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恶性雀斑样黑素瘤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恶性雀斑样黑素瘤

发布时间: 2022-09-27 15:38:07

❶ 恶黑病是什么

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也称黑素瘤。
1、病因:
与长期日光照射有关;与位于9P的抑癌基因P16(又称CDKN2A)的缺失有关;部分患者由恶性雀斑样痣、发育不良性痣细胞痣、先天性痣细胞痣等演变而来;外伤、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也可能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2、临床表现:白种人发病率高。分四种类型:
1)、肢端雀斑痣样黑素瘤,为我国常见类型,好发于掌跖、甲及甲周区。皮损表现为色素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的斑片;若位于甲母质,甲板及甲床可呈纵行带状色素条纹。此型进展快,常在短期内增大,发生溃疡和转移。
2)、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好发于老年人的曝光部位。
3)、结节性黑素瘤,好发于头颈及躯干部、足底、外阴、下肢等处。
4)、浅表扩散性黑素瘤,好发于躯干和四肢。

如果怀疑得了这个病,最好是去医院诊治。

❷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症状有哪些

1.原位性恶性黑瘤又称表皮内恶黑,指恶黑病变仅局限于表皮内,处于原位阶段。
(1)恶性雀斑样痣:又名Hutchinson雀斑,常发生于年龄较大者。几乎均见于暴露部位,尤以面部最常见,极少数也可发生于非暴露部位。本病开始为一色素不均匀的斑点,一般不隆起,边缘不规则,逐渐向周围扩大,直径可达数厘米,往往一边扩大,而另一边自行消退。损害呈淡褐色、褐色,其中可伴有暗褐色至黑色小斑点。据统计,一般恶性雀斑存在10~15年,而面积达4~6cm。以后才发生侵袭性生长,因此在很多病例,尤其是面部的损害发生侵袭性生长者往往很慢,常常在发生侵袭性生长前,患者即因其他原因而死亡。
(2)浅表扩散性原位恶黑:又称Paget样原位恶黑。以中老年患者为多,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多见于非暴露部位。损害较恶性雀斑样痣为小,直径很少超过2.5cm,常误诊为痣细胞痣。通常皮损稍隆起,外形不规则或边缘呈锯齿状。有的部分呈弧形。其特点是色调多变而不一致,黄褐色、褐色、黑色,同时混有灰白。如发生侵袭性生长时,其速度较恶性雀斑样痣迅速得多,往往在1~2年即出现浸润、结节、溃疡或出血。
(3)肢端雀斑样原位黑素瘤:发病可能与外伤有关。其特点是发病于掌、跖、甲床和甲床周围无毛部位,特别好发于足跖。此瘤在原位生长时间较短,很快发生侵袭性生长。早期表现为深浅不一的色素沉着斑,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如病变位于爪甲和甲床,则表现为纵行色素带。
2.侵袭性皮肤恶性黑瘤
(1)雀斑型黑瘤(freckle-likemelanoma):由恶性雀斑样痣发生侵袭性生长而来,故常见于老年人,多发生于身体暴露部位,尤其是面部,约占头颈部黑瘤的50%。病变大体上呈圆形,直径通常在3~6cm或更大,轮廓不规则,扁平状。颜色可由浅棕色至黑色,或黑色病变中夹杂有灰白色或淡蓝色区域。随着病程进展,病变中出现单个或多个黑色结节如图1所示。该型黑瘤,初期呈辐射性生长,最终才进入垂直生长期,有些根本不进入垂直生长期。故较晚发生转移,转移多倾向于局部淋巴结。其5年存活率可达80%~90%。
(2)表浅扩散型恶性黑瘤()由Paget样原位恶黑发展而来。此时在原有稍隆起的斑片基础上。出现局部浸润、结节、溃疡、出血如图2所示。该型黑瘤较雀斑型发展快,经过一段辐射生长期后即转入垂直生长期。其5年存活率约70%。
(3)结节型恶性黑瘤(nolarmalignantmelanoma):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最常见于足底。开始为隆起的斑色,呈暗黑、蓝黑或灰色结节,有时呈粉红色,周围可见散在的棕色黑瘤踪迹。以后很快增大,可发生溃疡,或隆起如草状或菜花样如图3所示。该型黑瘤进展快,常无辐射生长期,直接进入垂直生长期。5年存活率为50%~60%。
(4)特殊类型的黑瘤:
①肢端雀斑样痣型黑瘤(acromelicfreckle-likenevoidmelonoma):发病可能与外伤有关。其特点是发病于掌、跖、甲床和甲床周围无毛部位,特别好发于足跖。临床上类似于雀斑样痣型黑瘤,但侵袭性更强。以黑人和东方人较为常见。早期表现为深浅不一的色素沉着斑,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如病变位于爪甲和甲床,则表现为纵行色素带(图4)。
②无色素性黑瘤(non-pigmentedmelanoma):较为少见,在Giuliano等(1982)报道的2881例黑瘤中约占1.8%。病变通常呈结节状,缺乏色素,常被延误诊断,预后较差。
③恶性蓝痣(malignantbluenevus):更为罕见。由蓝痣细胞恶变而成。常见于女性臀部。其明显的特征是,即使已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仍可生存多年。
④巨毛痣中的恶性黑瘤():30%~40%的儿童黑瘤源于巨毛痣。表现为巨毛痣中出现结节和溃疡,并有颜色改变。因此,对先天性巨毛痣应密切观察或做预防性切除。
⑤纤维增生性黑瘤(fibrousproliferatedmelanoma):好发于头颈部,呈结节状生长,约2/3病例无色素沉着。其特征是,少数黑瘤细胞位于大量的纤维组织之中,预后较差。
⑥原发病灶不明的黑瘤():该型黑瘤找不到原发病灶,黑瘤仅在区域淋巴结或其他器官被发现。其预后与原发灶明确并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无显著差别。
1.病史与症状详细的病史与体检对诊断十分重要。体表任何色素性皮损,若突然增长加速,周围出现色素晕或色素脱失、表面出现鳞屑、渗出、破溃、出血、脱毛、附近出现卫星结节、局部痒痛等情况,均应考虑黑瘤的发生。
2.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通常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无大帮助,但当黑瘤已发生广泛转移时,尿中可出现大量黑素原及其代谢物而呈黑尿。
(2)组织病理检查:应对黑瘤的定性、肿瘤的类型、侵袭深度、最大垂直厚度、细胞分裂相、表面有否溃疡、基底血管和淋巴管的侵犯情况及有无细胞性炎症反应等作出诊断描述。
对已确诊为黑瘤的病人,尚应详细检查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这些对制定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临床上通过触诊发现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较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时镜下发现有淋巴结微转移(micrometastasis)或称亚临床转移(subclinialmetastasis)者长期生存的几率减少20%~50%。因此,早期确定是否有淋巴结微转移,对提高5年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❸ 请问什么是恶性黑色素瘤在饮食上要怎么避免得这个病呢

您好,恶性黑色素瘤是肿瘤的一种,主要分布于皮肤表面,所以也是皮肤癌的前期症状,死亡率高,应及时诊断和治疗。本病好发于30~60岁。罕见的幼年性恶性黑色素瘤Spity报道了13例,年龄为1.5~12岁。年龄小者一般其恶性程度较低,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在发病性别上几乎无差别,唯病灶部位与性别有关,发生在躯干者以男性居多,发生在肢体者女多于男,尤以面部雀斑型黑色素瘤多见于老年妇女。
预防恶性黑色素瘤应多吃煮、炖、蒸等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煎食物。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的蔬菜、水果及其他一些有助于抗癌的食物,如芦笋、海带、海藻、洋葱、大蒜、蘑菇等。服用中药人参皂苷Rh2(护命素)可以很好地提高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增殖,从而防止黑色素瘤产生,相信对有心预防癌症的人是很有好处的。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

❹ 黑色素肿瘤能治好吗

黑色素瘤能否治愈,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理分期、个人体质及是否合并并发症等多方面因素。对黑素瘤的治愈率,若为早期且未发生转移,经手术切除后,其治愈率较高,但仍有一定的复发和转移的可能。因此,病人术后一定要辅助其它治疗,防止其复发和转移,一般都能治愈,而晚期黑素瘤一般很难治愈,对于晚期黑素瘤,其治愈率仅为10%。
【拓展资料】
一、黑色素瘤,通常是指恶性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来源的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简称恶黑,多发生于皮肤,也可见于黏膜和内脏,约占全部肿瘤的3%。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占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约占6.8%~20%)。
二、好发于成人,皮肤白皙的白种人发病率高,而深色皮肤的亚洲人和非洲人发病率较低,极少见于儿童。部分患者有家族性多发现象。 恶性黑色素瘤可由先天性或获得性良性黑素细胞痣演变而成,或由发育不良性痣恶变而来,也可以是新发生。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与其他实体瘤相比,其致死年龄更低。恶性黑色素瘤除早期手术切除外,缺乏特效治疗,预后差。因此,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
三、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在近数十年来逐渐增高。全球平均每年新发16万例,死亡48,000例。其中,澳大利亚发病率最高,超过50/10万。美国约30/10万。我国发病率约0.6/10万~1/10万,明显低于欧美等白种人。
四、在浅肤色人群中,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近年来以每年约3%~7%的比例递增,在美国肿瘤学年会(ASCO)的报道中,恶性黑色素瘤已成为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
五、皮肤白皙、有多发性色素痣(>50个,尤其掌跖等易受摩擦部位的色素痣)或发育不良痣、严重日光暴晒史、有恶性黑色素瘤家族史的人群更易发病。
六、侵袭性恶性黑色素瘤:指肿瘤细胞已突破表皮基底层或粘膜上皮层,向真皮及更深层浸润。包括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浅表扩散性恶性黑色素瘤、肢端黑色素瘤和结节性黑色素瘤。

❺ 黑色素瘤会出现哪些症状

黑色素瘤的出现主要是发生在皮肤表面,黑色素瘤的出现对于患者的体内伤害却是巨大的。幸运的是,黑色素瘤的症状比较明显,容易被患者所发现,所以做到及时治疗并不难,以下是我为你整理有关于黑色素瘤的症状,希望能帮到你。

黑色素瘤的症状
(1)雀斑型黑色素瘤为最恶性程度最低的一种。好发于头、颈、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见于60~70岁,女性多见。临床上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表现为较大的、平的或略高出皮面的棕黄色或棕色病灶。

(2)结节型黑色素瘤好发于50岁左右,男女之比为2∶1,好发于背部。这也属于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临床为灰色带有桃红色彩的结节,当黑色素瘤的病灶继续生长时其颜色变成蓝黑色,黑色素瘤可呈紫黑果酱样圆顶形或息肉样块物,垂直生长为其唯一生长方式,本型预后较差。

(3)肢端色斑样黑素瘤的早期症状主要发于手掌、脚底及甲下,辐射生长期皮损为棕黄、棕褐或黑色,不高出皮面,若在甲下可见不规则的棕黄或棕褐色条纹由甲床向近端扩展,辐射生长期持续1年左右,不及时处理则进入垂直生长期,黑色素瘤的病灶呈结节状隆起,淋巴结转移率亦随之增加,预后亦差。
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
1.放射治疗是属于黑色素瘤的治疗方式之一,--除了某些极早期的雀斑型恶性黑色素瘤对放射治疗有效外,对其他的原发灶一般黑色素瘤的治疗的疗效不佳。因此对原发性黑色素瘤一般不采用放射治疗,而对转移性病灶用放射治疗。

2.化学治疗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上应用的也不是很多,在不能手术的情况下会采取化疗的方式,主要就是单种化疗药物的化疗和多种药物的联合化疗。这种治疗黑色素瘤的方式在生活中也是较为多见的。

3.姑息性切除术:对黑色素瘤的病灶范围大而伴有远处转移等不适于根治性手术者,为了解除溃疡出血或疼痛,只要解剖条件许可,可考虑行减积术或姑息性切除。这是黑色素瘤的治疗之一。
黑色素瘤的饮食禁忌
1、少食脂肪:

脂肪虽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但黑色素瘤患者饮食中摄入不宜过量。

2、蛋白质的摄入不宜过量:

黑色素瘤患者饮食应多样化,黑色素瘤患者在放化疗时常引起消化道反应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或肿瘤增加机体消耗而引起营养不良,甚至恶液质,许多人就盲目地采用高蛋白膳食。殊不知高蛋白的膳食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使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更弱,并且对黑色素瘤的治疗不利。

3、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新鲜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给生素E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它们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阻断致癌物亚硝胺的合成,抑制鳞状上皮细胞的变性及癌细胞的发生,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使溃疡愈合等作用。黑色素瘤患者饮食应多食用绿叶蔬菜,要随买随吃,不要放置时间过长,最好不要过夜以避免放置导致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损失。

猜你喜欢:

1. 看望肿瘤病人带什么好

2. 点痦子的方法

3. 皮肤癌早期症状

4. 是什么原因得癌症

5. 男性最易得的6种癌

❻ 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身体某部位长了黑痣有可能是黑色素瘤,但是这黑色素瘤有分良性与恶性。今天,给大家讲解一下恶性黑色素瘤的定义、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一、恶性黑素瘤概述

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原发性黑素瘤均由表皮内的黑素细胞增生所致,其表现为色素浓重的逐渐增大的结节,周围可绕以红晕。其发病率虽较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低,但恶性度大,转移发生早,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重要。除了由巨大性先天性色痣续发癌变的病例多见于儿童外,恶性黑素瘤大多发生在成年后。

❼ 患上恶性黑素瘤的病因是什么

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紫外线、色痣、免疫有关。好发于有家族史者、免疫力低下者、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等人群。此外,个人体质、疾病等因素可诱发恶性黑色素瘤。
一、主要病因
1、遗传:黑素细胞起源于多潜能神经嵴细胞。基因的特异性对于色素细胞增殖或色素沉着进而发展为黑素瘤,具有确定性的意义。发育不良痣是一种明显的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后天性痣,在美国成人中的发病率为1.8%~4.9%,家族性发育不良痣恶变率颇高。
2、紫外线:主要环境危险因素是白色人种过度暴露于紫外线照射,虽然诱发黑素瘤的确切波长和暴露模式并没有明确,但未适应气候的浅色皮肤间断暴露于高强度紫外线比慢性日光暴露更危险。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在黑素细胞转变成非典型性黑素细胞或黑素瘤的过程中起始动作用。
3、色痣:有研究表明,先天性小痣恶变的概率并不大,但临床资料已经充分说明先天性巨痣(≥20cm)恶变的概率可达2.5%~5%。中国有研究表明,12.9%的黑素瘤来源于3cm以内的先天性小痣。因此,先天性色素痣恶变风险性可能更依赖于痣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即与痣细胞侵入皮肤的深度、痣细胞的数目及生物学特性相关。
4、免疫:免疫是恶性黑色素瘤重要的致病因素,多数恶性黑素瘤患者血清中有抗黑瘤抗体,恶性黑素瘤容易并发白癜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器官移植患者等人群发病率较高。
二、诱发因素
1、个人体质:患者皮肤白皙、发色浅、皮肤色素痣多、年龄大,以及既往有恶性黑色素瘤或皮肤癌病史,这些因素都能诱发恶性黑色素瘤。
2、疾病:患有自身免疫力病、皮肤癌、着色性干皮病等都能诱发恶性黑色素瘤。

❽ 提醒:皮肤出现以下五种症状,警惕是恶性黑色素瘤!

首先了解痣和黑色素瘤~。

痣:为人类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是表皮、真皮内黑素细胞增多引起的皮肤表现。根据痣细胞在皮肤内的位置不同,可将其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扁平皮损提示为交界痣,略高起皮损多为混合痣,而乳头瘤样皮损和几乎所有半球状和带蒂皮损为皮内痣。

黑色素瘤:通常是指恶性黑色素瘤,由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简称恶黑。恶性黑色素瘤多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于黏膜(包括内脏黏膜)、眼葡萄膜、软脑膜等部位。我国人群好发于肢端皮肤(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和甲下等部位)。

什么样的痣会变成黑色素瘤?

只有极少数痣在反复摩擦、反复刺激下,痣细胞增生过于活跃,才有可能会恶变成黑色素瘤。这些容易发生恶变的痣通常个头会比较大、多生长在易于摩擦的部位(比如手掌、脚底、外阴、肛门等)、经常被太阳光暴晒。如果你身上的痣属于这一类,那就要多留意了,一旦发现身上的痣突然变大或者突然隆起等异常,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肿瘤,易于转移、死亡率也很高,大家千万不能忽视。引起黑色素瘤的原因也比较复杂,除了痣的恶变,种族和遗传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白种人的皮肤很容易受到日光损伤而诱导黑色素瘤,家里如果有近亲患黑色素瘤,那这个人患黑色素的风险也会增大。

如何鉴别痣与黑色素瘤️

主要遵循ABCDE原则:

区别一:黑色素瘤为不对称,不规则的形状。而我们身上普通的痣是比较规则的圆形或者是椭圆形。

区别二:黑色素瘤边界模糊不规则,有的会出现锯齿状,而普通痣轮廓明显。

区别三:黑色素瘤同时包含了黑色,棕色,白色,红色等多种颜色,而普通痣颜色单一,分布均匀。

区别四:黑色素瘤的面积比普通痣要大,直径>6mm,而普通的痣直径≤6mm。

区别五:黑色素瘤表现为突然变大、破溃、出血、刺痛、周围出现新生“黑点”等,而普通痣常年维持稳定无明显变化。

黑色素瘤的好发部位:

白种人浅表扩散型最多见,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以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多见。

肢端黑色素瘤:多发生于手指、足趾、脚掌、手掌等部位。

黏膜黑色素瘤:多发生于鼻腔、口腔、食道、直肠等部位,这些部位不容易被发现,也更容易转移。当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出现在鼻腔时,会频繁出现鼻塞、鼻出血、头疼等情况,发生在口腔的患者会出现口腔溃疡、吞咽困难、牙列松动等症状。

黑色素瘤的检查方法❓

1.皮肤镜检查;皮肤科医生可以依据皮肤黑色素瘤的皮肤镜特征,初步对可疑的皮损进行判断,为临床活检和治疗提供依据。

2.病理检查主要通过细针穿刺,取出部分病变组织,通过病理显微镜观察是否有恶性黑色素瘤肿瘤细胞,由病理科医生最终确诊。

3.影像学检查括:超声,CT,磁共振(MRI),核医学(PET-CT、PET-MRI)。

黑色素瘤的治疗流程❓

手术切除:早期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

(一)明确诊断及分期

痣和色素斑有恶变倾向时,立即完整切除(切缘一般1-3mm),根据病理报告,确定肿瘤分期。

(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确定有无淋巴结的转移。

(三)原发肿瘤的扩大切除术,根据病理报告中肿瘤的最大厚度决定扩大切除的范围。

(四)区域淋巴结清扫,SLNB或浅表淋巴结B超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五)根据分期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1、如果手术能达到无瘤状态,应行手术清除所有病灶。

2、如果手术不能达到无瘤状态,则不宜行手术,而应行全身治疗。

全身治疗:

放疗:黑色素瘤对放疗不敏感,但在骨转移、脑转移、淋巴结清扫后残留或复发和头颈部mm患者(特别是鼻咽MM)。

化疗: 晚期黑色素瘤预后差,以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为原则。

单药:达卡巴嗪(主导药物)、替莫佐胺、铂类、 长春花碱、紫杉醇(PTX)、福莫司汀。有效率均低于20%。

联合用药:与单药相比,疗效无明显增加。

❾ 黑色素瘤有什么特点你有哪些了解

引言: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黑色瘤是什么。事实上,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非常高。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一般认为女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那么,黑色素瘤有什么特点?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

所以,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主要有以上特征,看起来是比较容易分辨的。如果大家出现了以上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个详细的检查,有问题的话一定要及时治疗。

❿ 皮肤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起源于神经管细胞的恶性肿瘤,可见于皮肤、黏膜、软组织、眼睛和脑等部位,以皮肤黑色素瘤最为多见。早期皮肤黑色素瘤可治愈,中晚期皮肤黑色素瘤和非皮肤来源黑色素瘤预后差。

黑色素细胞:是一种树突状细胞,由神经管细胞分化而成,位于真表皮交界处。黑色素细胞伸出突触深入到表皮上层,突触将黑色素颗粒输送到表皮。黑色素既能影响皮肤的颜色,又能吸收紫外线。当皮肤暴露于日光时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的色素使肤色加深。遗传因素决定黑色素在皮肤细胞内的储存和分布,并决定皮肤对日晒及其他光毒性效应的敏感性。

流行病学

1.年龄:50岁前发病率随年龄逆增,50岁后发病率随人群和性别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2.非西班牙籍白种人常见,发病率:50岁前女>男,50岁后男>女

3.危险因素:黑色素瘤家族史、先天性巨大型色素痣、非典型痣、多发痣(> 50个)、易受慢性损伤和长期日光暴露的痣、消化道和生殖泌尿道的痣或色素沉着、外伤后迁延不愈的黑斑、老年性雀斑和金色或红色头发、蓝眼、浅肤色人种

4.中国人黑色素瘤特点:发病率低、中晚期患者多、肢端皮肤黑色素瘤和黏膜黑色素瘤比例高、起病常与慢性损伤和炎乖相关

病理分理(4)

1.浅表扩散型黑色素瘤(SSM):70 %

部位:多发生于间歇性接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如头颈部、躯干皮肤)

肉眼:外观不规则,颜色各异,以放射生长为主

镜下:肿瘤细胞分布于皮肤基底膜浅层,在鳞状上皮之间呈铅弹样或派杰样播散。

2.结节型黑色素瘤(NM):垂直生长期的黑色素瘤亚型,侵袭性强,预后差

常见人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60岁以上老人和男性更多见

部位:常见于接受日光照射的部位

肉眼:快速生长的色素性结节,偶成息肉样,可出血或形成溃疡

3.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LMM):4%~15%

特点:生长较慢,少见转移,老年人多见,预后较好

镜下:非典型黑色素瘤细胞治真皮表皮交界处呈线状或巢状增生,下延至毛囊壁和汗腺导管,伴有严重的日光性损伤和真皮内非典型性黑色素细胞浸润

4.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ALM):有色人中最常见

特点:侵袭性强,常由水平失长期迅速进入垂直生长期

好发部位:手掌、足掌、甲床(易忽略)

临表

1.起源于良性痣:痣或色素斑增大、隆起、边缘不规则、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刺痛等

2.转移:淋巴道→远处(远部淋巴结、皮肤、皮下组织、肺、肝、脑、骨等)

3.非皮肤来源者:

①原发部位:眼睛睫状体、虹膜、脉络膜、鼻腔、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黏膜和脑膜

②表现:原发部位肿物,易血行播散,预后差

警惕因素:

①形状不规则,表面隆起;

②边缘呈锯齿状,边界不清;

③颜色改变;

④∮>6mm

⑤病变增大或出现溃病、瘙痒等病变

鉴别诊断:

黑色素瘤需与先天性巨大型色素痣、皮肤和黏膜黑斑、单纯雀斑/雀斑样黑色素细胞痣、非典型痣、基底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癌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病变鉴别

一、治疗原则

局限于区域淋巴结范围内的皮肤黑色素瘤(I~III期)——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转移性黑色素瘤——药物治疗为主,手术切除稳定的孤立病灶

二、手术治疗

1.局部扩大切除术

(1)切缘可根据解剖部位、黑色素瘤类型和美容需求调整

(2)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原位癌的外科切缘为0.5cm;

(3)肿瘤厚度≤1.0mm者外科切缘为1.0cm;

(4)肿瘤厚度:1.01~2.0mm者外科切缘为2.0cm;

(5)肿瘤厚度≥2.01mm者外科切缘为2.0cm

2.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与治疗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1)原发肿瘤厚度<0.75mm者无需SLNB;

(2)肿瘤厚度>1mm者需行常规SLNB

(3)介于0.75~1mm之间,若存在原发灶溃疡、有丝分裂指数>1/mm2或合并其他高危因素时需行SLNB

临床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前哨淋巴结活检(+)——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三、内科治疗

1.局域性皮肤黑色素瘤的内科治疗

(1)II B期和III期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差)——干扰素辅助治疗/定期随访

(2)多个区域淋巴结受累/肿瘤侵犯淋巴结外膜——辅助放疗淋巴引流区,降低局部复发率

2.转移性皮肤黑色素瘤的内科治疗

(1)免疫治疗:延长生存时间,首选靶向免疫检查点的单克隆抗体。特点是单药有效率低,疗效持久。

(2)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

(3)细胞毒性化疗治疗——不延长生存时间

①单药化疗:达卡巴嗪、替莫唑胺、紫杉醇类或亚硝脲类;

②以达卡巴嗪、紫杉醇等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③化疗联合干扰素、IL-2等细胞因子的生物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