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疱疮是怎么引起的
天疱疮是一组由表皮内棘层松解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
患者皮肤或黏膜上会出现松弛性大疱,并且疱易破溃后呈现糜烂面。
流行病学
天疱疮较为少见,平均发病年龄为40~60岁,年发病率为0.5~3.2/10 万,女性发病率略多于男性。
寻常型天疱疮约占所有天疱疮的60%~70%,患者多为中年人,任何种族人群均可发生。
疾病类型
天疱疮按照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改变,寻常型天疱疮、增殖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和红斑型天疱疮。
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病变部位都在皮肤的基底细胞层上。寻常型天疱疮在褶皱部位可出现增殖型的变化,一般认为增殖型天疱疮是寻常型天疱疮的轻型。红斑型或落叶型天疱疮病变部位都在皮肤的棘层细胞上部,临床上红斑型天疱疮可以转变为落叶型天疱疮,因此认为红斑型天疱疮是落叶型天疱疮的轻型。
另外,还有特殊的天疱疮包括疱疹样天疱疮、IgA天疱疮、药物诱发性天疱疮及与伴发肿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等。
病因
天疱疮是一个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中存在有抗表皮细胞间成分的自身抗体。
基本病因
正常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区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对非己的抗原能够发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对自身抗原则处于免疫耐受或无应答状态,不会攻击自身组织,从而保护机体的健康和稳定。
如果患者免疫系统出现紊乱,免疫细胞对自身组织发起“攻击”,打破了机体的自身稳定,这样就会发生疾病,统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表皮棘层细胞间存在着相互间的连接结构—桥粒,组成桥粒的蛋白桥粒芯蛋白(Dsg1,Dsg3)会成为免疫细胞攻击的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桥粒芯蛋白抗体”,即天疱疮抗体。天疱疮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可导致细胞间黏附功能丧失,导致棘层细胞松解和水疱形成。
一些源于淋巴系统的肿瘤,如Castleman病、胸腺瘤,可引发一种特殊类型的天疱疮,称之为副肿瘤性天疱疮。
诱发因素
部分药物有诱发天疱疮的风险,多在用药数月或一年后发生,如D-青霉素、卡托普利、吡罗昔康和利福平等含有氢硫基团(巯基)的药物。
天疱疮患者食用富含氢硫基团的食物如大蒜等,可加重皮疹。
症状
天疱疮多表现为外观正常或红斑性皮肤或黏膜上出现松弛性的水疱、大疱,不同类型的天疱疮出现水疱的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⑵ 袋装疱疹怎么治
口服来药物: 阿昔洛韦片 每次源800mg,每日五次口服。
或者 伐昔洛韦片 每次1000g,每日三次。
或者 泛昔洛韦片 每次250g,每天三次。
以上三种药任选一种,饭后口服,连续服用七天。加维生素B12,口服一个月。带状疱疹损害的神经需要营养修复,如果不营养修复,长疱疹的地方会有神经痛。维生素B12就是营养神经的。
外用药物:疱疹没破,用阿昔洛韦乳膏或喷昔洛韦乳膏。疱疹破了就用百分之零点五 的新霉素软膏擦上
⑶ 天疱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天疱疮是一组由表皮细胞松解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慢性大疱性皮肤病,通常患者体内会存在一种针对自身抗原成分的抗体,这些抗体针对一些靶抗原发生一个免疫应答反应后,引起局部分子结构的变化,导致蛋白成分下降或缺失,天疱疮所针对的抗原是在表皮内的一些桥粒结构中一些跨膜蛋白,像桥粒芯糖蛋白或是一个桥斑蛋白等等,它主要是在正常的皮肤黏膜上,出现一些松弛性的水疱,糜烂面,但是也有一些天疱疮水疱比较明显,疱壁较紧张,糜烂面不多;另外还有一些疱疹样天疱疮,表现为比较弥漫的水肿性红斑,红斑的周围会出现一些环状的水疱,通常患者经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的减量,致药物停用的患者,一般能够达到比较好的一个预后,复发性比较低。
天疱疮中医中药凉血清毒饮依据史书记载天疱疮因心火妄动、脾湿内蕴、复感风热暑湿之邪,致使火邪犯肺、内不得疏泄、熏蒸不解、外袭肌肤而发。通过大夫辩证后调整凉血清毒饮药方进行治疗。若患者热毒炽盛宜清热解毒、凉血清营。若心火炽盛以清心泻火、健脾除湿。若脾虚湿蕴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若气阴两伤则以益气养阴,清热余毒。若湿热毒蕴以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虚实夹杂以扶正祛邪。
⑷ 天疱疮是怎么回事
根据你提供的情况,目前这种症状建议你继续的治疗,并且饮食上一定要忌口,别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要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并且使用...
⑸ 天疱疮怎么办
你好,依照你的描述情况得了天疱疮,天疱疮是种以皮肤、黏膜松弛性水疱、大疱为主要临床表现,这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严重性表皮内疱性平凡病,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天疱疮目前还没有根治的办法天疱疮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新皮损的发生,防止继发病变;治疗关键在于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准确应用,同时防止并发症。指导意见如果确诊为天疱疮的话,建议主要是去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主要是用药物来控制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制剂联合用药,以能提高疗效、减少大剂量激素的不良反应。对大剂量激素治疗及与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不能控制病情者可考虑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注疗法及血浆置换疗法。同时要结合抗感染药物的治疗,及时选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另外,外涂2.5%金霉素甘油或碘甘油来治疗,积极有效的创面护理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天疱疮个体差异大,病程长,最好到医院接受治疗。祝你身体健康
⑹ 天泡疮是怎么得的
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类重症的皮肤病,特征为薄壁、易于破裂的大疱,组织病理为棘刺松解所致的表皮内水疱,有特征性的免疫学所见。天疱疮被分为三个主要的类型:寻常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和副肿瘤性天疱疮。寻常型天疱疮和落叶型天疱疮是早先被描述的天疱疮的经典类型。所有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均存在黏膜糜烂,半数以上患者还存在皮肤水疱及糜烂。寻常型天疱疮的水疱发生于表皮的深层,恰在基底细胞层上。落叶型天疱疮患者仅有皮肤受累而无黏膜受累,表皮的裂隙发生在表皮的浅层,大多在颗粒层。增殖型天疱疮是寻常型天疱疮的一种变异型,红斑型天疱疮和巴西落叶型天疱疮分别代表落叶型天疱疮的局限型和地方型。
(一)发病原因
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各型天疱疮患者血循环中均存在有抗角朊细胞间物质抗体,而且抗体滴度与病情轻重平行,在表皮器官培养中加入天疱疮患者血清,48一72小时后可在基底细胞上部出现棘刺松解现象,棘刺松解的发生可能与抗原抗体结合后产生的蛋白酶有关,已证实天疱疮抗体与角朊细胞结合后,可使表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后者使纤维蛋白酶系统激活而导致棘刺松解,天疱疮抗原存在于角朊细胞的连接蛋自桥粒,为糖蛋白,寻常性天疱疮的抗原分子量为210000u(道尔顿);红斑性天疱疮抗原为桥粒芯糖蛋白,分子量为160000u。
(二)发病机制
免疫荧光发现抗角质形成细胞表面的IgG自身抗体(天疱疮抗体)是天疱疮的重要标志,直接免疫荧光发现病人的表皮中有抗细胞表面抗体,间接免疫荧光发现血清有抗表皮细胞表面IgG抗体。
寻常性大疱疮和落叶性天疱疮有相似的直接免疫荧光和间接免疫荧光表现,两种疾病在免疫荧光上很难鉴别,间接免疫荧光底物对检查结果有很大影响,一般检测落叶性天疱疮用豚鼠食管,而猴子食管对寻常性天疱疮抗体更为敏感,在循环天疱疮抗体滴度和疾病严重性之间有相关性,即滴度越高,说明病情愈重,这种相关性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尽管如此,有部分患者并不完全符合这一规律,因此,在这类病人的治疗中,疾病严重性比天疱疮抗体滴度更为重要。
天疱疮抗原是一种桥粒分子的复合物,免疫电镜研究证明天疱疮抗原位于桥粒连接部位的角质形成细胞表面,在分子水平免疫沉淀和免疫凝集实验表明落叶性天疱疮抗原为分子量100kDa糖蛋白,寻常性天疱疮抗原为分子量130kDa糖蛋白,它们分别是寻常性天疱疮和落叶性天疱疮的致病原因。
将病人血清被动转移到实验动物可产生棘层松解,实验证明将天疱疮抗体IgG加入体外培养的人皮肤中可导致棘层松解,这种抗体介导的棘层松解不需要补体和炎症细胞的参与,以上证据表明,天疱疮抗体具有致病作用,但是抗体与角质形成细胞表面结合如何引起棘层松解的过程并未完全清楚,一种观点认为抗体结合后干扰了桥粒的连接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抗体与角质形成细胞结合,引起蛋白酶的释放,从而导致表皮细胞间连接破坏,棘层松解和水疱形成。
寻常性天疱疮可以由于患者潜在对某些药物的自身免疫反应而激发,如卡托普利,异烟肼,吲哚美辛(消炎痛),乙胺丁醇,保泰松,青霉素,普萘洛尔(心得安),盐酸吡硫醇,利福平,亦有烧灼伤,晒伤,紫外线及X线照射后发病的报道,此外,天疱疮还可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胸腺瘤,Sjogren综合征,大疱性类天疱疮,恶性贫血,霍奇金病等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