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桂枝汤 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 治疗这13种疾病
桂枝汤,又名阳旦汤。阳旦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祛走了寒冷,给人以温暖。阳旦因为是日初升的时候,又有连接、沟通白天与黑夜,具体到人体就是沟通表里的作用。阳旦汤的阳旦,就是方剂的功用。
桂枝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第一方。在伤寒论之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桂枝汤加减化裁的方剂达20多首。桂枝汤,是为外感表虚证而设立的方剂。
桂枝汤,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作用。其中的调和营卫还用于,其他因为营卫不和,所引起疾病的治疗。凡是因为营卫不和的,都可以应用桂枝汤。
桂枝汤,药物组成如下:桂枝 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表虚证。风在表,应辛温发散以解表,但外感表虚证既有外邪侵袭人体,并滞留于机体的邪实的一个方面。又有营阴受损,营卫失和的一面。
因此治疗上,应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即祛邪的同时,不忘保护人体的正气。驱邪而不忘扶正。中医认为不能为了治病而治病,治病的目的是为了身体更好。不要病治好了,身体垮了,这是没有意义的。
由于营卫不和的病机重在风寒袭表,故方以味辛、性温的桂枝为君药。味辛,有开通经络的作用,可以通经络。性温,温以散寒,可以帮助卫阳,温还可以驱散外表的风寒之邪。
芍药为臣,芍药酸收,益阴敛营,既敛固外泄之营阴,又补充受损的津液。同时可以牵制桂枝的发散之力,使发散不至于太过 ,以免引起津液的损耗。
桂枝与白芍用量是相等的,一个发散,一个收敛。有发有收,有散有敛。发的是邪气,收的是营阴;散的是外邪,敛的是正气。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生姜和桂枝的药性一样,味辛、性温。以其辛温,助桂枝的辛散表邪的作用。同时生姜还有兼顾胃气的作用,可以和胃止呕。
大枣的药性,味甘、性温。用大枣协助白芍的养血益营,并且大枣有强健脾胃,和中益气的作用。以防药物对脾胃的伤害,时刻不忘保护正气。
炙甘草,调和药性,使君臣有序。合桂枝的辛以甘之,使辛有法度,不至于太过,来保护阳气。合白芍的酸以甘之,使白芍的化营有度,不至于太过,来保护津液。
桂枝汤,配伍特点有2个。1、方剂中发散与酸收药的配伍,使散中有收,发汗的同时不伤害正气。2、方剂中助阳药与益阴药的同用,达到了阴阳兼顾,以及营气和卫气一起调和的目的。
桂枝汤,是为外感风寒表虚证而设立的,凡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不能用。汗出恶风的同时,出现全身发困、乏力、气短懒言等症,是属于肺卫气虚、表卫不固证,也不能用桂枝汤。
风热、温病、湿温的疾病,虽有汗出,但是一般都有,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或胸闷、苔黄腻、脉滑数。这样的患者不能应用桂枝汤服药期间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这样的东西不能服用。
桂枝汤现在应用非常广泛。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发热、出汗异常(盗汗、自汗、黄汗)、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心律不齐、遗精、过敏性鼻炎、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13种疾病,辨证属于营卫不和的。
方剂中的药物剂量,因为每个人,所在的地方,所处的地区,不一样。总是因时、因地、因人的3因方法,指导中医的治疗和用药。
比如南方,天气炎热,剂量就要小一些。北方或者寒冷的地方,剂量就要大一些,总以见效为佳。具体的用量,可以咨询当地的中医医生。要是医生朋友,可以找当地的名医的医案,看一下,很有好处。
B. 寒性荨麻疹的救星——“仲景群方之魁”桂枝汤!——罗大伦
经常有朋友问我,患了荨麻疹怎么办?这个荨麻疹,又叫“风团”,有时候被风一吹,就会感觉浑身发痒,用手一挠,立刻皮肤上会出现很多红色的疙瘩,越挠越大,有的在瞬间会变得极大,甚至连成片,整个皮肤都发红凸起,很是骇人。然后,有的人若干时间后会自动退去,有的会反复出现,整天发痒,严重地影响工作和生活。
有的时候,这东西也不是风吹引起的,有的人吃了鱼虾,或者什么特殊的东西,也会出现荨麻疹。总之,这是一个比较普遍,也很烦人的疾病。
患了荨麻疹会有危险吗?
有的朋友会说,这个病就是痒,挺着不就可以了吗?这个会有什么大的危险吗?
其实还真有的,荨麻疹如果起在肢体上,一般没有大的问题,可是有个别情况,有那种巨大型的,起在咽喉部位,起在喉头,坏了,因为这里皮肤薄弱,是呼吸的必经之路,不断的刺激会导致水肿,会让局部瞬间突然肿大,严重堵塞呼吸通道,这种情况会出现危急的后果,如果治疗不及时,导致窒息,人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出现生命危险,有时候急救来不及,周围有医务工作者的,甚至需要做喉头切开插管处理,让患者可以呼吸,这样保证生命的安全。虽然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是也需要大家了解。
荨麻疹该怎样调理呢?
西医会用抗过敏的药物治疗,中医则会将其分型,然后对症处理。
首先要分的是寒热, 有的荨麻疹是一见到热的就严重,越热越厉害,这可能多是热证,中医会用凉血解毒等方法调理。
还有一种,是遇到冷的就严重,比如冷水洗会严重,风稍微凉一点,一吹就严重,这多是寒证,我所见到的,寒证的多,热证的少,基本上这几年见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寒证,所以给大家聊聊寒证的荨麻疹。
这种荨麻疹的患者,往往正气不足,容易气虚,这是基本体质。如果从症状来看,往往是脉弱,舌质淡嫩,舌苔薄白。很容易累,稍微动作就气喘,面色往往是白的,不够红润,稍一运动就容易出汗,平时怕风怕冷,容易感冒,精力往往不够充沛,容易疲倦。
此时,如果遇到冷风,或者冷水,或者正在出汗的时候被冷风吹到,则容易出现荨麻疹,一挠,一身疙瘩,红红的一片,瘙痒不止。
那么该怎么调理呢?
我的经验是用 桂枝汤 。
要说起这个桂枝汤,来历可了不起,它是医圣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被古代称为 “仲景群方之魁” ,这个方子的妙处,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们只就着荨麻疹来谈谈它的用处。
这方子现在的份量大致是:
桂枝九克、白芍九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三片、大枣六枚(掰开)。
其实其中的药物只有三味,分别是桂枝、白芍、炙甘草,剩下的生姜和大枣是自己去市场买就可以了。
这个方子在《伤寒论》里面的份量是很大的,但是今天我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大,所以我给出的是《方剂学》教材里面的大致份量,生姜和大枣是我的经验用量。
那么,这个方子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
它的功用是: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这个方子历代主要应用,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也就是明显的正气不足的人,患了风寒感冒的时候,这个方子是最恰当的。这种表虚证的症状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此时古书记载还会出现一个症状,叫“鼻鸣干呕”,这“干呕”好理解,可是这个“鼻鸣”是什么情况呢?原来,在我们患外感的时候,鼻腔里面会堵塞,有时又有浓鼻涕凝结在里面,此时呼吸,有时会气流堵塞,然后用力,又突然通开,此时会出现鼻鸣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此方会被张仲景选用放在《伤寒论》这部巨著的第一个方子的位置呢?这方子是怎么构成的呢?
原来,当风寒伤人肌表的时候,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这是正气尚足,对寒邪侵袭的正常反应,此时防线还算坚固,所以没有汗。
可是有的人,正气虚弱,外寒来袭后,正邪斗争,结果自己的防线出问题了,总是出汗,这个出汗是“桂枝汤证”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此时这种表虚之人,容易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这是腠理不固,卫气松弛,营阴无法内守,于是泄出腠理,成为汗液出来了。中医管这种情况,叫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那么,荨麻疹的寒证,也是有着同样的机理的。往往是营卫不和,所谓“营”,中医叫营气,指的是循行于脉中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一些营养物质,《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而所谓的“卫”,顾名思义,指的是保卫身体的“卫气”,是一种防护的功能的描述,《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所以一般人多认为卫气主要分布于体表。但是,《素问·痹论》则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可见卫气也循行于身体内部,在各个脏腑之间,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卫气和营气是不可分开的,营是营养物质,而卫气就是运送它的力量,卫气将营气运送往全身,在体表的,就是去防卫外邪入侵了,在体内的,就是为身体脏腑输送营养了,而仲景所描述的“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的意思,是卫气出了问题,推动输送营气的功能有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此时叫做“卫强营弱”呢?其实,“卫强营弱”的实质是营卫皆弱,看不到这一点,就没法真正懂得桂枝汤的道理,而“卫强营弱”只是相对的,“卫强”是外邪来袭,正气不足的人,卫气是不足的,是紊乱的,此时不足的卫气忙于在体表组织抵抗,被外邪所遏制,壅滞于局部,显得“卫强”,可是力量还是不够,所以无法正常运送营气,营气无法正常通行,成为没有押送官的粮草,所以会四散,所以会散出体外“汗出”,这种状况,在局部就显得“营弱”。
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张仲景的办法是,补足正气,所以他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核心,是补足脾胃之气,增加脾胃之气向身体运送营卫之气的力量的。
很多人问,我们的营卫之气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你总是说,孩子总是感冒,是因为脾胃虚弱呢? 其实,我们身体的正气,都与脾胃有关,尤其是保护身体的营卫之气,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所以我们营卫之气的来源,都是中焦脾胃。
我们再来看看桂枝汤,桂枝汤的组成是桂枝、芍药、炙甘草,和生姜大枣。可是同样的药物组成,只是芍药增加一倍的药量,在加上饴糖,张仲景就管它叫小建中汤了,这个建中汤就是补脾胃建中焦的经典方子,而桂枝汤服用后要喝热粥,这个热粥和饴糖的区别,其实只是浓缩与否的问题,起作用是方向一致的。可见,桂枝汤的一个我们不大熟悉的作用,是补脾胃,建中焦。而与小建中汤的不同,是桂枝汤的芍药量少一点,也就是收敛之性少些,所以我一直认为桂枝汤是补足中焦,同时增强向身体运送营卫之气的功能的,也就是说它有增加输送管道的功能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里面谈桂枝:“辛温无毒。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补中益气”的作用,除了补中,它的作用还有通行气分的功能;而芍药则是:“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其中也有“益气”的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补益阴气,而除此之外,它更善于通行血分的通道。所以桂枝与芍药都有补正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行营卫之通道的功能。
当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补足正气之外,通行经络,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除了补足正气,一治卫强,通行卫气的运行,一治营弱,通行营气的运行,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肌,温卫气之通道。大枣甘平,熬药的时候要掰开,不用去核,熬好后益气补中,养营气之基础。更重要的是姜、枣相合,可以升发脾胃之气,是谓补中,这是营卫之气的来源。炙甘草则是典型的守中之药,坐镇中焦。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
其实,仲景将此方放在《伤寒论》的第一方的位置,我猜测他是想突出补足正气的重要性,这是治疗一切外感病的基础,所以这样安排,不知这样想,是否理解了医圣之心。
应该如何煎服桂枝汤呢?
而这个方子的服用方法,也是非常讲究的。 水煎好以后,首先是,“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就是喝完了药,要加喝一碗热粥下去, 这是要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服这碗粥,确实疗效要差很多,有时候根本就出不来汗,这是我的亲身体会。所以我在之前的博客里写过,甚至我们泡脚发汗,都要让肚子里有食物,不要空腹,因为营卫之气是从脾胃而来。
然后,要“温覆令一时许,”就是 披上衣服,让身体温暖, 这也是避风助汗之意,此时注意千万不要外出,让冷风吹到,如果那样,则前功尽弃了。
然后,等到“遍身漐漐(zhí),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但是 流汗千万不可如水流漓,如果是大汗淋漓,则“病必不除”。
此时,大家会奇怪,这个桂枝汤证不是在出汗吗?为什么还用汗法来发汗呢?可是为什么又不能大汗淋漓呢?
我在之前的博文里面讲过来,此时,并不是为了发汗而发汗,此时微微汗出,只是经络通畅、气血运行顺利的一个标志而已,很多人认为外邪会随着汗排出体外,在这里不是的,如果是邪气随着汗出去,那么该是汗越多越好了,可是张仲景说不可大汗淋漓,显然不是这个道理,而是:桂枝汤是增加脾胃之气,通畅营卫运行的通道的,一旦营卫之气充足通畅,则会微微汗出,这是一个标志而已,中医以此来判断,是否方药到达有效剂量。
然后, 如果服用一次后,汗出,病好了,停后服,后面的药物就可以不喝了;如果不效,就接着再服,“乃服至二、三剂”。 所以总是有人问我,张仲景书中的原方,药量怎么那么大啊,现在我们的剂量是不是用小了啊?其实当时的药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很多时候,张仲景并没有让您都喝了,比如这个桂枝汤,量也比较大,但是您稍微喝了一小杯,如果已经微微汗出了,这就是到达标准量了,如果身体痊愈,后面的就可以不喝了。所以我说中医是以人体的反应为标准剂量的,这是更科学的方法,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耐受不同,如果都是一个死的标准“一片,二片”的,往往不能适应每个人。
需要注意的是,此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同时,方子后面提出了禁忌,要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桂枝汤这个方子,对寒性荨麻疹,效果极好。 前几天我的一位中学同学,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他妻子患了这个病,很难受,于是我告诉他,服用桂枝汤,结果三副痊愈,昨天发微信告诉我了。这样的情况,我遇到很多,不给大家多讲例子了,因为在生活中随处可以遇到这种证型的荨麻疹,总之基本全是桂枝汤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现在正气不足的人很多,被风邪伤到,风寒郁于体表,导致营卫不和,所以用桂枝汤会效果很好。
对于体虚之人的感冒,只要有感冒后容易出汗的(这是最重要的诊断标准),我都会用桂枝汤,初起的基本就是单纯的只用桂枝汤,如果时间长了有其他问题,药物会有所增减,但是都是桂枝汤打底。对于这种证型的感冒,桂枝汤往往都是一剂见效,甚至有的是一剂痊愈,可以说,这是一个治疗体虚感冒非常有效的方子。
C. 荨麻疹能吃六味地黄丸吗
有些人的体质不是很好,容易患上荨麻疹的症状,而且有些荨麻疹的症状是很严重的,甚至还会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一旦荨麻疹的症状发生的时候,可以服用药物进行治疗,那么 荨麻疹能吃六味地黄丸吗 ?
荨麻疹能吃六味地黄丸吗荨麻疹。它是过敏性的一种皮肤病。临床很常见。主要表现为风团,疙瘩,身上瘙痒。原因多方面的,如食物,药物,动植物,内科病,感染等。六味地黄丸是能吃的。具体的治疗要去正规医院,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治疗。六味地黄丸并不是万能的补肾药,它也有适用症,不能想当然地服用“补品”。
首先,健康人群,没有明显肾阴虚症状,不需要服用。虽然六味地黄丸有补肾的作用,健康的人在短期内服用可能也不会有什么副作用,但是长期服用,可能会出现便溏、食欲不振等不适。
其次,肾阳虚者不宜服用。肾阳虚主要表现为脸色偏白、怕冷、畏寒、四肢冷、夜尿多、小便清短等,如果擅自服用,效果会适得其反。
第三,脾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脾胃虚寒主要表现为腰酸、怕冷、腹部寒凉、大便糖,即使有肾阴虚症状,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因为六味地黄丸滋阴的药偏多,对脾胃功能造成影响,可能会加剧大便糖稀的症状、
第四,湿热证的人不宜服用,这里湿热证主要是指脾胃湿热,表现为口苦、泛酸、小便黄赤等也要避免服用。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六味地黄丸并不是包治百病,但据统计,在各种文献报道中,六味地黄丸治疗的病症涉及137种。最常见的是用于治疗亚健康状态、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所以很多人把它当作保健药品在长期服用。同时,作为治疗药品,它在高血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味地黄丸最早源自“医圣”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至北宋,太医丞钱乙认为肾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强调补泻要同时进行的理论。遂从“金匮肾气丸”入手,创制了滋补肾阴的名方——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6味中药组成。
六味地黄丸山药补脾益气而固精,二者用为臣药。三味药相配,共同发挥补益肝、脾、肾的作用,效力全面,且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可治“本”。泽泻泄肾利湿,并可防止熟地黄过于滋腻。丹皮能够清泻肝火,同时可以制约山茱萸的收敛作用。茯苓淡渗脾湿,帮助怀山药健运脾胃,这三味药物为泻药,泻湿浊,平其偏盛,为佐药,是治标。
精彩推荐:
樱桃的功效与作用 芒果的功效与作用 花生的营养及功效 核桃的功效与作用 杏仁的功效与作用 芒果和虾能一起吃吗 硬猕猴桃怎么吃 吃完橘子能喝牛奶吗 鱼肝油的正确吃法D. 忌发物可以吃火锅吗
火锅中有很多食材,有蔬菜、肉类和海鲜类,属于发性的食物有:羊肉和海鲜,几乎所有的海鲜都有发性,现在的火锅基本上都有海鲜类的食物,所以,不能吃发性食物的人最好不要吃火锅。
拔牙后伤口要恢复 伤口恢复最怕就是发炎 吃辣椒最容易引起上火发炎 等两周后长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吃了 平时多喝粥及清淡食物
吃火锅4个错误千万别犯
不吃生
吃火锅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涮一涮就可以吃了,特别是羊肉串,其实并不是这样,没熟透的食物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没熟透的食物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不喝汤
汤那么好喝,不喝多浪费我的锅底钱?你可以放菜之前喝啊!小可爱!火锅中的底料含有大量动物油脂和辛辣刺激的调料,在大量饮用火锅汤时会对胃肠造成损害,且容易患高血压哦。
不要满
你是否有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拿着漏勺捞菜,捞到下面,发现好多肉肉丸丸粘到了锅底上,结果糊了……当这些糊较多时会影响火锅口味,同时还可能产生一些不利身体健康的物质。因此在吃火锅时要尽量少放一些食材,保证锅内空间充足。
不吃烫
吃火锅的时候有些人总是急急忙忙的,很烫的时候就开始吃了,这样是不对的,不利于我们的健康哦!如果喜欢这么做的要改哦!
吃火锅有哪些注意事项
吃火锅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边吃肥牛肥羊,一边大喝冰镇啤酒,求爽快
解释:这种吃法和上面一样,都会降低胃肠的消化能力。在吃肥牛肥羊的时候,这种问题更为突出。这是因为,牛羊的脂肪都属于高度饱和的脂肪。它们在室温下是很硬的硬块,在体温下也不能变成液态——只要看看羊油、牛油、黄油平常是什么硬度就知道了。热吃牛羊肉的时候还好,如果特意加冰镇啤酒到胃里,这些脂肪就可能凝固成块。对于这些成硬块的脂肪,人体脂肪酶和胆汁会感觉相当为难,没法把它高效混合成均匀的乳糜状态,消化率自然大大下降。如果本身消化功能就不够强健,这种吃法也容易导致上述各种消化不良的结果。
这对于我们的肠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哦!千万不要再这样吃火锅。
吃麻辣红油火锅,再喝大量白酒
为了追求辣得全身冒汗的刺激,很多人都喜欢吃浓辣的火锅。但是,在北方干燥气候下,吃辣本身就不健康。过浓的辣味物质会造成消化道的过度充血,对于那些本来有胃炎、胃溃疡的人更是一种伤害。也有些人吃了辣味食物之后发生腹泻。如果此时再喝严重伤胃的白酒,让可怜的胃同时面临几种考验,那后果可想而之。酒精会破坏胃表面的粘液保护层,并让胃壁蛋白质受损,产生一种类似“烫伤”的效果。有人甚至因此吃出胃出血,最后住进医院。
为一时口腹刺激,连命都不要了,古人所说的“以身殉食”,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爱吃烫食,特别是厚厚一层油的烫食
人的消化道是由粘膜和肌肉等组织构成的,它们的细腻娇嫩,更甚于我们所涮食的羊肉。人们亲眼看到,红红的羊肉片,放进火锅当中,瞬间就变成了褐色的熟肉。这是因为,动物体内的蛋白质在60度以上的温度下,会发生快速的变性,也就是说,不再有原来的结构状态和生理活性。可是,把滚烫的食物送进嘴里,送进食道,我们身体上的粘膜和肌肉不是一样受到高温的炙烤吗?它们也同样会受到伤害而局部变性。虽然身体消化道的修复能力惊人,但连续一个小时的炙烫严刑,还是会让它们损伤严重,甚至留下致癌隐患。
如果吃清汤火锅,严重烫伤的危险还小一点。因为薄薄的肉片会在空气中快速降温。但如果汤表面上有厚厚一层油,那就麻烦了。人们都知道“过桥米线”的故事,油层具有极好的保温性,使食物的温度很难下降,烫伤消化道的危险就会大大增加。四川火锅用香油小料,正是为了让高温食物中的热量很快扩散到油碗当中,同时通过香油的润滑作用,缩短食物与食道接触的时间。即便如此,烫食仍不值得提倡。
贪食肥美,蔬菜主食均高油
在一餐当中,本应有荤有素,有淀粉类主食。但是吃火锅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比例失调,大量吃肉鱼海鲜,蔬菜比例却很少,主食可有可无,而且都是最后才吃,难免质地油腻。比如说,涮羊肉店中的标准主食是烧饼,特别是高脂肪的油炸烧饼。此外还供应可以涮食的绿豆面条。面条本来很好,但总是涮肉完成之后才放,在煮的过程中会吸饱汤中的羊油,变成一种高脂肪食品。各种蔬菜,也总是在肉快要吃完的时候才放,把汤中的肥油再卷入口中。特别是吃红油火锅的时候,蔬菜会卷裹大量辛辣红油。
如此,对于平日很少吃大量饱和脂肪的人来说,就容易感到胃中不堪重负。假如食量太大,蛋白质和脂肪太多,再喝些酒,还容易带来胰腺炎的危险。
吃火锅要牢记这些事情
吃火锅先涮两食物
吃火锅先涮两食物
很多人吃火锅时都先吃羊肉,然后海鲜、青菜,最后吃点土豆、红薯等,其实这个顺序并不是最佳选择。
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吃火锅应该先素后荤,并且最好先涮土豆和红薯。这是因为土豆和红薯中含有大量的淀粉,“主食”和“蔬菜”的特性都兼备。
涮肉时吃些淀粉类食物一方面能保护肠胃,因为火锅一般味道较刺激,会伤肠胃,而土豆和红薯中丰富的淀粉能在胃肠内形成黏膜,保护肠胃免受伤害。
另外一方面,先吃淀粉类食物可以增强饱腹感,减少吃肉和海鲜的量,同时还能避免先吃肉带来的蛋白质浪费。
土豆和红薯中还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能减少身体对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此外,与传统的油酥烧饼、杂粮面条比起来,土豆和红薯中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都略胜一筹。因此,用土豆和红薯代替传统主食,能让身体得到更多营养。
除了进食顺序,酱料选择也关系饮食健康。如果涮火锅时点的海鲜类的菜品比较多,酱料就尽量不要再选择海鲜口味,以免导致嘌呤过高。香油蘸料脂肪含量较高,高血脂人群不适宜。而芝麻酱则比较适合胃肠不好的人。南方常见的酱料中辣椒酱、豆瓣酱中的盐分偏高,高血压人群不适合,建议用醋、葱、姜、蒜调配的调料代替。
吃火锅时空气要流通
吃火锅时空气要流通
若用炭炉烧火锅,各位就应当小心了,一定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空气不流通,室内缺氧,木炭燃烧不透时,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容易使人中毒,中二氧化碳毒往往不易发觉的,因吃火锅时同时喝了酒,把中毒的症状像恶心、头晕、呕吐及头痛误为醉酒,中毒重者,会发生昏迷、血压下降及口唇呈樱桃红色等,所以若用炭炉烧火锅时千万留意室内通风。
E. 荨麻疹吃什么药最有效
荨麻疹患者多数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如果是急性荨麻疹可能在短期内治愈,但专慢性荨麻疹病程很长属,是皮肤病中很难治疗的疾病。难在哪里?一个是反复发作的问题,另外一个是剧烈瘙痒的问题。一般的荨麻疹口服抗组胺药物都是有效的,瘙痒症状多数可以得到缓解,但是有的患者抗组胺药,疗效就不是很明显,需要更强的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由于激素的副作用问题不适合长期使用,停药后的复发问题也是很让人头疼的。近两年遵循我国汉代著名医学家、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先师六经辨证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等表现进行中医辨证治疗,部分难治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表现为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瘙痒减轻。具体的治疗方案还是要以当面诊疗医生的指导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