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症状 » 湿疹怎么治湿疹怎么治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湿疹怎么治湿疹怎么治

发布时间: 2020-12-08 17:46:02

湿疹怎么根治湿疹可以根治吗

湿疹的治疗方法比较多,患者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且要做好皮肤的护理工作,皮肤湿疹患者会出现局部皮肤瘙痒或红肿的症状,患者最好不要用手抓挠,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宜吃刺激性的食物,平时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并且要养成勤喝水的好习惯。

湿疹最好根治方法

1、温水治疗:湿疹患者用温水洗澡,这是一种比较有用得方法,因为这能够帮助清洁细菌,软化皮肤,但这又不是简单的温水洗澡而已, 因为洗完澡后涂上一些乳液,这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持水分,不让水分白白流失,另外注意的是患有湿疹不过热或过冷的水洗澡。

2、食物治疗:享受温水的沐浴之后,我们还可以通过食物来治疗,比如可以用新鲜的莲藕和胡萝卜,将这两样东西都变成汁, 然后添加蜂蜜饮食。这能够很好的治疗血虚风燥型湿疹,同时有助于润肠养肺。

3、注意穿着:湿疹常常爆发的夏季,因为这个季节比较湿热,细菌容易滋生在人体身上,所以对我们的穿着要求比较高,相信没人会在夏季的时候穿上棉衣, 也不要穿不透风的长袖,我们应该穿的是一些棉质和柔软的衣服,这样有利于避免皮肤瘙痒,通风透气的衣服在这个季节不可少。

4、局部治疗:对症选用适当的药膏,外用药膏应根据需要及皮疹特点,选用清洁、止痒、抗菌、抗炎、收敛及角质促成剂等。

5、内治治疗法:湿疹的治疗目的在于抗炎、止痒。常用的有抗组织胺药、镇静安定剂。对用多种疗法效果不明显的急性泛发性湿疹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皮质类固醇,一旦急性症状被控制后即应酌情减量撤除,以防长期使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感染时应考虑加用相应的抗生素。

6、针灸治疗:常选用的穴位有曲池、足三里、委中、血海;耳针穴位如肺穴、神门、皮质下及内分泌穴等。

7、生活习惯:只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才会在治疗过程中有更好的成效。同时还需注意每天按时休息,不要经常熬夜,如果湿疹情况加重,应该立即送往医院治疗,以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湿疹患者日常防护措施

1、泡澡最好用温水

皮肤炎患者可以洗澡,但需用温水洗,这样能减少感染的机会,并有助于软化皮肤。但应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水。

2、长期使用润肤产品

每次洗完澡后,都应涂上润肤乳液,以保留水分,防止水分流失。注意不要太常洗澡。

3、预防干燥的空气

干空气使皮肤炎更加恶化,尤其当冬天室内使用暖气时。保持室内空气的湿度应该是患者及其家人首先考虑的事项。所以这时你应考虑使用湿气机,而且每一个房间都应该有一个。

4、尽量穿棉质衣眼

棉质的衣服比较柔软,不会引起皮肤搔痒。应避免合成的衣料以及紧身衣物。这些衣物不但粘身体,而且可能会导致皮肤发痒。

5、一定不要使用止汗剂

止汗剂所含的活性成分会刺激敏感性的皮肤,容易导致皮肤过敏,所以应避免使用止汗剂。

⑵ 湿疹怎么治好得快, 治湿疹最有效的三个方法

治疗湿来疹的常用药物在日常生活自中实际上有很多的。日常生活中湿疹常用的药物有哪些?
1.比如湿疹只是局部的表现,而且面积不大,那么一般主要以外用药物为主。一般可以外涂甘伯宗乳霜等,这类草本乳霜温和不刺激,且适合长期使用。
2.如果同时伴有一定的真菌感染,也可以外涂复方酮康唑乳膏,或者复方咪康唑乳膏等等。
3.如果患者的湿疹范围较大,也可以同时配合口服一些药物,比如可以口服第2代的抗组胺药盐酸左西替利嗪,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等等,也可以口服氯雷他定,枸地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等等。同时也可以配合口服一些中成药,比如肤痒颗粒,消风止痒颗粒等等。
日常预防方法:
1.平时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2.避免阳光的暴晒,减少皮肤被刺激。
5、保持贴身衣物和床单的干净,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
4、少吃发物,避免导致皮肤病的加重。
5、适当地晒太阳,不要过度地暴晒。
6、不要经常挠痒痒,特别是对于有湿疹的皮肤。

⑶ 怎么治疗湿疹有效

湿疹分为不同的种类,症状也有所不同:
1.急性湿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耳后、乳房、四肢远端及阴部等处,常对称分布。损害呈多形性。皮肤上首选出现多数密集的点状红斑及粟粒大小的丘疹和丘疱疹(丘疹的基底潮红,有轻度浮肿)。并且很快变成小水疱,疱破后形成点状糜烂而及结痂等。自觉症状为剧烈瘙痒,有灼痛,常因搔抓或热水洗烫,造成糜面进一步向周围扩散,使皮损境界不清。若处理得当,炎症减轻,出现脱屑,皮疹可在2-3周内消退,如处理不当,病程延长,易发展成为亚急性和慢性湿疹。
2.亚急性湿疹:介于急性和慢性湿疹之间的过渡状态,当急性湿疹的红肿、渗出等急性炎症减轻后,病变有小丘疹,兼有少数丘疱疹、小水疱、轻度糜烂、结痂及鳞屑等。痒感仍甚剧烈。处理得当,数周内可痊愈,否则易发展 成慢性湿疹或再次急性发作。
3.慢性湿疹: 多由急性和亚急性湿疹转化而来。损害呈慢性炎症。患部皮肤肥厚,皮疹表现为暗红色,表面粗糙有脱屑、结痂,出现苔藓化和皲裂,有色素沉着、抓痕、点状渗出、血痂及鳞屑等。皮损多比较局限,瘙痒较剧或是阵发性,遇热或入睡时瘙痒尤为严重。病程迁延不愈,可迁延数月 或数年。
对于皮肤病湿疹,湿疹与过敏有关,因为接触容易导致过敏的物质,以及自身血液湿热的因素。导致皮肤发生应急性炎症病变。所以会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瘙痒,渗出,对于上述症状需要系统治疗,因为此病容易反反复复发生。到医院做过敏原检测,容易导致过敏的物质避免接触。配合抗过敏,抗组,清热利湿止痒的药物可以改善。

⑷ 湿疹怎么治疗最快方法

想要治疗湿疹可以来选择外用药物源,同时要注意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来进行调理,对于症状比较轻的,可以结合中药膏甘伯宗乳霜外用,同时,还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不要进食辛辣和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的话,请采纳

⑸ 湿疹治疗方法 怎么样治疗湿疹好

湿疹不进行系统性的治疗不容易好转,可以早点到皮肤专科医院看诊。

⑹ 湿疹怎么治疗

湿疹的治疗首先应积极寻找病因,进行对因治疗,如过敏引起的则需口服抗组内胺药进行抗容过敏治疗。但湿疹病因复杂,治疗好转后仍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因此最佳的治疗方案是根据湿疹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不同的皮损情况,选用适当剂型和药物,如:急性湿疹局部生理盐水、3%硼酸或1:2000~1:10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湿敷,炉甘石洗剂收敛、保护。亚急性、慢性湿疹应用合适的糖皮质激素霜剂或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软膏。继发感染者加抗生素制剂。

⑺ 湿疹怎么治疗啊

你好,复湿疹是一种常制见的皮肤炎性皮肤病,以皮疹损害处具有渗出潮湿倾向而故名。该病病程迁延难愈、易复发
1
、急性湿疹,发病迅速,皮疹呈多形性。主要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的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等,损害境界不清,严重时可泛发全身,瘙痒剧烈。
2
、亚急性湿疹,为急性炎症减轻后,皮疹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量的丘疱疹、水疱及糜烂;皮损较为局限,瘙痒仍较剧烈。
3
、慢性湿疹,由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抓痕、结痂、浸泡肥厚,部分苔藓样变、色素沉着,外周可散在有丘疱疹。
4、阴囊湿疹,该病是指局限于阴囊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其病因多复杂,常可能与局部不清洁、内裤过紧或不透气(化纤品)或过敏以及某些物理、化学性刺激有关,也可有精神因素有关。该病最突出的表现是阴囊局部奇痒难忍,局部因素搔抓留下抓痕,皮肤轻度糜烂或浸润肥厚,皮肤皱纹变深而阔。由于奇痒而搔抓导致越抓越痒,病程较长,可影响睡眠和工作。阴囊湿疹的关键在于仔细找出病因,针对病因治疗而获根治。

详细治疗建议你去
康美健康皮肤网
在线咨询专家,方便了解情况更好的治疗
kangmeil
.com

⑻ 湿疹怎么治疗

湿疹病因复杂,常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结果。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
1、保持良好的心态,遇事心情不要过于起伏,过于大起大落。不悲不喜,不慌不乱。治疗湿疹更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所以摆正心态最重要。
2、长期熬夜,作息紊乱,如果你过于操劳,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一般都会使得体内肝火过旺,从而影响到皮肤及内分泌,大大增加患上湿疹的几率。
3、避免进食海鲜、牛羊肉、酒过量
4、要养成爱清洁的习惯,湿疹是一种皮肤疾病,因此时刻保持患处皮肤的清洁,避免进一步感染,这对于治疗是极其重要的。

⑼ 湿疹怎么治才能根治

1、保持合理来的饮食:湿自疹患者在治病期间或恢复期间,需要保证自身摄入充足的营养,多加注意自己的饮食,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辛辣刺激性比较强的食物要尽量少吃,不要吃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外用 润安 舒洁 霜。

2、适当增减衣物:湿疹患者衣服穿得稍微偏凉一点,贴身的衣服尽量选择棉质的,一些尼龙化纤或丝质的布料,其所带的静电也容易引起湿疹。
3、注意洗浴用品:在选用护肤品或洗浴用品时,可以进行皮肤敏感性测定,先了解自己的皮肤,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皮肤的产品。
4、建立自己的信心:湿疹患者需要调整自己情绪,放松自己心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
5、注意休息:卧床多加休息,病症稳定的患者,可以适当的进行工作,或者是活动之中,但是不可以做很激烈的身体活动。
温馨提示:湿疹患者需要多加了解这种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还需接触化学成分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涤精等,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且适度的进行运动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