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孕妇张水痘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孕妇张水痘

发布时间: 2022-05-21 21:39:06

『壹』 孕妇出水痘要注意什么

多喝水,不吃辣的烧烤油炸的容易上火的东西,多吃西瓜、黄瓜、绿豆汤、香蕉、梨等凉性清热去火的食物

『贰』 孕妇得了水痘对胎儿有什么影响该如何预防孕妇后期生水痘

水痘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如果孕妇以前没有感染过水痘病毒,水痘病毒可以通过胎盘血液感染胎儿。水痘对胎儿的影响因感染时间而异。怀孕20周后和分娩前一周感染水痘。处于胎儿器官发育阶段,可能会导致胎儿发育受影响。

『叁』 长水痘该怎么办

水痘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没有特专殊属的并发症,10天左右就自愈了。对于患者的治疗,目前还没有特殊的药物,主要是采取对症处理,发热期患者最好卧床休息,多吃有营养,而且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最重要的是加强患者的护理,因为一般得水痘的患者多是儿童或者青少年,患病时皮肤会出现瘙痒,一定要给孩子勤剪指甲,避免搔抓到疱疹处的皮肤,导致继发感染而延长病程。如果瘙痒严重,可以用炉甘石洗剂涂擦,如果疱疹处的皮肤有感染,可以用抗生素软膏。

『肆』 孕期感染水痘,只能流产吗

孕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孕妈们不仅会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一系列妊版娠反权应,而百且怀孕期间免疫力会明显下降,特别容易感冒,也容易被很多传染疾病传染,例如水痘病毒。水痘病毒传染性极强,但是只要发热以后将毒素排出体外就会康复度了。那孕期感染水痘会不会对胎儿造成危害呢?答案是肯定的。孕期感染水痘会危及胎儿的健康。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怀孕长水痘回孩子能要吗。
孕前期准妈妈要是感染了水痘病毒很容易将病毒传染给胎儿,造成胎儿染色体畸变,有很大的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生后患恶性肿瘤。果水痘答病毒感染发生在怀孕4-5个月,水痘病毒会通过胎盘,使大约7%-9%的胎宝贝发生先天性水痘综合征,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会严重危害宝宝健康安全。甚至威胁宝宝的生命。

『伍』 孕妇长水痘,我发烧到@39,2度

你好,可以使用退烧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多饮温开水,注意休息.还应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不要洗澡,皮肤瘙痒时,可涂些止痒药水

『陆』 孕妇被传染水痘怎么办

病情分析:水痘是一种轻度的传染病.水痘引发并发症中,最常见的是因链球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这是由于患儿因搔痒抓破皮肤所致.
指导意见:孕妇在怀孕初期患有此病,就可能导致胎儿出生的缺陷.建议及早到医院治疗,以免影响到新生儿。

『柒』 孕妇出现水痘发烧怎么办

孕妇出现水痘赶紧去医院配合治疗吧。 水痘病毒是少数会致畸胎的病毒之一。如果在怀孕12周以内感染,导致胎儿畸形的几率为0.4%;怀孕13~20周时感染,几率则为2%。 水痘病毒所造成的先天胎儿畸形包括小头、体重过轻、手脚发育不全、皮肤结疤、先天性白内障以及脑部钙化等,但医学上并不认为这种情形一定需要终止怀孕,因为2%~3%的胎儿畸形率并不算太高,而是否需要终止怀孕是一个需要综合判断的问题。如果父母亲认为无法忍受哪怕一点点胎儿畸形的可能性,也可以考虑终止怀孕。 不过,如果母亲在临近分娩时得水痘,常会造成新生儿一出生便有严重的水痘感染,因为孕妇从感染到产生抗体来保护自己及胎儿大约需要5天的时间,所以在孕妇感染后4天之内出生的婴儿,症状最为严重,死亡率高达30%,出生后5~10天会产生皮肤症状并同时出现肺炎。这种情况下,新生儿一出生,应该马上为其注射免疫球蛋白来替代母亲体内尚未产生的抗体的作用,以保护新生儿。如果孕妇感染水痘超过5天后婴儿才出生,因抗体已经形成,婴儿的症状会比较轻微。

『捌』 孕妇长水痘,现在孩子差不多50多天 没发烧,只是喉咙痛,医生只开外用药,现在有什么治疗的好方法

水痘是病毒性的感染,孕妇水痘有点危险,最好多做检查,观察胎儿的情况,病毒对胎儿的发育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玖』 孕期感染了水痘之后,只能选择流产吗

怀孕了才知道当妈妈不容易,每个孩子的平安出生更是经历过重重考验。网上关于成人水痘信息很少,更别说孕妇妊娠期水痘的信息。我姐姐怀孕14周左右的时候突发了成人水痘,当时还不知道水痘的严重性,从发现水痘的第二天开始整个人精神萎靡,当时以为是早孕反应没有留意。

也不是说得了水痘就一定需要流产。最肯定的就是如果得了水痘一定要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来进行治疗。我曾经在一个孕妈妈群里看见有个妈妈得了水痘,剩下的宝宝都很健康。所以一定及时就医是关键!

『拾』 孕妇出水痘能喝奶粉吗

可以喝奶粉。水痘期间主要是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适当的增加营养,规律作息,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