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疱疹病毒前景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疱疹病毒前景

发布时间: 2022-03-28 08:21:46

『壹』 疱疹病毒好治疗吗

可以治疗好的,要去正规的医院哦

『贰』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检查

1.血清学诊断因90%的成年人血清中均有一定水平的抗HSV抗体,即使在复发感染阶段,其抗体水平也未必升高,故实用意义不大。2.检测包涵体及多核巨细胞病灶刮片和组织切片用普通染色法检测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巨细胞,如阳性则对临床诊断有很大支持,此法仅能证实病毒感染而不能区分是否HSV感染。电镜虽然可看到病毒颗粒的存在,但其取材繁琐,且电镜设备昂贵,需有经验,经特殊培训的人员,诊断价值较低,不宜广泛采用。3.病毒培养刮取角膜溃疡边缘组织,进行小白鼠接种或鸡胚囊膜培养或组织培养,不但可分离出病毒,而且还可鉴定出病毒类型,但病毒培养并非易事,且仅适用于上皮型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对于基质型,内皮型HSK都很难培养出病毒。4.免疫技术(1)免疫荧光法又称荧光素抗体法,是一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即把抗体标记上荧光素,使与相应的抗原相结合,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荧光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此法能快速地将组织或细胞内的病原体或其他抗原成分加以鉴别和定位。(2)免疫酶染色法此法简单,从刮片到观察结果仅需3小时左右,普通光学显微镜即可检测,因此具有迅速,简便易行的优点。(3)放射免疫测定法是一发展迅速的免疫学检查方法,又称核素标记法,其原理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或抗原),再使抗体抗原相结合,以达检测抗原(或抗体)的目的。5.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在体外将特异性DNA序列进行高效扩增的方法,在临床疾病的病因诊断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对HSK检测HSVDNA有良好的应用前景。6.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使用HSV-1的单克隆抗体诊断药盒,进行包括免疫荧光染色和酶免疫测定,能在少于4小时内对上皮刮片作病原学快速诊断,结果极为可靠。7.其他(1)树枝状角膜炎2%荧光素染色,呈明显树枝状淡绿色着色,故称树枝状角膜炎。(2)地图状角膜炎病变溃疡边缘不整齐,呈灰白色地图状或阿米巴形。(3)盘状角膜炎角膜表面粗糙,呈颗粒状水肿或上皮完整,而基质层则由于浸润,水肿而增厚,呈毛玻璃样灰色混浊,病变区多位于角膜中央,呈盘状,境界清楚,有时可表现为基质的弥漫性浸润,后弹力层出现皱襞,内皮有水肿;有较多灰色带色素斑点状角膜后沉降物。

『叁』 带状泡疹发生在颜面部和耳部

中医手法疏通经络法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对患者最好. 中医手法疏通经络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是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运行气血,津液的通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道理.不是直接针对病源,而是直接作用于患者患病的部位.以特定手法刺激患者经络,通过皮肤透入,产生信息,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进而激发经络之气,靠经络的调节作用来改变机体的病理状态.通过经络感应传导传递到相应的脏腑,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扶正祛邪,调理脏腑,调节和改善患者患病部位微循环及其周围的感觉神经末梢.对脏腑进行调理,促进脏腑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协调人体各脏腑之间的机能,平衡人体阴阳,进而使人体整个机体保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平衡协调,使机体恢复正常和提高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巧妙的起到了从外治内,治愈疾病的作用.从而解除患者之病痛,亦使疱疹自行消失,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对疱疹后遗神经痛千万不要采用的一些陈旧的,盲目的神经破坏性治疗,如神经封闭,切断,阻滞,冷冻,激光照射,使用镇痛泵,向神经根内注射激素,麻醉剂, 干扰素,营养神经的药等,给患者造成医源性新病,给患者带来永久性伤害性并发症——麻木,肌肉萎缩等(即使这样也未必能解除患者的疼痛). 带状疱疹一般不要把疱疹弄破,让其自行消失,大概需要1-2周就会好的.疱疹很好治疗,西医治疗好留后遗神经痛,就怕留下后遗神经痛,后遗神经痛就不好治疗了,特别是用西医治疗就更不能治愈了,如果西医能治愈的话就留不下后遗神经痛了,一旦留下后遗神经痛,这时就不要再用西医治疗了,一定要找中医治疗.疱疹是小事,关键是后遗神经痛痛苦是大事,疱疹早一天好晚一天好患者痛苦不很,留下后遗神经痛患者就要受大罪,吃大苦了,所以我告诫患者治疗此病一定要找中医(特别是民间中医)治疗. 最好一开始治疗此病就用中医治疗,这样就不会留下后遗神经痛了.此病千万不要用西医治疗.此病影响不着生命,但是治疗不合适的话要留后遗神经痛的,一旦留下后遗神经痛就麻烦了.特别是头部,眼部,面部的带状疱疹.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效果最好.并且不留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又称缠腰火丹,蛇盘疮,蛇丹,缠腰龙,蜘蛛疮,蛇串疮,火带疮,皮蛇,生蛇,蛇缠腰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此病发生的病理机制为:本病在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如儿童)中引起原发感染,病原体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即水痘.水痘症状消失后,感染的病毒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脊髓神经或颅神经的神经元细胞中,被某些因素激活后,病毒从一个或数个神经节沿相应的周围感觉神经到达皮肤,在神经末梢迅速繁殖并破坏组织,细胞,使之发炎,出血,死亡而发病,引起复发感染,即带状疱疹.中医称这种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神经和皮肤同时受累的)皮肤病,多是由情志抑郁,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内蕴,复因外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生.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西医认为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本病初起多属肝胆湿热型或脾经湿盛型,日久或年老体弱多属气滞血瘀型(经络不通,气血凝滞,循行不畅,凝滞肌肤,不通则痛,疼痛不止).其发病率高,各个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尤其是老年人多见,并且钻心地疼痛使人难以忍受.国内外整个医学界至今还没有预防和彻底根治的药物及方法. 原发感染患水痘后,继发感染即患带状疱疹;但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后产生抗体,终身免疫,会有部分患者转为后遗神经痛.如泛发则应警惕潜在的免疫缺陷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患病后要尽早就医,越早越易治愈;反之,则病情加重,疼痛加剧,轻者遗留神经痛,重者会发生意外. 带状疱疹感染的因素: 本病原发感染后,病毒就躲进了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尚无办法清除,也无法预测复发时间,所以无从预防和根治.但已发现复发感染为带状疱疹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如老年人,局部创伤后,系统红斑狼疮,淋巴瘤,白血病,艾滋病以及长期接受皮肤激素,放射治疗和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最易感染,且病程长,病情重,后遗神经痛更突出. 带状疱疹的主要特点: 1,各年龄段都会发病,以老年人多见; 2,4季皆能发病,以春秋季居多; 3,人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现疱疹,以躯干及头,面部最常见;4肢最少见; 4,发病时伴有疼痛,疱疹结痂后部分还会延续; 5,水疱和皮损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躯体中线. 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 1,出疱疹前三,4天,局部出现瘙痒,灼热,剧烈疼痛; 2,发病部位起初为片状红斑或集簇性的粟粒状小丘疹,继而出现集簇性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成带状排列,透明或由透明变混浊,后干燥结痂; 3,可伴临近淋巴肿大,疼痛,全身不适; 4,病程2--4周,部分患者神经剧烈疼痛会延续,转为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的危害: 发病期间,患者会出现多种不适症状,神经疼痛最明显,使人寝食难安.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加上高额费用,更使人难以忍受.如治疗不当或体质虚弱诸多因素所致,会转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少则数月或年余,多则数年,患者将长期忍受痛苦折磨,影响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还有其特殊类型: 眼疱疹,耳疱疹,内脏疱疹,疱疹性脑膜脑炎(头面部疱疹),无疱疹型带状疱疹,泛发型带状疱疹等.这些疱疹既有特殊性,又对人体有严重的危害性,有些可致失明,耳聋,面瘫,脏器功能紊乱,甚至死亡.这些病早期极易误诊,医患双方均应重视.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症状治愈后延续疼痛超过一个月的神经疼痛病.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主要特征,是由于带状疱疹病毒的亲神经性侵袭神经末梢造成的,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少儿不明显,青年人略轻,老年人较重.当皮损症状完全消退后,会有约20%的患者遗留有神经痛,50岁以上的人群会有约75%的患者留有后遗神经痛,疼痛以胸段肋间神经和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多见. 根据发病临床表现与病理学研究,专家们分析发病机理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带状疱疹发病期引起了周围神经病变及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2,因带状疱疹并发症之一是无菌性脑膜脑炎,说明带状疱疹会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临床采用阻滞疗法,仍有疼痛表现更是证明; 3,带状疱疹并发的精神症状,在皮损消退后仍伴随着神经痛(失眠,精神沮丧,消沉). 也就是说,人们没有足够的营养来提高免疫力,使被病毒破坏的神经细胞没有得到有效修复,被破坏的组织和细胞形成的垃圾没有清理排出,病毒进一步繁殖破坏神经组织. 据报导,带状疱疹发病率为人群的1.4‰-4.8‰之间,约有20%的患者遗留有神经痛.50岁以上老年人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人群,约占受累人数的75%左右.该病是医学界的疼痛难题,是中老年人健康潜在的杀手. 该病的主要特点,就是剧烈的顽固性的疼痛.带状疱疹皮损消除后疼痛仍持续,轻微的刺激即引起疼痛发作,不刺激也会突然发作,为减轻衣服对身体的刺激,有人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撑起来,整夜的睡不好觉.如有病毒侵犯到相应脑神经会影响视力,引起面瘫和听觉障碍.除疼痛外,还会诱发心脏病,脑出血,甚至导致死亡. 医学界将这种疼痛分为三种: 1,激惹触痛型.临床表现以对痛觉超敏感为特征,轻轻的触摸即可产生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疼痛. 2,痹痛型.临床表现以浅感觉减退和痛觉敏感为特征,触痛明显. 3,中枢整合痛型.临床上可兼有以上两型的表现,由中枢继发性敏感化异常为主要特征. 患者在就诊时将疼痛形象地描绘为火烧样痛,撕裂样痛,针刺样痛,刀割一样痛,闪电样痛等等.该病患者应该注意如下几点:1,在饮食方面:不要吃猪肉,不要饮酒及与啤酒类似的碳酸饮料.2,在行动方面:不要活动或少活动,多注意休息.3,在情绪方面:不要忧愁,不要急躁,心情要开朗.4,在治疗方面:建议千万不要采取破坏神经的方法治疗.如神经封闭,切断,阻滞,冷冻,激光照射,使用镇痛泵,向神经根里注射激素,麻醉剂,干扰素,营养神经的药等. 由于患者长期受疼痛折磨而苦不堪言,情绪异常,睡眠障碍,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几近丧失,生活质量难以保证,对前景失去信心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家人也为此担忧受累,其危害超出常人的想象.

『肆』 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怎么治疗饮食需要注意哪些

对于这种疱疹的治疗,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治疗还不能彻底清除病毒,阻止疾病的复发。目前 治疗分一般性治疗、抗病毒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这些治疗都是必要的。一般性治疗事实上是对症治疗,而抗 病毒治疗是对因治疗,常用的药物疱诺康。内外双管。中医中药治疗多通过辨证施治,标本兼治,有效地阻止复发

『伍』 疱疹最快的治疗方法

疱疹是一种皮肤损害,具体表现为疱疹的皮肤病,一般分为单纯疱疹、生殖器疱百疹和带状疱疹。这三个病都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治疗疱疹的最好方法,是内用药物、外用药物抗病毒药物,以及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比如伐昔洛韦片、阿昔洛韦片、转度移因子胶囊、胸腺肽等,具体到每个疾病,也略有不同。如带状疱疹,需要同时加用营养神经及止痛的药物,比如甲钴胺片、加巴喷丁胶囊,外用抗疱疹病毒的药物,比如喷昔洛韦软膏、干扰素软膏等。物理治疗主要是指用红蓝光治疗。版单纯疱疹虽然容易复发,但是一般恢复较快。而生殖器疱疹有的则容易反复发作,常年反复。所以最好的药物是抗病毒的药物,然后根据疾病权还要加用别的辅助药物等。

『陆』 我是一个学生,上次献血得知,自己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不合格有问题吗

何谓丙型肝炎?
引致肝脏炎症的病毒性感染。在美国,是当前最常见的经输血传播的肝炎。过去,本病诊断依赖于排除甲型、乙型肝炎和其他引致肝脏损伤的原因后归类于丙肝,现已可通过检验确诊。
如何感染?
因接触感染性血液而传播,亦可经性接触传播,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作用尚不明。感染的危险人群包括:接受输血者、静脉药瘾者、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包括性伴侣及接触感染血液的医务人员。夏威夷对供血员作常规丙肝检查,阳性者除名。
有那些症状?
食欲消失、呕吐、胃痛、疲乏、皮肤巩膜黄染。疾病早期,症状类似乙肝,但较轻,如感染超过6个月,称慢性丙肝,许多丙肝感染者并无症状。
症状何时出现?
通常在感染后7周,幅度为2-24周。
传染期多长?
在症状出现前几周至整个患病期间均有传染性。慢性丙肝携带者的传染性仍不明确。
如何治疗?
有一种抗病毒药对某些患者有效,可就医获得更多信息。
如何免受感染?
防止接触可能为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和其他体液。不共用可能被污染的牙刷、剃刀、注射器和其他物品。
肝炎患者就诊牙医或其他检查,应向医师告知病情,以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肝炎感染者不得作为供血员。

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如何?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肠道外传播的一类传染病。输血及血制品引起传播是本病的主要途径。据国外报道,输血后引起的肝炎中,90%以上是丙型肝炎;10%~25%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为丙型肝炎。在美国,每年约有15万~17万人罹患本病。我国温表于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故确切发病人数尚不清楚,但输血后丙肝的比例约占60%~80%。而急性散发性肝炎患者中,丙肝约占12%~24%。此外,因单采血浆回输血球发生血液污染而引起丙肝暴发流行的报告亦较多。
近年来,靠输血途径传播的丙肝例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如美国1988年的调查数字表明,急性丙肝中46%有静脉注射毒品史,10%有不正当性接触或家庭内肝炎接触史,5%有经常接触血液或血液透析史,而输血引起者仅占6%。其中不正当性行为与家庭内肝炎接触史的发病率要比不具备这些因素者分别高出11倍和6倍。此外,母婴垂直传播也是一个途径。丙肝的这种多途径传播,造成了预防上的困难,故其发病率正呈逐渐上升趋势,流行范围也逐渐扩大。
而对部分正常人群开展的抗一HCV的检测调查表明,人群中存在的较多的慢性HCV携带者也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HCV,从而有可能造成丙型肝炎的发生和流行。

得了丙型肝炎怎么办?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丙型肝炎也可分为急性、慢性与重型三种不同的临床类型,故其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1)急性丙型肝炎:适当的休息、合理的营养和饮食及保肝药的合理使用,是所有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共同疗法。至于急性丙肝要不要及早使用抗病毒的干扰素治疗,目前专家们仍持不同意见。有的主张应早期应用干扰素消除丙肝病毒,防止其转为慢性肝炎;也有人认为丙肝也有自愈倾向,干扰素不仅价格昂贵,部分病人还会产生副作用,再说也未必能完全防止慢性化,故急性期不主张应用。但临床上应灵活掌握,如果病人经一般治疗后病情好转不明显,血清转氨酶(ALT)或血清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HCV-DNA)持续或反复升高,在病家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则可以考虑使用干扰素。
(2)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具体措施有三:
1)抗病毒治疗:目前公认比较有效的抗病毒药首推α-干扰素(IFN-α),剂量为300万单位/次,每周3次,皮下或肌肉注射。以后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治疗效果,增至500万单位/次,每周3次,疗程为3~6个月。据报道,约50%病人出现复发,但再次应用干扰素治疗仍可获效。因此有人主张加大剂量,延长疗程至一年,或配合应用其他抗病毒药,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用药后如出现贯寒、发热、类感冒反应及眩晕、脱发,甚至末梢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应立即停药,多可自然恢复。此外,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病毒唤(三氮唤核耷)治疗丙肝,有明显降低及恢复转氨酶和丙肝病毒会氧核糖核酸(HCV-DNA)水平的效果。用量为每日口服l~1.2克,或0.4~0.6克/日,肌注或加入500毫升5%的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疗程为3~6个月。
2)免疫调节剂治疗:可以纠正慢性丙型肝炎出现的免疫功能障碍,促进丙肝病毒的清除和病体的恢复。也可配合应用其他抗病毒药。
3)改善肝功能治疗:可参考有关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条目。
(3)重型肝炎治疗:丙肝病毒(HCV)若与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特别是乙肝病毒(HBV)混合感染,极容易引起重症肝炎。

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流行状况是怎样的?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据国外报道,90%以上输血后肝炎和25%以上急性散发性肝炎为丙型肝炎。我国目前由于献血员筛查的方法尚不够灵敏,输血后丙肝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①经血传播:HCV主要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输血后丙肝病毒的感染率与献血员的HCV携带状态有关。美国与日本的献血员抗-HCV检出率为1.2%~1.4%,意大利为0.9%,德国为0.4%。我国曾对588名合格献血员进行抗-HCV检测,结果9.35%抗-HCV阳性,经PCR检查HCVRNA,说明抗-HCV阳性者大多具有感染性,此为HCV无症状携带者,具有高度传染危险性。
HCV经血液制品传播也屡见不鲜。国内外报道有因输注第Ⅷ因子、第Ⅸ因子或纤维蛋白原而发生丙型肝炎者。
经常暴露血液者,如血友病患者,妇产科、外科医生、手术者,胸外手术体外循环病人,肾移植血液透析病人及肿瘤患者,均极易感染丙型肝炎。静脉毒瘾者亦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②性接触传播:研究发现丙型肝炎发病与性接触尤其与接触多个性伙伴明显相关。
③母婴传播:有学者研究认为母婴传播不如HBV多见,主要是家庭水平传播。
④日常生活接触:虽然经血传播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但至少15%~30%散发性丙型肝炎病人,无经血或肠道感染史。丙型肝炎病人的精液、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发现HCV RNA阳性。提示性接触和日常生活接触可能传播HCV,但机率较低。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特征?
①潜伏期约为2~26周,平均7.4周。输Ⅷ因子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7~33天,平均19 天。
②丙肝较乙肝为轻,多为亚临床无黄疸型,转氨酶峰值较低,大多数患者不易被发现。
③丙肝常见单项转氨酶(ALT)升高,且长期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④短潜伏期丙肝,病情较重,症状突出,常有黄疸,但较少发展为慢性化。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丙型肝炎,易发展成慢性。
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易慢性化。据观察研究,约40%~50%发展成为慢性肝炎,25%发展成为肝硬化,余为自限性经过;从HCV发展成慢性肝炎平均约为10年,肝硬化平均约20年,少数患者恶变成为原发性肝细胞癌需30年。
⑥虽然一般丙型肝炎经过较轻,但亦可见急性丙型肝炎暴发型与亚急性经过,或慢性迟发性肝功衰竭等严重表现,而丙型暴发肝炎时与乙型肝炎不同,HCV仍处于高度复制状态。

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有何相似之处?
①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相似,两者均是经过血液、通过输血、血制品、血液透析及静脉内滥用药物等方式传播。
②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丙型肝炎无症状及无黄疸病例较多,有些患者不易被发现,且肝功检查常表现单项转氨酶升高,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③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也有无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且无症状带病毒供血者,能传播丙型肝炎给受血者。
④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均有向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发展的倾向,其发生率甚至比乙型肝炎更高,丙型肝炎也可发展为原发性肝细胞癌。
⑤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由于传播途径上的相似,因此丙肝与乙肝可以重叠感染,且重叠感染较单个感染发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表明丙肝与乙肝重叠感染可加剧肝脏的损害。
⑥丙型肝炎也可能有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但不如乙型肝炎发生率高。

丙型肝炎病毒血症有哪几种类型?
通过对输血后HCV感染者的系列血清标本进行抗-HCV的检查及HCVRNA研究,发现HCV感染的病毒血症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急性感染的短暂病毒血症。主要见于急性自限性丙型肝炎。应用PCR法可在ALT升高之前检出HCVRNA,但病毒血症持续时间较短,可仅数天或数月。而抗-HCV往往要在ALT升高后数天或数月才能检出。
②慢性感染的持续病毒血症。HCVRNA可在急性期,ALT升高之前检出,并且持续存在。现已观察至少存在三年以上。
③慢性感染的间歇病毒血症。表现在感染早期出现病毒血症,其后病毒血症消失数月,几年以后,重新出现病毒血症。重新出现的病毒血症与急性阶段出现病毒血症相似,一般在ALT 出现升高之前。提示肝内病毒活动性复制。

丙型肝炎有何病理特点,其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慢性丙型肝炎的肝组织学改变与其他肝病难以区别,可表现为慢活肝、慢迁肝及肝硬化等改变。无症状HCV感染者肝活检组织病理改变也可见到慢活肝及肝硬化病变。
急性期丙型肝炎病人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常见:①肝实质可见小脂肪滴;②肝窦壁细胞明显活化,枯否细胞增生,肝窦内可见淋巴细胞,有的表现为“单核细胞增多症状样改变”;③肝细胞浆内呈不规则嗜伊红变及嗜伊红小体;④肝细胞形成气球样变,肝细胞浆疏松,肝细胞膜界分明,似中毒性肝细胞损害改变;⑤可见巨细胞。
汇管区病变一般较急性甲肝与乙肝轻,但差别较大,轻者仅见淋巴细胞浸润为主,重者可见大量滤泡淋巴细胞聚集,片状坏死与桥接坏死在重症叶也可见到,亦可见小胆管损伤。反复急性发作的丙肝病人,连续肝活检证实其中约10%~15%伴有肝硬化病变。有人报告发病后6 个月内约1/3丙型肝炎组织学证实有肝硬化。
丙型肝炎是以肝细胞损伤为主的疾病,肝细胞破坏的机制有两种可能性。
①丙肝病毒直接破坏肝细胞,由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原位杂交检测均显示血清及肝脏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的变化与转氨酶异常变化相平行。认为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可能直接损伤肝细胞的细胞器,促使肝细胞膜对转氨酶的通透性增强。HCV抗原肝细胞可见胞浆明显疏松水肿,可见小空泡性脂肪变性及气球样变。均提示HCV具有直接破坏肝细胞的作用。
②较多实验证明免疫因素也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细胞免疫可能是丙肝病毒导致肝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

丙肝病毒是否可以发生母婴传播?
丙肝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现已发现母亲体内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能促使丙肝病毒传播给下一代,妊娠后期急性丙肝病毒感染可促使母婴间传播,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围产期传播率为10%左右,有人报道,正常分娩较经腹剖宫产更易导致婴儿丙肝病毒(HCV)感染。至于母乳喂养是否可以传播丙型肝炎,目前尚无证据证明。

唾液能传播丙肝吗?
国外有人收集感染丙肝黑猩猩的唾液,经皮接种于另一只猩猩后,被接种的黑猩猩虽无临床症状,但电子显微镜证实确已感染了丙肝病毒。这提示患丙肝的黑猩猩的唾液中,可能会有丙肝的传播因子并能经皮传播给其他黑猩猩。
国外对丙肝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调查发现,其家庭成员中丙肝抗体阳性率为4.9%,临床丙肝患者唾液中40%能测出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阳性。认为接吻、唾液污染可能是造成家庭成员和密切接触者传播丙肝的重要方式之一。

丙肝能通过性接触传播吗?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1988年急性丙肝的传播途径时发现,仅6%的患者有输液史,5%的患者有血液接触史或血液透析史,46%的患者有静脉内滥用毒品史,10%则是与家庭内有肝炎病史者有性接触的主妇或性伙伴。另一次对照研究表明,凡有2个以上异性伴侣的人群组,较无性伙伴的对照组的丙肝发生率高11倍;有性接触或家庭内接触丙肝患者史者较对照组高6倍。
国内报告7例输血后丙肝患者的精液中4例查出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阳性,9例输血后丙肝女性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中2例HCV RNA阳性。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性接触在丙肝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丙肝在配偶中的感染情况如何?
丙肝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但实际上有不少并非通过输血传播。日本时四元对丙肝患者能否将丙肝病毒传染给其配偶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是82名慢性丙肝患者的配偶,对照组为47名慢性乙肝患者的配偶。结果表明慢性丙肝患者配偶的肝功能障碍发生率较慢性乙肝患者配偶肝功障碍发生率明显高。因此认为,丙肝病毒可在配偶间发生传播。
慢性丙肝在其配偶中的传播率可高达21%,显著高于其他家庭成员。研究还表明,夫妻间感染的丙肝病毒,其核糖核酸(HCV RNA)基本上是一样的。对夫妻间感染的丙肝病毒的序列分析已肯定,其同源性显著高于其他人群。

干扰素对急性丙肝治疗有效吗?
Omata等曾在1990年对11例急性肝患者用干扰素治疗4周,14例急性丙肝患者不接受治疗作对照。1年后,对照组的14例患者中有13例的血清丙氨酸基转移酶(ALT)波动,而治疗组11例中只有4例波动。两组差异显著。用干扰素治疗的丙肝患者,体内的丙肝病毒可被抑杀,发病过程可以中断。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对急性丙肝患者采用干扰素治疗,至少可以防止30%的丙肝患者向慢性化发展,而且急性丙肝一旦明确诊断,干扰素的应用越早越好。

丙肝的预后怎样?
虽然丙肝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但易向慢性化转变,血清转氨酶常呈波浪起伏性升高,持续达 6 个月者(占57%)比乙肝(占28%)更为多见。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者,易发展为慢性;女性较男性更易发展为慢性;老年和高剂量丙肝病毒急性感染者易发展为慢性;经皮传播者,特别是输血后丙肝较非肠道外传播者更易发展为慢性。其中10%~20%发生肝硬变,有时在急性起病后几个月至1年之内,在无症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演变为肝硬变,而且,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预后不良。

丙肝与原发性肝癌有关系吗?
丙肝病毒感染后,尤其是已有肝硬变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就增加。丙肝在多年后可发展为肝硬变,甚至发生肝细胞癌。急性丙肝一定要转为慢性后才可能发展为肝组织纤维化、肝硬变、肝癌,迅速恶性变者约要历时13~17年,缓慢恶性变者需25年或更长。定期检查丙肝患者的血清转氨酶及甲胎球蛋白水平,对了解病毒血症和病变活动情况以及对预防肝硬变、肝癌的发生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预防丙肝?
丙肝病毒感染后,人体并不产生对同源或异源病毒的免疫保护作用,目前尚无疫苗可用。有人使用非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作为被动免疫,其效果亦欠佳,似乎没有中和抗体,因此,目前预防丙肝只能通过间接手段。
①尽量减少输血。
②尽量用志愿供血者的血,而不用职业供血者的血。
③筛查供血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丙肝抗体及乙肝核心抗体。
④进行有创检查或治疗时,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
⑤采取教育和宣传手段,禁毒,禁止卖淫嫖娼,禁止注射毒品。

干扰素治疗输血后丙型肝炎的效果如何?
国外报道,用干扰素治疗输血后丙型肝炎11例,治疗前肝活检证实5例为慢性活动性肝炎,6例为急性肝炎。方法是将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300单位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每周3次,共4周。治疗结束后,对4例急性肝炎及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肝活检,另1例急性肝炎于1年后行肝活检,结果如下:
①4例急性肝炎患者中的3例和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中的2例,其门静脉区和肝小叶周围炎性浸润改善,未发现肝细胞坏死,但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无改善;另1例急性肝炎在治疗1年后,肝活检示组织学正常。
②5例慢性活动肝炎于1周后,转氨酶开始下降,3例降至正常范围,但1个月后,全部患者转氨酶回升,12个月达治疗前水平;6例急性肝炎,5例转氨酶降至正常范围,其中4例稳定12 个月,1例3周后谷丙转氨酶回升,4个月后自行恢复正常,稳定7个月;另1例急性肝炎于治疗结束后,转氨酶立即恢复正常,且稳定12个月。
上述结果表明,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效果肯定,而对输血后慢性丙型活动性肝炎,仅有暂时降酶作用。因此认为,干扰素小剂量治疗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疗效良好,前景广阔,但能否防止急性肝炎慢性化,还需要作对照研究。

重组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效果如何?
有人用重组干扰素治疗10例丙型肝炎患者,500万单位/日,1个月后8例转氨酶明显下降,继续治疗(剂量减至100万单位,3次/周),转氨酶持续得到改善。随访肝活检显示,所有转氨酶降低的患者,其组织学均改善。这8例患者持续1年,停药后有6例在生化和组织学方面均持续改善,随访1~3年一直无症状,血清转氨酶正常或接近正常。仅有2例复发,血清转氨酶回升到治疗前水平。
另一作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价重组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共观察166例患者,均接受过输血或在职业上暴露于血液者,血清转氨酶至少持续升高1年,肝活检符合慢性肝炎。对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58例,皮下注射重组干扰素300万单位/次,3次/周,共注射24周;第二组57例,100万单位/次,3次/周,共24周;第三组对照组51例,未接受干扰素治疗。结果24周后,转氨酶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者,第一、第二和第三组分别占46 %、28%及8%,两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0.001和<0.02。在第一组治疗有效的26例中,转氨酶完全降至正常者有22例,占85%;而在第二组有效的16例中有9例转氨酶正常,占56%。停药后6个月内复发者,第一组占51%,第二组占44%。因此认为,24周干扰素疗法对控制大多数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是有效的,但停药后常会复发。

丙型和戊型肝炎是怎样命名的?
应用敏感的特异性血清学试验诊断甲型及乙型肝炎以来,发现一些具有传染病特点,但缺乏目前已知的病毒血清学(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证据的急性和慢性肝炎,统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主要具有2个明显的特征:
①通过肠胃外途径传播:是输血和输入某些血浆提取物,如第Ⅷ因子和第Ⅸ因子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在血液透析、骨髓和肾移植、血友病及心脏外科患者、静脉内滥用药物和经皮注射的患者中,多次发生非甲非乙型肝炎暴发流行。日本菊地金男报告1644例接受输血的患者中,246例发生了输血后肝炎,仅3.7%(9/246例)为乙型肝炎,96.3%(237/246例)为非甲非乙型肝炎,本型在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与乙型肝炎相似。
②经粪-口途径传播:由于水源或食物被粪便污染所致,如供应人口众多的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可造成大规模非甲非乙型肝炎暴发流行,故又称水源性非甲非乙型肝炎,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类似甲型肝炎。1989年9月,在东京召开的国际非甲非乙型肝炎和经血传播的传染病学术会议上,将上述两型肝炎分别正式命名为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是指经常肠道外暴露血液者,如血友病患者、静脉内滥用药物成瘾者、血液透析患者、骨髓和肾移植患者、心外科患者以及经常经皮注射的患者。据来自西班牙的报告,血友病患者、静脉内滥用药物成瘾者及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4%、70%及20%,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我国检测65例单项转氨酶异常的供血者表明,其丙肝抗体阳性率为90.8%(59/65),说明我国供血者是丙肝高危人群。这些人群经常是无肝炎症状和体征,而仅是单项转氨酶升高。提示我们今后对单项转氨酶增高而无肝炎临床症状者不仅要检查乙型肝炎病毒的标志,更应该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及丙肝病毒RNA。

丙型肝炎与丁型肝炎有何相同之处?
①传播途径相同,主要通过胃肠外途径传播。
②临床上,两者均可使病情发展为慢性化,而且最常见的组织学损害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变,预后不好。
③两种病毒实验感染的黑猩猩,肝组织学损伤相似,均以细胞毒表现为主,而且在电子显微镜下,肝细胞浆中均可见相似的管状结构改变。

丙肝抗体阳性者有无传染性?
丙肝抗体阳性患者的血中含有丙型肝炎病毒,具有传染性。有人对1984~1986年间接受5150 份血制品注射后的383例心外科手术患者的丙型肝炎发生率,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9例发生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中,有6例(67%)丙肝抗体阳性,而374例未发生丙型肝炎者中,只有9例(2.4%)丙肝抗体阳性(P<0.001)。9例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共接受血制品151 份,其中6份(3.9%)丙肝抗体阳性,374例未发生丙型肝炎的患者共接受血制品4999份,其中丙肝抗体阳性31份(0.6%),P<0.001。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输丙肝抗体阳性患者的血,丙型肝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输丙肝抗体阴性者的血

『柒』 带状泡疹后遗证神经疼痛!跪求天下好心人指点迷津,那里有止疼痛良方

注意事项
1、在饮食方面:不要吃猪肉、不要饮酒及与啤酒类似的碳酸饮料。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羊肉、香菜、鸡、鸭、鱼、蛋等发物。
2、在行动方面:不要活动或少活动,多注意休息。
3、在情绪方面:不要忧愁,不要急躁,心情要开朗。
4、在治疗方面:建议千万不要采取破坏神经的方法治疗。如神经封闭、切断、阻滞,冷冻,激光照射,烤电,使用镇痛泵,向神经根(或椎管)里注射激素、麻醉剂、干扰素、营养神经的药等。 由于患者长期受疼痛折磨而苦不堪言,情绪异常,睡眠障碍,工作能力和社交活动几近丧失,生活质量难以保证,对前景失去信心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家人也为此担忧受累,其危害超出常人的想象。

6治疗方法
四联定向整合疗法
第一步 抗毒解毒---破坏疱疹病毒生存环境、高强度临床治疗体内潜伏病毒
外用药物结合特殊的理疗,使得药物强力渗透,穿透表皮,将表皮细胞的酸性改为中性,彻底破坏疱疹病毒的生存环境(疱疹病毒只能在酸性环境中生存),从而消灭病毒。针刺还能使炎性病灶的血管通透性降低,抑制炎性物质渗出,随着药物的抗毒解毒,使得炎性物质排出体外,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第二步 通络止痛---破坏基因链阻断病毒复制,药物通络或荣养止疼以达治疗目的
药物中含有活性极强的蛋白溶解酶,能快速溶解疱疹病毒的蛋白外壳,使药物成分迅速进入病毒内部破坏基因链,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活性,使其无法复制。独特疗法结合药物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代谢、加快细胞的再生和修复、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达到解痉止痛;依据祖国医学理论,以独特的疗法及高效的临床治疗药物,疏通被邪气(病毒等)导致的经络阻滞、气机郁滞引起的疼痛;或者荣养机体不能滋养的病变组织,以达到养荣止痛之目的。
第三步 益气养阴---驱风搜毒、通络止痛、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临床治疗一周,应用中药熏蒸渗透和内服中药,通过最佳给药方法,使得药液直达病灶部位,修复受损神经,清除体内毒素,抑制病毒侵害,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共奏通经活络、滋养受损组织,以达止痛之目的。
第四步 综合修复---调节植物神经及血管舒张功能,重建免疫抗体解决复发难题
通过依个体而拟定的疗程及给药后,患者配合坚持治疗,则可:修复因病毒侵袭而受损神经组织,改善神经组织的血供;增强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白细胞免疫功能,快速增强患者抗病能力,最终达到治愈疱疹、解决复发难题。

『捌』 曾毅个人当案

你还知道别人隐私啊?知道下面一点已经足够了。。。

姓名:曾毅

英文姓名:JAMSON

籍贯:湖南

出生日期:11月6日

星座:天蝎座

身高:178CM

体重:65KG

获奖经历:
1、2000年深圳首届旅游购物节开幕式
2、2001年深圳歌舞艺术节大型晚会
3、2002年中国《硅谷时尚精英慈善晚会》
4、2003年广西桂林资源河灯歌节大型晚会
5、2003年深圳《新英雄赞抗非典》大型晚会
6、2004年元月浙江宁波《中华群英耀香山》大型晚会
7、2004年4月广东卫视《流淌的歌声》栏目专埸演出
8、2004年5月中国舟山桃花岛首届金庸武侠文化节
9、2004年5月赛格日立十五周年大型庆典晚会
10、2004年5月《光彩·助残》之夜大型文艺晚会
11、2004年第十一届全国歌手大奖赛专业组第七名

第四个月冠军凤凰传奇组合(杨魏玲花、曾毅):内蒙古姑娘杨魏玲花今年24岁,是一名电器销售员。曾毅,来自湖南,今年25岁,是一名无线电工人。内蒙古的杨魏玲花和湖南的曾毅在广州打工时相识,对音乐几近狂热的他们成立了二人组合,取名叫凤凰传奇。他们的演唱将民族唱腔与流行唱法相结合,既古典又时尚,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让您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而感人的不仅仅是他们的音乐,这对打工仔在特区打工的艰辛经历也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比赛一落幕,便有热情的观众涌上台,纷纷要求合影留念,这对打工仔在一夜间变成了星光四射的大明星!

台湾著名音乐人钟新民在听到凤凰传奇的演唱后,是这样评价凤凰传奇中玲花的嗓音的,他说:这是两岸三地绝无仅有的女声……是最有特点的组合,他们的艺术前景无限。

凤凰传奇是一对金玉完璧的组合。其成员玲花是来自鄂尔多斯大草原的蒙古族姑娘,新一代的"乌兰牧骑"。有策马奔驰大漠的生活经历,身上流趟着老一代乌兰牧骑的血液。歌声高亢激昂,富有草原特色,被香港音乐专业媒体称为女版"腾格尔", 其歌声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每当你听到她的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追随她步入游牧民族的神秘世界,领悟那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力。凤凰传奇的另一成员曾毅:一个湘南的帅哥,凭着一把吉他和时尚而轻盈的舞姿,征服了大江南北,他们的组合是一种互补更是一种升华。

著名音乐制作人何沐阳,根据凤凰传奇的特点,为他们度身定造了这张专辑,除了邀请到《向天再借五百年》的作者浮克为他们专门写了《大漠情人》外,还邀请到两岸三地著名的词曲家为他们写歌谱曲。并请到为周杰伦编曲的台湾著名音乐人钟新民为凤凰传奇编曲配器、录音合成。

主打歌之一《月亮之上》特别典型地体现了凤凰传奇的风格,高亢清亮的旋律在草原大漠上飘扬,节奏化的说唱脱缰野马般翻滚,经典的民歌元素与电子音乐完美和谐的结合,给人以遐想和震撼……

一家音乐专业杂志编辑在试听了这张专辑的部分歌曲小样后,这样写到:汇聚中华民歌之精华,与时尚的国际流行音乐语言完美结合,开创最俱动感的新派民歌风格……

『玖』 感染hsv病毒严重吗

HSV可在多种细胞中生长,常用的细胞系有BHK细胞,Vero细胞、Hep-2细胞等。病毒初次分离时,原代乳兔肾细胞、人胚肺细胞较敏感。HSV感染动物范围广泛,多种动物脑内接种可引起疱疹性脑炎,小白鼠是足垫接种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致死性感染,家兔角膜接种引起疱疹性角膜炎,豚鼠阴道内接种可引起宫颈炎和宫颈癌。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增殖性白色斑块。

病人和健康是传染源,主要通过直接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HSV经口腔、呼吸道、生殖道粘膜和破损皮肤等多种途径侵入机体。人感染非常普遍,感染率达80~90%,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粘膜或皮肤局部集聚的疱疹,偶而也可发生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累及内脏。

HSV原发感染产生免疫力后,将大部分病毒清除,部分病毒可沿神经髓鞘到达三叉神经节(HSV—1)和脊神经节(HSV—2)细胞中或周围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内,以潜伏状态持续存在,与机体处于相对平衡,不引起临床症状。当机体发热、受寒、日晒、月经、情绪紧张,使用垂体或肾上腺皮质激素,遭受某些细菌病毒感染等,潜伏的病毒激活增殖,沿神经纤维索下行至感觉神经末梢,至附近表皮细胞内继续增殖,引起复发性局部疱疹。其特点是每次复发病变往往发生于同一部位。最常见在唇鼻间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出现成群的小疱疹。疱疹性角膜炎、疱疹性宫颈炎等亦可反复发作。

(一)预防
由于HSV有致癌可能性,减毒活疫苗和死疫苗不宜用于人体。现研究中的各种疫苗如囊膜蛋白(提纯的gG、gD)亚单位疫苗,gB、gD基因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和多肽疫苗,在动物试验中显示良好效果,有应用前景。
孕妇产道HSV—2感染,分娩后可给新生儿注射丙种球蛋白作紧急预防。
(二)治疗
疱疹净(IDU)、阿糖胞苷(Ara—C)、阿糖腺苷(Ara—A)、溴乙烯尿苷(BVDU)等治疗疱疹性角膜炎有效,与干扰素合用可提高效力。国内用HSvgCgD单克隆抗体制成滴眼液,用于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取得显著疗效。
无环鸟苷(ACV)对疱疹病毒选择性很强的药物。ACV必须经HSV的胸腺核苷激酶(TK)激活后磷酸化为一磷化ACV,再经细胞激酶磷酸化为二三磷酸化ACV。ACV—ATP对dGTP有极强的竞争性,故可终止病毒DNA合成。ACV主要用于治疗生殖器疱疹感染,使局部排毒时间缩短,提早局部愈合。此外ACV还常用于治疗唇疱疹、疱疹性脑炎、新生儿疱疹,疱疹性角膜炎等,均有疗效。
阿糖腺苷(Ara—A)系通过宿主激酶作用就可磷酸化成有活性的Ara—ATP,选择性地抑制HSV多聚酶,终止病毒DNA合成。由于Ara—A不需HSvTK酶的作用,故可用于耐ACV毒株(TK-株)感染的治疗。能防止疱疹性角膜炎病变严重恶化,减低疱疹必性脑炎和HSV全身感染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