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灸排毒反应_正确的艾灸方法和手法
艾灸后会有一些正常的排毒反应,大家需要知道并注意。下面我给大家介绍艾灸排毒反应,希望对你有用!
艾灸排毒注意事项
1、若有上火的感觉,可以灸下涌泉或泡脚,可以引火下行。
2、艾灸时,注意适当休息,调整生活作息,以清单饮食为宜。
3、适当控制艾灸的火力和时间,可以根据自身体质虚寒的程度,选择适当的灸具、火力,灵活掌握艾灸的时间。体质虚寒重的,可以用多孔的、多眼的等火力大的,灸的时间也可适当延长,否则不要刻意选用大火力的灸具,或灸的时间太长等,要适合自己的虚寒程度,这个要在灸的过程慢慢感受摸索。
艾灸是不能着急的,一般需要一星期休一天,每天灸5个穴位,每个穴位10分钟是底线,有的用随身灸可灸至1个小时,要因人而异,自己的感觉很重要,保健灸更可随意些,切不可过急。
另外阴虚火旺的、热证的适不适宜艾灸,是有争议的,我们的 经验 是可以的,可以以火渲火,以火泻火。但其灸法不易用器具,器具灸大都是补的,需要用手工雀啄灸法,即手拿艾条在适当穴位处上下移动,一下一下刺激灸,这种情况大家要注意下,不要随便灸。
4、控制艾条质量和烟量,适当的艾烟是艾灸必须的,艾烟里的艾精油可以安神、杀菌消毒、渗透经络,走三阴,尤其对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是必须的。但是烟量过大会使人头晕、易于上火,尤其是次的艾条,假的艾条,不可不察。
5、灸前灸后多喝温开水,艾灸属火,可加速新陈代谢和体液循环(我们艾灸时,很多顾客中间要上好几次厕所),补充适当的水分很重要,以温开水为宜。
艾灸排毒反应
1.与排淤血有关的反应
淤阻在体表经络之中的淤血,以瘀斑方式排出瘀阻在胃肠则多以深褐色或酱黑色大便排出,瘀阻于心肺则多以痰中带血丝血块为主外排,瘀阻于胞宫的多随经血外排,甚至里面有组织包块或烂肉,有痔疮的人会暂时出现便血的现象,颜色很暗深。
2.与睡眠有关的反应
绝大多数人灸疗后睡眠状况都会发生变化,有的艾灸后先是浑身无力,嗜睡,之后连续失眠数天,一般失眠时也没有疲乏无力,头脑昏沉,不思饮食的感觉。有的先失眠十来天之后转入一天到晚都想睡。最后的结果都是睡眠恢复正常失眠:艾灸后常常会有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很疲乏无力,或嗜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这时如果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反而因为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此时,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药来凑够睡眠的时间,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灸中脘还会很快改善脾的功能。
3.发热反应
发烧反应属于全身综合性的剧烈反应之一。多在自身康复机能完全发挥作用后出现,表示气血旺盛,体质增强,是机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一般发高烧反应,体温在39-40度,反应持续时间一周左右,少数低烧患者,体温在37.5度至38度之间时,反应持续十几天甚至一至两个月。
4.与排风寒有关的反应
据临床观察,大多数患者都有风寒外排的反应,多以打喷嚏,流鼻涕,感冒,咽喉痛,关节痛,放屁等形式出现,或从头顶,四肢末梢往外冒凉气,更有甚者全身或半身发冷,盖两床厚被都无济于事,量体温还正常,反应持续时间多为一两天或三五个月不等。
5.与排郁气有关的反应
郁气的外排以烦躁易怒,看谁都不顺眼,悲伤或委屈易哭等情绪变化为主,多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肝胆区和反射区酸痛等反应。特别是性格内向而又心胸狭窄的女性病人多此类反应,反应持续时间一般数小时至1-3天,少数患者可达数月之久
6.与排痰湿有关的反应
排痰湿多以咳吐,痰变多,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水样稀便,胶凉样粘稠大便。头面、四肢浮肿,半侧身体浮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灸感可由最初的迟钝型转变成了敏感型
7.排火热邪毒有关的反应
排火热邪毒多以疮痒,痈肿,发烧,类似湿疹伴奇痒,面部或身体出现丘疹或好久以前长过脓包,现在又开始了,或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形式外排。放心,只要彻底的排出就好了。
艾灸的 方法 以及操作手法
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2、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
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3、艾卷灸
(1)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5、 温灸器灸
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根据身体的穴位又可以把艾灸的方法分为穴位艾灸、局部艾熏、全身艾熏三大类。
【穴位艾灸】
取艾条一支点燃后,在穴位上方约10~30mm处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至皮肤温热发红,而又不致灼痛或烧伤皮肤为宜。
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也可以配合各种艾灸器使用,如温灸盒、温灸架等,主要是为了固定艾条、使用方便。
温馨提示: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要灸的穴位或患处,进行熏烧
回旋灸: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
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按照上面正确的方式艾灸,如果发现皮尤有灼痛或是灼烧感,那就要检查一下艾条的质量了。
【局部艾熏】
将用3~6根艾条,用胶带捆成一排,距离皮肤10~30mm,上下来回艾熏。
艾灸方法示例:
如痛经,用6根艾条,来回熏小腹至肚脐,一周2次,一次30~40分钟,促进小腹的血液循环。
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条从颈部风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钟左右。在艾熏时,一定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不能受凉。
如腹部受凉、腹泻等,可以用几根艾条熏小腹至肚脐的位置,可以祛寒。
【全身艾熏】
夏季用6~8根艾条(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点燃。将蒸好的姜片贴在后背上(艾灸之前将生姜切成拨片,上锅蒸软备用)。点燃的成排艾条,保持离姜片半寸到一寸的距离,上下慢慢移动,通常熏30~40分钟。
在小腹及肚脐的周围都贴上姜片,上下熏20~30分钟。
在双小腿的外侧、内侧,从脚踝至膝部上下、来回各熏30~50下。
同时提醒读者:在全身艾灸之前,需要做适当的准备工作;首先用3片生姜,10粒红枣(去核),10粒桂圆(去核),加水煮15分钟,倒入粉碎机打成糊状喝下;这样做主要是能够做到养生补阴。
猜你喜欢:
1. 艾灸的排毒反应
2. 艾灸后的排毒反应
3. 做完艾灸会有什么反应
4. 艾灸排毒反应
5. 灸后出现口干舌燥怎么办
6. 艾灸的好处和注意事项
2. 慢性湿疹艾灸哪里最好
艾灸取穴:
湿疹部位、足三里穴、涌泉穴、合谷穴
操作:湿疹部位、合谷穴回温和灸,每次每处15-20分钟答,1日一次。
足三里、涌泉可用艾灸罐等器具艾灸,每次40分钟,每日1次。
原理:艾灸能补充人体的纯阳之气,是湿邪的克星,艾灸湿疹部位能直达病灶、驱邪外出。艾灸足三里具有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的作用,涌泉穴有明显的补肾阳的作用。
3. 手上长了湿疹,用艾灸能治疗么
一般出现湿疹和过敏有关系,也可见于接触到其它异常物质导致,不建议采取艾灸治疗。出现湿疹,可以外用百宝霜,丹皮酚软膏,紫草软膏等药物治疗,另外可以根据病情口服开瑞坦等抗过敏药物治疗。也可以到医院皮肤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注意皮肤卫生,不要吃辛辣食物。
4. 艾灸能治脸上湿疹吗
同事体寒,她每天用滚水泡艾叶熏脸,有效果。
5. 关于过敏性湿疹艾灸治疗你了解多少你听说过哪些呢
过敏性湿疹,也就是由于接触到过敏原而导致出现过敏反应,继而引发湿疹症状,患者多会有丘疹、瘙痒等表现,对于此病的治疗则可以选择通过药物、中药、艾灸等方法来进行,那么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过敏性湿疹艾灸治疗方法。
过敏性湿疹艾灸治疗
1.曲池穴
位置: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艾灸方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合谷穴和曲池穴熏灸。 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而不灼痛为宜,每次灸15-3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
功效:清热,除疹止痒,降逆活络,祛风解表
关于过敏性湿疹艾灸治疗方法就介绍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艾灸对于过敏性湿疹的治疗是很有效的,此病患者则可以选择通过这种方法来进行调理,帮助促进病情的快速恢复。(注:以上内容仅供了解,具体的操作须让专业医师来进行。)
6. 起湿疹的时候能做艾灸吗
可以的,。
7. 如何用艾灸熏烤治疗湿疹
要是想要用艾灸烘烤治疗湿疹的话,那么就一定要懂得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不专业的话就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所以要懂得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
8. 长湿疹怎么艾灸
湿疹艾灸主要取穴:
阿是穴:皮损局部。
曲池:屈肘90°,肘横纹拇指侧纹头端。
足三版里:外膝眼正中直权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旁开1中指宽。
三阴交:足内踝高点上3寸。
阴陵泉:膝关节内下方高骨下凹陷中。
解析:疏调皮损局部经络之气,祛风止痒;曲池行气活血,疏风止痒;足三里健脾化湿,补益气血,标本兼顾;三阴交,阴陵泉运脾化湿,除肌肤之湿热。
施灸方法:
1.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可施行艾条灸,麦粒灸或温针灸法。
2.皮损局部阿是穴用艾条灸法。
3.阴陵泉一般不就,可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再加拔气罐。
4.急性期每日1次,慢性期隔日1次。
9. 久季草艾灸贴怎么用是否所有人都适合艾灸
工具:艾灸贴、打火机、点火器
方法:
1、 久季草艾灸贴是利用创新的底座储温式持久储温50°-65°的艾灸贴。
2、 准备好打火机、蜡烛或点火器,点燃蜡烛或点火器
3、 从艾灸贴里拔出艾条
4、 把艾条插入点火器点燃至2mm
5、 当艾柱点透后即中心圆孔充分燃烧泛红光
6、 把点燃后的艾条插入钟形罩
7、 把底部的保护膜撕掉,可以看到胶贴
8、 寻找好穴位,把艾灸贴贴到需要艾灸的穴位上就好了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艾灸
中医认为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最好的方法,因艾灸所用的主要原料为艾草所制,是一种纯阳植物,加上火力的物理作用,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艾草用于灸疗,可起到祛湿逐寒、回阳救逆、固本壮阳的功效。
然而艾灸虽好,并不是什么人都适合艾灸。艾灸也有它的禁忌证,比如大醉、大怒、大惊、大喜、过劳、过饱、过饥饿时禁灸,皮肤过敏者、孕妇肚腹部位、妇女月经量奇大者不宜艾灸。此外,对于一些精神病、患有传染病之类的人群都不适宜做艾灸。
哪些人最适合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证明了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方法,它操作简易,安全有效,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和使用。《扁鹊心书》说:“人无治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这是指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养生灸。
艾灸养生是现代人“亚健康”人群都想用的保养方法,让人在休闲享受中就能恢复健康。保健、美容,可以说是是现代养生保健的潮流方向。现在都市人群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都市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艾灸养生是最好的调理手段;需调理风湿、类风湿、关节肿痛的人群;免疫力低下、易疲劳、易上火人群;失眠、神经衰弱人群、更年期综合症人群;颈椎酸胀、肩周疼痛、腰肌劳损人群;手脚麻木、手脚冰冷、气血不通人群;对美白、瘦身(减肥)、滋润(保湿)皮肤的人群都有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艾灸可以通过经络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所以艾灸的适应人群很广泛,对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以及种慢性病的治疗都可采用艾灸来治疗。
(1)内科病症:如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呃逆、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失眠、头疼、头晕、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中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慢性前列腺炎、阳痿、早泄等。
(2)运动系统病症:如颈椎病、肩周炎、落枕、网球肘、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皮肤外科病证:如带状疱疹、白癜风、斑秃、银屑病、冻疮、神经性皮炎、黄褐斑、荨麻疹、湿疹、疝气、痔疮等。
(4)妇产科病症: 如带下证、子宫脱垂、习惯性流产、胎位不正、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症等。
(5)五官科病症: 近视眼、麦粒肿、老年性白内障、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眩晕症、复发性口疮、口腔溃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