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孩患了疱疹怎样治疗
未破溃皮肤的小孩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擦,疱疹破裂后可涂抗生素软膏。带状疱疹疼痛明显者应给予镇痛药如吲哚美辛等,同时可以口服或肌注维生素B1、B12。继发感染时可用0.5%新霉素霜或莫匹罗星软膏外用。
B. 幼儿疱疹性咽颊炎高发期,家长们要如何应对呢
想必许多父母在日常的日常生活都是会特别关注自己家孩子的健康情况,而且当察觉孩子出现一些病症的情况下,便会十分的心急。而且在日常生活,儿童都会得疱疹性咽颊炎这类病症,那样在儿童疱疹性咽颊炎多发期的情况下,父母应当怎么应对呢?
父母在平常一定要搞好安全防护,尽量避免带娃到人多的地方,在小孩外出的情况下,能够给孩子戴上口罩,搞好相对的保障措施,这都能够合理的防止小孩患疱疹性咽峡炎,进而来保障小孩的身心健康。
C. 新生儿脓疱疹怎样护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由于脓疱疹具有传染性,对脓疱疹感染者进行床边隔离,洗澡时一人一盆一巾一体温计。操作后要认真消毒手,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min,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板2次,床单位用0。5%过氧乙酸拭擦,患儿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
D. 小儿病毒性疱疹如何预防
导语:本病是由DNA病毒的病毒性疱疹(HerpesSimplexVirus,HSV)所致。人类病毒性疱疹分为两型,即病毒性疱疹Ⅰ型(HSV-Ⅰ)和病毒性疱疹Ⅱ型(HSV-Ⅱ)。那小儿病毒性疱疹如何预防呢?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一一介绍吧!
小儿病毒性疱疹如何预防
如果感染发生在分娩前可考虑做剖宫产,防止引起传染给新生儿感染。
3、对易沾染病毒的'生活用品应加强消毒,洗晒。多休息,赐与易消化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
4、患生殖器疱疹的怀孕妇女分娩时最好进行剖腹产。
5、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不要摩擦患处,避免水疱破裂。可外用中草药或雷夫奴尔湿敷,促使水疱干燥、结痂。
6、患者不必过分紧张,规律生活,加强锻炼,经治疗后,随身体免疫能力的增强,复发次数会逐渐减少或不再复发。
7、预防生殖器疱疹,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专家提倡淋浴,不使用盆塘,洗浴后不直接坐在公共浴池的座椅上;在公共厕所尽量使用蹲式马桶。上厕所前一定洗手。
8、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症状,有可能感染了水痘。水痘起病较急,会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等,孩子患了水痘要进行隔离,皮肤瘙痒时,家长可涂些止痒药水,防止被孩子抓破感染。
9、风疹病毒被吸入人体后,会经过2-3周的潜伏期,随即便出现全身不适,继而发热、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并有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短期内扩展到全身,奇痒难忍。孩子患了风疹也要隔离,尤其不要与孕妇接触,否则,风疹病毒的侵入极易导致胎儿畸形、早产或死亡。
10、感染了疱疹病毒的孩子也会有发热、起皮疹等症状,且病毒会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传染性非常强。如果成年人患了麻疹往往病情会更重,所以无论大人孩子,一旦怀疑患了麻疹要立即就医。
11、一旦孩子患了上述病毒性疱疹,都要及时就医治疗。另外,家长的精心护理也很重要,要给患儿多饮水,吃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过集体生活的儿童应回家静养,一般休息1-2周为宜,防止交叉传染或再次感染其他疾病而加重病情。
E. 孩子嘴里、手脚长了疱疹怎么办这些事情爸妈要知道
据“深圳卫生监督”近日发布消息:
五一假期结束
孩子们又要去上学啦
家长们也以为自己可以松口气了
但有个让家长头痛的家伙
也悄悄来了
它就是手足口病
0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广东省有季节性高峰,一般来说,4—7月进入发病高峰期。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多发传染病,5岁及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较高,以手、足、口腔和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
02
有哪些病原体
会引起手足口病?
至少20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柯萨奇病毒A6型(CA6)、柯萨奇病毒A10型(CA10)最为常见,其中重症和死亡多数由EV71感染所致。
03
患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和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口腔内出现疱疹。绝大部分病例症状轻微,少数病例会发展成重症,极个别甚至死亡。
04
传播途径有哪些?
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再经口感染。
通过咳嗽、喷嚏等感染。
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感染。
05
托幼机构该怎么预防?
孩子们在学校长时间“亲密”接触,手足口病的传播风险会进一步上升。托幼机构平时要注意做好以下这些工作:
01
做好晨、午检
做好晨、午检,发现孩子手、足、口腔等部位有疱疹,通知家长及时带宝宝就诊。
02
落实因病缺勤及病因登记追踪制度
学校要对请病假的学生及时进行追踪随访,了解发病学生的情况并做好登记。
03
做好学校环境卫生及清洁消毒工作
加强学习、工作、生活 等 场所的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设置充足的水龙头,配备洗手液。
定期对教室、宿舍、校车等公共活动区进行清洁消毒工作。
04
做好宣传教育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 体育 锻炼、均衡饮食、保障睡眠,增强个人抵抗力。
06
如果宝宝患病应如何护理?
如果发现宝宝患病,爸爸妈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01
注意隔离
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在发病的 第一周 内,传染性是最强的。
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手足口传播媒介。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
02
密切观察病情
应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状态,观察患儿有没有呼吸困难或呼吸频率加快的情况等。
如果持续或频繁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那么肺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需要及时就诊或复诊了。
一般 每4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 ,如体温超过 38.5 (腋温),每1 2小时测一次体温。
03
饮食护理
宜以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为主, 避免过咸、过酸、辛辣 等刺激性食物。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 温凉开水漱口 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
04
注意消毒
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 彻底消毒 。
肠道病毒在4 可存活1年,在-70 -20 仍可长期存活,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但 不耐高温 。
05
注意皮肤清洁
孩子的衣服、被褥要清洁,要柔软宽松,经常更换;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双手, 防止抓破 。
臀部有皮疹者,应及时处理患儿大小便 (尿不湿等), 保持臀部的清洁与干燥 。
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 流动水洗手 ,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07
卫监提醒
适龄儿童可接种
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
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少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学校、托幼机构等
也做好日常防控措施
F. 孩子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后,这时候该怎样给孩子进行护理
儿童疱疹性咽喉炎在临床上被称为疱疹性咽峡炎,大部分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喉部出现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好发于6岁以下的儿童,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
1、退热治疗:若儿童出现轻微发热,可通过温水浴、退热贴等进行治疗;若儿童发热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物,比如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
2、止惊治疗:部分儿童可能会出现高热惊厥的现象,若突发惊厥应将儿童置于安全的环境中,并处于侧卧位,避免呕吐造成呼吸困难;若抽搐长时间不缓解,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急救;
3、止痛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儿童会出现咽痛、咽痒等不适,可使用冰硼散、锡类散等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的症状;
4、抗感染治疗:若合并有细菌感染,还要联合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
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需要进行自我隔离,尽量不要与他人进行密切接触,日常需要佩戴口罩,以免发生感染。治疗期间应保证儿童的休息,注意多饮水,补充足量的维生素,进食以流质、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同时注意保持居室内通风透气,避免交叉感染及并发症。若儿童治疗期间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G. 宝宝得了口腔疱疹,家长应该如何护理
引言:有些父母由于护理不当,导致了宝宝得了口腔疱疹。那么,宝宝得了口腔疱疹,家长应该如何护理?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
治疗期间要注意口腔卫生,平时要吃含维生素多的食物,多喝水,注意预防炎症感染。 这种情况下也要注意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等疾病进行鉴别。
H. 如何治疗和护理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常见于婴儿和儿童中与感冒病症相似的病疾。这种疾病让很多家长觉得难以区分呢,在治疗上更是不知道怎样的治疗方法才是得当的。以下是相关的治疗方法介绍。 在儿童出现了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时,就有可能是患上了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采用以下的治疗用药方法。 1.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并不复杂,主要是采用一些如双黄连、板兰根、清咽冲剂等清热解毒药品即可,另外,还可以利用超声雾化吸入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确诊后治疗应以病因治疗为主常用抗病毒药物有双嘧达莫、三氮唑核苷、青霉素等。 3.治疗期间,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淡,要多喝温开水,多给孩子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水果等,尽可能少吃煎、炸的油腻食品,尤其要注意不吃过热的食品。鱼虾肉蛋和刺激性食物不吃或者尽量少吃,尤其是各种口味较重的零食 4.可以漱口的孩子,可以每天用淡盐水漱口; 5.注意孩子和家长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卫生; 6.多喝水; 7.食物选择流质性食物,如稀饭,米汤,面条等。 以上便是对帮助治疗和护理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很有帮助的常识。其实,在小编看来,及时的治疗固然重要,预防更重要。疱疹性咽峡炎为儿童夏季常见病,预防此病,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个人和室内的卫生,尽量不带孩子去嘈杂的公共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