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类天疮疱疹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类天疮疱疹

发布时间: 2022-02-04 02:38:45

1. 类天疱疹 怎么 治疗 吃什么药 有没有什么偏方

这个叫类天疱疮。西医没好的办法,就是使用激素治疗。本病一般宜采用中西综合治疗措施。1.西药主要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强的松计算,一般开始剂量为40毫克/日即可(复发者可加大剂量至40~60毫克/日),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也有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此外,宜配合支持疗法及预防继发感染。 2.中医治疗:【证见】 水疱、大疱较稀疏,间有新水疱出现,糜烂面淡红不鲜,渗液较多,并见黄褐色较厚痂皮或乳头状增殖(多见于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之慢性期)。常伴有面色发白或萎黄,胃纳不佳,体倦乏力,大便溏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治法】 健脾渗湿。
【方药】
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25克,茯苓、薏苡仁各30克,白术、扁豆、山药各15克,苍术12克,陈皮、炙甘草各5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如果没确诊的话,请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以便确诊。这个到皮肤科去挂号。

2. 天疱疮是怎么引起的

天疱疮是一组由表皮内棘层松解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
患者皮肤或黏膜上会出现松弛性大疱,并且疱易破溃后呈现糜烂面。
流行病学
天疱疮较为少见,平均发病年龄为40~60岁,年发病率为0.5~3.2/10 万,女性发病率略多于男性。
寻常型天疱疮约占所有天疱疮的60%~70%,患者多为中年人,任何种族人群均可发生。
疾病类型
天疱疮按照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改变,寻常型天疱疮、增殖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和红斑型天疱疮。
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病变部位都在皮肤的基底细胞层上。寻常型天疱疮在褶皱部位可出现增殖型的变化,一般认为增殖型天疱疮是寻常型天疱疮的轻型。红斑型或落叶型天疱疮病变部位都在皮肤的棘层细胞上部,临床上红斑型天疱疮可以转变为落叶型天疱疮,因此认为红斑型天疱疮是落叶型天疱疮的轻型。
另外,还有特殊的天疱疮包括疱疹样天疱疮、IgA天疱疮、药物诱发性天疱疮及与伴发肿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等。
病因
天疱疮是一个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中存在有抗表皮细胞间成分的自身抗体。
基本病因
正常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区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对非己的抗原能够发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对自身抗原则处于免疫耐受或无应答状态,不会攻击自身组织,从而保护机体的健康和稳定。
如果患者免疫系统出现紊乱,免疫细胞对自身组织发起“攻击”,打破了机体的自身稳定,这样就会发生疾病,统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表皮棘层细胞间存在着相互间的连接结构—桥粒,组成桥粒的蛋白桥粒芯蛋白(Dsg1,Dsg3)会成为免疫细胞攻击的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桥粒芯蛋白抗体”,即天疱疮抗体。天疱疮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可导致细胞间黏附功能丧失,导致棘层细胞松解和水疱形成。
一些源于淋巴系统的肿瘤,如Castleman病、胸腺瘤,可引发一种特殊类型的天疱疮,称之为副肿瘤性天疱疮。
诱发因素
部分药物有诱发天疱疮的风险,多在用药数月或一年后发生,如D-青霉素、卡托普利、吡罗昔康和利福平等含有氢硫基团(巯基)的药物。
天疱疮患者食用富含氢硫基团的食物如大蒜等,可加重皮疹。
症状
天疱疮多表现为外观正常或红斑性皮肤或黏膜上出现松弛性的水疱、大疱,不同类型的天疱疮出现水疱的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3. 天疱疮和类天疱疮鉴别要点是什么

水疱特点天疱疮好发于头部及躯干部,疱壁松驰易破,疱液澄清,难以自愈。水疱发生正常皮肤之上,瘙痒不明显。类天疱疮好发于躯干及四肢,疱壁紧张,不易破溃,破溃后糜烂面渗血,易于自愈。水疱发生于红斑上或正常皮肤上,伴有明显的瘙痒。应与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相鉴别。这两个病的共同之处是老年发病;张力性大疱;病理上为表皮下疱;DIF为BMZ带状IgG和/或C3沉积所致荧光。
鉴别要点:
①BP好发于四肢屈侧,而EBA好发于易受摩擦、外伤的肢端及肘、膝等关节伸侧;
②BP的浸润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而EBA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③以“盐裂皮肤”作DIF,
BP荧光染色在盐裂皮肤的表皮侧,而EBA的荧光在盐裂皮肤的真皮侧。
④寻常性天疱疮
,棘层松解、上皮内疱、疱壁薄,尼氏征阳性。黏膜损害早于皮肤。检查可见棘细胞间有IgG和补体的一些成分沉积。
⑤瘫痕性类天疱疮,剥脱性龈炎、眼结膜的损害,有瘫痕形成。皮肤的大疱很少。
⑥大疱性表皮松解征,为表皮先天性缺陷,进食时软腭易发生大疱,手、足、膝可因摩擦发生大疱。多有家族史,幼年即可发病。抗原结构与大疱性类天疱疮不同。
目前认为类天疱疮损害形成的机制可能是抗体结合于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从而激活了补体经典途径,也同时激活了C3放大机制,激活的补体成分引起白细胞的趋化反应和肥大细胞脱颗粒,肥大细胞产物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反应,最后白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导致真表皮分离,也有人提出类天疱疮抗体与BPAG2结合导致半桥粒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基底细胞与基底膜的连接丧失,真表皮分离大疱形成。
某些药物也可引起类天疱疮,如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青霉素,速尿,安定等,5-Fu局部应用和X线照射也能引起限局性类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与其他疾病伴发亦有不少报道,如多发性肌炎,寻常性天疱疮,疱疹样皮炎,SLE,溃疡性结肠炎,肾炎,多发性关节炎,扁平苔藓及银屑病等,未见小病与感染有关的报道。

4. 天疱疮有几种类型

一、寻常型天疱疮
这是天疱疮中最常见的一种。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往往会最先表现在口腔,于口腔黏膜出现水疱和糜烂,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继而会在身体皮肤出现黄豆或核桃大的水疱,皮肤上的水疱最常出现于胸背部、头面部,后期可能会遍及全身。另外该类患者,往往还会伴有发热、厌食等全身症状。
二、增殖型天疱疮
较为少见的一种天疱疮,一般发病患者年纪较轻。症状常见于皮肤褶皱区域,例如腋窝、腹股沟、外阴、肛周、脐部及女性乳房下等处。早起症状与寻常型天疱疮相似,但是水疱破损后会出现糜烂,且伴有腥臭味,有时创面继发感染而有发热等症状。
三、落叶型天疱疮
较为常见。一般最早在头面部、胸背部发生少数松弛水疱,极容易破裂,然后很快结痂,呈黄褐色,继而会发展至全身,明显症状是皮肤暗红,有大量树叶形状的痂皮,同时会伴有恶臭。与寻常型天疱疮相比,口腔黏膜损害较为少见。
四、红斑型天疱疮
又称Senear-Usher综合征,多认为是落叶型天疱疮的局限型或早期病变。皮损发生于头、面和胸、背正中上方脂溢部位。面部损害常呈蝶形红斑,类似红斑狼疮,覆有薄痂。胸、背有散在小片状红斑及松弛薄壁水疱,尼氏征阳性,很快破裂结薄痂,头皮、胸、背损害很似脂溢性皮炎。
随着天疱疮研究的深入,为了跟进一步的对症治疗,目前又增加四型,即疱疹样天疱疮、IgA天疱疮、副肿瘤性天疱疮和药物诱发的天疱疮。

5. 类天疱疹应该怎么治疗

疱疹,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自身的免役功能混回乱了,最好是能调理答好,这样才能保证不再复发治疗:卡介菌多糖核算注射液(万马药业),它是一种针对性的免疫力功能调节剂,对于皮肤过敏和病毒感染性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

6. 天疱疮属于哪种疾病

天疱疮是一组由表皮细胞松解引起的自身免疫慢性大疱性皮肤病,大疱性皮肤病就是在正常的皮肤粘膜的表面出现水疱大疱的这样一种疾病,它可以有自身免疫性的大疱性皮肤病,也有遗传性,天疱疮是属于自身免疫性的大疱性皮肤病里面的范畴,由自身免疫参与的一个过程在患者体内存在一种针对自身抗原成分的一些抗体,这些抗体针对一些靶抗原的发生一个免疫应答反应以后从而引起局部的一个分子结构变化,蛋白成分的一个功能的下降或者是一个缺失,导致了一个病理的变化。而天疱疮所针对的抗原是在表皮内的一些桥粒结构中的一些跨膜蛋白,像桥粒芯糖蛋白或者是一个桥斑蛋白等等。天疱疮主要是在正常的皮肤黏膜上出现一些松弛性的水疱破损后形成糜烂面,但是也有一些天疱疮像疱疹样天疱疮往往一个水疱比较明显,疱壁比较紧张一点它的糜烂面并不多,还有一些疱疹样天疱疮表现为比较弥漫的一些水肿性的一些红斑,在红斑周围出现一些小的环状的水疱。
很多患者在前期使用激素控制水疱发展,因为激素能使伤口快速反应,很多患者依赖上激素,但同时激素对患者体质的侵蚀已加超出了患者的身体负荷出现很多并发症血糖高,肝脾大,糜烂性胃炎心膜积水等等,很多患者采用凉血清毒饮后胃口慢慢好转水疱开始收缩,患者在服用凉血清毒饮过程中会出现小便比较频繁的现象,这时患者家属不要害怕及时补充水分就可以,最好给患者补充凉温的凉白开水。

7. 为什么会得天疱疮

类天疱疹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影响了较多朋友的健康,导致患者朋友特别的困扰,诱发了较多的皮损出现,带给患者较多的痛苦,大家需要在生活中将类天疱疹警惕起来,一旦发病的话必须要注重治疗的工作,日常生活中全面了解该病的治疗措施。

类天疱疹在生活中特别的严重,疾病的危害性不能轻视,较多朋友出现了类天疱疹的症状,从而给身体健康带来了损害,还会波及到患者朋友的正常生活,每一位朋友要谨防类天疱疹的出现,掌握相关的治疗措施,该病的出现需要积极的治疗,了解一下类天疱疹的治疗措施有哪些呢?

类天疱疹的诱发原因特别的复杂,很多朋友出现了类天疱疹的症状,严重的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带给患者朋友较多的不适,大家必须要将类天疱疹了解透彻,身体发病之后必须要积极的治疗,可使用外用药物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保护剂类的药物没有刺激性,性质特别的温和,能够保护人们的皮肤,减少了摩擦,且防止了外来的不良刺激,能起到较强的吸收、干燥、收敛的作用,常用的药物有氧化锌、滑石粉、淀粉等,患者可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洗剂、复方粉剂、软膏等使用。

另外还有止痒剂类的药物,这样些药物对于感觉神经末梢起到了较强的麻醉作用,比如石炭酸、利多卡因、麝香草酚、达可罗宁、苯佐卡因等,有的药物对于患者的皮肤表面起到了清凉作用,也可以刺激皮肤促使患者的血管扩张,起到了挥发、散热、止痒的作用,治疗过程中皮肤卫生要多加注意,患者应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且要注意饮食的合理安排,补充一些清淡的食物,但要避开刺激性严重的食物。

我们认识上述的内容后,了解到了治疗类天疱疹的办法有哪些了,类天疱疹带给人们的困扰较多,且会严重的侵害了患者的皮肤健康,引发了较多的不适出现,提醒各位朋友要谨防类天疱疹的出现,正确了解上述中的治疗措施,身体发病之后应当注重治疗方面的工作。

8. 怎么快速治好大疱性类天疱疮

老年人好发大疱性类天疱疮,尤其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很多来院治疗版的老人都已经权是整个躯干或者手臂等部位,都长满了又大又亮的水疱,看着皮肤上满满的水疱,很多老人就特别担心,担心能不能治得好,其实,只要治疗及时,用药得当,是完全可以治好的。 大疱性类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 方法治疗时需与单纯疱疹、脓疱疹鉴别。一般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局部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1、局部理疗:如紫外线光疗,频谱治疗仪照射等可缓解疼痛,杀菌消毒、提高疗效。 2、局部治疗以干燥、消炎为主。 3、全身疗法:糖皮质激素:早期使用可抑制炎症过程和减轻脊神经节的炎症后纤维化,并可减少神经痛的发生率,最好在起病5-7天内应用 4、泛发严重者还应注意支持疗法,防止并发细菌感染。干扰素,胸腺肽等均有疗效。 总之,要快速治好 大疱性类天疱疮 ,一定要及早治疗,选择正规的医院,接受正确的治疗,不能随意用药,更不能把水疱弄破。

9.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直接免疫荧光发现在皮损周围皮肤基底膜有线状的C3和IgG沉积,间接免疫荧光发现70%~85%的类天疱疮病人血清有抗表皮基底膜带的IgG循环抗体,相当多的病人也有抗基底膜带的IgE抗体,损害周围存在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脱颗粒现象,因此有可能Ⅰ型变态反应参与皮损形成,将免疫荧光的反应底物首先在1M的NaCl中孵育,将表皮和真皮从透明板分离,间接免疫荧光的敏感性提高,并且类天疱疮抗体结合于这种盐水分离的人工水疱的顶部,即基底细胞的底部。
(二)发病机制
大疱性类大疱疮抗体滴度与病情严重性无相关性,除补体C3外,经典和替代补体激活途径的其他成分及补体调节蛋白β1H也沉积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基底膜带,大疱液中亦可见激活的补体成分,体外实验也证明类天疱疮抗体能结合经典和替代途径的补体成分沉积于真皮基底膜带,这些研究证明大疱性IgG能以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以C3放大机制激活补体替代途径。
免疫电镜证明天疱疮抗原在半桥粒,它在连接基底细胞和基底膜之间有着重要作用,抗体结合在基底细胞内外的半桥粒板上,用免疫荧光等方法,类天疱疮抗原有两种不同的分子,一种是230kDa,BPAG1编码这个分子的cDNA的克隆,显示属包含纤维血小板溶素1的基因家族,超微结构BPAG1位于半桥粒斑部位。
动物实验证明抑制BPAG1功能,大疱性类天疱疮抗体并无致病作用,而当抗BPAG1抗体与BPAG1抗原结合后,能激活补体而引起炎症和真皮下水疱形成,免疫化学方法测出的另一个抗原是180kDa(也有人称为166和170kDa)的分子,现称之BPAG2或ⅩⅦ胶原纤维,此为一种跨膜分子,cDNA克隆的染色体定位证实BPAG1和BPAG2为由不同基因编码的完全不同的分子化合物,BPAG1仅位于细胞内的半桥粒斑,而BPAG2位于细胞膜,即部分位于细胞内,部分位于细胞外,属典型的跨膜分子,抗这两种抗原的类天疱疮抗体体外和体内实验证明是病因性的,目前认为类天疱疮损害形成的机制可能是抗体结合于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从而激活了补体经典途径,也同时激活了C3放大机制,激活的补体成分引起白细胞的趋化反应和肥大细胞脱颗粒,肥大细胞产物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反应,最后白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导致真表皮分离,也有人提出类天疱疮抗体与BPAG2结合导致半桥粒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基底细胞与基底膜的连接丧失,真表皮分离大疱形成。
某些药物也可引起类天疱疮,如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青霉素,速尿,安定等,5-Fu局部应用和X线照射也能引起限局性类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与其他疾病伴发亦有不少报道,如多发性肌炎,寻常性天疱疮,疱疹样皮炎,SLE,溃疡性结肠炎,肾炎,多发性关节炎,扁平苔藓及银屑病等,未见小病与感染有关的报道。

10. 天疱疮有几种类型

天疱疮可分为四种类型+一种亚型:寻常性、增殖性、落叶性和红斑性。近年来较多的疱疹样天疱疮很可能也是天疱疮的一个亚型。

(一)寻常性天疱疮
是最重及常见的一型。本病开始可仅有少数水疱,常见于胸、背部,以后水疱逐渐增多,可渐遍发全身。由于疱壁薄,很易破裂而成为大片的潮红糜烂面。若继发感染,则有脓疱及脓痂,分泌物有一股难闻的臭昧。
(二)增殖性天疱疮
是寻常性天疱疮的良性型,很少见。患者一般是免疫力较强的年轻人。皮损好发于腋窝、乳房下、腹股沟、外阴、肛门周围、鼻唇沟等皱折部位。损害最初为薄壁的水疱,破溃后在糜烂面上渐渐出现乳头状的肉芽增殖,边缘常有新生水疱,使损害面积逐渐扩大。

(三〕落叶性天疱疮
初起常在头、面、上胸或背部红斑基础上出现少数松弛性水疱,棘刺松解征阳性。疱壁较寻常性更薄,疱很易破裂成为糜烂面,上有黄褐色痂屑。

(四)红斑性天疱疮
是落叶性天疱疮的良性型,患者健康情况一般较好。病损主要发生在头、面及胸、背上部,一般无粘膜损害。早期常在面部出现红斑,可有轻度渗出,有鳞屑及轻度结痂,痂下可见表浅糜烂。

(五)疱疹样天疱疮
基本损害为绿豆或更大的水疱。虽然也是表皮内疱,但疱壁较紧张,棘刺松解征不明显。损害常排列呈环状或多环状。好发于胸、背、腹部。患者多为中、老年、自觉程度不等的瘙痒。病程慢性,预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