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过敏知识 » 气虚与皮肤痒
扩展阅读
汗泡湿疹吃什么好 2025-05-16 23:22:04
小孩子湿疹长什么样的 2025-05-16 23:22:04
湿疹婴儿喝什么奶粉好 2025-05-16 23:18:25

气虚与皮肤痒

发布时间: 2021-01-07 08:54:39

1. 从中医的角度解释皮肤瘙痒

中医认为急性瘙痒症多由于风、湿、热所致,故以清热去风为治疗原则,采用荆防清热汤治之。慢性病人,除部分病人由风、湿、热引起外,多由血虚生风,或血淤气滞所致,故以养血去风,或以养血去风兼活血化淤为治则,采用永安止痒方、痒疹方或血燥方治之。阴囊瘙痒症和女阴瘙痒症中医认为多由肝胆湿热引起,选用龙胆泻肝汤效果较佳。
老年人患病,病程迁延,正气不足,卫气虚弱,腠理疏松,外邪易侵,营卫失和,肌肤失养,故瘙痒反复发作。 养血活血,祛风邪为主。
冬季皮肤干燥发痒,春暖消失,为冬季瘙痒病。肛门周围瘙痒常为蛲虫所致。女性阴部瘙痒,则可能有阴道滴虫或霉菌感染。全身性的瘙痒,要注意检查有无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疾病。
全身性皮肤瘙痒中医称为“风瘙痒”、“痒风”,若抓破皮肤,血痕累累称“血风疮”,局限性皮肤瘙痒称“阴痒”、“肛门作痒”。
中医文献中关于痒的论述很多。《内经》中即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痛为实,诸痒为虚”的记载。《诸病源候论》认为瘙痒多与风邪相关,“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清《外科证治全书》指出,“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并提出了病机及治疗禁忌为“肝家血虚,燥热生风,不可忘投风药。”该书还有阴痒、肛门作痒等局限性瘙痒症的记载,认为“阴痒,三虫在肠胃,因脏虚蚀阴,微则痒,甚则痛……”此症亦有肝脾亏损,湿热下注而痒者。
总之,中医认为全身性皮肤瘙痒多因肝旺血虚所致,肝旺则风从内生,血虚则肌肤失养,风胜血燥,风动作痒。

2. 湿气重导致皮肤瘙痒怎么办

一般来说,当空气中的湿度为40%至60%时,人体体感比较舒适。但如果湿度过大,细菌则更易繁殖或传播。湿度大除了可能会对人体皮肤产生影响外,还会导致产生一些疾病。人体对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的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体内水分调控失衡,湿留体内,影响健康。而湿气重容易让人感觉疲乏困倦,没有食欲,手脚冰冷,身体黏腻不舒服。这些都是湿清重表现,可以选择中药调理,徳甫的湿清草茶,可以帮助去除体内湿气,帮助调理,祛走“湿”气,随身携带、方便饮用。
湿气重的人要多食扁豆、玉米、鲤鱼、鲫鱼、芡实等祛湿之物。
湿气重应该避免吃水果的,不要吃凉性的,西瓜、香蕉和柿子是大忌。湿气重的人应少食虾蟹、芒果、榴莲等湿热、滞腻之物。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1、在夏季,脾湿的人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
2、肠胃不佳。
3、正常大便是香蕉样软硬适度的条形。而如果像熟得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黏腻的大便就是脾湿的表现,说明身体消化功能异常。体内湿气过重时,小便往往表现为尿不多,甚至尿量很少或尿得不痛快。有些女性白带量多,也是湿气的显现。
4、体重明显增加,关节僵硬,起床时浑身酸痛,下肢水肿等。

3. 瘙痒症与皮肤瘙痒症的区别

皮肤瘙痒是指自觉皮肤瘙痒的症状。多因风邪外袭,或因血热内扰,或血虚失养等所致。常见于各种皮肤疾病,以及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经前隐疹、妊娠风疹、阴痒等病。 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临床上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的病因尚不明了,多认为与某些疾病有关,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同时还与一些外界因素刺激有、关,如寒冷、温热、化纤织物等。皮肤瘙痒症有泛发性和局限性之分,泛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最初皮肤瘙痒仅限局限于一处,进而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皮肤瘙痒常为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由于不断搔抓,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化等继发损害。局限性皮肤痞痒症发生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常见的有肛门痞痒症、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头部瘙痒症等。皮肤瘙痒症患者忌过多食用辛辣鱼腥酒类等,以免皮肤瘙痒加剧。不断搔抓不仅可使皮肤增厚,而且皮质变厚后反过来又加重了皮肤瘙痒,因此会形成愈抓愈痒、愈痒愈抓的恶性循环。此外,患者不宜烫洗患处,因为烫洗的方法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而且会使病情加重。 以下一些疾病往往也可引起皮肤瘙痒: 胆酸浓度过高 胆酸在血中的浓度增高时,会沉积于皮肤,导致严重的皮肤瘙痒。因此,当皮肤发痒又发黄时,应到医院检查一下肝和胆,看是否患有胆结石。 血中钙、磷过高 血中的钙、磷浓度过高也会出现皮肤发痒。如果此时皮肤较干燥,并同时伴尿频、尿急、腰痛,甚至小便如水样,或尿少等情况,就要想到肾脏病的可能。慢性肾炎患者进入尿毒症期,因血液中尿毒素及蛋白衍生物增高,常引起全身性皮肤瘙痒。 内分泌紊乱 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由于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皮肤温度增高,导致皮肤发痒,尤以睡觉后瘙痒更剧;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增高,身体防御病菌的能力降低,易受细菌和真菌感染,也会导致皮肤瘙痒。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衰弱、大脑动脉硬化的病人,常发生阵发性瘙痒;脑瘤患者当病变浸润到脑室底部时,也常引起剧烈而持久的瘙痒,且这种瘙痒仅限于鼻孔部位。 某些淋巴系统肿瘤 如荤样肉芽肿、何杰金氏病等或骨髓增生疾患者,常伴有全身性瘙痒。 因此,当皮肤瘙痒并伴有其他症状时,决不能等闲视之,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好到医院查明原因,对症下药。 皮肤瘙痒的治疗 临床对以皮肤瘙痒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皮肤瘙痒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1.皮肤瘙痒常为皮肤疾病的主要症状,有时可并有出疹、抓痕、血痂、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 2.根据病史、病情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皮肤瘙痒为突出表现,全身可无明显不适者,多为皮肤科疾病。 (2)因食物、药物、虫毒或其他物质过敏、侵袭或中毒所致出疹,如漆疮、药毒、粉花疮、食鱼蟹中毒、野屎风、水毒、沙虱病、恶虫叮咬等,一般可通过病史询问而明确诊断,且多伴有瘙痒、风团、水肿等症。 (3)年老体弱、气血亏虚者,其皮肤瘙痒,多为血虚风燥。 (4)由情绪波动而引发皮肤瘙痒,多为肝郁血虚。 3.皮肤专科检查,免疫生化实验检查,如过敏实验、致敏实验等,可以有助于明确诊断。血常规、尿常规可作必备检查。 [辨证论治] 1.风寒外袭证:瘙痒多发于暴露部位,天气寒冷或气温急骤变化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解衣卧床时亦甚,皮肤干燥,恶寒、微发热,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疏风散 寒、调和营卫。 2.风热郁滞肌肤证:瘙痒好发于夏秋季节,气温干燥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卧床 时加重,身热,微恶风寒,口渴,出汗,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干,脉浮数。疏风清热、调和营卫。 3.湿毒蕴结肌肤证:瘙痒好发于肛门周围、阴囊及女阴部位,痒时难以控制,引起过度搔抓,抓后局部可有抓痕、红肿,日久则肥厚、苔藓化,汗出,摩擦及食物刺激等可诱发或加重,妇人可伴有带下腥臭,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除湿止痒。 4.血热风盛证:周身瘙痒剧烈,肌肤灼热,抓破出血,遇热痒剧,得凉则安,身热心烦,口燥咽干,多见于青壮年,春夏好发,舌质红苔黄干,脉数。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5.血虚风燥证:多见于年老羸弱者,皮肤瘙痒,发无定处,夜间尤甚,难以入眠,周身皮肤干燥脱屑,抓痕累累,经久不愈,冬重夏轻,伴倦怠无力,大便艰涩,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6.肝郁血虚证:皮肤瘙痒多因情绪激动时产生,精神抑郁,面容憔悴,叹息,心烦,口苦,妇女月经失调或闭经,唇甲色淡,舌质淡或暗,苔薄,脉细涩。疏肝解郁、养血祛风。 可选用的西药 1.局部治疗:以镇静止痒防治皮肤继发改变为原则,可选用1%-2%石炭酸、1%-2%薄荷油、5%-10%苯唑卡因、2%-3%水杨酸、0.025%肤轻松乳剂等。泛发性者用石炭酸和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后应注意其吸收 后的副作用。 2.全身治疗: (1)氯丙嗪:每晚口服1次50mg,用于瘙痒剧烈者。 (2)苯海拉明:每次25mg,一日口服3次,用于瘙痒剧烈者。 (3)O.05%普鲁卡因:每天1次口服50-100ml,10天为一疗程。 (4)烟酸:每次O.3-0.5g,一日口服3次。 (5)丙酸睾酮:一次肌肉注射50mg,每周2-3次。适用于更年期或老年瘙痒症患者。 二、可选用的中成药 1.湿热型: (1)龙胆泻肝丸(片):水丸剂成人每次3-6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1/2成人量。片剂每次4-6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2)二妙丸:每次口服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3)菌陈五苓丸:每次口服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血虚型: (1)四物丸(合剂):小蜜丸每次口服9g,或水丸剂每次7g,均为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合剂每次10-15ml,一日3次,服时摇匀。 (2)归脾丸(片、液):大蜜丸每次1丸,或小蜜丸每次9g,或水蜜丸每次6g,一日3次,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片剂每次6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合剂每次1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 3.心火亢壅型: (1)导赤丸:每次口服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2)天王补心丸:大蜜丸每次1丸,或小蜜丸每次9g,或水蜜丸每次6g,或浓缩丸每次8丸,均为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4.风重型: (1)乌蛇止痒丸:每次口服2.5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2)防风通圣丸:每次口服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a

4. 体内湿气重皮肤痒

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内湿多由脾虚造成的,外湿多是感受湿邪,多见于长夏专季节。内湿和外湿又相互属感染。皮肤老是出红点,考虑体内有郁热。
指导意见:我的建议是祛湿健脾是其治法。对于湿邪可以用燥湿、利湿、化湿等法,比如八正散可以清热利湿,正好对应你这症状。健脾建议服用参苓白术散。平时少食肥甘厚腻的食物,宜清淡。多运动。如果瘙痒不是很严重就尽量忍一忍,不要随便去抓挠,可以在干痒部位用一些润肤保湿的东西。如果痒的比较厉害,也可以局部涂抹一些具有薄荷等清凉成份的止痒药膏/药水(如炉甘石洗剂、赛庚定霜、去炎松尿素软膏等)来缓解症状,使皮肤逐渐恢复正常;或是用浸了凉水的毛巾局部冷敷的方法也可以减轻皮肤发痒的症状。

5. 湿气重皮肤痒

对于湿气的解决方案,提供看一下,
1.回家可以熬红豆,绿豆,薏米粥,但是粥里不要放专大米。最好用豆浆属机做。
2.多运动,运动通过流汗排除毒素
3.用艾草
4.少盐,帮助肾排水
5、适当午睡
6、戒烟戒酒
7、早上吃上三片姜
8、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中医认为用中药调理去走湿气,可用德埔时清草茶,内部调理,去走湿气。
9、避环境的湿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
一定距离的床上。 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水分摄取要适量。

6. 气虚会不会造成身体痒

你好,有可能的。因为气虚会造成免疫力下降,引起皮肤感染或过敏,还有可能造成专心肌缺血。补气可以用红枣和黄属芪煮水喝,如果比较严重,可以用人参,麦冬,五味子打粉,自制“生脉散”,我妈妈用过这个方法,很有用。

7. 皮肤瘙痒可能与哪些疾病有关呢

如以下一些疾病往往也可引起皮肤瘙痒:
1、胆酸浓度过高 胆酸在血中的浓度增版高时,会沉积于皮肤,导致严权重的皮肤瘙痒。因此,当皮肤发痒又发黄时,应到医院检查一下肝和胆,看是否患有胆结石。
2、血中钙、磷过高 血中的钙、磷浓度过高也会出现皮肤发痒。如果此时皮肤较干燥,并同时伴尿频、尿急、腰痛,甚至小便如水样,或尿少等情况,就要想到肾脏病的可能。慢性肾炎患者进入尿毒症期,因血液中尿毒素及蛋白衍生物增高,常引起全身性皮肤瘙痒。
3、内分泌紊乱 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由于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皮肤温度增高,导致皮肤发痒,尤以睡觉后瘙痒更剧;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增高,身体防御病菌的能力降低,易受细菌和真菌感染,也会导致皮肤瘙痒。
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衰弱、大脑动脉硬化的病人,常发生阵发性瘙痒;脑瘤患者当病变浸润到脑室底部时,也常引起剧烈而持久的瘙痒,且这种瘙痒仅限于鼻孔部位。
5、某些淋巴系统肿瘤 如荤样肉芽肿、何杰金氏病等或骨髓增生疾患者,常伴有全身性瘙痒。
采纳一下,谢谢!

8. 中医是如何辩证皮肤瘙痒症的

湿疹的原因主要由于皮肤受损,而导致皮肤炎症的一种皮肤疾病。从中医的角度内治疗就是健脾祛湿,反复发容作,奇痒难耐为主要特征。
想止痒的话建议:
1、冰敷止痒
做法:将牛奶倒入一杯冰块中静置3分钟,再将牛奶倒在纱布垫或是薄棉布上敷在瘙痒处2~3分钟。
2、野菊花熏洗
野菊花全草250克,陈石灰粉适量。野菊花全草切碎置锅中,加水2000毫升,小火煎至800毫升,过滤,变温后熏洗患处15分钟,立即用洁净的陈石灰粉扑之,每日2次,清热解毒、缓解瘙痒。
3、泡个温水澡
温水泡澡能减少感染的机会,并有助于软化皮肤。但应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水。用温水泡澡不等于热敷,泡澡时间不能过长。
去除湿疹的话建议你可外涂纯中草药的蕴矶霜来改善,每天两次,长期如此就会好转的。

9. 皮肤瘙痒 身体乏力

那我这是怎么了 是吃药过敏 ? 还是精神过度紧张造成的 ?

两者都有,不要这样紧张,现在好像越来越多的人整天都在担忧自己得绝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