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中草药的九畏十八反是什么
中药之九畏与十八反
九畏
硫磺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沦缯、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
川乌畏草乌、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芝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卢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中药是中医辨治病证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药物相配伍而治疗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强疗效,如果配伍不当或禁忌,不仅会降低药效,还会产生毒副作用,所以中医治病非常重视药物的合理配伍。
中药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谓之“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药物之间能产生互相抑制作用,就谓之“相畏”。对于中药的配伍禁忌,自古流传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说,此两说源于《神农本草经》,《本经》在所附诸药制使篇中,对中药的玉、石、草药、木药、兽、虫、鱼、果、菜、米分别上、中、下三部详尽阐述了其相使、相反、相杀、相畏、相恶等原则。
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升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谓:“《本经》载药365种,有单行者71种,相须者12种,相使者90种,相畏者78种,相恶者60种,相反者18种,相杀者36种”,今人所谓“十八反”之名,即源于此。《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
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不尽相同。直至金元时期,才正式将相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并编成歌诀流传。“十八反”歌诀最早见于金代医家张从正所著的《儒门事亲》中,元代医家李东垣所撰《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也载有这首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而“十九畏”歌诀,则首见于明代永乐太医刘纯所撰的《医经小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喜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监炙煿莫相依”,即:硫磺畏朴硝(芒硝、元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芒硝、元明粉)畏三棱;川乌、草乌(附子)畏犀角(广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肉桂、桂枝)畏赤石脂。
“十八反”和“十九畏”达成共识后,历代大多中医遣方用药基本上准此而不越雷池一步。而这相反相畏药在临床上是否就绝对不能合用?对此,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些相反相畏药是古代医家几千年临床经验教训的总结,中药之间只有合理配伍,才能产生的良好疗效,如触犯配伍禁忌,轻则误病,重则害命,须慎之又慎;但也有人认为,古人只说“十八反”,并没有大量的病例来论证是否正确,“十八反”中,除甘草反海藻一组外,其余配伍皆为有毒中药之间相配,其产生的毒性到底是有毒中药本身所致,还是二者配伍后毒性增加所致,并无详细的定论,不足为凭。
所以,历代不少医家,对相反相畏药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正视病证复杂多变的现实,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打破禁律,认为“十八反”和“十九畏”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并据证联用相反相畏药辨治疑难重症,屡获奇效。
临证善用相反之药者,首推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治疗留饮欲去证的甘遂半夏汤,甘遂和甘草同用,因势利导攻逐祛饮。《金匮要略》治疗寒饮腹痛证的赤丸方,乌头与半夏合用,除沉寒痼冷,化饮降逆。
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方》中的“大八风散”,乌头与白蔹同用,主治诸缓风湿痹脚弱。
明代外科学家医家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壶汤,清热消瘿,化痰软坚,理气散结。方中海藻与甘草同用,相反相激,使“激之以溃其坚”。
清代医家徐大椿《兰台轨范》中的“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主治中风瘫痪,痿痹,痰厥,阴疽,流注。清代医家孟文瑞《春脚集》中的“十香返魂丹”,丁香与郁金同用,主治痰厥中风,口眼歪斜,牙关紧闭,昏晕欲死,等等。
对于相反相畏之药合用能产生奇效,不少医家也都有精辟的见解,如日本江户时代的汉方医学家丹波元简所撰《药治通义》中曾引清代医家张志聪语:“考《伤寒》、《金匮》、《千金》诸方,相畏相反者多并用。”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分析得更为独到:“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耳”。
当代老中医李可临证也善用相反相畏药,其创制的“三畏汤”(红参、五灵脂、公丁香、郁金、肉桂、赤石脂),三对相畏之药相合,相反相激相成,功能益气活血,启脾进食,温肾止久泻、久带,消寒胀,宽胸利气,定痛散结消症。他说:“三对畏药,见一症用一对,三症悉俱则全用。余使用本方42年,以平均日用3次以上,则已达4万次以上,未见相畏相害,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对难症、痼疾,一经投用,便入佳境。”
国医大师朱良春辨治病证从来都是有是证则用是药,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类成说的约束。其从医六十年来,以海藻与甘草同用治疗颈淋巴结核,单纯性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肿瘤;以人参(党参)与五灵脂同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海藻、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胸水,渗出性胸膜炎等,皆获佳效,且未见任何毒副作用,堪称善用相反相畏药的高手。
笔者受上述大师的启发,也常据证应用相畏药治疗重症。如一位头部患带状疱疹的男患者,73岁,年高体弱,剧烈疼痛,夜不能寐,中西药应用数天疗效不显。据其有气虚血瘀的见证,在对证经方中加味人参与五灵脂相伍,一补一通,益气化瘀定痛,一服药即使疼痛大见减轻,夜可安睡,患者称奇。由此可知,只要辨证准确,方药配伍合理,相反相畏药也能出奇制胜。
综上所述,
一、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不能不遵,又不可拘泥,应当有是证用是药,关键在于对证(症)。实际上,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与辨证不准,治疗不对证(症)有关。再则,也与盲目使用剂量过大,服用时间过久,或炮制不当有一定关系。
二、临证用药,要胆大心细,古人既然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用药时采取审慎的态度是必要的。因为中医治病以偏纠偏,即利用药物的阴阳寒热属性来纠正人体生病时的阴阳寒热不协调、不平衡状态,使之趋于“阴平阳秘”,平衡谐和,所有药物都具有治疗作用与毒副作用,是集疗效与毒副反应二者于一体的双刃剑,用好了可救人,用之不当会伤人。用药当遵《本经》,其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养生、中药养性、下药除病,“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一般都在下品之列,毒副作用较大,用之须高度注意,要辨证准确,用量适宜,一般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用。对于其中一些相反相畏的药物,若无充分依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仍需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2. 带状疱疹,为什么又叫缠腰龙
带状疱疹
多发于人的腰部,,即皮带的部位。。所以古人称为
缠腰龙
。。实际带状疱疹,,可以发生在人的各个部位。。
3. “生蛇”(俗名)是一种什么病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带状疱疹,当人体免疫系统降低时就容易发,特别是老人容易发疱疹,这病在医院输液治疗容易留后遗神经痛,神经痛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疼痛的时候会感觉做人没意义,对于老人这种疼痛感更加强烈,这种感觉有的人伴随几年,10多年,甚至找不到针对性药物,会伴其终身,所以是很恐怖的。说到治疗,以下提供几个建议:
1、西医治疗:首先很多后遗神经痛患者前期就是是在医院治疗,医院采用多是西医西药,如使用一些抗病毒类西药:阿西洛韦、输液抗病毒等,这类治疗方法只暂时的压制住病毒,用药量大,皮肤表面水泡会消下去,但病毒会侵入神经,继而形成后遗留神经痛。但是为何很多患者输液时间越久疱疹消失了,却感觉更疼了?因为疱毒在神经线,不在体内,神经线处于皮肤表层和体内的中间!比如感冒发烧,炎症或病毒在体内,打针输液几天就好了,但是疱毒却不是在体内,而是在神经线!所以在医院治疗时间越长,留下后遗症的概率越大。只有对症的中医中药才能根治后遗神经痛是病毒侵入神经末梢。
2、中医治疗:另外如果疱毒在皮肤表层,用药膏也可以祛除疱毒,但是疱毒在神经线,需要使用液体药物进行治疗,因为液态药物具体渗透性,其它膏状或者固态药物,都不具备渗透性。中医使用纯中草药酒,液状药酒比固态、膏状药物,有更强的皮下组织渗透力,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如网络馊 ---·'疱·免·忧·,一般初发疱疹外敷一周到10天左右时间可愈,如后遗症根据不同严重程度15-45天减轻和痊愈,网络有。只有具备渗透性的药物,方可直达皮肤深层完全祛除疱毒!
3、治疗时间越早越好,需提高对待此病的重视,刚发疱疹,建议少运动,因疱疹喜热容易扩散,另外患处尽量少接触水,保持开朗乐观心情对于治疗也很重要,只要坚持外敷可达到减轻疼痛或根治的目的,坚持信念,健康无价,期望健康每一天。
·
·
·
·
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
17世纪末从中国传入缅甸,100年后又传入印度,大约在1870年左右传入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1873年由中国商人传入夏威夷,1870-1880年又从印度传入佛罗里达,并于1897年传入加利福尼亚,1930-1940年才传入以色列,1954年由中国移民带入澳大利亚。现荔枝广泛种植于中南美洲、非洲的一部分及整个亚洲,当今世界荔枝主产国为:中国、印度、南非、澳大利亚、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及泰国。
常绿乔木,高通常不超过10米,有时可达15米或更高,树皮灰黑色;小枝圆柱状,褐红色,密生白色皮孔。
叶连柄长10-25厘米或过之;小叶2或3对,较少4对,薄革质或革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有时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2-4厘米,顶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腹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粉绿色,两面无毛;侧脉常纤细,在腹面不很明显,在背面明显或稍凸起;小叶柄长7-8毫米。
4. 古人到底是什么思维既然济世救人,为何又要下缺一门的恶毒咒语
你自己都说“注定要失传了”,打比方说你说的是真的,那么这个结果不也相对比较好吗?古人不一定是恶意考虑的啊,那时候可能还没有研究出更好的方法啊!我是佛教徒,依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就对照佛经,总之什么问题,你要知道什么方法解决,如果不去解决之,你要学会承受身心的折磨。
如果你是想解决病苦,而无所消耗的话,至少,你应该真的找到这样的真人,而且别人真的愿意帮你,认清现实,你遇到了这样的人吗?
参考如下佛经内容:
是时,世尊复更捉一髑髅授与梵志,问梵志曰:“男耶?女耶?”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髑髅者,男子之身。”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由何疹病致此命终?”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终,饮食过差,又遇暴下,故致命终。”世尊告曰:“此病以何方治?”梵志白佛:“三日之中绝粮不食,便得除愈。”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终为生何处?”是时,梵志复以手击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终生饿鬼中。所以然者?意想著水故。”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乾隆大藏经《增壹阿含经》第二十卷)
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
唯有胜法不灭亡诸有智人应善察
此老病死皆共嫌形仪丑恶极可厌
少年容貌暂时住不久咸悉见枯羸
假使寿命满百年终归不免无常逼
老病死苦常随逐恒与众生作无利——世尊(乾隆大藏经《佛说无常经》)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身心忧苦,众病所恼,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身心安乐,众病除愈,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乾隆大藏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5. 针灸的三才刺,是否就是三刺 三刺是否又叫齐刺
临床上,有时候会根据病情需要,或者穴位的解剖位置,会出现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的针刺方法,叫做透刺。同样,也会出现多针透达一个位置的针刺方法,你知道这是什么针法吗?
一个部位多针刺法是指在病变位置或者腧穴位置刺入多针的针刺方法,这种方法可增强针感和针刺的刺激量,从而提高疗效。
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有关于傍针刺、齐刺法额扬刺法等针法的记载,都属于多针刺法,围刺法是后来学者根据前人的经验总结而成的一种针刺方法。下面介绍如下。
1.傍针刺法
《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在病变部位或者腧穴上,先直刺一针,针刺得气后,然后再在穴位5分至1寸的位置斜刺一针,针尖朝向直刺的那一针,捻转得气后不需要再深刺,两个针的深度大致相当。
主要应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疼痛和痹证,比如关节痛、头痛、肌纤维组织炎症、腰背痛、足跟痛等疾病。
2.齐刺法
《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取穴多以压痛点为主,取3根长度一致的毫针,先在针刺点正中心直刺一针,施以手法得气后,再在其上下或者左右斜刺一针,施以捻转、提插手法得气,促使针感持续并向深层扩散传导,待针下松软后出针。
这种针法是三针齐用,故名齐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多用于病位较深、病程较长的痹证与痛证,以及某些顽固性疾病。
如腰痛取腰阳关、大肠俞3针齐刺,或命门、肾俞3针齐刺;梨状肌综合征,取阿是穴及其左右2寸处,用4寸亳针齐刺; 后头痛取风府、左右风池3针齐刺。
3.扬刺法
《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此针法需要用到5根针。先取1根1~1.5寸的针灸针在疼痛最显著处直刺一针,捻转得气后,再在此针上下左右四个地方各斜刺一针或者平刺一针,针尖方向朝向病变中心,得气后继续施以捻转行针,使针感向周围扩散。
临床上多用于病位较浅、病灶较大的疾病,或者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如风湿痛、皮神经炎、或者组织损伤等。
4.围刺法
围刺法,又称围针法,是指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针刺,针刺形式是包围住患处,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是扬刺法的发展。
围刺法的主要特点一是针数较多,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
一般取4根以上的毫针,分别由患部边缘斜刺或者沿皮透刺,针尖朝向患处或者穴位区域,病变中心也需要直刺一针,其余毫针进针深浅根据部位和病情决定,一般在1~1.5寸,留针可在20~40分钟。
多应用于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乳腺增生病、斑秃、偏头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腱鞘囊肿、疖肿、淋巴结核、腮腺炎等。
6. 历史上的马姓名人
马谡失街亭、马超、马 融:东汉右扶风茂陵人,著名哲学家。
马 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
马 援: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光平东北)人,东汉名将。
马 武:南阳湖阳(今河南省唐河南)人,一代名将,新莽末,参加绿林起义军,归刘秀,被封为扬虚侯。
马 腾:右扶风茂陵人
马 超:字孟起,马腾之子,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
马谡:字幼常(190-228),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
马钧:扶风(治今陕西省兴平东)人,魏时机械制造家,因改革绫机而闻名,曾制造翻车,指南车等,其所用机械原理比国外早七、八百年。
马周:博州茌平(今属山东省)人,唐代大臣
马殷:许州鄢陵人(今属河南省),五代时楚国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七年。
马钰:宋代进士。
马远:祖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附近)人,南宋时著名画家。
马 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元末明初画家,曾官至抚州巡府。
马 注:云南保山人,明末清初伊斯兰学者,回族,对佛学和伊斯兰教义颇有研究,著有《臣权》、《樗樵》、《清真指南》。
马 欢: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航海家
马 荃:清女画家,字江香,江苏省常熟人,马逸妹,龚克和妻。
马 可:当代作曲家,音乐学家。江苏徐州人 。生于1918年6月27日,1976年7月27日卒于北京 。
马师皇:黄帝时代著名兽医,善医马,又喜医龙,据说“乘龙仙去”。他被后世尊为兽医始祖。
马皇后:马援之女(39-79),明帝的皇后。
马瑞临:今江西省乐平人,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
马致远: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7. 大家帮忙!~~
普遍排名:第一
■胸壁疼痛(chestwallpain)又称肌肉骨骼疼痛(musculoskeletalpain)
特色
●疼痛的地方只集中一点,病人能明确地指出来。
●疼痛时间不长,每次通常只维持一、两秒,有机会复发。
●病人深呼吸、咳嗽、打喷嚏或转身时,胸口即刺痛,甚至剧痛。
●痛楚可能比其它疾病引起的胸痛更强烈,但大多数于数天至两、三星期内好转。
●任何年龄皆会患上。
病因
●病人扭伤肋骨间的软骨并发炎,即肋骨软骨炎(costochondritis),是较常见的胸壁疼痛疾病之一。
●由流行性感冒等病毒引起发炎,此为Tietze'ssyndrome。(流感本身亦会令人全身骨痛。)
●较罕见的为肋骨断裂,但也最痛楚。
治疗
●发炎的地方不服药也会自行痊愈,医生或处方止痛消炎药(例如异丁苯丙酸,ibuprofen)。
●肋骨断裂的话只能待伤口自行愈合。
●不必服抗生素,因为它不能对病毒产生任何作用。
焦虑致胸口痛
普遍排名:第二
■焦虑引起胸口疼痛(anxiety-relatedchestpain)
特色
●病人声称痛楚维持数小时、数日、数年,甚至十年以上。
●整个胸部任何位置都可能痛,通常病人感觉「翳」、「闷」。
●静止时,例如坐下、躺下或没有工作在手,病人便开始感到胸口不适
●工作时或运动时却不会。
●病人看医生甫坐下,便急�数出多种「病征」:头晕、冒汗、恶心、气促、怕热、怕冷、手脚或嘴唇麻痹,很想医生快点「治」好他的病。
病因
太紧张所致。
治疗
重点处理精神状态,详细解释病人的胸口疼痛与心脏无关。高德谦称,通常说到这里,病人已安心许多。「还要耐心地跟他们谈,引导他们怎样容易地应付压力。严重时需要找精神科医生或临�心理学家协助。」
普遍排名:第三
■冠心病所引发的心绞痛
■病情最严重
特色
●与由焦虑引起胸口痛的病征相反,即走路、运动、追巴士、上楼梯等运动量大时才痛;停下来时痛楚亦停止。
●痛楚维持五至十分钟。
●胸口,特别是上胸位置有压迫感或感到被对象「顶住」。
●如果疼痛持续十五至三十分钟,并且冒汗,可能是心肌梗塞,必须立即到急症室。
病因
供应心脏养分的冠状动脉栓塞。
治疗
冠心病人心绞痛时服「�底丸」能令血管扩张,纾缓病情。或接受「通波仔」、心脏搭桥手术,回复正常血流量。
普遍排名:第四
■胃食道反流症(GERD)
特色
●吃太饱、躺下或睡觉时有东西涌上来。
●胸口有「胀住」及火灼感,口里甚至有酸酸的味道。
●坐起来情�改善。
病因
食道与胃之间的「闸口」(一组括约肌)松弛,胃酸乘机上涌。
治疗
●改变生活习惯,如不要吃得太饱。
●服药控制胃酸分泌。
■胆囊发炎
特色
●吃得很饱时痛。
●范围集中在下半胸至胃之间
●有「顶住」或「胀住」的感觉。
●持续痛数小时。
病因
胆内生石以致发炎。
治疗
需动手术切除胆囊。
胃酸反流与胸口痛
胃酸反流的病人感到胸口灼痛,而冠心病的病人同样胸口感到不适,胃与心虽属不同器官,但关治邦解释,原来两者都由同一条神经线发出疼痛信息。
另外,他亦指出,治疗胃食道反流症引起食道炎的药物,并非直接治愈食道炎,而是药物能压抑胃酸分泌。胃酸上涌少了,刺激食道的时间及次数也减少,受损的食道才有机会慢慢愈合。
8. 古代背上发疽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患上后就无药可救
“背上发疽”在古代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历史上有不少名人都是因为背上发疽而死。比如楚汉时期的范增,三国时期的曹休、刘表等人,几乎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名人死于此疾。在这些死于“背上发疽”的古代名人中,大诗人孟浩然和明朝开国名将徐达最令人感到可惜。他们原本都是可以避免这种死法的,结果还是没能逃开命运的安排。
9. 这是什么鞋啊
〈名〉
(形声。从革,圭声。皮革鞋的材料。“圭、鞋”古音相近。本义:鞋子)同本义
鞵,生革醍也。——《说文》。字亦作鞋
古人以草为屦,皮为履,后唐马周始以麻为之,即鞋也。——《说郛》引唐·留存《事始·鞋》
又如:鞋扇(鞋面);鞋脚(小妾第一次拜见长妻时所敬赠的见面礼:亲手做的针线活;也指鞋袜);鞋脚钱(跑腿钱);雨鞋;皮鞋;布鞋;鞋鞢(造鞋时所用的木制鞋型)
10. 古人说的背疮是什么病
多见于春、秋季,患者以成人居多。 皮疹好发于腰肋部、胸背部,其次为面部(尤其是额部),也可发生于四肢或其他部位。 发疹前常有轻度发热、疲倦不适、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局部皮肤往往先有灼热感或疼痛感。也可无上述前驱症状而突然出现皮疹。 开始的时候局部出现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在红斑上出现簇集成群的绿豆至黄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水疱疱壁紧张,表面发亮状似珍珠,内容透明澄清,周围有红晕。若干簇水疱排列成带状,各簇水疱之间的皮肤正常。皮疹呈单侧分布(左侧或右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附近淋巴结常可肿大。数日后水疱内容逐渐混浊,被吸收,干涸,结痂;或部分破裂,形成糜烂面,以后干燥结痂。痂皮脱落而愈,局部遗留暂时性的淡红斑或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 偶见发生大疱或血疱,甚至坏疽者。也有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典型水疱者。此外,极个别患者可双侧均发生皮疹。 自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灼热感。 皮疹发生于面部(尤眼部)者,病情较严重,常引起剧烈疼痛,并可损及眼球各部,甚至失明。应特别注意。 病程约2—3周,能自愈,愈后一般不复发。但少数患者(尤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后,疼痛仍可持续1—2个月,甚至更久者。
蛇串疮的辨证论治
肝胆火盛型【证见】 皮肤上出现红斑、簇集性水疱,自觉灼热疼痛,伴有口苦,咽干,口渴,烦躁易怒,小便黄赤,大便于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弦滑数。
【治法】 泻肝火,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黄芩、泽泻、车前子、大青叶各12克,柴胡、栀子、木通各9克,生甘草5克,生地黄、板蓝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疼痛较甚者,酌加化瘀通络之品,如延胡索9克、乳香、没药各6克,丹参15克等,或三七末3克(冲服)。兼血热而出现血疱、坏死者,可加水牛角30克(先煎),牡丹皮、紫草各12克等。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龙胆泻肝颗粒,口服,每次1—2包(4—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湿盛型【证见】 皮肤淡红斑,水疱破溃,糜烂,渗液较多,伴有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纳呆,腹胀,大便溏。舌质淡红,苔白厚或白滑,脉濡缓等。
【治法】 燥湿清热,理气和中。
【方药】
1.主方除湿胃苓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苍术、白术、厚朴、延胡索、木通各9克,车前子、泽泻各12克,滑石、土茯苓、板蓝根各30克,陈皮、生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
疼痛较甚者,酌加乳香、没药各6克,丹参15克,或加三七末3克(冲服)。
2.中成药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气滞血瘀型【证见】 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伴有夜眠不宁,精神疲乏。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斑,苔白,脉弦。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主方柴胡疏肝散(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柴胡、赤芍、枳壳、香附各12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延胡索9克,川芎、陈皮、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如疼痛较甚,舌有瘀斑者,加桃红、川红花各9克,三七末3克(冲)。
气血两虚型【证见】 皮疹消退后仍疼痛日久者(主要见于老年患者),伴有面色发白,气短,纳呆,神疲乏力,夜睡难寐。舌质淡,少苔,脉细或弦细。
【治法】 调补气血,重镇安神,佐以化瘀止痛。
【方药】
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18克,白芍、丹参各15克,白术、茯苓各12克,当归、川芎各9克,炙甘草6克,三七末3克(冲),龙骨、牡蛎、珍珠母各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蛇串疮的外治法
一般不宜挑破水疱。
1.水疱未破者,可用双柏散、青黛散、金黄散或二味拔毒散,冷开水调搽;或用紫金锭与云南白药各半,冷开水调搽;也可用五妙水仙膏点涂。
2.水疱已破糜烂者,可用青黛散油外涂。
3.个别患者渗液较多者,可用板蓝根、银花叶、木贼、虎杖、野菊花、黄柏各30克,煎水待冷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