及其受体的自身抗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异常相关,还与人体“Th1、Th2细胞失衡学说”所认为的细胞免疫失衡相关。关于IgE及其受体的自身抗体,其导致荨麻疹发生的机制为:人体内抗IgE分子、抗IgE受体的自身抗体通过免疫反应中的Ⅱ型免疫反应来激活肥大细胞使其能够释放组胺及其他活性物质,故而进一步引起临床症状。
也有学者通过剔除补体C2或C5的实验来证实,缺乏补体也不能引起荨麻疹的发生。关于Th1及Th2失衡学说引出的细胞免疫,认为Th1细胞分泌IL-2、IL-12、IFN-γ、TNF-β等炎症因子,主要介导的是细胞免疫反应;Th2细胞分泌IL-4、5、6、9、10、13等炎症因子,主要介导的是体液免疫反应。
也有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患者皮损处IL-4、5和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强外,还发现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IL-8、化学因子受体和CAMs在患者皮损和正常部位的表达无显著差异,提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细胞免疫激活存在于整个皮肤免疫系统。
二、了解慢性荨麻疹病位、病性证素及证型的整体分布特点,需引起重视
慢性荨麻疹患者病位证素涉及肌肤、脾、肝、胃、大肠、胞宫。慢性荨麻疹患者实性病位证素涉及湿、热、外风、血瘀;虚性病位证素涉及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因慢性荨麻疹患者均有风团及皮肤瘙痒两项证候表现,此两证候相加之和,均能使肌肤这一病位证素成立。
故在诊疗过程中,应考虑到病位在肌肤这一实际情况,并应选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由于禀受父母之精的不同,则禀赋不同。在于人体,肾精是人体之本,脏腑的阴阳都与肾精所化的肾阴、肾阳有关,肾精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组成。出生后,人由脾胃摄取水谷精微,不断滋养先天,使肾精充盛,先后相互滋生、共同促进人体禀赋强盛。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其中“运”的含义是输送,“化”的含义是消化。即脾能将进食摄入的水谷化为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水液。脾运化功能正常,全身各组织器官得到滋养,生理功能正常,水液也能正常输布。
病理状态下气、血、津化生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水液无法代谢,潴留于体内,湿邪弥漫浸渍,内侵脏腑,外犯肌肤。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脾喜燥恶湿,外界气候变化导致湿淫偏盛时,常易侵犯脾脏,导致脾被湿困。
气机不畅进一步导致体内水液运化失常,导致湿邪内生。此外素有脾虚者体内多有内湿生成,与常人相比也较容易受到湿邪的影响。故可认为脾虚存在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初始阶段,并同时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即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内在基础与始动因子。
三、了解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方法,临床上单纯依靠西药难以治愈
对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现代医学对其研究认为,本病的病因复杂,临床当中大部分的患者并不能明确病因,单纯依靠西药难以治愈,只能以控制当前的症状为目的,复发率高。指南认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应包括两个方面,即通过查出并去除潜在的原因或诱因再结合对症治疗,前者在实际临床中因发病因素较为复杂故应用难度较大。
仅部分人群能得以施行,故现多采用对症治疗,以达到缓解症状为主。其治疗方法为:以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常规剂量为开始,治疗有效后则将逐渐地减量,至最低剂量来维持治疗;若治疗1-2周不能有效控制症状,应明确其是否为诱导性荨麻疹,若是则采用诱导性荨麻疹的特殊治疗方法。
若不是则应通过更换抗组胺药的种类/联合使用/增加剂量的方法来进行治疗:①更换抗组胺药种类或联合使用抗组胺药后治疗有效,则逐渐减少用量,至最低剂量维持治疗;②更换抗组胺药种类或联合使用抗组胺药后症状无改善,则应增加2-4倍剂量来继续治疗,若治疗有效,则逐渐减少用量,至最低剂量来维持治疗。
若仍无效,则应选择三线药物进行治疗,包括雷公藤、环孢素、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或光疗。以上是进行对症治疗的临床常用方案。但这些药物只能缓解临床症状,且不能降低本病的复发率,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结语: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湿浊不生,营卫之气生成有源,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流转,气血运行通畅,营卫正常运行,可为腠理抵御外邪打下基础。据此我们可知对于临床上慢性荨麻疹诊治时常单纯清热祛风、除湿解毒无效时,可考虑从恢复脾胃的运化、肝的疏泄、营卫协调入手来治疗慢性荨麻疹或可取效。
④ 寻麻诊如何医治
一、什么是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于各种致敏因素,如药物、食品、花粉、感染等引起皮肤粘膜的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
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因其遇风而发,故名又称“风疹块”。
荨麻疹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1、急性荨麻疹: 全身皮肤常突然发病,先感皮肤瘙痒,继而出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淡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状皮疹,边界清楚,瘙痒剧烈,风团可为圆形、椭圆、孤立、散在性分布亦可融合成片,风团大时,可呈苍白,表面毛孔显著,似桔皮样。可局限也可泛发全身,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消退不留痕迹,1日之内可发作数次,瘙痒不止,皮肤搔抓后则成块成片,并伴有刺痛或烧灼感,病重者可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症状在数日至1——2周内可消退者称为急性荨麻疹。
2、慢性荨麻疹:常反复发作,反覆发作达6周以上,迁延不愈, 风团时多时少,时起时伏。大多找不出原因,顽固性难治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荨麻疹。 如:①.皮肤划痕症又称人工寻麻疹。
②血管性水肿又称巨大性寻麻疹。 ③.压迫性寻麻疹。 ④. 日光性寻麻疹。
⑤.寒冷性寻麻疹。 ⑥ .胆碱能性寻麻疹。 ⑦. 血清病性寻麻疹等。
二、引起荨麻疹的病因
1、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和压力等都可引起。患者暴晒日光后,在照光部位出现风团,并有
瘙痒和针刺感。 以压力为主的荨麻疹患者反应较敏感,如皮肤受压4~6小时后,局部发生深在性肿
胀,8—12小时后消退。轻微的压力如:碰触、抓痒、甚至衣服的磨擦都有可能引起荨麻疹反应。
2.食物:食改慧物以鱼、虾、蟹、蛋、士多啤梨、食物添加物(色素、防腐剂、调味料)最常见。
3.感染:与荨麻疹相关的感染包括链球菌感染、乙型肝炎、鼻窦炎、及其他病毒/细菌/酶菌感染。
4.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血清疫苗等,常通帆歼春过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而阿司匹林、
吗啡、阿托品、维生素B1等药物为组胺释放物,能直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荨麻疹。
5.疾病:感染:包括病毒(如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细菌(如金葡萄)、真菌和寄生虫(如蛔虫等)。
其实荨麻态耐疹有时可作为疾病的表徵之一,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癌症、自体免疫病等。
6.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或吸入花粉、羽毛、皮屑等。
7.其他因素:胃内分泌和代谢障碍及胃肠功能失调均可诱发本病,尤其是慢性寻麻疹。
8.内脏疾病 如红斑性狼疮、淋巴瘤及某些肿瘤、风湿热等可为寻麻疹的病因。
9.遗传因素 如家族性寒冷性寻麻疹、遗传性家族性寻麻疹综合症和遗传因素有关。
10.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感情冲动可引起乙酰胆碱释放,增强血管通透性而发生寻麻疹。
三、荨麻疹的治疗方法
以消除病因为主,去除致敏因素,有感染疾病时应用抗菌素,对某些食物过敏时尽量不吃。
慢性感染灶常是慢性荨麻疹的病因,但有些荨麻疹病人的病因很难确定或不能发现病因。
(一)、常用西药
1.内服药物
①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可单用或交替服用,每次1—2片,每日3次。
②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每次2片,每日3次
③ 强的松:每次1—2片,每日3次。
④病情严重者给予扑尔敏或苯海拉明肌注,或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病情缓解后须逐渐停药。
2.外用药物1%薄荷配剂、炉甘石洗剂、氧化锌洗剂等涂搽患部配合有一定的疗效。
(二).中药治疗
中医将荨麻疹分为三型。 风寒型、风热型 、血虚型 。
1 .风寒型 皮疹苍白, 主要表现为风疹色谈,以头面、手足等露出部位为置,吹风着凉加重,
口不渴,小便清,多发于冬季,舌谈,苔薄白,脉迟或儒缓。
治宜:解表疏散风寒。
疏风散寒药方: 荆芥6克,防风6克,蝉衣3克,银花10克,甘草3克。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浮萍6克,麻黄3克,地肤子10克,防风4克,皂角刺4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也可选中成药:风寒感冒冲剂 、荆防败毒散、秦九丸、通宣理肺丸等。
2 .风热型 发病急骤,风团泛发一身,颜色鲜红,自觉灼热,剧烈搔痒,或伴发热、畏寒,咽喉肿痛,
或腹痛,吐泻,遇热皮疹加重、得冷减轻.多发于夏季.舌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
疏风清热药方:金银花9克、苦参12克、防风9克、白蒺藜15克、蝉衣6克、牛蒡子9克、赤芍9克、
白藓皮12克、浮萍6克、皂刺3克
祛风清热药方: 麻黄3克,连翘10克,赤小豆10克,白藓皮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僵蚕12克,蝉蜕6克,苦参6克,姜黄3克,米酒50毫升,蜂蜜15克。
用法:将前四味药共研成细粉,然后用米酒和蜂蜜调服。用白酒煎煮百部,然后用纱布蘸药酒擦患处。
也可选中成药:风热感冒冲剂、 防风通圣丸、银翘解毒丸、浮萍丸等。
3. 血虚型 主要表现为风疹反复发作,延续数月甚至数年,午后或夜间加重,心烦易怒,口舌干燥,
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或细数。多见于老年入或久病体弱者。
治宜调补气血为主。养血疏风。
养血疏风药方:当归10克,熟地15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黄芪10克,白蒺藜15克,何首乌10克,
荆芥9克,防风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蒜苗30克,鸡蛋皮20克。用法:共入锅中,加水煎煮,熏洗患处,每日1~2次)。
也可选中成药: 八珍丸、 秦九丸、龟苓膏同服。
(三)民间土方:
1.大蒜皮、艾叶、菖蒲煎水趁热洗澡。每天一次,3--5天即愈。
2.香莱:取十几棵香莱的根须洗净切段,煮5分钟,调上蜂蜜,连吃带饮,对荨麻疹的红、肿、痒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用中药黄莲加花椒煎水洗澡。多洗几次就见效。
4.韭莱:用鲜韭菜汁外涂,二天痒感消失,疹子消退。也可用 韭菜根捣烂布包,擦患处。
5.食醋、白酒混合液可治风疙瘩:两份食醋加一份白酒混匀后擦洗患处,几分钟后症状即可减轻, 连擦几次即愈。
四、注意事项:
1.保持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适应寒热变化。
2.避免抓搔患部,不用热水烫洗,不滥用刺激强烈的外用药物。尽一切可能避免接触过敏原。荨麻疹伴有高热或腹泻时,应及早就医,以免严重感染或外科急腹症而延误病情。
3.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注意发病前的服药史、饮食、感染、精神因素及吸入物 (花粉、羽毛、油漆等)等情况,其中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应努力 避免。 治疗慢性病灶,调整胃肠功能,驱除肠道寄生虫。
4.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保持清淡饮食,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5.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服抗组胺药有镇静作用,服 后不应从事登高、开车等工作。
6.病人如有气促、喉头水肿或吞咽困难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7.平时您应注意少食辛辣,不饮酒,不食鸡鸭鱼牛羊肉海鲜等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
8.基於寻麻疹的诊断与不少外在因素有关(如上述),病人应当对医生充分陈述病情,
包括与出疹有关的可能因素,这样医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9.一旦诊断得到确定,对寻麻疹的病因作出适当的处理是最正确的治疗方式,例如感染的治疗。
10.避免可能令表皮血管扩张的举动,包括室温过高、喝酒、剧烈运动、情绪亢奋等。寻麻疹发作时只
要及早看医生,得到妥善的治疗,疹子通常都不会持续太久(数天至数周)。不过,如果您发现疹子
持续不退,或有恶化迹象、或有出现其他症状,您就不能掉以轻心了,一定要去医院就医啊。
⑤ 身上起疙瘩怎么回事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风团”,中医称为“瘾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
荨麻疹的临床特点是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淡红色或瓷白色的风团,这种风团常突然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荨麻疹可反复发作,慢性者可反复发作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瘙痒难忍。
祖国医学认为荨麻疹主要是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所致,或因血热又感外风而发病。
有些人在进食美味可口的海鲜后会在皮肤上发出红色的高出皮肤表面的斑块,伴有难忍的剧痒,搔抓之后斑块随之扩大并沿着抓痕蔓延,有时伴有腹痛,几小时后这种斑块可能部分或全部“消失”,而在其他部位又出现类似的病变,可日发数次,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荨麻疹。它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粘膜血管扩张、通透性水肿反应,即风团。它随起随消,消退后不留痕迹。风团小至米粒,大如手掌或更大,向周围扩展,并可彼此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如地图状而泛发全身。每日可发作数次。患者皮肤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用指甲或钝器划其皮肤,瞬时局部即呈现出风团样反应。荨麻疹可发生于胃肠道,引起急性腹痛、呕吐、腹泻而类似外科急腹症,亦有发生于喉部而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
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复杂,一般认为是先天过敏性体质的人,在某种致病物质作用下引起的过敏反应。已了解到的常见致敏物有花粉、尘螨、羽毛或动物性食物,如鱼、虾、蟹、蛋等。一些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等也可引发。肠寄生虫和胃肠功能障碍也可诱发本病。有时使用如安乃近、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或含有这些成分的复方制剂,如克感敏、泰诺、感冒通亦会出现或加重荨麻疹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