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养的金鱼为什么会变白啊
LZ 经过我这么多年的养鱼经验(0.00001年也是年) 主要是出在饲料的问题上。发现鱼变色 最好去水族馆买点好点的饲料 (好像是带增色素的)主要的水族馆的人会给你介绍的(看是什么鱼用什么饲料) 还有一个就是私人发挥想象力帮你解决的。 可能你买的鱼 鱼鳞质量不好。没几天就褪色了 这个你要找消费者保护机构帮你解决、 不然要是LZ你懒一点 你可以去买点油漆帮你的鱼上色也可以的啦。!!! 接下来第三种情况是我自己家出现的 就是 养了一条好凶的鱼 整天欺负另一条。结果咬啊咬的 鱼鳞给咬光光了 没穿衣服的鱼 跟人一样 都是雪白雪白的 。 然后就香消玉殒了...
2. 金鱼身上变白怎么回事
没有凸起 或者 絮状 白毛 的话就没问题
如果有上述症状 就是水质出问题了
注意换水 下粗盐 消毒
3. 黑色金鱼为什么身上会变成白色
一般鱼是家里养殖。在家里很少阳光所以金鱼会变得浅色。只有一块白色的话那就是鱼有病了。可能是烂肉了谢谢!
4. 求教,金鱼为什么会变成白色
白点病又称小瓜虫病,病原体是一种名叫小瓜虫的纤毛虫,身体为球形或卵圆形,表面长着短小而分布均匀的纤手,
身体的中央有马蹄形的大核,患病鱼体上的囊泡就是由这些小瓜虫大量密集寄生所出现的现象。
这种属于金鱼、热带鱼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发的后期鱼体表面会有如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体表粘液增多,体色暗淡,光泽减退,
鱼体消瘦,游动缓慢,精神萎靡,有时浮游于水面,有时群集于养鱼容器之一隅,很少活动,终至大批死亡。
5. 红金鱼养久了为什么会变白
影响金鱼变色的因素:
一.金鱼变色的早晚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亲鱼变色早则子代变色就早;反之,子代变色就晚。这就是为什么有经验的养鱼者总是将变色早的金鱼留作亲本。环境因素对亲鱼的变色有较大影响。
二.水温。一般来说,水温高,鱼变色快,通常完成整个变色过程需要15—20天,也有长达半年之久的。
三.光线,光线通过金鱼的视觉剌激神经中枢,从而影响其褪色。在光线弱的环境中或黑色容器中饲养的金鱼,褪色迟而且褪色完后形成的体色偏深;反之,则褪色早而快,褪色后的体色也浅;长期养在清水中的金鱼褪色早,而养在浓绿水中的金鱼褪色晚,所以,幼鱼饲养过程要增加光照,改善水质,以促进金鱼提早出色。
四.营养:
实验证明,营养也会影响金鱼的褪色。经常投喂水蚤,摇蚊虫,小虾米等动物性饵料的幼鱼褪色快,褪出的体色鲜亮,而投喂颗粒饲料,米饭、面条等商品饲料的幼鱼褪 色慢,形成的颜色不如前者好看
6. 红色金鱼为什么变成白色了
红色金鱼变成白色有以下几种原因.
1、金鱼变色的早晚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亲鱼变色早则子代变色就早;反之,子代变色就晚。这就是为什么有经验的养鱼者总是将变色早的金鱼留作亲本。环境因素对亲鱼的变色有较大影响。
2、水温,一般来说,水温高,鱼变色快,通常完成整个变色过程需要15—20天,也有长达半年之久的。
3、光线,光线通过金鱼的视觉剌激神经中枢,从而影响其褪色。在光线弱的环境中或黑色容器中饲养的金鱼,褪色迟而且褪色完后形成的体色偏深。
(6)金鱼为什么皮肤会变白扩展阅读:
金鱼的其他变异。
1、金鱼外部形态的变异
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但从外部形态来看,与鲫鱼却有极大的不同,几乎没有一个单一性状没有发生变异。现介绍如下:
2、体形的变异
野生鲫鱼的体形是 长 椭 圆 形且侧扁的。家养金鱼的体形较短且两侧较圆凸。陈桢教授(1925)曾对金鱼和鲫鱼的体尺作了测量,经计算得出了很有意义的结果。如金鱼的体长对头长的比例众数为2:4,而鲫鱼的是3:5。这表明金鱼是属短身型,而鲫鱼是长身型。
而体高对头长的比例众数,金鱼和鲫鱼二者是相同的,均为1.2。这说明在对头长的比例上,金鱼和鲫鱼有相同的体高。而金鱼体高看起来似乎要比鲫鱼者为更高,实际上是由于其体长缩短的缘故。
3、鳞片数目的变异
家养金鱼侧线 上 的 鳞 片数目可以少至22片,多到28片。野生鲫鱼的变异范围为28~32片。家养金鱼的侧线鳞众数为26片,而鲫鱼的为29片。
这很明显是与体长有关。鳞片因外伤而脱落后,可以再生,但是再生鳞的形状大小和着生的位置与原来鳞片有所差异,因此影响观赏。饲养金鱼应尽量避免鳞片脱落。
7. 金鱼全身颜色变白是怎么回事
金鱼全身颜色变白是因为在金鱼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常有褪色现象,各种金鱼的幼鱼回阶段几乎是差不多的答灰褐色,由于色素细胞的部分消失而转变成成鱼的体色。黑色金鱼则因黑色色素细胞增加而形成黑色,在2-3年内会褪成橙红色。橙红色金鱼则常褪成白色。这些褪色过程的中间状态就形成了杂色金鱼。这其实就是很复杂的体色遗传的结果。
而你的鱼快不行了,我怀疑鱼是的了白毛病,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霉菌,寄生在鱼体的伤口和鱼卵上,是较常见的鱼病。病因主要是鱼体受伤,鳞片脱落等,导致病菌侵入伤口。
8. 金鱼的皮肤为什么会变白
观赏鱼长期生活于优越的环境中,单位养殖面积小,对水质管理较严格、细致,种苗淘汰率高,与外界接触少,交叉感染疾病的机会很少。许多观赏鱼,特别是热带鱼的体型多为小巧玲珑,娇生惯养,生活于适温环境中,觅食量与活动量较小,受外界气候、饲养条件变化的干扰少,故抗病能力较差。目前观赏鱼鱼病的防治,本着“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以便控制鱼病的发生和流行。
--------------------------------------------------------------------------------
一、观赏鱼病种类概述
通常将鱼病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由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引起。由病毒、真菌、细菌以及单细胞藻类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微生物鱼病。由于微生物鱼病大多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有较强的传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称之为传染性鱼病。由动物性寄生虫引起的鱼病称寄生虫鱼病,其特点一般是发病和传播较慢,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防治也较容易。另一类主要是由水体环境的机械、物理、化学等非生物因素或鱼体生理机能失调所引起机体的代谢障碍或机能紊乱而导致的鱼病称为非生物性鱼病。此类鱼病的种类很多,危害较大,涉及面也较广。只要加强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此类鱼病可避免发生。
--------------------------------------------------------------------------------
二、病毒引起的疾病
1.出血病
[病原体] 为疱疹病毒。
[症状] 病鱼的体表发黑无光泽,口腔、肌肉、各种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鳃盖、头部、腹壁也有充血现象;鳃丝呈鲜红的点状或斑块状充血;严重的病鱼,因其他器官组织大量充血,使鳃失血而呈苍白,表现出“白鳃”。此外,眼球突出,肠道和各内脏器官表现充血。病鱼食欲不振,行动迟缓,常离群独游或回旋慢游,体质消瘦,肌肉萎缩,以致死亡。发病季节多在6~9月,水温在25~30℃最为流行,死亡率颇高。
[治疗方法]
(1)充分照射阳光,并降低水温至25℃以下,持续10天左右可见疗效。
(2)用1%食盐水洗浴,持续1周。
(3)用大黄和枫香树叶0.25~0.5千克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热开水浸泡后,配以饵料制成药物饵料喂饲病鱼,连续5天,同时在水族箱中连续2天旅用敌菌灵百万分之零点六(0.6ppm)。
(4)用敌菌灵百万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铜、氯化铜、硫酸铜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七(0.7ppm),或大黄浸取液进行水浴治疗,有较好效果。
2.痘疮病——又名淋巴囊肿病毒症。
[病原体] 由疱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的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二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目逐渐增多,区域扩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有时厚度可达1~5毫米,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表面组织由柔软变成软骨状的结缔纽织。这些“增生物”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脱落,接着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现新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了鱼体表面积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地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对鱼影响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温15℃左右时出现病例。由于此病流行不广,甚少发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视。
[防治方法] 此病可用左旋体氯霉素治疗;小鱼可用浓度为百万分之零点二二五(0.225ppm)的药液浸洗,个体大的鱼可以注射此药,均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其它方法:
1、强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金鱼、红鲤、锦鲤在越冬前有一定肥满度,增强抗低温和抗病力。
2、经常投喂水蚤、水蚯蚓、摇蚊幼虫(血虫)等动物性鲜活食料,加强营养,增强对痘疮病的抗病力。
3、用红霉素10ppm浓度浸洗50-60分钟,对预防和早期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4、用红霉素0.4ppm~1.0ppm浓度全池遍洒, 10天后再施用药一次,有一定的疗效。
5、用红霉素10ppm浓度浸洗后,再用呋喃西林0.5ppm-1.0ppm浓度全池遍洒,10天后再用同样浓度全池遍洒,有一定的疗效。
--------------------------------------------------------------------------------
三、细菌引起的疾病
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细菌性烂鳃病
[病因] 一是原生动物、单殖吸虫、甲壳动物等引起;二是水生藻状菌,如鳃霉引起;三是由细菌引起。
[病原体] 鱼害粘球菌。
[症状] 病鱼鳃部常充满粘液,鳃丝和鳃盖骨内表皮均有出血现象,鳃丝由红变白,逐渐腐烂并带有污泥,最后发展到全鳃,使之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治疗方法] 可将病鱼放入百万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或百万分之十二点五(12.5ppm)的金霉素,或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霉素、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痢特灵等溶液中浸泡30分钟;或用11.5%浓度的氯胺丁0.02克溶于10千克水中,将鱼浸洗15~2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1ppm)的呋喃西林,或百万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万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遍洒消毒治疗;养鱼的容器及所有的用具,用百万分之八(8ppm)的漂白粉溶液消毒灭菌。
2.细菌性肠炎
[病因] 主要是吃了不清洁的食物或摄食过饱、肠道胀饱、排泄受阻,最后由细菌感染肠道引发肠炎。
[病原体] 为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症状] 病鱼常常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突出,鱼体呈呆滞,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动,体肌作短时间的抽搐,不进食,粪便白色。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部分肠道出现红色,严重时全肠呈紫红色,肠内无食物,充有淡黄色的粘液和血脓。
[治疗方法] 治疗肠炎的方法较多。市场销售的药物也较多,内服药如纳克菌、鱼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药如浴菌洁、呋喃西林、庆大霉素、土霉素、痢特灵等药物经稀释后泼洒或浸浴,均能取得较好疗效。
3.白皮病——又称白尾病
[病因] 由于水质不洁,特别是水族箱中的粪便没有及时清除,或因捕捞运输、放养、移箱时操作不慎,使鱼体受伤,导致病原菌感染。
[病原体] 为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称为白皮极毛杆菌。
[症状] 发病开始时,只在背鳍基部或尾柄处出现一小白点,随即迅速扩大,从鱼体背鳍向后蔓延,以致背鳍与臀鳍间的体表至尾鳍全部发白。随着病情加剧,病鱼游泳能力明显减弱,体躯平衡失控,头部朝上,尾鳍朝上,与水面垂直作上下游动和挣扎,不久即死亡。每年5~8月间为此病流行季节,鱼发病后2—3天即死亡,死亡率极高。
[治疗方法] 可用百万分之十二点五(12.5ppm)的金霉素,或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霉素水溶液浸洗30分钟;也可用百万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万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泼洒于水族箱中消毒治疗。
4.白头白嘴病
[病原体] 为粘球菌一种,与上述烂鳃病病原体球菌的形态很相似。此菌为好气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最适宜pH为7.2左右,pH在6.0~8.5之间都能生长。
[症状] 发病时,病鱼的额部和嘴部周围的细胞坏死,色素消失而表现白色,病变部位发生溃烂,有时带有灰白色绒毛状物,因而呈现“白头白嘴”症状。在水面游动之病鱼,症状尤为明显。当病鱼离水后,症状就不显著。严重的病鱼,病灶部位发生溃烂,个别病鱼头部出现充血现象,有时还表现白皮、白尾、烂尾、烂鳃或全身多粘液等病变反应。病鱼一般体瘦、发黑,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游泳缓慢,不断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种暴发性疾病,发病极快,传染迅速,一日之间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节性比较明显,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为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 防治时可用百万分之一(1ppm)漂白粉洒入鱼箱作消毒处理,或用百万分之零点五至零点七(0.5~0.7ppm)西力生(含2.5%氯化乙基)洒入,效果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