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怎么记
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①②③④⑤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减少:①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②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③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
增多:①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以及新生儿和婴儿。②各种细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总数的比例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
增多:①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如尿毒症)、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
减少:①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②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③抗肿瘤药、苯二氮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
增多:①过敏性疾病;②皮肤病与寄生虫病;③血液病。
减少:①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②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增多: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②创伤及中毒: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
减少:①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
淋巴细胞0.20~0.40(20%~40%)
绝对增多:①传染病;②血液病。
减少:①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0.03~0.08(3%~8%)
增多:①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②血液病 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红细胞计数(RBC)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增多:(1)相对性增多 见于连续性呕吐、反复腹泻、排尿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2)绝对性增多 见于: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L
减少:①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线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③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 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④继发性贫血 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
续表: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①②③④⑤⑥
血常规
血红蛋白(Hb)
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测定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
增多:①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②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减少:①出血;②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是由慢性反复出血所引起,如胃溃疡病、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PLT)
男性、新生儿(100~300)×109/L
女性(101-320)×109/L
减少:①血小板生成减少,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出血性疾病(血友病,坏血病);⑤用药,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
增多:①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出血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②其他疾病。
红细胞沉降率(ESR)
Westergren法,
男0~15mm/h
女0~20mm/h
增快:①生理性增快,见于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②炎症,风湿病、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③组织坏死及损伤,如心肌梗死等;④恶性肿瘤;⑤高球蛋白血症。
减慢:①主要见于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时,如相对性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晚期
尿常规
尿酸碱度(pH)
增高:①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感染性膀胱炎、长期呕吐、草酸盐和磷酸盐结石症、肾小管性酸中毒等。②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乳酸钠、氨丁三醇等,使尿液pH 值增高。
降低:①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尿酸盐和胱氨酸结石、尿路结核、肾炎、失钾性的代谢性碱中毒、严重腹泻及饥饿状态。
②应用酸性药物,如维生素 C、氯化铵等,使尿液 pH 值降低。
尿比重(SG)
增高:①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降低:①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盂肾炎等
尿蛋白(PRO)
生理性蛋白尿:由于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导致。
病理性蛋白尿:①肾小球性蛋白尿,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②肾小管性蛋白尿,通常以低分子量蛋白质为主(β-微球蛋白),常见于活动性肾孟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重金属(汞、铅、镉)损伤;③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肾小管同时受损) 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④溢出性蛋白尿,肾脏正常,而血液中有多量异常蛋白质,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出现的本-周蛋白尿、骨骼肌严重损伤及大面积心肌梗死时的肌红蛋白尿⑤药物肾毒性蛋白尿 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多肽类抗生素(多黏菌素)、抗肿瘤药(甲氨蝶呤)、抗真菌药(灰黄霉素)、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
尿葡萄糖(GLU)
阳性:①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垂体和肾上腺疾病如肢端肥大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α、β细胞胰腺肿瘤、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梗死等;②饮食性糖尿病;③暂时性糖尿病,剧烈运动之后。
尿胆红素(BIL)
阳性:①肝细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等;②阻塞性黄疸,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结石,胆道肿瘤,胰腺肿瘤。
尿隐血(BLD)
尿血红蛋白阳性:①心瓣膜手术、严重烧伤、剧烈运动、肌肉和血管组织严重损伤等。② 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及引起血尿的疾病 肾炎、肾结石、肿瘤、感染、疟疾、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等。③ 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尿毒症、广泛性弥漫性溶血、肾皮质坏死等。 ④应用阿司匹林、磺胺、伯氨喹啉、硝基呋喃类、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吲哚美辛、秋水仙碱、吡罗昔康等。
尿肌红蛋白阳性:①创伤;②原发性肌肉疾病;③局部缺血性肌红蛋白尿;④代谢性疾病,肌糖原累积病,糖尿酸中毒;⑤酒精、药物(两性霉素、海洛因、巴比妥类)中毒。
尿中白细胞(LEU)
增多:泌尿系统感染,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
续表: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①②③④⑤⑥
尿沉渣管型
1.急性肾小球肾炎 可见较多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还可见红细胞管型。
2.慢性肾小球肾炎 可见较多细、粗颗粒管型,也可见透明管型,偶见脂肪管型、蜡样管型和宽大管型。
3.肾病综合征 常见有脂肪管型,容易见细、粗颗粒管型,也可见有透明管型。
4.急性肾盂肾炎 少见有白细胞管型,偶见有颗粒管型。
5.慢性肾盂肾炎 可见较多白细胞管型、粗颗粒管型。
此外,尿沉渣管型异常尚可见于应用多黏菌素、磺胺嘧啶、顺铂等药物所致。
尿沉渣结晶
1.磷酸盐结晶常见于 pH碱性的感染尿液。
2.大量的尿酸和尿酸盐结晶提示核蛋白更新增加
3.尿酸盐结晶常见于痛风。
4.大量的草酸盐结晶提示严重的慢性肾病,或乙二醇、甲氧氟烷中毒。
5.胱氨酸结晶可见于胱氨酸尿的患者,某些遗传病、肝豆状核变性可伴随有胱氨酸结石。
6.酪氨酸和亮氨酸结晶常见于有严重肝病患者的尿液中。
7.胆红素结晶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癌、肝硬化、磷中毒等患者的尿液中;
8.脂肪醇结晶见于膀胱尿滞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尿液中。
9.服用磺胺药、氨苄西林、巯嘌呤、扑痫酮等药物,可出现结晶尿。
尿酮体(KET)
阳性:1. 非糖尿酮尿,2. 糖尿病酮尿。
尿肌酐
增加:①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如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减退;②消耗性疾病,伤寒,破伤风
减少:①严重进行性肌萎缩、贫血、瘫痪;②碱中毒、肾衰。
尿尿酸
增加:①痛风,或组织大量破坏,核蛋白分解过度;②核蛋白代谢增强;③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减少:①肾功能不全②高糖,高脂肪饮食。
尿淀粉酶
增加: 减少:
粪常规
粪外观
主要影响粪便色泽的因素有:
1.食物:肉食者粪便呈黑褐色;绿叶菜食者粪便为暗绿色;食用巧克力、咖啡者粪便呈酱色; 食用西红柿、西瓜者粪便为红色;食用黑芝麻者粪便为无光泽的黑色。
2.药物:口服活性碳、铋制剂、铁制剂者粪便可呈无光泽的灰黑色;服用大黄、番泻叶等中药者大便呈黄色;服用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可使大便变红或黑色;服用水杨酸钠可使大便成为红至黑色;服用利福平可使大便变成橘红至红色;服用华法林、双香豆素、双香豆素乙酯、醋硝香豆素(新抗凝)可使大便变红等。
1.稀糊状或水样粪便 常由肠蠕动亢进、水分吸收不充分所致,见于各种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或急性胃肠炎; 若出现大量的黄绿色稀便并含有膜状物则应考虑伪膜性肠炎症; 大量稀水便也可见于艾滋病者的肠道孢子虫感染。
2.米泔水样便:由肠道受刺激,大量分泌水分所致,常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3.黏液便:小肠炎症(黏液混于粪便中)、大肠炎症(黏液附着于粪便表面)等。
4.胨状便:主要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
5.脓血便:为下段肠道疾病的表现,主要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或结肠癌、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呈暗红果酱色)等。
6.乳凝便:常见于儿童消化不良等。
7.鲜血便:主要见于痔疮、肛裂、息肉等下消化道出血等。
8.柏油便:粪便黑色有光泽,为上消化道出血(大于 50ml)后,红细胞被胃肠液消化所致。
9.白陶土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等。
10.细条便:主要见于直肠癌等。
粪隐血
阳性: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等
粪胆原
增加:溶血性黄疸。 减少:阻塞性黄疸。
粪便细胞显微
①白细胞增多:见于肠道炎症、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出血性肠炎和肠道反应性疾病。②红细胞:痢疾、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常有红细胞散在,形态较完整;阿米巴痢疾时红细胞则成堆且被破坏。③吞噬细胞增多:急性肠炎和痢疾。④上皮细胞:肠壁炎症。⑤真菌:大量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白色念珠菌。
续表: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①②③④⑤⑥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
移酶(ALT)
速率法:成人<40U/L
①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肝脓疡、脂肪肝、梗阻性黄疸;②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瘀血、骨骼肌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③用药: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氨苄西林、四氯化碳、乙醇、汞、铅、有机磷。(常见可致ALT活力上升的药物)
γ-谷氨酰转移
酶(γ-GT)
速率法:
男性≤50 U/L
女性≤30 U/L
①肝胆疾病:肝内或肝后胆管梗阻者血清γ-GT上升最高,可达正常水平的 5~30倍,γ-GT对阻塞性黄疸性胆管炎、胆囊炎的敏感性高于碱性磷酸酶,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炎患者的水平也高,且较其他肝脏酶类上升显著;慢性肝炎、肝硬化γ-GT持续升高,提示病情不稳定或有恶化趋势;而逐渐下降,则提示肝内病变向非活动区域移行。原发性肝癌、壶腹癌时,血清γ-GT活性显著升高。
②胰腺疾病;③其他疾病:心肌梗死、前列腺肿瘤。④抗癫痫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或乙醇常致γ-GT升高。
天门冬氨酸氨
基转移酶
(AST)
速率法:成人<40U/L
AST 的测定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①心肌梗死;②肝脏疾病,在急性或轻型肝炎时,血清 AST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如 ALT,AST/ALT 比值<1,而在急性病程中该比值明显升高。在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时,AST上升的幅度高于ALT,故AST/ALT比值测定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③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皮肌炎、肺栓塞、肾炎、胸膜炎、急性胰腺炎、肌肉挫伤、坏疽、溶血性疾病④用药:肝毒性药物(同ALT)
碱性磷酸酶
(ALP)
速率法:
女性
l~12岁<500U/L;
大于15岁 40~150U/L
男性
l~12岁<500U/L;
12~l5岁<750U/L;
>25岁 45~150U/L
1.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疽、胆道梗阻、结石、胰头癌、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肝外胆管阻塞。
2.骨骼疾病:骨损伤、骨疾病、变形性骨炎症(Paget病),使成骨细胞内有高度的ALP释放入血,如纤维骨炎、骨折恢复期、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不全等,因 ALP生成亢进,故血清 ALP或活性升高。
3.用药:羟甲戊二酰酶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的不良反应,可导致 ALP升高。
总蛋白、白蛋白
球蛋白
总蛋白(TP)双缩脲法:新生儿46-70g/L;成人60-80 g/L
白蛋白溴甲酚氯法:新生儿28-44 g/L;成人35-55 g/L
球蛋白:20-30 g/L
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1.5-2.5:1
总蛋白
增加:①各种原因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呕吐、腹泻、休克、高热;②血清蛋白合成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降低: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清蛋白丢失和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②血清水分增加;③慢性消耗性疾病,结核、肿瘤、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甲亢、慢性肾脏病变、肾病综合征、胸腹腔积液。
白蛋白
降低:①营养不良;②消耗增加;③合成障碍,主要指肝功能障碍。
增高:严重失水而致的血液浓缩。
球蛋白
增高:①炎症或慢性感染性疾病;②自身免疫性疾病;③骨髓瘤和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降低:合成减少,①生理性减少,出生后到3岁;②免疫功能抑制;③低γ-球蛋白血症。
A/G比值
减少:①比值小于1,提示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实质性损害、肾病综合征等。
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比值下降;比值持续倒置,提示预防后较差。
肾功能
血清尿素氮
(BUN)
速率法
成人3.2-7.1mmol/L
婴儿儿童1.8-6.5 mmol/L
增高:①肾脏疾病,慢性肾炎、严重的肾盂肾炎;②泌尿系统疾病;
降低:急性肝萎缩、中毒性肝炎、类脂质肾病。
肾功能
血肌酐(Cr) Tatte法:
男62~115μmol/L 女53~97μmol/L
血肌酐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程度。
续表: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①②③④⑤
血生化
检查
淀粉酶(AMY)
速率法:
血清80-220U/L
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h,血清淀粉酶开始升高,12-72h达到高峰,3-4日恢复正常。淀粉酶、血清脂肪酶、胰凝乳蛋白酶的联合测定可提高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磷酸激酶
(CPK)
动态法:
男性25-200 U/L
女性25-170 U/L
增高:①急性心肌梗死;②各种肌肉疾病;③脑血管疾病;④服用羟甲戊二羟基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降低:肝硬化等。
血尿酸
155-428μmol/L
增高:见于食用高嘌呤食物,木糖醇摄入过多,剧烈运动,禁食。
①痛风、高尿酸血症、急慢性肾炎、肾结核等;②核蛋白代谢增强;③氯仿、四氯化碳、非甾体抗炎药等。
血糖与
血脂
代谢检查
血糖(GLU)
邻甲苯胺法:空腹血糖
成人 3.9-6.1mmmol/L(70-110mg/dl)
儿童 3.3-5.5mmmol/L(60-100mg/dl)
餐后2h <7.8mmmol/L(140mg/dl)
增高:①胰岛素功能低下;②导致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增多,如甲亢、肢端肥大症等;③颅内压增高、重症脑炎、妊娠呕吐等;④一些影响代谢的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降低:①胰岛素分泌过多;②导致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减退;③长期营养不良、肝癌、饥饿等;④应用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激素
糖化血红蛋白
增高见于糖尿病、高血糖;降低见于贫血。
血清总胆固醇
(TC)
(两点终点法)
3.1-5.7 mmmol/L
胆固醇酯/总胆固醇
0.60-0.75
升高:①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②肾病综合征等;③服用避孕药、甲状腺激素、皮质激素等。
降低:①甲亢、严重肝衰竭、感染和营养不良等;②贫血;
三酰甘油(TG)
一点终点法
0.56-1.70 mmmol/L
增高:①见于长期饥饿或食用高脂肪食品;②大量饮酒可出现假性升高;③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④胰腺炎、肝胆疾病等。
降低:甲亢等。
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LDL-ch
两点终点法
2.1-3.1 mmmol/L
增高:主要是胆固醇增高可伴有TG增高,临床表现为Ⅱa型和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
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HDL-ch
直接遮蔽法
1.2-1.65 mmmol/L
降低:见于吸烟、肥胖、严重营养不良、静脉内高营养治疗及应激反应后。
临床表现为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如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脂肪蛋白血症Ⅰ型和Ⅴ型。
乙肝血
清免疫
学检查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阳性:①慢性或迁延性乙型肝炎活动期,与HBsAg感染有关的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②慢性HBsAg携带者。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
阳性:①乙肝恢复期,或既往曾感染过HBV,现已恢复,且对HBV有一定免疫力。②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阳性:①乙肝患者的病情为活动性,在HBV感染的早期,表示血液中含有较多的病毒颗粒,提示肝细胞有进行性损害和血清具有高度传染性; 若血清中HBeAg持续阳性,则提示乙型肝炎转为慢性,表明患者预后不良。②.乙型肝炎加重之前,HBeAg 即有升高,有助于预测肝炎病情。③HBsAg 和 HBeAg 均为阳性的妊娠期妇女,可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其感染的阳性率为70%~90%。
乙肝病毒e抗体(HBeAb)
阳性:①.多见于HBeAg转阴的患者,即 HBV部分被清除或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②.部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可检出HBeAb。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
为急性感染早期标志性抗体,常紧随 HBsAg和HBeAg之后出现于血清中,主要包括IgM 和 IgG 两型,HBcAb-IgM 对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的判断均有较大的价值。
阳性:①.HBcAb阳性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提示患者血液有较强的传染性,比 HBeAg敏感的多。②.HBcAb-IgG阳性,高滴度表示正在感染HBV,低滴度则表示既往感染过HBV,具有流行病学的意义。
大三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核心抗体同为阳性,有传染性,应尽快隔离。
小三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 e抗体、核心抗体同为阳性,传染性小,不需隔离。
❷ 复方尼木孜其颗粒对做尿检有影响吗尿蛋白+2。荨麻疹在吃药。
您好,您这种情况不必担心没影响
❸ 尿蛋白1 ,荨麻疹引起皮肤紫癜
病情分析:
您好,荨麻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多跟接触过敏原有关的
指导意见: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防风通圣丸进行治疗,平时要多吃水果蔬菜,五谷杂粮补充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B6的补充,注意局部清洁卫生避免搔抓
❹ 尿蛋白质+ 尿酮体+ 总胆红素升高 红细胞增多 尿酸高
您好,这个检查单子主要反映出的问题在于肝和肾两项,但是问题都不是很大,可能是最近作息不规律、熬夜、过于劳累引起的,建议要注意随访,1个月做一次检查,看看有没有指标的异常升高。平时注意休息。
另外,还有一点 需要提醒您,由于不能面见患者给予检查,这里还是建议先到正规的医院诊断,再根据临床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严禁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❺ 紫癜会引起尿蛋白吗
可以肯定的说确实是紫癜引起的蛋白。紫癜是全身的各个小血管的损伤,99%的都会累及肾脏,即使做尿检是正常,也不能说对肾脏没有损伤。建议最好到专业的医院去治疗,不要随便就开点吃就不管了。
目前是紫癜性肾炎,所有肾病的后期都是肾功能的受损,还有可能进入肾功能衰竭,面临透析。所以一要趁早治。
问有没有结婚,是有道理的,得了这个病需要节制的,过度的话会加重病情的进展。
❻ 肾炎 荨麻疹
很多时候肾脏疾病和过敏有关,我认为你没检查出来过敏源是没去对医院,我做内此项目检查,抽容血化验一次可检测80种的,我竟是37种过敏,我不在吃这些过敏的食品及药物了,我立即不瘙痒不起荨麻疹了。比如核桃,我一吃就发作,我甚至吃核桃花做的菜都强烈的过敏毒性反应。
过敏是全身的症状,只不过是你杂皮肤的表现明显,在肾脏在心脏肝脏都会有反应,但在里面我们看不到。肝表面肿起久止损害肝细胞。在心脏表面有反应,就会水肿,增加心脏哪个负荷。在肾脏反应,被尿液毒物一刺激,久之就会伤害肾小赇基底膜而导致肾炎,紫癜肾等。
❼ 名词解释 风团
斑块:为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浅表性皮损,顶端较扁平,多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
2、丘疹:为局限性、充实性、浅表性皮损,隆起于皮面,直径小于1cm。
3、苔藓样变:为皮肤局限性粗糙增厚,常由搔抓、摩擦及皮肤慢性炎症所致,表现为皮嵴隆起,皮沟加深,皮损界限清楚。
4、风团:为暂时性、隆起性皮损,由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血浆渗出所致
5、Auspitz征:刮去银白色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
6.、尼氏征:又称棘层松解征,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解性水疱(如天疱疮)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阳性表现:①手指推压水疱一侧,可使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②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可向四周移动;③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④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以外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7,皮肤划痕试验:在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可能出现以下三联反应,称为皮肤划痕试验阳性:①划后3~15秒,在划过处出现红色线条,可能由真皮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所致;②15~45秒后,在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此为神经轴索反应引起的小动脉扩张所致,麻风皮损处不发生这种反应;③划后1~3分钟,划过处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线条,可能是组胺、激肽等引起水肿所致。
8、凡有梅毒感染史,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已消失,除梅毒血清学阳性外无任何阳性体征,并且脑脊液检查正常者称为潜伏梅毒。
9.表皮通过时间: 新生的基底细胞进入棘细胞层,然后上移到颗粒层的最上层,约需14天,再通过角质层脱落下来又需14天,共28天,称为表皮细胞通过时间。
10.桥粒:是角质层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11.半桥粒: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主要连接结构,系由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侧细胞膜的不规则突起与基底膜带相互嵌合而成,结构类似于半个桥粒。
4.药疹: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外用药吸收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
13 一期梅毒的临床表现:硬下疳,硬化性淋巴结炎。
二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主要包括:梅毒疹,扁平湿疣。
三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包括:结节性梅毒疹,梅毒性树胶肿。
梅毒药物治疗药物首选 青霉素类。
问答题
三、简答题(每题10分)
1、简述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2、简述接触性皮炎的治疗原则。
3、简述湿疹的治疗。
4、简述重型药疹的治疗。
5、简述带状疱疹的治疗。
6、简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7、简述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1、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①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 应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可选抗真菌药物,变态反应性疾病选择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剂,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等。
②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 应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进行选择,原则为:①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②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③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③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 处方外用药后,应当给患者详细解释使用方法、使用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等。
2、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并积极对症处理。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治愈后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原,以免复发。
①内用药物治疗 视病情轻重可内服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
②外用药物治疗 可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皮炎的治疗原则处理。
3、应注意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洗烫。
①内用药物治疗 目的在于抗炎、止痒。
②外用药物治疗 应充分遵循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4、原则为及时抢救、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
①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②防治继发感染;
③加强支持疗法;
④加强护理及外用药物治疗。
5、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并发症。
1.内用药物治疗
①抗病毒药物;②止痛;③糖皮质激素。
2.外用药物治疗
①外用药:以干燥、消炎为主;②眼部处理。
3.物理治疗
6、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1)蝶形红斑;(2)盘状红斑;(3)光敏感;(4)口腔溃疡;(5)关节炎;(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7)肾病表现:尿蛋白>0.5g/d(或尿蛋白>+++)或有细胞管型;(8)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除外由药物、代谢病引起);(9)血液病变:溶血性贫血、白细胞<4000/μl、淋巴细胞<1500/μl或血小板<100,000/μl;(10)免疫学异常: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或抗心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或持续至少6个月的梅毒血清假阳性反应,三者中具备1项);(11)ANA阳
性:除外药物性狼疮所致。11项中具备四项即可诊断SLE。
7、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①只发生于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多数人不发生反应;②病情轻重与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剂量无相关性;高敏状态下,甚至极小剂量的药物亦可导致极严重的药疹;③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用药一般约需4~20天后才出现临床表现,已致敏者如再次用药,则数分钟至24小时之内即可发生;④临床表现复杂,皮损可呈多种类型,但对于某一患者而言常以一种为主;⑤存在交叉过敏及多价过敏现象;⑥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病情常好转。
重症药疹的治疗原则?
(1)及早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
(2)防治继发感染;
(3)加强支持疗法;
(4)加强护理及外用药物治疗。
2.固定型药疹的特点?
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和四环素类等引起。好发于口腔和生殖器皮肤-黏膜交界处,亦可累及躯干四肢,每次发病几乎均在同一位置。典型皮损为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的水肿性暗紫色斑疹,常为1个,重者斑上有水疱或大疱,黏膜皱褶处易糜烂渗出。
3.尖锐湿疣与扁平湿疣的区别。
继续阅读
❽ 妈妈体检查出来尿蛋白2+隐血3+另外双肾有结石颗粒血液检查什么都正常、肝功能正常、肾功能正常、肌肝
问题分析:
你母亲的情况看,现在不能排除肾炎的,认为是有肾炎合并肾结石,是由于人体感染了草绿色链球菌后引起的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引起了人体肾炎,常出现了蛋白尿、隐血阳性,可以伴有身体浮肿、高血压和腰部疼痛,对于肾结石也是可以出现隐血阳性的,所以需尽早治疗。
意见建议:
需去医院做个肾脏穿刺和病理检查,来明确疾病的诊断,需针对性使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如黄葵胶囊,青霉素等治疗,对于肾结石用些排石颗粒或体外碎石治疗,对于荨麻疹是不会引起上述检查结果的,所以不需要担心的,对症治疗就可以了。
❾ 近三个月来尿蛋白3+需要住院治疗吗
可以住院 也可以不住院 尿蛋白3个加号 还是很好治疗的 中医和西医都可以治疗的 有点影响吧 但是影响并不是太大 平时生活习惯怎么样 饮食及喝水 都会影响的
❿ 荨麻疹,一周了不消退,今早去检查,大夫说有可能是荨麻疹性血管炎,去尿检,尿检尿蛋白2+(早晨吃了早
你好!你所讲的尿蛋白流失严重问题,应是与平时尿白明显,尿液中的蛋白含量过多。多与肾的泌尿功能下降有关。建议应是及时吃药治疗控制为好,建议可用中成药三金片与金匮气丸来进行调理试试。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