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敏反应名词解释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等。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三个阶段。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有瘙痒、荨麻疹;喉头水肿等。
2. 荨麻疹名词解释
很多人都得过荨麻疹,但大多都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所以大家会很纳闷,到底是怎么得上荨麻疹的。
急性荨麻疹一般原因比较明确一些,治疗也更有针对性,预后一般都挺不错的。慢性荨麻疹就没那么容易了,患病的原因很多很繁杂,大部分人会找不到自己患病的原因,治疗过程也相对比较长,比较容易反复。病人患荨麻疹后表现出来最大的不适为瘙痒,少数人可能会有恶心呕吐、头晕腹泻等等。
这里列出几点目前已知的可能会引起荨麻疹的原因。首先要先排除遗传因素和精神方面的原因,比方说烦躁、压力大紧张等等。然后第一个要详细说的就是饮食方面了,食品本身可以引起荨麻疹,食品内的添加剂也可以引起,比方说色素、防腐剂、水杨酸、柠檬酸等等。而食品本身的例子就更多了,也是平时我们最常见的引起荨麻疹的原因,比方说鸡蛋啊、海鲜类啊、鱼肉啊、菠菜等等。第二种要说的情况也是常见的类型,为吸入物,其中的冷空气和花粉过敏,是人们最常见的过敏源,除此之外还有灰尘啊、甲醛啊、羽毛等等。第三种为所患疾病及所用的药物,比方说细菌感染、寄生虫、青霉素、磺胺类药品等等。第四种为十分少见的物理和虫类因素,比方说受热、见到太阳光、蜜蜂叮咬、蚊子叮咬等等。治疗预防方面一定要减少接触导致患病的因素,保持皮肤清洁等等。
3. 什么叫做食物过敏
吃了某种食物之后,引起身体某一组织、某一器官甚至全身的强烈反应,以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食物过敏目前无法进行脱敏治疗。查过敏原的目的首先是让患者了解自己应该避开哪些食物,这是防止过敏性休克的最主要方法。另外,目前发现,花粉和水果过敏有交叉现象,比如对桦树花粉过敏的人可能对苹果等过敏,对蒿草过敏的人有可能对桃子或其他水果过敏。找到一个过敏原,可以帮助患者避开相关的危险。
此外,食物过敏原之间也会存在交叉过敏现象,比如对食物甲过敏的人一段时间后又会对食物乙过敏。有些食物过敏一段时间后能好转。因此,不但确诊时要查过敏原,确诊后每1~2年还要复查,以此了解过敏原有没有变化,从而更好地回避风险。
(3)名词解释荨麻疹扩展阅读:
常见的食品过敏原
一、奶及奶制品
牛奶及奶制品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食物,也是诱发婴幼儿哮喘的最常见食物变应原,牛奶中含有甲种乳白蛋白、乙种乳白蛋白和酪蛋白等成份,其中甲种乳白蛋白是所有牛奶成份中变应原性最强的变应原成份。
二、鸡蛋
鸡蛋以及蛋制品可以导致各个年龄段患者的过敏,以婴幼儿的过敏率最高,蛋清中的卵白蛋白是诱发过敏的主要变应原成份,蛋黄则很少诱发过敏。
三、花生、芝麻和棉子等油料作物
主要与这些食物含有较高的蛋白有关,一旦制成油制品则很少诱发过敏症状。但是在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食用生花生米引发哮喘的患者。
4. 名词解释,风团
名词解释风团。
封团一般是形容身体的皮肤上长了红红的连成一片的疙瘩叫做风团。
5. 风团名词解释
谓风卷物成团状抄。 元 刘庭信 《一枝花·咏别》套曲:“芳草迷烟树,落花催雨点,香絮滚风团。” 比喻锋利。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四折:“则听得宝剑声鸣,使我心惊骇,端的个风团快,似这般好器械,一柞来铜钱恰便似砍麻秸。” 比喻速度快。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一折:“那廝雨点也似马鞭子丢,不倈偏不的我风团般着这拄杖打。”《水浒传》第九八回:“那绿茸茸草地上,八个马蹄翻盏撒钹般,勃喇喇地风团也似般走。”《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妖狐﹞向门外乱跑,风团也似去了。”
6. 求荨麻疹名词解释
荨麻疹多见于青年人和中年人,风团从米粒大手掌大,略隆起鲜红,淡红,或苍白色表面扁平或微凹,一般是圆形,或不规则图形,可相互融合成环抱状,或地图状。常突然发生,经过几分钟或几个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即逐渐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常伴有奇痒,刺痛感烧伤感
7. 名词解释风团
风团一般指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临床上较为常见。
8. 瘾疹的名词解释
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本病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临床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老幼都可罹患,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发生过本病。
9. 什么是柯氏斑
柯氏斑:又称麻疹粘膜斑,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为直径约0.5-1.0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于出疹后1-2天迅速消失。
柯氏斑发生原因-麻疹介绍: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9)名词解释荨麻疹扩展阅读:
麻疹的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
约10日(6~18天)。曾经接触过麻疹患儿或在潜伏期接受被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
一般为3~4天。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
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
③麻疹黏膜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但体温稍有下降。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等。
(3)出疹期: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顺序也有特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
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淤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黏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
(4)恢复期:
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体温减退。皮肤颜色发暗。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