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漳州有治疗带状疱疹的中医吗。偏方
我和您一样,现在真接受到这样的痛苦!
我在医院看了,医生讲起码一个月!专
我把我的治疗方法告属诉您,强调我也不相信迷信!但是这个办法的确很有效!
拿灯芯草揉成条状,用火星离皮肤2CM左右慢慢烘烤!
我搞了三次就已经好了!
另外不要洗澡,不要搞破那个,那个流出来的水会促进面积增加的!
② 蛇毒疮是怎么一回事啊大概多久好
蛇毒疮是带状泡疹,一种病毒引起的,没什么大问题,民间称为蛇胆疮,缠腰龙,飞蛇等称。
带状疱疹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发病前局部皮肤往往先有感觉过敏或神经痛,伴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亦可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病。患部先发生潮红斑,继而其上出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水疱透明澄清,疱壁紧张发亮,疱周有红晕。数群水疱常沿皮神经排列呈带状,各群水疱间皮肤正常。10余日后水疱吸收干涸、结痂。愈后留有暂时性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不留疤痕。亦可因疱膜破溃形成糜烂,甚至坏死或继发化脓感染。全病程约2~3周。
中药方
带状疱疹中药方1-热盛者
【带状疱疹症状】患者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形成红粟,口苦咽干,口渴,烦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带状疱疹治法】疏肝泻火,清热利湿
【带状疱疹方药】胆草9克,黄苓8克,赤芍9克,茜草9克,川柬9克,柴胡9克,当归9克,木通6克,车前子9克,大黄9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忌辛辣炙博之品
【带状疱疹按语】本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而成。方中用胆草、黄苓清肝胆之火热;配合茜草、赤芍凉血活血;佐以大黄清热通下,以釜底抽薪;柴胡、川柬清热疏肝、理气止痛;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
带状疱疹中药方2-湿盛证
【症状】患者皮肤淡红起水泡,泡壁松弛,破后糜烂渗出,疼痛较轻,口渴而不欲饮,纳差或食后腹胀,大便溏,舌质淡白体胖,脉沉缓而滑。
【治法】清热燥湿,理气和中
【方药】苍术6克,厚朴6克,陈皮9克,炒白术12克,猪苓12克,黄柏12克,枳壳9克,泽泻9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炙甘草9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忌滋腻之品
【按语】方中苍术、白术、猪苓、赤苓健脾燥湿;陈皮、厚朴、枳壳理气和中以助水湿之运化;黄柏、滑石、甘草清热利湿。水泡消退后遗留局部神经痛者,是因为余毒未清,经络阻遏,气血郁滞所致,可在方中加大黄、鬼箭羽,延胡索,没药,乳香以活血化瘀止痛。
带状疱疹中药方3-疱疹膏
【方药】雄黄10克,白矾10克,乳香5克,没药5克,冰片少许,生石灰水50毫升,香油50毫升
【用法】将雄黄、白矾、乳香、没药共研极细末,加入冰片末混匀。加生石灰水和香油,搅拌均匀成膏状。外涂患处,不用包扎,每日2~3次,一般一次止痛,2~3次可以自愈。
【适应病症】带状疱疹,湿热毒邪蕴结肌肤者
【按语】针对带状疱疹湿热毒邪蕴阻肌肤的病机,采取清热解毒利湿止痛之法。方中雄黄燥湿解毒;白矾、生石灰水清热燥湿收敛;冰片芳香走窜,能清热解毒,通络止痛;乳香、没药活血止痛;香油润肤生肌,诸药共达解毒止痛、清热燥湿之功。
带状疱疹中药方4-雄黄洗剂
【方药】雄黄20克,明矾20克,大黄30克,黄柏30克,侧柏叶30克,冰片5克
【用法】除雄黄、冰片外,余药放入清水中浸泡2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取汁300毫升左右,滤出药液。加入雄黄、冰片粉末,混匀。稍温后用纱布蘸药液洗患处。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药液保留,下次加温再用,5天为一个疗程。
【适应病症】带状疱疹,湿热毒邪蕴结肌肤者
【按语】针对带状疱疹湿热毒邪蕴阻肌肤的病机,方中雄黄解毒杀虫燥湿有良效;明矾味酸能收湿止痛,气寒性燥急能解毒除热浊;大黄 、黄柏、侧柏叶能清热解毒、祛湿活血、散结止痛。冰片性寒,清热解毒,气味芳香走窜能通经络,开窍利气机。诸药共奏清热解毒,祛湿止痛之功效。
带状疱疹中药方5-大黄虎杖冰片酊
【方药】大黄15克,虎杖15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药浸入300毫升,浓度95%的乙醇液中,24小时后取澄清液备用。用时用棉签蘸取药液涂于患处,每日数次。溃烂处禁用。
【适应病症】带状疱疹,湿热毒瘀互结之证
【按语】本方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效。方中大黄清热泻火解毒、化瘀止痛;虎杖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止痛;冰片清热解毒,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切中带状疱疹湿热毒瘀互结之病机。
带状疱疹
中药配方
(一)
【辨证】湿热。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止痛。
【方名】三紫汤。
【组成】紫草10克,紫参15克,紫花地丁30克,车前子10克,茯苓皮15克,甘草10克,细木通6克,元胡9克,大青叶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秦发中方。
(二)
【辨证】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兼挟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止痛。
【方名】四味胶囊。
【组成】龙胆草50克,板蓝根50克,当归100克,元胡50克。
【用法】以上各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个胶囊含生药0.5克。每次服2-6程,每日3次。
【出处】许耀芳方。
(三)
【辨证】湿热郁蒸,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行气止痛。
【方名】解毒止痛灵。
【组成】黄芩10克,连翘20克,板蓝根25克,元胡25克,僵蚕2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薄荷15克,陈皮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另外可外涂2%龙胆紫,6天为1疗程。
【出处】姜耀武方。
(四)
【辨证】火毒内蕴血分。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透疹。
【方名】虎杖解毒汤。
【组成】虎杖15克,板蓝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蝉蜕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蒋森方。
(五)
【辨证】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搏结,壅滞肌肤所致。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
【方名】马齿苋解毒汤。
【组成】马齿苋15克,大青叶15克,紫草15克,败酱草15克,黄连10克,酸枣仁10克,煅龙牡3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出处】李林方。
(六)
【辨证】肝火妄动,湿热蕴结,风热外感引发。
【治法】平泄肝火,清化湿热,佐散风热。
【方名】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柴胡6克,龙胆草9克,板蓝根30克,生甘草3克,荆芥6克,赤白芍各9克,车前子9克,炒牛子9克,青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孙冀真方。
(七)
【辨证】邪毒蕴结肌肤。
【治法】清解邪毒。
【方名】三粉擦剂。
【组成】雄黄10克,明矾10克,琥珀末3克。
【用法】三种药物共研成细粉,用凉开水调如稀糊浆,以新羊毛刷蘸之擦患处,随干随擦。
【出处】王渭川方。
(八)
【辨证】肝火内郁,湿热外侵,结于肌肤。
【治法】清火解毒。
【方名】雄蚣膏。
【组成】雄黄9克,蜈蚣3条(瓦焙)。
【用法】分别研为细末,混合均匀,香油调涂患处,每日3次。
【出处】王法昌方。
【食物疗法】
【1、归佛手柑】
配方: 佛手柑鲜果30克,当归6克,米酒30克。
制法: 以上三物一同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
功效: 舒肝理气,养血活血。
用法: 每日1剂,可连用数日。
【2、莉花糖水】
配方: 茉莉花5克,红糖适量。
制法: 茉莉花与红糖放锅内,加清水适量,煮至水沸,去渣。
功效: 理气活血,解郁止痛。
用法: 代茶频饮。
【3、归陈皮蛋】
配方: 柴胡15克,当归9克,陈皮9克,鸡蛋1个。
制法: 以上四味加水适量,一同煮至蛋熟。
功效: 行气活血,健脾和胃。
用法: 吃蛋饮汤,每日1剂,连用7日。
【4、茹桑叶茶】
配方: 竹茹5克,桑叶6克,炒谷芽9克。
制法: 以上三者加水适量,共煎取汁。
功效: 清热除烦,健胃消食。
用法: 代茶频饮,每日1剂。
【5、齿苋薏米粥】
配方: 薏米30克,马齿苋30克。
制法: 先将薏米和马齿苋加水煮熟,再加红糖调味。
功效: 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用法: 每日1剂,连用7日。
【6、杞叶粥】
配方: 枸杞叶30克,粳米50克。
制法: 先把枸杞叶摘洗干净,再与粳米一起加水熬粥。
功效: 清热泻肝。
用法: 随量作早晚餐食用。
【7、胡青叶粥】
配方: 大青叶15克,柴胡15克,粳米30克。
制法: 先把大青叶、柴胡加水1500毫升,煎至约1000毫升时,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入白糖调味。
功效: 清泻肝火。用法: 早晚分食,每日1剂,可连服数日。
偏方:
板蓝根10克当归:15克元胡:10克龙胆草:10克甘草:5克
带状疱疹偏方1
用法:老茶树叶研细末,用浓茶汁调匀,涂于患处,每日2~3次,至好为止。
带状疱疹偏方2用法:采鲜番薯叶适量、冰片少许,研细,同捣烂,敷于患处
带状疱疹偏方3用法:新鲜黄瓜叶捣烂,连渣同敷于患处
③ 紫丹参和紫参是同一种中药吗
紫丹参和紫参不是同一种中药。
紫参为唇形科植物华鼠尾的全草;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理气止痛;用于急慢性肝炎、脘胁胀痛、湿热带下、乳腺炎、疔肿。
紫丹参就是丹参,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功效活血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④ 紫参是什么
紫参(学名:Rubia yunnanensis Diels),茜草科、茜草属草本植物;茎长可达50厘米,有时平卧;根条状,稍肉质,茎、枝均有直棱或狭翅,通常节部被硬毛,其余近无毛,很少微粗糙。叶纸质,叶片形状和大小均多变异,线状披针形至卵形或倒卵形、长圆形至阔椭圆形,有时近圆形,顶端渐尖至短尖,有时微骤尖,边缘常反卷,被短硬毛,两面近无毛或脉上被短硬毛,很少上面微粗糙;通常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叶柄几无或上部叶有极短柄。聚伞花序三歧分枝成圆锥花序状,腋生和顶生,小苞片披针形,近无毛或被疏毛;萼管近球形,顶端截平;花冠黄色或淡黄色,稍肉质,无毛,裂片不反折,近卵形,夏秋开花,初冬结果。
分布于中国四川西南部(木里)和云南各地。生长于海拔1700-2500米处的灌丛、草坡或路边。
紫参以根供药用,为彝族常用草药,具有活血止血、祛瘀生新的功能。主治衄血、吐血、尿血、崩漏、月经不调、风湿关节痛、肝炎等症。
草本;茎长10-50厘米,近直立或披散状,有时平卧;根条状,稍肉质,数至十余条簇生和茎基部均红色;茎、枝均有4直棱或4狭翅,通常节部被硬毛,其余近无毛,很少微粗糙。叶纸质,形状和大小均多变异,线状披针形至卵形或倒卵形、长圆形至阔椭圆形,有时近圆形,通常长1-4厘米,很少达5厘米,宽0.3-2厘米,顶端渐尖至短尖,有时微骤尖,边缘常反卷,被短硬毛,两面近无毛或脉上被短硬毛,很少上面微粗糙;基出脉3条,很少5条,通常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叶柄几无或上部叶有极短柄。
聚伞花序三歧分枝成圆锥花序状,腋生和顶生,通常比叶长,近无毛或被稀疏短硬毛;小苞片披针形,长约2-5毫米,通常1脉或花序下部的有时3脉,近无毛或被疏毛;花梗长1-3毫米,萼管近球形,径0.3-0.4毫米,顶端截平;花冠黄色或淡黄色,干时近白色,稍肉质,无毛,冠管长约0.5毫米或稍过之,裂片5,不反折,近卵形,盛开时长约1.2-1.5毫米,有时可达2毫米,顶端增厚而稍硬,内弯成短喙状;花柱2裂几达基部,长0.5-0.6毫米。花期夏秋,果期初冬。浆果球形,成熟后果实自然脱落。种子小,园形,直径约3毫米,种皮黄红色,种及早在种子的腹面基部,胚乳为显著的淀粉质、胚弯曲位于悬浮也的中央,千粒重26.8克。
⑤ 金成紫参什么意思
摘要 您好,金成紫参就是指叫金成的地方出产的紫参的意思的!因为紫参是一种中药材,以根供药用,为彝族常用草药,具有活血止血、祛瘀生新的功能。主治衄血、吐血、尿血、崩漏、月经不调、风湿关节痛、肝炎等症!具体是这样的,希望能帮到您!
⑥ 求中药材‘王孙’
药名
王孙
别名
长孙、海孙、白功草、蔓延、黄孙、黄昏、杜蒙、露水一颗珠、露水珠、清水珠、七叶一枝花
汉语拼音
wang sun
英文名
rhizome of Fourleaf pari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Paris bashanensis Wang et Tang[P.quadrifolia L.var.setchuanensis Franch.]
功效
散寒祛湿;通络止痛;止血生肌
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唐本草》:《小品》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孙,《药对》有牡蒙无王孙,此则一物明矣。
2.《蜀本草》:王孙,叶似及己而大,根长尺余,皮肉亦紫色。
3.《纲目》:王孙,叶生颠顶,似紫河车叶。按神农及吴普《本草》,紫参一名牡蒙。陶弘景亦曰,今方家呼紫参为牡蒙,其王孙并无牡蒙之名,而陶氏于王孙下,乃云又名牡蒙,且无形状。唐苏恭始以紫参、牡蒙为二物,谓紫参叶似羊蹄,王孙叶似及己。但古方所用牡蒙,皆为紫参,后人所用牡蒙,乃王孙,非紫参也,不可不辨。唐玄宗时,隐民姜抚上言,终南山有旱藕,饵之延年,状类葛粉。甘守诚曰,旱藕者,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抚易名以神之尔。据此,牡蒙乃王孙也。盖紫参止治血证、积聚、疟痢,而王孙主五脏邪气、痹痛,疗百病之文,自可推也。
科属分类
百合科
拉丁文名
Rhizoma Paridis Bashanensis
主治
寒湿久痹,腰肢冷痛,外伤出血
生态环境
生于林下荫处。
各家论述
1.《本经》:治五脏邪气,寒湿痹,四肢疼酸,膝冷痛。
2.《别录》:益气。
3.《唐本草》:主金疮,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补虚益气,除脚肿,发阴疡。
4.《植物名实图考》:治虚劳。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资源分布
分布于湖北、四川等地。
动植物形态
巴山重楼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5-45cm。根茎细长而横生,直径4-8mm。叶4枚轮生,稀为5枚;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9cm,宽2-3.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具短柄或无柄。花梗长2-7cm;外轮花被片4,狭披针形,长1.5-3cm,宽3-4cm,反折;内轮花被片线形,与外轮同数且近等长;雄蕊通常8,花药长1- 1.2cm,花丝短,药隔突出部分长6-10mm;子房球形,花柱4-5分枝。浆果状蒴果不开裂,紫色;种子多数。花期4月。
功效分类
祛风药;祛湿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根茎较细长,直径2-4mm,近等粗。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节间较长。断面粉性。气微,味微苦。
性味
苦;辛;温
药材基源
为百合科植物巴山重楼的根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出处
《中华本草》
⑦ 民间叫飞蛇疮长在人腰上的用什么草能治疗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1]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生蛇。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
中药配方
(一)
【辨证】湿热。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止痛。
【方名】三紫汤。
【组成】紫草10克,紫参15克,紫花地丁30克,车前子10克,茯苓皮15克,甘草10克,细木通6克,元胡9克,大青叶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秦发中方。
(二)
【辨证】湿热郁蒸,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行气止痛。
【方名】解毒止痛灵。
【组成】黄芩10克,连翘20克,板蓝根25克,元胡25克,僵蚕2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薄荷15克,陈皮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另外可外涂2%龙胆紫,6天为1疗程。
【出处】姜耀武方。
(三)
【辨证】火毒内蕴血分。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透疹。
【方名】虎杖解毒汤。
【组成】虎杖15克,板蓝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蝉蜕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蒋森方。
(四)
【辨证】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搏结,壅滞肌肤所致。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
【方名】马齿苋解毒汤。
【组成】马齿苋15克,大青叶15克,紫草15克,败酱草15克,黄连10克,酸枣仁10克,煅龙牡3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出处】李林方。
⑧ 我问的是紫参花和秦贝
是两种药材 紫参 释名 牡蒙、童肠、马行、众戎、五鸟花。 气味(根)苦、寒、无毒。 主治 1、下痢。用紫参半斤,加水五升,煎成二升。再加入甘草二两,煎至 半升,分三次服。此方名“紫参汤”。 2、吐血不止。用紫参、人参、阿胶(炒),等分为末。每服一钱,乌 梅汤送下。又方:与上方基本相同,但减去人参。换为甘草,以糯米汤 送下。 3、脸上酒刺。用紫参、丹参、人参、苦参、沙参和成一两,共为末, 加胡桃仁捣烂,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送下。 学名Herba Salviae Chinesnsis 英名Chinese Sage Herb 别名 石见穿、石打穿、月下红。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华鼠尾Salvia chinensis Benth. 的全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70cm。茎方形,单一或分枝,表面紫棕色或绿色,被倒向柔毛。叶对生,全为单叶或茎下部为三出复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3~7cm,边缘有圆齿。轮伞花序6花,集成假总状或圆锥花序;花萼钟状,紫色;花冠蓝紫色或紫色,外被长柔毛;雄蕊2,花丝短,药隔长;子房4裂,花柱着生子房底。小坚果椭圆状卵形,褐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生于山坡、路旁、林缘及草丛中。主产江苏、浙江、安徽亦产。 采制 秋季开花时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 全草含甾醇、三萜类、氨基酸、原儿茶醛;根含水苏糖(stachyose)。 性味 性平,味苦、辛。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理气止痛。用于急慢性肝炎、脘胁胀痛、湿热带下、乳腺炎、疔肿。 秦贝:10克;羚角:10克;紫参花:5克;香油:适量。 上经特殊炮制后,研末混和,涂搽疣体,一日2—3次!一般3—5天疣体即开始消褪,病情严重者也不超过10天。本疗法不打针、不用服任何中、西药物,安全简便。对皮肤无任何刺激,愈后不留瘢痕,也无色素沉着。本药数次涂搽后,疣体自然消退(并非坏死脱落),不蜕皮、不脱屑、不结痂。与周围正常皮肤一样。 还有一种更快的方法!但是必须由大夫亲自帮忙 在此就不说了!因为用的药物毒性太大!上述的治疗方法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