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两岁孩子长了水痘,今天已经是第五天了,请问应该注意什么
水痘是一种小儿最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另一种是接触传染,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而被感染。多见于1~6岁的小儿,水痘传染性很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体中流行。1、患了水痘的病儿一经确诊,立即在家隔离直至全部结痂。水痘虽然症状较轻,一般都能顺利恢复,但它的传染性很强,而且水痘还未普遍施行自动免疫,因此预防水痘,主要靠隔离好病儿,尽可能避免健康儿童与患水痘的病儿接触。
2、发热时要让病儿休息,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要多喝开水和果汁水。
3、嘱咐和管理病儿不要用手抓破痘疹,特别是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的痘疹,以免疱疹被抓破化脓感染,若病变损伤较深,有可能留下疤痕。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发生,要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保持手的清洁。可缝制一副毛边向外的手套,戴在病儿手上。如果疱疹破了,可涂1%的紫药水,如有化脓可涂抗生素软膏。
4、病儿的被褥要勤晒,衣服要清洁宽大,防止因穿过紧的衣服和盖过厚的被子,而造成过热引起疹子发痒。
5、个别水痘病儿可合并发生肺炎、脑炎。如发现病儿高热不退、咳喘,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应及时找医生诊治。
饮食禁忌编辑
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多吃蔬菜,忌吃公鸡、鲤鱼、海鲜、螃蟹、虾、豆类及其制品、竹笋、蒜、葱、酱油、禽蛋、狗肉、牛肉、辣椒等
注意事项编辑
1.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水痘出的越多越好,因而一味地给孩子吃透表发疹的药,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全身水痘密集,使病情加重,孩子会感到奇痒难忍,烦躁不安,甚至用手去抓,轻者会留下疤痕,重者可能造成细菌由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引起败血症。
2.正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其他疾病的孩子,和患有湿疹或其他皮肤病比较重的孩子,以及伤口面积较大的外科病儿,更应千方百计避免与水痘病儿接触。因为这些病儿如果发生了水痘,病情很严重。
② 急!!!关于水痘
谁都是在水痘发出来后才会感染。你同学处红疹了,这时才能传染,水痘每个人只会得一次,以后终身免疫,你是不会再得水痘的。
水痘主要靠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染,一般你是不可能把病毒传到你妈那的,而且成人是很难传染水痘的,成人抵抗能力要明显高于未成年人,而且成人得的水痘叫做成人水痘,你放心吧,你只要在回家时注意洗手,这样是不会写传染给你家人的。
③ 教育局水痘停课标准
以海口市为例:
根据《关于切实做好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各学版校(幼儿园)要切实加强权晨检工作和因病缺课追查工作。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病例要立即向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区疾控部门报告,不得隐瞒、缓报、漏报,要立即采取措施,有效防制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校园内一旦发生疫情,各学校(幼儿园)必须严格按照教育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采取停课等相应措施的防控措施。
(3)水痘疫情处置报告扩展阅读
水痘病人从发病前至皮疹完全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没得过水痘又没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健康人群接触水痘病人后不会立即出现水痘,一般间隔10-24天后才有可能出现水痘,这个期间即为潜伏期,潜伏期通常为14至16天。
根据规定,学校和幼教机构,一旦发现病人,不但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还要及早采取隔离措施,防止学生之间、群体之间传播,患者至病愈落痂经医院出具相关证明。
④ 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
不知道你是什么单位的,下面的预案你修改下吧!
呼吸道传染病极易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造成疫情暴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为确保我市在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序、高效地处理疫情,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防病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适用于发生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时应急处置指导。
一、工作目的
(一)及时发现、报告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暴发疫情发生后,做好以控制传染源、开展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为主导的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最大限度防止疫情的扩散、蔓延。
(二)组织开展对卫生、教育、铁路、交通、厂矿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呼吸道传染病的识别能力、诊治水平,提高对突发疫情的应急和处理能力,一旦发生疫情时能迅速出动,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暴发疫情处理率:100%。
二、组织领导
为了有效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暴发流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成立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控制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司其职,做好疫情的监测、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消毒处理的技术指导工作;同时根据疫情特征,提出合理建议,协助zhengfu有关部门开展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如下:
1、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参与组织制定本地区的《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防制工作应急预案》及相应的技术方案,同时根据疾病的进展动态,不断修改完善技术方案;依据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方案制定本地区的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对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应急预案、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采样和病例监测、实验室检测等工作的培训,指导县(市、区)开展监测与防制工作,疫情发生后,必要时参与流行病学调查、消毒处理与标本采集,对辖区内采集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核实诊断。整理、分析本地区暴发疫情调查资料,收集周边地区疫情相关材料,界定疫区并提出疫情控制措施,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供预防控制决策依据。
2.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开展对辖区内的卫生防保机构和学校保健老师的防制技术培训;按照市疾控中心的部署,开展疫情监测与报告;疫情发生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消毒处理与标本采集工作,界定疫点并提出疫情控制措施;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暴发疫情调查报告。有条件的区县可开展实验室血清学监测。
三、病例定义和暴发疫情
各级疾控中心在当地zhengfu与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开展疫情控制工作。
一 病例定义
l 麻疹
疑似病例: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麻疹疑似病例为临床诊断病例。
(1)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无实验室诊断结果的病例;
(2)完成调查前,失访或死亡的病例;
(3)实验室证实为麻疹暴发,同一暴发中其他未经实验室证实的病例。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且符合下述两条之一者。
(1)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2)从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风疹
疑似病例:全身皮肤在起病1-2天出现红色斑丘疹并伴发热和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或结膜炎或伴有关节痛(或关节炎)。症状之一的病例,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风疹的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且经下述三条之一实验室证实为风疹病毒感染者,即为确诊病例。
(1)咽试子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核酸。
(2)1个月内未接种过风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风疹IgM抗体。
(3)恢复期病人血清风疹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腮腺炎
1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3周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流行。
2 症状体征
2.1 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2.2 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
2.3 恶心呕吐、伴中上腹部疼痛与压痛,局部肌紧张。
2.4 睾丸肿痛(常为单侧)。
3 实验室检测
3.1 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2 双份血清(间隔2-4周)IgG抗体效价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
3.3 唾液、尿、脑脊液、血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4 病例分类
4.1 疑似病例
4.1.1 具备2.1或伴2.2或2.3或2.4。
4.1.2 具备2.2或2.3或2.4加3.1。
4.2 临床诊断病例:4.1.1加1
4.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3.1或3.2或3.3
流感
1 流行病学史
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同时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或近期内本地区或邻近地区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或医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显增多。
2 临床症状
2.1 出现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头晕、乏力等中毒症状。
2.2 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
2.3 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 实验室诊断
3.1 血液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
3.2 从病人鼻咽分泌物分离到流感病毒。
3.3 恢复期病人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
3.4 直接检查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流感病毒抗原阳性。
3.5 标本经敏感细胞增殖1代后查抗原阳性。
4 病例分类
4.1 疑似病例
具备1加2或1加2加3.1。
4.2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2或3.3或3.4或3.5。
水痘
临床诊断:根据接触史,特征性皮疹,搔痒等症状诊断。
实验室诊断:皮肤病变刮片法:可现核内性包涵体。血清学检验法:有补体结合、免疫吸附凝集(IAHA)、免疫荧光(FAMA)、放射免疫(RIA)、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等,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升高为诊断依据。
二 暴发疫情
一般而言,在一个自然村(居委会)、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小范围内,于最长潜伏期内发生多例传染病,则作为暴发。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均为5例。
疫区: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或者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可能波及的地区。疫点:是指以病人周围自然接触可及的范围(包括家庭、工作、学习场所等)。
(三)潜伏期与隔离期
1.麻疹:潜伏期7—21天,平均潜伏期:11—12天,
隔离期:隔离至出疹后5天
2.风疹:潜伏期14—21天,平均潜伏期18天,
隔离期:隔离至出疹后5天
3.腮腺炎:潜伏期8—37天,平均潜伏期18天,
隔离期:自发病日起隔离10天
4.流感:潜伏期数小时—3天,平均潜伏期1—2天,
隔离期:隔离至退热48小时
5.水痘:潜伏期10—24天,平均潜伏期14—16天,
隔离期: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
⑤ 关于水痘
这个我知道,我上年刚长过,58个人34个都相际被传染,长过不会再张,记住,不能把水痘弄破,杨也要忍,不然会有小坑,休息一星期就会退,不能用冷水洗澡,不能吃葱 鱼 醋 等.
⑥ 传染病的个案调查报告及处理模板
崇文区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表
报告保建科: 报告人: 报告日期:
报告情况:
疫情发生单位: 疾病名称:
校/园医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时 分
报告依据:诊断证明 /家长自述
一、病例基本情况:
1、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日 年龄: 岁;班级: ( )
家长姓名: 电话:
现住址:
户籍:本市/外地 (如外籍注明: 省 市,来京日期:
现住址:本区 /外区 走读/住宿(如住宿标注寝室号 )
2、病例缺勤首日日期: 年 月 日; 体温: ℃;
病例确诊日期: 年 月 日;
发病日期: 年 月 日;确诊医院: 诊断:
就诊日期: 年 月 日;就诊医院: 诊断:
3、流行病学接触史:有 无; 具体时间: 年 月 日;
相关病免疫史 有 无; 接种时间: 年 月 日;
二、疫情基本情况:
1、该班共 人(男生 人,女生 人),
有免疫史人数 人,既往感染人数 人;
2、住宿生 人(男生 人,女生 人),
有免疫史人数 人,既往感染人数 人;
3、今日缺勤人数 人
4、病例教室所在楼层共 班,全楼层易感人群数 人,
宿舍所在楼层共 间宿舍,全楼层易感人群数 人。
三、保健科处理措施:(简述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所采取的措施)
患病学生2010年1月 日不适离校,体温 ,2011年1月 日晨发现面部、躯干等处有少量疱疹,就诊于 ,确诊为水痘。目前情况良好,居家隔离休息。
学校对学生宿舍、教室进行了消毒,每日开窗通风,湿式扫除。
该班已于2011年1月 日停止住宿。改为走读。
该校学生除曾患过水痘学生外,均有免疫史,无需进行应急接种。
对该校其他学生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隔离、上报。
四、区CDC处理措施:
备注:请各学校报告人员填写齐全,字迹清晰,上报及时。年底档案装订备查。
⑦ 国家规定应进行疫情报告的传染病有哪些
法定传染病三类35种(甲类2种,乙类24种,丙类9种)+水痘,需上报的共计36种。
《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对其中的艾滋病、淋病、梅毒、狂犬病和炭疽病人必要时可采取某些强制性措施,控制其传播。
(三)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诊、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
⑧ 学校中发现水痘该怎么处理
学校和幼儿园发现有水痘病例后,应迅速报告地段保健科和区疾病控制中心,组织学生应急接种水痘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