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过敏性湿疹中医怎么治疗方法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过敏性湿疹中医怎么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 2022-09-15 08:51:11

⑴ 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有哪些

湿疹复是一种具有多形性皮制疹及渗出倾向,伴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的皮肤炎症。可多年不愈。

中医治疗湿疹的话建议用以下三种方法去除:
方法一:艾叶洗澡:
将新鲜的艾叶晒干或者直接去药店购买干艾叶,取四珠的量,清水洗净去除杂质,放入大锅中加水煮开,然后小火继续煮5-10分钟左右,然后将艾叶捞出,将药汁导入澡盆中,水温降至40℃左右时,即可开始洗澡,一天洗一次或隔天一次。
方法二:马齿苋
把采来的马齿苋览洗净,放在开水里煮15分钟,待凉后再擦洗有湿疹的皮肤患处。建议每天洗两三次即可,早晚至少各一次。

方法三:取碧幽诗洋甘菊清湿蕴肌霜。
蘸取适量后直接在湿疹患处进行涂抹,待皮肤自动吸收即可。每日可涂抹3次。

⑵ 湿疹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病情较慢。湿疹急性发作期,患者皮肤出现明显的红斑和水泡。慢性期的主要表现是皮肤粗糙、肥大,会发生苔藓样的变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湿疹容易反复发作,除了治疗外,还要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


3.衣服要穿得宽松

湿疹患者必须选择宽松舒适的衣服。衣服太贴身的话,皮肤会擦伤。湿疹症状加重。要选择纯棉通风好的衣服。有助于皮肤部位的愈合。平日里穿的衣服要勤洗。暴露在阳光下可以防止细菌繁殖。

4、不挠皮肤

要记住,湿疹会导致皮肤瘙痒症状,不能用手挠。请记住,如果皮肤不慎受损,很容易感染,对疾病的治疗和控制没有帮助,手上细菌很多,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5、不吃刺激性食物

湿疹患者出现皮肤症状后,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吃火锅、烧烤、小龙虾等刺激性食物。摄取这种刺激性食物会加重患者的湿疹症状。多吃绿豆、莲子、苦瓜等有清热保湿作用的食物,有助于病情恢复。

⑶ 小儿湿疹中医治疗方法

湿疹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患者多为小儿。小儿湿疹是一件让我们的家长都非常头疼的事情。那么家有小儿湿疹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小儿过敏性湿疹会遗传吗?小儿湿疹怎么治疗?以及小儿湿疹的其他相关知识。


小儿湿疹的其他相关知识

Q1:小儿湿疹会遗传吗

A:婴儿患湿疹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与身体是特异反应素质有密切关系。

患湿疹的宝贝往往有家族过敏的倾向,大多容易并发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

当然,如果我们的家中有人有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这也会诱发湿疹。

湿疹患儿多是因消化道对牛奶、蛋、鱼等蛋白质过敏而引起皮肤炎症,但也可因吸入花粉、灰尘、丝、毛纤维或接触涂料、油漆、玩具、肥皂、湿热而引起过敏,并加重病情。

有时,还与预防接种有关,因此可以认为湿疹与遗传因素有关。

Q2:宝宝患湿疹,涂抹激素类药膏,会不会导致性早熟

A:治疗湿疹,我们可以用一些抗过敏药物。

虽然外用的激素类药膏对于婴儿湿疹见效快,可使皮疹治愈或很快缓解,一般来讲在短期之内不会留有什么后遗症,但却很容易复发。

而且,这类药膏是通过皮肤角质层吸收的,使用时间较长,会引起皮肤毛囊角化、扩张,使皮肤萎缩、多毛及毛细血管扩张。

但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不是由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所以没有促进性腺发育的作用。

Q3:宝宝在母乳喂养期间患湿疹,妈妈怎么办

A:当宝贝皮肤出现湿疹时,哺乳的母亲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必须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鱼、虾和海鲜等“发物”。

应该多饮鲜橘汁,多吃其他新鲜水果,以免母乳具有刺激性,加重宝贝湿疹。

Q4:小儿湿疹可以看中医吗

A:中医认为,婴儿发生湿疹是因母亲在孕期或平时经常食用甜腻、辛辣食物,遗热于婴儿或婴儿后天失于调养,汗渍伤及肌肤所致。

目前中医多采用清热利湿、养血祛风的中药进行治疗,不过具体怎样治疗最好让医生根据婴儿的.实际情况开方下药。

Q5:过敏引起的小儿湿疹怎么办

A:当发现某种食物明显诱发宝贝发生湿疹时,应该马上避免再喂食。比如宝贝对鸡蛋清过敏,可以让宝贝暂时只吃蛋黄,不吃蛋清。

煮熟的蛋黄和蛋清之间的薄膜是卵类粘蛋白,很容易引起肠道过敏。即或日后也应该从少量蛋清开始喂食,然后再根据宝贝的反应一点点增加。

Q6:宝宝反复患湿疹,会一直持续到长大吗

A:虽然宝贝患了湿疹后,皮疹会时好时坏,反复发作,但大多都在1岁以后逐渐好转,不再发作,很多患儿可以在2岁以内自愈,只有少数遗留到儿童或成人,伴随终身。

但如果是异位性湿疹,则从婴儿期发病,一般延续到2岁以上。

Q7:害怕宝宝对新添加辅食过敏,该怎么办

A:给宝贝添加新食物时,最好从很少的量开始,以后一点点逐渐增加。一般来讲,如果10天左右宝贝没有出现过敏反应,再增加摄入量或从少量开始增加新食物。

Q8:宝宝已经患湿疹怎么办

A:皮肤出现轻度瘙痒时不用服药。当宝贝因瘙痒而不停地哭闹,以致影响睡眠和食欲,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抗过敏药。

同时还可适量服用一些维生素C、B1、B6片,以减轻宝贝的痒感,能安静入睡,有利于病情恢复。如果湿疹部位的渗出液不多,可在医生指导下涂抹一些外用药物。

如果是渗出液较多,以2%的硼酸溶液进行外洗,并用清洁纱布湿敷;如果湿疹严重,一定要带宝贝到医院诊治,不可随意使用土方、偏方自行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Q9:宝宝患湿疹,饮食该注意什么

A:首先避免让宝宝过量进食,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少加盐和糖,以免造成体内水和钠过多的积存,加重皮疹的渗出及痛和痒感,导致皮肤发生糜烂。

还应注意少给宝宝鱼、虾类、牛羊肉和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菜汁、胡萝卜素、鲜果汁、西红柿汁、菜泥和果泥,以调节和减轻皮肤的过敏反应。

小儿湿疹的护理方法

湿疹虽然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但护理非常重要。房间里要通气良好,适宜保持在18℃左右,不宜太干燥,也不宜太潮湿。

平时注意不要给宝贝穿着或包得太多、太厚,避免强光照射皮疹,以免受热后加重湿疹,也不宜给宝贝穿丝毛或化纤内衣内裤。

对于皮疹渗出液较多的宝贝,不可用温热水清洗皮疹部位,更不能用碱性大的皂水刺激,否则皮疹会更为加重。提醒一点,在湿疹发作急性期,最好暂缓进行预防接种。

小儿湿疹会留下疤痕吗

宝宝患了湿疹后,对宝贝的皮肤护理非常重要,如果皮肤引发细菌感染伤及到真皮,容易在皮肤上留下难看的色素沉着或瘢痕。

甚至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最好用清洁纱布把容易受到磨擦的皮疹包住,避免磨擦刺激。把宝贝的指甲剪短,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一定要注意与其它化脓性皮肤病患者隔离,避免细菌发生交叉感染。

宝宝湿疹可以用去手癣和脚癣类药物吗

虽然中医将湿疹称为奶癣,但出自何处无法考证。实际上它不是一种癣,而是一种与身体特异体质有关的疾病,所以不能使用治疗手癣或脚癣的药物。

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失调,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所致。临床上分干性(丘疹性)、湿性(糜烂性)两型。常反复发作,并多伴有胃肠道消化障碍症状。

临床治疗多用内外兼治法,内服药以清热、解毒、凉血、渗湿为主,外用药根据干性、湿性之不同,予以不同处理。

临床证治如下

1、干性(丘疹性)

病例疹如粟粒大,痒痛相兼,起白屑如疥癣,疹隐红而干燥,此多偏热。

内服药

治以清热解毒为主。处方举例:连翘9g、黄柏6g、马齿苋9g、青黛3g、地肤子9g、蝉衣3g、泽泻9g。

外用药

①一支蒿9g、元明粉3g、败酱草15g,煎浓液外洗,或②鲜马齿苋(适量)洗净捣成泥外敷,每天换药1次。

2、湿性(糜烂性)

病例湿疹部浸润渗出液较多,或有脓性分泌物,重者可融合成片或延及全身,有腥味,局部发红且痒甚,此多偏湿。

内服药

治以凉血渗湿为主。处方举例:生地9g、青黛3g、败酱草15g、紫草3g、马齿苋9g、荷叶6g、地肤子9g、土茯苓9g。

外用药

①青黛粉3g、黄柏粉9g、混合外撒,或香油调匀外涂,每日1~2次;或②轻粉3g、松花粉9g、黄柏粉9g、青黛粉3g,香油调匀外涂,每日1~2次;或③苍术粉、黄柏粉等量,植物油调外敷,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①湿性时只敷药,忌用热水洗,待其结痂后痂落自愈;②干性、湿性均忌食辛辣、鱼腥、刺激性食物。


⑷ 中医怎么治过敏性湿疹比较有效

湿疹为常见皮肤病。它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古人称之为“浸淫疮”、“旋耳疮专”、“属绣球风”、“奶癣”等,其症状均为湿疹表现。对于过敏性湿疹的治疗,雷托皮康的效果比较全面和理想,治疗的同时注意日常护理保健,一般治愈后不会复发。日常保健要做到不去抓、不用热水敷,同时避免吃一些比较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湿热证: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为皮肤发红,出现丘疹,或小米粒状红疹,顶端起水泡,痒,抓破后流水,浸淫成片,可结痂,伴口干少饮,小便色黄,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治宜清热祛湿,可选用:
①黄芩6-1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苦参12克,车前草15克,猪苓10克,水煎服。
②土茯苓15-20克,苡米30克,木通10克,蒲公英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③苦参50克,蛇床子30克,苍耳子15克,水煎取药液洗患处。

⑸ 过敏性湿疹最佳治疗方法

湿疹的辨证论治
湿热型
【证见】
皮肤可见红斑、肿胀、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较多,浸淫成片,瘙痒较剧烈。可伴有发热,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佐以祛风。
【方药】
1.主方
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2克。剧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风热型
【证见】
皮肤见红斑、丘疹、鳞屑、结痂,或有少量渗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佐以利湿。
【方药】
1.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各12克,蝉蜕9克,生地黄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鱼腥草30克,金银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
瘙痒较剧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渗液偏多者,加土茯苓30克、木通12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颗粒(根据银翘散原方配制成的冲剂),口服,每次1-2包,每日2~3次,温开水溶解后服。
(2)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血虚风燥型
【证见】
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脱屑,或见头晕乏力,腰酸肢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治法】
养血祛风。
【方药】
1.主方当归饮子(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当归、防风各12克,川芎、荆芥各9克,白芍、何首乌、丹参、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瘙痒难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蛎各30克(先煎),夜交藤、酸枣仁各15克。某一阶段见糜烂、渗液者,加萆薢15克、土茯苓30克、泽泻12克。
2.单方验方:千斤首乌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
处方:千斤拔30克,何首乌15克,乌豆衣12克,当归、蝉蜕、苦参、白鲜皮各9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湿疹的外治法
1.急性湿疹
(1)早期见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而未见糜烂、渗液者,可用石珍散或二妙散、六一散等外扑,或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涂。
(2)红肿、糜烂、渗液多者,宜用下述中药或中草药煎水待冷湿敷。常用中药、中草药:黄柏、地榆、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叶、侧柏叶、苦参、九里明、三桠苦、黑面神、火炭母等。选5—6味各30克,或用皮肤外洗二方,煎水冷湿敷,也可用绿茶叶水湿敷。
(3)湿敷间歇期,或经湿敷渗液已明显减少者,可外涂青黛散油或二妙散油,也可外涂炉甘石洗剂。
2.亚急性湿疹常选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必要时(渗液较多者)也可湿敷。并可选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二妙散油或青黛散油外搽,或用石珍散水调外搽。
3.慢性湿疹可选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并选用5%~10%硫黄软膏、5%一10%黑豆馏油软膏或青黛膏外搽。

⑹ 过敏性湿疹怎么治好得快

过敏性湿疹首先看湿疹的类型,过敏性湿疹的治疗方法跟类型是有关系的。湿疹如果没有明显的渗出、出水,治疗方法是甘伯宗乳霜涂抹治疗。

⑺ 治疗湿疹的36种常用中药

一、祛风类药

1.防风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肺,脾经。

功效解析: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医学启源》记载,防风“主治诸风及祛湿也”。防风辛温发散,可治疗一切风邪,而且在祛风药物中作用比较温润,祛风而不伤阴液。皮肤科常用其与荆芥配伍,增强止痒之效,治疗湿疹伴瘙痒者。

现代研究:防风含酚类物质、甘露醇、有机酸等,有解热发汗作用,并能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抑制组胺释放。

2.刺蒺藜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肝,脾经。

功效解析:刺蒺藜具有散风行血,疏肝明目的功效。因其辛散苦泄,能祛风止痒,常与防风、荆芥、地肤子等祛风止痒药相配,增强止痒效力,用于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还可用与何首乌配伍,一补一散,既可养血,又能疏风止痒,适用于湿疹日久,血虚风燥,症见皮损肥厚、干燥脱屑、瘙痒甚者。

现代研究:刺蒺藜含挥发油、皂甙、黄酮类化合物及微量生物碱等。皂甙可以抑制机体衰老过程中某些退化性变化。刺蒺藜提取物有抗过敏作用,并能改善皮损部血液循环状态。

3.全蝎

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归肝经。

功效解析:全蝎具有祛风止痒,通络止痛,解毒散结的功效。《玉楸药解》中记载全蝎:“穿筋透节,逐湿除风。”就是说其药力能够入络脉,祛除深藏于其中的风湿邪。因其祛风而止痒故可用治风邪入络引起的皮肤瘙痒。临床则多用来治疗慢性湿疹伴皮肤瘙痒者,效果良好。全蝎与蜈蚣配伍使用,两药走窜搜剔,可以增强祛风活络、息风止痉的功效。另外,全蝎还善解毒,有以毒攻毒散结的作用,尤适宜于风毒恶血蕴结肌肤引起的顽固性瘙痒、皮肤增厚者。

现代研究:全蝎含有蝎素、氨基酸、无机元素、甜菜碱、胆甾醇、蝎酸等成分,具有抗惊厥、抗癫痫、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全蝎与蜈蚣配合使用可达到止痒的原因,与两药均有镇静作用,可降低皮肤神经末梢的敏感性有关。但二药均有毒,用量过大可引起溶血反应,临床曾有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因此,使用时应注意剂量。

4.僵蚕

性味归经:味辛、咸,性平。归肝、肺、胃经。

功效解析:僵蚕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僵蚕可治“皮肤风疮”。因其祛风止痒,多用于治疗湿疹伴皮肤瘙痒者;又因其有疏风热的作用,可治疗风热蕴结肌肤引起的湿疹,常与桑叶、菊花等疏散风热药配伍使用。

现代研究:僵蚕主要含蛋白质、脂肪、草酸胺,以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醇水浸出液有抗惊厥作用,体外试验有轻度抑菌作用。

二、祛湿类药

1.苍术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解析: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可祛上、中、下三焦之湿。因其有特异香气,还可以进行香疗,即中医理论所说的“芳香辟秽”。中医认为,身体异味,如腋臭、口臭、汗臭等,真正原因是机体内有湿热,体表孔窍是散味的“门窗”。香疗可以疏通体内代谢,祛湿热,让身体“门窗”自然散发清香。使用苍术时,需要注意因其性味辛温,不宜用于有热象证候者。

苍术对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尤为适宜。如果伴有面色无华,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小便不黄等脾虚症候,可与白术、茯苓、泽泻配伍使用。若伴胸闷恶心,腹胀等气滞症状,常与陈皮、厚朴合用,增强除湿理气的效力。

现代研究:苍术含挥发油,并含丰富的维生素A,有助于皮损部位愈合。

2.厚朴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解析:厚朴具有燥湿消痰,温中下气除满的功效。中医认为,性味苦燥的药物可以祛除湿邪。厚朴苦燥辛散,能祛湿邪,同时,因其性温可下气除胀满,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治疗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常与苍术、陈皮同用,如平胃散。

现代研究:厚朴甲醇提取物和厚朴酚对皮肤肿瘤有抑制作用。

3.茯苓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解析:茯苓具有渗湿健脾的功效。《世补斋医书》记载,茯苓可以行水,又可行湿。皮肤科常用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泛发性湿疹,证属脾虚湿盛者。临床上多同山药、白术、薏苡仁配伍,达到健脾利水之功,如参苓白术散、朱仁康的健脾除湿汤等。

现代研究:茯苓含糖类、酸类物质,有抗菌、利尿的作用。

4.薏苡仁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解析:薏苡仁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清热排脓的功效。因其性凉,能清热而利湿,又能健脾,临床常用治湿疹证属脾虚湿盛型。常与人参、白术、茯苓配伍,如参苓白术散。薏苡仁除了是一味中药外,还是一种美容食品,经常食用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雀斑、老年斑、妊娠斑,对粉刺、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现代研究:薏苡仁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薏苡仁酯为有效成分之一,可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炎作用。

5.车前子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效解析:车前子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车前子可利水道,除湿痹。且本药利湿而不伤阴,车前子利水作用大于清热作用。车前子与健脾祛湿药配用,可利湿止泻,用治湿疹水疱明显,皮肤湿烂者;与清热利湿药同用,增强清热效力,并通过利小便的作用使湿有出路,如配伍龙胆草、黄芩、泽泻、通草之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治疗证属湿热的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等。

现代研究:车前子含黏液、琥珀酸等,有利尿作用。

6.茵陈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解析:茵陈具有利湿退黄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其祛湿作用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为治湿热黄疸的要药,还可用治小便不利,风痒疮疥。茵陈配伍清热药,如茵陈蒿汤,用于治疗湿热内蕴的湿疹。

现代研究:茵陈含香豆精、茵陈酮、茵陈挥发油,有利胆解热作用,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7.萆薢

性味归经:味苦,性平。入肝,胃,膀胱经。

功效解析:萆薢具有祛风除湿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萆薢为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祛风湿功效显著,能治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临床常配伍茯苓、薏苡仁、扁豆以健脾除湿,治疗脾虚湿浊不化之急性、亚急性湿疹。

现代研究:萆薢含薯蓣皂甙,有抗真菌作用,并能扩张末梢血管。

8.藿香

性味归经:味辛、微,性温。入脾,胃,肺经。

功效解析:藿香不仅具有芳香化湿、祛暑辟秽、和中止呕的功效,又可以健胃,助脾胃正气。《本草正义》记载,藿香芳香而猛烈,温煦而燥烈,能祛除阴湿邪,同时助脾胃正气,是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有效药物。皮肤科常用来治疗暑湿引起的皮肤病,如亚急性湿疹、皮炎等,如藿香正气散。

现代研究:藿香含挥发油,促进胃液分泌,并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三、清热类药

1.黄芩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经。

功效解析: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尤其善于清中上焦的湿热。金代医家张元素归纳黄芩泻热功效显著。皮肤科常用其治疗皮炎湿疹类过敏性皮肤病,辨证属湿热者。清代名医邹澍总结张仲景使用黄芩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黄芩与黄连配伍,清中焦之湿热。现代临床中也常使用黄芩与黄连配伍来增强清热燥湿力量。黄芩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对热毒疮疡有治疗效果。

现代研究:黄芩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而且不易产生抗药性。黄芩苷对皮肤和指甲的致病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2.黄连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解析: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其清热燥湿作用大于黄芩,并且对中焦湿热最有效,而且善于清心经实火。中医认为,火分为实火或虚火,实火多为外感邪气,治宜泻火,若外邪已伤阴则泻火同时还要滋阴。虚火为阴虚而不制阳,治疗宜滋阴,若阴损及阳则需阴阳共补,不过仍以滋阴为主。

黄连可内服或外用治疗湿疹、痈肿、颜面红斑等。黄连配伍黄芩、栀子可治疗急性湿疹皮炎类疾病,辨证属湿热证者,又因黄连可清心胃之火,故心胃经有实火而兼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表现的,使用黄连尤为适宜。黄连制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单味黄连外洗亦有收敛止痒作用,可治疗阴囊湿疹、下肢湿疹。外涂黄连浸汁,可治耳道流脓。

现代研究:黄连主要成分是小檗碱,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同时还能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对抗过敏反应。黄连煎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黄柏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解析: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长于清泄下焦湿热,也是治疗湿疹最常用的外用药之一。内服可用于因湿热下注、瘀阻经络而引起的诸多皮肤病,症见焮红肿痛、溃破渗出等均可使用,尤其对下肢皮肤病效果较好。若外用该药,还有清热燥湿,收敛疮面的作用。常与苍术配伍使用,即二妙散。皮肤科对湿热见症明显的湿疹,手足汗疱症,脂溢性皮炎等可用此方。

现代研究:黄柏含小檗碱,具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黄柏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

4.龙胆草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析:龙胆草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龙胆草皆能治愈。可见其清肝胆热功效显著。因此,龙胆草常用于治疗以湿热为主证的急性湿疹、过敏性皮肤病,方用龙胆泻肝汤、清热除湿汤(赵炳南创制)等。龙胆草配伍苦参、栀子、黄柏、车前子效力更强。外用龙胆草单味药水煎冷敷,可以治疗急性湿疹。

现代研究:龙胆草含龙胆苦苷、当归苦苷等苷类苦味成分,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对常见细菌及致病性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5.苦参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解析:苦参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功效,自古就是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主药。《本草图经》就评价苦参“古今方用治疮疹最多”。因其清热燥湿止痒,治疗湿热所致的急性湿疹、皮炎效果显著,且常用于治疗阴囊湿疹。内服外洗均有较好疗效。常与蛇床子配伍,蛇床子燥湿杀虫,二药相合,煎水外洗,燥湿功力更强,且寒热相济,可以治疗寒热属性不明显的男子阴囊湿疹。

现代研究:苦参含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苦参碱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而且具有类似皮质激素的抗炎、抗过敏效果。

6.玄参

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解析:玄参具有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的.功效。因其既清热泻火,又可滋养津液,所以热毒实证、阴虚内热证均可使用。临床常用于慢性湿疹迁延日久,证属阴伤有虚热者,因病程较长,以致耗阴伤血,生风化燥。常见皮损浸润肥厚,干燥脱屑,瘙痒剧烈,常有舌红苔花剥或舌淡苔光。朱仁康老中医创滋阴除湿法,治疗此型湿疹,方用滋阴除湿汤,便以玄参为其中一主药。

现代研究:玄参含生物碱、糖类、甾醇、氨基酸、脂肪酸、微量挥发油、胡萝卜素等。玄参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此外,本品对多种致病性及非致病性真菌还具有抑制作用。

7.白鲜皮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脾,胃经。

功效解析:白鲜皮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燥湿的功效。《药性论》记载,白鲜皮可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为皮肤科常用药。常与苦参、地肤子配伍,煎汤内服、外洗,治疗风热湿毒所致的湿疹、外阴湿疹、阴囊肿痛。

现代研究:白鲜皮含白鲜碱、白鲜内脂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明显抑制变态反应,减少病变部炎症渗出,促进皮损愈合。

8.金银花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解析: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是治疗疮痈的要药。清代陈士铎对金银花大加赞赏,认为金银花最能消火热之毒,主张清火热之毒必用本药。临床中金银花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等辨证属湿热而热象明显者。热象明显且有化毒趋势,常见皮肤大片红斑、丘疹,皮色焮红灼热,疼痛。常与连翘、蒲公英、地丁配伍,以清解热毒,如五味消毒饮。

现代研究:金银花含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类,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金银花茎叶提取物能明显的抑制真菌生长,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金银花水煎剂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

9.青黛

性味归经:味咸,性寒。归肝,肺经。

功效解析:青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其性寒能清热,味咸可入血,故能清热解毒,消斑。临床上青黛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药疹、过敏性皮炎等,尤其适用于血热引起的皮肤红斑、热痛。外用可与黄柏、石膏等配伍。

现代研究:青黛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青黛中分离出的色胺酮对皮肤病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0.土茯苓

性味归经: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

功效解析: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的功效。其功效能入络,清除湿热蕴毒。土茯苓汤最早是用来治疗比较严重的疮毒的,据说,土茯苓还是治疗梅毒的要药。作为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汤对于一般的“湿热”也有明显的功效。现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疮毒以及湿热久郁的湿疹。

现代研究:土茯苓根茎含皂苷、鞣质、树脂等。土茯苓苷能给肌肤补充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促进人体自身对皮脂的调理,达到平衡。鞣质等酸性成分及其衍生物有滋养肌肤,抑制炎性反应的作用。

11.马齿苋

性味归经:味酸,性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解析: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血消肿的功效,对治疗痈肿毒热有明显疗效。如《医宗金鉴》记载的马齿苋膏即以马齿苋鲜品捣烂外敷,治疗血热毒盛的肿疡。现代临床多用其煎汤外洗,单味水煎剂有明显收敛、消炎、止痒作用,所以,常用于治疗急性湿疹,有渗出糜烂者。

现代研究:马齿苋含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钾盐,及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P等,具有抗菌作用,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过敏作用。

12.地肤子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解析:地肤子具有利湿清热止痒的功效。《本草原始》记载,地肤子可以去皮肤中湿热,皮肤外湿痒。临床常用与白鲜皮、苦参、黄柏同用,煎汤外洗,治疗湿疹伴瘙痒者;与猪苓、泽泻、车前子配伍可以清利下焦湿热,止痒。

现代研究:地肤子含苷类及生物碱、维生素A等,有保护皮肤、抑菌的作用。

四、理血类药

1.生地黄

性味归经:味甘,性凉。归心,肝,肾经。

功效解析:生地黄具清热滋阴,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珍珠囊》记载生地黄“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因其有凉血的功效,所以,可以清解血分热毒,可用于治疗血热毒盛型湿疹。常与黄芩、丹皮等配伍。又因其能润燥生津,也可用于治疗血虚风燥之慢性湿疹。

现代研究:生地黄含地黄素、甘露醇、生物碱、β-谷甾醇、菜油甾醇等成分,具有抗辐射、保肝、降低血糖、强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

2.当归

性味归经: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解析: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全当归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称“归尾”,全体称“全归”。 《本草新编》记载:“当归,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无毒。虽有上下之分,而补血则一。”当归头止血,当归身和血(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当归尾破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虽然当归有头、身、尾之分,功效也略有不同,但补血为其最大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证的慢性湿疹。常配伍白芍、熟地以养血润燥。

现代研究:当归含挥发油、酯类、菸酸、维生素A类等。当归提取物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致炎物质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作用。当归煎剂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并且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3.赤芍

性味归经:味苦,性凉。归肝经。

功效解析:赤芍具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因其性凉入肝经,可凉血、活血化瘀,临床上适用于血热型湿疹皮炎等皮肤病。应用时常与丹皮配伍。

芍药以其根入药,有赤芍和白芍之分,应用时有人常把两者混淆。白芍味苦、酸,性凉,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白芍补血敛阴,凡虚寒腹痛、泄泻者慎服;赤芍活血凉血,凡血虚者慎服。

现代研究:赤芍含有芍药苷、苯甲酸、挥发油、树脂、糖类、淀粉等,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镇痛、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

4.紫草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心,肝经。

功效解析:紫草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紫草,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因其长于清理血分之热,所以可以治疗一切脏腑火热炽盛之实火病。常用于麻疹及其他热病发斑疹而斑疹紫暗,色不红活或疹出不畅等。常与赤芍、生槐花、白茅根等配伍。

现代研究:紫草含乙酰紫草素(水解后生成紫草醌)、紫草红、异丁酰紫草素等,有抗炎、抗菌作用,同时对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5.丹参

性味归经: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解析: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临床常用于慢性湿疹,湿热久郁而致血瘀者。与金银花、连翘、乳香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药配伍,用于治疗疮痈肿痛。

现代研究:丹参含丹参酮类、丹参醇类、维生素E等,能改善机体微循环,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丹参制剂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6.白茅根

性味归经:味甘,性寒。归肺、胃经。

功效解析:白茅根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其性寒,善清肺、胃之热,又因其可凉血止血,同时又有利水作用,故能导热下行。作用特点是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尤以热证而有阴津不足者,最为适用。

现代研究:白茅根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苹果酸、三萜烯、钾盐、白茅素、芦竹素、羊齿烯醇等,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其水浸剂有利尿作用。

7.莪术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

功效解析:莪术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功效。《本草经疏》记载:“莪术行气破血散结,是其功能所长。”莪术苦泄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破血消瘀,行气止痛。临床用于病情迁延日久,湿热毒邪瘀热互结于肌肤的慢性湿疹。常与活血药配伍应用。

现代研究:莪术含有的挥发油成分,有抑菌、抗炎作用,并能促进局部微循环。

五、补益类药

1.白术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功效解析: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白术炒用其健脾益气效力更强,临床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型的亚急性、慢性湿疹。常用炒白术配伍党参、茯苓等,以健脾除湿,同时佐以清热药,如参苓白术散。

现代研究:白术能显著增强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白术多糖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有恢复的作用。白术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能提高机体抗肿瘤反应的能力。

2.党参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功效解析: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血的功效。党参为常用补气中药,但其力量较人参弱,一般慢性虚弱病证都可选用。皮肤科常用其与茯苓、白术、黄芪配伍,以健脾益气,治疗湿疹属脾虚湿盛证。

现代研究:党参含皂苷、蛋白质、维生素、糖类、生物碱以及多种氨基酸等,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3.熟地黄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解析: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血,补精益髓的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熟地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熟地黄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临床常用其与当归、白芍配伍,治疗湿疹迁延日久,有血虚证候者。

现代研究:熟地黄含地黄素、维生素A、糖类及氨基酸等,有抗炎和减少渗出的作用。

4.沙参(南沙参、北沙参)

性味归经: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解析:南沙参具有清肺化痰、养阴润燥、益胃生津的功效;北沙参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南沙参与北沙参虽是不同科属的两种植物药材,但一般认为两药功用相似,但细分起来,南沙参偏于清肺祛痰,而北沙参偏于养胃生津。皮科用于治疗慢性湿疹后期,阴伤有热者。

现代研究:北沙参含生物碱,有降温、镇痛作用;南沙参含皂苷,有抗菌作用。

5.何首乌

性味归经: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解析:何首乌具有养血祛风,补益肝肾,乌须黑发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何首乌可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其性不寒不燥,是滋补的良药,其功效又在地黄、天冬之上。临床常用何首乌与天冬、麦冬、白芍配伍以养血润燥,用于治疗慢性湿疹而血虚风燥见症者。

何首乌的藤茎可入药,名首乌藤,又名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肝经,能养血安神,祛风止痒。《本草纲目》记载首乌藤:“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甚效。”可以治疗失眠多汗、血虚身痛、皮肤瘙痒,特别适宜湿疹肤瘙痒伴睡眠差者。

现代研究:何首乌含卵磷脂等细胞新生和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有利于皮损细胞新陈代谢和再生。

⑻ 湿疹有效治疗方法

湿疹一般都是有过敏源引起,主要靠找到过敏源尽量避免接触,如不严重是不用用药的,治疗湿疹不能用激素类药、副作用很大,如果严重推荐使用中药治疗,中药浴效果好、安全,治好后如常生活中多注意一些会降低复发的几率。
湿疹患应该从生活和饮食上加强防复发,用再好的药,不去预防也会复发,这种病不宜吃含热量高,及易上火的食物,平时多食一些凉血性能的茶,或草药。三分治疗,七分保养要记牢。
一般防治,发生湿疹后,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再刺激,切勿搔抓,热水烫,
肥皂洗及涂刺激。辛辣,白酒,海鲜,等不吃,避免热,或出汗,心要冷静,才不宜复发.
可预防湿疹的3种蔬菜
适当多吃以下三种蔬菜有助预防和治疗湿疹:
1、苦瓜
苦瓜内含奎宁。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之功。可用于治疗热毒、疖疮、痱子、湿疹等病症。
2、番茄
番茄内含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维生素E;还含有苹果酸、柠檬酸,钙、磷、铁及番茄碱等物质。具有生津止咳、健胃消食、凉血平肝、清热等功效。番茄中的果酸对维生素C有保护作用,故而能有效地补充维生素C;番茄碱有抑菌消炎、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所以外用番茄汁治疗湿疹可起到止痒收敛的作用。
3、韭菜
韭菜内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及钙。磷、铁、蛋白质、纤维素等。韭菜还有解毒祛湿的功效,故韭菜汁外搽可治湿疹。
1食疗
(1)薏米红豆煎:薏米30克,红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烂,酌加白糖,早晚分服。
(2)马齿苋煎:鲜马齿苋30~60克,水煎,每日分数次服用,并可配合外洗。
(3)冬瓜汤:带皮冬瓜250克,切块,煮汤食用。
(4)黄瓜煎:黄瓜皮30克,加水煎煮沸3分钟,加糖适量,1日3次,分服。
(5)绿豆海带粥:绿豆30克,水发海带50克,红糖适量,糯米适量。水煮绿豆、糯米成粥,
调入切碎的海带末,再煮3分钟加入红糖即可。
参考:中国皮肤科专家网

⑼ 中医怎么治疗过敏性湿疹

湿疹属于一种慢性的传染病,治疗起来比较慢。您可以选择艾叶外敷,也可以熬成汤一种进行洗澡,多次使用,效果很好,我记得医院有中纯中药成分的药膏不错,你可以去问问

⑽ 湿疹怎么治好得快用什么中药

中药治湿疹的方子有很多,没有所谓的特效一说,治湿疹的方子有茵陈五苓散、除湿胃苓汤、当归饮子等。
1.茵陈五苓散:
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之功能。用于湿热内蕴型引起的急性湿疹,表现为皮损较红、发病急、有糜烂渗出,患者舌质较红,舌苔较黄腻,脉弦滑有力等。服药期间禁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腥膻食物。对本方中药物过敏者禁用。
2.除湿胃苓汤:
来源于《医宗金鉴》,具有清热除湿,健脾利水之功效。用于脾虚湿蕴型引起的亚急性湿疹,皮损不红,糜烂渗出不严重,患者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治疗可用健脾除湿药如除湿胃苓汤。一般无副作用,但应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3.当归饮子:
出自《重订严氏济生方》,用于血虚风燥型引起的慢性湿疹,表现为皮损肥厚、苔藓化改变,患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可用当归饮子。用药期间禁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腥膻食物。
中药治湿疹的方子有很多,没有所谓的特效一说,应在中医辨证指导下对症治疗,方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