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百科 » 疙瘩汉字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疙瘩汉字

发布时间: 2021-11-28 18:01:33

Ⅰ 有小疙瘩用勺子按一按怎么读

您查询的是:有小疙瘩用勺子按一按
查询结果:共包含 10 个汉字,总笔画数 61 画。
去除重复汉字后:共包含 9 个汉字,总笔画数 52 画。
以下为单个汉字笔画数:
6 画yǒu有
3 画xiǎo小
8 画gē疙
14 画dá瘩
5 画yòng用
3 画sháo勺
3 画zǐ子
9 画àn按
1 画yī一

Ⅱ 疙瘩的拼音是什么

[ gē da ]。

疙gē,声母是g,韵母是e,声调一声。

瘩da,声母是d,韵母是a,轻声。

疙瘩释义如下:

1、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2、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线结成疙瘩了。也作纥。

3、不易解决的问题:心上的疙瘩早去掉了。

4、用于球形或块状的东西:一疙瘩石头。

5、麻烦;别扭。如:心里有个疙瘩。

例句:思想上的疙瘩一解,他感到轻松多了。

(2)疙瘩汉字扩展阅读

面食疙瘩:

民国初年,母女俩开了个饭铺,取名“广福馆。”由于本小利微,饭菜平常,生意很不景气。有一天,只合了十斤饴烙面,卖了一天,临到关门时还剩下了五、六斤。母女俩正发愁,忽然想起了一个主意。

她放平案板,把剩余的饴烙面拿过来重新揉过,然后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点的小疙瘩,下到开水锅中煮熟,捞出后摊在阴凉处。当晚,母女俩就用这些熟面疙瘩加了些青菜炒着吃,没想到口味特别好。她们边吃边商量,决定在原经营品种的基础上再添上这道新的面食,起名叫“炒疙瘩”。

第二天,由于“炒疙瘩”味道香鲜,价格便宜,新老主顾都来争相品尝。五、六斤面疙瘩,只一会儿功夫就卖光了。

炒疙瘩问世以后,最初来吃的大多是劳动人民。后来由于越做越好,越卖越有名,许多社会名流也慕名而来,一尝为快。从此,别开生面的炒疙瘩,以它独特的风格为中国面食增添了新的花样,一直受到人民的欢迎。

Ⅲ 疙瘩是什么意思

疙瘩是来汉语词语,读作源gē da ,一方面指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另一方面也指人思想上的矛盾、疑虑、问题等。

1、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老残游记》

2、小球形或块状物;面疙瘩;饿了有烤火排,有酸奶疙瘩。——《天山景物记》

3、喻指不易解决的问题;思想上的疙瘩一解,他感到轻松多了。

4、河北武安方言饺子的俗称叫疙瘩。

(3)疙瘩汉字扩展阅读:

关于疙瘩的一种菜色

疙瘩汤可以做成素的蔬菜疙瘩汤,也可以做成有肉的荤疙瘩汤。用鸡蛋、肉类等做成的疙瘩汤特别适合脑力工作者,可以补充蛋白质。而对于身体虚弱、消化功能较差的人来说,更适合清淡的、素的疙瘩汤。

以鸡蛋、油麦菜、西红柿为主,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纤维素,能改变由于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对于食欲不振或经常有应酬喝酒的人也比较适合喝素疙瘩汤,而有肉的疙瘩汤会增加肝脏的负担。

Ⅳ 疙瘩的瘩怎样组词

相关组词 疙瘩 圪瘩 瘩背 饹瘩 冤疙瘩 树疙瘩 风疙瘩 疙瘩汤 面圪瘩 风疙瘩土疙瘩 老疙瘩 鬼风疙瘩

Ⅳ 有趣的汉字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汉字是中国古老的文字,所以我们就不能随意改变它,让它的历史更加悠久。

Ⅵ 汉字谐音是怎么来的.来历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汉字。可是,大家知道汉字是怎样发展来的吗?在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汉字的历史。
有这么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的黄帝时期,黄帝命令他的臣子仓颉创造文字,仓颉是一个长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观察八方,看见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的形状简化后刻在龟壳、兽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这个神话当然是荒谬的,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汉字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
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字,让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这样又创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的文字又有所区别,于是出现了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情况,这给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在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小篆。这种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简化了许多,但仍有些繁琐,于是民间逐步兴起了一种应急的俗体——隶书。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又创造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美观的文字——楷书。从此以后,汉字就确立了它的方块形态,开始有了间架结构。以后人们又陆续创造了草书、行书等各种各样的字体,也涌现出了像“钟、王”、“颜、柳”、“苏、黄、米、蔡”这些举世闻名的书法家。汉字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而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的个数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便于人们查找汉字的工具,像《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汉字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简化,使人人都能识汉字、用汉字,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在现代社会,科学飞速发展,汉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像表示化学元素的汉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汉字不断出现,许多汉字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怎样把汉字输入计算机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汉字输入法,如拼音、五笔字型、表形码、自然码等等。汉字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有些人认为汉字过于复杂,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认为汉字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标志,我们不应该抛弃汉字,而是应该发展汉字,完善汉字,让汉字在二十一世纪继续延续下去。
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官,可他在礼单上把枇杷错写成了琵琶。县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有个客人应声到;“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有位老诗人姓潘,笔名浪波,当过省文联主席。熟人和下属,皆称潘主席。场面上叫浪波先生、浪波主席亦合适。但也常有初见面者敬佩得失了分寸,一口一个浪主席、浪主席,叫得旁人身上直起鸡皮疙瘩。
有人给孩子起名叫怡,王怡、李怡、孙怡、赵怡。你在家随便怎么叫,叫姨奶都行,出去见到朋友,就得注意了。指着孩子对一位五十多岁的老爷们说:“这是孙怡。”对方不喝多也得犯晕:哪冒出这么个小姨?
有人带外孙上街,偶见到姓朱的女同事,一时反应不及,拉过外孙说:叫朱姥姥。外孙可不是省油灯,他立刻说:牛姥姥。完啦,活急死人。其实叫姥姥就行。
汉字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猪马牛羊狗猫兔鱼虾虫,一旦与姓同音,就得注意了,尤其要注意后面的词。在报社,编辑简称编,碰上姓马牛杨的,就不能简为马编牛编杨编了。叫了就不尊重了。姓胡也不行,胡编?
开花。”
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一个卖鱼的喊道:“鲜鱼!”这时,一个卖泡泡糖的紧接着喊:“泡糖! (泡汤)”那个卖鱼的听了,对那个卖糖的人说:“哎,你为什么说我的鱼泡汤了啊?”他们越吵越凶。就在这时,一个卖豆芽的又喊道:“豆芽! (斗呀)”一位治安员走了过来问:“还有谁在和他们吵架啊?”正巧一位卖油果的喊道:“油果! (有我)”治安员听了以后说:“那好,把你们四个一并带走!”……

Ⅶ 象形字典的编撰背景

一、回避字形分析的传统字典
东汉的《说文解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第一部字形字典, 遗憾的是该字典缺乏甲骨文、金文的字形资料。当代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 回避汉语字词在形与义之间的原始关联,带着困惑翻开字词典, 只能找到很“死”很“模糊”的“权威答案”,找不到清清楚楚的“解”,得不到明明白白的“释” 。
汉语 (以形表义)的字词典不分析字形,就像拉丁语(以音表义)的词典不标注音标一样荒谬 。
二、没有“字形课”的语文教育
受权威字词典很“死”很“模糊”的影响,汉字教育也很“死”很“随意”,从不讲解字形, 汉语学习者唯一选择只能是对很“死”很“疙瘩”的汉字死记硬背,因此语文课上得越多, “汉字恐惧”越深。“汉字恐惧”导致“阅读恐惧”。既已失去了文字好感与阅读兴趣, 自学自主、自立自强、提高素质这些目标,便只能停留在教育口号里 。
汉字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根, 字形分析是汉字教育的本。汉语教育中没有“字形课”,如同拉丁语教育中没有“音标课”一样荒唐。
三、被外国人视同“天书”的中文
被切断了根本的汉语教育,只能学得少、学得慢、学得差,而且学得累,从小学苦学到大学毕业, 对母语缺乏信心的仍大有人在。作为母语,国人学习汉语尚且“少、慢、差、累”, 作为外语,外国人对中文更是视同“天书”,畏怯不堪。也因此,尽管中国在海外强力打造了数百所孔子学院,但本质意义上的“汉语热”远未形成 。

Ⅷ 东北说在哪里是指“疙瘩”还是“嗄达”

东北方言所袭说的是(圪垯)。

读音:[ gē da ]

释义:

1、球状或块状的东西,多用于土、石等。

2、小土丘,多用于地名,如李家圪垯。

引证:高玉宝 《高玉宝》第十三章:“他一个孩子,又没出过远门,下了船知道往哪圪墶去?”

(8)疙瘩汉字扩展阅读


近义词:圪塔

读音:[ gē da ]

释义:

1、亦作“ 圪墶 ”,亦作“ 圪瘩 ”,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2、线、绳或布条的结。

3、方言,量词,块。

4、方言,地方。

5、形容动作急骤。

引证: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家在边区不像个边区人,我爹爹也是个顽固圪墶。”

Ⅸ “疣”字怎么读

疣读作:yóu

部首:疒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9画

五笔86:UDNV,五笔98:UDNY

仓颉:KIKU,郑码:TGR

释义:一种皮肤病,病原体是一种病毒,症状是皮肤上出现黄褐色的小疙瘩。

(9)疙瘩汉字扩展阅读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龁疣[hé yóu]

亦作“齕肬”。螳螂的异名。

2、附疣[fù yóu]

赘疣。

3、县疣[xiàn yóu]

下垂的瘤。

4、疣赘[yóu zhuì]

赘疣。皮肤上生的瘊子。比喻多余的、无用的东西。

5、趾疣[zhǐ yóu]

跖疣是发生在足跟、跖骨头或跖间的寻常疣,是由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皮肤新生物。

Ⅹ 疙瘩的疙我不会写先查什么再查什么


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G,再查音节ge
拼音:gē
注音:ㄍㄜ
部首笔划:5
总笔划:8
繁体字:疙
汉字结构:半包围结构
简体部首:疒
造字法:形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