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身上起了很多红疙瘩!怎么办是什么病!
我也起过这种连成片的疙瘩,而且我一个同事也起过。
我是一次冬季专登山后出了很多汗,好属像风也吹了一下,突发一身扁扁的红包。我同事是因为平时穿得多,一直捂着,不喜欢通风,也是长了一身红疙瘩,一直延伸到脖子上,还好及时阻止,没有延伸到脸上。
当时我到皮肤科看过了,大夫说是过敏的一中,是荨麻疹的一种,开了一瓶氧化锌洗液(白色塑料瓶,200毫升,4.2元),用棉签沾着涂在连成片的红疙瘩上,凉凉的,很解痒,两天后就全消了。而且外用,对人体伤害很小。
我同事用的也是我告诉他的方法,大约三天就消下去了,但是不要挠,流出水来的地方会有轻微的疤,要注意。
但是鉴于你说在哺乳期,无论用什么药都要非常小心,最好还是到附近的医院皮肤科简单看一下,如果对你的身体和小孩伤害不大的话,应该可以用我说的那种外用药液。
最后,希望你早日恢复而健康!
B.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场灾害到底有多恐怖呢
崇祯十六年七月,通州地区突然出现一种“疙瘩病”,并迅速蔓延开来。一些家庭和家庭未能幸免,因此没有收集到尸体。这种传染病之所以被称为“疙瘩病”,是因为病人会长出一个肿块状的肿块,这是鼠疫患者典型的淋巴结肿大症状。有些地方,因为瘟疫太可怕了,连祭奠死者的基本礼仪都取消了。
鼠疫向人类社会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个是关于家鼠,它们和拓荒者一起迁移到新的地方后会与当地的啮齿动物接触。这些老鼠会被跳蚤叮咬并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家鼠一直与人类关系密切。当它们返回家园时,它们带回的跳蚤可能会叮咬人类,人类住区开始广泛传播。
与明朝的户籍制度有关,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许自由活动,“比如笼中的鸟,笼中的野兽。虽然他们想自由,但是没有办法得到他们。然而,这些铁笼在晚明的灾难下瞬间被打破。长期居住在相对较小的地区的人们已经适应了当地的微生物环境。在旱灾和蝗灾的洗礼下,他们逃到别的地方去了。人口的大量流动将搅乱各地微生物环境的平衡,为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提供了绝对屏障的良好条件。
第二种传播方式是关于人类行为的。在一些“鼠疫自然疫源地”,一些啮齿动物会在它们的巢穴中储存谷物和草籽等食物。如果当地发生饥荒,缺乏食物会迫使一些灾民陷入绝境,他们会去挖啮齿动物储存的食物填饱肚子、挖窝,很有可能被跳蚤叮咬,感染鼠疫耶尔森菌。
在明代276年的历史上,全境共发生自然灾害1011次,平均每年3.7次。尤其是明代后期,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更是惊人。明朝人民对安居乐业寄予厚望。
C.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恐怖后续是谁组织,如何处理的
1.鼠疫使得明末人口锐减,百姓生灵涂炭,是明朝灭亡的最根本因素之一鼠疫的爆发,并非是人祸,而是天灾,小冰河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大面积大深度的干旱,这使得粮食大幅量减产,水资源也减少了,老鼠们找不到食物,于是聚集在一起进行大迁移。几乎饿疯了的流民们顾不得卫生,只抢着捉老鼠吃,将带有病菌的老鼠吃进了肚子里,鼠疫就此爆发。
除了这位大夫,吴又可也在这场瘟疫中发挥了自己的光热,他亲身接触患者,研制解毒药剂,并将病患们隔离起来,用面纱捂住口鼻,以达到隔离病菌的目的。吴又可一生都在致力研究疫病,不仅开创了传染病的先河,写出来的治病方子现在都还能用。
D. 在古代一次大型的疾病(如瘟疫)能死多少人
又名又老的中医泰斗邓铁涛先生经常信口开河一些昏话,比如他曾说“中医
不怕流感,早在1700年前的汉代张仲景已留给我们有效的学术与经验,加上明清
医学家的研究成果,我们胸有成竹!”,“中国从未有一次瘟疫流行死亡过百万,
上世纪60年代流感流行就被‘达原饮’一个方子制止了”。我在37度医学网论坛
里曾经对老先生的惊人之语作过一番“考证”和批驳,完全可以为他的“昏话”
作一个注解!
古代瘟疫的说法很多,古籍记载约有数十种,如疫、疫气、疠气、疫疠、温
热、天行、疠、瘥、大头瘟症、疾疫、大瘟、痘疹、痘疫、疙瘩瘟、羊毛瘟、疟
疾、天花、番痧、螺痧、痧症、烂喉痧、喉症、痒子症、瘪落痧、痒疥疾、首疾、
气疾、茄妈瘟、闷头疟、疫瘴、霍乱、转筋霍乱、阴霍乱、鼠疫、鼠瘘等等。无
论何种名目,毫无疑问,古人并不知道瘟疫的真正原因!吴有性虽然天才地感觉
到“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究竟是一种猜测。人类真正认识瘟疫原因的是从病
毒学之父巴斯德开始的(详情略)。
从历史看,中国大疫频发,史不绝书! 现知最早的疫病发生于殷商,甲骨文
有:“贞:疒�不�。”意思是说:当时疫病流行,人们去占卜,希望疫病不要
再流行。从公元前674年至1949年,这 2632年间,共记载有772年次程度不等的
瘟疫,平均不到4年就有一次。从1500年至1911年不到500年中,共发生大疫238次,
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次。大疫流行时,往往“死者不可胜计”,“丁尽户绝”,
“户灭村绝”,是真正的人间惨象!
自西周以来,中国历史上瘟疫大流行的高峰期有以下几段时期:
一是西汉至东汉时期。东汉末年从公元204年至219年,中原地区瘟疫凶猛。
张仲景:“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
伤寒十居其七”(医圣家族尚且如此,其余可想而知!他又哪有什么可以效验千年
的“有效的学术与经验”呢!) 。特别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死人尤多。魏
文帝曹丕:“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声,或合门而亡,或举族而丧者”
。尽管当时没有准确的数字统计,也不难想象这种疫病究竟猖獗到了什么程度!
另一是明末至清初(公元16—17世纪)。从1109年至1234年,“疫死者半”、
“开封大疫,诸门出柩90余万人。”明代万历、崇祯至清康熙年间,即1580至
1663年,疠疫流行,死亡枕籍。最严重的是1641年,南北两直隶,山东、安徽、
浙江、贵州、湖南等地疾疫大作,山东东明县“春二月瘟疫大作,有一家死数口
者,有一家全殁者,白骨山积,遗骸遍野” 。1643年的瘟疫,“有疙瘩瘟、羊
毛瘟等,呼病即亡,不留片刻。八、九月间,死者数百万…至霜雪渐繁,势始渐
杀(古人也观察到瘟疫是被“自然”所控制的,没中医什么事儿)。” 山东
“春夏间瘟疫盛行,甚至户灭村绝。”有历史学家保守估计,明末大瘟疫死亡人
数在千万以上。中医对付这种瘟疫又何尝“胸有成竹”过呢!
近代中国瘟疫大暴发是从光绪十四(1888)年、民国十(1921)年和民国二
十一(1932)年。仅1888年霍乱流行,被清政府统计到的感染的市县达 306处。
1900--1949年,“仅仅死于鼠疫的人数就有102万。病死率89%”1921年,云南瘟
疫流行,病名是“烂喉丹痧(猩红热兼白喉)”。连“云南省长刘祖武全家传染
此症,不治死亡”。
总之,只要不是睁眼说瞎话,我们从历史里从来就看不到中医曾经对瘟疫有
过有效的办法,医圣张仲景也不例外!铁涛老自豪而轻松的狂言不过是昏话而已!
http://xys.freedns.us/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zhongyi148.txt
明末崇祯时期的瘟疫
崇祯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个皇帝,当时社会秩序十分混乱,自然灾害不断,农民起义不断。崇祯年间,明朝统治区域内许多地方都流行起了鼠疫,尤其是崇祯末年,各地的瘟疫是一场连一场。 崇祯六年(1633年),山西突然很多地方出现疫情。万历《山西通志》记载这年垣曲、阳城、沁水大疫,“道□相望”。高平、辽州大疫,“死者甚多“。这年山西南部普遍出现旱灾,而疫情主要是在山西东南地区流行。沁州沁源县城中仅数百家,但由于“岁荒,斗米钱半千,夏遭瘟疫,死者不计其数”。 崇祯七年、八年,山西西部靠近黄河的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社会不安定,自然灾害交加,兴县就出现了疫病,“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一家尽死孑遗。百姓惊逃,城之为空。” 靠近兴县的临晋这年也有大疫,疫病的高峰在三四两月之间。 崇祯十年(1637年)以后,山西自北到南瘟疫大流行,这年大同瘟疫流行,“右卫牛也疫”。十四年,“瘟疫大作,吊问绝迹,岁大饥”。南部的稷山县也出现大疫“死者相枕藉”。崇祯十六、十七两年是山西流行瘟疫的高峰。浑源县崇祯十六年大疫,“甚有死灭门者”。崇祯十七年大同府“瘟疫又作”,而灵邱县“瘟疫盛作,死者过半”。南部的潞安大疫,“病者生一核,或吐痰血,不敢吊问,有阖家死绝不敢葬者”。 疫情也传到河南地区。河南内黄县《荒年志碑》记述了黄河两岸崇祯十三年“风大作,麦死无遗,有家无人。食糠榆皮,受饥者面黄身肿,生瘟疫,死者过半”。崇祯十四年,中原大地疫病四起。春二月,内黄县一带家家遭瘟,人死七分。当时有地无人,有人无牛,地遂荒芜,偃师县“春大疫,死者枕藉”。阌乡县春天饥荒大疫。阳武县“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荥阳县“春大疫,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商水县“春大疫,抵秋方止,死者无数。初犹棺敛,继买薄卷,后则阖门皆死,竟无一人能敛者。至六月间,街少人迹,但闻蝇声薨薨而已”(顺治《商水县志》)。这些地区的疫病十分剧烈,挨家挨户传染,一批又—批地死人,连棺材也来不及制作,马路上吓得连行人也没有。 今江苏吴江县曾遭到连续二次的大疫袭击,崇祯辛巳年(1641年)吴江突然大疫流行。这场大疫中死去的人不计其数,死亡率之高令人惊讶。有一大户人家,先是一人染病但几天里全家数十人一一被感染,最后全部不治身死。《吴江志》称:“阖门相枕藉,死无遗类者。”这种高死亡率的疫病当时人十分少见,只觉得“偶触其气”必死无疑。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距上次瘟疫流行仅隔三年,吴江再次瘟疫大流行,得病者最主要的症状是口中不时喷血,喷血后不久就毙命不起。吴江城内死掉的人在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多,甚至一条巷内的居民全部得了这种病而死亡,更不知有多少人全家死绝,一个活的也没留下。这场大疫持续了一个多月,夺走了大量吴江人的性命。 河北京津地区,崇祯十三年后也是大疫流行。崇祯十三年,顺德府、河间府有大疫出现。大名府“瘟疫传染,人死八九”。第二年,河北的疫情继续有所发展。大名府上年的瘟疫传染一直延及到了崇祯十四年。当年春天无雨,“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顺德府由于连年荒旱,“瘟疫盛行,死者无数”。广平府、真定府、顺天府均出现大疫,并于这年七月疫病传进了京师。 崇祯十六年,顺天府通州于七月流行疫病,“名曰疙疸病,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康熙《通州志》)。京师北部的昌平州“十六年大疫,名曰疙疸病,见则死,至有灭门者”。保定府处于京师南约200多里,这年“郡属大疫”,其中雄县的瘟疫最为严重,“人心惊畏,吊问之礼几废’。疫病蔓延进京师是在这年的二月。《明史》云:“京师大疫,自二月至九月。”这场瘟疫流行造成了20多万人的死亡。 据吴震方《花村谈往》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至十月,京师内外疫病流行进入高峰。流行的病叫疙瘩病。不论贵贱长幼,得了这种病很快就会死亡,甚至一呼病名,病就来了,不留片刻,人就死去了。患者胸腹稍满,生白毛如羊,日死人数千,很多人死了连病名都还不知道。兵科曹良直正与客人对谈,举茶打恭行礼,人站不起就死去了。兵部朱希莱拜访客人急急赶回来,刚进室内就死去。宜兴吴彦升受命为温州通判,刚想登船去上任,一个仆人就死了,另一仆人去买棺材,很久还未回来,赶去一看,这个仆人已经死在棺材店。有同在一个旅馆住宿的朋友鲍某劝吴某搬迁到另一个旅馆,鲍某先背负行李到新居,吴某稍微落后一会赶来,他看见鲍某已死在新居里。吴某赶忙又搬出去,等到第二天清晨,他也死去。金吾钱晋民陪同客人饮酒,话还未说完就断了气,过了一会儿,他的妻子及婢女仆辈在短时间内死了15个人。又有两个同伴骑著马赶路,后面的人先说话,前面的人答了话,后面的人再说话,前面的人已经死在马鞍上,手里的马鞭还在高高扬起。沿街小户人家死的人更是无法计算,街道上已经没有人在闲谈、散步了。死的人实在太多,很多人连棺木都设有,因为棺材店来不及赶制。根据官方计数,九扇城门抬出的死者有20余万人。崇祯十七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谈到京师的鼠疫时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所谈和吴震芳的记述完全符合。 与京师很近的天津也受到瘟疫的侵袭,不过已是崇祯十七年了。骆养性谈到:“上天将灾害降临人间,所以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九月,疫病传染到达顶峰。感染疫病者时间长的,一二天中死亡,而时间短的,早晨得病,晚上已经死了。天津城内每天就有好几百人死亡,甚至有的全家不留一个活的。这种病一户挨著一户传染,没有一户能幸免的。只要有一个人得了病,就会传给全家人。这病在天津城内已经传播了有二个月,引起了重大丧亡,至九月达到高潮,城内外都在死人,而城中心死的更加多。现在的天津城中路途上到处都是棺材,耳朵听到的都是哀号之声,人们个个都是悲凉惶恐。”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太原,遂分兵直趋北京。北京西北的宣府地区在李自成大军经过后疫病重又活跃,“凡贼所经地方皆大疫,不经者不疫”。京师周围的瘟疫直到清初仍未停息。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保安卫、沙城堡大疫后死绝的不下一千家。康熙《怀来县志》载:“生员宗应祚、周证、朱家辅等皆全家疫殁,鸡犬尽死,黄昏鬼行市上,或啸语人家,了然闻见,真奇灾也”。 参考资料:《三千年疫情》
E. 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场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承受着很多磨难的考验,不管如何,如果一旦发生就意味着有人死亡。据说明朝末期,天下动荡之际,还发生了大型鼠疫,该灾情一点都不比战争破坏力低,使得大量明朝百姓因鼠疫死亡,那么当年的明朝鼠疫究竟有多恐怖呢?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鼠疫病毒开始发生变异,导致染病者死亡率急速上升,最终衍变成100%的肺鼠疫。事后,明朝晚期的历史学者夏燮在编写的《明通鉴》记录道:“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据说这次鼠疫导致每天死亡的人口高达万余人,等于是每天就死10000人,一直到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杀到京城后,才发现此时的明朝京都早已跟死人城无疑,处处都是万人空巷,人丁凋零。
F. 奇痒痒会起疙瘩的病有那些
可能是水土不服或者什么东西过敏,检查一下你身边的东西
G. 在古代一次大型的疾病(如瘟疫)能死多少人
黑死病 5:1
H. 请问你的那个疙瘩病怎么好的谢谢
打封闭针
I. 鼠疫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究竟是怎么回事
明朝万历帝和崇祯帝期间,都曾经发生过鼠疫。崇祯时期,鼠疫发生之后,整个北方的死亡人数至少在1000万人,当时北京城的人口大概是在90万人左右,但在鼠疫中,就有20万的北京人丧失了性命,当时明朝的很多士兵也因此丧生,整个明朝军队人心惶惶,失去了士气。
崇祯帝的鼠疫是在1643年爆发的。在《明通鉴》记载,当时的瘟疫非常的严重,北京城死亡的人数是最多的,而且他们感染瘟疫死后没人收尸。有历史学家估算,从鼠疫发生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北京城至少有20万人因为鼠疫丧生。当时驻守在北京城的士兵有十万来人,他们在这场瘟疫中,大概有1五万人死去,因此造成了军队中的士兵人心惶惶,他们丧失了士气,这才导致了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明朝的士兵根本没有反抗而是纷纷逃跑。
J. 天降灾异,对明朝人的冲击有多大
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说到干旱不得不说明朝的掘墓人所在的陕西,哪里更是年年有大旱,百姓大规模的死亡,出现易子而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失业开始造反了。
身为中原的河南也没有能躲过这场大旱,从崇祯七年到崇祯十四年这里的情况和陕西差不多,每天都有人饿死,活不下去的农民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造反,形成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可以说干旱让这些饥民走上了对立面,当然还有明王朝的统治问题。
崇祯十四年(1641年),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崇祯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 十室九空。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江南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遭大水,崇祯十四年有旱蝗并灾,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干旱和瘟疫等天灾让本来内部就矛盾重重的明王朝,再一次遭受到来自于内部的攻击,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这些人以前可都是明朝的顺民,现在反过来完结了大明。
天灾人祸将明朝彻底压垮了,所以无论怎么样,明朝还是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