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百科 » 烩面疙瘩汤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烩面疙瘩汤

发布时间: 2021-03-12 14:49:45

❶ 重庆哪里有正宗河南菜馆好想吃熬炒鸡,黄焖牛肉和青菜疙瘩汤。。。。。。

荟天下河南菜有烩面、烩菜,也有熬炒、黄焖和各种蒸菜,挺正宗的

❷ 谁给提供一个好吃好做省时省力的汤类午饭

汤类饭菜比较多诶~不要米饭的话,那就是面试,麻食啊,烩面片烩饼啊,馄饨啊。
麻食跟烩面片的方法差不多,先炒点菜,这个根据个人喜好,本着少量多样的原则~
常用的:西红柿,土豆丁,豆干丁,黄花,木耳,喜欢的话炒点肉肉,蘑菇,香菇(各种丁)炒熟。
另准备个锅子,开水煮麻食大概煮的快熟了,把炒好的菜放进来,再另外放些青菜什么的就行了~~~

❸ 全国各个城市的著名小吃都有什么啊

1.桂林人吃米粉就象是北方人吃面食一样,天天都吃,且只重味道,不记店面的大小与装饰,越是老店,生意越好。
2.老北京人都吃点啥:必喝的豆汁, 必吃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
3.东北的一般早餐是白粥咸菜,只是这咸菜,是高丽腌菜。恩,还有那个东北大酱,挖一小勺浇在粥面,妙,实在是妙。简直是众味杂陈,尝一口不知天南地北.
4..天津人的早餐:最具天津风味街头小吃恐怕就是煎饼果子,现在在各地很流行.用煎饼摊鸡蛋卷外加芫荽、甜面酱或辣面酱。由于北方称油条为“果子”,故叫煎饼果子。
5.西安早餐!肉丸胡辣汤,西安人早上还喜欢吃豆腐脑、油条
6.广东肠粉.咸水角,广东茶点,干蒸烧卖.油条应该是中国各地早餐共同选择喔!!
7.河南人早餐之一。羊肉汤,大饼 臭豆腐干,粘饼子。
8.云南早点小吃:烙饼,土豆油菜花粑粑,鸡蛋竟然可以烤熟了吃!
9.徐州小吃:徐州的经典早餐??辣汤和油条。
辣汤是徐州特有的一种小吃,其他地方绝对没有
原名雉羹,是由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彭祖创制,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汤里面有鳝鱼丝、鸡丝、面筋等等,看起来黑乎乎的,喝起来带有增进食欲的胡椒味道,在汤中加上些许香油,更是美味。
10.兰州牛肉拉面优劣取决于清汤。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飘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则柔滑透黄。兰州人喜欢吃醋,端来一碗面,先操起大腹醋壶。调入一股香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吃出牛肉面的酸辣清香。
11.景德镇的名吃:此饭大概有家里用的筷子粗。
用开水泡一下。放入麻油、辣椒、酱油。雪菜。榨菜。凉拌而吃。此物只乃景德镇有。其它的地方都吃不上正宗的。连景德镇周边的小城市都很难吃上正宗的。
12.浙江的鸡子饼筒.
这才是真正考验的时刻啊。浙江的鸡子饼筒。美味大大的啊。
面粉加水兑成粉浆,再以熟练的手法在滚烫的鏊盘上糊成薄薄而宽大的圆形粉皮。足够的一叠粉皮糊好后,将烧熟的肥肉片、猪肝片、鸡蛋片、豆面、金针(黄花菜)等料作,每样适量拌匀包进每一张粉皮里,两头折起来,成为一个个筒状物,整整齐齐的排列在竹编的米筛子里。食用的时候,将饺饼筒置于油煎的鏊盘中,两面都烙成金黄的颜色,就算成功了。
13.江西小吃 包米果
其做法很简单:把大米用冷水浸一天一晚,尔后磨成米桨,把桨均匀地淋在用竹篾编织成的圆形汤皮簸箕内,待桨薄薄的淌满簸箕面时,就放在锅里用旺火蒸熟,就成了汤皮,然后用篾子划成若干小块,从簸箕内撕下,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馅,包成长方形,涂上点香油或熟茶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包米果。
包米果的佐料可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以绿色青菜为主;夏秋两季以瓜类为主;冬季以包心菜、箩卜为主。香料可用:韭菜、大葱、大蒜等,若加上炒熟的瘦肉馅则味道更佳
14.重庆人的早餐
重庆人的标准早餐非小面莫属。哎呀,虽叫小面。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重庆人有句谚语“不吃小面不自在”。为啥不吃就不自在?因为“味道真的不摆了”。啥味道,就是花椒的香味。外地人可以闻香识小面。其实小面用的面条很普通,主要还是作料。有炒花生、黄豆、芝麻酱、榨菜粒、花椒粉、姜水、蒜水、香菜、五香粉、麻油等二十几样作料。够壮观吧。当然吃完以后,你滴额头才会渗出细密汗珠滴。现在不要被吓出汗滴。
15.福州的传统早餐
扁肉,闽南人管叫扁食
燕皮汤.
16.云南香草饭
云南的特色早餐还有曲靖的蒸饵丝,把饵块切成丝,用蒸笼蒸熟,挑到碗里。放入甜酱油,红油,韭菜,肉酱,盐巴,味精。那味道绝对让你吃一碗想两碗!真正的色泽诱人啊

❹ 馒头发酵面粉可不可以做灰面疙瘩

你好朋友,馒头发孝面粉是可以做灰面疙瘩的,而且做出来的面疙瘩味道跟没有发酵的面疙瘩更好

❺ 急求 烩面的料底

我们有面食小吃制作技术视频培训资料。如需请和[email protected]联系。技术视频目录如下:
1刀削面2刀拔面3刀切面4揪片5剔尖6拔鱼面7什锦猫耳朵7鸡丝伊府面8豆面条9煮疙瘩10切板面11饸饹12片汤13斜旗面14氽面15馄饨16莜面切条17炒斜旗18炒揪片19炒莜面20干炒面21炒疙托22炒海螺23生炒面24三鲜煎面25三丝翡翠面26南炒面27鱼汁焙面28葱花脂油饼29螺丝饼30珍珠烙饼31金银烙饼32素面锅贴33混酥干饼34糖酥大桃烧饼35蝴蝶烧饼36肉状馍37水晶火烧38鸡蛋油摊39凉水面团40温水面团41沸水面团42层酥面团43松酥面团44老肥头膨松法45干酵母膨松法46化学膨松法47菜汁面团48其他面团49擦面50沾片51豆面抿曲52润不溜53割面54蛋炒馍花55和子饭56炒灌肠57虾干萝卜饼58炒拔刀59鸡丝汤面60弹打龙门61烂面馅饼62莜面栲栳63莜面搓鱼64莜面块垒65莜面河捞66莜面团子67什锦奶油烤面68蛋黄家常饼69豆角焖面70蒜苔焖面71玉米面焖拌烂72馒头素色拉73牛舌饼74凉拌面75菊花酥76蛋面炸菊花77炸糖圈78麻仁脆片79大头麻叶80黍米面麻糖81油食子82滴花油糕83炸油香84糯米糕85山药蒸糕86羊肉焖鱼87黄米油糕88软米团子89油炸甜咸饼90白皮饼91猪肉旋饼92太谷饼93通州饼94葱花烙饼95驴肉小火烧96鸡蛋旋97小火烧98芝麻烧饼99油酥火烧100原平小锅魁101牡丹酥102炸油糕103炸油条104白面炸糕105炸烫面盒106炸蜜枣107家常饼108玫瑰饼109太师饼110佛手酥111银丝卷112麻酱卷113千层饼114荷叶卷115二面馍116枣馍117荷叶饼118百花稍麦119蒸饺120天花包子121水晶包子122豆沙包子123香油饼子124豆沙烙饼125石头巴饼126沙子饼127罗丝转烧饼128大锅饼129厚锅饼130千炉饼131糖三角132豌豆瞪眼饼133麻酱白糖饼
134香麻水晶饼135莲茸盘丝饼卷136莲茸包137奶糖水晶包138肉丁馒头139五色豆沙包140豆面煎饼141红面煎锅142桃花面料143麻酱凉拌料144红油凉面料145什锦凉面料146五香凉面料147鸡丝凉面料148油泼面149珊瑚凉面料150面码151扬州蛋炒米152孔雀虾饼153三鲜蒸面154翡翠稍麦155南瓜饼156鸡火虾饼157花式蒸饺158羊肉脆皮饼159玫瑰红糖饼160蟹黄包子161三鲜烙盒162八宝粥163榨菜肉丝面164红豆沙165牛肉面166大鹏展翅167搅面馅饼168国色天香169五谷丰登包170炒棋171茶食171蛋黄酥172三色酥排173金丝翡翠烧梅174无碱馍175小米摊黄176奶油雪花蘑菇糕177果酱青酥盒178马拉糕179金银果酱蛋糕180桂花藕丝糕181水晶蛋糕182蜂糕183硬面方馍184鸡丝卷185糯米馅糕186黍米黄糕187红枣切糕188豆腐卷189鸳鸯卷190高桩馍191三色糕卷192开花馒头193寿桃194葱卷195酥包子196双佛手197清油饼198火腿脂油饼199脂油玫瑰饼200莜面蜂窝201枸杞青豆炒饭202香煎山药饼203三味拌面204好滋味炒面205卤汁爽滑面206天府劲拉面207杏仁糯米粥208仙人掌海鲜面209饭泡粥210黄金炒米粉211喷喷香212西施团圆饼213吉利仙人掌(馒头)214果仁蛋糕215皮蛋瘦肉粥216莲子豆粥217仙人掌什锦炒饭218新都银丝面219西炒饭
220锅巴肉片221吉利饼222扬州炒饭223油炸糕224煎饺子225蒸花卷226炸元宵227蒸烧麦228焖饼229三鲜疙瘩汤230葱油饼231红烧牛肉面232蛋炒面233贴玉米饼234烙盒子235吉利肉饼236红油凉面粉237百花稍梅238元宝饺子239高桩饺子240烫面四喜饺子241烫面凤眼蒸饺242秦淮小吃243四喜蒸饺244元宵245凤眼珍珠246苹果馅饼247炸鸡肉饼248虾仁全裹银烧饭249百合红薯粥250家常花卷251仙人掌水饺252炸豆沙球253荷叶糯米饭254牛肉饼255苹果燕麦粥256千丝饼257麻糖甜烧白258火烧云259蒙自过桥米线260鲜蘑麦片粥261家庭凉面262火腿蛋三明治263水晶饺264肉末冻疙瘩265煎年糕266素炒年糕267可乐鸡翼饭268咸粥+荷包蛋二式269菠萝米饭270鲜虾玉兔饺271玉米面糕272油条炒三果273都江贡饼274乔麦面烫饺275素食春卷276时蔬里脊饭275倭瓜糊塔塔277腐乳卷278蜜汁果子279油柿子280炸蛋包281蜜汁火方282干炸响铃283鱼皮馄饨284三鲜玉米团285知味热干面286干捞米粉287高担酿皮288拌饺子馅

❻ 许昌五一路与光明路疙瘩汤,在哪儿

五一路与光明路交叉口往南大概120米路西杨松记烩面,门店很小,很不显眼,不好找。附近最显眼的招牌应该就是蓝白色的太平洋保险了,太平洋保险往南再走一点,过两三个门店有个杨松记烩面。

❼ 怎样做鸡头面疙瘩

回族饮食生活习俗

一、主要习俗 回族的生活习俗与"清真"融为一体。"清真"的宗教意义是"洁净无染"、"真而独一"和 "至清至真",因此,回族生活习俗,十分讲求身心的清洁干净,质纯品正。 从用水来说,回族对生活用水十分讲究。在城镇自来水系统产生以前和现在的农村,家家都有砖砌加盖的水井,提水的桶不用时悬空垂挂,汲水前必须洗手。出外用水以流水为上,平时洗涤均用汤瓶、吊罐或勺浇冲洗法,不用盆洗。 回族喜食牛、羊、鸡、鸭、骆驼、鱼、兔等动物肉,忌食猪肉,不食猛禽猛兽及爬虫类动物的肉,不食自死的或未以安拉名义宰杀的动物肉,不食动物的血。 二、饮食 回族群众主食为面食,其种类繁多,如馍类就有花卷、塔锅盔、糖酥馍、油酥馍、烘馍、蒸饼、各种花样的蒸馍、油香(油炸饼)、各种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面条类有干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条子、片片揪面、韭叶切面、拨刀子面、炒面、蘸片子;带汤吃的有烩面、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擀面、面条、面旗子、臊子面、拌汤;此外还有搅团、凉粉、粉汤、凉皮子、面精、饺子、粉汤饺、包子、油塔子、肉龙、油炸糕、火烧、水煎包子、切糕。肉食有腊牛羊肉、酱牛羊肉、煮牛羊肉、羊杂碎、凉拌牛舌、全牛汤等。逢年过节或嫁娶喜庆待客人,大部分人家仍然做传统待客菜看"九碗三行子"席。9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也兴一道道上菜,一般上10道菜。 旧社会,回族家中的饭一直是妻子做,丈夫回到家里不过问做饭问题,只等妻子端饭上桌,吃饱了一抹嘴就完事。直到50-60年代,丈夫也只有个别人干点辅助工作。70年代 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不少丈夫能主动下厨与妻子共同做 饭,有些双职工家庭,谁早回家谁做饭。1990年调查86人,其中妻子做饭的占21.24%,父 母做的占1.74%,丈夫做的占1.24%;74.78%的人回答谁有时间谁做饭,其中30岁以下 占60%多。 三、饮料 回民喜喝茶,一般用获砖茶,有的老年人用熏茶,还添加糖、红枣、沙枣、葡萄干、杏仁、 核桃仁、蜂蜜、果干、杏干、枸杞、桂圆等辅料。一般老人在晨礼之后先喝茶。各家各户都有 盖碗茶具,茶具由茶碗、掌盘、盖子配套。给客人一般泡糖茶,糖茶又分红糖砖茶、白糖清 茶、冰糖窝窝茶,尊贵的客人要放八宝茶或三香茶。沏茶讲究用牡丹花水(沸水),要当着客 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喝茶时,边刮边喝边添水。除喝 清茶外,还饮用一种不用茶叶的茶,叫"油条",即将牛、羊油炒熟,加面粉炒至微黄,加葱 花、盐末等,三者拌均,饮用时用沸水冲泡或煮沸用,这是回族人外出时食饮兼用的一种方 便饮食。

藏族的生活习俗

藏族的见面礼

藏族人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藏族的敬老习俗

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向老人祝拜的习惯。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全家吃“古突”(用粮食、蔬菜等九种食物做的九宝饭)辞旧迎新的时候,总是先请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媳妇总是抢先背回第一桶水,调制成酥油茶敬献给老人,以此表示晚辈对老人的孝敬和祝福。

命名习惯

藏族给小孩命名有许多种方式:向喇嘛活佛求取名字,活佛将自己名中的两个字加在婴儿名字中。如“旦增曲杰”活佛可为小孩命名“旦增多杰”或“罗桑旦增”等。请家中长者或乡里有名望的长者命名,不带任何宗教色彩。如“措姆”(大海)、“那日”(黑旦)等。以自然界的事物命名,如“达娃”(太阳)、“白玛”(莲花)等。以小孩的出生日期命名,如“朗嘎”(三十日)、次吉(初一)等。以星期为小孩命名,如“米玛”(星期二)、巴桑(星期五)等。根据父母的意愿给小孩命名,如希望小孩长寿便起“次仁”、“次旦”。想要男孩,便给女孩起名“布赤”(带男孩来)等。藏族人的名字多为四个字,有些两个字的名字为四个字的缩写。如“单曲”为“单增曲扎”的简缩。藏族人名有些男女通用但有些不能混用,卓玛、卓嘎、拉姆、拉珍、桑姆、旺姆只用于女性。贡布、顿珠、旺杰、占堆只用于男性。如果名字相重,即分别用地名、处所、年龄、外貌、生理特征、性别及职业来区分。

磕头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旁色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是“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服饰
牛皮衣

在西藏错那地区,妇女的装束非常独特,无论老幼,背上一都有一张完整的小牛皮。皮毛向内而皮板朝外,小牛皮头部直须预项,牛尾朝下,四肢向两侧伸展。在此地区,妇女是牧业生产的主力军。她们的装束反映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另外,背上披着牛皮,背架背米可以避免磨损衣服,同时还可以隔潮保暖。

帮典

藏族妇女腰间所围的彩色围裙。帮典编织缴密、色彩鲜明,一般先用手工纺线,然后染色,刷毛,织成条状,最后缝合成裙。西藏织帮典最著名的地方是贡嘎县姐德秀区的“帮典”厂。

金定幅

流行于拉萨、日喀则等地。是以氆氇和皮毛为料,用金丝缎、银丝缎和金丝带作装饰制成的一种帽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

藏历

藏族传统历法。9世纪初即见于文字记载。基本上与夏历相同,采用阴阳历计年法。以五行、阴阳和12生肖配合计年,相当于干支。一年有12个月,月有大小,有星期。19年7闰。能推算日食月食。自1027年藏历的火兔年(宋天至五年丁卯)开始,每60年称为一个“饶回”,相当于甲子。

泼水婚礼

迪庆藏族结婚的时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泼水。传说迪庆藏人婚礼上的泼水,是一种神圣的礼节,表示新婚夫妇互敬互爱、互相体贴,感情象流水一样长,像海水一样深。藏族丧葬

藏族的葬仪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至于采用以上哪种葬仪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 将尸体用盐水抹擦,风干以后,徐上香料等贵重药物,保存起来,并贮于金质或银质的塔内,供人膜拜。这种葬法仅用于达赖、班禅及少数有名望的大活佛和大土司。葬仪十分隆重一,辖区百姓必须参加并自愿送礼。

火葬 火葬是藏族的葬俗之一。具体方式是将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墓似塔形。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有的将骨灰置入不同质的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于塔内。以供人膜拜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天葬 用于一般的农牧民。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从事此业。具体葬法各地略异。大多由喇嘛在天葬场诵经超度,点香升烟,鸣钵吹号,直到啄食尸体的秃驾及鹰见烟闻声从各方聚集飞至,啄食尽净方止。专食人尸的鹫鹰,不害小动物,藏族人民称之为“神鸟”。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为死者超度。

水葬 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支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土葬 这是最次的一种葬仪。一般患有麻疯、天花、炭殖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用土葬。土葬大概有两个含义:一是,根绝瘟疫的流行,二是,惩其罪过,打入地狱之意。

蒙古族生活习俗

蒙古人的蒙古族在牧业时期住毡房,俗称“蒙古包”,设计简单,可以拆移,适合游牧生活。牧业转入农业后多以土木石盖房,渐次定居,形成村落。
蒙古族建房多为坐北面南,以三、五间居多,忌四、六间形式,谓“四六不成材”。人口多可续建东西耳房。旧时有地位、有官职的人,或建五间瓦房或草房。房间次第,按习惯以西为尊,西为大间,炕搭在南面和西面,俗称“弯子炕”,人多的可南、西、北连搭,俗称“钱褡子炕”。按习惯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五间者东间为子媳居住。
蒙古族盖新房,还有一桩特殊习俗:新房上盖那天,村里邻舍、三亲六故全来帮忙并送“粘豆包”或小米面豆包,以示祝贺。上中檩时,请儿女双全的老人祝颂吉言。之后由木匠站在中檩上洒酒,然后向东西南三面扔豆包让人争抢,以示吉祥。这种风俗,至今仍在沿用。
蒙古族的饮食,在牧业时期,主要以食牛、羊肉为主,兼食小米、炒米,以奶酪、黄油、奶豆腐为佐。茶以砖茶为主,兼以自制的哈尔干茶。牧人多以砖茶加些牛奶熬制成奶茶饮用。到了全农时期,主食以粮谷为主,兼食炒米等,以肉蛋为铺,将各种蔬菜烹制成各种炒菜食用。
蒙古族人喜以“粘豆包”蘸荤油、红糖食用。“牛犊子汤”也是蒙族人爱吃的风味食品。旧时当自家母牛生犊时,全家吃这种食品,以表喜庆和祝愿六畜兴旺,由此命名。其做法是将和成的荞面赶成薄片,切成小方块,在开水中煮熟捞出,与和好的芝麻糊搅匀即可。“蒙古馅饼”是县境久负盛名的风味食品,其色、香、味、形俱佳,是招待贵宾的美馔。最初,蒙古馅饼用荞面做原料,民间干烙水煎;后转入王公贵族府第,改用黄油、大豆油煎制,牛、羊肉做馅,现在普遍用白面做原料,牛、羊、猪肉做馅或“三鲜馅”(海米、鸡蛋、韭菜),用豆油煎制,成为城乡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
蒙古人喜喝红茶,先以茶待客,在沏茶上是有讲究的,从不把自己先沏成的茶倒给客人,定要重新冲沏,俗语说“来客必沏茶”。
蒙古人的服饰,最具特色的是传统的“蒙古袍”。牧民一般穿大袍,系腰带,挎荷包、烟袋、腰刀、火镰袋、褡裢等。颜色以紫、蓝为多,少数为青色。男女均爱穿带大襟的长袍。男人外罩“马褂”,穿布靴,靴脸上绣云彩花纹,系腰带;妇女穿长袍,外罩坎肩,穿长裤,头裹包巾,已婚妇女习扎红腿带。衣服的领口、袖口、裤角、衣边均以彩条镶边,鞋脸上绣花。

怒族的生活习俗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0.5公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 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 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 ,铺设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怒族的千脚落地竹木房,结构简单,既易搭建,也易于拆迁,又适合山区多雨多雾的特点。按传统习俗,一家建房,全村都来帮忙,一天之内就可以把房子建成。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还需到山林中采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笋、野百合、各种块根类及蕨类植物,以及做调味用的姜、葱、花椒等。婚筵是所有礼仪中宴请规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带猪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帮助砍柴和耕地,然后才能举行婚筵,婚筵时不但酒肉要丰盛,场地也要布置一新。届时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姑娘们要向他们抛洒面粉,表示吉祥如意。

怒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在婚前有恋爱自由,但缔结婚约由父母做主。在初恋至成婚期间,双方父母要划给他们一块“共耕地”,以便于他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互相观察、了解,培养感情。按照传统习惯,新婚夫妇在举行婚礼的三天中不能同居。年长之子婚后要分家另过,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房,并分得一定财产。幼子与父母同住。所有弟兄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家中无子有女儿者,可招女婿上门,可以继承遗产。

德昂族生活习俗

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

德昂族有自已的语言,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语文、汉语文。笃信小乘佛教中的润教派。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荞子、薯类等,擅长种茶。

习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直至1950年后,这些情况才有所改变。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

婚俗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赞同这门亲事,就不许杀鸡。婚礼通常要进行3天,3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

食俗
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汤圆等。蔬菜种类繁多,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笋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习惯于在煮炖时配酸笋。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

德昂族种茶历史怂久,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德昂族也饮酸茶,又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味酸涩,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饮酒则多是自家酿制的竹筒米酒。

节庆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如: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节日,都要敬佛。 开门节时有寺庙的村寨要进行“格听祭”(庆祝丰收,喜尝新米之意),要从傣历12月13日开始准备,有舂新米、煮新饭、做年糕等活动,并要选出两块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专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开祭,要由本寨里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语称格听),内装年糕,由众人抬着小竹房到寺庙朝拜。 烧白柴这天,各家要杀鸡备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还要制作各式糯米糕点,用芭蕉叶包好,蒸熟并随身携带相互赠送,相互品尝各家的风味,新婚夫妻要带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头人和长辈家中告拜。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