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手指长倒欠皮是缺什么营养或者维生素
手指长肉刺,这跟维生素缺乏和蔬菜吃的少有关系,缺维生素会让手长倒欠刺。
如果是很多的话,除了补充维生素以外,还要到皮肤科去检查用指甲刀剪掉,然后抹一些“鱼肝油”胶囊里的“鱼肝油”。比擦手油管用,好得很快。如果手脱皮,也管用。这是直接补充维生素的办法双手上的倒刺增加了,其实它是肌肤太干燥,角质层有裂纹所致,如果很久了仍不愈合,那就是缺乏维生素C。
倒刺一般长在指甲旁边。手上有倒刺时,不要老是急着将它拔掉。因为倒刺与肌肉是连在一起的,用手或其他工具撕拉倒刺时,不仅疼痛,还会让周围的皮肤受伤,甚至会引发流血,导致手部感染。正确的方法是用水浸泡有倒刺的手,等指甲及周围的皮肤变得柔软后,再用小剪刀将其剪掉,然后抹护手霜。
(1)剥脱性皮炎护养扩展阅读
补充维生素C的注意事项
1.维生素C应该空腹服用,因为维生素C的活性较强,在胃中存在时间越短,人体吸收的维生素C含量越高。
2.维生素C易被氧化,动物肝脏中含有铜离子、锌离子、铁离子等金属元素,使抗坏血栓(维生素C)变成脱氢抗坏血酸,失去其原有的生理功能。所以在服用维生素C期间不应食用动物肝脏。
3.国家卫生部推荐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水溶性维生素c每日摄入量参考表”中显示,成人与孕早期孕妇维生素C的推荐摄入量是100mg/d。最大补充剂量不可超过5克。超大剂量补充维生素C,会导致腹泻、皮疹、胃酸过多等症状,严重还会导致坏血症,所以吃维生素C要控制剂量。
4.不应与维生素B2、B12一起使用。维生素C与维生素B2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两者作用减弱或消失。而维生素C对维生素B12则有破坏作用。不可同时补充这三种维生素。
② 唇炎怎么治疗
单纯性口唇炎:
经常处於乾燥的气候,在冷风吹袭下,造成嘴唇黏膜保湿性变差,而容易脱皮、剥落、裂开。
落屑性口唇炎:
常因体质过敏所引起,好发在异位性皮肤炎或脂漏性皮肤炎的患者,可能与阳光照射或接触到刺激性物质有关,多见於下嘴唇。
湿疹性口唇炎:最常见的例子是擦口红引起的唇膏性口唇炎,此乃因对口红内的颜料或染料,或护唇膏内的羊毛脂或药物引起的过敏,这类患者通常上下嘴唇都会有症状,另外一型是日光性口唇炎,即长期在烈日下活动或工作者,在紫外线的慢性刺激下,造成下嘴唇变得较苍白,表皮萎缩、龟裂,甚至有可能发展成恶性病变。
口唇炎患者,经常会因嘴唇持续性的干裂,而不时用舌头舔双唇来减轻不适感,可是这样一来,嘴唇在一阵干燥后,又将它舔湿,吹了风或冷气之后,嘴唇会变得更干燥,就会想要用舌头再去舔它,这样地周而复始,便成了恶性循环,结局当然可想而知。
温馨提示:本病的自身护理及预防十分重要。首先要改正不良习惯,勿舔唇、咬唇或揭唇部皮屑;其次要减少烟酒刺激,少食辛辣厚腻之品,避免烈日暴晒。平素口唇常以油脂或护唇膏润之,常服健脾、利湿之品,如薏米、芡实、荸荠、赤小豆等煎汤饮。
口角炎,俗称烂嘴角,常发生在口角黏膜的一侧或两侧。
因病因不同而分为营养不良性口角炎、球菌性口角炎、真菌性口角炎。营养不良性口角炎在营养缺乏和维生素B族缺乏者中常有发生,以维生素B族缺乏引起的口角炎最常见。最初表现为口角上发红、发痒,接着上皮脱落,形成糜烂、浸渍或裂痕,张嘴时拉裂而易出血,吃饭说话等都受到影响。此病并非是人们所说“上火”。特别是孩子饮食搭配不好或有偏食习惯,或在慢性腹泻痢疾时易发生。冬天易得此病,是因为冬季气候比较干燥,蔬菜、水果相对吃得少些,常有维生素C和B2的缺乏,引起口角发干而皲裂。嘴唇干燥后,人们就喜欢用舌头去舐它,目的是想使嘴唇和口角区潮润些,可以得到一时的舒服。然而唾液碰到干燥空气很快地被蒸发,这样不但不能解决干燥的问题,相反会唾液中的微生物带至裂口中,引起细菌感染,加重口角的炎症。
得了口角炎,可用些油脂或防裂油涂在上面,可服用维生素B2,每日3次,每次1-2片,局部可涂用冰硼散或云南白药。如已经糜烂发炎,可用1%的龙胆紫药水在口角上每日涂布两次。经过这些简单的治疗,绝大多数口角炎能很快治愈。为预防小儿口角炎的发生,应让孩子吃米粉绿色新鲜蔬菜、豆类、小米、肉、牛奶等。做到进食品种多、粗细搭配,教育孩子不偏食。患有胃肠道疾病的孩子应积极治疗。此外,口角不适时切忌用舌头去舔,以免口角更加干燥,更易破裂出血。球菌性口角炎是由于链球菌、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口角炎,多见于老年无牙的患者。表现为双侧口角湿白色,糜烂或溃疡,还可化脓、出血、结痂。治疗应局部清洗后,用抗菌素(如红霉素软膏)涂擦,同时可口服广谱抗生素。真菌性口角炎是由于真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角炎。表现为双侧口角湿白且白色更加明显,有糜烂或溃疡,常伴发唇炎及唇部糜烂。PAS染色可见念珠菌菌丝。治疗应局部用制霉菌素液清洗、擦干,然后局部涂制霉菌素、克霉唑、咪康唑等,注意此病不宜使用广谱抗生素
③ 低蛋白血症的原因和危害
低蛋白血症 血浆总蛋白质,特别是血浆白蛋白的减少。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氮负平衡的结果。主要表现营养不良。血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质及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质包括血浆白蛋白、各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少量结合蛋白如糖蛋白、脂蛋白等,总量为6.5~7.8g%。若血浆总蛋白质低于6.0g%,则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对低蛋白血症一般经及时、合理的治疗,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病因 主要为下列几种:①蛋白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厌食,如严重的心、肺、肝、肾脏疾患,胃肠道淤血,脑部病变;消化道梗阻,摄食困难如食道癌、胃癌;慢性胰腺炎、胆道疾患、胃肠吻合术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②蛋白质合成障碍。各种原因的肝损害使肝脏蛋白合成能力减低,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③长期大量蛋白质丢失。消化道溃疡、痔疮、钩虫病、月经过多、大面积创伤渗液等均可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质丢失。反复腹腔穿刺放液、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治疗时可经腹膜丢失蛋白质。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恶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可有大量蛋白尿,蛋白质从尿中丢失。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巨肥厚性胃炎、蛋白漏出性胃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也可由消化道丢失大量蛋白质。④蛋白质分解加速。长期发热、恶性肿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蛋白质分解超过合成,而导致低蛋白血症。 临床表现 除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外,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营养不良。氮负平衡使皮下脂肪和骨骼肌显著消耗,病人日益消瘦,严重者呈恶液质状态。胃肠道粘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消化酶减少,因而食欲差。疲乏、无力也是常见症状,病人不爱活动,体力下降,反应渐趋迟钝,记忆力衰退。多有轻、中度贫血,经常头晕,可有体位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浮肿的发生与血浆有效渗透压减低有关。体液的渗透压与其所含溶质的分子量成反比,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是维持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血浆与组织液的总渗透压相差不大,但因血浆内所含不能渗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白蛋白较多,故血浆的渗透压较高,从而使水分有从组织液进入血浆的趋势。血浆白蛋白减少时,有效渗透压减低,使组织间潴留过多的水分,而出现浮肿,浮肿严重时可出现胸水及腹水,此外,还可有性功能减退、闭经、骨质疏松、机体抵抗力差等。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者可有出血倾向。 诊断 血浆总蛋白质<6.0g%有相应临床表现即可确诊。 治疗 首先应治疗引起蛋白质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分解亢进的原发疾病。若原发疾病无禁忌,可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使每日摄入蛋白质达60~80g,保证充足热量供应(2500千卡/日以上),并酌情使用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消化功能差者,可予流食或半流食,同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病情严重者,可输入血浆或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