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肤百科 » 面疙瘩古突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面疙瘩古突

发布时间: 2021-03-07 13:34:49

① 藏族人过年喜欢干什么

居住在草原上的藏族人民,在欢度一年一度的除夕时,家家户户的庭堂里,都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庭柱,柱头上绑着抛儿,插满沉甸甸的青稞穗。到除夕晚上,掸净灰土,修饰穗枝,有些人家箍上一道红纸,有些人家包上一层装璜彩色纸,穗子闪闪发光。佛龛或供桌上的净水盅,摆得很长很长,酥油灯照得满屋明亮。
除夕的黄昏,度过漫长而又坎坷世路的老人们,别有一番心思,他们按照传统的仪式:把炒面粥蘸在指头上,在洁白的墙壁上写出“扎西德勒”几个大字。他们那样地虔诚,每点一点,总要念几遍六安明经咒。在构成每一字的点中,凝聚着他们希望之光,祈祷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在除夕之夜,姑娘们的心是最不平静的。在她们沸腾的心房里,滚动着“卡(kǎ)切”这富有象征意义的字。“卡切”,意为晨星水。晨星水是指除夕过渡到大年初一那一刻,背回来的头一桶水。传说,晨星水是人间最吉祥的水。它可以献神,可以洁身,可以洗涤一切污垢和不祥,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幸福。夜十二时,容光焕发的姑娘们,按照民族的习俗,在背水“梢儿(大桶)”的沿口贴上三块酥油,再插上三支点燃的香。怀抱由柏香、白香青为原料的桑切,披着繁星,争先恐后地去背晨星水。习俗认为,头一个先到河边点起桑切,并舀上晨星水的姑娘,是最有福气的人。夜,暮霭沉沉。星,熠熠泛光。接踵而来的姑娘们,打破了河边长夜的寂静。她们的唱歌声、欢笑声、佩环声及嚓嚓嚓的脚步声,组成了一曲迎春大合唱。姑娘们把晨星水背到家中,在洁净的盆内先倒入一些,再注入少许牛奶,按先男后女的顺序,全家洗涤。“一水洗百净”。旧的一切,随着晨星水的洁身,一去不复返了。迎来的将是新岁、新事、新的吉祥。

② 藏族的过年饮食习俗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12月初,人们便开始忙碌过年。有意思的是,藏族人民过年无论是供奉的内容还是入口的食品,从用酥油和面粉炸“卡赛”到糌粑、炒青稞粒、人参果,上插着青稞穗的“竹素琪玛”五谷斗,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用上食物。这些食物在新年期间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的含意。

12月29日的傍晚被称作“古突之夜”。不论大小家庭都要做“帕吐”(面疙瘩)。天黑时,全家依长幼次序就位坐定,开始聚吃“吐粑”。藏族称此为“古突”,最早起源于民间驱鬼避邪的习俗,仪式颇为隆重,藏语“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即“吐粑”的意思。在这个仪式过程中,必须做两种“帕吐”。一些帕吐被制作成具有各种象征意义的面型,如太阳象征富有、威严和荣誉,经书贴象征聪慧、有学识,鼓象征不可靠、两面人等。一些帕吐中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也具寓意,如石子预示心肠硬;炭预示心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东西的人,都要即席捞出和吐出,以助除夕之兴。

除夕晚上,藏族人家正屋佛龛前叠放各式“卡赛”(油炸果子)四、五层和各种水果、干果、酥油、砖茶、盐块等物,以表庆祝节日;家庭主妇煮好“观颠”,即放有红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热青稞酒,待初一早上喝。

藏历大年初一,全家人一早起来穿好衣服,点燃供灯祭祀神灵后,按辈序排位坐定,首先共饮新年第一杯酥油茶,接着后辈起来向长辈们敬“切玛”和青稞酒,并献上哈达,祝吉祥如意,然后坐下,大家一起喝热青稞酒,吃麦片和酥油煮的人参果。

③ 藏族的节日习俗是什么

藏族节日习俗:

1、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在当地就如汉族人的春节一样,是一个合家欢乐的节日,是藏族人一年中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藏历新年到来之际,每家每户会把家里清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切玛”,制作“卡塞”,备置各种各样的“年货”。受内地的影响,有些地方也会在门窗上贴上年画或者对联。

除夕有年夜饭的习俗,在藏族,有“古突”习俗。“古突”是用面屹塔、羊肉、人参果煮成的稀饭,主妇在屹塔里包有石头、木炭、硬币 、羊毛等物品,吃到屹塔里面包裹着的东西要当场吐出来,石头表示铁石心肠,木炭表示心黑,硬币表示有财运,羊毛表示心地善良,最后大家一起相互逗乐其乐融融。

在藏历新年期间,西藏各地都会举办举重、射箭、骑马、赛跑等文体娱乐活动,在布达拉宫广场还会举办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群众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带上形状各异且富有民族特色的面具,一起载歌载舞,欢庆新年。

2、萨噶达瓦节

每年藏历的四月十五就是西藏有名的萨噶达瓦节,萨噶达瓦节又称佛吉祥日。藏历的四月十五对于对于佛教信众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不平凡的日子,佛陀(释迦牟尼)的降生、成道、圆寂都发生在藏历的四月十五。

萨嘎达瓦期间,西藏的各大小寺院都会举行各种佛事活动,信徒们去转经道转经祈福。这也是布施的节日,这一天拉萨的大街小巷都蹲满了乞丐,因为这一天是吉祥日,只要你做善事,你的福气就会更多,所以只要乞丐像你伸手了,一般当地人都会慷慨解囊,所以这一天也是“要饭”的的大好日子,甚至萨噶达瓦节被这些内地人称之为“穷人的日子”、“要饭的日子”。

这一天也是比较多禁忌的,比如这一天不可以杀生,主人倒酥油茶给你喝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双手接过来喝。

3、雪顿节

每年藏历的六月三十就是拉萨隆重的雪顿节。“雪”在藏语中是“酸奶子”意思,“顿”是“吃”的意思,所以雪顿节又称之为“吃酸奶的节日”。又因期间有盛大的展佛活动,雪顿节又称之为展佛节,是拉萨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雪顿节期间的活动有:展佛活动,尤其是哲蚌寺的展佛最为隆重,到时拉萨万人空巷,全部涌到哲蚌寺的后山上看展佛,场面甚是壮观;龙王潭公园、罗布林卡届时都会举行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戏汇演,绘声绘色的藏戏表演带你领略西藏独特的民族文化;雪顿节过林卡(过林卡跟内地野炊意思一样)、喝酸奶是不变的主题之一,一家人找个青草地绿水旁,烤烤肉,喝喝酸奶,其乐融融。

4、藏族沐浴节

每年藏历的八月初四就是西藏有名的沐浴节。沐浴节俗称大家一起洗澡的日子,到时男女老少成群结伴一起到河边洗澡,把家里的褥被及一些家具都会搬出来清洗一次。家家户户还会在河边的树荫下搭起帐篷,置办一些美食,好友欢聚一起,举杯畅饮,引吭高歌,热闹极了。我是非常期待过这个节日的,不但可以享受到美食,还可以在拉萨河边看到出水芙蓉的美女呢。

5、燃灯节

每年藏历的十月二十五就是西藏的燃灯节。藏历年的1419年10月25日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格鲁派也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成佛圆寂之日,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格鲁派领袖,每年的这一天信徒们都会举行磕头、诵经、灯供仪式等隆重的祭祀活动,久而久之,这一活动成了一个传统节日—燃灯节。

6、吉祥天母节(仙女节)

每年藏历的十月十五就是西藏特别的吉祥天母。吉祥天母节又称之为仙女节,跟内地的三八妇女节一样,不过仙女节期间女士们享受的待遇更优厚。这一天,女士们可以向男士们要红包或者礼物,甚至可以向陌生的路人伸手要红包。由于这一天是特殊节日,出于礼节,大家都会慷慨解囊的。

(3)面疙瘩古突扩展阅读:

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④ 西藏的风俗 要全面

西藏自治区为五个自治区之一,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地方。

位置与面积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

⑤ 怎样做鸡头面疙瘩

回族饮食生活习俗

一、主要习俗 回族的生活习俗与"清真"融为一体。"清真"的宗教意义是"洁净无染"、"真而独一"和 "至清至真",因此,回族生活习俗,十分讲求身心的清洁干净,质纯品正。 从用水来说,回族对生活用水十分讲究。在城镇自来水系统产生以前和现在的农村,家家都有砖砌加盖的水井,提水的桶不用时悬空垂挂,汲水前必须洗手。出外用水以流水为上,平时洗涤均用汤瓶、吊罐或勺浇冲洗法,不用盆洗。 回族喜食牛、羊、鸡、鸭、骆驼、鱼、兔等动物肉,忌食猪肉,不食猛禽猛兽及爬虫类动物的肉,不食自死的或未以安拉名义宰杀的动物肉,不食动物的血。 二、饮食 回族群众主食为面食,其种类繁多,如馍类就有花卷、塔锅盔、糖酥馍、油酥馍、烘馍、蒸饼、各种花样的蒸馍、油香(油炸饼)、各种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面条类有干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条子、片片揪面、韭叶切面、拨刀子面、炒面、蘸片子;带汤吃的有烩面、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擀面、面条、面旗子、臊子面、拌汤;此外还有搅团、凉粉、粉汤、凉皮子、面精、饺子、粉汤饺、包子、油塔子、肉龙、油炸糕、火烧、水煎包子、切糕。肉食有腊牛羊肉、酱牛羊肉、煮牛羊肉、羊杂碎、凉拌牛舌、全牛汤等。逢年过节或嫁娶喜庆待客人,大部分人家仍然做传统待客菜看"九碗三行子"席。9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也兴一道道上菜,一般上10道菜。 旧社会,回族家中的饭一直是妻子做,丈夫回到家里不过问做饭问题,只等妻子端饭上桌,吃饱了一抹嘴就完事。直到50-60年代,丈夫也只有个别人干点辅助工作。70年代 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不少丈夫能主动下厨与妻子共同做 饭,有些双职工家庭,谁早回家谁做饭。1990年调查86人,其中妻子做饭的占21.24%,父 母做的占1.74%,丈夫做的占1.24%;74.78%的人回答谁有时间谁做饭,其中30岁以下 占60%多。 三、饮料 回民喜喝茶,一般用获砖茶,有的老年人用熏茶,还添加糖、红枣、沙枣、葡萄干、杏仁、 核桃仁、蜂蜜、果干、杏干、枸杞、桂圆等辅料。一般老人在晨礼之后先喝茶。各家各户都有 盖碗茶具,茶具由茶碗、掌盘、盖子配套。给客人一般泡糖茶,糖茶又分红糖砖茶、白糖清 茶、冰糖窝窝茶,尊贵的客人要放八宝茶或三香茶。沏茶讲究用牡丹花水(沸水),要当着客 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喝茶时,边刮边喝边添水。除喝 清茶外,还饮用一种不用茶叶的茶,叫"油条",即将牛、羊油炒熟,加面粉炒至微黄,加葱 花、盐末等,三者拌均,饮用时用沸水冲泡或煮沸用,这是回族人外出时食饮兼用的一种方 便饮食。

藏族的生活习俗

藏族的见面礼

藏族人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藏族的敬老习俗

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向老人祝拜的习惯。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全家吃“古突”(用粮食、蔬菜等九种食物做的九宝饭)辞旧迎新的时候,总是先请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媳妇总是抢先背回第一桶水,调制成酥油茶敬献给老人,以此表示晚辈对老人的孝敬和祝福。

命名习惯

藏族给小孩命名有许多种方式:向喇嘛活佛求取名字,活佛将自己名中的两个字加在婴儿名字中。如“旦增曲杰”活佛可为小孩命名“旦增多杰”或“罗桑旦增”等。请家中长者或乡里有名望的长者命名,不带任何宗教色彩。如“措姆”(大海)、“那日”(黑旦)等。以自然界的事物命名,如“达娃”(太阳)、“白玛”(莲花)等。以小孩的出生日期命名,如“朗嘎”(三十日)、次吉(初一)等。以星期为小孩命名,如“米玛”(星期二)、巴桑(星期五)等。根据父母的意愿给小孩命名,如希望小孩长寿便起“次仁”、“次旦”。想要男孩,便给女孩起名“布赤”(带男孩来)等。藏族人的名字多为四个字,有些两个字的名字为四个字的缩写。如“单曲”为“单增曲扎”的简缩。藏族人名有些男女通用但有些不能混用,卓玛、卓嘎、拉姆、拉珍、桑姆、旺姆只用于女性。贡布、顿珠、旺杰、占堆只用于男性。如果名字相重,即分别用地名、处所、年龄、外貌、生理特征、性别及职业来区分。

磕头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旁色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是“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服饰
牛皮衣

在西藏错那地区,妇女的装束非常独特,无论老幼,背上一都有一张完整的小牛皮。皮毛向内而皮板朝外,小牛皮头部直须预项,牛尾朝下,四肢向两侧伸展。在此地区,妇女是牧业生产的主力军。她们的装束反映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另外,背上披着牛皮,背架背米可以避免磨损衣服,同时还可以隔潮保暖。

帮典

藏族妇女腰间所围的彩色围裙。帮典编织缴密、色彩鲜明,一般先用手工纺线,然后染色,刷毛,织成条状,最后缝合成裙。西藏织帮典最著名的地方是贡嘎县姐德秀区的“帮典”厂。

金定幅

流行于拉萨、日喀则等地。是以氆氇和皮毛为料,用金丝缎、银丝缎和金丝带作装饰制成的一种帽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

藏历

藏族传统历法。9世纪初即见于文字记载。基本上与夏历相同,采用阴阳历计年法。以五行、阴阳和12生肖配合计年,相当于干支。一年有12个月,月有大小,有星期。19年7闰。能推算日食月食。自1027年藏历的火兔年(宋天至五年丁卯)开始,每60年称为一个“饶回”,相当于甲子。

泼水婚礼

迪庆藏族结婚的时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泼水。传说迪庆藏人婚礼上的泼水,是一种神圣的礼节,表示新婚夫妇互敬互爱、互相体贴,感情象流水一样长,像海水一样深。藏族丧葬

藏族的葬仪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至于采用以上哪种葬仪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 将尸体用盐水抹擦,风干以后,徐上香料等贵重药物,保存起来,并贮于金质或银质的塔内,供人膜拜。这种葬法仅用于达赖、班禅及少数有名望的大活佛和大土司。葬仪十分隆重一,辖区百姓必须参加并自愿送礼。

火葬 火葬是藏族的葬俗之一。具体方式是将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墓似塔形。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有的将骨灰置入不同质的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于塔内。以供人膜拜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天葬 用于一般的农牧民。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从事此业。具体葬法各地略异。大多由喇嘛在天葬场诵经超度,点香升烟,鸣钵吹号,直到啄食尸体的秃驾及鹰见烟闻声从各方聚集飞至,啄食尽净方止。专食人尸的鹫鹰,不害小动物,藏族人民称之为“神鸟”。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为死者超度。

水葬 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支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土葬 这是最次的一种葬仪。一般患有麻疯、天花、炭殖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用土葬。土葬大概有两个含义:一是,根绝瘟疫的流行,二是,惩其罪过,打入地狱之意。

蒙古族生活习俗

蒙古人的蒙古族在牧业时期住毡房,俗称“蒙古包”,设计简单,可以拆移,适合游牧生活。牧业转入农业后多以土木石盖房,渐次定居,形成村落。
蒙古族建房多为坐北面南,以三、五间居多,忌四、六间形式,谓“四六不成材”。人口多可续建东西耳房。旧时有地位、有官职的人,或建五间瓦房或草房。房间次第,按习惯以西为尊,西为大间,炕搭在南面和西面,俗称“弯子炕”,人多的可南、西、北连搭,俗称“钱褡子炕”。按习惯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五间者东间为子媳居住。
蒙古族盖新房,还有一桩特殊习俗:新房上盖那天,村里邻舍、三亲六故全来帮忙并送“粘豆包”或小米面豆包,以示祝贺。上中檩时,请儿女双全的老人祝颂吉言。之后由木匠站在中檩上洒酒,然后向东西南三面扔豆包让人争抢,以示吉祥。这种风俗,至今仍在沿用。
蒙古族的饮食,在牧业时期,主要以食牛、羊肉为主,兼食小米、炒米,以奶酪、黄油、奶豆腐为佐。茶以砖茶为主,兼以自制的哈尔干茶。牧人多以砖茶加些牛奶熬制成奶茶饮用。到了全农时期,主食以粮谷为主,兼食炒米等,以肉蛋为铺,将各种蔬菜烹制成各种炒菜食用。
蒙古族人喜以“粘豆包”蘸荤油、红糖食用。“牛犊子汤”也是蒙族人爱吃的风味食品。旧时当自家母牛生犊时,全家吃这种食品,以表喜庆和祝愿六畜兴旺,由此命名。其做法是将和成的荞面赶成薄片,切成小方块,在开水中煮熟捞出,与和好的芝麻糊搅匀即可。“蒙古馅饼”是县境久负盛名的风味食品,其色、香、味、形俱佳,是招待贵宾的美馔。最初,蒙古馅饼用荞面做原料,民间干烙水煎;后转入王公贵族府第,改用黄油、大豆油煎制,牛、羊肉做馅,现在普遍用白面做原料,牛、羊、猪肉做馅或“三鲜馅”(海米、鸡蛋、韭菜),用豆油煎制,成为城乡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
蒙古人喜喝红茶,先以茶待客,在沏茶上是有讲究的,从不把自己先沏成的茶倒给客人,定要重新冲沏,俗语说“来客必沏茶”。
蒙古人的服饰,最具特色的是传统的“蒙古袍”。牧民一般穿大袍,系腰带,挎荷包、烟袋、腰刀、火镰袋、褡裢等。颜色以紫、蓝为多,少数为青色。男女均爱穿带大襟的长袍。男人外罩“马褂”,穿布靴,靴脸上绣云彩花纹,系腰带;妇女穿长袍,外罩坎肩,穿长裤,头裹包巾,已婚妇女习扎红腿带。衣服的领口、袖口、裤角、衣边均以彩条镶边,鞋脸上绣花。

怒族的生活习俗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0.5公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 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 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 ,铺设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怒族的千脚落地竹木房,结构简单,既易搭建,也易于拆迁,又适合山区多雨多雾的特点。按传统习俗,一家建房,全村都来帮忙,一天之内就可以把房子建成。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还需到山林中采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笋、野百合、各种块根类及蕨类植物,以及做调味用的姜、葱、花椒等。婚筵是所有礼仪中宴请规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带猪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帮助砍柴和耕地,然后才能举行婚筵,婚筵时不但酒肉要丰盛,场地也要布置一新。届时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姑娘们要向他们抛洒面粉,表示吉祥如意。

怒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在婚前有恋爱自由,但缔结婚约由父母做主。在初恋至成婚期间,双方父母要划给他们一块“共耕地”,以便于他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互相观察、了解,培养感情。按照传统习惯,新婚夫妇在举行婚礼的三天中不能同居。年长之子婚后要分家另过,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房,并分得一定财产。幼子与父母同住。所有弟兄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家中无子有女儿者,可招女婿上门,可以继承遗产。

德昂族生活习俗

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

德昂族有自已的语言,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语文、汉语文。笃信小乘佛教中的润教派。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荞子、薯类等,擅长种茶。

习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直至1950年后,这些情况才有所改变。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

婚俗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订婚仪式上要斩鸡头,如果鸡头与鸡身分为两半,双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赞同这门亲事,就不许杀鸡。婚礼通常要进行3天,3天之内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贺喜,由新郎新娘的双方家长宴请,并伴以对歌,彻夜不眠地欢歌笑语。

食俗
德昂族绝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部分地区杂以包谷和薯类。均以蒸焖而食,擅长制作各种粮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汤圆等。蔬菜种类繁多,竹笋是四季不断的蔬菜之一,除鲜吃外,多加工成酸笋或干笋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习惯于在煮炖时配酸笋。酸笋用途十分广泛,即使在炖鸡、炒肉或烹鱼时都要加酸笋调味。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许多汉族风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见的小菜。

德昂族种茶历史怂久,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德昂族也饮酸茶,又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味酸涩,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饮酒则多是自家酿制的竹筒米酒。

节庆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如: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节日,都要敬佛。 开门节时有寺庙的村寨要进行“格听祭”(庆祝丰收,喜尝新米之意),要从傣历12月13日开始准备,有舂新米、煮新饭、做年糕等活动,并要选出两块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专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开祭,要由本寨里的能工巧匠用竹篾做成小房(傣语称格听),内装年糕,由众人抬着小竹房到寺庙朝拜。 烧白柴这天,各家要杀鸡备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还要制作各式糯米糕点,用芭蕉叶包好,蒸熟并随身携带相互赠送,相互品尝各家的风味,新婚夫妻要带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头人和长辈家中告拜。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⑥ 藏历年吃什么

藏历年人们吃古突。此外还吃些面食如:①黑糌粑②卡赛(面粉做的油炸版食品)③煺(用奶渣酥油做成权)④桑卡帕列(千层饼)⑤风干牦牛肉⑥古突(面疙瘩)⑦者斯(人参果酥油红糖拌饭)⑧卜鲁(白糖牛奶混在一起炸的)⑨干果

⑦ 西藏的风俗习惯、民风、特色景点

藏历年即草民藏民节,是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人民的春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举行,为期一个星期左右。 穿拉萨的中年妇女,在过年的日子里,外面爱穿一件无袖长袍,罩着里面的皮袍,领口、袖头则翻出里面天蓝、紫色等素色衬衫。腰上围一条彩虹般的“帮典”,脚上蹬一双自家做的高腰氆氇镶呢藏靴(松巴拉姆)。头上戴着红珊瑚做的“巴珠”、耳环、戒指、“口乌”,全副“武装”,煞是好看。老年妇女不戴首饰,却要穿上大红的衬衣。不论中年还是老年妇女,一概都梳着两根系着“扎秀”的辫子。年轻的未婚姑娘不围“帮典”,编独辫,“扎秀”颜色更鲜,衬衣的花色也五花八门。城里的姑娘不仅爱穿“松巴拉姆”,她们还要穿一双式样较好、擦得铮亮的皮鞋。男人们喜欢头戴“次仁根果”(前后各有一大沿,顶上是绣花缎子的藏式帽子)或解放皮帽,身穿大袍。只不过随年龄的增加加深袍子的颜色罢了。过支时兴男人扎辫子时,他们还带的黑色金丝绒靴。吃 二十九号晚上,每家都要吃一顿面疙瘩,藏语叫“古突”。“古”是九,“突”是粥。面疙瘩里要包上九种东西,有面做的日、月,表示至高无上的尊严;有磁片(“嘎玉儿”),表示好吃懒做;有辣椒,说明长着刀子嘴;羊毛,意为吃到的人是个懒人;还有带角的面包,不难想象,那是说吃到它的人爱发脾气等等。无论谁吃到什么都要当场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雅兴。初一清晨,女主人提来新年的第一桶水,给全家吃过“观颠”(用热青稞酒加上奶渣、人参果、红糖拌好后,徐徐加上糌粑、炒麦粒和人参果的斗,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敬大家。吃时先抓上几粒向天上撒去表示祝福的话。仪式过后,吃羊肉煮的麦片土巴,藏语叫“卓突”,这是早饭。中午,可以吃菜、面条或手抓羊肉、抓糌粑。晚上吃“香寨”,即用酥油炒熟羊肉块,加上热酥油拌好的咖喱及土豆块一起煮,连汁放在米饭上吃。这种“咖喱饭”是藏族群众最喜爱的食品之一。饭后,大家互敬青稞酒,喝酥油茶或甜茶,吃油炸果子。玩 克朗球。有些像康乐球,但“球”是扁圆的木块,且是用手弹,规则也完全不同。藏族群众,无论老少,都很爱玩。扑克牌。花样较多,有七张、四张、三张牌等多种玩法。下棋。藏语叫“明玛”,与象棋棋盘相似,但对手分别是国王和兵。
甩骰子。“骰子”和内地“色子”一样,但玩法不同,且用贝壳计数。 踢毽子,跳绳。多是女孩子玩。讲究的。毽子用老鹰腋下毛做,在汉式铜钱下挂小铃铛。踢起来“蹭蹭”作响。“博力”,鞭炮。多是男孩子玩。“博力”是将铜钱投进固定距离上挖好的窟窿中的游戏,但玩的规则颇不简单。一般习惯,玩到藏历初五。初六起,一切就又恢复正常了。
藏历年即草民藏民节,是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人民的春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举行,为期一个星期左右。 穿拉萨的中年妇女,在过年的日子里,外面爱穿一件无袖长袍,罩着里面的皮袍,领口、袖头则翻出里面天蓝、紫色等素色衬衫。腰上围一条彩虹般的“帮典”,脚上蹬一双自家做的高腰氆氇镶呢藏靴(松巴拉姆)。头上戴着红珊瑚做的“巴珠”、耳环、戒指、“口乌”,全副“武装”,煞是好看。老年妇女不戴首饰,却要穿上大红的衬衣。不论中年还是老年妇女,一概都梳着两根系着“扎秀”的辫子。年轻的未婚姑娘不围“帮典”,编独辫,“扎秀”颜色更鲜,衬衣的花色也五花八门。城里的姑娘不仅爱穿“松巴拉姆”,她们还要穿一双式样较好、擦得铮亮的皮鞋。男人们喜欢头戴“次仁根果”(前后各有一大沿,顶上是绣花缎子的藏式帽子)或解放皮帽,身穿大袍。只不过随年龄的增加加深袍子的颜色罢了。过支时兴男人扎辫子时,他们还带的黑色金丝绒靴。吃 二十九号晚上,每家都要吃一顿面疙瘩,藏语叫“古突”。“古”是九,“突”是粥。面疙瘩里要包上九种东西,有面做的日、月,表示至高无上的尊严;有磁片(“嘎玉儿”),表示好吃懒做;有辣椒,说明长着刀子嘴;羊毛,意为吃到的人是个懒人;还有带角的面包,不难想象,那是说吃到它的人爱发脾气等等。无论谁吃到什么都要当场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雅兴。初一清晨,女主人提来新年的第一桶水,给全家吃过“观颠”(用热青稞酒加上奶渣、人参果、红糖拌好后,徐徐加上糌粑、炒麦粒和人参果的斗,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敬大家。吃时先抓上几粒向天上撒去表示祝福的话。仪式过后,吃羊肉煮的麦片土巴,藏语叫“卓突”,这是早饭。中午,可以吃菜、面条或手抓羊肉、抓糌粑。晚上吃“香寨”,即用酥油炒熟羊肉块,加上热酥油拌好的咖喱及土豆块一起煮,连汁放在米饭上吃。这种“咖喱饭”是藏族群众最喜爱的食品之一。饭后,大家互敬青稞酒,喝酥油茶或甜茶,吃油炸果子。玩 克朗球。有些像康乐球,但“球”是扁圆的木块,且是用手弹,规则也完全不同。藏族群众,无论老少,都很爱玩。扑克牌。花样较多,有七张、四张、三张牌等多种玩法。下棋。藏语叫“明玛”,与象棋棋盘相似,但对手分别是国王和兵。
甩骰子。“骰子”和内地“色子”一样,但玩法不同,且用贝壳计数。 踢毽子,跳绳。多是女孩子玩。讲究的。毽子用老鹰腋下毛做,在汉式铜钱下挂小铃铛。踢起来“蹭蹭”作响。“博力”,鞭炮。多是男孩子玩。“博力”是将铜钱投进固定距离上挖好的窟窿中的游戏,但玩的规则颇不简单。一般习惯,玩到藏历初五。初六起,一切就又恢复正常了。

⑧ 古突节是什么

藏族风俗。“古”即九,这里指二十九,“突”即突巴,是一种面粥。藏族 腊月二十九吃古突以示除旧迎新。突巴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硬币,代表“心肠硬”、“刀子嘴”、“心肠软”、“ 黑心肠”、“发大财”。吃到这些东西的人要即时吐出,引得众人大笑,增添除夕欢乐气氛。
图片
2月22日是藏历12月29日,藏族民众迎来藏历新年传统的“古突”之夜。
据了解,按照藏民族传统习俗,每年藏历12月29日,藏族民众都要食用一种面疙瘩粥即“古突”,里面包裹了九种物什,各自代表不同的寓意。例如:羊毛代表心肠好、善良,辣椒代表“刀子嘴豆腐心”等。饭后,男主人会手持火把转遍屋子,再将火把丢到门外,放鞭炮烟花,辞旧迎新。

话说这个古突,是用青稞面或小麦面做成的面团,配以羊毛、木炭、盐巴、肉、纸、奶渣、糌粑、辣椒面等做成馅儿,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寓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然后由阿妈亲自掌勺,一勺一勺的给每个人的碗里盛面疙瘩。一般来说,吃出辣椒,说明这人性格泼辣;吃出木炭,说明这人心黑;吃出盐巴,表示这人懒惰……不一会儿,温暖的藏式木屋里就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看谁吃到了木炭一嘴黑水,谁又被辣椒面呛的直流眼泪。

图片

吃饱喝足,接下来有一个更重要的仪式,那就是“驱鬼”,因为在藏族人看来,世界上除了神佛,人和动物,还有各种各样的鬼怪,这些鬼怪一捣乱,就会给人间带来疾病和灾患。所以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一定要把这些鬼怪赶出家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庭院里垒起几个石头堆,最多要垒九个,他们代表鬼怪的宝座,这个宝座前人们会摆上几个破陶盆或破陶罐,里面装一些刚才吃剩下的面圪塔汤,以及当天洗澡时用糌粑团擦下来的那些脏东西,很显然,这些脏东西在这里代表的是人的疾病和晦气。

图片

这时候的阿爸嘴里会念念叨叨,请鬼怪吃下这些脏东西,等到了一定的时间,阿爸一脚踢翻鬼怪的宝座,然后举起火把跑进每个屋子里大声的喊“出来,出来”一旁的家人们会在这时端起破陶罐,高呼着驱赶鬼怪的口号,大力砸烂他们,就这样,所有寓意不吉利、凶险,祸兆等不好的东西,都被驱赶的一干二净,这就是古突夜极富仪式感的“驱鬼仪式”,你看,好一个欢乐别致的古突夜……

图片

但由于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的崛起,很多藏族人丢掉了古突夜的传统习俗,不屑于和家人一起做这些事情,而是在侧着身在某个角落翻着手机……其实古突夜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新年一个殷切的展望,当亲人们之间不再相互交流,也不再重视这些传统民俗的时候,那只能说明这个家庭的家庭文化已经没落,也没有任何家庭凝聚力可言,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节日是落后的,那些仪式是繁琐的,没有意义的。存在即合理,我们的先祖早就洞悉并启示了一切,这才留下的这些习俗和规矩,千百年来,这些习俗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温暖了一辈又一辈。在此,希望我们能守住自己民族的根基和枝蔓,如此才能绿树常青,花开不谢,祝福所有听节目的你,古突夜快乐……

⑨ 别的民族是怎样过新年的

藏历新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

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热烈的传统佳节。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巴,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的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十二月二十九日进入除夕。这天,要给窗户门楣换上新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染和厨房也要用白粉画上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入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古突”是用面疙瘩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命运和心地。石头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软,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硬币预示财运亨通。于是大家相互议论,哈哈大笑一场,掀起欢乐的高潮。接着,全家用糌巴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的“古突”的骨头等残渣倾入糌巴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鬼出来,魔鬼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起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糌巴、红糖和奶渣的青稞酒,给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后开始早餐,互敬青稞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用食案捧到年龄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给每人一只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围着火炉一面剥羊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

元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则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几粒青稞抛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巴和青稞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入坐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出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富裕的人家提前与民间艺人说好,准时来家演唱,与客人共享。没有得到邀请的艺人也可主动串门演唱。折嘎艺人头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兴编唱的歌词愉悦主人,如女主人多么美丽,男主人多么睿智,新年里一定会走好运,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劳。街头和村子里,人们还举行群众性的歌舞和藏戏演出活动。

这种相互拜访和自娱性的文艺活动要持续三至五天,然后逐步转入以娱神为主的佛事活动。在拉萨地区主要是参加传昭法会,在东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们开始转山朝佛,给寺庙布施上香,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稿源:中国中央电视台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有的地方还由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在祭坛前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再合家并请亲友饮自制 的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共庆丰收。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歌词长,多表达 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 欢乐的气氛。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这些乐器能吹、奏、弹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调,使节日的人们异常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