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原因会引起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颊炎发病的流行病史
1、肠道病毒天性耐高温,所以往往在夏季和初秋的季节比较高发,目前随着天气变热,疱疹性咽颊炎逐渐增加。
2、疱疹性咽颊炎主要病毒是:肠道病毒血清型是柯萨奇病毒A1、A6、A8、A10、A22,当然也有很少一部分为A16、EV71,后两者容易造成流行和爆发。
3、婴幼儿为多,大多小于5岁。
4、主要传播途径:
A、粪 - 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B、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接触而传播;
C、通过破损的囊泡液而传播;
疱疹性咽颊炎主要表现
1、高烧、夏季高烧难退,没有咳嗽流涕症状,往往就要怀疑。
2、突然口水很多,吃奶减少,或者吃饭哭吵。
3、容易在第一个24小时发生惊厥。
4、早期第一天可能发现不了疱疹,而是颊粘膜有红点,如果体温反复,口水多,厌食,主要动态来医院检查。有些小朋友发现了咽颊部疱疹,没有发生手足部位皮疹,过了第二天就发现,所以疱疹性咽颊炎的皮疹需要动态观察。
5、并发症不如手足口病严重,但也要警惕手不典型足口病仅仅表现为疱疹性咽颊炎。所以居家观察,还是要注意孩子体温变化,精神状态等。
疱疹性咽颊炎如何治疗 1、发烧对症处理。详见以往文章或者视频。
2、流质饮食,但饮食一定要冷,好在夏季,可以吃点冰冷食物,补充正常水分和能量基本需求。
3、无法进食的小儿,需要输液补充能量和水分。
4、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
5、口腔疼痛可以口服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滴剂。
6、虽然疱疹性咽颊炎为自限性疾病,但因为病毒多样性和手足口病具有交叉性,所以家长多一份警惕为好。
柯大夫为儿科主任医师,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擅长儿童消化,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异常,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等疑难杂症及婴幼儿营养发育及喂养咨询。 与 健康 为伴,与医生为友,欢迎转发点赞、评论关注,点赞分享更是一种美德。有问题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时间会对典型提问针对性回答。
疱疹性咽峡炎起病更快,热性惊厥更常见
夏天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如果和周围有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发生接触,很容易被感染,如果1到5岁儿童突然发热,而且是高热,那么需要警惕疱疹性咽峡炎,如果医生检查发现咽喉部位有疱疹,那么疱疹性咽峡炎就基本可以确定了。 疱疹性咽峡炎发热特点是突然出现高热,所以出现热性惊厥的比例比较高,而手足口病多以中等程度发热出现,很少热性惊厥。但是热性惊厥很少对孩子有严重后果,一般持续1到2分钟就自行缓解了,也不会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出现脑炎的比例高于疱疹性咽峡炎,甚至极少数人有生命危险。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绝大部分病例都可以自愈。
两者都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都是绝大部分人可以自愈,除了发热时候使用退热药物,其他药物例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喷雾剂都没必要使用。包括奥司他韦和利巴韦林等所谓的抗病毒药物都不能缩短手足口病程,也不需要使用。 虽然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血常规有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升高,但是疱疹性咽峡炎就是可以这样,不代表有细菌感染,不需要头孢等抗生素。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会在一周内痊愈,前三天都有可能反复高热,一般4~5天转为低热,第6~7天体温基本就会恢复正常了。
咽喉疼痛拒绝进食,家长着急乱阵脚。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患儿都可能因为咽喉的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疼痛,孩子拒绝进食水,家长会很担心,不过这个过程一般持续不超过2~3天,这段时间避免给宝宝过热的奶或者水,避免酸的饮料比较疼痛以免刺激溃疡疼痛。冷饮,冰淇淋等冰凉的流食可以有镇痛作用,吃完甜食记得漱口就可以。 所以疱疹性咽峡炎前几天反复发热家长不要着急,继续用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就可以了。
少数情况下,疱疹性咽峡炎可能发展为手足口,极少数有合并脑炎,家长需要观察孩子是否有热性惊厥,嗜睡,精神萎靡,肢体活动障碍,惊跳等并发症,如果没有这些,居家隔离观察就可以了。 如果超过5天仍有高热,或者超过7天仍有发热,需要复诊,排除继发细菌感染或者存在其他问题。
疱疹性咽颊炎是一种由多种(型)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以发热、咽红、咽痛、上腭粘膜水疱为主要症状的婴幼儿期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在夏、秋季节流行,冬季也会有发生。主要发生在1-7岁的儿童,但其他任何年龄也可能发生。病程为7~10天,传染性较大,常可在托儿所、幼儿园形成小范围的流行。
与其他病毒感染一样,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并没有特效抗病毒的药物,也没有特别针对他的疫苗,家庭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合并症的患儿可以在家治疗护理。如果持续高热、溃疡不愈等要考虑就医,一旦出现呕吐、头痛、精神萎靡等症状,要尽快就医。
平时要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并讲究个人卫生。室内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教育孩子不吃生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外出回家要及时洗手;另外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减少被感染的风险。同时要注意 健康 均衡的营养,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睡眠,好的免疫力能更好抵御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情较轻,国家没有将其列入传染病防治法。即使禁止所有有症状的孩子去上学,也无法控制群体感染,因为在群体中,隐性感染者往往才是主要传染源。尽管患儿在症状消失以后还会通过唾液、粪便等排出病毒,但目前认为患儿在症状消失后复学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换个角度讲,家长们需要能接受一个事实:送孩子进入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这几年,孩子就会不可避免的遭遇各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无论是隐性感染还是感染发病(常见病一般都不严重),就当是免疫接种了,孩子的免疫功能会在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中逐渐完善起来的。
提起疱疹性咽峡炎,这个名字一长串还陌生,不过若提到“手足口病”大家就不陌生了吧!而这疱疹性咽峡炎其实也算得上是手足口病早期症状了,它们都是由同一类病毒引起的。前者以咽部出现疱疹,也就是我们说的水泡,伴有疼痛,甚至出血为主要症状,后者病变主要在四肢及口腔。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高发于儿童,多在夏秋季。这些肠道病毒,随着大便排出体外之后会跑到空气中,很容易就在我们呼吸的时候随空气进入人体;也可以污染食物,随饮食进入人体;甚至停留在衣物、用具之上,经手触摸之后,小孩子喜欢咀嚼手指,随即感染。因此,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1. 患者自身免疫力过低,抵抗力差。一方面小孩本身就娇嫩,免疫力就低下,故容易被感染;另一方面,就成人而言,过度劳累、身体受凉等等,抵抗力突然降低,给了病毒可乘之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多发于夏秋季节(夏秋季天气变化大,容易受凉,病毒也容易传播)
2. 不洁的生活习惯。小孩子多喜欢四处活动,东摸摸,西蹭蹭,手上难免会接触到病毒,小孩子还喜欢咀嚼手指,感染几率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成人抵抗力强,可能成人从外界接触到病毒之后,回家传染给了小孩儿。
因此,一旦发现周围有人得了疱疹性咽峡炎或者手足口病,一定谨记:远离。尤其是小孩子,出门在外记得做好基础的防护,比如口罩。家里可以备洗手液,成人回家接触小孩之前先洗手,换衣物。夏秋季尽量不带孩子去人流量大的地方,尽量减少外出就餐。
顾小花
Suin
Apple·苹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以急性发热、咽痛起病,在出现症状前有2 4 天的潜伏期,热度可为中低等发热或高热;该病的典型症状是咽峡部疱疹、以及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口腔咽峡部是指扁桃体及其周边。
由于溃疡,患儿可表现出咽痛、据食等。该病具有自限性,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1-2周自愈,少数病例可出现高热惊厥、脑炎等并发症。该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多发于低年龄段儿童,临床表现为主要为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性溃疡。
能够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较复杂,包括多种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包括多种亚型)、埃可病毒等;与引起手足口的病原有重叠。其中EV71(一种特殊的肠道病毒)感染者可能出现重症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全年都可发生,发病高峰为5-7月。手足口病患者、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以及隐性感染者(感染了病原体但不发病、没有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都可以是该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以粪-口途径为主,密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口腔疱疹液、手足口病患者的皮疹疱疹液、或者被患者疱疹液、口鼻分泌物或粪便污染的物品等)亦可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在幼托机构等儿童密集型场所可引起聚集性疫情。因此,患病儿童必须隔离;幼托机构、早教机构等儿童较为集中的单位应开展入园(托)晨检,流行期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其主要病原为肠道病毒。疱疹性咽峡炎感染多发生在1-5岁儿童,而5岁以上的儿童发病率较低。甘正凯等学者的报道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多发生于12-23、24-35月龄的儿童,5岁以上的儿童患病率相对较低,与广东、中国台湾地区报道也类似。1-5岁儿童易患病,可能与此年龄段儿童活泼好动,喜吃手相关;另男性患儿多余女性患儿,也可能是由于男孩较女孩更活泼、好动,更容易接触到病原。该病全年均可发病,流行性具明显的季节性,流行期多为夏秋季。在我国,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期除了的4-6月外,南方等省份9-10月左右还有一个明显的高峰,这一特点可能与肠道病毒在湿度高和温暖的地方更容易繁殖相关。
柯萨奇病毒A组的2、4、5、6、8、10、16型、B组、埃可毒30型及EV71都能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其中以CA16及EV71最为常见,存在EV71和CA16两种病毒同时混合感染情况。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涎、咽痛,可伴腹泻、呕吐、惊厥及咳嗽,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可累及神经系统。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多数为柯萨奇A组病毒所引起,偶尔也由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 多发于夏秋季, 好发于1-7岁的学龄前儿童。常常骤起发热(高热,甚至会出现热性惊厥)、咽痛,疱疹主要发生于咽部和软腭,有时见于舌,但一般不会累及齿龈和颊粘膜,查看口腔内,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等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由于咽部充血、疼痛,宝宝会因吞咽痛和吞咽困难,而出现流涎、拒食、厌食或进食时哭闹、烦躁不安等现象。该病潜伏期为2-4天,病程多数为1周左右,常无全身症状,或全身症状一般在4-6天后自愈。
疱疹性咽峡炎虽不是法定传染病,但也是具有传染性的, 主要通过接触传染、粪口传播, 因此在 育儿 过程中,加强应要宝宝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少带宝宝去人多空气相对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并少让宝宝乱摸公共场所的 娱乐 玩具,自家的宝宝玩具也要勤消毒,这样可以降低宝宝患疱疹性咽峡炎的机会。
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患病后主要以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为主。该病有个特点为高热,如果宝宝体温未超过38.5 ,家长可采取温水浴、温水擦洗、退热贴等物理降温,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 ,为防热性惊厥,可予以药物退热。宝宝患疱症性咽峡炎期间,家长应加强家庭护理,让宝宝注意休息、加强居室通风,多晒宝宝床上用品。还有,为了减轻宝宝咽痛,减少咽喉刺激,应让宝宝清淡饮食,流质饮食,并多喝水,补充维生素类。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初期的症状与普通感冒的症状区别不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为防止延误治疗,因此在日常 育儿 过程中,家长如果发现宝宝出现发烧(高烧)不退,流口水、厌食或进食哭闹,要引起重视,宝宝可能是患了此病,应尽早带他去医院诊治。
另外说明一下,其实,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是一类病毒造成的,疱疹性咽峡炎仅仅是咽喉部分有疱,手脚没有出现疱疹,如果手脚也出现疱疹,则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等疱疹痘疹类病就是因为冬不藏精肾水不足,木气上冲,中气虚了,不能使火气下降,用三豆水就可以治愈的。这些病症就是木火疏泄太过为病,要补中补水养木收火而不是清火灭火,一清一灭孩子体质便虚了,中医向来都是从根源上调理!
三豆饮,味甘皆补中气。其中各豆又再有专长,
黄豆:补土气,中土运化复原、轴运轮行,金水木火四维升降不滞;
绿豆:清木热,乙木升甲木降,相火回复;
黑豆:补水气,水气足,能藏阳,则相火收藏归于命门,不再肆意疏泄,发热和痘疹自然消退。
三豆饮的做法:
黄豆、黑豆、绿豆、各一把+冰糖适量,(尿少的可以加白饭豆1把,夜闹烦躁不睡的可以加乌梅2颗)大火熬开,小火慢熬不少于2小时。可随熬随服,取豆汤当开水喝,或至少每日3-4次,连续一周,严重的连吃15-30天,好了停服。凡熬豆需长时间熬汤才能显出药效,时间越长越好,每日熬汤每日喝,豆水不隔夜,隔夜变性,有煲汤锅最好,放好豆和水,睡前插上电源,次日清晨取浓汤喝一天,最佳),
若过程中舌面上见白苔,加淡豆豉干吃或压粉吞服,用量按年龄定,6月以下5颗左右、12月以下5-10颗,1岁以上10-15颗,大人1小把,饭后每天三次,随年龄可适当加量。
小儿推拿方面可以配合每天补肾经、清肝平肺、清胃经清大肠经,顺时针摩腹,3岁以下孩子每穴5分钟,3岁以上每穴10分钟。这套穴方组合也是补水养木旋转中气为主,让阳气得藏,而不是清掉灭掉。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和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一般在7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免疫力和抵抗力较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发病时会出现突发性的高热(大于或等于39度)、并且伴随着咽喉痛,咽峡部长出类似于口腔溃疡的黏膜疱疹,传染性很强,感染速度也很快。
疱疹性咽峡炎这种疾病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接触性传染和胃肠道传播,也就是粪-口传播,因此,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第一个原因是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直接性接触。这里多数以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飞沫、疱疹液、粪便为传播途径,间接性接触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身体部位、衣物、食品、公共设施等,从而引起自身的病毒感染。
第二个原因是儿童的饮食生活习惯不卫生导致的,如吃了带有细菌的食品,乱吃零食,常喝生水等不良习惯引发的肠道病毒感染,从而引起疱疹性咽峡炎。
所以,大人在照看儿童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儿童勤洗手、爱干净的良好习惯。在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时期,切勿经常去人多密集且空气不流通的的公共场所,避免被感染。同时,尽量少碰或不要触碰公共设施,触碰公共设施后要记得清洁双手或消毒杀菌。经常和儿童有直接接触的物品例如儿童玩具和餐具以及其他儿童用品,要定期消毒并保持清洁。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多喝开水或温开水,不要给儿童乱吃零食。
指导专家:石计朋,主治医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三甲医院工作近1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尤其新生儿常见疾病及危重症的诊疗。
昨天是芒种,时序进入了仲夏,这是生命放纵生长的时节。
万物疯长,各种传染病也进入高发,其中就有妈妈朋友圈盛传的“亲吻病”——疱疹性咽颊炎。
莫慌莫慌,其实没那么可怕。
回答这个问题一张卡就够啦~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一样,都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为病原体类似,这两种病的症状也很相似。
因为都可能出疱疹,所以,除非在口咽部以外的部位出现疱疹,否则这两种病很难鉴别。
一句话: 只有嘴里有疱疹就是疱疹性咽峡炎;身上也有疹子,就是手足口病。
家里没有压舌板,拿小电筒照一下就能看到
“亲一下”就能被传染了吗?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还是通过粪口传播, 说了是肠道病毒嘛。
通过“亲吻”传播的比例很少,亲或不亲,宝宝的患病率也相差不多。
但是,不会传染不代表你可以随便去亲外面可爱的宝宝们啊!
换位思考下,总有人亲你也是件比较奇怪的事情吧…
怎么预防呢?
❷ 幼儿疱疹性咽颊炎高发期,家长们是如何应对的
这个我比较有发言权,因为我家宝宝前几天刚得了这个病,现在还没好。
我家宝宝现在14个月,前几天我们在外面吃海鲜面,看宝宝馋的慌,就给他吃了一些面,还喝了很多汤(我觉得很可能是乱吃东西引起的),当天晚上回家就开始发烧,半夜直接飚到39度,吃了退烧药,退烧了,第二天又开始烧,继续吃药,第三天烧完全退了,但是他不吃不喝,给他最喜欢吃的东西,吃一口还没吞就开始哭,然后怎么哄都不吃,我感觉有问题,去医院看了下,医生把他嘴巴弄开,我一看,天啊,咽喉那里全部都是泡,都变白了,看着都痛。抽了血,排除手足口,医生诊断疱疹性咽颊炎。
回家后我心疼的要死,熬了点小米粥,放凉,哄着他吃了小半碗,估计也是饿及了,虽然痛他还是吃了。喂药的时候他很抵触,强行喂了,他有点呛到吐出了一大口痰,然后哭着哭着就睡着了,昨晚折腾了一宿,这会儿一觉睡了四五个小时。醒了我还是给他吃粥,多喝水,不敢给他吃别的,怕弄得他痛。第二天就感觉他好多了,喝奶也不哭了,也爱笑了。第三天就可以吃玉米,吃鸡蛋了。现在是第四天,精神状态特别好,不知道嘴里的泡消没消,他不给我看,不过看他那样子,应该好的差不多了。
发病初期是发烧,烧了两天多,然后是拒食哭闹,这个会持续两天左右,过后慢慢就好了。如果你家宝宝发烧后哭闹,不吃不喝,嘴巴里口水直流,很可能就是这种病了。
你好,我是鱼妈。
我小孩发过这个,三次。
第一次是十个月的时候,带着她去了爸档口,然后朋友买了水果给小孩吃,就用喝功夫茶的杯子用牙签划开葡萄给她吃了点果肉,结果隔了一天就开始发烧、拉肚子,带着去看了医生,开了药,第二天烧退了、但还是不吃奶,又拉肚子,几个小时没尿,抱去医院赶紧住院,怕造成严重缺水造成大的问题。住院第二天就开始吃奶了。医生说是因为喉咙不想吃奶所以这样的,肠胃炎只能慢慢调整。
第二次是1岁2个月的时候,口水流得很多,而且不怎么吃东西,然后发烧就一下烧到39度多,并且反复烧了3天,去医院看医生,医生明确告诉我们是疱疹性咽颊炎,说有传染性,医生开了药:主要是退烧药还有一个清热的药,查明原因后第二天就退烧了,也吃得正常了。
第三次是快2岁的时候,前一天还好好的,结果某一天早上起来就不愿意吃早餐,平常她最喜欢吃的,然后趴在我肩膀的时候我发现她喉咙部位很烫,但身上没有,我马上意识到她应该是喉咙发炎,但还是带去医院检查了一下怕是别的原因造成的,医生也说是喉咙的原因,下午就开始发烧,一天都没吃什么东西,赶紧给她喂了退烧药还有之前医生开的药,带着她去公园玩,哄着吃了她喜欢喝的大白兔奶,还吃了香蕉,因为发现得比较早,当晚发烧到后半夜就完全好了,第二天白天还是37度多点,但是精神状态已经很好了吃得也多了点。
总结就是:
如果孩子突然胃口不太好,口水变多,就摸摸孩子喉咙脖子那里,如果有喉咙发烫、脖子有淋巴结肿大就是喉咙有问题,最好是看看医生让医生帮忙确定。
虽然我们看医生的时候,医生说有传染性,但是我孩子发这个三次,我们家里都没有人被传染上,不知道是不是大人的抵抗力好还是怎么样。
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就不至于太严重。
可能有的宝妈对这个所谓的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不太了解,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说说,这到底是个什么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的基本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病程一般为一周左右,两到四天的潜伏期,外表上看不出来,然后开始出现发烧、咽喉红肿等症状。再然后,宝宝的口腔中开始出现大约2-4mm的白色水疱,周围发红,1-2天后,水疱会变成溃疡,这时候宝宝会非常痛苦,疼的吃不下饭。
另外,疱疹性咽峡炎有时候是单独发生,有时候是因为宝宝鼻炎、感冒、肺炎等疾病引发的,所以病症既可能是出现在咽喉或口腔,也有可能有其他的全身症状。
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1. 是通过大人的飞沫传染给宝宝的
朋友圈里的这条消息说的是,大人亲吻宝宝,或者给宝宝吹个饭,有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宝宝。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感染性较高的疾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粪—口形式,也可能通过手、食物、用具等间接形式传播,所以如果幼儿园出现一例,很多宝宝也会受到感染。
病原体多是科萨奇A组病毒,一般是患病者或者隐性感染者传播,宝妈宝爸如果没有患病,亲一亲宝宝是不会感染到宝宝的哦!
但是,大人养成不经常亲吻宝宝,不和孩子用同一个水杯等习惯也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有的细菌大人能够抵抗,但是对宝宝来说却不一定。
2. 和手足口病弄混
宝妈们对手足口病比较熟悉,而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有的宝妈会误以为这种病是小儿手足口病。
如何治疗和预防?
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在初期会有发烧症状,宝妈可以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如果宝宝高烧不退,再给宝宝使用退烧药。
如果宝妈发现宝宝口腔中出现类似疱疹,一定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让宝宝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不能太烫,饭后可以让宝宝用淡盐水来漱口。
预防: 如果身边的孩子出现疱疹性咽峡炎,或者到了高发阶段,宝妈还要帮孩子做好预防措施,少去人多的地方,保持家里干净卫生。如果幼儿园里发现有一例疱疹性咽峡炎,可以让宝宝暂时回家待一段时间,平时也要让宝宝养成自己的餐具自己用的习惯。另外,让孩子平常多锻炼身体, 健康 饮食,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抵抗能力,在疾病面前有了自己的防御系统,孩子生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哦!
我女儿上个礼拜就是这个病,周一去幼儿园还好好的,下午回来就发高烧了,我以为是午睡起来受凉了,因为早上穿的裙子,下午变天了突然降温好几度。就赶紧给孩子喝了点退烧药,看嗓子还好好的,结果周二早上又发烧了,我一看嗓子有点泡泡,赶紧就喝药,没去幼儿园了,一天下来烧了几次,每次退烧了就出一身汗,晚上孩子就喊嗓子疼,饭也不好好吃了,但是不发烧了,我周三早上就去诊所给孩子打肌肉针了,下午又打了一针,周四就好多了,平时我孩子不打针的,这次主要看着嗓子挺严重,孩子太痛苦了,在这孩子周五有6.1文艺汇演,我也不想孩子错过了,还好孩子病好了,过了一个快乐的6.1。不过哥哥周六又开始发烧,病情一样的,有经验了。不过这次这个病我感觉挺厉害的,因为我儿子身体素质一直很好,很少生病的,这次也是高烧了,不过哥哥三天就过了,这个礼拜,我女儿班3个小朋友请假,估计也是这个病吧。
每逢冬春季节,婴幼儿疱疹性咽峡炎就会成为高发性的传染性疾病。因此,幼儿园老师的要求没错。
疱疹性咽峡炎是怎么引起的?病毒: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基A组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是急性的病毒性咽炎,1-7岁婴幼儿好发。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多数是由鼻炎、流感、肺炎、疟疾、流脑等疾病继发,单发病例也不少。临床上以咽部充血、口腔粘膜疱疹为主要表现。
传染性: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较强,病毒主要通过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孩子接触了患者、玩具、餐具等不洁饮食,就会感染。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特点有哪些?1、 急性起病: 发热,体温骤然上升至40 ,甚至出现热性惊厥。
2 、精神状态差: 精神萎靡、激惹、烦躁、哭闹,睡眠不安。
3、口腔疼痛: 孩子由于口腔疱疹而疼痛,抗拒进食,持续性流口水,甚至呕吐。
4、 口腔疱疹及溃疡: 通过检查可见口腔粘膜弥漫性充血,咽部可见滤泡,其咽腭弓、软腭、悬雍垂表面覆盖有一层灰白色假膜及数粒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一般1-2天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破溃水也可以感染其他部位。
5、 自然病程4-6日 :此病虽然发病急骤,症状典型,但是疱疹性咽颊炎仍然属于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能够自愈。而且预后较好。
孩子患了疱疹性咽颊炎,家长怎么处理及护理呢?1、隔离和送医院:
孩子患了疱疹性咽峡炎多数家长都无法淡定,体温高,口腔炎症反应重,孩子哭闹、拒食、流涎,一般性哄和安抚无济于事。
所以,家长首先是将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隔离,然后,把孩子送医院,并遵 从 医 嘱 ,配合治疗。
2、多喝水、流质饮食: 孩子发热出汗,消耗热量多,因此要补充水分,多喝水。同时,由于口腔疼痛及张口困难,孩子拒食哭闹,为保持营养需求,可以给孩子喝奶会米汤,暂停混合食物喂养。注意,孩子此时饮食不要喝温度过高的奶或米汤,以免加重刺激及疼痛。
3、配合医生物理降温+退热药:
疱疹性咽峡炎发热,体温高,要注意热性惊厥,因此,持续物理降温,用温湿毛巾湿敷腋窝或腹股沟,同时体温超过38.5 ,要口服退热药,6个月以上孩子服布洛芬。同时注意让孩子在安静环境休息。必要时医生会让孩子镇静。
4、 补充维生素B和C: 维生素B和C有帮助修复创面,对口腔粘膜修复有意义。
5、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是关键,要用生理盐水或婴儿漱口液一日三次漱口,这样即可以将病毒冲洗,同时减少刺激而缓解疼痛。
口腔局部用冰硼散纱布湿敷,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或用反复甘草锌粉播撒至溃疡面,目的是修复粘膜损伤。
总而言之,婴幼儿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基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传染性疾病,需要隔离。该病起病急,体温高,精神状态差,孩子易激惹、哭闹,都是,此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4-6天,预后较好。
很高兴有机会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咽炎。小孩子一旦患上,经常会出现以下三种症状:
1.突发高热,表现为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
2.咽部疼痛,吞咽困难,婴幼儿患者经常表现为拒绝进食、流口水、呕吐等。
3.咽部红肿,会出现多个白色小疱疹或浅溃疡。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般是通过粪—口及飞沫传播。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够有效地预防感染:
1.在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以及接触病人后,都要及时洗手。
2.夏秋季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家长应该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室内环境通风。
3.多点带孩子做运动锻炼,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另外,如果周围有孩子已经患了疱疹性咽峡炎,建议暂时不要在一起玩,否则很容易造成相互感染。
最近很多的幼儿园都向家长发出了提醒:近期为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各类传染病高发期,请家长注意……确实在医院儿科诊室疱疹性咽峡炎的就诊人数几乎占到了1/3,那么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家长们应该如何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生?
第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通过名称就能知道它是咽峡炎,并且是长了疱疹的咽峡炎。
完整的解释疱疹性咽峡炎是指: 由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
第二,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方式?疱疹性咽峡炎以粪-口传播和呼吸道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
宝宝的感染多是由于接触到了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以及能接触到的生活用品等!
第三、疱疹性咽峡炎有哪些症状?
前面简单的说了疱疹性咽峡炎有发热、咽峡部有特征性疱疹溃疡等,但这不是全部,另外还有:咽痛、厌食、流涎、呕吐等。
这些症状其实也是在提示家长:宝宝是不是患上了疱疹性咽峡炎?宝宝一般是不会自己说口腔中有疱疹,家长一般也不会特意去看口腔中有无疱疹溃疡,所以很容易将疱疹性咽峡炎误认为是感冒,如果宝宝在发烧后就开始不愿吃东西,而且流口水,家长就要警惕了。
最后,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1. 不接触,不和患有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接触。
2. 不去人多的地方,最近属于疱疹性咽峡炎高发期,尽量避免带宝宝前往人多拥挤的地方。
3. 多通风,家中每天都要自然通风,保证空气新鲜。
4. 多消毒,宝宝能接触的所用的物品如玩具、扶手、床围栏等要定期消毒处理。
5. 多洗手,不光要教宝宝多洗手,家长自己也要多洗手。
6. 多吃瓜果蔬菜,多休息,增加抵抗力。
以上内容帮助到您了吗?
就上个月吧,我家孩子就是这个病
开始就是发烧,以为吃了退烧药会没事,到半夜时又来发烧,擦了身子,还泡脚结果不出汗,没办法也只能再吃退烧药了,半夜我都没睡,一直注意他退热情况,终于熬到天亮去看医生,医生说喉咙有疱疹,这两天要注意手脚有没红点,如果没就排除手脚口,医生问要不要打点滴,我不忍心让孩子打,所以只开了药回家,如果能吃药好点,我尽量选择让他吃药,毕竟孩子才2岁多,回家发烧又复发了,从开始一共4次了,退烧药效过了就发烧,晚上时间我还是选择去医院打点滴吧,心里就很担心,一路上我不断的帮他做心理准备,说医生在手打针,用手按下他手背,一会就没事,在医院有个小朋友在打点滴时又叫又哭,我儿子看到就抱住我要回家,轮到我孩子,医生叫但出手来,孩子就把手藏起来,我只能硬抓了,我叫孩子看下旁边的小孩也很乖没哭坐着,一直说没事,很坚强很坚强,针头插到手我看到也紧张,听到孩子说好痛没有哭,我高说孩子好坚强哦,我终于放下焦虑,整个过程都很乖。
有时候很担心孩子生病,生病要清淡身体也瘦一圈,所以做妈妈很多方面也要注意,希望大家身体 健康 成长!
我不懂怎么得的病,但是,因为我家孩子正在恢复期,而且感觉恢复得很快,所以告诉大家我们的治疗方法:
上周二开始发烧,超过38.5度,布洛芬退烧,白开水不能停,周三就不烧了。退烧后孩子说嗓子疼,也就是烧退疹出,开始喷开喉剑,两小时一次,白开水还是不能停。去药店问问,就给了一个《复方一枝蒿》,卖药的说,再发烧就去医院检查一下,开点抗生素,不发烧就不用吃什么药了,继续喷开喉剑就够了!这样周四就可以正常吃饭了,周日溃疡全好了!
如果孩子发烧超过3天,就要去医院检查一下,烧退了就喷开喉剑,多喝水就可以了,爸爸妈妈们不用太担心的
不知不觉夏天来了,天气逐渐炎热起来,疱疹性咽峡炎趁着热浪到了发病高峰期。疱疹性咽峡炎发病急,病情重,孩子受罪,家长心疼。对于那些没有经验的新手爸妈,经常慌乱不堪。今天纪药师(哼爸)就和大家聊聊疱疹性咽峡炎有哪些表现,如何预防,家长又该怎么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 夏秋季 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 7岁小儿,其特点为 发热、咽痛、咽部疱疹或小溃疡 ,常见于婴幼儿,也可见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
疱疹性咽峡炎有什么表现形式?
疱疹性咽峡炎可以表现为急骤发热,可出现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一般会反复发烧2天至4天不等, 咽痛 ,吞咽时尤甚, 小儿会出现烦躁不安、流口水、拒食、呕吐,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肉痛 。口腔中出现咽峡疱疹和溃疡:一般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少数(少则1 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 2mm) 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 ,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48小时内,水疱破溃变为浅溃疡,表面覆有淡黄色或白色假膜,一周左右愈合。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大多正常。如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应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家长在加强护理和观察病情的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耐心,如果孩子精神萎靡、面色欠佳,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做?
1、发烧家庭护理
有部分婴幼儿高热可以诱发惊厥,对发热患儿须给予必要的退热处理。正确测量体温、按医嘱使用退烧药,注意多饮水,必要时可用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2、饮食喂养
由于咽喉部、舌部疱疹和溃疡疼痛,偏咸、偏热、偏硬的食物会使疼痛加重,所以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宝宝多饮水。
3、口腔护理
宝宝口腔疱疹、溃疡不停的流口水,及时擦干防止唇周口水疹。每次奶后、进食后、呕吐后可以喂2-5毫升温开水清洁口腔,2岁以上大宝宝可以用淡盐水漱口。清洁后可以用抗病毒喷雾喷咽部,像开喉剑喷雾剂都是可以使用的,同时还可口服维生素B12、维生素C。
4、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不要滥用抗生素进行消炎处理,因为疱疹性咽峡炎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在没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是没有效果的。具体用药还是听取药师或医师意见。
5、注意消毒隔离
因为此病和手足口病都具有传染性,所以要和其他小朋友隔离,隔离期限为从发病起两周时间。注意居室通风,注意卫生,尤其手的卫生,强调勤洗手。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以上由PSM药品安全合作联盟编辑 提供答案!
❸ 这份新生儿异常行为汇总,值得你一看
前段时间发过“能不能竖抱宝宝”之后,引来了一大波新手妈妈的新问题,重复回答N遍之后,我才想起来,为啥不把他们汇总成一个清单?
看看那些困扰新手妈妈无数日夜的小问题,你中过几个?
不停打嗝儿是喂奶方式不对吗?
很多宝宝都会打嗝,而且一打打好久,看着都替他难受。
很多妈妈表示明明喂完奶之后拍嗝了,怎么还是打个不停?
新生儿打嗝固然跟喂奶方式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 3个月之前宝宝的横膈肌还没有发育成熟。 一般3个月后打嗝的现象会自然好转。
打嗝对身体 健康 没有任何不良影响,也不需要干预 ,有的宝宝喂点水或奶可以让打嗝暂停,但是有的宝宝根本无效。
睡觉一惊一乍是受惊吓了么?
新生儿睡着后动不动就会一惊一乍,或者闭着眼睛双头突然举起然后大哭。
三更半夜的看到这种景象,再联想一下坊间的各种传言,对于胆小的新妈妈来讲还是蛮惊悚的 。
其实这只是新生儿常见的惊跳反射,并不是什么吓着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少,通常到4个月后消失。
可以这样帮助宝宝:
头一直摇晃是有什么毛病么?
有的宝宝躺在床上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带劲到完全停不下来。
看的老妈子们一阵心惊,妈呀,这是什么节奏,不是说剧烈摇晃会脑震荡么,难不成是头疼不舒扰核服吗?不会晃出什么毛病吧?
有调查表明, 每5位宝宝当中至少1人会在睡觉时激烈地摇晃头部 ,有的6~7个月左右的宝宝还会晃来晃去甚至撞头。
但晃头是一种宝宝缓解烦躁的方式,有节奏的晃动会让他们感觉轻松, 并不是什么行为或情绪上的问题。
应对宝宝的摇晃,最好的办法就是 不介入,更不需要强行制止。
眼屎很多是“上火”么?
大多数新生儿在头1-2个月是没有眼泪或仅有几滴眼泪的。
因为这个时候宝宝的泪腺还没发育完善,不能分泌很多的眼泪,所以眼屎就会多, 95%新生儿的泪腺会在6个月发育完全。
这并不是炎症或是上火,更不要滴什么眼药水、喝什么败火茶!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干净的棉球沾水帮助宝宝擦拭掉分泌物;可以帮助宝宝按摩按摩泪腺。
口水流个不停是“上火”么?
不知道“上火”上辈子做过什么孽,这辈子要背这么多黑锅。
0-6个月的宝宝流口水通常只有两个原因:
一种原因,是长牙:
关于长牙前多久开始流口水,实在不好说。
有的孩子流几个月才能出牙, 比如CC,3个月就成口水罐了,我每天都盼着出牙,盼了三个月才出了一颗。者李肆
有的宝宝就干巴利落脆,口水流不了几天牙就跟着往外冒了。
口水多的另外一种原因,就是疾病:
比较常见的就是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
如果宝宝非出牙期突然流口水、或出牙期口水突然增多,最好检查一下 口腔以及咽部有没有疱疹。
关于这两种疾病咱们也写过,就直接放链接了:扒一扒手足口和疱疹性咽颊炎这对“表兄弟 ”。
枕秃、出汗是佝偻病么?要补钙么?
常有妈妈发来照片, 宝宝枕秃的厉害,是不是缺钙?
这个问题十个妈妈有九个都会问到。
宝宝出生后的胎发都是会脱落的,就如同乳牙最后会脱落,恒牙会长出一样。
所以在宝宝6个月之前,脱发这件事儿首先肯定是正常的。
而头几个月宝宝躺着的机会比较多,后脑勺与床铺摩擦自然会加速胎发的脱落。
如果还给宝宝枕了颇具摩擦力的枕头,那肯定会秃的更严重,但这都不是因为缺啥!
很多妈妈容易由枕秃联想到佝偻病,因为枕秃、多汗都是佝偻病的症状。
如果说单单的枕秃还不足以引起恐慌,那么加一个神助攻就由不得让人心生警惕了——巧了,宝宝还爱出汗!!
所以,咱先插播一下宝宝出汗的问题。
小宝宝都爱出汗,多到怎么看怎么不像是正常现象。
但人家真的是正常滴!
由于婴儿控制体温的中枢神经还没有发育完全,而且新陈代谢也比成人更快,所以会格外爱出汗首轿,尤其是在夜间。
有时候衣服都会湿透,但这不是生病、也不是体虚、更不是缺啥!
夜里睡觉出汗很多,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太热了,当然不能参照成人的标准。
通常宝宝的穿盖比大人需要的要少,判断冷热的标准是 脖子温热,手脚不凉。 如果摸到脖子有汗,那一定就是太热了。
宝宝睡觉不需要被子,穿厚薄适宜的睡衣或睡袋即可。
所以,多汗、枕秃虽然是佝偻病的的症状,但佝偻病却不是引发这两种症状的唯一原因。
再者, 佝偻病也不是因为缺钙,而是维生素D摄入量不足。
母乳宝宝只要按时按量的补充维生素D,就很少会出现佝偻病。
关于VD的补充之前写的很详细,没看过的可以直接戳原来宝宝一直缺的不是钙,而是维生素D !
新生儿鼻塞、打喷嚏感冒了怎么办
母乳自带抗体,3个月之内的宝宝感冒的比例确实不高,所以最初有妈妈火急火燎的来问,新生宝宝感冒了怎么办时,我也跟着着急上火。
我们虽然建议常见小儿疾病不要着急跑医院,但是新生儿生病确实很麻烦。
可是再一追问,90%不过是虚惊一场,很多妈妈只是误把“新生儿鼻塞”当作了“感冒鼻塞”。
很多宝宝鼻子不太通气的原因是因为鼻孔太小,一旦空气质量不好,比如说 雾霾天 (即便不开窗室内也必然是受到影响的)、或者 空气太干燥 ,那么形成的鼻屎就会多且硬,堵住一部分鼻孔,影响宝宝呼吸,听起来呼哧呼哧的。
可以滴一滴淡盐水或是母乳进鼻孔,帮助鼻屎软化;平时可以开加湿器保持室内空气湿度。
而“所谓感冒”的第二个症状, 打喷嚏多 ,也正是受到鼻屎的刺激导致,是宝宝鼻腔自我清洁、排出鼻屎的一种正常反应。
当然除此之外,打喷嚏也有可能是受到灰尘、温度等刺激所致。
总之,判断新生儿感冒,还是要看有无稀鼻涕,以及体温有没有升高。
C妈说
看完只想问一句:
那么多个日日夜夜,
你的心是不是白操了?
❹ 疱疹性咽颊炎的症状及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是由许多A组柯萨奇病毒,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那么疱疹性咽颊炎的症状及治疗大家知道多少呢?
疱疹性咽颊炎的症状
疱疹性咽颊炎一般起病比较急,出现急剧的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的发热,也可以有少数的高热,达到40℃以上,甚至会引起惊厥,2-4天可以逐渐减轻。小儿可以见到拒食、哭闹,烦躁不安、流涎这些症状,也可以出现恶心、呕吐。疱疹性咽颊炎的咽喉部的典型症状可以出现咽部充血,起病两日之内有口腔黏膜数个小的灰白色的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天后红晕加剧扩大,可以出现溃破,形成黄色的溃疡面。
疱疹性咽颊炎的治疗
1.运动治疗
大多数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身体抵抗力都比较差,所以在得了疱疹性咽峡炎以后,必须要积极的运动。而运动不但能够提高免疫力,对于疱疹性咽峡炎和其他疾病也有着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2.病因治疗
干扰素a,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抑制病毒复制时蛋白质的合成、增强未感染宿主细胞抗感染能力和激活宿主免疫细胞。可以通过喷雾或雾化给药,局部用药使用便捷,儿童容易接受且胺全有效。
3.药物治疗
患儿体温达到38.5°C以上,伴有明显不适时需降温治疗,除进行物理降温外,也可给予退热药物进行降温。常用退热药物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需要及时进行止惊治疗,常用药物为咪达唑仑、水合氯醛。
4.一般治疗
注意做好隔离,避免交叉感染。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应适当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发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如退热贴、温水浴等。
❺ 警惕!手足口病的“小弟”已上线!家里有小孩的注意了
天气逐渐转热,
手足口病 已进入高发期,
同时上线的,
还有它的“小弟”——
疱疹性咽峡炎 。
近期各地对这“兄弟俩”
发布的预警信号
可谓一浪接一浪
最近几年,“手足口病”的高发病率让大家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度明显提高了,孩子嘴巴里有溃疡、手脚心有小水泡,家长们都基本会想到是不是“手足口病”了,也基本知道要怎么预防处理了。
但是,最近接到家长报告后处置了几起幼儿园聚集性发生的奇怪现象却不是“手足口病”的病。表现是孩子们在班级里聚集性发病,只有嘴巴里有疱疹,手心没有水泡,足底没有水泡,多有高烧。
每年 4~7 月,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常见于 5岁以下 的小宝宝,而 幼儿园(托幼机构) 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是它们最容易下手的地方,往往出现聚集性疫情或暴发疫情。
提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很多宝爸宝妈瞬间“脸盲”,因为这两家伙实在是太像了,撞脸指数高达 99.99% 。
如何区别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
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传染性疾病, 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儿童。
两者 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 的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导致症状与传播非常相似,如果不是专业医疗人员,非常容易误诊误断。
从病症上来说,疱疹性咽颊炎来势猛烈,高热抽搐的临床表现往往让家长先乱阵脚,但实质上来说 疱疹性咽颊炎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但手足口病不然。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手足口病患者有1%的几率感染并发症,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儿童,常见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有时往往危机生命;家长们应当在发现孩子有手脚水泡与发热后,及时送去就医,切勿拖延 。因此,从并发症来看,手足口更危险。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疱疹性咽炎?
疱疹性咽炎发作时主要有以下几个症状:
1.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 2mm的疱疹溃疡。
2.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 40 。
3.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
4.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
孩子如果发生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疱疹性咽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就医,否则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小疱疹发展成脓疱,病情就加重了。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
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
Ø 发高烧, 体温多在38 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Ø 出现丘疹或疱疹, 多发于手、足、口、臀 四个部位
Ø 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
如果宝宝不幸“中招”,如何护理?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都可顺利康复。
1. 注意隔离
(1)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
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 2 周时间,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
(2)多通风:
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
(3)家长也需警惕:
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2. 观察病情
(1)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
注意有无新的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或恶化,重点留意有没有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危重信号出没;
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一旦出现危重信号,需及时就诊或复诊。
(2) 注意观察呼吸:
主要观察患儿有没有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的情况,5 岁以上儿童 30 次/分钟;1 岁 5 岁 40 次/分钟;2 月龄 12 月龄 50 次/分钟;新生儿 2 月龄 60 次/分钟;
如果有持续或频繁出现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那么肺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需要及时就诊或复诊了。
(3)定期监测体温:
一般每 4 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如体温超过 38.5 (腋温),每 1 2 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要注意有无寒战、惊跳、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出现幻觉或甚抽搐等情况,进行退热处理后 1 小时应重测体温。
3. 注意护理
(1)宜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为主 :
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母乳等,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在发病的一周内,休息很重要 :
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
(3)注意勤洗手 :
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4. 注意消毒
肠道病毒在 4 可存活 1 年,在 -70 -20 仍可长期存活,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但不耐高温。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
(1)紫外线照射:
如有条件,可以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 0.5 1.0 小时,但只限于光线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2)阳光暴晒消毒:
有阳光普照时可以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 0.5 1.0 小时,但只限于阳光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3)家长自身也需消毒:
家长或照顾者在接触患儿前后、给患儿更换尿布/尿不湿和处理大便后都应戴手套或注意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消毒什么?如何消毒?
1.空气
以自然通风为主,每日通风2 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无法自然通风的可采用排风扇等机械通风,有条件的可使用紫外线消毒。
2.物体表面、地面、墙壁
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等)、地面和墙壁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必要时用清水擦拭干净。
被患儿粪便、疱疹液等污染的物体表面、地面和墙壁可先用即弃型物品清理污物,再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
3.衣物、被褥等织物
患儿的衣服、被褥、毛巾等需要单独清洗,阳光下暴晒2小时或煮沸20分钟或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4.奶瓶、餐饮具
患儿的奶瓶、餐饮具每次使用前应煮沸20分钟或高温消毒。
5.玩具、学习用品
患儿接触过的学习用品、玩具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溶液擦拭或浸泡,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清洗干净,不适合用消毒剂擦拭的学习用品(如书本等)可阳光下暴晒2小时。
6.手
手接触粪便、疱疹液或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及时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按正确的方法洗手,必要时可用复配手消毒剂进行双手消毒。
7.便器
患儿使用后的便器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坐便器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
8.诊疗用品
医务室的诊疗用品也要做好消毒工作。体温计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可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干净后备用。 压舌板建议使用一次性的,非一次性压舌板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可用高压蒸汽灭菌。
9.校车
如果有配备校车,要保持校车卫生清洁;校车应以自然通风为主,密闭的空调车应开启通风装置;每天对校车的门把手、座位、扶手、车厢地面等进行消毒。
特别提醒 :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肠病毒引起的,醇类消毒剂(如酒精)对它的灭活效果不佳,不宜用于喷洒或擦拭消毒;手消毒液很多都是醇类复合制剂,须用含次氯酸的更高效手消毒液才能有效杀灭肠病毒。
如何预防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
因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都是通过 粪-口-呼吸道传染 ,且都是因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传染病,所以预防方法也相似。
01
接种疫苗
2016年我们国家就研发上市了 EV71疫苗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用于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
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 6月龄-5岁 ,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 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 程序(两次接种,间隔一个月),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
Tips:打了EV71疫苗就不会得手足口病了吧?
答案是...... 不一定!
接种EV71疫苗,可以预防部分普通的手足口病和绝大多数重症手足口病。 宝宝接种后,得手足口病的几率会下降,即使仍然得了手足口病,也不大会是严重的手足口病。
所以,打不打,你说呢?
02
加强防御
除接种疫苗之外,防护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成人是手足口病病毒的隐性感染者,通常成人被病毒感染后,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强或曾被感染过,因此不会发病或者只出现类似感冒、口腔溃疡等较轻的症状。但成人在和宝宝的密切接触中却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宝宝,因此成人在接触宝宝前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洗干净手之后再去抱宝宝。
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卫生部有一个五句真经一定要落实: 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最后提醒 :凡出现发热、感冒或呼吸道症状,或发现手足口疱疹皮疹病儿,应速去医院就诊。
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及时应对、不信谣言,才能给宝宝最好的保护!
另外要提醒各幼儿园(托幼机构),落实晨检制度非常必要,如发现宝宝出现发热、咽痛、出疹等症状,要通知家长尽早带宝宝到医院就诊。病例异常增多时,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❻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有没有危险
医生说:它和手足口是同一类型的病。如有发烧、惊厥、抽搐、四肢抖动、惊跳、精神不佳等现象则要高度注意、密切监视了,那样属于重症患者,可能引发脑炎等并发症,医生基本都会建议住院观察的。如果手脚嘴巴都还没有很多小红点,则打打点滴、控制住发烧基本就不会有问题。 ps。成人患手足口感受:早期(第一天)类似于感...冒,浑身酸痛,貌似发烧,感觉冷,疲惫,犯困,手脚有极少量红点点;然后(第二天)手脚会起超多的、大面积的红泡泡,又疼、又痒、又麻、又肿的,一个星期左右甚至更长时间才会消;嗓子特别疼,火烧火燎,吞咽困难,该疼痛不同于一般的咽炎、扁桃体炎;第三、四天吧严重者会呕吐,吃下去即吐;还会拉肚子。 因为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性疾病,后两个表现可能因人而异,不过,提醒家长,患儿会很难受,请及早治疗。
❼ 疱疹性咽峡炎有什么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会自己好吗
1疱疹性咽峡炎有什么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首先表现为发热,起病早期表现有反复高热。其次是流涎,流涎就是宝宝一发热半夜流口水,检查发现宝宝咽峡部数个这种疱疹。
重症病例可以出现精神不好,精神萎靡,还有可以出现肢体抖动、惊跳,还有易惊症状,这些就考虑是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一些表现。此外疱疹性咽峡炎可以出现咳嗽,甚至可以合并肺炎等症状。
2疱疹性咽峡炎会自己好吗
首先要明确,疱疹性咽峡炎是因为肠道病毒感染的发热或者不发热,伴随有咽峡部疱疹的疾病,肠道病毒一般都有个自限性病程,大部分疱疹性咽峡炎是一个星期左右的病程。
所以,如果病情稳定,没有发热,生命郑氏山体征平稳的情况下,有的疱疹性咽峡炎就给予多喝温开水、注意监测体温和精神反应各方面的情况,没有给予特殊的治疗,慢慢喊中的也可以使病情控制,是有可能自愈的。
3疱疹性咽峡炎几天痊愈
疱疹性咽峡炎是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病毒感染一般都有自限性病程,大部分一个星期左右可以把病情控制,疱疹基本上慢慢修复了,但是要完全修复可能要八到十天,达到痊愈的状态。有的机体免疫功能比较好的,病情恢复快的,可能一个星期就完全消失。
4疱疹性咽峡炎能洗澡吗
疱疹性咽峡炎是可以洗澡的,一般来说在发热的时候,如果退热有困难,或者是低热的情况核搏下,可以给予洗温水浴帮助退烧,宝宝没有发热的情况下同样是可以洗澡的,因为洗澡本身就是清洁卫生,洗了澡宝宝身体舒服一些,相对来说病情恢复也快一些。
❽ 秋季小儿好发疾病——疱疹性咽颊炎
近期,朋友圈被一则“孩子高烧40度,确诊为疱疹性咽颊炎,听说传染性极高,儿童医院、儿研所已经有上千名类似的患儿就诊……”消息刷了屏。这里提醒各位家长,请不用慌,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不用被假象蒙蔽双眼。秋季确实是疱疹性咽颊炎的高发季节,但是没有网传的那么夸张!
(作者:夏晶,国家二级营养师,育儿科普作者,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姚迪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投稿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❾ 疱疹性咽峡炎,知多少一图读懂,注意这四点轻松应对
入春以来,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增多。这种病传染性强、传播快,通过接触、飞沫传播,1-7岁的儿童普遍易感,特别容易在幼儿园流行。患儿会突然高热,甚至反复高热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无法与普通感冒相区别。
听说这种病比手足口病还凶残?听说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分不清?
别急!先来跟着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疱疹性咽峡炎」!
对抗疱疹性咽峡炎,注意这四点:
宝宝发烧超过三天,需及时就诊
虽然多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属于自限性疾病,症状较轻的孩子一般一周左右痊愈,但少部分孩子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如果患儿超过三天高烧不退,或出现浑身发软,呕吐,惊跳,肢体抖动等情况,要高度怀疑并发脑炎可能,需及时就诊。
别凑热闹,少去人多的地方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染,所以,体弱的孩子要尽量避免到人群拥挤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
已经得了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至少需要隔离两周。
外出回家及时洗手,家长自己也不要忽视
外出回家要及时洗手,许多家长对孩子们都是这样要求并且执行的,对自己就难免松懈,这同样会给孩子的 健康 带来隐患。
成人接触了手足口病毒同样可能感染此病,由于成人抵抗力强等原因,没有出现手足口病的相关症状,但是已经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了。虽然没有相关症状,但体内已经携带了该病毒并且也会向外排毒,传染给孩子。
所以,家长也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换洗衣服、晒被褥。
不要乱用抗生素
有的家长说用抗生素去预防,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抗生素是杀菌和消炎的作用,却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如果家长给孩子乱用抗生素,还会导致菌群混乱,无形中会延长病程,加重病痛。
儿童饮食安排十大难题
饮食安排有问题,孩子会贫血,将来影响生育
饮食安排有问题,孩子长不高,怪你一辈子
饮食安排有问题,孩子豆芽菜,看着好欺负
饮食安排有问题,孩子小胖墩,容易性早熟
饮食安排有问题,爱垃圾食品,不跟你商量
饮食安排有问题,影响专注力,好动坐不住
饮食安排有问题,学习成绩差,拼命上补习班
饮食安排有问题,营养不良,烦烦烦
饮食安排有问题,经常生病,累累累
饮食安排有问题,逼着吃,影响亲子关系
长此以往,还会出现:一是肠胃功能紊乱,二是厌食,都跟饮食结构或饮食搭配不合理有关,三跟心理问题。
......
等等这些, 追根溯源,就是孩子早期发展时某些能力没有得到充分营养 !
❿ 宝宝得了咽峡炎,现在腿上也有小泡泡,咽峡炎会在别的位置长吗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病毒性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为各种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等等。典型的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就是口腔特别是咽峡部疱疹、吞咽疼痛、发热。疱疹集中于口腔部。如果其他部位也有长皮疹,甚至进展为疱疹,就要注意是不是有手足口病了。
实际上,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面来说说这两个病的关系!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区别
①部位不同。手足口病的疱疹的位置常见于口腔、手心手背、足底足背、肘部、膝盖、屁股等处,而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主要是在口腔,四肢、屁股等处,则不会出现。我们儿科医生判断一个孩子到底得的是手足口病还是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就是看部位。
②传染性不同。手足口病的传染性更高,更容易在孩子间传染,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程度没有手口病的高。曾经多次见过幼儿园整个班级小朋友几乎都得了手足口病,不得不停课,但是很少听说因为疱疹性咽峡炎而停课的。
有时候,宝宝看起来得的是疱疹性咽峡炎,但是手足屁股等处皮疹长的并不是那么典型,家长不是那么容易鉴别发现罢了。特别是在2008年手足口病大流行的时候,很多重症手足口病的孩子,直到病情加重的时候在身上都没怎么找得到皮疹。所以,当家长觉得没把握的时候,建议及时带宝宝找儿科医生!
无论是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特别是宝宝为5岁以下(尤其<3岁),在家观察期间,建议家长注意宝宝是否有以下情况:发热超过3天;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呼吸心率增快;四肢末梢循环差,充盈时间延长,冰冷,发紫;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危险信号:年龄<3岁;体温>39℃,≥3天;嗜睡、头疼、呕吐、抽搐等表现。
上面这些情况宝宝具备得越多,家长的警惕性就要越强。毕竟宝宝表达能力是很欠缺的,年龄越小家长越要重视!严重病例大多是发生在一两岁小年龄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