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问题困扰您,健康美白人人寻,就来皮肤美容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日照带状疱疹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日照带状疱疹

发布时间: 2023-02-11 13:19:02

A. 信息收集:紫外线与红外线的利用

红外线传图片和铃声,就不用花钱发彩信了!
网上的好图片和铃声也可以利用红外线传进手机!
红外线和紫外线的运用
现如今,红外线和紫外线已逐渐深入生活。
例如红外线在家庭生活中已逐渐占据地位,所谓家电中红外线技术的应用,是指它通过特殊的设计将煤气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转化为无焰燃烧红外线热所辐射传递,由于燃烧方式与传统机理上的革命,使红外线具有普通燃气灶所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高效节能,环保健康,洁净卫生,安全可靠。就像微波炉,微波炉又称微波烤箱,顾名思义,是一种利用微波辐射来加热食品的烤箱,在炉子的上方侧面装有磁电管,通电后产生微波,微波穿通食物,使食物内分子产生高温振荡、摩擦生热。微波炉比一般烤箱烹制更快捷,并带有温度调控系统和定时器。还有一种长波红外线,穿透皮肤的深度一般在0.05—1毫米,最多穿透3—5毫米,而短波红外线穿透力强,一般在1厘米。短波红外线如不加防护对人体的眼睛有伤害,可使晶体混浊,蛋白质变化。由于远红外线具有较好的热效应,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效应。如:1、改善人体微循环;2、提高免疫力,提高机体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3、具有消炎、消肿的作用;4、有活血镇痛的作用;5、激活生物大分了的活性,活化组织细胞。就像现在市场上的中脉远弘保健内衣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紫外线,实在光谱的紫端以外,它主要有化学作用和荧光作用,以及生理作用,在化学上它能起一些很专业的用,例如使颜料、涂料固化,还有光刻这都是利用紫外线来进行;在厨房、医院里,我们常常能够见到一种用来杀菌的灯,那就是利用紫外线的生理作用,紫外线的杀菌效果是非常强的,下图是紫外线对常见细菌病毒的杀菌效率(辐射强度:30000µW/cm2);

在商场中常见的验钞灯,则是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在钱票或商标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防伪标志。在夏季的时候我们都会涂上防晒霜,可是防晒霜为什么有的需要在出门前十几分钟涂呢?为什么大家感觉防晒霜很油呢?那么我们说防晒有两种,一种是化学防晒,涂上防晒霜后,和皮肤和空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层膜,去将紫外线吸收,这种会对皮肤有所损伤,所以我们要选择物理防晒,可以即搽即出门,是通过反射紫外线达到防晒效果,而为什么要防晒呢?因为在夏季阳光中紫外线中的uvb增强,很容易造成肌肤老化,晒伤,从而无法还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红外线和紫外线家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功能被发现,将会有更多红外线和紫外线设备制造出来为人们造福。

B. 红外线、紫外线还有哪些应用

紫外线的保健作用

过度接触紫外线,会烧伤皮肤,或引起老年性白内障,甚至引起皮肤癌等。但适量的紫外线对人体却有许多好处:

杀菌消毒人体的表皮中分布着一种基底细胞,这种细胞含有“黑色素原” 是一种酪氨酸物质 ,在紫外线的作用下,“黑色素原”变为黑色,沉着于被晒的皮肤表面,使皮肤呈均匀的黑褐色。这就是日光晒黑皮肤的重要原因。这种沉着的色素可吸收较多的光能,迅速转变为热能,并刺激汗腺分泌而散热。晒太阳能杀死皮肤上的细菌,预防疖疮、毛囊炎等皮肤病。室内常进阳光,勤晒被褥,可减少疾病的传播。

促进钙磷代谢人体皮肤中含有固醇类物质,这种物质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变为维生素D。维生素D进人血液后改善钙、磷的代谢,有抗佝偻病、骨软化和老年骨质疏松的作用。

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能刺激机体的造血机能,使红血球的数量增多,血色素增加,改善红细胞质量,改善肌肉的活动状态,还能降低血压、血糖、胆固醇、增加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机体细胞吸氧能力和新陈代谢,减轻气喘病和关节疼痛,舒筋活血,增强体质。

那么,应在什么时间接受紫外线?盛夏时11-17时不宜接受阳光晒,因为这段时间红外线太强,一般能达到每分钟每立方米1.5卡以上,所产生的温度是37℃-45℃。春秋季节7-10点,或15-16点,这段时间,阳光中紫外线强,红外线弱。

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在炎热的夏季,太阳光所含有的紫外线对人体的照射是难以避免的。过量的日光紫外线照射可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免疫系统等造成伤害。紫外线能破坏人体皮肤细胞,导致皱纹、色斑,使皮肤未老先衰,严重时产生日光性皮炎及晒伤,或皮肤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引起癌变。眼睛是紫外线的敏感器官,紫外线能对晶状体造成损伤,是老年性白内障致病因素之一。

在骄阳似火的夏季,上午10时至下午3时,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最强,室外活动应避开这段时间,以免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即使需要在这段时间户外活动,也不要忘记撑遮阳伞,戴遮阳帽或遮阳镜,使用有正规厂家生产的护肤素和防晒霜,并尽量着白色或浅色衣服,以减轻紫外线照射,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虽然紫外线过量对人体造成伤害,但人体的健康成长又离不开紫外线。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光照射转变成维生素D3,维生素D3对维持人体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调节钙磷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日照不足的国家,婴幼儿的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多,婴儿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适量的日光浴,人体需要适量的紫外线,因此,适量的光照还是必要的。

在红光以外的、肉眼看不见的、具有热效应的光线称为红外线。
是波长比可见光还要长,肉眼看不见的光段,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

真正的红外线夜视仪是光电倍增管成像,与望远镜原理全完不同,白天不能使用,价格昂贵且需电源才能工作。

紫外线的波长短于红外线,红外线在可见光波段红光外侧,紫外线在可见光波段紫光外测。红外线主要是热作用,可以用于加热,对红外线强度的探测也可以用于识别物体。紫外线可以利用其波长短、频率高、能量大的特点进行杀菌、化学催化等工作.

红外线(Infrared rays)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Infrared radiation)。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近年来,由于检测设备的完善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红外线的物理性能及其生物学效应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获得了许多进展。红外线特别是远红外线已被广泛运用在医疗保健产业中,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红外线产品也大量出现。本文在此主要对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的现况进行介绍。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当它通过放射方式辐射到物体时,被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传递给物体内的原子、分子等粒子,使这些粒子发生不规则运动,引起物体的升温作用,称为远红外线的一次效应,也称为增温效应。产生一次效应的同时,物体也随之发生其他的化学、物理等改变,这称之为物体吸收远红外线辐射后产生的二次效应,也称为继发效应。
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外界红外线辐射人体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1]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通常治疗均采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显著,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象减轻或消失,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要脏器的营养、代谢、修复及功能有积极作用[2]。
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有学者认为远红外线可对细胞产生共振作用,主要是引起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振动,使细胞活化,发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1]。也有人认为波长8~14微米的远红外线可称为“生命光线”,能够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它作用于人体水分子时可对人体内老化了的大分子团产生共振使之裂化,重新组合成较小的水分子团,在这个过程中,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团表面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强了细胞的活性和表面张力。由于渗透细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活性加强,因此增强了人体细胞的正常机能,使杀菌能力、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减少了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3]。
庞小峰研究了由ATP 分子水解释放的生物能量传递的机制和特点,认为红外线对生物(包括人)所具有的生物效应和医学功能主要来自红外线的非热生物效应。1~7μm 的红外线波可以透射过皮肤到细胞上,被蛋白质分子吸收。蛋白质分子能够而且也只能吸收或发射出1~3.5μm 和5~7μm 波长 的红外线,这一范围波长的红外线吸收后能导致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键的量子振动,从而可使生物能量顺利地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使生命体处于正常状态,保持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维持生命系统正常运行的生物能量是由ATP 的水解提供的,但是,一旦ATP 分子或ATP 酶(ATP 的水解需要酶的参与) 或水不足,或者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改变或畸变等等原因,便可使提供的生物能量不足以引起酰胺键的正常振动或生物能量不能正常传递. 生物组织在得不到足够能量时,便不能正常生长,会诱发出各种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用具有上述波长的红外线照射,并能被蛋白质吸收,就可以使蛋白质分子恢复正常和正常传递生物能量,从而可能使生物组织从病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使疾病得到治疗. 在红外线医疗仪的临床试验中也证明,对生物体或人有一定医疗效果的红外线也正好是在此波长范围内, 即0.8~1.6μm 和4.8~7μm[4]。
红外线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还处于刚起步状态,在各波段的红外线中以中波红外线更易作用于免疫细胞,促进其生物学功能。红外线的作用除与其波长有关外, 还与其发射的光子数目有关, 即与辐射强度和辐射时间有关, 过量的红外线辐射还可能对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曹志然等认为红外线照射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是指红外线辐射可调节机体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状态, 从而达到调节免疫系统的目的。直接作用是指红外线被机体吸收后能增强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周围的生物场, 使其活性及相互调控作用增强,红外光子可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受激点, 这些受激点包括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如T 细胞表面的PHA-R, TCR, L-2R 等) 和一些酶类, 从而激活细胞, 使细胞增殖和分化 [5]。毛文等推测其作用机理在于红外线可能激活组织深部感受器,其生理生化效应一方面通过神经—体液反射途径,另一方面可能通过目前尚未十分了解的经络传导途径,对生物大分子、细胞及脏器的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有整体良性效应[2]。
二、红外线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热辐射又称红外辐射,钢铁冶金企业高温作业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强热辐射性高温。特别是在钢铁冶炼、红钢热轧和中型烧结机,是典型的红外热辐射接触作业。波长0.8~1.2μm的短波红外线可透过角膜进入眼球、房水、虹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液吸收一部分红外线而导致白内障,称之为“红外线白内障”,国内外均首先见于玻璃工、钢铁冶炼工人。曹多志等发现铁冶金各炉前作业热辐射危害仍十分严重,随作业工龄增加视力有明显下降趋势,晶体混浊检出率达9.46% ,并发现与热源距离及本岗位工龄有关[6]。有研究也指出紫外线(UVR) 和红外线( IFR) 对眼及皮肤的损伤是电焊作业职业损害的一个重要方面,电焊作业时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可引起角膜和晶体损伤[7]。
太阳光中的红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不同于紫外线。紫外线主要引起光化学反应和光免疫学反应, 而红外线照射所产生的反应是由于分子振动和温度升高所引起的。红外线引起的热辐射对皮肤的穿透力超过紫外线。其辐射量的25%~65% 能到达表皮和真皮, 8%~17% 能到达皮下组织。红外线通过其热辐射效应使使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皮肤过早衰老和色素紊乱。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红外线还能够增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 加速皮肤衰老过程。使用同样的防晒产品和同样能量的紫外线强度下, 在户外自然阳光下所测到的SPF 值(防晒系数)明显低于在实验室人工光源下所测得的防晒效能,这是由于在自然阳光下, 皮肤受到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双重作用而引起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加速组织变性中的作用是一样的。红外线也能促进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的发展[8]。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研究
红外线可被体表浅表组织吸收, 有显著干燥脱水作用, 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 起到消炎镇痛作用。临床上采用局部外用红花油加远红外线照射来治疗褥疮,发现疗效好且见效快[9]。利用远红外线对带状疱疹进行治疗,结果止痛、止疱和结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0]。有实验表明,生物陶瓷远红外线对烧伤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对损伤疼痛的治疗,以慢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最好[11]。临床护理观察发现,在传统的纺织品材料中加入超细陶瓷微粒制成的远红外线护具如护腰、护膝、护肘、护腕、颈围等,在消炎、消肿、活血、止痛、通经活络、改善微循环方面有显著效果。比硫酸镁湿热敷、热水袋热敷及药物封闭等方法效果好,同时可以避免因封闭给病人带来的痛苦[12]。新生儿红臀和溃疡以往多采用外用消毒药物洗涤及保持干燥等方法加以防治,疗效差且易复发。采用远红外线辐射加温床对红臀和臀部溃疡患儿进行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平均治愈时间缩短,有效率更高[13]。新生儿硬肿症治疗中的复温问题是治疗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过去采用普通暖箱逐渐复温效果较差,现在采用远红外线快速复温后患儿病死率明显下降,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14]。
皮瓣坏死是整形外科等临床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主要是因为微循环障碍,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办法。姜平等通过活体直接观察大鼠背部随意皮瓣的微循环变化,探讨了2.5~15μm 波段的远红外线对皮瓣成活的影响。发现远红外线局部辐射具有类似于血管扩张剂的生物学作用,能改善微循环提高皮瓣成活率,且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无明显副作用[15]。
日本有学者报道使用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多种类型的斑秃有明显疗效[16]。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痛治疗疗程短、疗效好[17]。变形性关节炎采用点式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和传统的局部神经阻滞治疗相比较, 虽然近红外线组治疗次数多于传统神经阻滞组, 但治疗范围广,可避免局部神经阻滞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显效率较高,作用持久不易复发。其机理可能为光照起到光电能的刺激作用,电磁波作用及光化学作用,因而能抑制神经的兴奋、松弛肌肉、舒张血管、增加血流,促进淋巴循环,促进活性因子的产生,从而起到治疗作用[18]。
有人对66例心脑血管病人经低温激发远红外线治疗前后的血液粘度进行观察,发现低温激发远红外线具有以低温热功率效应为主的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减轻胸闷、心悸、头昏、麻木等症状[19]。
近红外线治疗对CAH 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患者SG、IgG、γ-球蛋白下降,ANA、RF转阴, SA、CH50、C3上升, 体液免疫有正常化趋向[20]。红外线辐射还能促进Con-A 诱生产生L-2 的作用,显著提高大鼠脾细胞的ADCC 效应,使小鼠对PHA 刺激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高, 脾指数增大,提高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数目和脾内巨噬细胞的数目[5],对机体自由基代谢及N K 细胞活性也有良好影响[2]。
应用红外线照射膀胱区治疗尿潴留和其它药物疗法相比,产妇无痛苦, 不增加产后出血量, 易被产妇接受。红外线作用于皮肤后, 被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引起皮温升高, 刺激皮肤内热感受器, 通过丘脑反射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血管扩张, 血循环加强, 促使渗出液吸收, 利于炎肿消退, 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因而对尿潴留治疗效果明显 [21]。
盖启凤等用波长2~25μm的远红外线照射下腹部压痛区(包括气海、关元、带脉等穴位)来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患者62 例,均经妇产科临床检查与B超确诊,均有下腹部疼痛及压痛,妇科检查均触到囊性包块,痊愈显效率88.6 % ,总有效率96.6 %。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可以增加局部的微循环功能,增强白细胞的游走和吞噬能力,促进炎症吸收[22]。
有人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小儿肠痉挛208 例,发现其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且简便易行, 无副作用, 儿童乐于接受[23]。
红外辐射对糖尿病兔的高血糖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其代谢调节机制为对环核苷酸环化酶(AC) 活性抑制的同时激活磷酸二酯酶(PDE)活性,使环磷酸腺苷(cAMP)合成受阻而水解加速,cAMP 水平下降,血糖随之降低[24]。
有人通过体内实验探讨了远红外线对荷瘤鼠S180大脑内源性鸦片类物质的影响,发现应用中远红外线治疗各组大脑β—内啡肽、亮氨酸脑啡肽含量明显增加。脑啡肽能中间神经元被认为能与痛觉传入轴突形成轴—轴突触,能产生有力的抑痛作用。这为临床上应用中远红外线治疗和减轻肿瘤患者疼痛和缓解带状疱疹、肢体疼痛提供了理论依据[25]。
在许多疾病状态下,由于活性氧产生过度或抗氧化酶类活性降低,可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细胞膜并进而导致了细胞死亡。有资料表明,肿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表明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酶不足。滕艳杰等通过体内实验,探讨了中远红外线治疗对荷瘤鼠肝脏自由基代谢的变化,发现应用中运红外线治疗,肝脏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MDA是双键脂肪酸过氧化产物,它的含量反应了脂质过氧化物的浓度。中远红外线由于活化细胞而使荷瘤鼠肝脏组织MDA含量明显减少,肝脏SOD和GSH—Px活力明显升高,从而使肿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26]。
微量元素在体内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作为机体多种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生长发育、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机体衰老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对各种疾病引起的微量元素的过多或减少,目前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王建杰等研究了全科广谱治疗仪照射对小鼠肝脏微量元素的影响,发现峰值波长7~10μm的中远红外线照射对微量元素的失衡能够进行双向调节,对于正常含量也可促进其吸收,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保健作用

C. 带状疱疹患者能去西藏旅游吗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雪域高原的人好像就为给众生祈福而生,每天念经、转经筒、磕长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习惯。这片土地的山水与之人们的宗教信仰让西藏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所有的人向往这里,人们想去接触它,了解它,融入它。 西藏旅游资源丰富,雄奇壮观的布达拉宫、日日被信徒膜拜的大昭寺、热闹的八廓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圣湖纳木错、神山冈仁波齐......所有的一切,使西藏成为独一无二的旅游胜地,对于许多旅游者,前往西藏旅游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可替代的。西藏旅游热门城市以拉萨为主,而拉萨周边的日喀则、山南、林芝,都各具特色,不可错过。 如果你有幸来到这里,不必匆匆忙忙去看著名的景点,走马观花去看一些景点,不仅让身体吃不消,也让你永远都只能作为来西藏观光的一名游客,看不清神秘面纱背后真正的西藏。尝试着把自己当做西藏人,在拉萨,用当地人的方式去生活,走走每个地方的大街小巷,学一学简单的藏语,毫无顾虑的与当地的陌生人去友好微笑的交流,与藏族的小孩子玩耍,走在路上你也会收到陌生人对你投来的微笑与热情的招呼。仰望布达拉宫的时候,去问问藏族人他们眼里的布达拉宫;转冈仁波齐神山时,去了解它的故事;看纳木错圣湖时,去听听它的传说,站在珠穆朗玛峰脚下时,探索一下除了高之外的其它魅力。当路过一些寺庙时,进去听听僧侣们呢呢喃喃的经文,用真诚的心拜拜佛;在路上碰见西藏有困难的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吃西藏的美食,饮西藏的茶水, 若别人再提起它 你不会觉得它只是你曾经去过的景点而会觉得象家乡一样美好亲切。
最佳季节:7月-9月是西藏户外旅游的最佳时间。 但每年10至2月间前往拉萨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那时游客较少,因高原日照时间长,白天并不是很冷,夜间较冷,早晚温差大。 阿里地区建议夏季前往,那时路况较好,且可以转山。 有“中国瑞士”之称的林芝地区夏季去较好,可以看到茂密的林海和河流及成群牛羊。
建议游玩:10-30天

D. 茉莉花和含羞草怎么养啊,盼望高手指点。

茉莉花很好养。根据你现在的情况,只要把现有的这盆养好就行了。

花开了一定要折去,而且要把开过花的那一枝剪去三分之二,因为茉莉花的老枝是不开花的,剪去才会冒出新枝开出更多的花。

盛夏即将来临,浇水要注意干透浇透(即盆土干了再浇,浇就浇透)。正午阳光大时,给叶片喷点水。

追肥要注意,可以去买茉莉花专用的复合肥,用法用量说明上都有,千万不要肥大了,会把花烧死的。以后每年春天换盆时,盆土都要追肥的,所以平时也不要施太多肥。更不要把一些有机物放进花盆,会惹虫的。

秋天在落霜前茉莉花一定要搬进室内,茉莉花不耐寒。来年清明后再搬出来晒太阳。

不要舍不得,茉莉花每年秋天花期结束后都要剪枝,剪到整个植株20--30cm高,这样来年才会发出更多的新枝,开出更多的花。

含羞草的种植

含羞草的种植技术简单,管理粗放。对气候、阳光、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为佳,喜温暖湿润的环境。

1、种植方法。一般播种繁殖,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将种子均匀撒在细土上,覆土1.5厘米左右,在温度18℃左右时,10天左右可出苗(一般入土即长,不需花精力专门管理)。幼苗期生长较慢,7-8厘米时可定植。

2、田间管理。田栽株距25—30厘米,及时松土、锄草、浇水。室内盆栽,夏季每天浇水1次。每月施肥1次,如不想让株形过大,则要减少施肥量,甚至不需施肥。

3、病虫防治:基本无病虫害。如有蛞蝓,可在早晨用新鲜石灰粉防治。

4、含羞草越冬:含羞草不耐寒,生长适易温度为18℃以上,气温达到30℃时生长迅速,低于10℃就会受冻害。因此,要把它放在室温15~20℃条件下,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含羞草喜阳,应保持阳光充足。由于2年生以上的植株会越长越散,同时“知羞”也会逐渐失灵,因此入冬采种后应把老株淘汰,来年重新播种育苗,作一二年生花卉培养。

愿你的爱花多开常香。!

E. 蛇盘疮有后遗症吗

病情分析:蛇盘疮可以有后遗症
意见建议:带状疱疹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有些皮损可以损伤真皮层,
愈后留下疤痕,疱疹发生于三叉神经眼支者,可以发生结膜及角膜疱疹,导致角膜溃疡而引起失明
刘祥礼—山东省日照市中医院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F. 这是什么花有人知道吗

满天星,原名为重瓣丝石竹,原产地中海沿岸。属石竹科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为常绿矮生小灌木,其株高约为65-70厘米,茎细皮滑,分枝甚多,叶片窄长,无柄,对生,叶色粉绿。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适宜于花坛、路边和花篱栽植,也非常适合盆栽观赏和盆景制作。初夏开花,花朵如豆,每朵5瓣,略有微香。别名破铜钱,可以作为药用植物,也可作为玫瑰的配衬用恋人。满天星的花语为:清纯、关怀等


中文学名: 满天星、锥花丝石竹

拉丁学名: Gypsophila

别称: 丝石竹、霞草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

目: 石竹目Caryophyllales

科: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属: 丝石竹属

分布区域: 欧洲、亚洲、非洲北部

代表血型:

科属:石竹科、丝石竹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00厘米

锥花丝石竹(4张)

,全株无毛,稍被白粉,性强健,多分枝,向四面开展,叶片对生,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 分布习性:原产地中海沿岸。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喜光照,怕积水涝害。繁殖栽培方式:以播种繁育为主。 化学成分: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挥发油、香豆素。[1]功能主治:清热利尿,化痰止咳。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百日咳、尿路结石、脚癣、带状疱疹、结膜炎、丹毒。


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中成长, 有较耐阴耐寒耐旱的特点。

适于在排水良好、肥沃和疏松的壤土中生长。栽培土质以微碱性的石灰质壤土为佳,排水、日照需良好。当植株高度已有20厘米以上时,灌水量要酌量减少,稍干旱能促进开花,尤其开花后排水不良或长期淋雨,根部易腐烂。性喜温暖,忌高温多湿,生育适温10-25℃,以播种繁育为主


传说一

确切的说满天星不是一种花,而是一种草,一种在春天可以开出白色小花的草。 传说满天星是一个牧羊的少年,他每天赶着羊群有草原上放羊,日子悠闲自在。 有一天草原上搬来父女二人,以牧马为生。不久少年和少女就结伴在草原的唯一一条小河边放羊牧马。小河边水草丰美,羊群马群都喜欢呆在那里,少年和少女也喜欢呆在那里,把双足浞在水里,看天上的白云蓝天。 可是有一天草原上来了一个恶霸,看中了少女,准备抢回去做妾,聘礼强行被堆放在少女家里。第二天就要过门了,少女誓死不从,少年准备和少女一起连夜出发,逃离这里。夜晚的时候,他们往小河边跑,那边停着一条小船可以载他们过河。可是恶霸闻讯带着家奴赶来了,少年和少女终于跑到小河边,少年让少女先上了船,自己正准备上船的时候,被恶奴的箭射中了心口。少年倒在血泊里,少女想下船救少年,可是追兵已经赶上来了,少年催着船老大开船,船老大叹了口气,撑起了杆。 少年看着船安然离去,微笑着闭上了眼睛,魂慢慢飘向半空,竟然化成了满天的星,照亮了那条夜航的船。第二天少年的尸体奇怪的不见了,只有河水突然长满了很多细碎的小草,上面开满了很多白色的花。 从那以后,人们把这种植物叫做满天星。

G. 什么叫蛇果它的来历是什么

还有比较神话的说是当年亚当和夏娃吃的果啊,因为是蛇让他们吃的,所以就叫蛇果了

H. 中药里的“大黄”是什么

大黄是我国的四大中药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 270 年我国就开始使用了大黄这种药材,公元前 144 年大黄开始运往国外,近几百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大黄主要出口国。青海出产的大黄又是全国大黄中的优良品种,出产历史悠久,以质量好、产量高和疗效佳驰名中外,最高年出口量达 50 万公斤。历史上西宁长期是青海全省大黄的集散地,故青海大黄又称“西宁大黄”。大黄系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又名火参、金木、破门、绵纹。藏语叫“君木扎”。青大黄生长于海拔2000-3500 米的高寒地带,在高山灌丛和山坡草地常见,喜凉爽潮湿气候和疏松肥沃土壤。茎直立且中空,茎节膨大,平滑无毛,叶似蓖麻,每年4 月发芽,6 月抽茎,7月开花,9月结籽。青海大黄共有7种,其中最为名贵且产量特高的:一种是掌叶大黄,叶面呈手掌形状,茎高 105-3米,夏季开绿白色小花,排列成圆锥花序;另一种是唐古特大黄,是掌叶大黄的变种,叶片深裂成鸡爪状,也叫鸡爪大黄,花淡黄色。这两种大黄在果洛、玉树、海南、海北、
黄南五州分布较多,五十年代最高年产量达到80万公斤。现在果洛州人工栽培大黄面积已达4 万亩,年产量 50万公斤。其它地方亦栽培很多。
大黄是一味十分重要的中药,同时也是藏医、蒙医常用的良药。大黄以其根茎入药,根茎肥大粗壮,呈萝卜形,表面呈棕褐色,内部为黄色,故名为“大黄”。大黄性味苦寒,药性峻烈,素有“将军”之称。大黄含有两种相反的成分———蒽醌衍生物的甙类和鞣酸及其相关物质。前者能刺激肠蠕动而导致泻下,后者有收敛作用而能止泻。它在生用、大量、短煎的情况下有泻下性能,但在制用、小量、久煎的情况下,泻下性能减弱,同时出现止泻性能。据药理实验,大黄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泻火凉血、利胆退黄、行瘀破积、降压止血之功效。大黄还可以作染料、香料和酿酒工业的配料。人工栽培大黄用工少,投入小,收益大,无需精细管理。林缘山脚、闲置荒地、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都可种植。青海地广人稀,日照强烈,气候特别适宜栽培大黄,潜力极大。

I. 2019-05-28

急性疱疹性口炎的临床症状:婴幼儿多见,急性发作,全身反应重,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和口唇周围可出现成簇的小水疱,而后形成溃疡,口周皮肤形成痂壳。

扁平苔藓:

灰白色花纹网状型(稍高隆起皮肤表面,多见双颊、前庭沟、咽旁)。

环状型(为小丘疹组成细条纹,多见唇红、双颊、舌缘、舌腹)。

斑块型(略显淡蓝色,多见舌背)。

水疱型(透明或半透明,有斑纹或丘疹,多见颊、唇、前庭沟、翼下颌韧带)。

黏膜可发生红斑、充血、糜烂、溃疡、萎缩和水疱等。

复发性口腔溃疡常见于角化程度较差的区域,多见唇、颊舌黏膜,角化呈度较高的龈、硬腭不较少发生。

疱疹性龈口炎的常见为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

Nikolsky征(尼氏征阳性):在口腔内,用舌舔及黏膜,可使外观正常的黏膜表皮脱落或撕去的想象。指用手指轻轻推外表正常的皮肤或黏膜,即可迅速形成水疱,或使原有的水疱在皮肤上移动。

扁平苔藓皮肤病损:微高于皮面的扁平丘疹,粟粒至绿豆大小,多角形,边界清楚。多为暗红色,还可有色素减退或正常皮色。损害区粗糙,感瘙痒,故多有抓痕。以石蜡涂在丘疹表面,在放大镜下观察可看到细白纹,称Wickham纹。

唇疱疹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常发生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又称多发性唇疱疹。发病前常有轻度发热如感冒等。称为多个成簇的疱,破裂后,糜烂结痂。

轻型阿弗他溃疡多成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鼓励散在,溃疡中央凹陷,边缘充血,表面覆有黄色假膜。

重型阿弗他溃疡大而深。

念珠菌唇炎长期存在鲜红色糜烂面或表现为肿胀、唇红皮肤交界处有散在突出的小颗粒。

慢性唇炎的病因:

空气干燥、摄入水分不足、风沙大、日照时间常、维生素缺乏、舔唇撕皮等因素有关。

唇疱疹的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和口唇周围可出现成簇的小水疱,而后形成浅溃疡,口周皮肤形成痂壳。

放射性溃疡、化学性溃疡、热损伤均能发现明显的放射线刺激、理化刺激、烫伤等病史。通过全身或局部治疗可以使其痊愈,疱疹性口炎具有自愈性,而创伤性溃疡如不去除刺激因素,会有癌变的可能。

慢性萎缩性(红斑型)念珠菌口炎(义齿性口炎):

多见于女性义齿佩戴者,临床表现为义齿承托区黏膜广泛泛红,形成鲜红色弥散红斑。确诊可用口角湿白区涂片或硬腭黏膜和义齿承托区黏膜及培养检查念珠菌病,以明确诊断。治疗为抗真菌的局部药物治疗。

慢性肥厚型念珠菌性口炎可有上皮增生,微小脓肿形成。

白斑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慢性唇炎可分为干燥脱屑型唇炎、湿疹糜烂型唇炎(包括光化性唇炎、良性淋巴增生性唇炎),腺型唇炎、肉芽肿性唇炎(包括梅—罗征)。

创伤性溃疡:由机械性刺激(残根、残冠、尖锐牙尖、修复体尖锐边缘、过长基板)或化学性刺激发病。

疱疹性口炎:多见于婴幼儿,患者首先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2—3天后发热多已消退,口腔黏膜出现大面积呈片状充血,出现成簇的、直径在1—2mm的小水疱,易破裂,临床上不易看到,所见多为密集的浅小溃疡,数目可达数十个甚至上百个。

多形性红斑呈对程性分布于手背、手掌、足背及四肢,类似“虹膜”或“靶环”,故称“虹膜状红斑”或“靶状红斑”。

口腔白斑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非均质型又可分为疣状型、溃疡型、颗粒型。

唇黏膜并的鉴别诊断

湿疹糜烂型唇炎好发于下唇,唇红部糜烂剥落,有炎性渗出物,形成黄色薄痂,或出血后凝结成血痂等,单独发生与唇部的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也好发与下唇,片状红斑、糜烂,中心凹陷呈盘状,在糜烂周围有白色的条纹呈放射状排列,病变区可向唇红缘延伸直至皮肤,此时唇红与皮肤界限消失。

氯喹的使用:

湿疹糜烂型唇炎治疗,除湿敷、强的松龙悬液局部黏膜下注射和局部涂布含激素软膏外,还可口服氯喹(0.25g/d),注意血象。氯喹还用于扁平苔藓的治疗。

扁平苔藓的临床表现:

病损多见于颊部,灰白色花纹网状型为典型病损形态,且病损多左右对称,有一些患者遇辛辣、热、酸、咸刺激时,局部敏感灼痛。皮肤病损为微高出皮面的扁平丘疹,粟粒至绿豆大小,多角形,边界清楚,多为暗红色。

球菌性口炎的临床表现:

又称假膜型口炎,临床上以形成假膜损害为特征,局部形成溃疡和糜烂,且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褐色假膜,假膜较厚微突,致密光滑,擦去可见充血糜烂面,唾液增多,疼痛明显,有炎性口臭,淋巴结压痛或全身症状。涂片、菌培养可明确诊断。

地图舌临床表现:

舌背丝状乳头和呈片状剥落,微凹陷,形成光滑的红色剥落区,其边缘为白色微高起的弧形、圆形或椭圆形包饶,其范围在直径5—10mm间,白色边缘区微凸起,舌活动及味觉正常。

导致牙龈增生的药物:

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心痛定,nifeiiping)、维拉帕米。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表现:

周期性、反复性发作,溃疡数目不多,1—5个不等,较表浅。

结核性溃疡的特点:

基底暗红,桑葚样肉芽肿,边缘鼠啮状。

口腔单纯性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表现为簇集性小水疱,有自限性,易复发。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由HSV-1引起),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又称复发性唇疱疹(由HSV-2引起)。

鉴别诊断:

口炎型阿弗他溃疡(疱疹样阿弗他溃疡):散在分布小溃疡、病程反复,分布于口腔内角化呈度较差的黏膜处,儿童较少见。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婴幼儿多见,为急性发作,全身反应较重,成簇小水疱,而后形成大片表浅溃疡,口腔黏膜各处可发生,可伴皮肤损害。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水疱大,疱疹聚集成簇,沿三叉神经分支排列成带状,疼痛剧烈,愈后不在复发,颜面部和口腔黏膜病损。

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A16或EV71引起,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现散在水疱、丘疹与斑疹,为皮肤黏膜病。

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病毒A4引起病损只限口腔后部,如软腭、腭垂、扁桃体处,牙龈不受损。

多形性红斑:皮损呈对称分布,如手背、足背、前臂,损害为红斑、丘疹、水疱、大疱或血疱等。

球菌性口炎(假膜性口炎):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链球菌等致病菌。发生于口腔黏膜各处,溃疡或糜烂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褐色假膜。

念珠菌性口炎: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急性红斑型念珠菌口炎、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雪口病、新生儿鹅口疮):婴幼儿多发,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病损区有散在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不久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严重可波及咽部、扁桃体。

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可有轻度发热,早期黏膜病损充血明显。

念珠菌口角炎:两侧罹患,口角区皮肤与黏膜发生皲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CMCC):有免疫调节基因缺陷引起,病变范围涉及口腔黏膜、皮肤及甲床,幼年发病。

家族性早发型CMCC:常染色体阴性遗传,新生儿或婴儿阶段,类似雪口病,逐渐变成质地较硬类似白斑的表现。

弥漫性CMCC:儿童时期,病损区扩张到咽喉、胃肠道、面部皮肤、指甲、头发、眼睑等部位,稍久可出现肥厚增值性病损。

多发性内分泌型:青春期前后,多见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慢性结膜炎。

迟发性CMCC:35岁以后中老年女性,与铁吸收、代谢异常有关。

血管神经性水肿:

可由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动物及植物因素、遗传等因素引起。

急性发病,多见面部疏松区,唇、眼睑、舌、口底或下颌下,患处有瘙痒、灼热痛、肿胀,水肿呈淡红色或无色泽改变,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药物过敏性口炎:超敏反应是引起药物过敏的主要原因,患者有明确的药物过敏史或服药史。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又称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或复发性口疮,临床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轻型口疮、重型口疮及口炎型口疮。

RAU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有自限性、周期性,病损面覆盖黄色假膜,周边有充血红晕带,中央凹陷,灼痛明显。

轻型口疮(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好发于唇、舌、颊、软腭等无角化或角化较差的黏膜,呈粟粒状红点,灼痛明显,继而形成浅表溃疡,圆形或椭圆形,不留瘢痕,散在分布。

重型口疮(重型阿弗他溃疡):溃疡大而深,似“弹坑”,周围组织红肿微隆起,基底微硬,表面有灰黄色假膜或灰白色坏死组织,疼痛剧烈,愈合后可留瘢痕,常伴低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和腺周口疮病损局部区域的淋巴结肿痛。

白塞病(口、眼、生殖器三联症):反复发作有自限性,眼可有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脉络膜炎、结膜炎、角膜炎、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萎缩等病变,眼病由于反复发作,可造成视力逐步减退,甚至失明;生殖器病损,男女生殖器官黏膜均可出现溃疡。

恶性肿瘤溃疡:基底有细颗粒状突起,似菜花状;基底有硬结,相应的淋巴结坚硬、粘连。

天疱疮:自身免疫病,皮肤、黏膜上出现的极易破溃的水疱,不经治疗常难以愈合。

寻常型:先有口干、咽干或吞咽时感到刺痛,水疱易破、有糜烂面,破后有疱壁,向四周退缩;撕去疱壁,留下一鲜红色的创面。

增殖型:唇红缘常有显著的增殖,病损发生在口腔黏膜损害前或后,常见于腋窝、脐部和肛门周围等皱褶部位,出现蕈样及乳头瘤样增殖,其上覆以黄色厚痂以及渗出物,有腥臭味,周围绕有红晕,自觉疼痛。

落叶型:为松弛的大疱,疱破后有黄褐色鳞屑痂,边缘翘起呈叶状,类似剥脱性皮炎。

红斑型:局限型,面颊部出现对称的红斑及鳞屑。

鉴别:

类天疱疮:好发于牙龈、眼结合膜,破后可见白色或灰白色疱膜,

多形红斑(多形渗出性红斑):红斑、糜烂面,其上覆以灰黄色假膜,皮肤表现为靶形红斑,在红斑上出现水疱。

剥脱性龈炎:弥散性红斑,亮红色,上皮易剥脱,严重者全口牙龈疼痛,脱皮,表面覆以坏死的假膜,易出血。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遗传性皮肤病。

口腔白斑病:

疣状型: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较硬的斑块,质地紧密,表面呈皱纸状,或出现细小裂纹。无自觉症状,或有粗涩感。

颗粒型:颊黏膜口角区多见,呈颗粒状突起,黏膜充血,似有小片状或点状糜烂,刺激痛,多数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溃疡型:有糜烂或溃疡,可有或无局部刺激因素。患者通常因溃疡形成而发生疼痛。

鉴别:

白色水肿:无自觉症状,发生子双颊咬合线附近。呈半透明或乳白色,牵拉时变浅,扪之柔软。

迷脂症:常见于颊部及唇部,为针头至粟粒大小的淡黄色小斑点及小的丘疹,可融合成片状或不规则的黄色斑块。触之有粗糙感。

白色角化症:灰白色或白色的边界不清的斑块或斑片,不高于或微高于黏膜表面,平滑,柔软。除去刺激因素后,病损逐渐变薄,最后可完全消退。

白色海绵状斑痣(白褶皱病):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除口腔黏膜外,在鼻腔、肛门与外阴。损害呈灰白色或乳白色,表现为皱襞状、海绵状、鳞片状粗厚软性组织。触诊柔性与弹性,状如海绵。

扁平苔藓(斑块型):不规则白色线状花纹,病损变化较快,常有充血、糜烂;而白斑多为独立病损,变化慢,黏膜不充血。扁平苔藓有时有皮肤病变。

黏膜下纤维化:颊、咽、软腭多见,淡白色斑纹,似云雾状,并可触及黏膜下纤维性条索,后期可出现舌运动及开口受限,吞咽困难等自觉症状。

梅毒黏膜斑:Ⅱ期梅毒患者颊部黏膜可出现“梅毒斑”,圆形或卵圆形灰白色黏膜斑,皮肤玫瑰疹的出现。

口腔扁平苔藓:

皮肤损害:浅紫红色多角形丘疹,边界清楚,质地坚硬干燥,融合后状如苔藓。损害区粗糙,丘疹间可见皮肤皱褶,由于瘙痒故多有搔痕。

口腔黏膜损害:主要特征为珠光白色丘疹或条纹左右对称性,黏膜柔软,弹性正常,但有粗糙感,轻度刺激痛。

指甲与(或)趾甲损害:呈对称性,甲体按压时有凹陷,红色针尖样小点,压诊疼痛。

鉴别:

口腔红斑:癌前损害,好发舌腹(缘)、口底、口角区颊黏膜与软腭复合体,为血红色的光亮类似“天鹅绒”样的圆或椭圆形斑块,界限非常清楚,触诊非常柔软,损害微凹或平状;无明显疼痛或不适;损害如绿豆大小,逐渐向四周扩大。

盘状红斑狼疮:多发唇部、颊黏膜、舌背、口底舌腹等部位,黏膜损害为中央萎缩,外围为白色放射状条纹,边缘不规则但界限清楚。

慢性非特异性唇炎:

慢性脱屑性唇炎:常累及上下唇红部,但以下唇为重。唇红部干燥、开裂,有黄白色或褐色脱屑、脱皮或细鳞屑,继发感染时呈轻度水肿充血,局部干胀、发痒、刺痛或灼痛。

慢性糜烂性唇炎:唇红部反复糜烂,渗出明显,结痂剥脱。有炎性渗出物时会形成黄色薄痂,出血时会形成血痂,继发感染时会结为脓痂。

真菌性唇炎:除溃疡、糜烂外,还有白色假膜或斑片,不易揭去,此白色斑片或假膜PAS染色,可见有念珠菌菌丝。

口角炎:

营养不良性口角炎:单侧或双侧口角湿白色,有糜烂或溃疡,有横的沟裂,严重者可向内侧黏膜或皮肤延伸,沟裂深浅不一,长短不一,疼痛不明显。

创伤性口角炎:为单侧性口角区损害,裂口常有渗血、血痂。

接触性口角炎:有变应原或毒物接触史,口角区局部充血、水肿、糜烂、皲裂,渗出液明显增多,疼痛剧烈。通常伴有唇红部水肿、糜烂、皲裂和口腔黏膜广泛性糜烂等其他黏膜过敏反应。

地图舌:丝状乳头呈片状剥脱,微凹陷,有光滑的红色剥脱区,菌状乳头清晰可见,边缘为白色微高起的弧形、圆形或椭圆形包绕,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时有烧灼感或刺激痛。

沟纹舌:呈垂直的横形裂纹,较浅,状如叶脉,而称叶脉舌。状如脑回纹的,称脑纹舌。沟纹可布于舌缘而呈纵形沟纹。不影响舌的活动度和味觉,颜色正常,有一定的柔软度,舌乳头亦正常。较深的沟纹中常有细菌,食物残屑滞留而呈轻度炎症。

舌乳头炎:丝状乳头主要表现为萎缩。菌状乳头和叶状乳头容易受到创伤,肿胀、疼痛;轮廓乳头较少炎症,但偶有患者感到局部不适。

艾滋病的口腔表征:口腔念珠菌感染、口腔毛状白斑、Kaposi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Kaposi肉瘤:腭部为最好发部位,呈深红色或紫红色的结节或斑块,指压不褪色,其周围可有黄褐色瘀斑。

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牙龈、上腭等部位,红色或紫色肿块,固定而有弹性。

梅毒:为苍白螺旋体感染性传播疾病。

后天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

J. 病毒性疱疹的单纯性疱疹

单纯性疱疹(herpessimplex)是小儿时期常见病毒性感染,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可见于局部如皮肤、口腔粘膜及角膜等处,也可引致全身性感染,威胁生命。 病原体为单纯疱疹病毒(herpesvirushominis),含有DNA,与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EB病毒形态上类似。许多小动物如兔、豚鼠、棉鼠、小白鼠和田鼠均可发生感染。接种于兔角膜可致角膜结膜炎。可用鸡胚、人羊膜细胞、人肾细胞、兔肾细胞及兔角膜细胞等进行组织培养,看到典型的细胞病变,以细胞的变性、凝集,典型的核内包涵体和巨细胞为其特征。已查明两型抗原:①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主要感染口、唇的皮肤和粘膜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偶可见于外生殖器。
② 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一般与外生殖器感染和新生儿感染有关,偶见于口腔病变。此病毒广泛寄生于人体,体表微伤和密切接触为播散感染的主要因素。从患者的唾液、皮肤病变和大小便都能分离出病毒。特别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或托儿所中感染容易传播。好发年龄为1~4岁,尤以生后第2年为发病高峰。无明显季节性。 易感者体内无本病特殊抗体,可得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病毒初次侵入人体后,发生暂时性病毒血症,但绝大多数患者(约90%以上)仅为隐性感染,不出现症状。只有极少数出现临床症状,包括龈口炎、皮肤疱疹、角膜结膜炎、外阴阴道炎、脑膜脑炎及内脏疱疹感染。由于病毒持续地存在体内(一般认为存留在周围神经内),同时又有特异抗体,无论隐性或显性患者,均成为人口中大部分带病毒者。这些带病毒者平时没有病态,但当体力衰弱时,环境不良因素如发热、日照、受伤、着凉、不消化、月经、精神烦恼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时,都可引起口唇、颊内和外阴部疱疹或反复出现此类症状,并播散病毒于易感接触者。再发时一般缺乏全身症状。
6个月以下的婴儿,除早产婴外,血清中常递传母体抗体,因而很少发病,即使发病,症状也不显著。1岁后此病较多,大都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肠炎或其他急性传染病的过程中。到了青年期,约90%都有血清抗体。 ⒈潜伏期2~20日,平均6日。
⒉常见症状龈口炎(herpeticgingivostomatitis)是小儿时期原发性感染中常见病型,大都见于颊内、口唇或牙龈,也可侵及口唇周围的皮肤。起病时局部先呈充血,随即发生圆形滤泡,其直径约2mm,迅速破裂后成浅表溃疡,内含微量纤维性渗出物。有时涉及舌和软腭,亦可出现颌下及前颈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由于局部疼痛,往往表现烦躁和拒食。此外,一般症状较少,但在原发性病例,特别在营养不良儿和免疫缺陷儿,病情较重,可出现脱水、酸中毒,热度可高达39~40℃,热程2~3天。经过3~4天后痛感大都减轻,再过2~6天自愈。局部淋巴结肿大持续较久,有时可延长2~3周。
⒊较少见症状原发性感染也可在下列地点发生,但较少见。肺部感染非常少见。
⑴角膜结膜炎(keratoconjunctivitis):先见眼睑红肿,出现小水泡。涉及角膜时出现树状的溃疡及耳前淋巴结肿大。如病变限于结膜,大都在2周内恢复,但如角膜受损则可影响视力,甚至出现瘢痕,可致失明。
⑵外阴阴道炎(vulvovaginitis):外阴部一般红肿,出现3~4mm的浅平溃疡,经过2周后形成干痂。
⑶脑膜脑炎(meningoencephalitis):疱疹性脑膜脑炎较少见,症状可轻可重,轻者颇似良性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参阅柯萨奇和埃可病毒感染章),重者出现言语困难、定向力障碍、共济失调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些病例可见惊厥及一侧瘫痪,往往发生视神经乳头水肿,诊断上有时可与脑肿瘤混淆。
⑷疱疹性湿疹(eczemahepeticum,kaposi′svaricelliformeruption):这是在婴儿湿疹的基础上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可致弥漫性水痘样皮疹,其典型症状为急性高热起病,烦躁不安,继以局部分批出现疱疹和脓疱疹,在数日内疱疹破裂,自发病后第8日左右结成干痂,发热自然消退。延至3周后痂盖脱落,而原有的湿疹则继续存在。以前,此症常需与湿疹痘鉴别。
⑸全身性感染:初生早产儿,营养不良婴儿或细胞免疫缺陷病儿(包括白血病、其他恶性肿瘤病儿,或内脏移植病儿)均可发生疱疹病毒全身性感染。一般在出生后5~9天开始出现发热(或体温低下)、进行性黄疸、肝脾肿大、呕吐、嗜睡,继以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同时可出现惊厥等神经症状。由于肝功能低下或血小板减少,可发生紫瘢。此类病例可以不侵犯身体表面,缺乏皮肤或粘膜疱疹,故诊断容易延误。严重病例的病程短促,可在2~4天内死亡。还可并发绿脓杆菌败血症。可从内脏分离出病原毒。
新生儿时期所见播散性疱疹感染,主要由于HSV-2型,HSV-1型比较少见。新生儿病例可于通过母亲产道时得此感染,也可由家庭疱疹患者接触传染。
⑹再发性疱疹感染:体力衰退时出现的再发性病例远较原发性者为多见,主要见于口唇,亦可见于其他皮肤及粘膜,一般不伴发热或其他全身症状,仅偶感不适或局部神经痛。皮疹从水泡转成脓疱及结痂,发展迅速,并较原发性病例的病变为轻,局部淋巴结肿大亦少见。出现再发性病变时,血清特异性抗体一般保持原有水平,只有少数病例可见滴度增高。 ⒈血象发生较重的龈口炎、脑膜脑炎或疱疹性湿疹时,白细胞总数略见增多。
⒉脑脊液检查脑膜脑炎患者的脑脊液显示淋巴细胞增多,蛋白量增加,而糖量正常,与其他类型的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相似。
⒊病毒学和血清学检查详见下文诊断及鉴别诊断条。 诊断原发性单纯疱疹,根据下列几点:
① 发热及表现其他全身症状的小儿,如同时出现小泡状皮疹,应疑及本病。特别要重视口唇及其附近的皮肤和粘膜,如见颊内和牙龈发生小滤泡或小溃疡,更属可疑。
② 可从局部病变(包括水泡液、咽拭子、脑脊液等)在4天内分离病原毒。如无条件作病毒分离,可将水泡内容物接种于兔的角膜划痕,如检查角膜细胞涂片时看到典型的嗜酸性包涵体,可证实诊断。
③ 从疱疹或溃疡采取刮除物标本,涂片作镜检,以苏木紫和伊红染色可见典型的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也可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或电镜检查证实病原体。
④ 双份血清检查抗体对原发性感染很有帮助,一般可见痊愈期抗体滴度超过急性期水平四倍或更高。
单纯疱疹性口炎须与肠道病毒所致的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流行于夏秋季,以骤起发热、拒食、流涎与吞咽时疼痛为主,偶见呕吐与腹泻,其口腔病变主要出现在咽峡及软腭,不象单纯疱疹那样涉及颊内粘膜、舌及牙龈,因此鉴别较易。此外,还要与波及口唇和鼻孔口的传染性脓疱病、局限于外阴部的白色念珠菌外阴阴道炎等相区别。 ⒈一般治疗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状态,必要时局部可涂抹中药锡类散,偶可给全身性止痛剂,发生脱水、酸中毒时应考虑适当的液体疗法。抗生素并不影响疱疹感染的病程发展,但在继发细菌性感染时可短时期应用。曾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病例,未见确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急性疱疹性角膜结膜炎,不论全身或局部使用,均可加重病情。
⒉特异治疗
⑴疱疹净:将0.1%疱疹净(idoxuridine,IDU)溶液治疗角膜结膜炎,白天每小时滴眼1次,夜间每2~3小时1次,每次1~2滴,奏效迅速。在局部症状消失后,仍应继续用药数日。IDU虽不能杀灭疱疹病毒,但可阻碍DNA的合成,阻止病毒繁殖。角膜炎的自然恢复期为2周,经IDU治疗后约在3天内见效。疱疹净不能预防感染复发。
⑵阿糖腺苷:对疱疹病毒性脑炎或新生儿疱疹病毒感染的早期病例使用阿糖腺苷(adeninearabinoside,vidarabine,ara-A),疗效显著,但必须在脑炎病例发生昏迷之前方可见效。其剂量为15mg/(kg·d),静脉点滴,每日滴12小时,连续10日。如在神经症状开始出现后3天之内随即给药,对播散型病例亦能控制,可减低病死率和神经后遗症。此药对新生儿病例,可明显减少病死率。对疱疹性角膜炎亦有效,但以此药对再发性唇部疱疹病例作局部治疗并无功效。阿糖腺苷比阿糖胞苷(cytosinearabinoside,ara-C)为优,后者有免疫抑制作用,并对骨髓有毒性反应,而前者很少副作用。但阿糖腺苷治疗晚期病例均无效。还应注意有时全身症状在皮疹前出现,不宜等待典型皮疹才开始治疗。
⑶无环鸟苷(acyclovir,acycloguanosine):比ara-C疗效更高,早期病例仅有嗜睡而无昏迷者使用无环鸟苷〔30mg/(kg·d),分3次静注,连用10~12天〕可降低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