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百科 » 束疙瘩东北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束疙瘩东北

发布时间: 2021-03-13 17:42:20

『壹』 东北说在哪里是指“疙瘩”还是“嗄达”

东北方言所袭说的是(圪垯)。

读音:[ gē da ]

释义:

1、球状或块状的东西,多用于土、石等。

2、小土丘,多用于地名,如李家圪垯。

引证:高玉宝 《高玉宝》第十三章:“他一个孩子,又没出过远门,下了船知道往哪圪墶去?”

(1)束疙瘩东北扩展阅读


近义词:圪塔

读音:[ gē da ]

释义:

1、亦作“ 圪墶 ”,亦作“ 圪瘩 ”,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2、线、绳或布条的结。

3、方言,量词,块。

4、方言,地方。

5、形容动作急骤。

引证: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家在边区不像个边区人,我爹爹也是个顽固圪墶。”

『贰』 东北话怎么说,我是东北那嘎达的是不是这样说

我是东北那嘎达的是东北话,意思就是我是东北的。

东北的方言能火起来,主要就是因为这些年来的小品,喜欢看小品的人应该都知道,基本上演小品的人基本上都是东北人,就比如说是赵本山,小沈阳,宋小宝等。而且随着现在小品成为了春晚必须要有的东西,就这样顺其自然的东北的方言也就火起来了。

东北官话有来自满语、俄语和日语的少量词汇。

历史上,东北地区的汉族主要来自河北北部(原热河省)移民北迁与部分山东闯关东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并且受到东北当地的满语,蒙古语的影响;形成东北话,解放后进驻戍边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口音更接近普通话。

(2)束疙瘩东北扩展阅读:

东北话的独特问候:

东北人注意啦啊,咱这zei,疙(块)儿眼 瞅(看)要降温了,大家出门多注意啊,别 杨了二正(仰起头,不看脚下的样子,心不在焉的意思)的可哪(到处) 撒磨(瞎转), 卡(摔)一跤, 埋了八汰(脏了-吧唧)的。

工作上也别 老(总是) 突鲁反仗(乱七八糟), 半拉咔叽(一半一半……不完整的意思)的,有点敬业精神。虽说这年头挣点钱都不容易,但也别 老(总)买那便宜 娄搜(修饰词,无意义)的破玩意儿(破东西),对自己好点儿。

家里头家务活也多干点,别总整得屋里屋外 皮儿片儿(皮皮片片,什么都有,就是乱)的,墙上也 魂儿画魂儿(就是脏,墙上脏的一条一条的污垢……)的。工作一天回来看着 夺(多么的‘多’,谐音)闹听(闹心,烦心)啊!

性格外向的,稍微收敛点,别 老(总) 跟(和) 欠儿登(泛指做事张扬的人,可以做咋咋呼呼理解)似的, 二虎八叽(就是东北人说的‘虎了吧唧’,也就是‘傻了吧唧’的意思)。

性格内向的呢,多和人沟通,说话 别(不要) 老(总是) 吭吃瘪肚(形容人说话慢慢吞吞,不流利)的,做事要 七拉咯嚓(办事利落), 麻溜儿 利索儿(很快很顺,痛痛快快)的。

年纪轻的呢,不要 习里马哈(稀里糊涂), 得得搜搜(太张扬,也就是‘得瑟’),跟老人说话客气些,有点耐心,别总 鸡吃掰脸(爱给别人脸色看)、 个个棱棱(毛毛楞楞--太马虎的意思)的,多和人 唠嗑(聊天),别动不动就 支把起来(动手)(打起来)。

年纪大的呢,也不要 脚着(觉得)自己已经 老天扒地(老的不行了,太老了), 老么喀嚓眼(形容老年人眼睛朦胧,比较象形,呵呵)了,要保持年轻心态。

总之,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多上 街(gai读一声,就是大街的意思) 溜达溜达(转转),别老(总是)趴家。

马路牙子把波棱盖儿卡吐露皮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东北话

『叁』 东北人头旮瘩学名叫什么

东北人头疙瘩,学名叫什么?东北人那头疙瘩学名叫做什么?我一把抓吧,头发的一旮瘩就是把抓呗!

『肆』 东北人表示:没见过没听过,上热搜的东北毡嘎达到底是啥东西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东北人,生在60年代,严格地说“毡嘎达”我小时候看到的次数也不多。那时候流行穿胶皮靰鞡,回力鞋,手工做的鞋不多了,即使有也只有一少部分人用。当年我们村里有个满族老头经常穿毡鞋,因为这种鞋圆圆的头,高筒,穿上又轻又暖合,大家都很羡慕,但也觉得怪怪的。毡嘎达,当地人也叫毡嘎嗒。

习惯了穿工厂生产出来各种名鞋的年轻人,怎么可能想象得到过去的人会穿走路嘎嗒嘎嗒响的鞋呢?现在有一种会发出电子音的儿童鞋,我想这个设计师也许就是受到了毡嘎嗒的原理启发而设计的,因为毡子是羊毛做的,价格不菲,不是所有人都穿得起的,当年穿毡嘎嗒的人也都是有钱人。

现在年轻人都赶时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毡嘎嗒走进人们的视野是件好事,可以激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虽然毡嘎嗒已经没有实际用处了,但其间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还是值得关注的,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关心传统文化,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伍』 东北俗称“咸疙瘩”的原料学名是什么

就是普通的辣疙瘩
或者是撇拉

『陆』 东北话“这疙瘩”是什么意思

这地方的意思

『柒』 东北人说的那嘎瘩是什么意思。

那嘎瘩意思是那个地方。

这些年来,东北方言突破地域局限 , 逐步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有很强的感染力。这里应该归功于那些有东北特点的相声、小品和电视连续剧的创作人员。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的作品,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亲切,北方人能够看懂听懂,南方人感觉特别新鲜。

东北方言特点:

1、儿化音较多。

2、调值不够。尤其阴平调值为5—5调值,而东北地区基本停留在3—3调值;上声调值为4—1—2而东北地区基本上是4—1。

3、东北方言大部分地区平翘舌区分不清。

4、平直中有波澜,东北人(尤其辽宁人)说话有弯儿。

常见部分东北方言:

1、喇子:塑料水桶;

2、喂得罗:下小上大的水桶;

3、棒槌:人参,以前洗衣服用的棒子;

4、苞米:玉米;

5、被垛:叠起来的被子,成罗的被子;

6、哈喇:肉和油变质称;

7、石砬子:陡峭的石头山;

8、喝咧:唱歌;

9、喇忽:遇事疏忽 不够细心;

10、列巴:一种俄罗斯特色面包;

11、母们:我们;

12、那嘎哒:那个地方;

13、干哈(há):干啥;

14、稀罕:喜欢;

15、贼:非常和特别,很;

16、犊子:混蛋;

17、扯犊子:胡说八道;

18、埋汰:脏,不干净;

19、得瑟:不务正业或臭美;

扩展材料:

东北方言中的魅力表现在表达风格的夸张及夸张带来的幽默。

例如:“脚打后脑勺儿”、“两脚不沾地儿”形容人忙。其实人再忙也不会跑起来两脚不沾地甚至因甩开大步而脚打到后脑部位,可见这是一种夸张。“八杆子打不着”是说彼此关系不甚密切。这种说法及其形象直观,八杆子都够不到的关系那还不疏远吗?“拽着猫尾巴上炕”是说人极度劳累,这也显然是言过其实,小猫的力量都要借,极言疲劳无力。“初一打的十五还颤悠呢”形容人胖脂肪多。

此外,东北方言中有很多熟语,表意都十分形象生动。“褶子了”表示事情办糟了;“扭头别(bie)膀(bang)”是说意见不合见面不说话;或不听话,故意顶撞。“横踢马槽”是说不讲理胡搅蛮缠。“抓心挠肝”,是说内心烦躁或痛苦。“溜光水滑儿”,是说仪表堂堂。“着猫儿斗狗”是说“爱惹事”。

『捌』 东北方言"小嘎达"是什么意思

是小包的意思吧
就是
小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