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问题困扰您,健康美白人人寻,就来皮肤美容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传单病疱疹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传单病疱疹

发布时间: 2022-06-19 16:50:14

A. 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什么意思

一、什么是eb病毒

EB病毒是一种DNA病毒,是一种传染性的病毒。EB病毒在显微镜下观察是接近圆形的,有里中外三层。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播,侵入人体后,会终身携带病毒。可能会引起病毒性的心肌炎、病毒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等等的疾病。

四、感染乙肝病毒会有什么症状

EBV感染的潜伏期4~7周,前驱症状包括头疼、乏力等,80%的患者可能出现临床三联征:咽炎,发热和淋巴结病。感染可涉及到全身各个器官,一般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有的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一般需2~4周的恢复期。0另外EBV感染尚可引起少见的肿瘤性疾病如:Burkitt's淋巴瘤、霍奇金病(HD) 、鼻咽癌(NPC)。与免疫功能受损有关的平滑肌肉瘤、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川崎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呼吸系统感染等疾病也检出过EBV。

B. 医学上什么叫传丹病毒

传单病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病毒是一种EB病毒,也就是人类疱疹病毒4型。,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可以发现单核细胞增多。
该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对症治疗,一般预后都比较好。

C. 江苏怎么捐精啊 听说5000块钱奖励啊

捐精补助3000-4000元。

捐精程序:初审,志愿者必须是22~45周岁之间、大专以上学历、身高在165厘米以上的健康男性。体检,一系列全身健康筛查,包括常规健康检查、专科检查、家族遗传病调查及心理健康测试等。精液初检。对志愿者精液进行检测,测试精子活力。

血检,进行更加严格、细致的血检以及精液细菌培养,合格后可成为志愿者。复检。很多病毒具有潜伏期,必须将精子在液氮中保存6个月,再对志愿者身体、精液进行复查,合格者才能提供给不孕家庭。



(3)传单病疱疹扩展阅读:

供精者出现下述情况就会立即取消供精资格:

1、生殖器疣。

2、生殖器疱疹。

3、生殖器溃疡。

4、尿道异常分泌物。

5、供精者有新的性伴侣。

6、至少每隔半年对供精者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7、精子库应追踪受精者使用冷冻精液后是否出现性传播疾病的临床信息。

8、供精者HIV复查:精液冻存六个月后,须再次对供精者进行HIV检测,检测阴性方可使用该冷冻精液。

D. 关于喉咙痛

喉咙痛 提示三种咽喉疾病
咽喉疼痛,一般人都把它看作是小毛病,习惯于跟着广告走,用些草珊瑚含片或止痛药。待病情加重,又用上多种抗生素,仍不见好转时,才想到去看医生。这种做法势必耽误病情,既危害健康,又浪费医药资源。须知,咽喉痛虽然不是大病,也不能胡乱用药。同是咽喉痛,用药却可能大不相同。
化脓性扁桃体炎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扁桃体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炎症,中医称为“乳蛾”、“喉蛾”或“莲房蛾”。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也有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

表现特点

(1)全身症状:起病急,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幼儿可因高热而出现抽搐。

(2)局部症状:咽痛明显,吞咽时尤甚,剧烈者可放射至耳部。可见面颊赤红,口有臭味,舌被厚苔,颈部淋巴结(特别是下颌角处的淋巴结往往肿大。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有脓性分泌物。

治疗:

(1)首选有效抗生素本病主要是细菌感染,多为链球菌感染,抗菌消炎可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林可霉素或先锋霉素等。当然,最好的办法是进行涂片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

(2)对症选用解热镇痛药扁桃体炎并发高热头痛及全身酸痛时可选用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既解热又镇痛,有利于抗菌药发挥高效能。

(3)慎用激素目前有些医生喜欢使用激素降温,显示疗效,其实不可取。在没有采用有效抗菌药物之前,不可盲目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那样只会造成病情得到控制的假象,掩盖病情。

(4)局部用药可选用3%双氧水、l%氧化锌溶液、l%~2%碘甘油、10%鞣酸甘油等涂布扁桃体表面,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患者应适当隔离,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进食流质食物。

疱疹性咽峡炎

5岁的毛毛半个月前突然发烧,不爱吃饭,家长以为孩子是得了扁桃体炎,就按照扁桃体炎治疗,用了多种抗生素,却越治越重。最后来到市医院,医生诊断毛毛患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停用抗生素,采用对症治疗,孩子症状很快得以缓解。

表现特点: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小儿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峡炎,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为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年龄大的小儿常诉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婴幼儿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流涎、呕吐等。咽喉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或有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

治疗

本病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物,抗细菌类药物对病毒也无效,因此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只有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时,提示合并细菌感染,才可配合使用抗细菌类药物。西药可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病毒唑)等抗病毒。中医药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可辨证选用新加香薷饮、甘露消毒丹、银翘马勃散、退热合剂、双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等。合并心肌损害者,应适当卧床休息,使用护心药(如美心力、维生素C、辅酶Q10)。

本病发热时可用羚羊角粉清火退热,预防惊风。也可用物理疗法降温。当体温超过38.5℃时可以用托恩、美林(布洛芬)等退热药;体温超过39.5℃,有呕吐、惊厥时要尽快去医院诊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由EB病毒引起。得这种病的人会一下子高烧到39~40℃,并持续1~3周。这种病经口腔密切接触而传染。近年发现低龄儿童发病有增加的趋势,3岁以下小儿占40%,男孩多于女孩。本病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儿于2周左右痊愈。

表现特点:

(1)起病急,发高烧为主要症状,体温可达39~40℃,持续1~3周。

(2)喉咙痛,体检可见咽扁桃体充血肿大,甚至化脓。

(3)双侧颈部前后淋巴结肿大,但无压痛,互不粘连。

(4)脾脏肿大多见并有压痛,约20%患儿伴有肝肿大。

(5)不到10%的患儿有皮疹,为麻疹样皮疹或荨麻疹,小部分患儿伴有眼皮浮肿。

临床上凡遇有持续性、较难控制的发烧、咽喉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者,应考虑“传单”的可能性。

治疗

(1)、抗病毒治疗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和更昔洛韦(但病毒唑无效),同时给予输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可抑制病毒的复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抗病毒能力。

抗生素用于并发细菌感染时,首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用甲硝唑(灭滴灵0.6~1.2克/日);或氯林可霉素(0.45~0.9克/日)5~7天也有一定效果。

(2)、激素辅助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用法为:强的松第1天80毫克,随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疗程1周。

(3)、阻止传播目前本病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患者,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应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长达数月,故病后至少6个月不能参加献血。

有不懂可向我咨询

E. 什么叫川崎病 川崎传单 请确诊是否为川崎病或传单病

不知道他怎么啦,咨询一下 患者:她头晕,没食欲 考虑她什么病 化验、检查结果:白细胞2.90中性粒细胞1.0淋巴细胞比率55.90中间细胞比率10.20中性粒细胞比率33.90平均血小板体积8.00其他都正常 最后一次就诊的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毒与职业病科菅向东:白细胞2.90,应该是白细胞减少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毒与职业病科菅向东:白细胞减少(leucopenia)是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0×109/L。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成分,中性粒细胞减少常导致白细胞减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成人低于2.0×109/L,在儿童≥10岁低于1.8×109/L或<10岁低于1.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严重者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鉴别诊断] 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毒感染或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Felty综合征、某些转移瘤等。[中毒疾病] 苯中毒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某些药物如氯霉素过量,抗癌药过量,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过量等。

F. 我想知道有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资料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原学:
EBV属疱疹病毒群。1964年由Epstein、Barr等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80nm,衣壳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为双股DNA。
本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故病毒分离较困难。但在培养的淋巴细胞中用免疫荧光或电镜法可检出本病毒。EBV有嗜B细胞特性并可作为其致裂原,使B淋巴细胞转为淋巴母细胞。
EBV有五种抗原成分,即病毒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补体结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和核抗原(EBNA)。各种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
(二)传播途径 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因学:
EB病毒为本病的病原,电镜下EB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EB病毒为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由类核、膜壳、壳微粒、包膜所组成。类核含有病毒DNA;膜壳是20面体立体对称外形由管状蛋白亚单位组成;包膜从宿主细胞膜衔生而来。EB病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仅在非洲淋巴瘤细胞、传单患者血液、白血病细胞和健康人脑细胞等培养中繁殖,因此病毒分离困难。
EB病毒有6种抗原成分,如膜壳抗原、膜抗原、早期抗原(可再分为弥散成分D和局限成分R)、补体结合抗原(即可溶性抗原S)、EB病毒核抗原、淋巴细胞检查的膜抗原(lymphacyte detected membrance antigen LYDMA),前5种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LYDMA则尚未测出相应的抗体。

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机理:
其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毒进入口腔先在咽部的淋巴组织内进行复制,继而侵入血循环而致病毒血症,并进一步累及淋巴系统的各组织和脏器。因B细胞表面具EB病毒的受体,故先受累,导致B细胞抗原性改变,继而引起T细胞的强烈反应,后者可直接对抗被EB病毒感染的B细胞。周围血中的异常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理改变:
对本病的病理变化尚了解不多。其基本的病毒特征是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淋巴结肿大但并不化脓,肝、脾、心肌、肾、肾上腺、肺、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主要为异常的多形性淋巴细胞侵润。

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
单核细胞增多症潜伏期5~15天,一般为9~11天。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一)发热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二)淋巴结肿大见于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直径1~4cm,质地中等硬,分散,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对称等为其特点。消退需数周至数月。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腹痛及压痛。
(三)咽痛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四)肝脾肿大仅10%患者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则可达2/3。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但转为慢性和出现肝功能衰竭少见。50%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偶可发生脾破裂。检查时应轻按以防脾破裂。
(五)皮疹约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周内隐退,无脱屑。
(六)神经系统症状见于少数严重的病例。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90%以上可恢复。
病程多为1~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短,病情轻。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症:
(一)呼吸系统约30%患者可并发咽部细菌感染。5%左右患者可出现间质性肺炎。
(二)泌尿系统并发症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类似肾炎的变化,病变多为可逆性。
(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并发心肌炎者约占6%,心电图示T波倒置、低平及P—R间期延长。
(四)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出现脑膜炎、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约为1%。
其它并发症有脾破裂、溶血性贫血、胃肠道出血、腮腺肿大等。

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辅助检查:
(一)流行病学资料应注意当地流行状况,是否曾赴流行地区出差旅游。周围有无类似患者,以便协助诊断。
(二)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颈部及其它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多形性皮疹,但本病临床表现变异较大,散发病例易误诊,尤其在无实验室检查条件的情况下,诊断困难较大。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病初起时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万~6万/mm3,第3周恢复正常。在发病的第1~21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依其细胞形态可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三型。这种异常细胞可能起源于T细胞,亦可见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水痘、腮腺炎等,但其百分比一般低于10%。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极个别患者有粒细胞缺乏或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人体异常免疫反应有关。
2.骨髓象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可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有认为可能为周围血液稀释所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网状细胞可能增生。
3.嗜异性凝集试验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90%,其原理是病人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啫异性抗体,可和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凝集。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平均为2~5个月。较晚出现啫异性抗体者常常恢复较慢。少数病例(约10%)的嗜异性凝集试验始终阴性,大多属轻型,尤以儿童患者为多。
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以及少数患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等患者,其嗜异性凝集试验也可呈阳性结果(除血清病外,抗体效价均较低),但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正常人和上述各种患者(血清病患者除外),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完全吸收或被牛红细胞部分吸收,而本病患者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部分吸收和牛红细胞完全吸收,而血清病患者血中抗体可被两者完全吸收。嗜异性凝集素效价从1∶50~1∶224均具有临床价值,一般认为其效价在1∶80以上具诊断价值。若逐周测定效价上升4倍以上,则意义更大。近年来采用玻片凝集法,用马红细胞代替绵羊红细胞,出结果较试管法快,比较灵敏。
4.EB病毒抗体测定人体受EB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膜壳抗体、抗膜抗体、早期抗体、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病毒相关核抗体等,各种抗体出现的时间与意义详见表11-15。
5.其他 EB病毒培养很少用于临床。测定血清中牛红细胞溶血素具诊断价值(效价在1∶400以上)。本病急性期尚可测到自身抗体,如抗i抗体(抗原i仅有于胎儿细胞内)、抗核抗体等。抗i冷凝集效价高时可致自身溶血性贫血。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
单核细胞增多症散发病例易被忽视,诊断以临床症状、典型血象以及阳性嗜异性凝集试验为主要依据,尤以后二者较为重要,当出现流行时,流行病学资料有重大参考价值。
在开展血清学检查有困难时,根据血象结合临床也可作出诊断。临床表现虽以高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等比较常见,但并非必有。血清谷丙转氨酶在病程中大多升高,即使无黄疸者亦然,值得重视。典型血象及嗜异性凝集试验在病程的第2天即有改变或呈阳性,但显著变化一般见于第1~2周间,嗜异性凝集试验甚或在数月后始升达有意义的水平,故必须强调多次重复检查的重要性,1~2次阴性结果不能否定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诊断:
巨细胞病毒病的临床表现酷似本病,该病肝、脾肿大是由于病毒对靶器官细胞的作用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则与淋巴细胞增殖有关。巨细胞病毒病中咽痛和颈淋巴结肿大较少见,血清中无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定。本病也需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相鉴别,骨髓细胞学检查有确诊价值。儿童中本病尚需与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鉴别,后者多见于幼儿,大多有上呼吸道症状,淋巴结肿大少见,无脾肿大;白细胞总数增多,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异常血象可维持4~5周;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血清中无EB病毒抗体出现。此外本病尚应与甲型病毒性肝炎和链球菌所致的渗出性扁桃体炎鉴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大多能自愈。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如咽部、扁桃体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红霉素等抗生素,有人认为使用甲硝唑(灭滴灵)或氯林可霉素也有一定效果。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重症患者,如咽部、喉头有严重水肿,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心包炎等,可改善症状,消除炎症。但一般病例不宜采用。
1.西医药治疗
(1)高热病人酌情补液。
(2)休克者给予补充血容量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3)出血者给予止血药物。
(4)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
2.中医药治疗
(1)发热期:恶寒商热,头身疼痛,呕吐腹泻,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濡数。治法:解表清气,化湿清热。
(2)出疹期及出血:高热烦渴,斑疹外发,皮肤淤斑淤点,便血,呕叶腹痛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3)休克期:面白肢冷,烦躁不安,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脉细弱。治法:益气固脱。
(4)恢复期: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舌淡,脉细。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预后: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为1~2周,但可有复发。部分患者低热、淋巴结肿大、乏力、病后软弱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极个别者病程迁延达数年之久。本病病死率为1%~2%,死因为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本病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恶性病变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疾病。虽EB病毒亦可见于淋巴瘤患者,但本病不会转化为淋巴瘤。

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急性期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其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杯应用漂白粉或煮沸消毒。因病毒血症可长达数月,故病后至少6个月不能参加献血。疫苗尚在研制中。

G. 谁知道泡疹症状....

生殖器疱疹是一种由单纯疱疹病毒侵犯生殖器皮肤、粘膜引起炎症、水疱、糜烂、溃疡性病变的性传播疾病。通过性交病毒随着体液经破损的粘膜或皮肤侵入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破坏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和免疫反应。皮损消退时,病毒潜伏于骶神经根区,在受到某些因素激惹,如流感、酗酒、劳累、局部擦伤、性生活过度及免疫力下降等,病毒复活,沿受累神经移行至皮肤粘膜,引起疾病复发。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表现多样:有典型损害;有不典型难以辨识的亚临床感染和带病毒者。
据资料显示,有典型损害的只占到受感染人数的20%,也就是说,80%的感染者造成漏诊、误诊而得不到及时治疗。生殖器疱疹的典型损害在感染后3~9天发病,好发部位是男性的龟头、冠状沟、包皮、阴囊、尿道口和尿道,女性的外阴、肛周、官颈、大腿和臂部。皮损初发有灼热、痒感,患处出现多个族集的针头大小红丘疹,很快变成炎柴头大呈绿豆大小疱,周围红润,疱壁破裂形成糜烂中溃疡,分泌物干后结痂,时常有疼痛,腹股沟淋巴结可有肿痛,约1/3的尿道感染患者会有粘液状尿道分泌物。生殖器疱疹的病程约2~3周,约有60%的患者在一年内复发,多者一年复发6次以上。
由于这一部分占的比例多,又容易被医生忽视,造成漏诊、误诊,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采用荧光标记单克降抗体做病变部位所取标本的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使不少非典型患者得到了明确诊断。经产道和羊膜早破的感染新生儿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则发生播散型感染,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的损害,病死率很高。
生殖器疱疹是一个经常复发,难以治愈的性传播疾病,危害性大、发病率高、漏诊多,所以应引起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有不洁性交史或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患者应仔细排查生殖器疱疹的可能性,以便到性病专科门诊进一步诊治.
回答者:redleoo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27 04:14

--------------------------------------------------------------------------------

疱疹病毒对吗?简要概括一下:
1:致病共性:1:潜伏感染 2:先天感染 3:与某些肿瘤有密切关系
2:主要血清型与致病:HSV-1,HSV-2,VZV,CMV,EBV
HSV-1:引起口唇疱疹(最常见)
HSV-2:引起生殖器疱疹
VZV:引起水痘,带状疱疹(成人预后不如儿童)
CMV:免疫力低下者引起病毒性肺炎,先天感染引起ITP(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黄疸,肝脾肿大
EBV: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医生多简称为“传单”)此病毒与鼻咽癌发病密切相关
3:机体免疫:以细胞免疫、IFN为主

H. 婴儿亲吻病能自愈吗

宝宝可以亲,千万不要对嘴亲

还有让这6类人别随意亲吻宝宝

1、 “传单”患者

传单,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主要症状为发热、咽、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唾液可致传染,因此也被称为“接吻病”。EB 病毒如果传染给宝宝,多数没有明显症状,但是会长期潜伏在体内,可能会影响免疫功能,并会引起其他症状,也可能会在免疫力下降时复发,而且这病毒还与鼻咽癌有关。

但是这个病诊断较难,需要借助复杂的实验室检查。所以,如果有上述这些症状,不能完全排除是 EB 病毒感染,就请不要唾液接触宝宝,或与宝宝亲嘴巴。

2、 脸部长泡和感染病毒的人

假如大人脸上有疱疹引起的皮疹(水泡)正在发作,亲吻也可能会传播(多数是单纯疱疹病毒)。不仅是不能亲吻嘴巴,只要是长疱疹的地方都不要接触宝宝。

对于抵抗力很弱的新生宝宝来说,如果大人唾液中存在腮腺炎病毒,就有可能通过唾液传染给孩子。宝宝应该避免与感冒、咳嗽的人直接接触,患者应该戴上口罩、勤洗手。

3、 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

幽门螺杆菌(简称 HP)感染率相当高,检出率高达 30%~80%。如果宝宝与 HP 感染者共同进餐且共用餐具、吃患者嚼碎的食物(早就该禁止),或者被患者亲吻嘴巴,那就有可能被患者唾液里的 HP 传染。

4、患有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人

成人的口腔里存在着无数细菌,某些是导致蛀牙、牙周疾病(包括牙龈炎、牙周炎等)的罪魁祸首。这些细菌可能会通过唾液传播给宝宝,危害宝宝娇嫩的乳牙,具体方式包括嘴对嘴亲吻、嚼碎了喂食等。

5. 拉肚子的人

拉肚子虽然是肠道传染病,但很多致病的病原体是通过嘴巴进入肠道的。如果拉肚子的人便后或者接触粪便(包括换尿布)以后未洗手或者没洗干净,都可能在后面接触宝宝后传染给他、增加宝宝感染性腹泻的几率。

6、化浓妆的人

有些爱美的妈妈喜欢化妆,但化妆品里面可能会含有一些不适合宝宝的成分,甚至也经常爆出有知名品牌乱添加抗生素等禁用物质。当与宝宝亲密接触的时候,这些物质可能会沾染到宝宝皮肤上、甚至进入宝宝体内,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甚至抗生素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