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疱疹三豆
扩展阅读
厦门连锁美容店 2024-05-20 12:42:49
缤纷油彩皮肤好看吗 2024-05-20 12:27:00
皮肤过敏吃什么预防 2024-05-20 11:53:08

疱疹三豆

发布时间: 2023-05-26 16:23:12

水痘的护理常规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疾病,多数都出现在小儿当中。患了水痘的宝宝一定要隔离治疗护理,防止宝宝传染其他小朋友。患水痘的宝宝一定要家长们细心的护理,这样宝宝才会好起来。 水痘的护理常规 怎样做呢?

水痘的护理常规

1、隔离患儿:对可疑或确诊为水痘的患者应进行隔离。

2、避免用手抓破痘疹:特别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痘疹,以免疱疹被抓破化脓感染,若病变损伤较深,有可能留下疤痕。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发生,要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保持双手清洁。可缝制一副毛边向外的手套,或者用纱布包裹他的手部。

3、止痒:止痒是最让康复中的儿童感觉舒服的。

4、注意消毒与清洁: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洗、晒、烫、煮、烧消毒,且不与健康人共用。同时还要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

5、注意病情变化:注意病情变化,个别水痘宝宝可合并发生肺炎、脑炎,如发现出疹后持续高热不退、咳喘,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惊厥时应及时送到医院。

6、定时开窗:空气流通也有杀灭空气中病毒的作用。

7、物理退烧:水痘如有发烧情形,最好是以冰枕、毛巾、多喝水等物理退烧法。

水痘病毒会长期潜伏在人体内,由于它与带状疱疹是一个病毒,一旦抵抗力下降,就会引发带状疱疹,老年人特别容易发生。如果宝宝由老人带,一旦不注意卫生,会传染给宝宝,宝宝就会得水痘。因此带宝宝的老人,若发现患了带状疱疹,应立即与宝宝隔离。

治疗水痘的偏方

1、芫荽汤

【原料】鲜芫荽150克鲜胡萝卜200克风栗(干板栗)150克鲜荸荠100克

【制作】先分别将芫荽、胡萝卜、风栗、荸荠洗净,然后切碎。把上4味一同放入搪瓷锅或砂锅内,加水适量,煎沸后取汤2碗,去渣即可。

【用法】以上为1日量,分作2次温热饮用,连用3~5天。

【功效】透发痘疹。适用于小儿水痘。

2、甘草三豆饮

【原料】绿豆10克赤小豆10克黑豆10克生甘草3克

【制作】先把三豆洗净,浸泡1小时后,同甘草一并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沸后改用文火煨炖,煮至熟透当作饮料。

【用法】以上为1次量,每日2~3次,连用5~7天。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适用于小儿水痘。

【宜忌】在治疗期间忌食鱼腥及辛辣食物。

精彩推荐:

婴儿吐奶怎么办

宝宝如何添加辅食

小儿咳嗽怎么办

儿童湿疹怎么办

断奶后如何回奶

㈡ 什么原因会引起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颊炎发病的流行病史

1、肠道病毒天性耐高温,所以往往在夏季和初秋的季节比较高发,目前随着天气变热,疱疹性咽颊炎逐渐增加。

2、疱疹性咽颊炎主要病毒是:肠道病毒血清型是柯萨奇病毒A1、A6、A8、A10、A22,当然也有很少一部分为A16、EV71,后两者容易造成流行和爆发。

3、婴幼儿为多,大多小于5岁。

4、主要传播途径:

A、粪 - 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B、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接触而传播;

C、通过破损的囊泡液而传播;

疱疹性咽颊炎主要表现

1、高烧、夏季高烧难退,没有咳嗽流涕症状,往往就要怀疑。

2、突然口水很多,吃奶减少,或者吃饭哭吵。

3、容易在第一个24小时发生惊厥。

4、早期第一天可能发现不了疱疹,而是颊粘膜有红点,如果体温反复,口水多,厌食,主要动态来医院检查。有些小朋友发现了咽颊部疱疹,没有发生手足部位皮疹,过了第二天就发现,所以疱疹性咽颊炎的皮疹需要动态观察。

5、并发症不如手足口病严重,但也要警惕手不典型足口病仅仅表现为疱疹性咽颊炎。所以居家观察,还是要注意孩子体温变化,精神状态等。

疱疹性咽颊炎如何治疗

1、发烧对症处理。详见以往文章或者视频。

2、流质饮食,但饮食一定要冷,好在夏季,可以吃点冰冷食物,补充正常水分和能量基本需求。

3、无法进食的小儿,需要输液补充能量和水分。

4、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

5、口腔疼痛可以口服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滴剂。

6、虽然疱疹性咽颊炎为自限性疾病,但因为病毒多样性和手足口病具有交叉性,所以家长多一份警惕为好。

柯大夫为儿科主任医师,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擅长儿童消化,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异常,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等疑难杂症及婴幼儿营养发育及喂养咨询。 与 健康 为伴,与医生为友,欢迎转发点赞、评论关注,点赞分享更是一种美德。有问题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时间会对典型提问针对性回答。

疱疹性咽峡炎起病更快,热性惊厥更常见

夏天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如果和周围有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发生接触,很容易被感染,如果1到5岁儿童突然发热,而且是高热,那么需要警惕疱疹性咽峡炎,如果医生检查发现咽喉部位有疱疹,那么疱疹性咽峡炎就基本可以确定了。 疱疹性咽峡炎发热特点是突然出现高热,所以出现热性惊厥的比例比较高,而手足口病多以中等程度发热出现,很少热性惊厥。但是热性惊厥很少对孩子有严重后果,一般持续1到2分钟就自行缓解了,也不会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出现脑炎的比例高于疱疹性咽峡炎,甚至极少数人有生命危险。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绝大部分病例都可以自愈。

两者都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都是绝大部分人可以自愈,除了发热时候使用退热药物,其他药物例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喷雾剂都没必要使用。包括奥司他韦和利巴韦林等所谓的抗病毒药物都不能缩短手足口病程,也不需要使用。 虽然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血常规有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升高,但是疱疹性咽峡炎就是可以这样,不代表有细菌感染,不需要头孢等抗生素。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会在一周内痊愈,前三天都有可能反复高热,一般4~5天转为低热,第6~7天体温基本就会恢复正常了。

咽喉疼痛拒绝进食,家长着急乱阵脚。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患儿都可能因为咽喉的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疼痛,孩子拒绝进食水,家长会很担心,不过这个过程一般持续不超过2~3天,这段时间避免给宝宝过热的奶或者水,避免酸的饮料比较疼痛以免刺激溃疡疼痛。冷饮,冰淇淋等冰凉的流食可以有镇痛作用,吃完甜食记得漱口就可以。 所以疱疹性咽峡炎前几天反复发热家长不要着急,继续用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就可以了。


少数情况下,疱疹性咽峡炎可能发展为手足口,极少数有合并脑炎,家长需要观察孩子是否有热性惊厥,嗜睡,精神萎靡,肢体活动障碍,惊跳等并发症,如果没有这些,居家隔离观察就可以了。 如果超过5天仍有高热,或者超过7天仍有发热,需要复诊,排除继发细菌感染或者存在其他问题。


疱疹性咽颊炎是一种由多种(型)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以发热、咽红、咽痛、上腭粘膜水疱为主要症状的婴幼儿期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在夏、秋季节流行,冬季也会有发生。主要发生在1-7岁的儿童,但其他任何年龄也可能发生。病程为7~10天,传染性较大,常可在托儿所、幼儿园形成小范围的流行。

与其他病毒感染一样,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并没有特效抗病毒的药物,也没有特别针对他的疫苗,家庭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合并症的患儿可以在家治疗护理。如果持续高热、溃疡不愈等要考虑就医,一旦出现呕吐、头痛、精神萎靡等症状,要尽快就医。


平时要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并讲究个人卫生。室内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教育孩子不吃生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外出回家要及时洗手;另外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减少被感染的风险。同时要注意 健康 均衡的营养,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睡眠,好的免疫力能更好抵御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情较轻,国家没有将其列入传染病防治法。即使禁止所有有症状的孩子去上学,也无法控制群体感染,因为在群体中,隐性感染者往往才是主要传染源。尽管患儿在症状消失以后还会通过唾液、粪便等排出病毒,但目前认为患儿在症状消失后复学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换个角度讲,家长们需要能接受一个事实:送孩子进入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这几年,孩子就会不可避免的遭遇各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无论是隐性感染还是感染发病(常见病一般都不严重),就当是免疫接种了,孩子的免疫功能会在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中逐渐完善起来的。


提起疱疹性咽峡炎,这个名字一长串还陌生,不过若提到“手足口病”大家就不陌生了吧!而这疱疹性咽峡炎其实也算得上是手足口病早期症状了,它们都是由同一类病毒引起的。前者以咽部出现疱疹,也就是我们说的水泡,伴有疼痛,甚至出血为主要症状,后者病变主要在四肢及口腔。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高发于儿童,多在夏秋季。这些肠道病毒,随着大便排出体外之后会跑到空气中,很容易就在我们呼吸的时候随空气进入人体;也可以污染食物,随饮食进入人体;甚至停留在衣物、用具之上,经手触摸之后,小孩子喜欢咀嚼手指,随即感染。因此,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1. 患者自身免疫力过低,抵抗力差。一方面小孩本身就娇嫩,免疫力就低下,故容易被感染;另一方面,就成人而言,过度劳累、身体受凉等等,抵抗力突然降低,给了病毒可乘之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多发于夏秋季节(夏秋季天气变化大,容易受凉,病毒也容易传播)

2. 不洁的生活习惯。小孩子多喜欢四处活动,东摸摸,西蹭蹭,手上难免会接触到病毒,小孩子还喜欢咀嚼手指,感染几率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成人抵抗力强,可能成人从外界接触到病毒之后,回家传染给了小孩儿。

因此,一旦发现周围有人得了疱疹性咽峡炎或者手足口病,一定谨记:远离。尤其是小孩子,出门在外记得做好基础的防护,比如口罩。家里可以备洗手液,成人回家接触小孩之前先洗手,换衣物。夏秋季尽量不带孩子去人流量大的地方,尽量减少外出就餐。

顾小花

Suin

Apple·苹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以急性发热、咽痛起病,在出现症状前有2 4 天的潜伏期,热度可为中低等发热或高热;该病的典型症状是咽峡部疱疹、以及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口腔咽峡部是指扁桃体及其周边。

由于溃疡,患儿可表现出咽痛、据食等。该病具有自限性,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1-2周自愈,少数病例可出现高热惊厥、脑炎等并发症。该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多发于低年龄段儿童,临床表现为主要为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性溃疡。

能够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较复杂,包括多种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包括多种亚型)、埃可病毒等;与引起手足口的病原有重叠。其中EV71(一种特殊的肠道病毒)感染者可能出现重症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全年都可发生,发病高峰为5-7月。手足口病患者、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以及隐性感染者(感染了病原体但不发病、没有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都可以是该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以粪-口途径为主,密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口腔疱疹液、手足口病患者的皮疹疱疹液、或者被患者疱疹液、口鼻分泌物或粪便污染的物品等)亦可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在幼托机构等儿童密集型场所可引起聚集性疫情。因此,患病儿童必须隔离;幼托机构、早教机构等儿童较为集中的单位应开展入园(托)晨检,流行期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其主要病原为肠道病毒。疱疹性咽峡炎感染多发生在1-5岁儿童,而5岁以上的儿童发病率较低。甘正凯等学者的报道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多发生于12-23、24-35月龄的儿童,5岁以上的儿童患病率相对较低,与广东、中国台湾地区报道也类似。1-5岁儿童易患病,可能与此年龄段儿童活泼好动,喜吃手相关;另男性患儿多余女性患儿,也可能是由于男孩较女孩更活泼、好动,更容易接触到病原。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流行性具明显的季节性,流行期多为夏秋季。在我国,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期除了的4-6月外,南方等省份9-10月左右还有一个明显的高峰,这一特点可能与肠道病毒在湿度高和温暖的地方更容易繁殖相关。

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6、8、10、16型、B组、埃可毒30型及EV71都能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其中以CA16及EV71最为常见,存在EV71和CA16两种病毒同时混合感染情况。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涎、咽痛,可伴腹泻、呕吐、惊厥及咳嗽,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可累及神经系统。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多数为柯萨奇A组病毒所引起,偶尔也由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 多发于夏秋季, 好发于1-7岁的学龄前儿童。常常骤起发热(高热,甚至会出现热性惊厥)、咽痛,疱疹主要发生于咽部和软腭,有时见于舌,但一般不会累及齿龈和颊粘膜,查看口腔内,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等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由于咽部充血、疼痛,宝宝会因吞咽痛和吞咽困难,而出现流涎、拒食、厌食或进食时哭闹、烦躁不安等现象。该病潜伏期为2-4天,病程多数为1周左右,常无全身症状,或全身症状一般在4-6天后自愈。

疱疹性咽峡炎虽不是法定传染病,但也是具有传染性的, 主要通过接触传染、粪口传播, 因此在 育儿 过程中,加强应要宝宝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少带宝宝去人多空气相对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并少让宝宝乱摸公共场所的 娱乐 玩具,自家的宝宝玩具也要勤消毒,这样可以降低宝宝患疱疹性咽峡炎的机会。

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患病后主要以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为主。该病有个特点为高热,如果宝宝体温未超过38.5 ,家长可采取温水浴、温水擦洗、退热贴等物理降温,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 ,为防热性惊厥,可予以药物退热。宝宝患疱症性咽峡炎期间,家长应加强家庭护理,让宝宝注意休息、加强居室通风,多晒宝宝床上用品。还有,为了减轻宝宝咽痛,减少咽喉刺激,应让宝宝清淡饮食,流质饮食,并多喝水,补充维生素类。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初期的症状与普通感冒的症状区别不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为防止延误治疗,因此在日常 育儿 过程中,家长如果发现宝宝出现发烧(高烧)不退,流口水、厌食或进食哭闹,要引起重视,宝宝可能是患了此病,应尽早带他去医院诊治。

另外说明一下,其实,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是一类病毒造成的,疱疹性咽峡炎仅仅是咽喉部分有疱,手脚没有出现疱疹,如果手脚也出现疱疹,则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等疱疹痘疹类病就是因为冬不藏精肾水不足,木气上冲,中气虚了,不能使火气下降,用三豆水就可以治愈的。这些病症就是木火疏泄太过为病,要补中补水养木收火而不是清火灭火,一清一灭孩子体质便虚了,中医向来都是从根源上调理!

三豆饮,味甘皆补中气。其中各豆又再有专长,

黄豆:补土气,中土运化复原、轴运轮行,金水木火四维升降不滞;

绿豆:清木热,乙木升甲木降,相火回复;

黑豆:补水气,水气足,能藏阳,则相火收藏归于命门,不再肆意疏泄,发热和痘疹自然消退。

三豆饮的做法:

黄豆、黑豆、绿豆、各一把+冰糖适量,(尿少的可以加白饭豆1把,夜闹烦躁不睡的可以加乌梅2颗)大火熬开,小火慢熬不少于2小时。可随熬随服,取豆汤当开水喝,或至少每日3-4次,连续一周,严重的连吃15-30天,好了停服。凡熬豆需长时间熬汤才能显出药效,时间越长越好,每日熬汤每日喝,豆水不隔夜,隔夜变性,有煲汤锅最好,放好豆和水,睡前插上电源,次日清晨取浓汤喝一天,最佳),

若过程中舌面上见白苔,加淡豆豉干吃或压粉吞服,用量按年龄定,6月以下5颗左右、12月以下5-10颗,1岁以上10-15颗,大人1小把,饭后每天三次,随年龄可适当加量。

小儿推拿方面可以配合每天补肾经、清肝平肺、清胃经清大肠经,顺时针摩腹,3岁以下孩子每穴5分钟,3岁以上每穴10分钟。这套穴方组合也是补水养木旋转中气为主,让阳气得藏,而不是清掉灭掉。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和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一般在7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免疫力和抵抗力较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发病时会出现突发性的高热(大于或等于39度)、并且伴随着咽喉痛,咽峡部长出类似于口腔溃疡的黏膜疱疹,传染性很强,感染速度也很快。

疱疹性咽峡炎这种疾病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接触性传染和胃肠道传播,也就是粪-口传播,因此,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第一个原因是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直接性接触。这里多数以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飞沫、疱疹液、粪便为传播途径,间接性接触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身体部位、衣物、食品、公共设施等,从而引起自身的病毒感染。

第二个原因是儿童的饮食生活习惯不卫生导致的,如吃了带有细菌的食品,乱吃零食,常喝生水等不良习惯引发的肠道病毒感染,从而引起疱疹性咽峡炎。

所以,大人在照看儿童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儿童勤洗手、爱干净的良好习惯。在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时期,切勿经常去人多密集且空气不流通的的公共场所,避免被感染。同时,尽量少碰或不要触碰公共设施,触碰公共设施后要记得清洁双手或消毒杀菌。经常和儿童有直接接触的物品例如儿童玩具和餐具以及其他儿童用品,要定期消毒并保持清洁。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多喝开水或温开水,不要给儿童乱吃零食。

指导专家:石计朋,主治医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三甲医院工作近1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尤其新生儿常见疾病及危重症的诊疗。

昨天是芒种,时序进入了仲夏,这是生命放纵生长的时节。

万物疯长,各种传染病也进入高发,其中就有妈妈朋友圈盛传的“亲吻病”——疱疹性咽颊炎。

莫慌莫慌,其实没那么可怕。

回答这个问题一张卡就够啦~


它和手足口病是“表兄”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一样,都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为病原体类似,这两种病的症状也很相似。


因为都可能出疱疹,所以,除非在口咽部以外的部位出现疱疹,否则这两种病很难鉴别。

一句话: 只有嘴里有疱疹就是疱疹性咽峡炎;身上也有疹子,就是手足口病。


家里没有压舌板,拿小电筒照一下就能看到

“亲一下”就能被传染了吗?

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还是通过粪口传播, 说了是肠道病毒嘛。

通过“亲吻”传播的比例很少,亲或不亲,宝宝的患病率也相差不多。

但是,不会传染不代表你可以随便去亲外面可爱的宝宝们啊!

换位思考下,总有人亲你也是件比较奇怪的事情吧…

怎么预防呢?

㈢ 三豆水好还是黄豆水好

答:三豆水好,黄豆补中气,绿豆清木热,拦迅黑豆补肾水收相火,三豆水对脾胃虚弱,肾水虚,肝火旺等导致的虚火上炎或简陆此者阴虚发烧都有非常好的疗效,同时,对手足口悉搏病,疱疹性咽峡炎,口腔炎,皮疹,婴幼儿急疹,荨麻疹等的预防治疗作用非常显著。

㈣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中医实效推荐方案:内服及外用中成药及食疗方

疱疹性咽峡炎在中医上的病因病机简单来说就是体内湿热阻滞加上外感引起,它属于时行温病。#中医# #0-6岁 育儿 经# # 育儿 经# # 育儿 事务所# #中医有效方案#

疱疹性咽峡炎特点与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咽峡部长满疱疹,先是充血性红点,继之小泡,再接着破溃,形成溃疡。伴有反复发热、咽痛、孩子拒食、流口水。如果是比较小的孩子因为不会说话,所以会日夜哭闹,不能睡眠。

疱疹性咽峡炎常见病因:

临床门诊上,好多小儿本身存在脾胃虚弱,积食内热,湿重等加上不良的饮食(好辛辣油腻,寒凉之品等)导致小儿有湿热体质环境(各种病毒最喜欢的体质环境),同时体虚免疫力,抵抗力不足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发病。好多医生在治疗这方面的问题时就一味地清热解毒,消炎等,这样是不好解决根本问题,有积食内热要消积食清内热,有湿热有祛湿清热,有脾胃虚弱要注意健运脾胃等。

推荐中成药:

第一个推荐的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主要成分包含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栀子(炒),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半夏、柴胡、甘草。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导滞功效,通常用于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这药看起来和疱疹性咽峡炎没啥关系,但是中医认为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起病的内在因素多为饮食伤胃,脾胃积食内热,同时饮食不节贪寒凉之品形成体内湿热环境,而该药含有槟榔、厚朴和大黄,在解表退热的基础上,兼具行气通便消滞去湿热作用,所以对于发热伴有便秘、腹胀等胃肠积滞表现的幼童尤为适合。

第二个是金莲清热颗粒/泡腾片。

主要成分包含金莲花、大青叶,石膏、知母、地黄、玄参,苦杏仁(炒)。可以清热解毒,利咽生津,止咳祛痰,主治外感热证。

因该药含有石膏庆简,除解毒利咽以外,解肌退热效果也比较好。该药有颗粒和泡腾片不同剂型,颗粒可冲服,泡腾片需要溶解于水后方可服用。

除以上两个中成药,还有这几个中成药也不错,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复方鱼腥草合剂,银翘解毒丸,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等。有积食内热,脾虚等可配合中成药有保和丸,鸡内金散,王氏保赤丸,参苓白术颗粒等。

外用中成药:

一、开喉剑喷雾剂,成份:八爪金龙、山豆根、滑拿蝉蜕、薄荷脑。苗医抬蒙蒙宋宫症。蒙嘎宫昂,来罗拉米。中医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肺胃蕴热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干口苦,牙龈肿痛以及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见以上证候者。

二、双料喉风散,主要成分:珍珠、人工牛黄、冰片、黄连、山豆根、甘草、青誉让裤黛、人中白(煅)、寒水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肺胃热毒炽盛所致咽喉肿痛,齿龈肿痛。

三、冰硼散,主要成分:冰片、硼砂(煅)、朱砂、玄明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都比较寒凉,一定要确定体内是有湿热的情况再用,且不可长期使用。

食疗方:推荐三豆香菜根饮,四豆饮等。

三豆香菜根饮:

食疗材料:两把黄豆80克、一把绿豆50克、一把黑豆克、香菜根(带头)3 5个

煎煮法:取上面三种豆加水1200-1500ml左右,大火煮开小火煮一个半小时以后,放入香菜根(带头)3 5个(菜刀拍碎),再煮10分钟即可,过滤豆渣等倒入碗中有400-500ml这样,分上、下午各一半,温服或当水温温服用即可。

功效:绿豆清热,黄豆补脾和中,黑豆补肾祛湿,香菜可发汗透疹,消食下气,醒脾和中,整方可以清热祛湿,补益脾肾,透表祛邪。

四豆饮:三豆饮基础上加赤小豆50克,煎服法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子必须当日煮当日喝,不能隔夜,隔夜以后效果会差很多。至于喝的方法,不必像喝中药那样一天三次,这个汤可多次喝,不限次数及量,其实这也就是豆沙饮料,可以当做饮料喝,以孩子可以承受量次为准。

预防疱疹性咽峡炎注意:

1、加强隔离: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所以患儿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不要去上学。

2、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3、多通风:定期打开门窗通风,让居室内空气流通,以保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4、减少聚集:疾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到人员聚集场所,除了患病幼儿不要串门外,患病幼儿的家长也尽量少串门。

5、加强消毒:肠道病毒不耐高温。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应彻底消毒。消毒方式有水煮沸、热水浸泡、消毒剂消毒、紫外线灯消毒、漂白粉消毒等。

6、可以每周饮用2-3天的三豆香菜饮或四豆饮等,同时保持不积食,不贪凉,注意忌口辛辣味重等食物。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供学习及同道参考等,如有需要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操作使用。本平台及个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海口中医儿科符齐敬 符医生中医科学 育儿 ,学习更多正确中医智慧 育儿 知识和 育儿 小妙招,用中医智慧可以更好更快地解决小儿常见病及疑难病等。欢迎大家点赞,分享,收藏。

㈤ 疱疹性咽颊炎的食疗法

疱疹性咽峡炎:本身是自愈性的疾病,但过程非常痛苦,因为孩子没法吃饭,特别难受,还发高烧,对家长身心也是一种考验。

可以用黄豆、黑豆、绿豆、各一小把一大锅水熬2、3个小时,熬成浓浓的汤来喝,3周岁以下小儿有比例:黄豆20颗、绿豆15颗、黑豆15颗;3周岁以上的基本都是各一把,大人一大把小儿一小把,体弱的绿豆黑豆稍少些,尿少可以加白饭豆。有些妈妈在网上查到扁鹊三豆饮是用红豆,注意我们说的三豆饮不同是用的黄豆。黄豆补中气、绿豆清木热、黑豆补肾水收相火,甚效!给小儿只喝浓汤,不吃豆子。

冬天的寒藏之气不足、来年春天的木气便稚弱而疏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痘疹发热、红疹,唇粘膜疹点、皮肤红痒、过敏、发烧等会很多。三豆饮即是这类异常情况的妥善药水。只要每个家庭的父母及早知道:孩子发热厌食、口腔红疹伴或不伴手足皮疹,手足口、疱症性咽颊炎等,家庭自备三豆、熬浓汤当日内服,预防及提早治疗会让我们的孩子免除针药挂水输抗生素的折磨。

三豆饮对脾胃虚弱(中土虚)、肾水虚肝火旺等导致的虚火上炎或者阴虚发烧都有非常好的疗效,如嘴唇干裂、咽喉痛、口腔炎、舌炎、舌红无苔或者苔黄、扁桃体红肿发炎、大便干燥小便黄等,甚至影响进食,导致体重明显下降的患者,三豆饮+鸭蛋羹每日服,一般都能痊愈。

只要所有妈妈们都知道三豆饮对手足口病、疱症性咽颊炎、皮疹、急疹、荨麻疹等的预防治疗作用,孩子们就能够免于病情演变的严重后果。这类病症就是因为冬不藏精肾水不足,木气上冲,中气虚了,不能使火气下降,用三豆水就可以治愈的。所以治病,首先要知道病是怎么来的。中医的思想,就是告诉我们这些!这些病症就是木火疏泄太过为病,要补中补水养木收火而不是清火灭火,一清一灭孩子体质便虚了!

由于孩子大多肝常有余,肾常不足,脾胃较弱,比较容易出现这类病症,临床上应用三豆饮治愈的相应病症比较多,使得很多妈妈们觉得三豆饮太神奇了,简直是万能的,有些妈妈就会问,那我平时经常煮点给孩子喝喝预防保健一下行不行啊?尤其是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等所谓流行病爆发的时候,经常会有妈妈们这样问。甘草姐姐的回答是,治病还是要对症下药,出现相应的症状服用相应的药,平时没事时候不要随意服用三豆汤!大家以为是食物,很安全,又治病,其实不是这样的。黑豆,补水太过,灭阳;绿豆,性凉清木热;孩子稚阳之体处于木气生发时期,阳性好动活泼,黑豆吃多补水灭火,绿豆伐木,没事不宜多用!

豆性都偏凉,用食物可以治病的原因,就是用的食物的“偏性”调整身体的偏性,三豆汤可以退烧,就是因为豆类偏凉性。所以孩子没有大的毛病,就不要给孩子加偏性的东西,更不能没事长期服用。尤其特别提醒注意,如果是积食发烧和外感发烧(外热内寒)更不能用三豆饮来退烧!!不要把三豆饮当成万能药水!

㈥ 胜过绿豆汤的三豆饮,祛暑、疹、湿,更平和

问一句夏天最常吃的甜汤,答案中肯定会有绿豆汤。

小时的夏天,都是有绿豆汤陪伴的,尤其是午后一碗绿豆汤下肚,觉得浑身爽快。现在闻着绿豆汤的味都觉得好吃。

阿古爸是超级爱吃绿豆汤的,特别是冰镇后的绿豆汤。

可是我们家最近几年连常温的绿豆汤都没有,就更别提冰镇的。

不冰镇当然是因为太凉了,吃了伤脾胃,虽然阿古爸爱,也慢慢的让他改了这个习惯。

没有绿豆汤是因为阿古太小,阿婆年纪大,绿豆汤太寒凉,对小孩和老年人都不是很适合。

没有了绿豆汤,夏天吃豆汤的习惯还在,每年喝三豆饮。

去年也写过一篇关于三豆饮的,今年有新的想法,就再整理下分享大家。

三豆饮的来源

扁鹊三豆饮

三豆饮是扁鹊的处方,流传千年,治疗了很多的痘疮,对痘疮和麻疹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三豆饮被历代医家用此方治痘疹、疮毒之症,但凡是讲 痘、疹、疮的,很多都会提到用三豆饮。

《本草纲目》记载扁鹊三豆饮,治天行痘疮。预服此饮,疏解热毒,纵出亦少∶用绿豆、赤小豆、黑大豆各一知辩升,甘草节二两,以水八升,煮极熟。任意食豆饮汁,七日乃止

《医学入门》用三豆饮预防痘疮。《回春录》更是说三豆饮为痘疮治疗中可以服的妙药,无论是刚发病还是病中,病后都可以服用。

《医学入门》 每遇冬月温暖,恐春发痘,宜预服三豆饮:黑豆、赤豆、绿豆各等分,甘草减半,水煮熟,任意饮之。凡天行痘疮,乡邻盛发,宜先服七日,痘永不出。小儿阳盛,无阴以制,令头发竖直,饮食减少,此伏热之兆,便宜服油剂:麻油一盏,逐日饮尽,永不出痘。更服升麻葛根汤、三豆饮以预防之。

《回春录》 孟英自注云:古方三豆饮,为痘疹始终可服之妙药。未出时常服,痘可使稀;将出时急服,重可冀轻;已出时恣服,逆可转顺;尽出时频服,毒可易清。惟此方药极简易,性最平和,味不恶劣,易办易服,不必论其体质,久服无弊,诚尽善尽美之王道药也。

扁鹊三豆饮的组成:绿豆 黑豆 红豆 甘草。 用量是绿豆 黑豆 红豆等量,甘草减半,加水煮熟,随意饮用汤水就可以。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三豆饮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中记载:外证与乌梅汤证同,但脉不洪虚而虚小。虚小者,木气本虚,一经疏泄便无力也。

黄豆黑豆,养木气中平疏泄,兼降胆经养津液。绿豆养木养中,兼清肺热。故服之而愈。

在书中也明确说了,发温病时,小便少适合用乌梅汤,小便长、多,适合用三豆饮。

彭子益认为扁鹊三豆饮原方红豆,能除湿气,但是伤津液,就改用了黄豆。而赤小豆有小毒,更不赞同 食用 。

黄豆是养中养木养津液,能降胆经,是温病疹病适合的要药。

阿古上次的温病是小便少,吃了乌梅汤好的,因此三豆饮治疗温病,我们家还没有体验过,就分享了上面书上的内容,没法给大家具体的建议。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三豆饮用量是:黄豆 黑豆 绿豆 各等量,加水煮就行。

如何选择

材料的介绍

黑豆 ,味甘、性微寒,能补肾益阴收相火,健脾利湿,除热解毒。

绿豆 ,性味甘、平、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赤小豆 ,性味甘、酸、平,利水除湿止痒,和血排脓,消肿解毒。

红豆 和赤小豆的功效是类似的,只是红豆更偏食物些,赤小豆入药,功效更强,不适合长期食用,容易消耗身体。

黄豆, 甘温,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肿痘痈。

甘草 ,性甘平,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泻火解毒,调和诸药。,

夏天日常中,我们会经常煮一煮三豆饮来当甜汤喝笑乱。

我们家平时大多数煮的三豆饮都是没有甘草的,只加了冰糖调味,搭升缺大部分情况也都是黄豆 黑豆 绿豆。

若是有小朋友开始得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水痘时,就会加甘草煮,连续喝个2-3天,帮助孩子预防下。

简单搭配

三豆饮虽然比较平和,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更适合夏天食用,适合湿热体质。

●汗多,身体热,睡觉不踏实,可以加点小麦和玫瑰花。

●手心热,多梦,性情烦躁可以加点带莲子心的莲子。

●大便干燥,干结,可以加点百合、杏仁。

●大便比较稀,可以加点怀山药和白扁豆。

加怀山药和白扁豆上次文章有介绍哦,可以点击阅读:

健脾祛湿 化痰止咳,加这两个食材,功效加倍

禁忌

豆类食物比较容易胀气,因此也有需要注意的。

●脾胃虚寒的不能多喝。

●大便溏泻、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的不宜食用。

●不能隔夜食用。

●2岁以下小朋友不适合多喝。

做法分享

黄豆 黑豆 绿豆 各抓一把,浸泡2小时。

我们家喜欢浸泡久一些,省时间的可以浸泡30分钟。

放入 养生 壶内,加点冰糖,煮30分钟。

水不要太多,注意噗出锅。我会在煮开后把锅盖给掀开一点。

煮好后就可以倒出喝了,味道和绿豆汤类似,只是没有绿豆汤的那种清香,三豆饮更有豆味。

豆子的清热作用更多是在豆皮上。

在清热消暑上,绿豆皮比绿豆好。 绿豆衣对葡萄球菌还有抑制作用。

黑豆皮还独有养血祛风 ,对阴虚盗汗、虚热、烦躁、头晕目昏,血寒,风痹都有作用。

不吃豆子,想要清热作用,就只煮30分钟就好。

若是想要吃豆子,就多煮会,把豆子给煮熟了,不过千万不要吃太多豆子,容易胀气。

三豆饮一周吃2-3次就好,不用天天吃哈。

绿豆在炎热夏天其实还是很适合的,只是我们现在多在空调房内,本身并没有在炎热的环境下,身体状况也就和以前人们是不同的。

就如西瓜,原本是夏日当季最好的解暑食物,是天然的白虎汤。

但是现在很多人吃了西瓜会腹泻,这也是和我们生活环境、饮食变化了有关。

生活、饮食、环境是我们身体最直接受到影响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不是一味什么都吃。

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 多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去一点点为它调整,身体肯定会越来越好。

㈦ 三豆饮的做法 消暑三豆饮怎么做

主料

绿豆适量、黄豆适量、黑豆适量

三豆饮的做法

三豆饮的原理:三豆饮,味甘皆补中气。其中各豆又再有专长,黄豆补土气,土气得补,中土运化复原、轴运轮行,敏握金水木火四维升降不滞;绿豆清木气,木气得清而疏泄如常,乙木升甲木降,相火回复;黑豆补水气,水气足,藏气越足,则相火收藏归于命门。简单的说,三豆饮能引火归原,适用于咽喉肿痛、发热、口腔溃疡等症。

1.将豆子洗净,放入小锅里贺拿烂,添加足量的清水

2.大火煮滚后转小火煮2小时以上至汤水浓稠。当天煮当禅漏天喝,不要过夜。每天大概喝4次左右

㈧ 带状疱疹有什么金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俗称“缠腰龙”。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发病前局部皮肤先有灼痛,伴轻度发热、疲倦无力等全身症状,继而在红斑上发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绿豆大的丘疱疹,并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内容清亮、浑浊或血性,严重者出现坏死。皮损排列成带状,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单侧分布,自觉症状多为疼痛,有时十分剧烈。一般病程约2~4周。有时老年体弱者常留有神经痛后遗症,有时可持续数月。
(一)内治方【方一】化斑解毒汤【来源】《外科正宗》【组成】玄参、知母、石膏、人中黄、黄连、升麻、连翘、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凉心,泻肝。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除湿胃苓汤一【来源】《外科正宗》【组成】防风、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子、木通、泽泻、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泻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龙胆泻肝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龙胆草、连翘(去心)、生地黄、泽泻各3克,车前子、木通、黄芩、黄连、当归、生栀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黄(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泻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利湿清热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黄芩、赤茯苓、泽泻、车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湿,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五】马齿苋合剂【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马齿苋60克,大青叶15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除湿胃苓汤二【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苍术9克,陈皮9克,厚朴6克,炒白术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龙胆泻肝汤加减一【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龙胆草9克,黄芩9克,炒山栀子9克,生地黄30克,车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泻肝火,利湿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活血散瘀汤加减【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鸡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全丝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方九】清热消毒饮【来源】《肘后积余集》【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各30克,连翘15克,金银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黄连6克,大青叶1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没药5克,蚕砂10克,蝉蜕5克,栀子10克,滑石12克,大黄6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芡连萆术汤【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5:6(36)
【组成】芡实、白术、怀山药各15克,连翘、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偏热者加桑白皮10克,金银花15克;偏寒者加荆芥穗10克;寒重者加桂枝10克,附子30克;体虚者加生黄芪15克,防己10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肺脾两虚,湿盛郁滞型。
【方十一】银蚤乳没泻肝汤【来源】《中医外科临证集要》【组成】金银花藤24克,连翘12克,野菊花15克,龙胆草10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黄12克,泽泻15克,车前子20克,木通15克,当归15克,蚤休30克,没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泻肝火,解毒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之肝胆火盛,湿邪内阻型。
【方十二】金芍一贯煎【来源】中医杂志,1987:28(5)
【组成】白芍10~50克,郁金10~30克,北沙参10~30克,麦门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当归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阴舒胀,利湿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的湿滞络脉型。
【方十三】通络解毒凉血汤【来源】四川中医,1988:(3)
【组成】红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络石藤、生地黄各15克,虎杖、连翘各20克,牡丹皮、贯众各10克。
【功效】凉血解毒,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瘀滞型。
【方十四】丁香郁金汤【来源】中医杂志,1988:29(8)
【组成】丁香9克,郁金、柴胡、枳壳、川芎各9克,板蓝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方十五】黄公防己汤【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9:(3)
【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黄芩12克,广郁金12克,生栀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车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皮损发于面部者加马齿苋30克;胸胁部加柴胡10克;腰腹部加黄柏10克。
【功效】解毒利湿,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土茯苓大黄汤【来源】四川中医,1990:(2)
【组成】土茯苓120克,大黄、金银花、连翘各30克,黄连、黄柏、生地黄各10克。
【功效】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蕴,毒邪外发所致的带状疱疹。
【方十七】三豆饮加味【来源】中医函授通讯,1991:10(4)
【组成】赤小豆30克,绿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泽泻各10克。疱疹大、浆液混浊者加滑石15克,车前子10克;疱疹周围皮肤焮红、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结型带状疱疹。
【方十八】柴胡清肝汤【来源】中医杂志,1991:32(5)
【组成】柴胡、当归、生地黄、赤芍、牛蒡子、黄芩、栀子、龙胆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连翘20克,板蓝根20克,郁金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泽泻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胆火热,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耳部带状疱疹热盛血瘀型。
【方十九】当归六黄汤【来源】新中医,1994:(8)
【组成】黄芩、黄连、黄柏各3克,生地黄、黄芪、板蓝根各10克,熟地黄15克,丹参20克,土茯苓30克。
【功效】泻火解毒,清利湿热,活血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外感邪毒,湿热内蕴者。
【方二十】活血解毒汤【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4)
【组成】丹参、赤芍、白芍、牡丹皮各15克,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黄、木香各10克,蒲公英、全瓜蒌各30克,红花3克。
【功效】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瘀血阻滞型带状疱疹,尤以神经痛明显者。
(二)外治方【方一】升麻【来源】四川中医,1988:(6)
【组成】升麻30~50克。
【功效】清热解毒,透疹。
【制法】煎升麻浓汁。
【用法】用纱布蘸药汁湿敷患部,保持局部湿润。同时禁食生姜、大蒜、辣椒、鱼等辛辣及发物。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二】马蒲合剂【来源】陕西中医函授,1996:(1)
【组成】马齿苋、蒲公英各50克。
【功效】清热,凉血消肿,散结止痛。
【用法】上药煎汤,温度适宜时,用干净毛巾或数层布浸药液,外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备注】适用于火邪热毒炽盛型带状疱疹。
【方三】地龙散【来源】《普济方》【组成】青葱叶1茎,地龙1枚。
【功效】清热解毒。
【制法】青葱叶去尖头,将地龙置葱叶中,紧捏两头,勿令通气,振动摇晃,待其化为水备用。
【用法】外涂患处。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四】柏叶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侧柏叶(炒黄为末)15克,蚯蚓粪、黄柏、大黄各15克,赤小豆、轻粉各9克。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止痛。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以植物油或凉水调药。
【用法】外用,日3次。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五】如意金黄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天花粉5000克,黄柏、大黄、姜黄各2500克,白芷2500克,紫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各100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瓷器收贮,勿令泄气。
【用法】以新汲水调敷。
【方六】立消散【来源】《疡医大全》【组成】雄黄7克,穿山甲9克,生大黄、芙蓉叶、五倍子(炒)各15克。
【功效】解毒清热,消肿敛疮。
【制法】共研极细末,滴醋调。
【用法】外敷,中留一孔透气,如干,再搽。
【备注】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带状疱疹。
【方七】石柏散【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煅石膏15克,黄柏9克,蛤壳粉9克,白芷9克,铅丹3克。痒者加轻粉、明矾。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敛疮。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油调。
【用法】外敷。
【备注】适用于湿热型带状疱疹。
【方八】儿茶五倍散【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儿茶6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马钱子6克,炉甘石粉6克,黄连末1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定痛,收湿敛疮。
【制法】用白醋或冷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外敷。
【备注】适用于湿热火毒型带状疱疹。
【方九】半夏合剂【来源】新中医,1981:(2)
【组成】生半夏9克,生南星12克,雄黄6克,半边莲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将上药分别研细末过筛,混匀,装瓶备用。
【用法】患部未溃破者用白酒调成稀糊状外涂;已破溃者用菜油调涂。每日用药3~4次。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石膏轻粉散【来源】《肘后积余集》【组成】煅石膏30克,轻粉30克,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冰片2克。
【功效】收湿解毒,清凉止痒。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用法】凉水调涂患处,干后再涂,或用香油调涂亦可。或将水疱用针穿破用药粉干搽亦可。
【备注】适用于湿毒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一】金钱草方【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6:21(7)
【组成】大叶金钱草。
【功效】清热利湿。
【制法】取该药适量,放瓦上煅灰研末,麻油调。
【用法】外搽局部,每日2~4次。冬天用敷料包扎。
【备注】适用于湿热型带状疱疹。
【方十二】青柏散【来源】《中医外科临证集要》【组成】青黛15克,侧柏叶20克,黄柏15克,生大黄15克,雄黄15克,硼砂12克,硝石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制法】上药除青黛、硼砂、雄黄、硝石外,余药共研极细末后,再与以上四味药共研磨均匀,入瓶备用。
【用法】对疱疹未破者,以开水调成糊状涂搽患处,轻者一日4~6次,重者可涂10余次;若疱疹已破者,则直接以药末撒布于患处。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三】雄黄散【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9:5(4)
【组成】雄黄、明矾各8克,蜈蚣2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香油或冷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搽敷患处,每日3~4次,3日为1疗程。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热盛型或者湿盛型但未溃破者。
【方十四】蜈黄散【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5)
【组成】蜈蚣(瓦焙)8条,大黄15克,黄连15克,黄柏2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制法】上药研成细末,用浓茶水调成糊状即可。
【用法】将药物涂患处不露疱疹为度,每日3次。
【备注】适用于热盛兼血瘀型带状疱疹。
【方十五】复方云南白药【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5:17(6)
【组成】云南白药1瓶,消炎痛10片。
【功效】清热,活血。
【制法】将消炎痛研细末,加入云南白药及食醋适量,调成糊状。上药研成细末,用浓茶水调成糊状即可。
【用法】外敷患处,每6小时调敷1次。
【备注】适用于血热型带状疱疹。
【方十六】乳没齿苋散【来源】北京中医,1995:61(6)
【组成】乳香15克,没药15克,马齿苋15克,五倍子12克,大黄12克,黄柏12克,芒硝10克。
【功效】活血散结,清热泻火。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用热香油调。
【用法】冷后敷患处,每日3次,至结痂为止,7日为1疗程。
【方十七】大黄蜈蚣外敷方【来源】内蒙古中医药,1996:15(1)
【组成】大黄30克,蜈蚣3条,冰片6克,雄黄10克,青黛1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制法】将上方诸药晒干,碾碎,过筛成细粉备用。
【用法】使用前用食醋调成糊状,均匀涂擦皮肤疱疹处,不要涂擦过厚,注意勿入眼内,每日涂擦2次。
【备注】适用于内有湿热蕴积,外受风湿热毒的眼睑带状疱疹。
【方十八】芷雄散【来源】河北中医,1996:18(1)
【组成】雄黄50克,白芷50克,生白矾120克,冰片5克,病毒灵50片(每片含0.1克)。
【功效】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粉,放入有盖容器内备用。
【用法】对局部疱疹破溃者,将药粉干撒患处;未破溃者,用麻油调成稀糊状涂于患处,日2~3次。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结,气血凝滞所致的带状疱疹。
【方十九】吴萸薏苡仁散【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6:31(2)
【组成】吴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
【功效】退疹,敛疮,止痛。
【制法】上药研末,备用。
【用法】撒患处,不拘次数。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溃烂严重者。
【方二十】中药外敷验方【来源】内蒙古中医药,1996:15(4)
【组成】大黄6克,枯矾6克,冰片1克,轻粉0.5克,雄黄0.2克,硫黄0.2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密闭瓶中备用。
【用法】外涂患处。每日3次,7日1疗程。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湿热蕴结型。

㈨ 儿童手口足病的特效食疗方,乌梅冰糖三豆饮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脚部或嘴唇等部位出现水疱,这说明宝宝的身体有湿气。同时,如果宝宝患有手足口病,还会出现发热、发红、咽痛、大便干等相关症状,这说明宝宝体内过热。总结来说,手足口病就是宝宝体内湿热。手足口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是我国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季节,部分地区在秋季还会出现疫情回升,南方省份的流行季节高峰时间略高于北方。手足口病多数发生在5岁以下的孩子;大孩子和成人也会感染,但症状一般比较轻或无症状。


接触了手足口病的病毒。宝宝经常好动,有时候经常乱摸任何东西,有些物品上面含有病毒,这样就导致了手足口病的发生。

㈩ 疱疹性咽峡炎一直高烧不退

第一天:化验,白细胞10.3 输液:头孢+喜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