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叫笨的人榆木疙瘩
词目 榆木疙瘩
发音 yú mù gē da
释义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出处 葛洛《卫生组长》:“人人专都是属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示例 罗心刚:“老夏?你认识?”夏雨:“岂止认识!是我爸爸,典型的榆木疙瘩脑袋!”
★《新华文摘》1981年第2期
㈡ 求以榆字开头的成语
【成语】:榆次之辱
【拼音】:yú cì zhī rǔ
【解释】: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示例】:性既迟缓,与人无伤,虽出胯下之负,~,不知贬毁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 ◎《后汉书•孔融传》
【成语】榆瞑豆重
【拼音】yú míng dòu zhòng
【解释】用以指身懒神昏。
【出处】语出《文选•嵇康<养生论>》:“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李善注:“《博物志》云:‘食豆三年,则身重,行止难。’又曰:‘啖榆,则瞑不欲觉也。’”
【示例】木朽石顽,雕镌莫就;~,性分难移。 ◎唐李商隐《为柳珪上京兆公谢辟启》
成语】:榆木疙瘩
【拼音】:yú mù gē da
【解释】: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出处】:葛洛《卫生组长》:“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示例】:罗心刚:“老夏?你认识?”夏雨:“岂止认识!是我爸爸,典型的~脑袋!” ◎《新华文摘》1981年第2期
【成语】:榆木脑壳
【拼音】:yú mù nǎo ké
【解释】: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
【出处】: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成语】:榆枋之见
【拼音】:yú fāng zhī jiàn
【解释】:榆枋,榆树与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后用以比喻浅薄的见解。
【出处】:《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笑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示例】:及从栎园先生游,始信人之才分相越,真非意量所及,愧予犹~也。 ◎清姜承列《<书影>序》
【成语】榆木圪垯
【拼音】yú mù gē dá
【解释】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成语】:榆木脑袋
【拼音】:yú mù nǎo dài
【解释】: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
【出处】: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么办,俺也赞成。”
【示例】:“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上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刘绍棠《柳伞》三
㈢ 榆木疙瘩是不是个成语
是
榆木疙瘩
yú
mù
gē
da
〖解释〗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出处〗葛洛《卫内生组长》:“人人都容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示例〗罗心刚:“老夏?你认识?”夏雨:“岂止认识!是我爸爸,典型的~脑袋!”
★《新华文摘》1981年第2期
㈣ 榆树比喻成语
榆枋之见 ·榆木圪垯 ·榆木疙瘩 ·暮景桑榆
坚强不屈
jiān qiáng bù qū
【解释】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出处】《荀子·法行》:“坚强而不屈,义也。”
【结构】补充式。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定语、谓语。
【正音】强;不能读作“qiǎnɡ”
【近义词】坚贞不渝、坚贞不屈、坚刚不屈
㈤ 宝贝疙瘩成语接龙
1、宝贝疙瘩
bǎo bèi gē dā
【解释】指人所喜爱珍贵的物体
【出处】冯志《敌后武工队》第19章:“宝生在他们老公母俩心上,真像命根子,宝贝疙瘩。”
2、疙疙瘩瘩
gē gē dā dā
【解释】不平滑很粗糙。比喻办事遇到一些麻烦
【出处】沈从文《绅士的太太》:“见到大少爷在电话旁拿着耳机,说洋话,疙疙瘩瘩。”
3、疙里疙瘩
gē lǐ gē dā
【解释】文字不通畅,物体不平滑很粗糙
【出处】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五回:“滋着一脸的泥,破僧衣,短袖缺领,腰系丝绦,疙里疙瘩,光着两只脚,拖一双破草鞋。”
4、鸡皮疙瘩
jī pí gē dā
【解释】受到惊吓或寒冷在人的皮肤上出现的类似鸡皮上的小疙瘩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0回:“你这个令收起来罢,把我麻烦的一身鸡皮疙瘩了!”
5、老实疙瘩
lǎo shí gē dā
【解释】忠厚老实的人
【出处】高玉宝《高玉宝》第五章:“也不要像你爹,一辈子是个老实疙瘩,受人欺负。”
6、榆木疙瘩
yú mù gē da
【解释】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出处】葛洛《卫生组长》:“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㈥ 遇见个榆木疙瘩男人怎么办。。
要看他的性格是怎么样,除了不知道哄你,其它的对你好吗,也许他的性格是比较实的那一种,不喜欢花言巧语,是实在过日子的那种,主要是看你喜欢哪种了,
㈦ 古文《自相矛盾》中,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意思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义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
“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
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
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韩非子·难势》
矛与盾》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一个人,眼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从鞋帮到鞋底都已破旧,于是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这个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随手将小绳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鞋铺也打烊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知道情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人的脑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样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观实际,自以为是的人不也像这个揣着鞋尺码去替自己买鞋的人一样愚蠢可笑吗?
㈧ 榆木脑袋是什么意思
比喻人思想顽固,不开化、不开窍。亦作“榆木脑壳”。
榆树是一种用途比较广泛的木材,用于制作家具、器械等。其质坚韧,难解难伐。
出处:
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么办,俺也赞成。”
示例:
“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上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8)榆木疙瘩出处扩展阅读
同义词
1、榆木疙瘩 [ yú mù gē da ]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出 处:
葛洛《卫生组长》:“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2、梗顽不化 [ gěng wán bù huà ]
指十分顽固,无法感化。
出 处:
《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山东有名绿茶,可知道他们形状否;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请教。”
3、一根筋 [ yī gēn jīn ]
比喻死板、固执。
4、认死理 [ rèn sǐ lǐ ]
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不知变通。
㈨ 成语接龙榆木疙瘩
榆木疙瘩 达官显贵 贵在知心 心胸狭隘 爱慕虚荣 荣谐伉俪 里里外外 外宽内明 明罚勑法 法不徇情
㈩ 包含榆木疙瘩的成语有哪些
榆木疙瘩
成语发音:
yú mù gē da
成语解释: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成语出处:
葛洛《卫生组长》:“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