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问,宝宝手上脚上有透明小水泡是怎么回事
宝宝手上脚上有透明小水泡有以下几种可能: 1、疱疹。 (1)水痘 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 大多见于1~10岁的儿童,潜伏期2~3周。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经2~3天水疱干涸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瘢痕。皮损呈向心性分布,先自前颜部始,后见于躯干、四肢。数目多少不定以躯干为多,次于颜面、头部,四肢较少,掌跖更少。黏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皮损常分批发生,因而丘疹、水疱和结痂往往同时存在,病程经过2~3周。若患儿抵抗力低下时,皮损可进行性全身性播散,形成播散性水痘。 治疗建议: 患儿应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与水痘接触过的儿童,应隔离观察3周。该病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至预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清洁避免瘙痒。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积极隔离患者,防止传染。 早期隔离至皮疹完全结痂干燥为止。局部治疗以止痒和防止感染为主,可外搽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或继发感染者可外用1%甲紫或抗菌素软膏。继发感染全身症状严重时,可用抗生素。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防止水痘泛发和加重。 对免疫能力低下的播散性水痘患者、新生儿水痘或水痘性肺炎、脑炎等严重病例,应及早采抗病毒药物治疗,更昔洛韦是目前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的首选抗病毒药物,但须在发病后24小时内应用效果更佳。或加用a-干扰素,以抑制病毒复制,防止病毒扩散,促进皮损愈合,加速病情恢复,降低病死率。 (2)汗疱疹 一般发生后数周就会自然痊愈,只有少数患者会有一年四季反覆发作,甚至留下慢性湿疹或是细菌、霉菌感染的并发症。 2、手足口病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 本病如无并发症,愈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口腔内疱疹及溃疡严重者,用康复新液含漱或涂患处,也可将思密达调成糊状于饭后用棉签敷在溃疡面上。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7)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补充维生素B、C等。 如有并发症,治疗建议如下: (1)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2)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3)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4)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5)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建议家长到医院检查治疗。
B. 手上长小水泡很痒是什么原因
一到夏天,许多人手上都会长出小水泡,有的特别痒,越挠越痒,不去管他反而会好不少。到底为什么会长出来,大家也搞不清楚,反正容易在夏天出现,不经意间出来了,过段时间又消失了。今天就来详细的说一下这个小水泡到底怎么回事。
小水泡很痒可能与身体的素质也有一定的关系,平时生活中多注意一些,千万不要使劲把水疱抠破。因为汗疱疹无法根治,预防它的发生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汗疱疹主要就是痒,一个星期之后基本也就痊愈了,说实话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去医院治疗。但是如果出现全身症状,比如发热、水泡感染加重等症状,还是要去医院看看的。不知道大家对于汗疱疹的止痒,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在评论区讨论分享一下。
C. 我宝宝4岁了,就手脚有小疱疹,不发热怎么回事
问题分析: 你好,宝宝的症状要考虑为手足口病,主要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会引起手上和脚上长疱疹的。 意见建议: 建议你可以带宝宝去医院儿科检查一下,如果是手足口病就需要输液抗病毒治疗的。多给宝宝喂开水,注意观察宝宝各方面的情况。注意患部卫生,保持患部清洁干燥。
D. 手脚起小水泡是怎么回事
手脚起小水泡的原因很多,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小水泡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若是夏季以手足透明水泡,瘙痒明显,反复发作可能是汗疱疹,可以外用清凉止痒的药物和激素软膏。若是在手足缝中出现小水泡,同时有脱皮等表现,可能是手足癣,这种时候需要使用抗真菌的药物。此外,有些其他少见疾病也可以出现小水泡,比如特殊银屑病等。总的来说需要明确疾病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E. 夏天手脚出现的透明小水泡是什么又是怎么引起的
一种可能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突发性银屑病,通常发生在夏季。主席的手一般起水疱、胀气,有时疼痛发痒,破裂后会有液体流出,感染性。可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2-4周,一般坚持用药后皮损完全消退,巩固一段时间,防止复发。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不要穿别人的鞋子和袜子,不要共用毛巾。
如果是孩子手上的小水泡,就有可能患手足口病。大多数儿童症状轻微,可表现为手、脚、口、臀等部位散发疱疹,并可伴有发热、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等表现。家长应继续观察症状的发展和其他临床症状,如果症状恶化,应立即前往医院。因此,如果夏天手上起小水疱感到痒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水疱型银屑病和单纯疱疹;如果是孩子手上起水泡,也可能是手足口病。
F. 夏季手足出现的小水泡多是“汗疱疹”,这该如何治疗
夏季快要到了,对于很多人来说又是一个比较难熬的季节。因为很多种原因,很多人在夏天都会出现手和脚的皮肤表面有水泡,而且会伴随有瘙痒的症状,这种病症在医学上叫做汗疱疹,目前汗疱疹产生的原因非常的复杂,不能直接下结论,比如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皮肤的真菌感染,身体内的湿气过重,皮肤长时间接触到刺激性的物质,导致皮肤的抵抗外界病毒的能力下降,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汗疱疹的出现。
目前治疗汗疱疹最好的方式分为二种,一种是口服抗过敏的药物,比如氯雷他定片就可以缓解瘙痒的症状,还可以在患处涂抹炉甘石洗剂,还可以外用尿素乳膏等。然后配合服用去除湿热的药物。同时采用治疗,预防和调理的方式就可以彻底根除汗疱疹,还你一个健康的身体。
G. 手上长小水泡
手上起小水泡有以下几种情况:1、汗疱疹,一般水泡比较小,针尖大小,瘙痒难忍,多认为是版一种过敏反应,权为非特异性皮肤湿疹样反应,常发生于春末夏初,青年男性常见。治疗可以用5%的明矾水泡手半小时,然后涂抹尿素软膏,口服维生素B族,一般很快就能治愈。2、水泡型手癣,这种类型的手癣一般常见于脚部,手部比较少见。水泡如绿豆大小,有瘙痒,可以用针刺破水泡,直接涂抹派瑞松乳膏于患处。3、干农活摩擦导致的水泡,这种水泡一般较大,可以直接挑破,涂抹紫草油即可。
H. 手足口病疱疹几天消退
手足口病疱疹几天消退 ,对于这个问题,相关人士表示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消退的,但是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可能会出现时间偏差,这样的话就要注意各种护理事项了。
手足口病疱疹几天消退手足口病的疱疹消退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7-10天左右的时间。会伴随着咳嗽、流涕等症状。可给与止咳等对症处理。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浑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对于已经感染上手足口病的儿童护理,有以下建议:一旦发现一定要迅速隔离;患病期间要注意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如果有口腔疱疹的要注意及时清洗,防止感染,可以用锡类散、西瓜霜涂抹;如果是手足皮肤疱疹,要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疱疹,同时及时用生理盐水清洗,涂抗生素软膏,保持臀部皮肤清洁,保持干燥。最后,有些类型的手足口病发病急,可能在短期内转为危重型,所以要特别注意儿童的以下症状: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肌肉震颤、肌张力低、抽搐、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如果发现,要立即送往医院治疗,必要时要做好急救准备。
手足口病有什么症状手足口病通常会在口腔内部看到一些水泡,像面颊内部对应的地方、牙龈上、舌头、喉咙等地方的粘膜上。如果发现得晚,水泡会连成一片,发生破溃,就会看到白色的溃疡。此外,检查宝宝的手掌心、脚底板和臀部,也会看到一些小红水疱,这也是判断宝宝是否得上手足口病的一个主要方法。
宝宝因为口腔出现水疱、发生溃疡,常会因此觉得疼痛,因此就会影响到吃奶或饮食。在初期,还可能会有低热、发困、头痛、咳嗽等症状,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在一起。
治疗手足口病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结合,无并发症的一周左右就可痊愈,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护理工作对宝宝至关重要,大人要定时让宝宝用温水冲漱口腔,不吃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多吃易消化、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并要多喝温开水。对玩具等也要进行消毒,同时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
目前手足口病还没有疫苗。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不但种类多,而且型别较多,所以针对引起手足口病的所有病毒研发一种疫苗较为困难。当前疫苗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EV71,因为EV71危害大,容易引起手足口重症和死亡病例,但该疫苗目前仅处于研究阶段,进入临床尚需时日,另外一种新疫苗的问世也涉及到疫苗生产企业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其他一些不可预计的难题。鉴于目前手足口病防控的严峻形势,我们呼吁科学家们和疫苗生产企业近快行动起来,研发出经济、有效的手足口病疫苗,给孩子和家长们带来健康的保证。
精彩推荐:
母乳喂养多久最好 新生儿拉肚子怎么办 婴儿打嗝怎么办 新生儿黄疸怎么办 湿疹最佳治疗方法 溶血性黄疸能吃母乳吗 宝宝拉肚子屁股红怎么办 冷冻的母乳如何解冻 生理性黄疸尿液是黄色的吗
I. 手上起小水泡,一小片,是怎么回事啊
首先是考虑是由于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最好可以去医院做一个详细的检查,找出明确的病因,才能对症治疗;其次,考虑是皮肤湿疹的一种,这种情况是会自愈的,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但是在患病期间要注意宝宝的卫生;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宝宝的卫生清洁,防止病毒、细菌等的感染,最好可以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好习惯。
J. 手足口病疱疹怎么治
诊疗流程
出现手、足、口、臀部皮疹(疱疹)或伴发热到附近医院儿科或手足口专病诊疗区就诊
医生诊断
排除
确诊 实时在线报告北京市及国家疫情监测系统
一般病例(仅有皮疹或发热症状)返家隔离休息——社区医生定期访视
重症病例(高热不退,出现肺炎、脑干脑炎、脑膜炎、心衰、呼吸衰竭等症状)报告辖区卫生局和疾控中心。
护理对策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
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
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皮疹护理
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
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首先还是全身的护理,要给孩子最好的支持。
在孩子患任何疾病的时候,如果全身的抵抗力处在一个很好的状态的话,任何疾病的感染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因为手足口病的感染主要是病毒的感染,针对病毒,目前来说我们还是以支持疗法为主,没有什么特别针对性的治疗,也提倡用病毒唑,但是总的来说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因为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而往往我们确诊手足口病的时候,都已经过了最有效的治疗阶段,现在也不提倡用这些抗病毒的药物。
总的来说,还是要提高孩子本身的抵抗力。
比方,提供给孩子容易消化的饮食,保持一定量的饮水,如果孩子体温高过摄氏38度的话,用适当的退热药物,将体温控制在比较适合的温度范围。
如果孩子口腔里面有口疮的话,让孩子用1%淡盐水或者温水经常漱口,这样做可以将疼痛控制在较轻的程度里面。
如果孩子出现严重的口腔疼痛或者溃疡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医生可以用一些抗菌素软膏或者用带有局部麻醉性剂的液体减轻孩子的疼痛。
孩子身上的皮疹主要是保持干净、清洁,不要让皮肤受到二度感染,这是最主要的。
如果没有任何的并发症出现,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很好的护理氛围中,5—7天都可以痊愈。
西医治疗
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复查。
西医治疗手足口病的方法如下:
1 ) 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脑、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气分析、血糖及胸片;
3) 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4)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5) 有颅内压增高者可给予甘露醇等脱水治疗,重症病例可酌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
6) 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7)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其他重症处理: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给予相应处理。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共同被认为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之后多个省市区均有报道。本病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2008年5月2日我国正式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法定传染病管理。本病目前尚没有公认的特效治疗手段,现对本病的药物治疗情况作如下概述。
1 西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1.1 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为一种无环的嘌呤核苷酸类似物,其抗病毒作用为药物进入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后,与脱氧核苷竞争病毒胸腺激酶或细胞激酶,药物被磷酸化成活化性阿昔洛韦三磷酸酯,然后通过两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①干扰病毒DNA的多聚糖,抑制病毒的复制;②在DNA多聚糖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治疗剂量为20 mg/kg,加入10 %葡萄糖液100 mL静滴,1次/d;或者口服阿昔洛韦5~10 mg/(kg·d),3次/d。阿昔洛韦作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且在治疗期间未见任何副反应〔1〕。
1.2 更昔洛韦
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是继阿昔洛韦之后新开发的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抗病毒作用与阿昔洛韦类似。治疗剂量为5~10 mg/kg,加入10 %葡萄糖液100 mL静滴,1次/d,疗程3~5 d。用药期间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热药。黄世雄〔2〕研究表明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优于利巴韦林,热退及疱疹消退的时间显著短于利巴韦林。但是,更昔洛韦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及远期毒副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陈云健〔3〕的研究表明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上述任一种药物。
1.3 干扰素
干扰素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抗病毒制剂,对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有明显疗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剂量为100万IU肌肉注射, 1次/d。其治疗机制是通过在细胞内阻断病毒mRNA的翻译,抑制病毒核糖核酸合成来阻止病毒复制,同时也能通过增强自然杀伤淋巴细胞毒素的活性而加强宿主免疫力。足量应用干扰素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力,达到抑制病毒、促进机体康复目的〔4〕。胡恭等〔5〕研究表明干扰素联合中药制剂如小儿清热宁治疗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疗效。
1.4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的常用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肯定。治疗剂量为10 mg/kg,加入10 %葡萄糖液100 mL静滴,1~3次/d,疗程3 d;或者口利巴韦林含片1/4~1/2片,4次/d。用药期间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热药。副反应是罕见的出汗,食欲不振及低血糖等。本药目前在一些大医院不再作为治疗手足口病的首选药物。但因其总体上副反应少且价格低廉,安全可靠,疗效高,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6〕。
1.5 思密达
思密达的有效成分是八面体蒙脱石微粒,具有层纹状分子结构,对消化道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较强的固定、吸附和清除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能与黏液蛋白相结合,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能促进上皮组织恢复和再生。对于手足口病的患儿特别是口腔溃疡严重的患儿以适量思密达用温开水搅成糊状,4次/d,分别于早、午、晚饭后及睡前涂于口腔溃疡局部,可明显缩短小儿口腔溃疡的愈合时间,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且思密达口味香甜,患儿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7〕。
2 中药方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本病属中医“湿温”、“时疫”等范畴。病因为湿热疫毒,多因内蕴湿热,外受时邪,留于肺、脾、心三经而成。外邪自口鼻而入,侵袭肺、脾二经,肺主皮毛,故初期多见肺卫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脾主四肢,开窍于口,手足口受邪而为水疱,口舌生疱疹、溃疡。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主要采用辨证分型、辨病分期、专方加减三种基本方法。可达标本兼顾,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之功效。
中医治疗
普通型(心脾积热):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其中口舌疱疹色红,疼痛剧烈,患儿流涎较多,纳差,不能进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 中医治法:清热解毒化湿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药物:大黄3克,黄芩6克,黄连3克,五倍子6克,薄荷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普通型(湿热交阻):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口舌疱疹色暗红,疼痛不剧,腹胀,纳差,大便正常或稍溏,舌暗红,苔白腻或稍黄腻。
中医治法:辛开苦降,清热化湿解毒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
药物:生甘草10克,半夏6克,黄芩6克,黄连2克,干姜3克,柴胡10克,藿香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重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热、皮疹,高热,无汗,烦躁,嗜睡,烦躁,易惊,或伴肢体痿软、瘫痪,舌红,苔白腻或黄腻。
中医治法:清热化湿,镇肝熄风
方药:风引汤加减
药物:大黄3克,生石膏20克,寒水石10克,滑石10克(包煎),赤石脂10克,白石脂10克,紫石英10克,生牡蛎10克,生龙骨10克,干姜3克,桂枝6克,甘草3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重症加减方案:热势较盛,加用羚羊角粉;肢体阵挛重,加用薏苡仁、地龙、木瓜;便秘减赤石脂,腹泻减大黄,减生石膏用量,加用升麻、葛根;肢体软瘫,加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丝瓜络(湿热条辨方);后期热退减石类药物,益气养阴清热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