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西北部有哪些民族
散居全国的回族天刚蒙蒙亮,四方的回族歌手就开始向莲花山进发。路过回族山寨时,歌手们要高歌一曲,再喝上一杯甘美的青稞酒,才准上路。登山开始以后,歌手们一边游山,一边对歌赛诗,莲花山顿时成了歌和诗的海洋。夜幕降临后,在农家的土坑上,在临时搭起的帐逢里,在山坡、河滩的篝火边,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这就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莲花山的“花儿会”。“花儿”是甘肃、青海一带流传了几百年的民歌,深得回族人民的喜爱。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他们散居全国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也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共有两个自治州,六个自治县,三个与其他民族的联合自治县。
回族的生活习惯有较深的宗教烙印,婴儿出生要请阿訇(伊斯兰教教士)起回回名字,结婚要请阿訇证婚,去世后要由阿訇主持葬礼。葬俗不用棺材,白布包尸,实行土葬。回回人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的动物。男子习惯戴自帽或黑帽。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民杂居,现在回族在农饰、姓名、习惯等方面都逐步汉化。
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所以中国历史上称伊斯兰教为回回教。回回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奉安拉为宇宙独一无二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回人习惯在聚居地修建清真寺,并环寺而居,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他们在星期五要到清真寺聚礼,每年要封一个月的斋,过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三大节日。
回族最初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后来由于与汉族的融合,逐渐通用汉语,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
回族人民为祖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古代回族学者在传播西洋的天文、历算、医药、制炮等科学文化方面有过很大成就。回族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如元代天文学家扎马鲁,明代航海家郑和与进步思想家李贽等。在近现代,广大回民以不同的形式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
回族的孪生兄弟东乡族相传在很久以前,甘肃东乡黑大山上蟒精为害一方,一个勇敢的妇女用酒灌醉了大蟒精,用白布蒙上它的眼睛,然后唱了一句事先约好的暗语“哈利阿宏哟”,人们听到暗语后,冲进蟒洞,把大蟒精打死。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妇女,东乡人把“哈利”当作迎婚调。每当举行婚礼的时候,迎来了新娘,“拿杜赤”歌手便唱起了哈利调,众人一边齐声伴和,一边拍掌起舞,十分热闹。
公元14世纪后半叶,居住在东乡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同当地的汉人、藏人等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东乡族,在历史上曾经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东乡自治县,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定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东乡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生活习惯与回民相似。东乡族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称为“阿哈教”的宗教组织形式,每一个阿哈教包括数十户至数百户不等。
本乡人说东乡语,大部分人还会说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东乡族人民爱唱“花儿”民歌,并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如赛马、摔跤、打土坡等。东乡族的民间口头文学也多姿多彩,有各种传说的故事、叙事诗。
东乡族最大的聚居区一东乡族自治县是一个干旱山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东乡人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减少了水土流失,发展文化事业,根除了黑热病、麻风病。
自称“白蒙古”的土族当年,雄风盖世的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纵横天下,征服了很多部落。相传,在巍峨的祁连山南麓,美丽的青海湖东畔,驻扎着一支骡悍的蒙古军队,首领是大将格日利特(格热台)。他跟随成吉思汗东征西讨,最后被派驻到这水草丰茂的地方。这支军队与当地的霍尔人通婚,渐渐繁衍成土族。后来,格日利特被追封为“尼达”(土主),被土族当作祖先崇拜。
上族自称“蒙古人”(蒙古尔)、“白蒙古”(察罕蒙古尔),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
土族人的服饰风格独特,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男子常穿布袍,系腰带,穿大档裤。妇女穿斜襟长衫,两袖由五色布组成,外套坎肩,裤腿外夹一尺高的裤筒,穿绣花腰鞋,戴各种头饰。过去,土族流行一种叫“戴天头”的风俗。女子到15岁时,由父母做主,在除夕与男子结为夫妇,将少女的发式改梳成妇女发式,从此婚恋自由,生下子女归女家。这种风俗现在已经改变。
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造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土族人过去信奉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崇信喇嘛教,建有许多喇嘛教寺院。土族人大多保持传统火葬习俗,只有夭折的小孩实行天葬。
土族聚居区可耕可牧,出产五谷,农家有酿酒习惯,所酿制的酒叫作“酩醪”,互助县所产的青稞烧酒驰名全国。
黄河岸边的撒拉族撒拉族的婚礼别具一格。新娘到门前了,小伙子们立即蜂拥上去“挤门”——阻挡新娘入门。送亲者认为新娘入门应足不沾尘,由长辈直接抱进洞房,迎亲者认为这样会贬低新郎的身份,硬要新娘下地步行。于是,双方你冲我堵,各不相让,好不热闹。婚宴上,四个年轻人表演传统的“骆驼戏”;二人翻穿羊皮袄扮作骆驼,一人扮作本地人,一人扮作撒拉阿訇(伊斯兰教教士),宾主对答,众人应和,十分风趣。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元朝时,经新疆迁入循化一带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形成了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黄河两岸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一些乡村,还有少数散居在甘肃、青海、新疆的其他地方。
撒拉族有本民族语言,许多人还会说汉语和藏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汉字。撒拉族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撒拉曲”等具有民族特色。
撤拉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各村都有清真寺,风俗习惯与回族大体相同。撒拉族妇女戴盖头,喜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常在红衣上套黑色坎肩,善于刺绣。男子戴黑色或白色平顶圆帽,冬天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织的褐子。
撒拉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小麦、青稞、荞麦、土豆等,同时兼营牧业、伐本、熬盐及羊毛编织等副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行民族自治。撒拉人兴修农田水利,生活日益富足。
保安三庄的保安族保安族原来住在青海同仁境内隆务河两岸的保安三庄,后来迁入甘肃,在积石山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庄,仍被习惯地称为保安三庄,保安也就成了民族的名称。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的一些地方。
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方,西傍积石山,北邻黄河,气候温和,宜农宜牧。保安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手工业和副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制作技艺高超,锋利耐用,精致美观,称为“保安刀”,享有盛名。著名的双刀和双垒刀的刀把,用黄铜、红铜、牛骨等垒叠丽成,图案美丽,有“十样景”的美名。
保安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与回族、东乡族相似。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肉,忌吃其他家畜兽类及动物的血,不吃自死的动物。保安人还善于骑射,喜爱摔跤运动。
保安族使用保安语,大多数人兼通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保安人能歌善舞,民歌“保安花儿”独具特色,舞蹈欢快豪放。妇女擅长剪纸。在保安族的各种器具上,常绘有别致的花纹或绚丽的图画。
自称“尧乎尔”的裕固族相传,古时居住在西域地区的裕固族先民立志迁徙到生长着红柳、河柳的地方去。他们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得到汉族兄弟的热情帮助,最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他们中的一部分定居在生长河柳的地方,成了平原的裕固族;另一部分人定居在长红柳的地方,成了山区的裕固族。这个传说透露了裕固族的族源和历史迁徙情况。
裕固人是唐代回鹘人一个分支的后裔,自称“尧乎尔”。1953年,决定采用与“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做为族名,汉语是“富裕巩固”的意思。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过去,肃南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兼营家庭副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裕固人的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裕固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男子戴毡帽,穿高领的左大襟长袍,系红蓝色腰带,穿高统靴。女子一到结婚年龄就把头发编成许多小辫,结成三条大辫,两条垂在胸前,一条垂在背后。妇女头戴喇叭形白毡帽,前边镶有两道黑边,顶上缀有红线穗子,穿高领长袍,外套短褂,系各色腰带。牧区饮食以酥油、糌粑、乳制品为主,农区饮食以粮食、蔬菜为主,款待贵客要献全羊或羊背子。裕固族牧民居住的方形帐房用六根或十根木杆支撑,周围用褐毡搭盖而成,别具特色。
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有自己的语言,一部分地区通用汉语。裕固人大多信奉喇嘛教。在清代时,裕固人建有九大寺院,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寺院。现在,他们享受着信教自由的权利。
“联合”“协助”的维吾尔族古尔邦节的清晨,维吾尔人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聚集在大礼寺前的广场上,随着铁鼓和唢呐的伴奏声,跳起富有劳动气息的萨玛舞。他们的舞姿轻盈优美,以旋转和快速多变著称,“赛乃姆”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夏地亚纳”是一种民间集体舞。每逢迎接宾客、节日、结婚等喜庆的日子,男女老少都要载歌载舞,尽情欢娱。
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有“联合”、“协助”的意思,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也有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
维吾尔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对襟长袍称为“袷袢”,妇女在宽袖连衣裙上套黑色对襟背心,现在大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俗称“尕巴”。未婚少女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饮食以面为主,喜欢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面粉烤制的馕。抓饭是节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大米制成,用手抓食,别有风味。维吾尔族农民的住房一般用泥上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内设壁炉,可以烧柴做饭和取暖。中等以上人家还有冬房、夏房之分。
维吾尔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古代使用回鹘文,伊斯兰教传人后,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吾尔文。维吾尔族有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文学艺术。长诗《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等都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阿凡堤的故事”为各族人民所喜爱,至今仍广泛流传。维吾尔族在古代信奉过萨满教、袄教、佛教等,在11世纪后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维吾尔人很早就从游牧的畜牧业转向定居农业了。南疆干旱而温暖,素有“塞外江南”之称;北疆寒冷,雨雪充足。在盆地边缘和戈壁上开发绿洲,是维吾尔族农业的一大特色。这些绿洲依靠地下暗渠——坎儿井灌溉。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维吾尔人对于植棉和园艺具有丰富的经验。维吾尔人的手工业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和田地区韵地毯、丝绸和喀什的绣花小帽驰名中外。和田地区至若羌一带还出产美玉。
直到20世纪初,维吾尔族地区一直处在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阶段,有些地方还残存着农奴庄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革除了封建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工农业生产,维吾尔族人民逐步走向繁荣幸福。
好客的哈萨克族在百花争妍的草原上,一对对青年男女骑马并辔而行。在走向指定地点的路上,小伙子可以向姑娘任意逗趣,姑娘不能生气。而在返回的路上,姑娘举鞭追赶抽打小伙子,“报复”他们的调笑,这是哈萨克族青年们最喜爱的马上游戏,俗称“姑娘追”。这种戏谑性游戏为青年男女提供了接触的机会,成为表达爱情的一种别致的方式。每逢节日和喜事,哈萨克人都要举行这种活动,同时还要进行摔跤、叼羊、马术等比赛。
早在公元15世纪,位于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汗国发生内江,一部分人向东逃走,被称为哈萨克,意思是“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等地。
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他们服装多数用皮毛制成,长袖肥身,便于骑乘。男子在冬天穿皮大氅,腰系皮带,右侧佩挂小刀。妇女穿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姑娘们的花帽上常用猫头鹰羽翎做帽缨,十分美丽。妇女们所戴的白布披巾绣有各种图案,一直拖到脚跟,男女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毡制长袜。哈萨克人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食,用马肉灌腊肠,制奶疙瘩、奶皮子、奶酪、酥油等奶制品,用马奶制名贵饮料马奶酒,用米、面制馕、抓饭等。哈萨克牧民按季节转换牧场,春、夏、秋住圆形毡房,俗称“字”,冬天住平顶土房。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来客不论认识与否都待如上宾。进餐时,主人献上羊头,客人要将羊头右面颊上的肉割下来放在盘中,再割一只羊耳给座上年幼的人,这是表示接受的礼节。
一哈萨克族使用哈萨克语,有自己的文字。哈萨克族民间流传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谚语和格言。他们也非常爱好音乐,民间乐器有“冬不拉”。哈萨克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有些地方仍保留着对萨满教的信仰。他们的生活和礼俗有许多地方受宗教的影响,婚嫁、丧葬都要按教规进行。
哈萨克族长期从事畜牧生产,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有些哈萨克人改营农业,但农作物产量不高。哈萨克人的家庭手工业只是辅助性生产,用以补充生活的不足。商品交换是以物易物。有时,他们也进行狩猎活动,狩猎物由参加狩猎韵人平分。直到20世纪中叶,封建宗法制度还笼罩着哈萨克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革去了旧制度,哈萨克人民做了自己命运的主人。
“四十百户”的柯尔克孜族金色的秋天来到了草原,在迎亲的考姆兹琴的催促声中,新娘的亲友们唱起哭嫁歌,把罩着绣花盖头的新娘扶上马背,前呼后拥地出发了。一路上,每个牧场的青年人都拉起绳子拦住新娘的马头索要糖果,牧场的老人们端出抱孜酒,向新人祝福。到了新郎家,新娘踏着花毡进人洞房,盛大的婚宴及赛马、叼羊等活动便开始了。夕阳落山,新郎新娘率先跳起了“会面舞”。跳舞时,新郎必须抓住新娘长长的辫梢,据说这样可以心心相印,白头偕老。直到深夜,柯尔克孜族的婚札才降下帷幕。
这个民族自称“柯尔克孜”,意思是“四十百户”,可解释为“四十个部落”。他们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散居在新疆各地和黑龙江省富裕县。
过去,柯尔克孜人大多以畜牧业为主,停留在逐水草而居和靠天养畜阶段,各种生活用品都用畜产品交换。狩猎是柯尔克孜人的重要副业,以获取肉食、兽皮和药材等。柯尔克孜族保留着氏族部落组织形式,分为若干大部落,下设由若干家庭组成的“阿寅勒”。这种组织内部实际上已经是牧主和牧民的关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柯尔克孜族废弃了旧的组织形式,各项生产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柯尔克孜族的男子戴用皮子或毡子制作的高顶方形卷沿帽,外面穿无领“袷袢”长衣,里面穿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衣,系皮带,下面穿宽脚裤,脚上穿高筒靴。女子通常穿连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戴包头巾。饮食主要是畜产品,吃牛、马、羊、骆驼等肉食,饮山羊奶、酸奶,也有米、面等细粮。柯尔克孜人十分好客,客人无论相识与否,都受到热情的款待。他们拿出家中最好的饮食,以羊头肉表示对客人的最大尊敬。柯尔克孜族人夏季住帐篷,冬季住四方形土房。
柯尔克孜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和萨满教。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他们的文学艺术绚丽多彩,民间流传着丰富的诗歌、故事,史诗《玛纳斯》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用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等12种动物纪年,一年12个月。每年第一个月过新年——“诺劳孜节”,家家吃“克缺”饭,预祝丰收。傍晚,牧民放牧归来时,每家毡房前都生着一堆火,人和牲畜要从火上跳过,相传这样可以兔难消灾,人畜两旺。
能骑善射的锡伯族清朝中期,一个装备简陋的部族队伍奉命从东北的盛京(今沈阳)启程,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奔赴新疆伊犁河畔建设新家园,以戍卫国家的西北边陲。这个部族属于锡伯族。这次英雄历程,在锡伯族的长诗《迁徙歌》中有生动的记述。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还有一部分聚居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现在,东北的锡伯人的风俗习惯基本上和汉人相同。新疆的锡伯人由于居住集中,在社会生活中较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特点。老年妇女爱穿旗袍,扎裤脚。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处扎紧,冬天则穿大襟开权长袍。锡伯人的饮食以米、麦为主,忌食狗肉。每个锡伯族村落都筑有城堡,便于守卫。每家都有矮墙,住房坐北朝南,用土坯筑成。房前屋后是果园、菜园和畜圈。
锡伯人信奉多神教,主要供奉保护家宅安祥的“喜利妈妈”和保护牲畜的“海尔堪”。“喜利妈妈”是请村里年纪大、辈分高、子孙满堂的长者,制作一些小物件,挂在室内西北墙脚上,这既是赐福子孙的神抵,也是每个家庭添丁增口、记述辈分的家谱,“海尔堪”供在住房南墙外面的上方,逢年过节都要焚香献供。他们十分重视祭耙祖先,每年都要祭祖扫墓,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西迁到达新疆的纪念日,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婚姻由父母做主,同姓不婚,但可以与外族通婚。锡伯族有本民族语言;东北的锡怕人通用汉文和蒙古文,新疆的锡伯人使用锡伯语,锡伯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叙事长诗《喀什喀尔之歌》《三国之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锡伯族妇女善于刺绣和剪纸,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丽。锡伯人能骑善射,清代时被编入“八旗”,由于驻防征调,分别在东北、西北两个地区为建设和保卫边疆作出了贡献。
冰山上的住户塔吉克族“塔吉克”原来的意思是“王冠”。相传,古代波斯国王与中国皇家联姻,娶到一位美丽的汉家公主做皇后。公主在前往波斯国的途中,经过塔什库尔干地方,因为发生战乱,被迫暂时驻扎在一座高高的雪山上。此后,每天中午,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从太阳上骑着神驹降临山上,与公主相会。两人情投意合,共同生活,不久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聪明的儿子就是塔吉克族的先祖。
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大多数人聚居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塔吉克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筒帽。女子穿连衣裙,带圆顶帽,外出时在帽子上系方形头巾。男女都穿红色长筒尖头软底皮靴,塔吉克人爱吃酥油、酸奶等,忌食猪肉、狗肉、自死动物等。他们居住在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牧民大多住毡房、矮土屋。
塔吉克人信奉伊斯兰教,但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斋,不朝觐,仅在节日作礼拜。宗教首领称“依禅”。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礼节,男子行礼时右手放在胸前鞠躬,女子则扪胸躬身10在塔吉克人家做客,忌脱帽,忌用脚踩食盐和其他食物;也不能骑马穿过羊群,或用脚赐羊,否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
塔吉克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维吾尔文。塔吉克牧民善于骑马,在节日或婚礼上经常举行“叼羊”游戏。这种游戏以一只被杀死的羊作为猎物,由几十名优秀骑手分成两队争夺,把猎物抢到手并送到目的地的一队算优胜。马球也深为塔吉克人所喜爱。
历史上,塔吉克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人畜两旺,塔什库尔干变成了“帕米尔的明珠”。
散居新疆的乌孜别克族世纪中期,俄国境内的乌孜别克人陆续迁来中国新疆,形成中国境内的乌孜别克族。这个民族现在大部分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的城镇。
乌孜别克族男子穿长袍,系三角形绣花腰带b妇女穿连衣裙,宽大多褶,不系腰带。过去,妇女在出门时还必须戴面纱。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穿皮靴,外加浅帮套鞋。乌孜别克人一日三餐都吃馕和奶茶,禁酒,忌食猪、狗、驴、骡肉,喜欢吃牛、羊、马肉以及蜂蜜和糖浆,他们用切碎的熟肉、葱头、酸奶、肉汁烹制的“那仁”,是一种民族风味食品,经常用来待客。居住平顶长方形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乌孜别克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在他们聚居的喀什、莎车、伊宁等地建有较大的清真寺,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维吾尔文。乌孜别克人能歌善舞。舞蹈优美轻快,以多变著称。传统的手鼓舞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乐曲节奏较快,乐器以差角形“斜格乃”琴最为动听。
在公元19世纪中叶以前,乌孜别克人以经营商业为主。他们开始是组成商队,赶着成群的骆驼、马、骡,往返在新疆与中亚各地之间,后来逐步开设店铺。妇女善于刺绣。居住在木垒、奇台、新源等地的乌孜别克人经营蓄牧业。居住在喀什、莎车、伊宁等城市附近的少数乌孜别克人经营农业,主要种植蔬菜、水果等。
中国的俄罗斯人公元18世纪以后,沙皇俄国的一些俄罗斯人陆续迁入中国的新疆一带。在封建军阀统治时期,他们被称为,“归化族”,聚居的村落也称为“归化村”,后改称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中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还有一部分散居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1949年以前,居住在城镇的俄罗斯人大多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的还兼营农业,少数人则经营园艺、饲养家畜及养蜂等。居住在农村的俄罗斯人大多几十户聚居一起,独自成为一个村庄,在伊犁河、特克斯河两岸开垦荒地。居住在靠近牧区地方的俄罗斯人也从事畜牧业。
俄罗斯族妇女穿领口带褶的麻布衬衫,外罩一件称作“萨拉凡”的无袖长袍。男子穿斜领麻布衬衫,细裤腿,呢子上衣,系腰带。生活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信仰东正教。
古称为鞑靼人的塔塔尔族塔塔尔是“鞑靼”的不同译音。唐代以后,鞑靼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蒙古人西征时,中亚和欧洲人也将蒙古人统称鞑靼。公元15世纪,伏尔加河中游及卡马河一带兴起了喀山汗国。自称为蒙古人的后代的塔塔尔人,作为一个民族就是在这时形成的。中国的塔培尔族是在19世纪20至30年代以后陆续从俄国迁来的。
塔塔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还有一部分散居于新疆各地。男子喜穿绣花的白衬衫,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女子戴着镶有珠子的小花帽,穿自、黄或紫红色长裙。妇女擅长烹调,所制作的各种糕点精美可口。塔塔尔人一般住平顶土房,自成院落;喜好挂壁毯,爱整洁。在牧区的塔塔尔人多住帐篷。
塔塔尔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小孩出生后,要举行各种仪式,依据《古兰经》取名字。40天时,要从40处取水给孩子洗澡,叫“四十份水礼”,祝愿孩子健康成长。成年后,将父亲或祖父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名字后,类似姓氏。人死后,用白布缠尸,送葬的人每人抓一把土,放在死者胸前,诵《古兰经》,然后埋葬。
塔塔尔族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塔塔尔人善于歌舞,每年春大的“撒班节”(犁头节),都要举行歌舞、摔跤、赛马、拔河、赛跑等群众性娱乐活动。
❷ 伊宁市有什么美丽的自然景观
伊犁河谷--伊犁地区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角包括伊宁市,(是我国最西部的城市)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察布差尔县、霍城县。伊犁的名于伊犁河,伊犁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国际河流,风景优美,植被丰富,被赞为塞外江南,俗称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道新疆之美。
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的伊犁是中国西部最富饶的土地之一。这里降水充沛,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资源雄厚,物产丰富。既有雄美、壮丽的雪峰、冰川,也有俊秀、迷人的河川;既有恬静悠然、肥沃广袤的草原,又有人神共织的农耕大地。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巨大的工农业发展前景,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共同造就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伊犁河谷位于中国天山山脉西部,三面环山,地处80°09’-84°56’E,42°14’-44°50’N。北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接壤,东与塔城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邻,南和阿克苏地区的拜城、温宿县连接,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地域优势十分突出。
伊犁河谷东西长360公里、南北最宽处75公里,面积5.64万平方公里。隶属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伊犁州8县1市以及兵团农四师和21个团场等单位。人口232.56万,人口密度为42.1人/平方公里,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38%。
伊犁河谷气候温和湿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4℃,年日照时数2870小时。年降水量417.6毫米,山区达600 毫米,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伊犁河谷自然条件优越,农、牧业发展优势显著,农畜产品丰富。天然草场总面积约2000多万公顷,森林面积1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69%。
伊犁河谷的矿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目前已发现矿种9类86种,其中铍、白云母、钾长石储量居全国之首,铜、金、硫铁矿、钴等23种矿产储量居新疆之首,煤炭远景储量约为4771亿吨。伊犁河谷拥有新疆境内流量最大的河流——伊犁河、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伊犁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发源于新疆天山西段,其中、下游流经哈萨克斯坦汇入巴尔喀什湖,年径流量约38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705.25万千瓦。
伊犁河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162.08亿元,居全疆14个地州市第5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疆第12位,其产品出口42个国家和地区,是自治区最重要的粮食、油料、畜牧、甜菜、亚麻、水果生产基地。
伊犁河谷雪峰巍峨、冰川瑰丽、草原无垠、林海苍茫。自然景观记录了历史的脚步,人文古迹融合了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分明,优势显著。以那拉提、唐布拉、库尔德宁为中心的草原风情游;以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为主的伊犁河谷休闲游;以将军府、钟鼓楼、靖远寺、圣佑庙、八卦城为主的文物古迹游;以霍尔果斯口岸、木扎尔特口岸为主的跨国边境游,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中外游客。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寻访到《天山景物记》中描述的奇妙“仙境”,也可以领略戈壁的荒凉之美,更可以体会到绿洲特有的细腻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集现代文明和完美自然于一身的伊犁正向世人展现出她神圣、神奇和无穷的魅力。
伊犁河谷是西王母之都,西极天马的故乡,是丝绸之路北线和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及中亚人种的展览馆。
新疆伊犁河谷是亚欧大陆干旱地带的一块“湿岛”,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原辽阔,物产丰富,享有“塞外江南”、“苹果之乡”以及“天马故乡”之美誉。地处西天山的伊犁河谷兼有南北疆特点,素有“中亚绿洲”、“塞外江南”的称誉。那里既有雄美的雪峰、冰川,也有俊秀的河川;既有恬静悠然的牧场,又有人神共织的农耕大地。故有人说“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伊犁河谷之美,源于雄壮俊秀的天山、源于圣大光明的河谷、源于静静飘动的伊犁河、源于恬静生活的人们。
飘动摆荡的河流,圣大光明的河谷
伊犁和汉中虽都是河流谷地,但汉中平原与宽阔的伊犁河谷相比就太小了。当夜我在伊宁住下,第二天一早,当我走出宾馆,就发现这里所有的东西都与我熟悉的那么不同!作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伊宁市的繁华热闹一大早就凸现出来,街上走的是不同面孔的人,听到的是不同的语言,看到的是不同的食品。当车子开出伊宁市,我们所望到的只是无边的麦田,根本看不到想象中的雪山,这时我才体会到了伊犁河谷的宏大与肥沃。如果不是路边挺拔的新疆杨和路上不断的羊群提醒,眼前的一切如绿到江南!同车的司机自豪地说:“伊犁是新疆最富饶的土地,它的富饶来自于水量丰富的伊犁河和这里宽阔的谷地。”
伊犁地区是由西北-东南走向的北天山山脉与西南-东北向的南天山山脉夹峙形成的西部宽东部窄,西部低东部高,开口向西的三角形区域。伊犁谷地在中国境内东西长360公里,南北最宽处275公里。两大山脉之间由东西向的中天山山脉分割成山、河谷、盆地相间的格局,形成了伊犁河谷、喀什河谷、特克斯河谷、巩乃斯河谷四大谷地。而喀什河、特克斯河、巩乃斯河最终汇成伊犁河,于是伊犁河谷成了伊犁地区最大的河谷。
每年春季湿润的西风气流进入伊犁河谷,由低向高处爬升,气流由暖变冷,在山前地带形成丰富的降水,迎风坡可达到600-800毫米,而西部的河谷平原区的平均降水也在200-350毫米,所以伊犁河谷是新疆最湿润的地区。夏季丰富的降水和春季天山融雪使伊犁河谷不仅水源丰富,而且丰水时间很长。在伊犁河谷的平原地带,河流两岸平整的冲积平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伊犁河谷享有粮仓之称。春季,一片片绿油油的冬小麦映着大地的嫩绿,描绘出绿的世界;夏日,成片的油菜花和向日葵花将大地装扮成花的海洋;初秋,牧民们满山坡种植的苜蓿花开,紫色的小花开满整个山坡,随着地势的起伏,将紫色延伸出去,以至于站在路边看感觉到空气中泛着紫光。层层的黄、层层的紫、层层的青和层层的绿一起在大地上滚动。
伊犁河谷北、东、南三面环山,北面有西北--东南走向的科古琴山、婆罗科努山;南有北东东--南西西走向的哈克他乌山和那拉提山;中部还有乌孙山、阿吾拉勒山等横亘,构成“三山夹两谷”的地貌轮廓。三列山系向东辐合于东部的依连哈比尔尕山汇,使伊犁河谷形成向西开敞的喇叭形谷地,可以大量接受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水汽。因此,伊犁地区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山清水秀,物产富饶,是著名的 “新疆羊”、“伊犁马”的故乡。伊犁现有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其数量约占新疆自然保护区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里是开展生态旅游最理想的场所。
伊犁自古就是我国多民族栖息之地。先秦时为塞人牧地,西汉初年为大月氏所据;由汉迄晋伊犁地区为著名的乌孙国所在地。乌孙是现代哈萨克族的祖源之一。张骞凿空通西域,汉乌通好,汉公主昭君和解忧相继和亲嫁给乌孙王。隋唐为西突厥及回鹘地;元、明为蒙古诸王封地;明末清初为准噶尔部游牧地,1755年清乾隆平定准噶尔部,统一西域。1762年清廷在此设置“伊犁将军府”作为西域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总管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及帕米尔诸地。历史上,伊犁曾是丝绸之路北新道的必经之地,遗留下大量富有草原文化特色的名胜古迹。
伊宁市横亘于伊犁河谷中部,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伊犁河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市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市辖8乡、1镇、1场、8个街道办事处。截止2005年底,辖区总人口43万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32个民族
❸ 伊宁市除了汉人街和伊犁河大桥,有什么美丽的自然景观
汉人街和大世界都挺不错的~~
很有民族特色
❹ 我在新疆出差,我带什么吃的回去好呢看了半天也不知道买什么哪位新疆的朋友给介绍下谢谢了
答案:痴恋同一个人…..
❺ 伊犁新源县有哪些特产
酸奶疙瘩。酸奶。
❻ 新源县的民俗风情
肉孜节
波斯语的音译,意为“斋戒”。肉孜节是伊犁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族、回、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盛大节日之一,时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肉孜节也叫开斋节,因为伊斯兰教规定每个成年穆斯林在斋月(伊斯兰教历)必须封斋一个月,封斋期间每日吃两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穆斯林们封斋一个月后,为庆祝斋功圆满,要举行开斋仪式,所以得名。
纳吾热孜节
每年阴历春分日,是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传统节日纳吾热孜节。“纳吾热孜”来自波斯语,意为“春雨日”。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按照自己的风俗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家家户户都用羊肉、大米、小米、麦粒、奶疙瘩等食物混合煮成“纳吾热孜饭”,亲朋挚友走家串户祝贺新年,吃“纳吾热孜饭”,互相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古尔邦节
肉孜节后第70天,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即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有写作“库尔班节”,阿拉伯语称“尔德?古尔邦”,“尔德”意为节日,“古尔邦”,汉字译为“宰牲节”。逢古尔邦节到来,维吾尔、哈萨克、回等民族家家户户不仅宰杀牛、羊,还要精制糕点,穿新衣,戴新帽,沐浴盥洗,举行节日会礼和宰牲仪式,人们互相拜节、问候,热情招待来拜年的客人,还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欢歌曼舞,赛马、刁羊,热闹非凡,使整个节日洋溢在欢乐的气氛中。
❼ 玩最美新疆最好怎么玩谢谢!
最好是把时间安排好,出行的目的、资金、行程、计划先作个统一规划,夏天最好去草原。
新疆六大最美草原全攻略:
一、那拉提草原
那拉提位于伊犁州新源县境内的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亚高山草甸植物区,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牧场,交错的河道、平展的河谷、高峻的山峰、茂密的森林交相辉映,每年6月至9月,草原上各种野花开遍山岗草坡,红、黄、蓝、紫五颜六色,将草原点缀得绚丽多姿。优美的草原风光与当地哈萨克民俗风情结合在一起,成为新疆著名的旅游观光度假区。
门票:
旺季(6月1日~9月30日):75.00元(不含区间车)
淡季(4月1日~5月31日、10月1日~11月30日):60.00元(不含区间车)
特惠旅游季节(12月1日~3月31日):22.5元(不含区间车)
开放时间:08:30~20:00
饮食住宿:
那拉提镇有许多宾馆旅店,双人标准间50-120元/人、三人标准间70-200元/人(淡季优惠)。那拉提景区内有多家星级度假村。
旅游小贴士:
那拉提草原最佳旅游季节:那拉提草原的最佳旅游季节一般在7-10月,这个时候的草已经很茂密了。这里的确很美,尤其是这里的山,处处绿茸茸的,远看像是铺了一块很大很大的“毯子”。到这里的最好时机是八、九月份,最好是有四五个同伴一起结伴前往比较好,这样大家可以租住一个帐篷。还有就是别忘了带外套哦,因为这里的早晚温差很大。
二、巴音布鲁克大草原
由大小珠勒图斯两个高位山间盆地和山区丘陵草场组成。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距库尔勒市636公里,海拔2000--2500米,是我国仅次于鄂尔多斯草原的第二大草原。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这里雪峰环抱,地势跌宕,水草美风光诱人。著名的"天鹅湖"中国唯一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就在此地,天鹅起舞,雪峰花卉映衬,宛如童话世界。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
门票:天鹅湖12元,九曲十八弯12元。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
去巴音布鲁克草原可从乌鲁木齐乘汽车,沿乌伊公路转独库公路,驱车460多公里,可抵和静县,或入吐鲁番乘火车先到达新疆和静县,再从和静县城沿着崎岖的山路西行300多公里,便可进入了巴音布鲁克草原。
和静县长途汽车站有开往巴音布鲁克区的班车,平时每天早8点、9点会有两班,旺季会多几班,票价58元。到达巴音布鲁克区需包车前往景区,费用200元,服务4、5小时。
住宿:
巴音布鲁克区政府有招待所和宾馆,附近也有私人旅社可以住宿。
旅游小贴士:
1、巴音布鲁克的最佳旅游时间是9月。
2、草原上气假较低,要注意防寒,即使在夏季的七、八、九月,夜间休息时都须盖厚棉被。
三、唐布拉草原
唐布拉草原,位于尼勒克县境内东部,自尼勒克县城沿喀河溯源而上,喀什河两岸丰茂的山地草原和河谷草原即是人们通常所指的唐布拉草原。唐布拉草原景点众多,据说113条工,每条沟都有各自的特色。流泉瀑、溪水淙淙;奇特的阿尔斯郎石林,壮观的草原落日;冰峰雪岭倒映在静寂幽深的高山湖泊之中。温热清爽的温泉,蓝蓝的天,绿茵茵的草坂,每时每刻给人以美的享受。唐布拉草原是个融森林、草原、急流、山石美景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区。著名影片《天山红花》,曾在此拍摄外景。
地址:新疆伊犁尼勒克县境内,距县城东南91km。
门票:30元/人,景区内无区间车和电瓶车。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交通:唐布拉距伊宁市230km,可以先坐车到尼勒克县城,然后再包车前往;或者直接从伊宁包车前往唐布拉。
四、巩乃斯草原
巩乃斯草原主要指巩乃斯河系贯通的河谷山地草原,是伊犁多类型草场的典型分布区。蒙语意为“太阳坡”,分布在新疆巴州和静县境内。地势跌宕起伏,气象万千,山地草原,河谷草原并存,春夏秋冬牧场齐备,河湖泉涧,野果山花,珍奇异兽,应有尽有,放眼巩乃斯,尽是迷人好去处。
每年6-9月是草原的黄金旅游季节,辽阔的草原,美丽的山岗、群群牛羊和点点毡房构成草原之夏的生活圈。巍巍天山、森林葱郁、雪峰高耸、草原辽阔,这里不仅有地域广阔、水草丰美的世界著名的巩乃斯草原,飞流急湍的河流和遮天蔽日的森林,还有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亚、欧面积最大、最密集的野生苹果林以及野杏、沙棘等次生树种。这里既是驰名中外的新疆细毛羊的故乡,又是香飘亚、欧的伊犁特曲的产地,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门票信息:10元
开放时间:全天
地址:新疆伊犁新源县辖区内
交通:车可以到伊宁市,每个小时有一班。到了伊宁市有小面包车到保护区,价格10元,行程7个小时
五、禾木草原
禾木草原位于布尔津县喀纳斯河与禾木河交汇区的山间断陷盆地中,海拔1124-2300m。盆地周围山体宽厚,顶部呈浑圆状,河流多切割为峡谷,地形复杂,禾木河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其间,将草原分割为两半,山地阴坡森林茂密,苍翠欲滴,马鹿、旱獭、雪鸡栖息其间;而阴坡绿草满坡,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蜜蜂在采花酿蜜,牛羊满山遍野觅食撒欢,一派迷人的广袤草原景色。
地址:布尔津县喀纳斯河与禾木河交汇区的山间断陷盆地中
门票:60元/人(景区冬季免费,白哈巴、禾木和喀纳斯三个景点只售通票即270元/人,学生持证八折)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
外部交通——景区在从布尔津县城去哈纳斯的路上,离哈纳斯只剩下不到两个小时的路程。可乘飞机或乘车抵阿勒泰或布尔津县城,再租当地的吉普车前往,包车价位在800-1000元/辆,要看车型、车况。机场只有在7月—10月份开放,其它季节只能从阿勒泰市乘坐客车到布尔津县,再包车前往景区。
内部交通——喀纳斯景区内只能乘坐区间车,区间车价格为80元一次,90元两次。
住宿:禾木村有很多家庭旅馆,皆为整治别致的木屋,有热水、可充电,价位大约在20-100元不等。
旅游小贴士:
1、穿:深秋季节,没有太阳照射的时候,禾木村早晚较凉,内地的驴友最好带上毛衣或抓绒衣、冲锋衣,厚一些的长衣长裤是必备的,另外,太阳镜、防晒霜,旅游鞋、手电筒、充电器等也是必须的。
2、玩:早上,如果已经拍过村落,可以去敖包用传统图瓦人方式祈福;中午,可去观景台、美丽峰看风景,也可以在禾木巴斯草原或沿禾木河边白桦林游玩,拍照;晚上,享受原始土桑拿和篝火晚会,也可以泡酒吧,在酒吧里可用电脑备份数据,刻录光盘,也有摄影及户外知识交流及图瓦老人的风俗讲座。不能错过禾木夜晚低垂的夜空中,有璀璨的星河和飞逝的流星。如果冬季来到禾木,遇到大雪封山,就要乘坐马拉爬犁。需要提前约好向导和爬犁。
3、秋季拍摄尤其要注意防火。松树及白桦含有油脂,很容易在干燥多风的季节引起火灾。
4、图瓦人禁忌:图瓦人崇拜火,忌讳有人往火里吐痰、扔脏东西。图瓦人也特别崇拜水,忌讳有人在河水里洗澡、洗衣服、倒垃圾。
5、哈萨克族人禁忌:不能骑着快马直冲主人家门;主人做饭时,客人不要动餐具.更不要用手拨弄食物或掀锅盖;主人割给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给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绝,要愉快地接受;走路时遇到羊群应绕道而行,不能骑马直冲进羊群,以免羊群受到惊吓。
6、去禾木拍摄的最佳季节是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六、江布拉克草原
江布拉克是哈萨克语,意为圣水之源。她集结了天山之灵气,并融入诸多美丽的传说。在这里,远山近水相映,林海雪峰交融,绿波花海如潮,一派圣洁的自然风光。美丽的江布拉克,以其秀美迷人,如诗如梦的花海子,明静清幽的黑涝坝,世界之最的天山怪坡,以及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吸引着众多游人的目光。
地址:位于新疆奇台县半截沟镇南部山区,距县城60多公里。
门票:暂时还没有门票,但是进入景区相关部门会收取护林防火费(三元一人,十元一车)
开放时间:全天
景区设施:景区有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度假村等设施,餐饮食宿都可以在景区。
住宿:景区内有度假村和当地居民的帐篷。度假村160-180每人一天不等(包括一日三餐和住宿),当地居民的帐篷价格30-100每人不等。
交通:飞机火车到达乌鲁木齐之后,车站有旅游汽车直达奇台,地接社门市部接待散客有专车进去江布拉克景区,或者游客可以自驾车前往。
旅游小贴士:
1、江布拉克风景区美在6、7、8、9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春天在江布拉克风景区姗姗来迟,然而爱美的春姑娘一旦走进这人间仙境,她也就乐而忘返了。另外由于温差大,游客需要带上一些外套以防早晚低温,江布拉克的紫外线也比较强,记得准备一些防晒用品。
2、特色食品:香喷喷的羊肉用手抓,冰糖、酥油、热腾腾的茶,马奶、乳饼、奶疙瘩,烤肉串串麻又辣。
3、半截沟镇至江布拉克公路正在建设之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