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过敏性湿疹怎么办
过敏性湿疹是指复一种制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多形性皮疹,倾向渗出,对称分布,自觉剧烈搔痒,病情易反复发作,可多年不愈。另外,病因比较复杂,多由于某些外界或体内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易倾向复发和慢性化。过敏湿疹患者平时需要注意饮食,避免刺激发病部位。
指导建议:
湿疹最有效的方法是:中医治疗,这也是广大患者总结的来的!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长期使用西药有很大的副作用,产生抗体反复发作!所以尽量用中药来调理!你可以试试“草本凝芷霜”{掏宝有售},纯中草药外洗用的极慢,各种 适合各种群体,孕妇小孩均可治疗!
② 过敏体质,全身经常起湿疹,怎么办
你好,湿来疹一般是由于过敏引起,最源好的方法就是避免过敏原,做好防护措施。
1、患湿疹后不宜受热,因此尽量要选择凉爽舒适的环境,不能穿得太多,以防使病情加重;
2、洗澡时不能用碱性的肥皂,用清水即可,水温不宜过高,温水最佳;
3、皮肤保持清洁,避免搔抓、日晒、风吹;
4、饮食要清淡,忌辛辣、海鲜、发物等。
③ 过敏性湿疹最佳治疗方法
湿疹的辨证论治
湿热型
【证见】
皮肤可见红斑、肿胀、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较多,浸淫成片,瘙痒较剧烈。可伴有发热,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佐以祛风。
【方药】
1.主方
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风热型
【证见】
皮肤见红斑、丘疹、鳞屑、结痂,或有少量渗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佐以利湿。
【方药】
1.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各12克,蝉蜕9克,生地黄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鱼腥草30克,金银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
瘙痒较剧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渗液偏多者,加土茯苓30克、木通12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颗粒(根据银翘散原方配制成的冲剂),口服,每次1-2包,每日2~3次,温开水溶解后服。
(2)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血虚风燥型
【证见】
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脱屑,或见头晕乏力,腰酸肢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治法】
养血祛风。
【方药】
1.主方当归饮子(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当归、防风各12克,川芎、荆芥各9克,白芍、何首乌、丹参、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瘙痒难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蛎各30克(先煎),夜交藤、酸枣仁各15克。某一阶段见糜烂、渗液者,加萆薢15克、土茯苓30克、泽泻12克。
2.单方验方:千斤首乌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
处方:千斤拔30克,何首乌15克,乌豆衣12克,当归、蝉蜕、苦参、白鲜皮各9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湿疹的外治法
1.急性湿疹
(1)早期见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而未见糜烂、渗液者,可用石珍散或二妙散、六一散等外扑,或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涂。
(2)红肿、糜烂、渗液多者,宜用下述中药或中草药煎水待冷湿敷。常用中药、中草药:黄柏、地榆、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叶、侧柏叶、苦参、九里明、三桠苦、黑面神、火炭母等。选5—6味各30克,或用皮肤外洗二方,煎水冷湿敷,也可用绿茶叶水湿敷。
(3)湿敷间歇期,或经湿敷渗液已明显减少者,可外涂青黛散油或二妙散油,也可外涂炉甘石洗剂。
2.亚急性湿疹常选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必要时(渗液较多者)也可湿敷。并可选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二妙散油或青黛散油外搽,或用石珍散水调外搽。
3.慢性湿疹可选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并选用5%~10%硫黄软膏、5%一10%黑豆馏油软膏或青黛膏外搽。
④ 过敏性湿疹怎么治疗好
在治疗上应该先了解病因,尽量避免有害因素的刺激。
1.外用药物:对于不同表现的湿疹,应采用不同的外用药物。如渗出液皮损,建议冷湿敷,如3%硼酸或1/8000高锰酸钾液湿敷,经过湿敷渗液已经明显减少者,可外涂氧化锌油等;皮疹干燥、渗液停止后可外用含类固醇激素类的霜膏。对于干燥性、脱屑的,可选择保湿剂如凡士林;对于皮肤增生、浸润肥厚的皮损部位可用含类固醇类激素的贴膏等。如细菌感染,建议同时外用莫匹罗星等抗生素软膏。
2.内服药物: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口服,每日一次;或者氯雷他定,口服,每日一次。
3.注意皮肤护理,避免热水或肥皂清洗刺激皮损,不乱用刺激性止痒药物。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
4.饮食上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避免鱼、虾等过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⑤ 过敏性皮炎湿疹,湿疹该怎么办
过敏性皮炎是由于接触过敏性抗原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它主要是由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凡对特异性抗原有遗传的或体质上易感的人,在接触这种抗原时,可导致速发型或迟发型过敏性皮炎,主要是指人体接触到某些过敏源而引起皮肤红肿、发痒、风团、脱皮等皮肤病症。具体的过敏原可以分为接触过敏原、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和注射入过敏原四类。每类过敏原都可以引起相应的过敏反应,主要的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皮炎、湿疹、荨麻疹,出现过敏性皮炎时,应尽快找出病因,做好护理,同时及早治疗。远离致敏因素,这是预防过敏性皮炎最根本的办法。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吸入性过敏原(凡是能够经呼吸道吸入的物质都是潜在的过敏原),包括尘土、尘螨、棉絮、花粉(春夏和秋季),动物毛、真菌、昆虫和烟等。建议使用泰善堂肤妍清,杀菌祛湿,一天涂抹三次即可,坚持使用效果更好。
⑥ 我得了过敏性湿疹,怎么治疗
内服药物
抗组胺药
适用于瘙痒剧烈难耐,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的患者,可以缓解症状。
抗生素
适用于伴有继发性感染者,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疗。
免疫抑制剂
当其他疗法没有有效缓解,或者根据个人病情的发展情况需要减停或者停用糖皮质激素使用时,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免疫抑制剂替代疗法,常用药物包括环孢素
、甲氨蝶呤和麦考酚酸酯等。
维生素
可以补充维生素,用于急性发作的患者,能有一定的疗效。
过敏性湿疹如何进行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分内治和外治两种方法,根据不同病情选择治疗方法。复方甘草酸苷和雷公藤多苷等中药提取物可以缓解病情,但是也会伴有不良反应,对肝脏和肾脏都有损害。另一种中医外治方法时是针对内治效果不明显,熏蒸治疗是中医外治方法之一。可以采取内外兼治方式有针对性的治疗,从根源性治疗过敏性湿疹。
过敏性湿疹有哪些其他治疗措施?
物理治疗
主要是利用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其中以光疗
为主,通过窄谱中波紫外线等方法治疗皮炎湿疹,该方法对于治疗湿疹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注意的是,过度使用物理治疗方法会导致患皮肤癌
和早衰的症状。
饮食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提供合理的有效的饮食食谱。从饮食方面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
过敏性湿疹的治疗有什么新进展?
生物剂杜匹鲁单抗由美国发现并且现在已经上市,可用于治疗某些对其他治疗无效患者。
⑦ 过敏性湿疹怎么治疗啊
过敏性湿疹的治疗主要是进行抗过敏治疗的,在抗过敏治疗方面一般是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可以采用口服药物,同时也可以配合外用药物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可以口服第2代的抗组胺药,比如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这些都是可以起到抗过敏和治疗湿疹的作用的
但是不要盲目的滥用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⑧ 过敏湿疹怎么治好得快
湿疹的话是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特点为急性期皮损多形性,有渗出倾向,自觉搔痒,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一般的话是局部用硼酸溶液清洗,然后外涂甘伯宗清乳霜。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非常感谢!
⑨ 脸上长了湿疹,又红又干.又过敏,我怎么办
1 避免搔抓,预防复发
湿疹一个重要特点是剧烈瘙痒。医生叫病人不要搔抓,我们的经验是绝大多数患者是做不到的,况且患者在睡眠时不知不觉的搔抓。
搔抓本身会引起皮疹!控制搔抓是预防复发的一个重要环节。预防搔抓口服止痒药物就能做到,因此需要较长期持续或间断应用止痒药。
另外指甲应剪短,以减少抓伤。瘙痒部位用冷水湿敷,可以减少瘙痒。
2 避免接触碱性清洁剂
如香皂、洗手液、洗衣粉、洗洁精、碗筷清洁剂。
3 皮肤保湿,避免干燥
大多数湿疹患者皮肤是干燥的,而干燥的皮肤会引起瘙痒。因此皮肤保湿是预防湿疹复发的基础措施。在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润肤剂保湿效果最佳,一天之内多次涂抹润肤剂也是可以的。目前国内外新开发了多种低敏、疗效型润肤剂,其保湿效果优于普通润肤剂,只是价格较贵。
4 避免出汗和过热
因为这两个因素会加重瘙痒。
避免突然的温度或湿度改变。温度突然升高会引起出汗和过热,湿度下降会引起皮肤干燥。
5 尽量穿棉质衣物
贴近皮肤的衣服应为棉质衣服,而化纤或毛质衣物会刺激皮肤。新衣服在穿之前应清洗,旧衣服应多次漂洗,以清除衣服上的清洁剂。
6 不要过早停止治疗
湿疹的治疗时间一般8周至12周,有的患者甚至6个月。治疗分为控制阶段和巩固阶段。有的患者在控制皮疹后就停止治疗,发作时再治疗。
但事实应该是:在控制皮疹后,继续巩固治疗,巩固期药物和治疗手段与控制期的不完全一样(由医生决定)。因此患者在治疗开始就应有较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过早停止治疗,湿疹极易复发。
7 坚持写湿疹日记
湿疹是一种原因不太清楚的多因素疾病。患者生活中应做有心人,最好坚持写生活日记,坚持一段时间,多数能找到加重因素。如烟酒、辛辣食物等,找到后尽力避免。
8 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无非是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均衡的饮食、愉悦的心情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