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荨麻疹麻黄汤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荨麻疹麻黄汤

发布时间: 2022-12-28 11:29:13

① 治疗荨麻疹有什么办法

治疗荨麻疹的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静点药物:可以静点复方甘草酸单铵S氯化钠注射液200ml,每日一次,或者是注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0.12g,每日一次。

2、肌注药物: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一支,临时一次,或者是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这样的糖皮质激素一支,临时一次。

3、口服药物:可以口服中药类的药物,比如玉屏风散治疗表虚不固型的荨麻疹、防风通圣丸治疗胃肠湿热型的荨麻疹;还可以吃西药抗组胺类的药物,比如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每天晚上吃一粒。

4、外用药物: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进行涂抹。治好荨麻疹的方法:

1、需要找到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可以通过化验血常规,看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是否升高,鉴别是否由于感染引起的荨麻疹。另外可以化验幽门螺旋杆菌,看是否是由于胃部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加重引起的荨麻疹。还可以查甲功五项以及甲状腺彩超,看是否是由于甲状腺疾病引起的荨麻疹。另外还可以查过敏原,检测是否是由于过敏物质增多引起的荨麻疹。

2、在治疗上,可以通过抗组胺药物的服用,比如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还可以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另外中药的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风热犯表型的荨麻疹,可以选择银翘散治疗。对于风寒型的荨麻疹,可以选择麻黄汤治疗。对于血虚型的荨麻疹,可以选择当归饮子加减治疗。对于湿热型的荨麻疹,可以选择防风通圣丸治疗等等。

② 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

麻疹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皮肤病,那么荨麻疹怎么治疗好呢?下面我带你了解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希望对你有帮助!

荨麻疹的治疗辩证药方

(1)风热型:相当于急性荨麻疹。皮疹色泽红赤,受风加剧。皮肤灼热、剧痒感,并觉手心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方用疏风清热饮、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蝉衣、石膏、知母、木通、银花、连翘等。

(2)风寒型:相当于寒冷性荨麻疹。皮疹淡红或淡白,遇冷、遇水和吹风后症状加重,得暖后减轻。自觉畏寒、恶风,冬重夏轻,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治宜疏风散寒。方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麻黄、桂枝、白芍、羌活、赤芍、独活、防风、荆芥、浮萍、炙草、生姜、白藓皮等。

(3)脾胃湿热型: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皮疹多少不定,胃肠道症状明显,纳差,脘腹疼痛,拒按或坐立不安,倦怠无力,大便秘结或溏薄。苔黄腻,脉滑数有力。治宜泄热、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合茵陈汤加减:茯苓、苍术、白术、厚朴、山栀、茵陈、防风、荆芥、香附、乌药、枳壳、泽泻、大黄、砂仁等。

(4)阴虚火旺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皮疹多在午后或夜间发作,皮疹时隐时现,来去无常,经久不愈。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口干颊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光,脉数无力。治宜养血、滋阴、降火。药用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当归、生地、首乌、玄参、地骨皮、白芍、青蒿、龟板、鳖甲、勾藤、五加皮、白藓皮、桑白皮等。

(5)冲任不调型:多见于女性,因月经紊乱而引起荨麻疹。发疹有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常有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推后。经来腹痛,经色紫红或有瘀块。经来疹多,症状加重;经清疹退,症状消失。苔薄,舌有紫气,脉弦数。治宜调理冲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防风、荆芥、甘草等。

(6)热毒燔营型:多为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或血清病型荨麻疹。发病突然,皮疹广泛,全身大块状,色绛红,灼热感,奇痒。伴有发热、恶心、心烦不安,口渴喜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清温温败毒饮加减;黄连、黄芩、生石膏、知母、银花、玄参、人中黄、芦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

荨麻疹的单方验方

(1)荆芥12g、防风9g、蝉脱9g、乌梅9g、五味子9g、丹参9g,每日1剂,煎水冲服。

(2)紫草、刺藜蒺、苦参、土茯苓各15g,风热患者加银花、连翘、栀子、丹皮、薄荷、蝉蜕等。风热夹湿者加白藓皮、地肤子、茯苓皮。久病血虚者加四物汤或当归、黄芪等,每日1剂,煎水口服。

(3)苍耳子15g、刺猬皮9g、桑叶9g、白藓皮9g、丹皮9g、地肤子15g、甘草6g煎服,每日1剂。

(4)茯苓皮20g、陈皮、大腹皮15g、桑白皮9g、生姜6g煎水口服。并按风热、风寒、胃肠湿热3型加减。

(5)麻黄9g、蝉衣9g、川连4g、生甘草 3g、当归9g、生熟地各12g,赤芍9g、川芎 10g、尤对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

荨麻疹的类型

1、胆碱能性荨麻疹

多发生于青年期,在遇热(热饮、热水浴)、情绪激动和运动后发生。皮疹的特点为1~3毫米大小的小风团,四面有红晕,多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倦瘙痒。有些病人伴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2、日光性荨麻疹

主要现象为皮肤暴露于日光数秒至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发生瘙痒、红斑及风团、血管性水肿,持续1~2小时。以女士多发。

3、压迫性荨麻疹

皮肤在受到较重和较持久压迫4~6小时后发生,受压局部发生弥漫性境界不清的水肿性疼痛斑块,累及皮肤及皮肤组织。易发生于掌、跖和臀部,通常持续8~12小时。有时可伴畏寒、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等。发作机理与激肽有关。

4、血清病性荨麻疹

是由于药物(青霉素、痢特灵等)、疫苗或异体血引起。皮损以风团尤其是多环形风团最通常,还可有中毒性红斑、结节性红斑样现象。

5、慢性荨麻疹

发作起因不明,病程长且治疗困难,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皮肤病症。其发作起因可能是对热过敏、冷过敏、或对药物过敏、食品过敏、花粉过敏、酒精过敏或潜藏在食品中的过敏原如:食品色素、防腐剂、和自然的式样酸盐等引起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发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6、人工性荨麻疹

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发生条状隆起,伴有瘙痒,不久消退。可单独发生或与荨麻疹伴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无明显的发作起因,也可由药物(特殊是青霉素)引起。也有以为与皮肤肥大细胞存在某种功能异常有关。

7、寒冷性荨麻疹

发作与冷刺激有关。患者受冷后,如皮肤浸入冷水中、接触冷空气或冰块等,局部皮肤出现水肿和风团,临床上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


③ 好像是寻麻疹,但不知是哪种,这两个月才有的,吃了不少药了,可还是会反复,怎么办

你好,这个考虑风寒型荨麻疹,可以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抗阻胺药用赛庚啶,息斯敏,扑尔敏等。局部用炉甘石洗剂,止痒水等。预防护理:需要寻找过敏原因,忌食酒类,浓茶,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④ 麻黄汤只用于外感,那就太“大材小用”了

麻黄汤在临床上的运用

作者/范天福



麻黄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方义论述,颇具精义,本文着重谈谈本方的临床应用。

一、在内科疾病上的应用

麻黄汤在内科疾病,主要用于咳嗽、哮喘、外感病所致之 血证 、痹证、急性肾炎、水肿等。

历代医家治疗咳喘多以此方为主。 以秋冬季外感风寒所致之咳喘伴有恶寒,吐稀白痰,胸闷者为宜。对于受寒风呛之干咳,效果尤著。曾治一老年男性患者,平素体健无病,某日于风雪中迎风步行数里,归家后即觉恶寒、喉痒而咳,咳则欲吐,遇寒尤甚,舌苔薄白,脉浮紧,初服三拗汤三剂无效,后改用麻黄汤三剂,寒除咳止。

血证用麻黄汤者,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之邪郁闭所致的鼻衄或吐血而表证仍在者。 笔者曾治一外感风寒鼻衄的中年女患,深秋上午于野外劳动,汗出当风脱衣,旋即头痛恶寒,全身关节疼痛,发热、无汗,自服西药阿司匹林微汗出后,头痛稍减,至午后头痛加重,恶寒发热转甚,随即鼻流血盅许,则诸证略减,后又流血两次,量同前。

家人邀诊,观其脉证,显然系外感风寒证,拟麻黄汤方。麻黄8克、桂枝6克、甘草3克、杏仁6克,嘱麻黄先煮,去上沫,再下余药煎服。服后约半时许,病人心烦欲去衣,目合不欲睁,头痛面赤随即又鼻流血,量较前为多,流血后头痛面赤略减,但仍无汗,家人来诉服药之状。

因思,所现证候乃一派邪郁在表之象,由于感邪太甚,经初服麻黄汤及数次衄血不能尽解其邪,故嘱其家人仍服前汤,药后复被。服后半时许,汗出先从头部始,继则遍及周身,随即诸证悉除。一般外感表证得衄后多自愈,如伤寒论中有“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的记载。但本案几经衄血,虽病减但不愈,二次服麻黄汤才得汗而解,可见本案感受风寒外邪之重,腠理闭塞之甚。

麻黄汤还可用于痹证属湿邪偏盛者,症见肢体重着麻木、疼痛、于阴雨天加重者 ,此证为湿邪留于肌肤,故服麻黄汤发汗解表,使水湿之邪从汗而解。湿痹应用本方宜暂不宜久,用量宜小不宜大,否则易致伤阳。又湿得阳则化,阳气伤则不能温化水湿,则湿邪不去而湿痹不除。

急性肾炎水肿和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水肿较甚者,亦可用麻黄汤治疗。 此病多系风寒外袭,肺气不宣,肺的通调功能失司,不能下输膀胱,水湿溢于肌肤所致。症见眼睑浮肿,继则遍及全身,小便不利,恶寒,无汗,舌苔薄,脉浮者,于麻黄汤中加桑白皮治疗,本方消肿较速。

二、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麻黄汤在儿科疾患方面主要用于发热,喘咳,风疹等。

历代医家治小儿发热喘咳多用麻黄汤。 如唐代陈仕良治小儿伤寒发热,四肢烦痛,于麻黄汤中加大黄、芍药治之。明代万全用本方治小儿因寒邪入肺所致的喘咳。《类聚方广义》则用麻黄汤原方治疗新生儿发热鼻塞不能吮乳者。麻黄汤还可用于小儿肺炎属风寒闭肺,症见喘咳,发热不高或不发热,无汗,憋气,痰稀白者,用本方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属“稚阴稚阳”之体,在用本方时宜量轻、小剂,中病即止,否则伤正,不可不慎。

三、在妇科疾病上的应用

麻黄汤多用于经期或产后外感 ,如云岐子治妇人伤寒,症见脉浮紧,头痛发热,恶寒无汗,恐有热入血室者,用麻黄汤加生地黄治疗。麻黄汤合四物汤即麻黄四物汤,用于妇女经期或产后风寒之邪外侵,症见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者。

陆渊雷引日人浅田宗伯的一个医案,案中云:一妇临产破浆后,振寒,腰痛如折,脉浮数而肌热,不能分娩,前医给予破血剂,浅田氏认为临产脉多数,不能以数脉为热,属外感寒邪,给予麻黄汤加附子,温复令发汗,须臾,腰痛稍宽,而兼腹胀,遂产一子。

由于妇女在生理上有经、孕、产等不同于男子,这就使妇女的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有其特殊规律,多患血亏,前人有“血汗同源”之说。因此,在用麻黄汤时宜考虑及此,勿损伤阴血。

四、在其他各科疾病的应用

麻黄汤不仅用于内、妇、儿科疾病,并对传染病、眼、皮肤、鼻等科疾患亦在常选之列。 如近代眼科医生陈达夫用麻黄汤治“目暴病太阳,白珠血丝作淡红色,涕清如水,泪涌如泉,畏光甚,无眵,两眉头痛者。”陈氏以为上述诸证是由于寒邪伤肺,邪阻太阳所致,故用麻黄汤散寒发汗,宣肺,解太阳、肺经之邪。

皮肤病中常见的荨麻疹,在中医称为㾦㿔,多由外感风寒或血虚受风所致。 风寒所致者其㾦㿔皮疹遇冷加重,得热则轻,可于麻黄汤加徐长卿以祛风解毒,煎汤熏洗出汗或内服均可。

本方用后 肌腠 疏松,易招致风寒之邪复入,故熏洗后应避风,待全身汗退,皮肤已干,休息片刻方可到户外活动。 血虚受风者其皮疹反复发作且奇痒难忍,且多见于午后及晚间,治疗本证宜麻黄汤加首乌、当归以养血祛风。

麻黄汤加徐长卿、桔梗,还可用于慢性鼻炎属风寒犯肺者,症见易患感冒,鼻流清涕,鼻炎日久不愈,宜用上方熏鼻或内服均有效。

在传染病中应用本方较广者为麻疹 ,若麻疹初期,发热,疹出不齐,大多为风寒所袭,腠理闭塞,可用麻黄汤加蝉蜕、升麻疏散风寒,透疹解毒。

综上所述,可见麻黄汤历来为治疗外感病的常用方,经过临床实践证明它不仅治疗外感疾患,还可广泛的用于其他科疾病。随着人们对古方认识的加深,在临床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发扬提高,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摘自《吉林中医药》,1981年第1期,作者/范天福。

⑤ 荨麻疹是什么引起的

荨麻疹有寻常性荨麻疹、
血管性水肿、人工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等类型。其治方法是一样的。
本病的根本治疗,就是先除病因,减少各种促发因素,即使许多患者不能找到病因,药物治疗也常能使疾病得到控制或治愈。
西医治疗
急性荨麻疹,病情急,皮疹广泛及有呼吸困难倾向者,可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然后内服或注射抗组胺制剂数日,一般儿童选用扑尔敏,成人选用盐酸西替利嗪片、开瑞坦,有腹痛者可给予解痉药物,如普鲁本辛,如病情严重伴有休克症状者,应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ml,迅速吸氧,准备急救措施,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2.0g、10%葡萄糖酸钙10ml升,伴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应立即肌肉注射肾上腺素并吸氧,必要时做气管切开或插管。慢性荨麻疹不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首先应使用免疫功能调节剂,湖南九芝堂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斯奇康
(卡介菌多糖核酸)每次1ml,隔日肌注,1个疗程18支,在调整期间一般可用抗组胺药物维持。给药时间应根据风团发生的时间予以调整。如晨起较多,则临睡前应给予稍大剂量,一种抗组胺药无效时可2~3种同时给药,对顽固性荨麻疹单独使用h
1
受体拮抗剂疗效不佳者,可合并使用h
2
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或雷尼替丁与盐酸西替利嗪片h
1
受体拮抗剂合用,疗效较单独使用h
1
受体拮抗剂好。寒冷性荨麻疹
,可用某些兼有抗5-羟色胺的抗组胺剂如赛庚啶等,也可试用寒冷脱敏法,开始采用约20℃冷水浸泡足,每日1~2次,每次15~20min,每2周后逐渐降温3℃,直至水温为8℃以后,长期坚持用8℃左右的水洗脸、洗足、擦全身等。胆碱能性荨麻疹,可用某些兼有抗乙酰胆碱的抗组胺药物如赛庚啶、阿托品等。
中医治疗
风热型:宜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用荆防败毒散或桑菊饮加减,亦可用防风通圣丸。风寒型:宜辛温解毒,宣肺散寒,可用麻黄汤或浮萍单味煎水内服或研细水冷为丸内服。阴血不足型:宜滋阴养血,疏散风邪,可用当归饮子加减,亦可用八珍丸,多皮饮

⑥ 荨麻疹中医治疗

荨麻疹 是一种过敏性 疾病 ,它的 治疗方法 有很多种, 中医 就是其中的一种。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荨麻疹中医治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荨麻疹中医治疗

一、风热型

相当于急性荨麻疹。皮疹色泽红赤,受风加剧。治宜疏风 清热 。方用疏风清热饮、消风散加减:荆芥15、防风12、牛蒡子10、苦参30、蝉衣10、石膏10、知母15、木通10、银花25、连翘15等。

二、风寒型

相当于寒冷性荨麻疹。治宜疏风散寒。方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麻黄15、桂枝12、白芍10、羌活10、赤芍10、独活9、防风5、荆芥9、浮萍10、炙草6、生姜15、白藓皮10等。

三、脾胃 湿热 型

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方用除湿胃苓汤合茵陈汤加减:茯苓20、苍术10、白术15、厚朴10、山栀9、茵陈20、防风10、荆芥10、香附15、乌药10、枳壳9、泽泻10、大黄6、砂仁9等。

四、阴虚火旺型

多见于慢性荨麻疹。皮疹多在午后或夜间发作,皮疹时隐时现,来去无常,经久不愈。神倦乏力,面色萎黄, 头晕 目眩,口干颊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光,脉数无力。治宜养血、 滋阴 、 降火 。药用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当归、生地、首乌、玄参、地骨皮、白芍、青蒿、龟板、鳖甲、勾藤、五加皮、白藓皮、桑白皮等。

五、冲任不调型

多见于女性,因月经紊乱而引起荨麻疹。发疹有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常有 月经不调 ,经期超前或推后。经来 腹痛 ,经色紫红或有瘀块。经来疹多,症状加重;经清疹退,症状消失。苔薄,舌有紫气,脉弦数。治宜调理冲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防风、荆芥、甘草等。

六、热毒燔营型

多为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或血清病型荨麻疹。发病突然,皮疹广泛,全身大块状,色绛红,灼热感,奇痒。伴有发热、恶心、心烦不安,口渴喜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 便秘 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清热、凉血、 解毒 。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黄连、黄芩、生石膏、知母、银花、玄参、人中黄、芦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 偏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一

金银花12克,地肤子、芥穗各9克,大黄10克,厚朴、云苓各9克,白芍10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贝剂,分2次服。本方清热散风,适用于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二

生地10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0克,首乌10克,黄芪12克,防风、芥穗、刺蒺藜、川芎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本方养血益气,疏风止痒,适用于血虚受风所致的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三

荆芥穗10克,防风9克,金银花12克,牛蒂子10克,丹皮9克,浮萍6克,生地9克,薄荷6克,黄芩10克,蝉衣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本方辛凉解毒,疏风止痒,适用于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四

玉米须15克,已发酵好的酒酿l00克。将玉米须放人铝锅中,加水适量,煮20分钟后捞去玉米须,再加酒酿,煮沸食用。本方适用于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五

香樟木、晚蚕砂、徐长卿、败酱草、核桃叶各30-创克,紫苏120克。将药任选一种煎水,乘热先熏后洗,每日1叫次。本方适用于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六

熟地9克,当归、白芍各20克,首乌、黄芪各30克,防风、川芎各12克,甘草30克,蝉蜕10克,荆芥、白蒺藜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晚或早晚分2次服。本方出自《山东中医杂志》1989.8期,适用于顽固性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七

黄芪10克,白术、防风、桂枝各9克,白芍10克,生姜6克,大枣9克,浮萍6克,白藓皮10克,荆芥穗9克,陈皮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本方调和营卫,益气固表,对荨麻疹有效。

治疗荨麻疹常用的 中药 方剂

疏风散寒

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加减,药用桂枝、芍药、荆芥、防风、生姜、甘草、大枣,或麻黄蝉蜕汤,药用麻黄、槐花、蝉蜕、浮萍、黄连、甘草;疏风清热,方用消风散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药用荆芥、防风、桑叶、杭菊、蝉衣、金银花、苦参、生地、生甘草,或麻黄、连翘根、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炙甘草。

肠胃湿热

解表疏风化湿,通腑解毒,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药用防风、荆芥、连翘、薄荷叶、川贝、当归、芍药、白术、山栀、大黄、芒硝、生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茵陈、苦参。

血热

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加减.药用犀角、地黄、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元参、黄连、黄芩、鲜茅根、芦根。

血瘀

活血化瘀,活血祛风,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或当归饮子、八珍汤加减,药用桃红、红花、赤芍、当归、熟地、白鲜皮、防风、地肤子、生甘草,或黄芪、党参、炒白术、全当归、大生地、何首乌、白蒺藜、荆芥、珍珠母、茯苓、白芍。

虫积伤脾

消食合胃,化湿散结,用保和丸,药用炒山楂、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连翘、元曲;健脾驱虫,用乌梅丸,药用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柏、黄连、人参。

卫表不固

固表御风,方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药用黄芪、白术、防风、荆芥、党参、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气血两虚

调补血气,益气养血,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八珍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炒白术、赤芍、防风、全当归、大生地、何首乌、川贝、白蒺藜、珍珠母、茯苓、白芍。

冲任不调

调理冲任,养血活血,方用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药用全当归、白芍、大生地、肉苁蓉、仙茅、菟丝子、炙甘草、夜交藤、珍珠母、丹参、黄柏、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