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形红斑怎么才能根治急切!!!
多形红斑为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有自限性,皮疹多形,有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等,特征性皮损为靶形损害即虹膜状皮疹,有不同程度黏膜损害,少数有内脏损害。本病春秋季好发,多发于儿童和青年女性。
2. 多形红斑是什么病
不一样。
多形红斑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发粘膜损害,皮疹呈多形性,典型损害为靶形或虹膜状损害。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可与感染细菌、病毒(特别是单纯泡疹病毒)、酶菌、原虫有关,也可由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巴妥类、水杨酸盐类及生物制品致病,还有人与寒冷有关。
多形红斑是一种以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典型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黏膜损害,易复发。本病病因复杂,药物、慢性感染病灶、食物及物理因素均可引起本病。某些疾病,如风湿热、结缔组织病也可出现多形红斑样皮损,临床上将病因不名的称特发性多形红斑,病因明确的称症状性多形红斑。
本病呈自限性,但易复发。多形红斑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是一种变态反应所引起的皮肤病。近几年来,本病与单纯疱疹病毒的关系颇引人瞩目。有人指出,30%以上多形红斑病人是由疱疹病毒所致,并已通过试验予以证实,即用单纯疱疹病毒抗原进行皮内注射后,可引起本病的发生。除此之外,某些病例往往是磺胺制剂、解热止痛药、镇静安眠药剂、抗生素等所引起的药疹;有的病人的发病与慢性病灶感染,如扁桃腺炎、中耳炎、副鼻窦炎、慢性附件炎等有关;有些是体内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之一,象风湿热、伤寒、波浪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肉芽肿及各种恶性肿瘤等均可伴发多形红斑;部分患者的发生是吃用日常食物如鱼肉、蛋等之后引起的;还有相当数目病列之原因仍难于查明。
多形红斑常发生于春秋二季,往往起病较急。前驱症状有低热、头痛、四肢乏力、关节及肌肉酸痛。部分病人可同时或发病之前易患单纯疱疹或上呼吸道感染。皮疹好发于面颈部及四肢远端,口腔、眼等粘膜也可被累及。皮损表现为多形性,呈红斑、斑丘疹、水疱、大疱、紫斑有风团等,但以斑丘疹和红斑为最常见。典型损害色泽为内紫外红,中央可出现水疱。外观甚奇特,个个皮疹境界清楚,宛以靶状形态,此乃所谓虹膜样皮损。见到这样皮疹,对诊断有帮助。患处瘙痒或轻度疼痛和灼热感。发病期中、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病程自限,皮损约经2~4周可望消退,但常常再复发。
此外,在临床实践中,尚可见到两种特殊类型,即寒冷型多形红斑和斯蒂芬斯一约翰逊综合征。
寒冷型多形红斑:本型以女性青年占多数,均在每年寒冷季节发病。惯发于手足背及指趾部,皮疹呈暗红色丘疹或紫颜色血疱,大小约米粒至绿豆大,间也可见虹膜样损害,患者有时轻度肿胀,手足冰冷,似冻疮样的改变。自觉作痒、遇暖尤剧。此起彼落,愈后留有暗红色素斑。
斯蒂芬斯-约翰逊综合征,又名恶性大疱型多形红斑。本型可视为多形红斑重症型。其常见原因是由药物引起的。该型以儿童青少年居多,发病急骤,病情重笃。皮疹全身各处皆可被侵犯,但以颜面、手足尤其剧烈。口,眼、鼻以及尿道生殖器等处粘膜受累者屡见不鲜,而且口腔炎常是本综合征的一个早期症状,几乎全部病人都可查见该部粘膜有损害。皮疹表现为红斑、紫斑、水疱、大疱、血疱、糜烂及结痂。损害常迅速扩大,可相互融合,但表皮棘层松解现象,即尼氏征为阴性。患者常伴有头痛、疲乏、高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毒血症性衰竭。有时还可全并细菌感染,而死于肺炎或败血症,该综合征病程较长,约3~6周方能痊愈。
根据本病的多形皮疹和好发部位不难诊断。但应与冻疮、药疹(多形红斑形)、疱疹样皮炎等病鉴别。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取抗过敏治疗。轻症病例给抗组织胺药物、维生素C、钙剂内服。重症病例给以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治疗。同时,应注意控制感染。
寒冷性多形红斑是由“寒”致“瘀”。寒冷使血管收缩,局部血液流速减慢,血循环中异常冷球蛋白、冷纤维蛋白原及冷凝素增加,其自身及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使血液变稠、变粘滞,并在血管内凝聚而沉淀,又加重血流障碍,损伤血管壁而出现病变。故治疗此型多形红斑当以活血化瘀为先。
本病称本病为“雁疮”、“寒疮”与“猪眼疮”等。中医认为或是风寒之邪,郁于肌肤致邪外来,湿热阻络,气血淤滞,郁久化热,溢于肌肤;或内有蕴湿,复感风热之邪,风湿热之邪搏于肌表所致;或因禀性不耐,毒热内功;或毒热与湿热互结而发。
如果是因为天气湿热而引起的,长在腿上或者手上的,又红又奇痒无比的痘痘。不妨外用炉甘石合剂搽洗,往往能药到病除。
炉甘石洗剂是常用的一种皮肤科外用药,由于它是由不溶于水的炉甘石粉末与水加少量甘油及氧化锌、苯酚配制而成的混悬液,涂在皮肤上后,由于水分的蒸发局部会感到凉爽,瘙痒缓解。
炉甘石别名异极石,洗剂所含炉甘石和氧化锌具有收敛、保护和吸收少量渗出液作用,也有较弱的防腐作用,再加上不含激素,具有良好的消炎、散热、吸湿、止痒、收敛和保护作用,可用于潮红、肿胀、灼热、瘙痒而无渗出的急性皮炎如丘疹、亚急性皮炎、湿疹、痱子、荨麻疹、夏季皮炎、日晒伤等,只要皮疹无水疱、无渗液、无糜烂就可以经常使用。
红斑狼疮诊断标准
1.蝶形红斑或盘状红斑 :遍及颈部的扁平或高出皮肤固定性红斑,常不累及鼻唇沟部位,盘状红斑,隆起红斑上覆有角质性鳞屑和毛囊损害,归病灶可有皮肤萎缩
2.光敏感 x10’/升或溶血性贫血:日光照射引起皮肤过敏
3.口腔粘膜溃疡:口腔或鼻咽部无痛性溃疡
4.非畸形性关节炎或多关节痛: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个或2个以上的周围关节,特征为关节的肿、痛或渗液
5.胸膜炎或心包炎 :胸痛、胸膜磨擦音或胸膜渗液; 心包炎,心电图异常,心包磨擦音或心包渗液
6.癫痫或精神症状:非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电解质紊乱 所致;精神病:非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 或电解质紊乱所致
7.蛋白尿、管型尿或血尿:蛋白尿>0.5g/dl或3+; 细胞管型,可为红细胞、血红蛋白、 颗粒管型或混合管型。
8.白细胞少于4x10’/升或血小板少于100
9.荧光抗核抗体阳性
10.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或狼疮细胞阳性
11.抗Sm抗体阳性
12.O降低
13.皮肤狼疮带试验(非皮损部位)阳性或肾活检阳性
符合上述13项中任何4项者,可诊断为红斑狼疮。
在1985年全国风湿病会议上,上海风湿病学会受全国风湿病学会的委托,应用电脑和现代免疫技术相结合制订出13条红斑狼疮诊断标准,并经国内 27个不同地区医学院校或省级医院验证通过,该方法适合我国对早期或者不典型红斑狼疮的诊断,目前已被普遍应用,并且在1987年被正式作为我国红斑狼疮诊断标准而载入大专院校医学教科书。
各型红斑狼疮的主要临床表现:
盘状红斑狼疮:主要侵犯皮肤,是红斑狼疮中最轻的类型。少数可有轻度内脏损害,少数病例(约5%)可转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害初起时为一片或数片鲜红色斑,绿豆至黄豆大,表面有粘着性鳞屑,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色素明显加深,略高于中心。中央色淡,可萎缩、低洼,整个皮损呈盘状(故名盘状红斑狼疮)。损害主要分布于日光照射部位,如面部、耳轮及头皮,少数可累及上胸、手背、前臂、口唇及口腔粘膜也可受累。多数患者皮损无自觉症状,但很难完全消退。新损害可逐渐增多或多年不变,损害疏散对称分布,也可互相融合成片,面中部的损害可融合成蝶形。盘状皮损在日光暴晒或劳累后加重。头皮上的损害可引起永久性脱发。陈旧性损害偶而可发展成皮肤鳞状细胞癌。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临床上较少见,是一种特殊的中间类型。皮肤损害有2种,一种是环状红斑型,为单个或多个散在的红斑,呈环状、半环状或多环状,暗红色边缘稍水肿隆起,外缘有红晕,中央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好发于面部及躯干;另一个类型是丘疹鳞屑型,皮损表现类似银屑病,为红斑、丘疹及斑片。表面有明显鳞屑,主要分布于躯干上肢和面部。2种皮损多数病例单独存在,少数可同时存在。皮损常反复发作,绝大多数患者均有内脏损害,但严重者很少,主要症状为关节痛、肌肉痛、反复低热,少数有肾炎、血液系统改变。
深部红斑狼疮,又称狼疮性脂膜炎,同样是中间类型的红斑狼疮。皮肤损害为结节或斑块,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脂肪组织,其大小、数目不定,表面肤色正常或淡红色,质地坚实,无移动性。损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见于颊部、臀部、臂部,其次为小腿和胸部。经过慢性,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治愈后遗留皮肤萎缩和凹陷。深部红斑狼疮性质不稳定,可单独存在,以后即可转化为盘状红斑狼疮,也可转化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或与它们同时存在。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在红斑狼疮各类型中最为严重的一型。绝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即有多系统损害表现,少数病人由其它类型的红斑狼疮发展而来。部分病人还同时伴有其它的结缔组织病,如硬皮病、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形成各种重叠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多样,错综复杂,且多较严重,可由于狼疮肾炎、狼疮脑病及长期大量使用药物的副作用而危及患者生命。
3. 红班疾病
属于红斑病的皮肤疾患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尽可能的做出合理的分类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试作如下的分类。从红斑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所见大致可分为非炎症性和炎症性,多数的炎症性红斑病还要根据侵犯血管的深度再进行详细的区分。一般先天性以及母斑性的红斑,例如单纯性血管瘤等,通常不包括在红斑病内。
非炎症性红斑病是由于血管运动神经的异常、循环障碍等所致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这包括血管神经性环状红斑和手掌红斑等。炎症性红斑病是伴真皮的炎症而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①主要变化发生在真皮浅层的乳头层、乳头下层,病变见于乳头层的血管及乳头下层的动静脉丛,是为浅在性红斑病;②主要变化发生在真皮深层到皮下组织,病变见于真皮动静脉丛直到深部的血管,是为深在性红斑病;③从真皮乳头层一直到皮下组织呈现全层的血管扩张充血,则为全层性红斑病。现就以上的分类阐述如下。
(一)非炎症性红斑病
1.血管神经性环状红斑()本病为土肥于1923年首先记载,作者们在两年期间共计观察5例(都是女性),说明并不是稀有皮肤病。但奇怪的是在国外资料中却无相当于本病的记载。本病的皮疹除颜面、头部、手足外,几乎可出现在全身,在皮面完全或多为不隆起的硬币大至手掌大的多发性环状红斑,中心部消退接近正常皮肤时,则融合呈地图状,看不到浸润和脱屑,缺乏瘙痒等自觉症状,边消退边反复发生,经过从数月可达年余,皮疹消退后不残留色素沉着。组织学改变:真皮乳头层的血管扩张和极轻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其状态看来近似荨麻疹的红斑型。
单纯性回状红斑()因无一定的好发部位,缺乏渗出倾向,且有反复发生等特征,所以Jadassohn从多形红斑中作为另一个病记载,本病的每个皮疹虽只不过存在几天的时间,但病程的经过有时可达数月,皮疹因无隆起情况故被当作是荨麻疹的红斑型。单纯性回状红斑这一名称在国外资料中都有记载,认为与日本的血管神经性环状红斑相类似。
2.手掌红斑(ErythemaPalmareSRedpalms)
初起是从两手掌全面的逐渐潮红,或最初手掌呈岛屿状潮红,逐渐延及全手掌,一直缺乏自觉症状。组织学改变:只见血管扩张充血,见不到细胞浸润。本病可能是先天性掌跖角化病的一个亚型;亦可能是伴随肝损害而发生的蜘蛛状血管扩张症,故认为是肝损害的部分症状之一。目前多是采纳后者的意见。
3.火激红斑(或灼伤性红斑)()本病是由于处在持续的高热情况下致使暴露部位发生持续性的斑状红斑及色素沉着的状态,女性比男性容易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某一部位暴露在过度高热的条件下而引起的,在暴露高热的2~3周以后最明显。特别是直接接近火或电炉的灼热在女人的小腿容易发生。初期呈一过性的网状红斑,尔后则呈持续性,伴有色素沉着。少数的情况可伴有小水疱或水疱,也可有毛细血管扩张、轻度的皮肤萎缩、角质增生等。组织学改变:呈角质增生无不全角化,颗粒层明显,棘细胞层萎缩,血管周围细胞浸润伴有真皮乳头的血管扩张,可见到含铁血黄素和黑色素颗粒。
4.大理石样皮(cutismarmorata)由于寒冷或温热的作用致使皮肤呈网状、大理石样纹理状的红斑,有时发生色素沉着,大体上与网状青斑(livedoreticularis)是同一意义。本病是由于暴露在寒冷或灼热的条件下而发病的,特别是容易发生在女性的下肢,但要考虑到发病的个体方面的因素。职业上的接触高热则容易发生在操作者的露出部位。
(二)炎症性红斑病
1.浅在性红斑病按照前述的分类,主要从真皮动静脉丛浅在的乳头层末梢血管、表皮下动静脉丛等血管扩张充血所致的真皮乳头层、乳头下层等真皮浅层炎症所形成的红斑病予以叙述。
(1)多形红斑(erythemamultiforme):扁平而稍微隆起的境界明显的水肿性红斑,中心部略有凹陷呈暗红色,直径在2~3cm以下,通常多发生在四肢伸侧呈对称性。多数伴有灼热感和瘙痒等自觉症状,有时有头痛、发热、关节痛等前驱症状。根据皮疹的性质,有环状多形红斑(EMcircinatumSannulalum)、回状多形红斑(EMgyratum)、匐行状多形红斑(EMserpiginsoum)、虹膜状多形红斑(EMiris)等。有的皮疹很大,有时大于手掌,为巨大型(giantform),常见于幼儿的颜面部,这与主要发生在四肢伸侧的通常类型相反,因亦称反对型(Typusinversus)。如果渗出明显而严重,在红斑表面形成水疱,则为水疱性多形红斑(EMbullosum)。一般较少侵犯眼睑、口腔、外阴部等的黏膜,但在症状严重而且广泛的情况下这些黏膜也可引起红肿、水疱、糜烂等,呈皮肤黏膜眼症候群(Mucocutaneousocularsyndrome)的症状。近年来就诊的多彤红斑非常多,如前所述根据作者们的统计包括怀疑有关药物引起的中毒疹在内的多形红斑,要占红斑病总数的一半以上,女性为男性的2倍以上。
组织学改变:乳头层、乳头下层呈水肿,以血管的扩张充血及小圆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有不同程度的嗜酸粒细胞,有时有少数中性粒细胞构成的血管周围细胞浸润等真皮上层的炎症性变化是本病的基本组织象。偶尔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核崩溃而产生的核屑。在表皮常可见到海绵形成和海绵状小水疤,皮疹呈急性而且严重的病变时可引起表皮细胞的坏死性变化。这种倾向所引起的极其显著的症候,解释为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症(toxicepidermalnecrolysisLyell)。水疱性多形红斑是在表皮下形成水疱。组织象乍一看与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改变相类似,但多形红斑从水疱部位极为广泛地扩展到真皮,形成多形红斑的变化,浸润细胞主要是小圆淋巴细胞。而类天疱疮的变化只局限于水疱部位,有较多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至于疱疹样皮炎则可从水疱周围潮红部位的真皮乳头上端所见到的簇集的多核白细胞、嗜酸粒细胞所致的微小脓疡即可与多形红斑相鉴别。
(2)持久性小回状红斑():在全身发生如硬币大的红斑,可原样持续数月,逐渐变成暗红色而消退。Strempel的病例是12岁的幼女,并发有严重的溃疡性齿龈炎及口腔黏膜、扁桃体呈弥漫性发红,这种有关征候是值得重视的。组织学改变:乳头下层的血管特别是侧重于静脉的扩张,在真皮乳头可见到轻度的细胞浸润。
(3)持久性隆起红斑(erythemaelevatumdiutinum):本病是比较少见的稀有疾患,呈持续性的红色以至紫色的稍微隆起境界明显的斑块、结节,对称性的好发于手、足、肘、臀部等。通常缺乏自觉症状,认为本病没有有关的全身性疾患,多发于中年到老年,看不到性别的差别。初期的皮疹比较软,陈旧的损害则逐渐坚硬。
过去将本病分为Hutchinson型和Bury型两型前者的皮疹触之柔软,组织学改变:在真皮上层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形成稠密的血管周围细胞浸润,伴有核破碎和血管壁的类纤维蛋白变性,并可见到坏死性血管炎的改变。后者的皮疹坚硬,可见到类坏死灶,伴有明显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呈类似环状肉芽肿的改变,因此有人说本病与环状肉芽肿有密切关系。Stanton等(1973)报告一例55岁男性患者,在25年期间一再复发,曾作过15次活检进行观察,肯定初期是Hutchinson型、后期呈Bury型,说明这两型只不过是表示本病的过程而已。
池田等继Okun、Pedace报告一例持久性隆起红斑的好发部位为手背、肘关节、足关节,同时发生颜面肉芽肿,不论在临床上在组织学上两者都没有其他疾病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与其认为颜面肉芽肿是独立疾患则莫如说是持久性隆起红斑的颜面型。
(4)风湿性环状红斑():在风湿病患者常见此症。为迅速扩大的环状红斑,边缘有的稍微隆起有的扁平。是多发的,扩展融合呈地图状。皮疹初起为小红斑或丘疹,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在周围边缘扩展的同时中心部呈苍白色,有时可致色素沉着。很少伴有瘙痒。组织学改变:可见显著的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血管周围细胞浸润,伴有核破碎改变和不同程度的坏死灶。还可见到血管外有红细胞渗出,认为这是色素沉着的原因之一。
(5)匐行性回状红斑(ErythemagyratumrepensGammel):据Gammel(1952)报告,与其说本病是硬结性浸润毋宁说是斑状的奇特红斑,明显地和乳腺癌有关系,要和远心性环状红斑相鉴别。本病伴有瘙痒,广泛地侵犯皮肤面,呈地图状或如薄木板的木纹状红斑,边缘稍隆起,逐渐扩大,消退后残留有鳞屑和色素沉着。Gammel的病例,55岁、女性,持续发疹9个月,全身皮肤大部分都发生木纹状红斑,并发现存在有未分化的乳腺癌。组织学改变:在表皮呈细胞间及细胞内水肿,真皮上层水肿,可见到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本病的大多数存在有恶性肿瘤特别是乳腺癌,值得注意。
(6)色素异常性固定红斑():本病为Ramirez(1957)所记载,特征为播散的灰色斑,大小不一,直径由1cm以下至大到侵及广泛的皮肤面。活动期皮疹稍隆起,围绕着1~2mm宽的红晕。据Knox等(1968)叙述,有的突然多发,有的缓慢地从一两个开始发生,自儿童到成人都可见到,没有性别的差别,治疗无效,原因不明,没有内脏病变。组织学改变:伴有液化变性的表皮细胞呈空泡变性,在真皮乳头层有时在网状层的上层可见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的血管周围细胞浸润,并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噬色素细胞,在陈旧皮疹的真皮上层可见到以噬色素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上述病例主要见于躯干部,在临床上病理上均与Riehl黑变病相似,因此可以考虑是异位性黑变病。
(7)新生儿一过性萎缩性回状红斑():根据Gianotti(1975)的报告,新生婴儿期间,在躯干、股部、头部、口唇以及上腭黏膜等大部分的全身皮肤和黏膜见到约60个类圆形的潮红皮损,数周后皮疹即呈白色萎缩状凹陷,边缘围绕略呈潮红的浸润。在生后的一年内末接受特别治疗即完全消退。组织学改变:在萎缩性表皮下的真皮呈水肿状态,在皮疹边缘部胶原纤维束可见单核细胞浸润,在真皮与表皮的衔接部位及真皮上层的毛细血管周围可见到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C4的颗粒状沉着。
2.深在性红斑病主要改变见于真皮下层及皮下组织,属于深在性红斑病的如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远心性环状红斑、结节性脂膜炎等。
(1)结节性红斑():好发于青年女性的小腿,有时在股部、前臂。结节伴有境界不明显的潮红,并有压痛和自发痛,根据左右对称性发生易于辨认。不发生溃疡或瘘孔,多数在1~2周内不留瘢痕而消退。有的是经过月余反复发生则称为慢性结节性红斑,大概与结节性血管炎(nolarvasculitis)是同义词。还有多为单侧性反复发生丹毒样浸润性红斑的游走性结节性红斑(enodosummigrans)可以解释为慢性结节性红斑的特殊型。组织学改变:从真皮下层到皮下脂肪组织以小血管为中心呈水肿,混杂有中性粒细胞的小圆淋巴细胞浸润显著,旧的病变可见小血管壁肥厚,由小圆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等构成显著的浸润,脂肪组织为细胞浸润所代替呈萎缩状,原则上见不到坏死灶。
(2)硬结性红斑(erythemainratumBazin):本病亦好发于青年女性的小腿,这种硬结性红斑的进展很慢,不痛,两小腿因血行障碍而致郁血、肿胀呈暗红色,约有半数破溃或形成瘘孔,治愈后残留瘢痕。组织学改变:从真皮下层到脂肪组织,在小血管特别是以小静脉为中心呈结核样肉芽组织结构,即干酪样坏死灶、上皮样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小圆细胞所致的显著的细胞浸润,血管壁肥厚,形成闭塞或崩溃状态。在日本认为大多数是由于结核变态反应所致,结核菌素反应呈强阳性。但这多为以往的报告,近年来几乎已见不到典型的硬结性红斑。
(3)远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annularecentrifugum):本病好发于青年男女的躯于和四肢,最初发生豌豆大小的扁平红色丘疹,徐缓地呈远心性扩展,有的数个环状红斑融合呈地图状。这些皮损的边缘略呈潮红,或呈堤状隆起,中心部呈贫血性褪色,有时形成色素沉着。病程经过可长达数月到年余,瘙痒等自觉症状轻微或缺乏,看不到水疱和脱屑这是本病皮疹的特征。组织学改变:在真皮中下层可见由淋巴细胞及少数组织细胞形成的境界相当明确的血管周围细胞浸润。还可见真皮全层水肿及轻度小圆淋巴细胞浸润、极轻度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血管周围细胞浸润。
(4)结节性脂膜炎(Weber-):本病是在高烧、全身倦怠、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的同时,伴随皮下结节出现红斑,主要发生在四肢、躯干陆续侵及其他部位。经过年余再次复发,逐渐导致全身衰弱,预后不良。皮疹为有痛性,不甚隆起于皮面,通常不形成溃疡,有时伴皮下结节的软化溶解则有液状物质漏出皮面。组织学改变:初期在皮下脂肪组织可见以中性粒细胞、小圆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的密集的细胞浸润;中期由于组织细胞吞噬脂肪则出现多数泡沫状细胞;晚期则见显著的纤维化。总之伴随皮下脂肪组织的溶解和坏死,从而引致无菌性渗出性炎症,因此考虑这是继修复机理而导致的续发改变。本病系一症候群,关于其发病机理和分类,对现症患者是否存在胰腺炎或胰腺癌,血中和尿中的酯酶与淀粉酶活性值的上升情况如何,极应重视。
3.真皮全层性红斑病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细胞浸润等的变化从真皮上层到下层,此项尚包括侵及皮下组织的情况。
(1)慢性游走性红斑(ütz):本病是向远心性扩展的红斑,在北欧多,日本、美国少。据Lipschütz(1913)记载,本病好发于下肢,常为单发性,初发皮疹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鲜红色红斑,呈慢性经过,红斑从数周历数月保持圆形的同时呈远心性扩展,中心部正常或呈苍白色,无表面脱屑或渗出倾向。呈巨大的轮状,直径可达50cm以上,逐渐减轻,自愈后皮肤恢复正常。在此期间无发热情况。只有轻度的自觉症状。组织学改变:表皮无显著变化,从乳头下层到真皮深层可见明显的血管扩张以及淋巴细胞、少数纤维母细胞为主形成的轻度至中度的细胞浸润。
本病的原因为特异的感染,据推测是由于昆虫、壁虱刺伤而引起的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的感染。在这种病例中有的可出现脑脊髓膜炎的症状,根据是在投与青霉素后即行痊愈,不过不明之点尚多。
(2)Sweet综合征(: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及中性粒细胞性红斑(筱、中沟):据Sweet(1964)报告8例,伴有发热和白细胞增高,呈多形红斑样、持久性隆起红斑样、狼疮状须疮样的发疹,有自发痛和压痛,几乎所有病例都见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中耳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任何一种疾病的感染。组织学改变:从真皮中层到深层特别是在血管周围证明有致密地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核尘,但见不到坏死性血管炎。
此后Whitle等(1968)报告了类似的病例,复发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桑原等(1970)报告一例18岁女性,在颜面部有乍看如狼疮状须疮或寻常狼疮的皮损,经过3年一再复发并伴有疼痛,通常查不到细菌或真菌,认为本病即复发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筱等观察13例,与上述的Sweet综合征相类似或一致,即皮疹为单发或多发,有的为复发性。组织学改变:可见到伴有真皮的核破碎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但未见坏死性血管炎,故称为中性粒细胞性红斑。这些红斑性疾病是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明显的渗出性炎症,认为是一个新的综合征,从而考虑是基于“局部过敏反应Ⅱ型”样反应以及全身因素所致的局部过敏反应。
其他红斑病,泛发而严重得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等并发黏膜损害的病型,一般称为皮肤黏膜眼综合征。
4. 手上长红斑怎么回事
解决办法: 多形红斑病又称渗出性多形红斑,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皮疹具有多形性 ,常伴粘膜损害,其特征性皮损为虹膜样红斑。本病春秋季好发,易复发。10-30岁发病率最高。 病因尚未明了,诱发因素有: (1)感染 为较常见的诱因,其中最常见的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一些细菌、真菌、支原体和原虫感染亦可诱发。 (2)药物及某些食物 如磺胺、巴比妥、安替比林、疫苗等药物及进食变质的鱼类、肉类。 (3) 物理因素 如寒冷、日光、放射线等。 (4)一些疾病如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及妊娠、月经等。 发病机理:目前一般认为本病是外来抗原激发了机体的特异性细胞毒反应而引起表皮细胞损伤。 前期症状可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及咽痛等。皮疹于24小时内发生,对称分布,好发于口鼻周围、手足背、前臂及小腿伸侧,亦可见于躯干。损害为红斑、丘疹、斑丘疹、结节、水疱,重者可出现大疱、血疱或紫癜。常伴有瘙痒、疼痛或烧灼感。口、鼻、眼及外生殖器粘膜可受累,出现红肿、水疱及糜烂。临床上常以一种类型皮损为主,同时兼有其它类型皮损。按皮损特点,临床分为三型。 (一) 斑疹-丘疹型 此型最常见,初起为圆形水肿性红斑或扁平丘疹,扁豆至硬币大小,颜色鲜红,境界清楚。皮疹呈远心性扩展,1-2日后中央变成暗紫色,或出现紫癜、水疱甚至血疱,形成所谓虹膜状或靶形损害,为本病特征性损害。皮损呈对称分布,手背、前臂、足踝等处为好发部位。此型粘膜损害较少 ,全身症状轻微。 (二)水疱-大疱型 损害以集簇或散在的水疱、大疱为主。水疱可发生于红斑基础上,此时皮损中央为水疱、大疱或血疱,疱周围绕暗红色晕轮,呈虹膜样。此型常伴有口、鼻、生殖器等处粘膜水疱、糜烂。可出现关节痛、发热、蛋白尿和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 (三)重症型 又称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发病急骤,常有高热、头痛、咽痛、关节痛及全身不适症状。皮损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虹膜样红斑或瘀斑,其上有水疱、大疱或血疱,尼氏征可阳性。皮损可融合成大片状,分布广泛。口、鼻、眼、生殖器等部位及粘膜受累严重。口、鼻粘膜出现水疱糜烂,眼部出现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重者可致全眼球炎及失明。还可并发肺炎、心肌炎、关节炎、消化道溃疡及肝、肾损害等,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皮损可继发感染,甚至出现败血症。本型可因抢救不及时而引起死亡。 可见角朊细胞部分坏死,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形成表皮下水疱,细胞内水肿及海绵形成。真皮上部有显著血管炎改变,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混有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 根据皮损特征,结合好发部位,一般诊断不难。应注意仔细询问病史,寻找诱因。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一) 冻疮 发生于冬季。好发于手足、耳廓、鼻尖及面颊等暴露部位,皮损为深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红斑,重者可出现水疱、糜烂,但一般无虹膜样损害,不伴有粘膜损害。 (二)药疹 多形红斑型药疹表现可与多形红斑相似,但有明确服药史,无季节性和一定的好发部位。 (三)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Lyell病) 应与重症多形红斑相鉴别。本病发病急剧,经过迅速,皮疹初始于面、颈及胸部,迅速波及全身,皮损呈二度烫伤样大片松解坏死,皮肤呈暗自红色,尼氏征阳性。 (一)寻找及去除诱因 :如清除体内感染灶,停用可疑致敏药物。 (二)轻型病例一般给予对症治疗,如抗组织胺药、钙剂、维生素C等,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皮质类固醇霜剂。 (三) 重症病例应及时给予足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感染诱发的多形红斑应选用适合的抗生素,皮肤粘膜糜烂严重者亦应选用抗生素防治感染,但应注意避免可能致敏的药物。同时应根据病情给予各种支持疗法,保持水、电介质平衡,改善全身营养状况。要重视皮肤粘膜的护理,保持好口腔清洁,可用3%双氧水或洗必泰漱口液漱口,因口腔粘膜糜烂疼痛而影响进食者,进食前可用1%利多卡因含漱。为避免或减轻眼部后遗症,要及时清理分泌物,用抗生素和可的松眼药水交替点眼,夜间可用红霉素眼膏。对皮肤大疱应抽取疱液,糜烂渗出多时用3%硼酸或1/8000高锰酸钾液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