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带状疱疹后遗症
带状疱疹后遗症的发生,多与治疗不当,邪毒未尽有关。其病机是邪毒留滞,内瘀毒内阻治
,阻遏经络,以容致血瘀气滞,气血不通故疼痛不休。治宜活血化瘀,解毒通络,脉络畅通,气血流畅,故疼痛则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特点,就是剧烈的顽固性的疼痛,带状疱疹皮损消除恢复后疼痛仍持续,轻轻的触摸即可产生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患者的疼痛常是以自发性闪电样或撕裂样疼痛,发作时常使患者寝食不安,大多数患者常常伴随较明显的持续性烧灼痛,为减轻衣服对身体的刺激,有人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撑起来,整夜的睡不好觉.
治疗:
建议用邱药堂邱记膏药“带状疱疹及后遗症专用药”治疗,可拔毒化淤,迅速阻截病毒蔓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阻滞的神经畅通,患处膏药外敷将侵蚀神经上的疱疹病毒拔出,内服驱毒败火胶囊帮助体内向外驱毒排毒,内服外贴,里外同治,可使气复血荣,气血流畅,脉络畅通,修复疏通被破坏的神经,逐步减轻解除疼痛,使患者彻底康复。
❷ 带状疱疹有什么金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俗称“缠腰龙”。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发病前局部皮肤先有灼痛,伴轻度发热、疲倦无力等全身症状,继而在红斑上发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绿豆大的丘疱疹,并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内容清亮、浑浊或血性,严重者出现坏死。皮损排列成带状,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单侧分布,自觉症状多为疼痛,有时十分剧烈。一般病程约2~4周。有时老年体弱者常留有神经痛后遗症,有时可持续数月。
(一)内治方【方一】化斑解毒汤【来源】《外科正宗》【组成】玄参、知母、石膏、人中黄、黄连、升麻、连翘、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凉心,泻肝。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除湿胃苓汤一【来源】《外科正宗》【组成】防风、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子、木通、泽泻、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泻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龙胆泻肝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龙胆草、连翘(去心)、生地黄、泽泻各3克,车前子、木通、黄芩、黄连、当归、生栀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黄(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泻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利湿清热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黄芩、赤茯苓、泽泻、车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湿,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五】马齿苋合剂【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马齿苋60克,大青叶15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除湿胃苓汤二【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苍术9克,陈皮9克,厚朴6克,炒白术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龙胆泻肝汤加减一【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龙胆草9克,黄芩9克,炒山栀子9克,生地黄30克,车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泻肝火,利湿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活血散瘀汤加减【来源】《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成】鸡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全丝瓜10克,忍冬藤15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方九】清热消毒饮【来源】《肘后积余集》【组成】生石膏30克,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各30克,连翘15克,金银花、藤各30克,赤小豆30克,牡丹皮10克,黄连6克,大青叶1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乳香5克,没药5克,蚕砂10克,蝉蜕5克,栀子10克,滑石12克,大黄6克。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燥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芡连萆术汤【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5:6(36)
【组成】芡实、白术、怀山药各15克,连翘、白芷、白蒺藜、桔梗、赤小豆各10克,萆薢25克。偏热者加桑白皮10克,金银花15克;偏寒者加荆芥穗10克;寒重者加桂枝10克,附子30克;体虚者加生黄芪15克,防己10克。
【功效】健脾益肺,利水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肺脾两虚,湿盛郁滞型。
【方十一】银蚤乳没泻肝汤【来源】《中医外科临证集要》【组成】金银花藤24克,连翘12克,野菊花15克,龙胆草10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黄12克,泽泻15克,车前子20克,木通15克,当归15克,蚤休30克,没药6克,乳香6克。
【功效】清泻肝火,解毒除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之肝胆火盛,湿邪内阻型。
【方十二】金芍一贯煎【来源】中医杂志,1987:28(5)
【组成】白芍10~50克,郁金10~30克,北沙参10~30克,麦门冬10~30克,枸杞子10~30克,当归6~15克,川楝子6~15克。
【功效】滋阴舒胀,利湿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的湿滞络脉型。
【方十三】通络解毒凉血汤【来源】四川中医,1988:(3)
【组成】红藤18克,忍冬藤、地丁、白花蛇舌草各30克,络石藤、生地黄各15克,虎杖、连翘各20克,牡丹皮、贯众各10克。
【功效】凉血解毒,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瘀滞型。
【方十四】丁香郁金汤【来源】中医杂志,1988:29(8)
【组成】丁香9克,郁金、柴胡、枳壳、川芎各9克,板蓝根30克,甘草9克。
【功效】疏肝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方十五】黄公防己汤【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9:(3)
【组成】木防己15克,蒲公英30克,黄芩12克,广郁金12克,生栀子15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30克,车前子(包)10克,香附12克,甘草6克。皮损发于面部者加马齿苋30克;胸胁部加柴胡10克;腰腹部加黄柏10克。
【功效】解毒利湿,通络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六】土茯苓大黄汤【来源】四川中医,1990:(2)
【组成】土茯苓120克,大黄、金银花、连翘各30克,黄连、黄柏、生地黄各10克。
【功效】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蕴,毒邪外发所致的带状疱疹。
【方十七】三豆饮加味【来源】中医函授通讯,1991:10(4)
【组成】赤小豆30克,绿豆、黑豆、白茯苓、生薏苡仁各15克,生甘草、泽泻各10克。疱疹大、浆液混浊者加滑石15克,车前子10克;疱疹周围皮肤焮红、痛甚者加白木通10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结型带状疱疹。
【方十八】柴胡清肝汤【来源】中医杂志,1991:32(5)
【组成】柴胡、当归、生地黄、赤芍、牛蒡子、黄芩、栀子、龙胆草、秦艽、延胡索、白蒺藜各10克,川芎20克,连翘20克,板蓝根20克,郁金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泽泻15克,甘草10克。
【功效】清肝胆火热,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耳部带状疱疹热盛血瘀型。
【方十九】当归六黄汤【来源】新中医,1994:(8)
【组成】黄芩、黄连、黄柏各3克,生地黄、黄芪、板蓝根各10克,熟地黄15克,丹参20克,土茯苓30克。
【功效】泻火解毒,清利湿热,活血凉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外感邪毒,湿热内蕴者。
【方二十】活血解毒汤【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4)
【组成】丹参、赤芍、白芍、牡丹皮各15克,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黄、木香各10克,蒲公英、全瓜蒌各30克,红花3克。
【功效】活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瘀血阻滞型带状疱疹,尤以神经痛明显者。
(二)外治方【方一】升麻【来源】四川中医,1988:(6)
【组成】升麻30~50克。
【功效】清热解毒,透疹。
【制法】煎升麻浓汁。
【用法】用纱布蘸药汁湿敷患部,保持局部湿润。同时禁食生姜、大蒜、辣椒、鱼等辛辣及发物。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二】马蒲合剂【来源】陕西中医函授,1996:(1)
【组成】马齿苋、蒲公英各50克。
【功效】清热,凉血消肿,散结止痛。
【用法】上药煎汤,温度适宜时,用干净毛巾或数层布浸药液,外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备注】适用于火邪热毒炽盛型带状疱疹。
【方三】地龙散【来源】《普济方》【组成】青葱叶1茎,地龙1枚。
【功效】清热解毒。
【制法】青葱叶去尖头,将地龙置葱叶中,紧捏两头,勿令通气,振动摇晃,待其化为水备用。
【用法】外涂患处。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四】柏叶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侧柏叶(炒黄为末)15克,蚯蚓粪、黄柏、大黄各15克,赤小豆、轻粉各9克。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止痛。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以植物油或凉水调药。
【用法】外用,日3次。
【备注】适用于热毒型带状疱疹。
【方五】如意金黄散【来源】《外科正宗》【组成】天花粉5000克,黄柏、大黄、姜黄各2500克,白芷2500克,紫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各1000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瓷器收贮,勿令泄气。
【用法】以新汲水调敷。
【方六】立消散【来源】《疡医大全》【组成】雄黄7克,穿山甲9克,生大黄、芙蓉叶、五倍子(炒)各15克。
【功效】解毒清热,消肿敛疮。
【制法】共研极细末,滴醋调。
【用法】外敷,中留一孔透气,如干,再搽。
【备注】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带状疱疹。
【方七】石柏散【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煅石膏15克,黄柏9克,蛤壳粉9克,白芷9克,铅丹3克。痒者加轻粉、明矾。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敛疮。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油调。
【用法】外敷。
【备注】适用于湿热型带状疱疹。
【方八】儿茶五倍散【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儿茶6克,五倍子6克,冰片0.6克,马钱子6克,炉甘石粉6克,黄连末1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定痛,收湿敛疮。
【制法】用白醋或冷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外敷。
【备注】适用于湿热火毒型带状疱疹。
【方九】半夏合剂【来源】新中医,1981:(2)
【组成】生半夏9克,生南星12克,雄黄6克,半边莲12克,白芷12克,冰片3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将上药分别研细末过筛,混匀,装瓶备用。
【用法】患部未溃破者用白酒调成稀糊状外涂;已破溃者用菜油调涂。每日用药3~4次。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石膏轻粉散【来源】《肘后积余集》【组成】煅石膏30克,轻粉30克,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冰片2克。
【功效】收湿解毒,清凉止痒。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用法】凉水调涂患处,干后再涂,或用香油调涂亦可。或将水疱用针穿破用药粉干搽亦可。
【备注】适用于湿毒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一】金钱草方【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6:21(7)
【组成】大叶金钱草。
【功效】清热利湿。
【制法】取该药适量,放瓦上煅灰研末,麻油调。
【用法】外搽局部,每日2~4次。冬天用敷料包扎。
【备注】适用于湿热型带状疱疹。
【方十二】青柏散【来源】《中医外科临证集要》【组成】青黛15克,侧柏叶20克,黄柏15克,生大黄15克,雄黄15克,硼砂12克,硝石15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制法】上药除青黛、硼砂、雄黄、硝石外,余药共研极细末后,再与以上四味药共研磨均匀,入瓶备用。
【用法】对疱疹未破者,以开水调成糊状涂搽患处,轻者一日4~6次,重者可涂10余次;若疱疹已破者,则直接以药末撒布于患处。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十三】雄黄散【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9:5(4)
【组成】雄黄、明矾各8克,蜈蚣2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香油或冷开水调成糊状。
【用法】搽敷患处,每日3~4次,3日为1疗程。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热盛型或者湿盛型但未溃破者。
【方十四】蜈黄散【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5)
【组成】蜈蚣(瓦焙)8条,大黄15克,黄连15克,黄柏2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制法】上药研成细末,用浓茶水调成糊状即可。
【用法】将药物涂患处不露疱疹为度,每日3次。
【备注】适用于热盛兼血瘀型带状疱疹。
【方十五】复方云南白药【来源】湖北中医杂志,1995:17(6)
【组成】云南白药1瓶,消炎痛10片。
【功效】清热,活血。
【制法】将消炎痛研细末,加入云南白药及食醋适量,调成糊状。上药研成细末,用浓茶水调成糊状即可。
【用法】外敷患处,每6小时调敷1次。
【备注】适用于血热型带状疱疹。
【方十六】乳没齿苋散【来源】北京中医,1995:61(6)
【组成】乳香15克,没药15克,马齿苋15克,五倍子12克,大黄12克,黄柏12克,芒硝10克。
【功效】活血散结,清热泻火。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用热香油调。
【用法】冷后敷患处,每日3次,至结痂为止,7日为1疗程。
【方十七】大黄蜈蚣外敷方【来源】内蒙古中医药,1996:15(1)
【组成】大黄30克,蜈蚣3条,冰片6克,雄黄10克,青黛1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制法】将上方诸药晒干,碾碎,过筛成细粉备用。
【用法】使用前用食醋调成糊状,均匀涂擦皮肤疱疹处,不要涂擦过厚,注意勿入眼内,每日涂擦2次。
【备注】适用于内有湿热蕴积,外受风湿热毒的眼睑带状疱疹。
【方十八】芷雄散【来源】河北中医,1996:18(1)
【组成】雄黄50克,白芷50克,生白矾120克,冰片5克,病毒灵50片(每片含0.1克)。
【功效】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粉,放入有盖容器内备用。
【用法】对局部疱疹破溃者,将药粉干撒患处;未破溃者,用麻油调成稀糊状涂于患处,日2~3次。
【备注】适用于湿热蕴结,气血凝滞所致的带状疱疹。
【方十九】吴萸薏苡仁散【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96:31(2)
【组成】吴茱萸、生薏苡仁各等份。
【功效】退疹,敛疮,止痛。
【制法】上药研末,备用。
【用法】撒患处,不拘次数。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溃烂严重者。
【方二十】中药外敷验方【来源】内蒙古中医药,1996:15(4)
【组成】大黄6克,枯矾6克,冰片1克,轻粉0.5克,雄黄0.2克,硫黄0.2克。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痛。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密闭瓶中备用。
【用法】外涂患处。每日3次,7日1疗程。
【备注】适用于带状疱疹湿热蕴结型。
❸ 带状疱疹应该吃什么药最好
你好:
治疗带状疱疹,首先要分好型,对症施治,以下为我收录,治疗带状疱疹症状类型,大致分为三种,初得时以脾胃湿热型居多。您在施治时切记一定要认真对症施治。
(一)肝经火盛型:皮疹鲜红,疱壁紧张,痛如针刺,伴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干溲赤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火,利湿热。方药用:(龙胆泻肝汤),方源《医宗金鉴》。
龙胆草、连翘(去心)、生地黄、泽泻各一钱(三克)、车前子、木通、黄芩、黄连、当归、栀子(生研)、生甘草、各五分(约二克)。便秘,加生大黄六克;发于颜面者,加菊花、蒲公英各三克可疏风清热;发于上肢、躯干者,加姜黄六克可引药上行;发于下肢、腹部者,加牛膝、苍术、黄柏各三克可清热,引药下行。
(二)脾经湿热型:疱壁松弛易破,水疱呈黄白色,破后渗水糜烂或见脓,重者坏死结痂,伴有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纳呆便溏,妇女白带量多,舌淡红体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健脾除湿清热。方药:除湿胃苓汤,(方源)《医宗金鉴》。
除湿胃苓汤: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如无可用白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各三克、肉桂、甘草各一克、灯草心五尺。若纳呆者,加山楂、谷芽各三克健胃消食;疼痛甚者,加川楝子三克行气止痛;化脓者,加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各三克清热解毒。以上为古方计量,可加倍,本人就加倍使用。
(三)气滞血瘀型:多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之人,疱疹消退后仍剧痛不止,舌质黯,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逍遥散加减。(方源):《中医诊治大典》。
当归九克、赤芍、川芎、丹参、白术、茯苓各六克、柴胡、川楝子、甘草各三克、薄荷二克(后下)药熬好后下二分钟起锅。若夜寐不安者,加远志六克、夜交藤九克养心安神;若体质壮实者,加大黄六克以行血;若年老体弱,加党参、黄芪各十二克健脾补气。
以上为本人精选内治良方,望患者严格对症选方。(一)、(二)型病患者,在服药内治的同时,一定要配合外治。
外治的方法是:用酒精棉消毒患处后,用三棱针刺破每一个水疱,把毒水放净。在没有水疱的红斑处,用七星针(也叫梅花针药房及网上都有卖)敲打患处,刺破表皮即可,用拔火罐拔出毒血,敲打患处时力量要适度,过浅拔不出毒血,过深留疤。每一次敲打的面积,视拔火罐口颈的面积的大小,依次施治不得遗漏,如疱小而密可用敲刺放血的方法。施治完毕后,用酒精棉把血渍污渍清理干净,涂上金霉素眼药膏(或其他眼药膏均可)以防感染,贴上纱布以防污染衣物。每日检查,如有新生斑疹或疼痛处依用前法敲刺放血。如外治到位,一次施治即可。如一次不愈,可隔两日再敲刺放血,直至没有疼痛而至。还可用艾灸,灸痛处效果也很好,灸时灸后一定要避风。
(三)型病患者,一般表皮没有创面,或有红斑,或没有红斑只是表皮下跳痛。除了服药内治外,一定要配合外治的方法,用七星针敲打痛处用拔火罐拔出毒血,每两天一次,至不痛为止,一般三五次即愈,如病情长须十几次。
❹ 带状疱疹吃什么药好
你好:要认真阅读,对症施治。
治疗带状疱疹,首先要分好型,对症施治,以下为我收录,治疗带状疱疹症状类型,大致分为三种,初得时以脾胃湿热型居多。您在施治时切记一定要认真对症施治。
(一)肝经火盛型:皮疹鲜红,疱壁紧张,痛如针刺,伴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干溲赤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火,利湿热。
方药用:(龙胆泻肝汤),方源《医宗金鉴》。
龙胆草、连翘(去心)、生地黄、泽泻各一钱(三克)、车前子、木通、黄芩、黄连、当归、栀子(生研)、生甘草、各五分(约二克)。便秘,加生大黄六克;发于颜面者,加菊花、蒲公英各三克可疏风清热;发于上肢、躯干者,加姜黄六克可引药上行;发于下肢、腹部者,加牛膝、苍术、黄柏各三克可清热,引药下行。
(二)脾经湿热型:疱壁松弛易破,水疱呈黄白色,破后渗水糜烂或见脓,重者坏死结痂,伴有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纳呆便溏,妇女白带量多,舌淡红体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健脾除湿清热。方药:除湿胃苓汤,(方源)《医宗金鉴》。
除湿胃苓汤: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如无可用白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各三克、肉桂、甘草各一克、灯草心五尺。若纳呆者,加山楂、谷芽各三克健胃消食;疼痛甚者,加川楝子三克行气止痛;化脓者,加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各三克清热解毒。以上为古方计量,可加倍,本人就加倍使用。
(三)气滞血瘀型:多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之人,疱疹消退后仍剧痛不止,舌质黯,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逍遥散加减。(方源):《中医诊治大典》。
当归九克、赤芍、川芎、丹参、白术、茯苓各六克、柴胡、川楝子、甘草各三克、薄荷二克(后下)药熬好后下二分钟起锅。若夜寐不安者,加远志六克、夜交藤九克养心安神;若体质壮实者,加大黄六克以行血;若年老体弱,加党参、黄芪各十二克健脾补气。
以上为本人精选内治良方,望患者严格对症选方。(一)、(二)型病患者,在服药内治的同时,一定要配合外治。
外治的方法是:用酒精棉消毒患处后,用三棱针刺破每一个水疱,把毒水放净。在没有水疱的红斑处,用七星针(也叫梅花针药房及网上都有卖)敲打患处,刺破表皮即可,用拔火罐拔出毒血,敲打患处时力量要适度,过浅拔不出毒血,过深留疤。每一次敲打的面积,视拔火罐口颈的面积的大小,依次施治不得遗漏,如疱小而密可用敲刺放血的方法。施治完毕后,用酒精棉把血渍污渍清理干净,涂上金霉素眼药膏(或其他眼药膏均可)以防感染,贴上纱布以防污染衣物。每日检查,如有新生斑疹或疼痛处依用前法敲刺放血。如外治到位,一次施治即可痛止。如一次不愈,可隔两日再敲刺放血,直至没有疼痛而止。还可用艾灸,灸痛处效果也很好,灸时灸后一定要避风。
(三)型病患者,一般表皮没有创面,或有红斑,或没有红斑只是表皮下跳痛。除了服药内治外,一定要配合外治的方法,用七星针敲打痛处用拔火罐拔出毒血,每隔两天一次,至不痛为止,一般三五次即愈,如病情长须十几次。
❺ 如何治疗 带状疱疹后遗症
建议:你好,可以使用中医治疗,皮疹消退后,皮肤刺痛、烧灼样疼痛者并不少见,尤其多见于老年患者。医学上把它称作“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西医认为是病毒侵犯脊髓神经根,导致神经炎、神经节炎使神经纤维粘连所致。中医多责之于病后气滞血瘀、气血两虚。
常用的治法及经验方有:(1)益气化瘀法:黄芪15克,丹参15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制乳香10克,没药10克,当归12克,丝瓜络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通络镇痛法:生蒲黄8克,五灵脂12克,元胡12克,川楝子12克,地龙12克,丝瓜络15克,白芍45克,甘草6克。入夜尤甚者加桃仁、红花各12克;刺痛难忍者加乳香、没药各12克;兼胀痛者加郁金、姜黄各12克;明显瘀血者加丹参30克,川芎12克;疼痛影响睡眠加琥珀末3克(分冲)、酸枣仁15克。日1剂水煎服。
3)行气化瘀法:柴胡12克,赤芍12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元胡15克,红花10克,白术10克,制乳香6克,没药6克,川楝子10克,枳壳8克,炙甘草5克。头痛加川芎10克;腰以下加牛膝10克;气虚加黄芪30克;失眠加柏子仁、远志各10克。日1剂水煎服。此外,用强的松龙配利多卡因穴位封闭,亦有显著的镇痛效果。
❻ 姜黄,五倍子,大黄,冰片,马钱子怎么配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建议最好找医生根据并请开具处方,另外针灸的疗效也比较明显。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旦产生,其疼痛范围、程度都会发生变化,如果控制不及时,确实会有疼痛范围扩大并且加剧疼痛的现象,建议尽早请中医介入治疗,这个在网上也有不少信息。此外,你是北京的吗?如果是的话,以我的经历,宽街中医院、东直门中医院、广安门中医院的针灸科都有不错的医生。如果同时使用西医的药剂快速缓解疼痛,效果会更好。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时候,中西医结合,西医是通过麻醉、阻断等方式缓解疼痛症状,中医才是治愈的根本,一定不可因为使用西药后不疼了,就中断中医的治疗。切记。
你是北京的吗,如果是,可以到宽街中医院、东直门中医院、广安门中医院联系治疗。这些医院的针灸科都有治疗效果不错的医生,但是挂号是个问题,建议先找个离家近的医院,因为这个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周期比较长,医院离家太远的话,患者和家人都会非常疲劳,也不利于治愈。
如果不在北京,在采用中医疗法的时候,建议采用汤剂、针灸双管齐下的方法。但是要说明的是,如果产生了后遗神经痛,治疗会比较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家人的陪护对患者建立治愈后遗神经痛的信心非常重要。一定要非常耐心。
祝早日康复。
❼ 你好,你说的治带状疱疹的药从哪里买啊
治疗概述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约30天
治愈率:50%
常用药品: 普瑞巴林胶囊 阿昔洛韦缓释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 —— 2000元)
带状疱疹西医治疗:
(一)治疗
本病有自限性,治疗原则为止痛,抗病毒,消炎,缩短病程,预防感染。
1.全身治疗
(1)抗病毒药物:尽早应用伐昔洛韦(万乃洛韦),泛昔洛韦,这两种前体药比阿昔洛韦口服生物药效率高,小剂量产生的血液中药物浓度高,二者经口服所达到的血清中抗病毒活性浓度所需时间均比通过静脉点滴阿昔洛韦所需时间短,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有较强抗疱疹病毒作用,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干扰DNA合成,早期应用可减少新疹形成,抑制疼痛,制止病毒扩散,减少内脏损害发生,口服200mg,5次/d,连续1周,亦可用5mg/kg静脉滴注,3次/d,持续5~10天,用阿糖腺苷,可干扰疱疹病毒DNA早期合成;口服15mg/(kg·d),静脉滴注1次/d,连续10天,其他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聚肌胞因价格低廉也可选用。
(2)止痛药:可口服安痛定,氨基比林/苯巴比妥/非那西丁/咖啡因(去痛片),布洛芬(芬必得),吲哚美辛等,对严重后遗神经痛可给盐酸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睡前顿服12.5 mg,每2~5天递增12.5mg,三环抗抑郁药如多塞平(多虑平),丙米嗪等,严重者可作神经阻滞或椎旁神经封闭。
有报告,比较严重的神经痛亦可用神经阻滞疗法,即用硬膜外先注入1%利多卡因3~5ml,然后再注入吗啡复合液10~15ml(含吗啡1~5mg),1次/d,亦可用氦氖激光作局部病点照射。
(3)干扰素(IFNα,γ)和人重组干扰素α-2b,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病人可酌情选用,它可直接抗病毒,增强免疫效应细胞的应答反应,人血丙种球蛋白(0.6~1mg/kg),麻疹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0.3~2ml,1次肌内注射),其他如转移因子,胸腺素(胸腺肽)等均可有助于缩短病程。
(4)皮质类固醇激素:病情严重可早期使用,以减轻神经节炎症后的纤维化,减少神经痛,一般泼尼松30~40mg/d,疗程7~14天,必须与抗病毒药联合使用。
2.局部治疗
(1)复方锌铜溶液(Dalibou液)或3%硼酸溶液作局部湿敷,外用3%~5%阿昔洛韦霜,1%喷昔洛韦霜,干扰素α-2b涂布剂,0.5%酞丁安搽剂等。
(2)眼部带状疱疹可用3%阿昔洛韦眼药水,0.5%碘苷(疱疹净)液,干扰素α眼药水点眼,3~4次/d。
(3)物理疗法:可用紫外线局部照射,音频电疗法和氦氖激光照射消炎止痛,缩短病程。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
(1)辨证用药
①肝胆实热型
【治法】法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板蓝根,大青叶,泽泻,车前子,元胡,赤芍,生甘草,发于头面者加菊花;发生于上肢者加桑枝,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血疱者加丹皮,白茅根;口干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干燥者加大黄;皮疹继发细菌感染者加双花,公英;年老体弱者加黄芪。
②脾湿肺热型
【治法】法宜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茯苓,生白术,陈皮,厚朴,大青叶,生薏米,泽泻,元胡,车前子,生甘草。
③气滞血瘀型
【治法】法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兼清余毒。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桃仁,红花,鸡血藤,鬼箭羽,元胡,川楝子,地龙,木香,陈皮,双花藤,正气尚盛者加川军破瘀;年老体弱者加生黄芪,党参扶正。
(2)外用治疗:红斑,小水疱时可用雄黄解毒散,化毒散混匀后与水调敷或用新鲜马齿苋或白菜帮捣烂后混合调敷,糜烂破溃时可用硼酸双黄连液(3%硼酸液2000m1加双黄连0.6g)清理,湿敷,水纱条贴敷,结痂时用化毒散膏,黄连膏,后遗神经痛时可用黑色拔膏棍或脱色拔膏棍加湿化贴。
(3)单方成药:急性期可用龙胆泻肝丸加板蓝根冲剂,亦可用除湿丸加舒肝丸;后遗神经痛时可用健脾舒肝丸加活血消炎丸。
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和局部对症治疗为主。
【体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三阴交,太冲,血海。
阿是穴位置:系指皮损周围(约离疱疹0.5~1寸处)。
夹脊穴位置:取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
(二)治法
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时酌加1~2个配穴,阿是穴针法:以1.5~2寸毫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进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分布线路传导,余穴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腰以上病灶:合谷,曲池;腰以下病灶:阳陵泉,侠溪。
配穴:支沟,太冲。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二)治法
应用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25毫瓦,激光针功率为2~3毫瓦的氦-氖激光针灸仪进行治疗,依据症情选穴:凡皮损面积大,水疱多,感染为主而疼痛轻者,仅用主穴第一组,采用激光散焦照射,照射距离为40~60毫米,照射密度为0.5~1毫瓦/平方厘米,每处照射5~10分钟,以疼痛为主,皮损面积较局限,仅有红色丘疹或皮疹已结痂者,则取主穴之第二组,以激光针灸仪照射,剧痛者加配穴,每穴分别照射5分钟,如果上皮损面积大而疼痛又剧烈者,则二组宜结合应用,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肺,敏感点。
配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肾上腺。
敏感点位置:指耳廓上,与病灶相应位压痛明显处。
(二)治法
主穴必用,配穴据症情酌取1~2穴,每次一侧,采用捻转手法,刺激宜强,持续运针2~3分钟,留针1小时,每日1~2次,另可把100克干净的墨汁和5克雄黄粉调匀,搽在患处周围的边缘上,每日一次。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曲池。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100微克/毫升)。
每次取双侧,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后,每侧穴注入1 毫升,每日1次,皮损有渗出者,可外敷呋喃西林氧化锌软膏。
【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脊柱两侧旁开2厘米之平行线;2,距病灶边缘1厘米之环状区。
(二)治法
取第一组作整体治疗,第二组作局部治疗,一般宜同时取,先依皮损所在部位和范围,定平行线长度和环状区大小,如在胸胁部,取相当于胸段长度;皮损在下肢,取腰骶段长度,然后,以较强手法叩刺平行线和环周线,皮肤针针尖方向与皮肤表面垂直,针尖接触皮面应短暂(约每秒2次),针间距离0.5~1.0厘米左右,每条刺激线连叩三遍,每日1~2次,注意不可叩刺病灶,以防感染。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一为艾炷灸,于阿是穴之二处(一处为先发之疱疹,一处为疱疹密集处)各置一麦粒大之艾炷,点燃后,觉灸痛即吹去未燃尽之艾炷,再以同样的方法,延伸至 远端疱疹密集处各灸一壮,1次即可,如不愈,隔5天再灸1次。
一为艾卷灸,取纯艾卷或药艾卷,点燃一端后熏灸阿是穴,其熏灸方法有三种:一为用2支艾卷同时作广泛性回旋灸,以病人感觉灼烫但能耐受为度,灸治时间据皮损面积大小酌情掌握,一般约30分钟,二为用1支艾卷在阿是穴均匀缓慢地向左右上下回旋移动,应注意艾火宏壮,集中于疱疹顶部,以有灼热麻苏苏的特殊感觉沿肋间隙或经脉循 行路线感传为佳,三为“围灸法”,用艾卷在病损处由中心向周围围灸,直灸至局部潮红,患者自觉舒适,不知痛为度,通常需时30~40分钟,上述三法,可任选用,每日1次,4~7次为一疗程。
【火针】
(一)取穴
主穴:肺俞,胆俞,脾俞,阿是穴。
配穴:病变在腰以上加支沟,在腰以下加阳陵泉。
阿是穴:皮损区周围。
(二)治法
主穴均取,据病变部位加配穴,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灼,至针尖红而发亮,迅速刺入穴位,直刺3毫米,快刺疾出,阿是穴则采用疱疹周围围刺之法,每3日1次,一般1~3次,注意针孔清洁,勿用手抓挠。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令病人选好体位,一般取坐位,然后充分暴露病灶区,用闪火法,先在皮损两端吸拔,接著沿带状分布,将罐依次拔在疱疹密集簇拥之处,罐具大小,依部位而选,但必须拔紧,如松弛不紧者,一定要重新吸拔,罐数,按病灶范围而定,以排满为度,留罐约15分钟,留罐期间,如罐内出现水泡,不必介意,拔罐后如有破溃者,外涂龙胆紫药水,局部感染重者,可撒氯霉素粉,一般每日一次,不计疗程,直至痊愈。
【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常规消毒皮损部位,用三棱针沿疱疹周围转划一圈,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然后用毛笔或棉签蘸雄黄酒少许,外涂于疱疹之上,每日3~5次,不计疗程,雄黄酒泡制:雄黄少许研成细末,装入瓶内,罐入酒水各半调和而成,老年或体虚病久者,同时服人参败毒散,加黄芪30克,丹皮,赤芍各10克,日1剂,早晚分服。
【灯火灸】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内关,委中;2.列缺,合谷。
配穴:四肢取阳陵泉,腹部取足三里,三阴交,臀部取环跳。
(二)治法
穴位均根据皮损部位选取,主穴第一组用于胸胁腰背部皮损,第二组用于头面部,每次取一穴,以灯心草一根,约3寸长,一端蘸植物油,点燃后迅速将燃着端接触穴位的皮肤,一点即起,施灸处可出现绿豆大的水泡,不必处理,会自行消退,每日1次(注意,第二天灸灼时,宜在原灸点之旁边),4次为一疗程。
二、预后
皮肤带状疱疹呈自限性,预后一般良好;愈后一般可获得终身免疫,仅偶有复发,不过,若疱疹病损发生于某些特殊部位(例如角膜),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❽ 带状疱疹可以治好吗会不会有后遗症
带状疱疹治好后怎样治疗后遗症回答者:任学华你好,可以使用中医治疗,皮疹消退后,皮肤刺痛、烧灼样疼痛者并不少见,尤其多见于老年患者。医学上把它称作“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西医认为是病毒侵犯脊髓神经根,导致神经炎、神经节炎使神经纤维粘连所致。中医多责之于病后气滞血瘀、气血两虚。常用的治法及经验方有:(1)益气化瘀法:黄芪15克,丹参15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制乳香10克,没药10克,当归12克,丝瓜络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2)通络镇痛法:生蒲黄8克,五灵脂12克,元胡12克,川楝子12克,地龙12克,丝瓜络15克,白芍45克,甘草6克。入夜尤甚者加桃仁、红花各12克;刺痛难忍者加乳香、没药各12克;兼胀痛者加郁金、姜黄各12克;明显瘀血者加丹参30克,川芎12克;疼痛影响睡眠加琥珀末3克(分冲)、酸枣仁15克。日1剂水煎服。3)行气化瘀法:柴胡12克,赤芍12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元胡15克,红花10克,白术10克,制乳香6克,没药6克,川楝子10克,枳壳8克,炙甘草5克。头痛加川芎10克;腰以下加牛膝10克;气虚加黄芪30克;失眠加柏子仁、远志各10克。日1剂水煎服。此外,用强的松龙配利多卡因穴位封闭,亦有显著的镇痛效果。
你好 带状疱疹的后遗症主要是对 神经的损害,建议服用腺苷B12 维生素B1 谷维素 等治疗。
88岁老人带状疱疹后遗症能治吗回答者:任洪利您好,建议用萘普生 维生素B族和甲钴胺治疗.
你好,带状疱疹后遗症能治好吗?回答者:王广义可以口服阿昔洛韦片+板蓝根,局部抹阿昔洛韦乳膏,治疗期间要休息,禁止房事,清淡饮食,多饮水。
带状疱疹后遗症能否治回答者:申兰国医生您好,可以治疗的,可以服用维生素B1和卡马西平治疗。
带状疱疹后遗症怎么治回答者:韩济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疼痛疾病顽症之一。病程长,疼痛难忍。病人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长期服止痛药不能治本,还会损伤造血系统,导致肝、肾损伤、呼吸抑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的会致人死亡。建议采用物理生物芯片治疗仪,消炎止痛,调控神经功能。“韩氏疼痛治疗仪 ”优点:通经活络,消炎治痛,儒养神经和肌肉,标本兼治,安全有效,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缺点:针对顽固性疼痛治疗周期相对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