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艾灸可以有效治疗黄褐斑
过艾灸可有效祛除黄褐斑,同时可获得一个健康的体质!
1、神经系统:从大椎穴开始,最好先用一次性点刺针,在大椎穴点刺3-5下,然后放血3-5毫升后,在此艾...
⑵ 艾灸去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让成抄年女性朋友们非常困扰的面部皮肤问题,中医认为,女性治疗黄褐斑一定要采取外结合的方法,那么艾灸可以去除黄褐斑吗?
对于黄褐斑,艾灸可以通过温通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效果。但是艾灸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同样要遵循的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和疾病辨证。患者能否选用艾灸,还要根据患者的疾病体质来决定。所以临床上首先要进行辨证,如果患者不适合选用艾灸时,选用艾灸就会导致病情加重。
⑶ 怎样祛除黄褐斑
要想真正祛班就要做由内而外的去,色班是由于人体产生黑色素堆积而形成的,很多人用不同的方法把色班祛除之后还是会复发,这是由于人体还在产生黑色素,色素还在堆积。如果从体内分解排除色素,并且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再加上外部皮肤的护理,这样的祛班才更加持久有效。
吃什么美白祛斑?
美白祛斑粥一、薏仁莲子粥
原料:薏仁150克,莲子50克,红枣五颗,冰糖15克,冷水1000毫升。
制作程序:
1、薏仁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三个小时,捞出沥干水分。莲子去莲心,用冷水洗净;红枣洗净去核。
2、锅内加入1000毫升冷水,放入薏仁,用旺火烧沸,然后加入莲子、红枣,一起焖煮至熟透,最后加入冰糖,熬至成粥状,即可食用。
功效:美白保湿,可消除雀斑、老年斑、蝴蝶斑等。
美白祛斑粥二、橘子山楂粥
原料:粳米100克,橘子两个,山楂30克,白糖10克,冷水1500毫升。
制作程序:
1、橘子剥皮,撕去筋络,逐瓣分开,用竹签去掉橘子核,切成小三角块。山楂洗净后一切为二,去掉种子。
2、粳米洗净,用冷水浸泡一小时后捞出来,沥干水分。
3、锅内加入1000毫升冷水,加入粳米、橘子块,山楂块,用旺火烧开,转小火熬成粥,最后加入白糖即可食用。
功效:此款美白祛斑食谱,有美容护肤,去斑养颜的效果,想要美白祛斑的女人们,不妨吃吃看。
吃什么美白祛斑?
美白祛斑粥三、黄瓜粥
原料:取大米100克,鲜嫩黄瓜300克,精盐2克,生姜10克。
制作程序:
1、将黄瓜洗净,去皮去心切成薄片。大米淘洗干净,生姜洗净拍碎。
2、锅内加水约1000毫升,置火上,下大米、生姜,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慢煮至米烂时下入黄瓜片,再煮至汤稠,入精盐调味即可。
功效:一日二次温服,可以润泽皮肤、祛斑、减肥。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黄瓜含有丰富的钾盐和一定数量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糖类、蛋白质以及芥、磷、铁等营养成分。经常食用黄瓜粥,能消除雀斑、增白皮肤。
美白祛斑粥四、玫瑰花粥
原料:粳米100克,玫瑰花20克,樱桃10克,白砂糖30克。
制作程序:
1、将未全开的玫瑰花采下,轻轻的摘下花瓣,用冷水漂洗干净。
2、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3、锅中加入约1000毫升冷水,将粳米放入先用旺火烧沸,然后用小火熬煮成粥。
4、粥内放入玫瑰花瓣、樱桃、白糖,再煮5分钟,即可盛起食用。
⑷ 如何去除黄褐斑
黄褐斑是肝、脾抄、肾功能失调、情志失调、阴阳失衡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气滞血瘀、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有主要关系,属于多因素性疾病。
中医调理去黄褐斑的方法中的施针多选补益调和功效的穴位,以针刺、艾灸对局部皮肤及穴位进行刺激,应用迎、随、补、泻的手法激发经气,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面部的血液循环加快,从而达到养护皮肤、延缓衰老、治疗面部皮肤病的目的。
美莱中医通络祛斑法专门为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面部长斑者设计,能调理内分泌、改善肤色、淡化斑点,肌肤白净无瑕疵。适用于肤色暗沉、有色斑者、妊娠斑、肝斑等。采用中药面部熏蒸疗法、面部温针疗法、穴位艾灸疗法、刺络拔罐、中药内服等治疗手段,轻松健康达到完美祛斑美白效果,还能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
在中医调理去黄褐斑的方法中,强调在饮食上一定要多加配合注意,尽量少食咸鱼、咸肉、火腿、香肠、虾皮、虾米等腌、腊、熏、炸的食品,还有葱、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
⑸ 怎样艾灸消除黄褐斑
按摩三个穴位可排毒,淡化黄褐斑:
迎香穴
别名冲阳穴,为手足阳明之会。位于鼻翼旁开约一厘米处(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迎香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从医学的角度讲,按摩迎香穴,可有效地改善局部及其临近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病邪的抵抗能力。
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按摩方法,其一,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三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部沿顺时针方向按摩36圈,再沿逆时针按摩36圈,速度以每秒一圈为宜;其二,用食指指尖点压按摩迎香穴,以左右方向点压比较有效,点压时间以每分钟一次为宜;其三,用拇指外侧沿笑纹及鼻翼两侧,做上下、呈三角形方向的按摩,按摩时间以每分钟一次为宜;其四,将食指指尖置于迎香穴,做旋转揉搓,同时配合呼吸,鼻吸口呼。吸气时向外、向上揉搓,呼气时向里、向下揉搓,按摩至皮肤微微发热为宜。
曲池穴
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皮毛,故本穴有疏散风热、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之表邪,具有走而不守之性。按摩曲池穴不但能疏散表热,还能清解里热,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消肿止痛之功效。
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取穴时,患者应采用正坐侧腕的取穴姿势,曲肘,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曲池穴的按摩方法可参照合谷穴的按摩方法。
合谷穴
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取穴的方法简单易学,将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或是一手的拇指和食指张成90度角,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对着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经常按摩合谷穴,可使本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疾病减轻或消除。合谷穴的按摩方法有四种,分别为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点法。按法是将拇指指端按在合谷穴上,用力深压捻动;揉法是将拇指指腹放在合谷穴上,轻柔和缓地揉动;一指禅推法是把拇指指端放在合谷穴处,以腕关节摆动带动拇指左右摆动;点法是把拇指指端按在合谷穴上,伸直拇指压而点之。
⑹ 消除黄褐斑艾灸哪些部位
神阙穴:艾灸该穴位可温阳救逆,利水固脱,可有效调节内分泌,使气血旺盛,专脏腑功能属正常,阴阳协调,有效消除色斑。
足三里:艾灸该穴位对机体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可改善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同时调畅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色斑的淡化。
⑺ 艾灸祛黄褐斑,要用多长时间
1,首先,应该尽量寻找致病原因.妊娠性黄褐斑,分娩后就可逐渐好转,某些女性生殖器官慢性疾病引起版的黄褐斑要积权极治疗原发病,口服避孕药或其它药物引起的黄褐斑应停止服用这类药物.当病因去除后,黄褐斑通常会逐渐消退,但在短期内并不会马上消退.
2,应避免更多的紫外线照射,外出时最好戴太阳帽和太阳镜,外涂防晒霜和防晒水.
3,注意合理的营养搭配,适当地补充维生素A,C,E及锌等微量元素.
4,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些外用药及内服药,外用药有氢醌霜,曲酸霜,甘草霜,维甲酸霜和2-羟基酸制剂等.
5,口服大量维生素C对治疗黄褐斑有一定疗效,剂量可在1000-1500毫克/天.
6,传统的中医对治疗黄褐斑有独特的效果.中成药可选择六味地黄丸,逍遥丸.
⑻ 针灸对黄褐斑有效果吗
1、黄褐斑如何针灸治疗?
有黄褐斑的人越来越多,不但老年人有,年轻也多了起来。为什么呢?西医认为,黄褐斑与内分泌紊乱、妊娠、日晒、化妆品的不正确使用以及遗传因素密切关联。体内氧化与抗氧化平衡系统遭到破坏,不能及时清除生理条件下产生的过氧化脂质等氧化物,使过氧化脂质在体内堆积。但我认为,中医的观点更深刻,更整体,也更有说明力。
2、黄褐斑的病机
中医称黄褐斑为“面尘”、“面䵟”等。之所以会出现,与以下几种情况相关。一则,肝郁。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增大,不少人出现了肝郁。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饮停、浊留,积滞于皮下,即成黄褐斑。二则,脾虚。之所以脾虚,与过食生冷有非常大的关系。今时的人一年四季冷饮不断,甚至一大早就喝冰水,岂不知脾喜温而恶寒,过食生冷,伤损脾阳,导致气化不利,浊毒不能顺利排泄,留滞而形成黄褐斑。三则,肾虚。我们往往认为,肾虚是老年人的专利。但我发现,年轻人肾虚的越来越多,因为过于消耗而不知保养。比如,熬夜、久坐、过食辛辣、压力过大、过食生冷、受寒、跑马拉松等等。现在出现高血压、中风、心脏病的年龄越来越低,与肾虚即有极大关系。总之,黄褐斑所涉及的脏腑主要有肝、脾、肾,与肝郁、脾虚及肾虚有关。就病机而言,主要责之于脏腑不和、气滞血瘀、气血不足、阴虚火旺、风邪外侵、女子冲任功能失调等等,就疾病的虚实而言,黄褐斑是以虚为主的病证。
3、黄褐斑的针灸治疗
一则,平时脾气暴躁,易生闷气的人,即属肝气不舒,往往表现为易怒、烦躁、胸胁疼痛,可考虑从肝论治。可取太冲穴,这是肝经原穴,治肝气不舒最有良效。再者,肝与胆互为表里,可配合针刺阳陵泉。调畅肝气,还可以取肝俞穴。二则,面色青白无华,经常腹泻,四肢冰冷,下腹怕冷,这样的人往往脾阳不振。当从脾论治。可取太白、三阴交、血海,可针可灸,我临床常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另外,亦可温灸脾俞。三则,面色发暗(肾色为黑,凡是发黑发暗的疾病,都与肾相关。面部所出现的任何暗色或黑色,都当治肾),精神萎靡,或腰酸膝软,即属肾虚。这样的人当从肾论治。可取太溪针刺,亦可温灸肾俞穴、关元或气海穴。另外,针灸治疗黄褐斑时建议配合局部围刺。每个黄褐斑都可用细针围刺五六针,针尖平刺,抵达黄褐斑底部。
治疗黄褐斑的取穴经验:治黄褐斑,最常用的穴位是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血海、曲池、合谷等几个穴位。以上可以通过针刺或艾灸等方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就可以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和经络功能,使人体气血充足,正气健旺,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不但能治病,亦可以治疗黄褐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