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孔雀斑原因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孔雀斑原因

发布时间: 2022-03-31 20:43:08

㈠ 孔雀为什么会开屏

孔雀开屏是雄孔雀想要吸引雌孔雀而做出的一种求偶行为。这种行为是动物本身生殖腺分泌出的性激素的效果。当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就要繁衍同自己的后代,以延续其种族。

另外,遇到敌人而又来不及逃避时,孔雀也会突然开屏,然后抖动着它的羽毛,此时的开屏动作是它们的一种防御反应,使敌人不敢靠近。

特点

1、能够自然开屏的只能是雄孔雀。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孔雀中以雄性较美丽,而雌性却其貌不扬。

2、孔雀开屏是为了求偶,防御。所以说,孔雀开屏,既是一种生殖行为,同时,也是一种防御行为。

3、孔雀开屏最繁盛时候是在3-4月;生活在我国云南雨林里的野生孔雀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屏的。这个时候正是它们的繁殖季节。

㈡ 孔雀孔雀开屏为什么会变色

孔雀开屏不是会变色。

只是孔雀的羽毛张开后,看到的角度不同。

孔雀,是雉科孔雀属、刚果孔雀属动物。

孔雀有2属3种。其中孔雀属2种,全长达2米以上,其中尾屏约1.5米,为鸡形目体型最大者。头顶翠绿,羽冠蓝绿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别长,形成尾屏,鲜艳美丽;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鸟无尾屏,羽色暗褐而多杂斑。人工养殖的白化品种称白孔雀,全身雪白。刚果孔雀属1种,体长70厘米,雄性体黑色,头顶具白色簇羽,雌性绿色和棕色。雄鸟具直立的枕冠,羽色华丽,尾上覆羽特别延长,远超过尾羽。具20枚尾羽,形长而稍呈凸尾状;尾下覆羽为绒羽状;两翅稍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10枚短,第5 枚稍微最长;跗蹠长而强,远较中趾连爪为长,雄者具距。

尾屏主要由尾部上方的覆羽构成,这些覆羽极长,羽尖具虹彩光泽的眼圈,周围绕以蓝色及青铜色。求偶表演时,雄孔雀将尾屏下的尾部竖起。从而将尾屏竖起及向前,求偶表演达到高潮时,尾羽颤动,闪烁发光,并发出嘎嘎响声。飞翔能力不是很好,因为它有点沉重,翅膀也没那么强劲。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尤其喜欢在疏林草地、河岸或地边丛林以及林间草地和林中空旷的稀疏草原或有灌木丛、竹丛的开阔地带,从平原地带到高山地带的森林、灌丛中。喜欢在靠近溪流处生活。

孔雀是留鸟。尤以清晨和临近傍晚时觅食活动较为频繁。常成群活动,由一雄数雌和亚成体组成小群,多成5至10只小群边走边觅食,有时亦见单只和成对活动。善奔走,不善飞行,行走时步履轻盈矫健,行走姿势有似一步一点头。疾走时像奔跑一样,一般在逃避敌害时多大步急驰,逃窜于密林中。通常很少起飞,但向下滑翔时亦飞得很快。白天活动,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中午多上树或在林中阴凉处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性机警,胆小怕人,活动时不时抬头观望周围动静,发现人时老远即逃走或鼓翼向远处飞去。鸣声高而洪亮。

杂食性。以植物性饲料为主,也吃蝗虫、蟋蟀、蛾、白蚁、蛙、蜥蜴等动物。主要吃川梨、黄泡的果实、幼树枝叶、芽苞、蘑菇、草子、豌豆、稻谷等植物和农作物,也吃蚱蜢、蟋蟀、蛾、白蚁、蝽蟓、蚯蚓、蜥蜴、蛙等动物性食物。在圈养情况下以玉米、小麦、糠麸、高梁、大豆及大豆饼和种青草为主,再加上鱼粉、骨粉、食盐、砂砾、多维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添加剂等可根据饲养情况。喜欢吃梨、黄泡等果实,也吃稻谷、芽苗、草籽等食物,此外还食用一些昆虫如蟋蟀、蝗虫等,和一些小型爬行动物。非洲孔雀的动物性食物主要以白蚁为主。

㈢ 为什么孔雀会开屏形的“眼状斑

孔雀开屏是雄孔雀向雌孔雀求爱,这一点在网络上有解说的

㈣ 孔雀鱼身上怎么会有斑

公鱼展示给母鱼看进化出来的,就好像公孔雀一样啊。

㈤ 油橄榄孔雀斑病是什么

Cycloconium oleaginum Cast.

症状(图2-57)

图2-57 油橄榄孔雀斑病

1.病叶(叶面、叶背) 2.病果 3.分生孢子梗及萌发分生孢子

本病主要是在叶面形成环状病斑,叶背的斑点不明显。病斑初期为灰黑色的小圆点,周围呈褐色,以后逐渐扩大,周围颜色由浅褐色变为深褐色,大的病斑直径可达10—12mm。在温暖的月份,病斑外围有一黄色圆圈,状似孔雀的眼睛,因此而有孔雀斑病之名。严重发病时,一叶上有很多个病斑,病叶逐渐变黄,早落。果实在成熟期感病,病果表面出现圆形褐色病斑,表面稍下陷,其症状与叶上病斑一样。枝条上的病斑,斑点小,症状不明显,不易察觉。

病原

本病属半知菌,尚未发现有性世代。病菌利用分生孢子繁殖,借风力传播蔓延为害。当分生孢子落到叶片表面后萌发,长出菌丝,侵入叶片表皮组织,逐渐延伸,吸取营养,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形成病斑。菌丝体褐色,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在其上形成许多短小分枝,伸出叶片表面,成为孢子梗。在孢子梗的顶端产生分生孢子。用扩大镜观察,可以看到病斑表面出现暗褐色霉层。切片镜检可见分生孢子近椭圆形,一头大,一头小,大多数为单胞,少数双胞,褐色,大小为14—27×10—12μm。

发生规律

本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越冬。埋藏在叶片组织内的菌丝体一年四季都保持有生活力。分生孢子的产生、传播和萌发需要适当的环境条件。本病的潜育期一般为两周,有时长达数月。因此,该病的发生发展和为害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干旱季节,温度较高或较低时,病原菌停止繁殖;降雨或大气相对湿度较高时,能促进病原菌生长繁殖。湿度条件适宜,气温不低于3—5℃时,病原菌也能生长繁殖。在云南昆明,海南的海口等地,每年雨季到来,病情逐渐发展,7—8月蔓延较快。9—11月随着雨水的减少,旱季来临,病叶提早脱落,病情严重时,往往引起大量落叶。施用氮肥较多,肥水条件较好,枝叶生长过密情况下,孔雀斑病为害严重。

品种的抗病性也有差异。以弗朗多依奥(Frantoio)较抗病,其次为贝拉特(Berat)和爱尔巴桑(Elbesan);卡林尼奥(Kaliniot)感病。

防治方法

1.增强抗病力

适时灌溉,合理施肥,适度修剪,增强树势,提高植株对病害的抵抗力。

2.消灭越冬病原

结合管理,清除地面落叶、落果,消除越冬病原。

3.药剂防治

在雨季到来后,喷洒1.5%波尔多液或0.4%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药液2—3次(每隔15—20天1次)。雨后喷药效果较好。喷后如遇大雨,须重喷。雨水频繁地区以喷洒波尔多液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