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湿疹和过敏有什么区别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妈妈们照顾宝宝都很紧张,小心翼翼,但是婴幼儿很脆弱,脸上湿疹,身上长小红疙瘩,一不小心就容易过敏。新生婴儿的免疫系统尚不成熟,所以刚出生后的最初几年中,宝宝更容易发生过敏。宝宝之所以会过敏,往往与他自身的过敏体质有关,有些可能与家族遗传特点有关。其中湿疹是婴儿最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过敏症状之一,发生过敏症状的宝宝可能会因为不舒服而表现哭闹、烦躁、睡眠不安、食欲下降。
宝宝过敏起湿疹五点须知:
1、高致敏食物要谨慎
宝宝6个月后逐渐开始添加辅食,妈妈们在给宝宝尝试新食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是否过敏。先尝试少量,如果能够正常接受,48小时都没有不良反应,尝试两三次都是如此,那就可以放心吃了。然后再试更多的量。对于一些高致敏性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花生以及坚果类等带有致敏因子的食物摄入时一定要谨慎。对于已确定过敏的食物,暂时避免食用。比如已确定宝宝只要吃鸡蛋就全身起湿疹,那暂时就不要给宝宝喂鸡蛋,但对鸡蛋过敏不代表对其他蛋类也过敏,可以试试鹌鹑蛋和鸽子蛋,蛋清比蛋黄更容易致敏,可以先从蛋黄开始尝试。
2、给宝宝穿合适的衣物。宝宝贴身衣服和被褥必须是棉质的,所有衣服的领子也最好是棉质的,不要给宝宝穿化纤、羊毛衣物,避免对宝宝造成刺激。宝宝的衣着应宽松、轻软,过热、出汗都会造成湿疹加重。经常给宝宝更换衣服、枕头、被褥等,保持宝宝身体干爽。
3.洗澡的方式要恰当。湿疹宝宝洗浴以温水洗浴最好,并要注意为宝宝选择偏酸性的洗浴用品,不能用热水和肥皂为宝宝洗浴,浴后及时涂抹润肤霜。
4.妈妈要勤给宝宝剪指甲,以免宝宝抓挠,但是最好不要给宝宝戴手套,尤其是毛线手套,以免线头缠住宝宝的手指。
5.保持良好的居室环境。宝宝的卧室室温不要过高,室内要保持通风,并且不要放地毯。打扫卫生最好是湿擦,避免扬尘,或用吸尘器处理家里灰尘多的地方。家里最好不要养宠物。
㈡ 过敏性湿疹的孩子要注意什么
孩子湿疹要注意:
1、如果宝宝出现了湿疹,母亲在母乳喂养期间要忌吃鱼、虾、蟹、鸡蛋以内及辛辣的食物,同时还要容避免饮酒。
2、宝宝的饮食要定时定量,最好吃母乳。如果是吃牛奶,则要多加水少加糖,而且牛奶煮沸的时间要稍长一些。
3、要避免让有刺激性的物质接触宝宝的皮肤,尤其是不能接触宝宝的湿疹。
4、应保持适宜的室温,因为室温过高会使湿疹的湿痒感加重。
5、衣被不能过厚,避免汗液刺激。衣服应宽松,棉织品最合适,不要让毛衣、毛毯、化纤等接触皮肤。宝宝的衣服和尿布、枕巾要勤洗、勤换,洗涤剂必须彻底冲洗干净。
6、避免晒太阳,猛烈的阳光会加重宝宝的湿疹。
7、如果妈妈是用母乳喂养宝宝,那么在婴儿湿疹期间,哺乳妈妈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减少高脂食品的摄取。
㈢ 过敏性湿疹不能吃什么,意想不到的五大有害食物
1、不能吃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平时我们都会注意补充身体的蛋白质,但是,对于患上湿疹的人来说,就不能再吃一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等等,这类食物会给湿疹提供生长环境,让它们更急肆虐,这样的话不利于身体的恢复。
那么,除了鸡蛋和牛奶之外,想一些海鲜类的鱼虾螃蟹等等,以及滋补的羊肉,和热性的葱姜蒜也都不能再吃了,还有一些带有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辣椒、胡椒、芥末这些食物要有忌吃,否则就会让湿疹更加严重哦!
2、不能吃生食及含细菌食物
湿疹患者是不能吃生食的,不如生吃葱、蒜、西红柿等,还有一些壳类的食物也不能生吃,比如说生核桃、生栗子等,还有一些水果也是不能生吃的,比如说草莓、桃子、葡萄、香蕉、菠萝等;除了不能生吃食物以外,一些含有细菌的食物也不能吃,比如说不新鲜的肉类食物,还有一些死鱼死虾类食物等都是不能吃的。
3、忌发湿、动血、动气食物
中医认为对皮肤湿疹的人来说,应该要忌吃发湿的食物,如竹笋、芋头、牛肉、葱、姜、梨、蒜、韭菜等;动血的食物,如慈菇、胡椒等;动气的食物,如羊肉、莲子、芡实等。
㈣ 过敏性湿疹需要注意些什么_过敏性湿疹
湿疹抄已经一个多月了,最开始不是很多,家长也没太在意,以为会自行好起来的,后来发展到全身都出现了成片的红疹子,很痒,都被孩子抓坏了,所以去了长春市儿童医院,做了血分析、微量元素、过敏源测试,诊断为过敏性湿疹。牛奶、狗毛、皮屑,还有霉类呈现弱阳性。开了克拉霉素、地氯雷他定、尤卓尔、炉甘石洗剂、洛美什么不记得了。
用药之后很快就好了,但又犯了,现在仍然在用外用药控制,总之用药就好,不用药就犯,现在控制的还可以,但发物东西都不敢吃,限制孩子吃很多东西,怕影响其成长。
㈤ 过敏性湿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过敏性湿疹的病因:外界因素:如化学制剂、香料、染料、化妆品、清洁剂、蛋类、动物毒版素、鱼虾及牛奶权等异性蛋白、尘埃、花粉、细菌感染、寒冷、日晒、搔抓等。体内因素:过敏性体质,代谢、内分泌或消化道功能紊乱,神经精神功能障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肠寄生虫病,病灶感染,静脉曲张,皮肤干燥,多汗等。
㈥ 皮肤过敏起湿疹怎么办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好,当脸上患上过敏性湿疹过后,应当尽可能追寻诱发病因,避免与过专敏原接触属;注意皮肤卫生,勿用热水或肥皂清洗皮损,不任用刺激性止痒药物;禁食酒类、辛辣刺激性食品,避免鱼虾等易于致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观察饮食与发病的关系。
㈦ 什么是过敏性湿疹
过敏性湿疹,是指接触到物质或者是环境导致出现的过敏性的湿疹的,并不是身体自身引起的湿疹疾病,像您这样的情况,口服点药物即可以治愈,同时多注意一下,自身免疫力,提高免疫力,防止反复发作。
㈧ 过敏性湿疹的孩子要注意什么
湿疹分很多种,如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亚急性湿疹等等。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性皮肤病,以皮疹损害处具有渗出潮湿倾向而故名,丘疱疹或小水疱,皮损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极少数有糜烂,亦可有轻度浸润,自觉仍有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与急性湿疹、慢性湿疹间可互相转换,经久不愈。
湿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常是多方面的。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条件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在刺激如日光、紫外线、寒冷、炎热、干燥、多汗、搔抓、摩擦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学物质等,有些日常生活用品如香脂等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湿疹。某些食物也可使某些人湿疹加重。内在因子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障碍、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等精神改变,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产生或加重湿疹的病情。
从发病机制上来看,湿疹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但其病因与变应原的性质、免疫反应的特点以及与IgE介导的迟发反应是否相关,尚未完全阐明。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素质,后者受遗传因素支配,故在特定的人中发生,但又受健康情况及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例如患者有时不能耐受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许多无害刺激,如某些食物可使湿疹加重。患者的敏感性很强,斑贴试验室时可对许多物质发生阳性反应;除去某些致敏因子,湿疹病变不会很快消失;但也有的患者通过加强锻炼,改变环境等使机体的反应性发生变化,再接受以往诱发湿疹的各种刺激,可不再发生湿疹。这些都说明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1.一般防治原则
(1)尽可能寻找病因,故需对患者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及思想情绪等作深入的理解,并对全市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有无慢性病灶及内脏器官疾病,以除去可能的致病因素。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过度洗拭以及其他对患者敏感的物质如皮毛制品等。
(3)避免易致敏和有刺激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
(4)对患者详细交代防护要点,指导用药,使与医务人员配合,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2.药物治疗
(1)内用药物 可选用抗组胺类药物以止痒。急性或亚急性泛发性湿疹时,可静脉滴注5%溴化钙、10%葡萄糖酸钙或10%硫代硫酸钠溶液,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对有广泛感染者配合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此外,维生素B族、维生素C以及调整神经功能的药物亦有帮助。
糖皮质激素的口服或注射一般不宜使用,此药虽对消炎、止痒及减少渗出的作用较快,但停用后很快复发,长期应用易引起许多不良反应。老年湿疹者滥用糖皮质激素后,易发展为继发性红皮病。
特别备注:是药三分毒,不主张以内服为主!
(2)外用药物 原则与接触性皮炎的治疗相同。根据皮损情况选用适当剂型和药物。对小范围湿疹应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及配合焦油类制剂外用效果较好(推荐某宝搜索“静湿良软膏”湿疹抑菌膏,草本植物中药萃取,本人亲试这个止痒效果很好)
(3)中医疗法 湿疹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清热,方宜胃苓汤加减,中医见效普遍较慢且因人而异存在不同因素。
避免皮损部位受刺激,避免用手搔抓局部,不用热水或肥皂水去清洗局部,更不能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局部涂抹,不能随便应用激素类药物在局部涂抹,这些都是非常容易使疾病恶化或重新发生的常见因素。避免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浓茶、咖啡、酒类及其他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鱼、虾等海味。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都有可能出现差异。除饮食方面的因素外,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及体表的细菌、真菌感染、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都有可能成为引起急性湿疹的常见外部原因。体内的病灶,如扁桃体炎、胆囊炎、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状况的改变,如月经时期、妊娠时期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急性湿疹的主要内部原因。皮肤外部营养疗法可使用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琉璃苣油,维生素B6等。
㈨ 湿疹和过敏有什么不同
湿疹和过敏,既有抄区别又有联系。湿疹是过敏性的疾病,属于过敏的一种,而过敏是非常大范围,含有除了湿疹之外的其他疾病,比如荨麻疹、日光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因此,湿疹会有专门的治疗方案,比如口服外用药物,而过敏包含了很多病。但是,治疗的时候,共同的一点,都是要尽可能避免可能的诱发因素,然后再对症治疗。所以,湿疹和过敏,就是点和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