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麻疹(风疹)怎么治
您好! 荨麻疹和风疹不是同一种疾病的。估计您说的是荨麻疹。 荨麻疹(Urticaria)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与风疹名称相近,但非同一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 治疗荨麻疹的偏方: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炒枳壳15克,白藓皮10克,地肤子10克,防风10克,连翘10克,桑叶10克,炒白芍10克,牛蒡子10克,玉竹10克,荆芥3克水煎,分三次温服,以五剂为一个疗程。
2. 孩子生病跟情绪有没有关系
朋友S的小孩,大概还在四五个月的时候,在一次发烧之后,开始拉肚子,去医院,诊断是细菌性的腹泻,因为孩子太小,对用抗生素很谨慎,于是就开了一些益生菌,没有明显的好转,之后换医院,检查结果一样,换了一种比较好的益生菌,也没有明显好转。
后来咨询过一些比较资深的妈妈,或者是医生,或者是专家,好像也没有具体的解答,大部分都安慰她说可能是一种生理性的腹泻,母乳性的腹泻,并且批评她说过于焦虑了。因为受到了这些声音的批评,加上孩子每天拉的次数也不是很多,孩子精神还可以,能吃能睡,就没有再处理。但是直到拉了20几天,发现孩子没有长肉。
家里人一直对她的育儿方法有意见,孩子不好,怪她吃的太素,奶水不好;还有一些朋友觉得她是因为太焦虑了孩子才这样。S好像一下子就陷入惶恐之中了,但无论如何,抛开所有的声音来看,她本能的觉得拉肚子肯定是需要解决的,肯定不是正常的。
后来S再去药店。他问店员说,该买什么药?店员推荐益生菌,S说益生菌吃过很多种都不管用,店员又推荐她吃蒙脱石散,她说也用过了也没有用。店员又说,要不贴肚脐贴吧。S说贴过几天,没有明显好转,就没贴了。去了几家药店,大约都是这个问答方式。然后再问一个不太熟悉的,但又能说的上几句话的医生朋友,结果也差不多。
大部分时候,解决办法没有解决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方向错了。任何药物用超过三天,尤其是小孩子常见的问题,没有任何好转就可以客观的重新去审视治疗方向。
局部的热证都可以使用清热的方法解决吗?
不一定,比如小朋友很多局部的热证是由于积食而引起的,这种局部的热证是由于身体有堵塞引发的,这种堵塞实际上也是由于一定程度的脾胃虚寒引起,对于小孩来说,脾胃功能正在发育中,所以比大人容易积食,也是正常的。如果脾胃功能非常好,则也不会出现积食的情况,所以解决方案的疏通管道,不是清热。
还有一种是湿热,比如吃的比较补,油腻,身体里的湿代谢不掉,也会发酵成为热。这种情况也不能清热。寒热夹杂的问题,通常可以使用都能照顾到寒热的药物来解决。今后的推送中会再谈起相关的内容。
只有一种是整体的热症,需要好好的清热,现代人,在临床上非常少见。罗大伦老师曾今在书中提到过古人的一个案例,热到整个舌苔焦黄发黑发硬了,可以直接剥下来。这样的案例现代人几乎是找不到了。
某一条搞不清楚是寒是热的怎么办?
暂时先放下,看其他的。
现在做个练习:
述:小孩3个月大,拉肚子,都拉了快一个月了;昨天查了个大便,白细胞有一个+
大便怎么样?前天拉了5次,然后吃了思密达和金双歧,昨天拉了一次 ,流了一次,今天拉了三次,第一次的成型,淡黄色,后头的就很希,青黄色然后一天都流出来,这段时间的大便有时候会有血丝,今天的大便有些白点 还有一个白色条状物,酸臭味,最近这一个月都是这个味。
怕冷怕热吗?不明显。
小便情况?颜色?小便有时候有点黄。
食欲?食欲还可以。
睡眠情况?睡眠也比较好。吃的母乳和奶粉
出汗情况?每天早上起床枕头都湿,吃奶的时候,哭的时候出汗多。
喝水情况?不喜欢喝白水,每次要放点葡萄糖才喝, 不然就一直闹。
手心比平时烫不?还有没哪里温度异常?
手心偶尔有点热样,这个我平时没太注意。
10. 还有没其它症状?比如口臭、鼻涕、鼻塞、咳嗽?
有时候会打喷嚏,但是不流鼻涕。
这个案例如果单凭“淡黄色,后头的就很稀 ,青黄色然后一天都流出来”这句话,很容易辨证为虚寒拉肚子。那我们现在逐个把证据列出来。
这些都是不正常的:大便流出来、血丝、白色条状物。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妈妈,这些问题不处理,小孩就会一直被吃思密达和金双歧等,误治可能导致加重,本来可能问题比较简单。
这些是正常的:
2平时睡觉喜欢把手拿出来(小孩生长旺盛,这样一般是正常的,如果有怕冷的表现才是不正常的)
3小便有时候有点黄
4食欲还可以
5睡眠也比较好
这些是考虑是寒:
打喷嚏
这些考虑是局部的热证:大便酸臭,有血丝,每天早上枕头湿、手心烫。
但是综合以下证据,我们看到大的方向辨证为实热证,或者用实热能解释这些所有证据:大便有时候会有血丝,这个一般是热证;酸臭味说明不消化会引起热;每天早上起床枕头都湿,头部出汗多是里实热引起,就是不消化引起的里实热;出汗没说是冷汗,一般就是热的,冷汗的话会说的,比较明显,冷汗的话另说;手心偶尔有点热样,这个妈妈不是很确定,但是可以作为热证而不是寒证的佐证。
中医经过这个表里寒热的辨证过程,就能开出药。我们现在不用考虑脏腑,只看寒热就够了。
如果寒证的拉肚子,那处理就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既然是实热的拉肚子,积食内热证据明显,那就按积食处理,建议的是保和颗粒三分之一包一次,一天三次,吃了观察。
判断为消化问题,就是食物问题引起,应该奶粉最好停,或者冲淡,或减量。反馈说:“昨天早上开始给她吃的,然后她早上拉了一次,后面就没拉了,昨天我就只给她吃了一次药,今天早上拉了一次,中午一次,中午吃了一次药,想问如果她每天只拉个一两次,可不可以不吃药了?”最后建议再吃一两天观察。
只要方向对了,很快就会有改善。
辨证涉及到的哲学和医理较多,以后我们还会慢慢再案例来说。这里暂时没有涉及的过于复杂的辨证,只是通过观察来去判断处理的方向。所以但如果自己尝试解决没有解决,那最好还是请医生来做更详细的辨证。
3. 是什么让你坚持学中医的
中医与西医有很大的不同就是调理身体机能,补益身体,术攻繁多,令西医兴叹,希望这份国宝精粹永远传承,中医应该从易经开始学习,然后才能知道人体的构造,气场、金木水火土等归类、然后再学习基本的本草纲目,以及中医明著等,中华的中医是一个宝藏,我是一有时间就挖一点磊积,自学这么多年还是感觉自己像个小学生,自己也治好了不少病。动物有了病都知道自己寻找草药自己吃,人类就更应该多学一些,少去一些医院,何必要去求人家,庸医还是有的,我呢最起码多少能自治就已知足,不会放弃这份宝藏的,坚持学到老,当成乐趣就是我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