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猪口蹄疫与猪水疱病的区别是什么
猪水疱病由口蹄疫(FMD)病毒、水疱性口炎(VS)病毒、猪水疱疹(回VES)病毒答及猪水疱病(SVD)病毒感染引起。猪水疱病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完全相同。口蹄疫病毒只是引起水疱病的原因之一,而水疱病是表示一个症状的病名,并不是代表一种病毒。水疱病在世界贸易中是很重要的疾病。口蹄疫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且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要对水疱病做出准确诊断、报告和控制。
⑵ 怎样防治猪口蹄疫
本病是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主要危害牛、猪、羊等,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家畜传染病之一。病的潜伏期为1~2天。
发病猪一般体温不高或稍高(40~41℃),主要症状是跛行,蹄部初期蹄冠、趾间红肿,不久逐渐出现米粒大、蚕豆大充满灰白色或灰黄色液体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暗红色糜烂。如无细菌感染,一周左右痊愈。如有继发感染,严重者侵害蹄叶、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常卧地不起。疗程稍长者也可见到口腔及面上有水疱和糜烂。哺乳母猪乳头的皮肤常见有水疱、烂斑,吃奶仔猪,通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
剖检除口腔、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有时可出现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有黑棕色痂块。心肌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所以称为“虎斑心”。此项病变尤以突然死亡的仔猪明显。
本病易与水疱病、猪水疱疹、水疱性口炎混淆,单从症状与病理变化,不能做出判断,只有从自然感染家畜的情况和水疱液接种小动物的观察结果才能予以鉴别。
[防治措施]
(1)当猪场有疑似口蹄疫发生时,除及时进行诊断外,应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同时在疫场(或疫区)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治疗等综合性措施。在最后一头病猪痊愈后15天,经过全面大消毒,方可解除“封锁”。
(2)对猪场的健康猪,应立即注射口蹄疫灭活疫苗(不能用弱毒疫苗),每猪5毫升,颈部皮下注射。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2个月。
⑶ 猪耳朵发紫
首先你要确诊看看是哪种原因造成的 能引起疱疹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自然性的疱疹病单纯的皮肤病 上点紫水 打点青霉素就可以不打也能好 圆环造成的一般治愈率很低 大猪一般没问题 猪皮炎和肾病综合症(PDNS)
PDNS最早在英国记述,被认为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水疱性病,影响皮肤和肾。据有关报道,PDNS可能与PCV2感染有关。本病典型特征为皮肤病变,体重减轻,四肢水肿,脉管炎、肾小球肾炎。
本病多发于20-65kg的育肥猪,最显著的临床症状为皮肤病变,体重迅速减轻,精神沉郁。皮肤病变形式多样,从大的红斑,斑点,出血性丘疹,到深褐色或黑色坏死的厚痂。主要见于耳、面部、肢下部、猪体后部、公猪阴囊、母猪外阴等。
还有一种就是 水痘估计你能区分的 跟人的一样 不用治疗
以上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祝你好运
⑷ 猪口蹄疫前期症状
在自然感染情况下一般18~20小时就可发病,病猪主要表现为鼻镜、口唇形成水疱或突起,在蹄部有毛与无毛交界处、蹄叉、蹄踵、母猪乳房上发生水疱。在多数病例蹄部病变起于蹄叉侧面的趾枕前部,其次是蹄叉后下端或蹄后跟附近;发生水疱之处表现深红斑块,病猪体温升高到41~42℃,拒食、沉郁、卧地,蹄不敢着地,用腕关节爬行,严重的腕部磨破鲜血直流,个别猪因患部感染其他细菌而使蹄部烂掉。当水疱破后体温下降,一般4~7天康复。妊娠后期母猪患病,除有以上症状外还发生流产、死胎,产下仔后全窝全部迅速死亡;断奶仔猪发病常因病毒侵入心脏,引起心肌炎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
⑸ 猪得了口蹄疫有哪些症状
猪潜伏期为2~3天,快者1天发病,慢者14天表现症状。发病后最初的症状是精神不振,版食欲缺损,体温权上升至40~41℃,病猪很快在蹄部和口腔黏膜上以及其他部位出现一些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内充满淡黄色或无色的清亮浆液,不久水疱溃破、组织糜烂,如有细菌继发感染,水疱发生化脓与坏死。严重病例蹄匣甚至脱落,此时病猪蹄部异常疼痛,不能行走。生长在母猪乳头上的水疱发生糜烂时,吃奶的小猪很快受到感染,出现急性肠炎与心肌炎,死亡率很高。鼻镜上和口腔内有水疱和糜烂坏死的,则严重妨碍采食和咀嚼。如无细菌继发感染,水疱破溃后慢慢干涸,最后形成痂皮而脱落痊愈,整个病程7~8天。
⑹ 猪痘病、水疱病与口蹄疫怎么治疗
(1)病原和传染特点:猪痘又称猪天花。是一种由牛痘病毒和猪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猪的水泡、脓泡和痘痂中,有时也存在于粘膜分泌物和血液中。由猪体互相拥挤接触而传染,饲料、饮水对本病也有传染性,虱、蚊、蝇也是本病的传染媒介。 (2)症状:病初体温可上升到 41~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耳、鼻端、眼睑、唇、腹下部等被毛稀少和皮肤柔软处出现小红斑,逐渐增大如黄豆粒大小,中心硬实的圆形丘疹,约2~3天后变成水泡,以后变为脓泡,继而脓泡渐干燥而形成褐色干痂,脱痂后露出红色斑痕。有的严重病例水泡可结痂后形成溃疡,并流出红色液体。有的可在口、鼻、咽及气管的粘膜上发生水泡,破裂而形成糜烂和溃疡,并有腹泻现象发生。这种恶性猪痘,死亡的较多。 (3)防治措施: ①发现猪痘流行时,应进行隔离饲养,以免互相传染。 ②彻底清扫猪舍,用1.5%石炭酸或3%来苏儿喷洒消毒,以迅速杀灭痘毒。将猪舍的垫草及粪便堆积泥封发酵。 ③将病猪患部涂5%碘酊液。脓泡如已破溃,可用2%硼酸水洗涤,再涂龙胆紫溶液或呋喃西林粉。 ④青霉素80万单位1次肌注,用于治疗并发肺炎。 ⑤花椒、艾叶各10克,大蒜1头,煎水洗患部,洗后涂消炎软膏。
水疱病水疱病该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快、发病率高。可导致蹄部、口、鼻端和腹部、乳头周围皮肤和黏膜发生水疱。
病原猪水疱病病毒对环境和消毒药有较强的抵抗力,60℃30分钟和80℃1分钟才可灭活,低温中可长期保存。病毒在污染的圈舍能存活8周以上。百分之三的NaOH溶液在33℃,24h能杀死水疱皮中的病毒,1%过氧乙酸60min可杀死病毒。
流行病学该病只发生于猪,而且不分年龄、品种、性别均可感染。发病原因:与猪的密集程度有关,如高密度的运输、调运频繁的单位、猪集中的空间。在这些地区该病的发生几率高。散养或饲养密度小的情况下该病很少发生。
传染源病猪、潜伏期的猪和病刚好的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在由病猪肉做成的腊肉中,病毒经110天才能灭活。
症状与口蹄疫相似,临床上无法区别。若要区别这两种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诊断生物学诊断:将病料接种1-2日龄和7-9日龄乳小鼠,如两组小鼠均死亡,该病料为感染口蹄疫病料,1-2日龄乳小鼠死亡,7-9日龄乳小鼠不死亡,该病料为感染水疱病病料。另外,结合实验、荧光抗体实验等也可作出诊断。
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动物。临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溃烂为主。
病原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性的特点。现已知的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每年又有新的血清型出现,每型之间临床表现没有区别,也没有交叉免疫性。同型各亚型之间交叉免疫程度变化较大,亚型内各毒株之间也有明显的抗原差异。病毒的这种特性,给本病的检疫、防疫带来困难。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不怕干燥。高温和直射阳光对病毒有杀灭作用。病毒对酸、碱敏感,酚类、酒精、乙醚、氯仿及一些去污剂对病毒作用不大。
流行病学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发病期排毒量最多。水疱皮、水疱液、奶、尿、唾液及粪便含毒量最多,毒力也最强,易于传染。猪不能长期带毒,牛、羊及野生偶蹄动物可隐性带毒。口蹄疫传播迅速,且可跳跃式传播。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春季易发生大流行。
症状病猪以蹄部的水疱为主要特症。患肢不能站立,常卧地不起,鼻镜乳房也常见到烂斑,哺乳母猪尤为常见。未断奶仔猪的口蹄疫常表现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
病变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心脏,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或条纹,似老虎皮上的斑纹,又叫“虎斑心”。
诊断根据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良好转归(无继发感染)等作出初步诊断。为得到确定的结果还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防治每年进行疫苗接种。冬春季节要勤消毒。
⑺ 猪乳房肚子上长了很多水泡是什么病
怀疑是猪传染性水泡病 (Swine Vesicular Disease,SVD)又名猪水泡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口和蹄部产生水泡性损伤为特征。其临诊症状不能与口蹄疫(FMD)、水泡性口炎(VS)和猪水泡疹(VES)相区别。该病首次发现于1966年,是猪的一种比较新的传染病。 病状: 体温升高,起初口部有水泡出现.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 对流行时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感染严重的种猪场和发病肥育猪场的净化措施和处理方法。 (1)感染猪场有条件的可采用净化措施:根据种猪场的经济条件可分别采取三种清除措施,一是全群淘汰更新,适用于高度感染的种猪场,二是淘汰阳性反应者,每隔30天以血清学试验检查1次。直至淘汰完阳性反应猪为止;三是隔离饲养阳性反应母猪所生的后裔,一般3-4周断乳,分别按窝别、隔离饲养。至16周时,以血清学试验测其抗体,淘汰阳性反应猪,经30天后再测其抗体,依次测定和淘汰阳性猪。 (2)发生肥育猪场的处理方法:一般可以采取全面免疫的方法。除把病乳仔猪扑杀外,其余仔猪和母猪一律注射猪水泡病抗血清,观察7天,未再发现病猪,才能流动,严禁病猪或同群猪上市,病猪圈要保持干燥,以促进病猪康复,封锁期限以最后1头患病猪康复时算起,经过3周才解除,解除后要全面消毒。 病猪产品要妥善处理,对病猪和同群猪的肉和内脏不准鲜销,应加工成醋味或盐味腌65天后才能上市,病猪在康复21天后才能鲜销。 此病的治疗,一般可按口蹄疫的治疗处理方法可促进恢复,缩短病程。预防本病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从疫区调入猪只和猪肉制品,屠宰下脚和泔水必须经过煮沸方可喂猪。
⑻ 猪6号病是什么病 如何治疗和预防
猪水泡病(猪六号病)
猪水疱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在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疱和烂斑,部分病猪在鼻盘、口腔粘膜和哺乳母猪乳头周围也有同样病变。其病原体是肠道病毒属的猪水疱病病毒,与人的肠道病毒柯萨奇B5有抗原关系,该病毒在粪便和腌肉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也很强。
流行病学:
(一)流行特点: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其他动物不感染。人类有一定的易感性。病猪和带毒猪的粪尿、鼻液、口腔分泌物、水疱皮、水疱液含有大量病毒,通过病猪与易感猪接触,病毒即可经损伤的皮肤、消化道等传人体内。首先由于病猪带猪猪及其肉产品的调入引起;其次是由于饲喂未经煮沸消毒的泔水和屠宰下脚料;再次是经污染的车船、用具和饲养人员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猪群高度集中、调运频繁的单位,如猪收购场和猪集散地的棚圈和猪场,传播较快,发病率很高,可达70%-80%,而病死率很低。在分散饲养的情况下,很少引起流行。
(二)临床症状:潜伏期2-4天。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摄氏度,在蹄冠、趾间、蹄踵出现1个或几个黄豆至蚕豆大的水疱,继而水疱融合扩大,1-2天后水疱破裂形成溃疡,露出鲜红的溃肠面,常围绕蹄冠皮肤和蹄壳之间裂开,疼痛加剧,跛行明显。严重病例,由于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化脓,造成蹄壳脱落,病猪卧地不起,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在蹄部发生水疱的同时,有的病猪在鼻盘、口腔粘膜和哺乳母猪的乳头周围出现水疱。有的病猪偶尔出现中枢神经紊乱症状(约占2%)。一般经10天左右可以自愈,但初生仔猪可造成死亡。
(三)实验室检查:采取早期病猪的水疱皮或水疱液装入青霉素瓶送检。现地可进行乳鼠接种试验,将病料制成1比5悬液,每毫升加入青霉素1000单位、链霉素1毫克,放室温下2-4小时,其上清液即为被检病毒液。而后取1-2日龄和7-9日龄小鼠各5只,同时皮下注射病毒液0.1毫升,如果-2日龄小鼠死亡,而7-9日龄小鼠不死,则可诊断为猪水疱病。血清学诊断常用补体结合试验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二、类症鉴别:本病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水疱性口炎相似,尤其是单纯性猪口蹄疫与猪水疱病的流行情况和症状几利完全相同,更是难于区别。
(一)口蹄疫:一般性口蹄疫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发生,牛、羊、猪先后或同时发病,而猪水疱病呈地方流行性,仅猪发病,牛、羊不感染,较易区别。发生单纯性猪口蹄疫时,吃奶仔猪的病死率较高,可达60%,个别牛、羊也可发病,用水疱皮或水疱液制成悬液,给9日龄以下乳鼠皮下注射,全部死亡;而猪水疱病对仔猪的病死率较低,牛、羊不感染,2%的病猪出现中械神经紊乱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查,常见轻度或中等度的非化脓性脑炎变化,用水疗皮或水疱液制成悬液,给7-9日龄和2日龄乳鼠皮下注射,仅2日龄乳鼠死亡,7-9日龄乳鼠则不死。
(二)水疱性口炎:由水疱性口炎病毒引起,在马、牛、猪的口腔粘膜,间或在蹄冠和趾间皮肤上发生水疱,常在一定地区散发,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低,多见于夏季和秋初。取水疱液,接种于马、牛、猪、豚鼠的舌面,均发生水疱,给牛肌肉注射不发病。而水疱病不感染马、牛,发生无季节性,发病率很高,以蹄部病变较多见。
三、防治措施
(一)治疗:按口蹄疫治疗方法处置,可促进恢复,缩短病程。
(二)预防:
1.防止传入本病:不从疫区调入猪只和猪肉制品,屠宰下脚料和泔水要经过煮沸方可喂猪。
2.疫区和受威胁区要定期预防注射,应用乳鼠化弱毒疫苗和细胞培养弱毒苗,肌肉注射后4-8天产生免疫力,保护率达80%,免疫期6个月以上,也可应用细胞培养灭活苗。猪水疱病高免血清预防接种,每千克体重注射0.1-0.3毫升,保护率达90%以上,免疫期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