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医如何看皮肤瘙痒症
本病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痒风”相类似。如《外科证治全书》记述:“遍身瘙痒版,并无疮疥,权搔之不止”。说明本病为单以瘙痒为主,无原发皮疹的疾病。又如《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记载:“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外阴瘙痒症:中医称谓阴痒。如《诸病源候论》阴痒候记载:“妇人阴痒是虫食所为其虫作势,微则痒,重者痛”。
肛门瘙痒症:中医称谓谷道痒。如《诸病源候论》谷道痒候记载:
“谷道痒者,由胃弱肠虚,则蛲虫下侵谷道,重者食于肛门,轻者但痒也,蛲虫状极细微,形如今之蜗虫状也”。又如《外科证治全书》肛门作痒记载:“肛门作痒或兼赤肿微痛者,虫蚀也。
Ⅱ 皮肤瘙痒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皮肤瘙痒症是指皮肤没有原发性的损害,只是有瘙痒的自觉症状出现。瘙痒位置并不固定,痒感程度与瘙痒的持续时间也不固定。主要表现为局部瘙痒明显,经过挠抓之后可留下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甚至苔癣样变、湿疹样变、脓皮病等。由于长期瘙痒影响睡眠,可伴有头晕、食欲不振、抑郁等症。
此病与中医学中“痒风”、“风瘙”等症状类似。清代《外科大成》记载:“风盛则痒,盖风为火之标也,凡风热客于皮肤,作痒起粟者,治宜疏风……若风热内淫,血虚作痒,又当凉血润燥。”中医学认为,该病乃风热血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或血虚肝旺以至生风生燥,使肌肤失养所致。中医学上常辩证分为风热侵袭、血虚肝旺、风寒袭表、湿热下注等证型,可分别予以疏风清热、温经散寒、滋阴养血、清热利湿等治疗方法。其中饮食调理和精神调节对促进病情的恢复和减少复发均有作用。
风寒外袭的患者瘙痒常见于腿部和背部,多发于冬季,或是睡觉前脱衣服皮肤温度突然下降也易发作。皮肤干燥,有细薄鳞屑,发作时皮肤有紧绷感,遇冷风则加重,一般无抓痕、结痂等现象。患者可有发热、头痛、恶寒的感冒症状,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治宜:解表散寒,调和营卫。按正常感冒的治疗方法来治疗。
风热血热类的患者症见瘙痒剧烈,抓破后溢血结痂,遇到瘙痒加重,遇冷瘙痒减轻,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浮数。治宜:清营凉血,疏散风热。
湿热内蕴的患者大多属于局部瘙痒,多发于阴部、臀部、会阴穴周围。瘙痒剧烈,难以控制,引起过度的搔抓,留下抓痕、红肿、日久则增厚、苔癣化。患者可有水疱、渗出等现象。出汗、摩擦以及食物刺激会引发或加重。女性患者会伴有黄带腥臭。舌红、胖大齿痕、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利湿热,疏风止痒。此类患者多有饮食不节的情况,应改善饮食习惯,脾胃虚弱的患者则以健脾祛湿为主要治法。
血虚风燥的患者病程缠绵,迁延日久,冬重夏轻,痒无定出,夜间加重,痒感不会剧烈,皮肤干燥脱屑,身体各处皆有抓痕留下,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面色无华。舌质淡红,唇无血色,苔薄白或无苔。脉弦细而数。治宜:滋阴润燥,养血熄风。
肝气郁结的患者皮肤瘙痒多由焦急、悲伤、愤怒、紧张、激动等不安的情绪引发。患者精神抑郁,面容憔悴,善叹息,心烦,口苦,胸闷肋痛。舌质淡而无神。脉弦。治宜: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此类患者要经常保持情绪乐观,心平气和,好的情绪会让治疗的效果翻倍。
从体质上调整,从根本上治疗,符合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以中医为基础,吸取其他治疗方法的优点,既能快速缓解病情,又能从根本上治疗我们的体质,才能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Ⅲ 中医将皮肤瘙痒分为5类,针对不同证型,可选用这些中成药治疗
皮肤瘙痒是走进皮肤科的患者最多的主诉,尽管常见却又难解决。这是因为引发皮肤瘙痒的原因很多。中医认为,痒是由于燥邪、风邪、湿邪等因素作用于肌肤所致,也有因血虚所致瘙痒者。了解常见瘙痒性皮肤病的发病原因,有助于更好地对症治疗。
皮肤瘙痒症指自觉瘙痒而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患者常因搔抓使皮肤出现抓痕、丘疹、血痂、色素沉着、湿疹样变及苔藓样变等继发损害。
该症的病因尚不明了,西医认为,皮肤瘙痒症的发生与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基础疾病有关, 同时还与一些外界因素刺激相关,如寒冷、温热、化纤织物等。中医认为,素体不足,阴血亏损,又感风邪,郁于皮肤腠理,邪正交争,邪盛正衰,从而导致全身皮肤瘙痒不适。
那么具体而言,皮肤瘙痒的病因有哪些呢?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瘙痒与禀赋不耐有关,六淫侵袭、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或肝肾亏虚等各种因素引起气血虚弱,或风热化燥,或血热内蕴,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1、风寒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素问》云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则为痒也,所以风疹瘙痒,皆由于此”。当遇到气温突然发生改变或者天气比较寒冷时,患者的皮肤瘙痒症会愈加严重,遇到天气比较热或者出汗时,症状会稍微缓解。
2、血虚
《丹溪心法》曰:“诸痒为虚,血不荣于肌腠,所以痒也。”血虚多见于年老患者,秋冬季节易发,常见症状有皮肤干燥、脱屑、苔藓样变,多伴有血虚证;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或缓,如慢性皮炎。
3、血热
《临证指南医案·疮疡》指出:“血热风动,肤痒。”说明瘙痒与热的关系密切。血热者可见面红唇赤,皮肤灼热刺痛,痒痛相兼,挠破表皮有鲜血渗出,多伴有热症。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数,如急性皮炎。
4、风湿
多发生于外阴、肛门、阴囊等处,这些部位的皮肤肿胀,有时还出现皮肤糜烂、有渗出液等。由湿邪引起的瘙痒多是缠绵不断,多伴有脾胃失和证。舌体胖、苔白、脉多沉缓或滑,如湿疹。
5、风盛
风邪盛者瘙痒发病急,瘙痒剧烈,游走性强,泛发全身,变化快,痒无定处,时痒时休,多伴有外感证,如荨麻疹。
通过上文可知,皮肤瘙痒不同年龄人群均可罹患,剧烈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 健康 ,并可继发抓痕、血痂、湿疹样变等损害。在采用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时,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1、血虚风燥型
此证型以老年人多见,一般病程较久,可见皮肤粗糙肥厚,干燥脱屑或皲裂,痛痒剧烈;伴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四肢酸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或濡等症状。此因血虚肝旺,化燥生风所致,治宜益气补血,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黄芪、生熟地、天麦冬、升麻、白蒺藜、郁金、柴胡、枳壳、浮萍、夜交藤。
2、脾胃湿热型
脾胃湿热型瘙痒大多由于脾失健运,蕴湿不化,湿热下注而成。患者肛周、外阴等处,皮损处表现为阵发性瘙痒,皮肤红肿疼痛,或见脓疱、破溃、糜烂、渗液。全身症状有口苦胸闷、大便溏而不爽、尿赤短少、气味较重、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治疗以清利下焦湿热为主,宜用金银花、蒲公英、徐长卿、苦参、地肤子、菖蒲、茵陈、白藓皮、土黄连、紫花地丁、木香、土茯苓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3、血热炽盛型
血热炽盛型瘙痒一般发生在夏季,因热毒盛而有皮肤瘙痒。皮肤表现常见灼热感,瘙痒难以遏止,天气比较寒冷时会有所缓解,遇到热天瘙痒更严重,患者常常连续、强烈地搔抓至皮破血流方才住手。日常会有心情浮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等表现,舌质红或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等。治疗时以清热治本为主。方用当归、生地、蝉衣、知母、苦参、白藓皮、紫草、槐花、丹皮、凌霄花、牛蒡子、薄荷。
在临床上,很多种皮肤病都会引起皮肤瘙痒, 如荨麻疹、银屑病、湿疹、皮肤瘙痒症等。瘙痒可以泛发全身,也可局部发生;有轻、有重;可持续、可间断、可阵发。采用中医进行治疗皮肤瘙痒,要根据瘙痒病因再确定采取哪种治疗方式。因此,出现皮肤瘙痒决不能等闲视之,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积极寻找病因,对症下药,去除诱发因素。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Ⅳ 请问,从中医角度看皮肤干痒 属于体质阴虚还是阳虚啊
你所述的症状是属于阴虚血燥的表现。阴虚血虚则精液缺乏故可以出现眼睛干涩,版皮肤发干。权血燥生风可见皮肤干痒甚则皮肤干裂如牛皮癣类。正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述:“。。。燥胜则干。。。”指燥气偏胜出现干燥的病理。燥气太过,就会耗伤津液,出现口唇鼻咽干燥,皮肤燥裂,干咳,大便干结等伤津症状。由此可见。燥气会伤阴,而阴虚也会导致血燥。
调理的方法就是滋阴润燥。可以内服杞菊地黄丸。也可以用麦冬6克,枸杞子6克开水浸泡半小时后代茶饮。会有帮助的。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Ⅳ 中医中如果皮肤瘙痒是什么原因
皮肤瘙痒总体来说是过敏,由于血小反凝聚放热,皮肤散热不畅所致。这属于中医回的血热范畴,答治疗一般以凉血泄热为主。有一种生物引起的皮肤瘙痒,则以燥湿杀虫为主。真菌引起的治疗则以清热燥湿外洗为主
。一种西医不能诊断的瘙痒症,就是中医所说的血虚风燥症,治疗则以养血润燥为主,西医无治法。
Ⅵ 老年人皮肤瘙痒,常见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老人皮肤瘙痒是因血虚生风所致,脏腑皮毛均赖气以熙之,血以养之,津以濡之内。老人阴血枯竭,风容邪乘虚客之,所以就会呈瘙痒之证。例方:当归12克、熟地15克、制首乌15克、山药10克、生地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蝉衣6克、防风10克、炙甘草6克。
方义为:滋养阴血,去风散邪。
Ⅶ 皮肤瘙痒的中医和西医都是怎么认为的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病发病原因在于年老体衰、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内火过热所致。
中医治疗原则:选用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凉清去火专业药物。
西医治疗:针对症状来治疗---治标不治本,反复发作
Ⅷ 为什么皮肤老是痒_看中医来解释皮肤瘙痒的原因
皮肤瘙痒症是属于皮肤疾病很常见的一种,但是皮肤瘙痒症它只是无原发皮疹,与瘙痒不一样,有些皮肤痒是某些皮肤疾病引起的,瘙痒症是属中医中“痒风”的范畴。那么,皮肤瘙痒的原因有哪些呢?由长沙中医专家来为大家解惑: 一、血虚风燥证 此症状一般出现在年老羸弱者身上,会出现皮肤瘙痒,但发无定处,夜间尤甚,难以入眠,周身皮肤干燥脱屑,抓痕累累,经久不愈,冬重夏轻,伴倦怠无力,大便艰涩,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用药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二、肝郁血虚证 皮肤瘙痒多因情绪激动时产生,精神抑郁,面容憔悴,叹息,心烦,口苦,妇女月经失调或闭经,唇甲色淡,舌质淡或暗,苔薄,脉细涩。用药宜疏肝解郁、养血祛风。 三、风热郁滞肌肤证 瘙痒好发于夏秋季节,气温干燥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卧床时加重,身热,微恶风寒,口渴,出汗,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干,脉浮数。用药疏风清热、调和营卫。 四、风寒外袭证 瘙痒多发于暴露部位,天气寒冷或气温急骤变化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解衣卧床时亦甚,皮肤干燥,恶寒、微发热,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用药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五、湿毒蕴结肌肤证 瘙痒好发于肛门周围、阴囊及女阴部位,痒时难以控制,引起过度搔抓,抓后局部可有抓痕、红肿,日久则肥厚、苔藓化,汗出,摩擦及食物刺激等可诱发或加重,妇人可伴有带下腥臭,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用药宜清热除湿止痒。 六、血热风盛证 周身瘙痒剧烈,肌肤灼热,抓破出血,遇热痒剧,得凉则安,身热心烦,口燥咽干,多见于青壮年,春夏好发,舌质红苔黄干,脉数。用药宜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皮肤瘙痒不仅会造成我们生理上的伤害,而且还会损害我们的心理。一般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大部分人都会忍不住去抓来解痒,但是长期的反复搔抓,会导致皮肤上出现抓痕、血痂、皲裂、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苔藓样变或湿疹样改变,导致皮肤变厚、粗糙,甚至抓破后引起继发皮肤感染等,使皮肤变得更差。 所以出现皮肤瘙痒,而且持续不断,小编建议您赶紧上医院看看,这么老是痒还不赶紧治,不是自己给自己增加痛苦吗? ★★如果您对以上的问题还有任何疑惑,可以点击专家在线咨询,如果您需要来我院就诊,可以直接在网上预约,还可以得到更多优惠,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在此,祝您身体健康,快乐每一天!★★
Ⅸ 中医如何看老年皮肤瘙痒
1 基本介绍
老年皮肤瘙痒症中医称之为风瘙痒,临床将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者称之为瘙痒症。属中医“痒风”的范畴。 老年皮肤瘙痒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分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种,多见于老年人。局限性皮肤瘙痒症发生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常见的有肛门痞痒症、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头部瘙痒症等。皮肤瘙痒症患者忌过多食用辛辣鱼腥酒类等,以免皮肤瘙痒加剧。皮肤瘙痒不断搔抓不仅可使皮肤增厚,而且皮质变厚后反过来又加重了皮肤瘙痒,因此会形成愈抓愈痒、愈痒愈抓的恶性循环。此外,此病患者不宜烫洗患处,因为烫洗的方法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而且会使病情加重。
2 临床表现
老年皮肤瘙痒症发生于老年人,往往以躯干最痒;冬季瘙痒症出现于寒冷的季节由于寒冷而诱发,病人常在脱身睡觉时开始感觉股前侧内侧小腿等部位剧烈瘙痒,越抓越痒而越痒越抓,直至局部出血为止。病人全身各处皆有瘙痒的感觉,但不是全身同时发痒,往往由一处移到另一处,发痒的程度不尽相同,病人虽然觉得皮肤发痒,但仍可忍受,有的病人觉得全身奇痒,需用刷子刷皮肤或用热水洗烫,直至皮肤出血而感觉疼痛及灼痛时痒感才暂时减轻,往往以晚间痒重,患者因发痒而失眠或不能安眠,由于剧烈瘙痒不断搔抓,可以出现抓痕血痂或条状的抓伤,有时有湿疹样改变,苔藓样变或色素沉着,抓伤的皮肤也容易感染而发生疖肿或毛囊炎。
3 发病原因
老年皮肤瘙痒症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与老年人的生理有关。老年人体内固有水分和细胞中的水分逐渐减少,出现了慢性生理性失水现象,引起皮肤干燥、皱纹增多。皮肤易受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刺激,因此易诱发瘙痒发生。其典型的症状是大腿发痒,逐渐蔓延到小腿,甚至周身。 年人冬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产生,还与生活习惯有关。有的老年人爱用很烫的热水洗澡,而且洗澡的次数过于频繁,再加上使用碱性大的肥皂或苭皂,使本来就枯燥的皮肤失去了皮脂的滋润。因此,冬季老年人洗澡次数不要过多,—般每周1次为宜,水温不宜太高,应保持在50摄氏度左右,不要使用碱性大的肥皂或苭皂,应选择中性护肤浴皂。
4 疾病治疗
老年皮肤瘙痒症的治疗方法:1.全身性原发者,最初仅局限于一处,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局限性者,发生于身体的某一部位,以肛门、阴囊及女阴等处多见。 2.无原发性皮炎,由于搔抓可引起皮肤上出现抓痕、丘疹、血痂、色素沉着、湿疹样变及苔藓样变。3.阵发性剧烈瘙痒,瘙痒发作常有定时的特点。此外,尚有烧灼、虫爬及蚁行等感觉。4.感情冲动、环境温度变化及衣服摩擦等刺激,都可引起瘙痒发作或加重,因此了解病因针对性治疗是关键。皮肤瘙痒症的病因尚不明了,多认为与某些疾病有关,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同时还与一些外界因素刺激有、关,如寒冷、温热、化纤织物等。
皮肤瘙痒症有泛发性和局限性之分,泛发性皮肤瘙痒症患者最初皮肤瘙痒仅限局限于一处,进而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皮肤瘙痒常为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由于不断搔抓,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化等继发损害。局限性皮肤痞痒症发生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常见的有肛门痞痒症、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头部瘙痒症等。皮肤瘙痒症患者忌过多食用辛辣鱼腥酒类等,以免皮肤瘙痒加剧。不断搔抓不仅可使皮肤增厚,而且皮质变厚后反过来又加重了皮肤瘙痒,因此会形成愈抓愈痒、愈痒愈抓的恶性循环。此外,患者不宜烫洗患处,因为烫洗的方法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不仅没有治疗效果,而且会使病情加重。
专家认为,老年皮肤瘙痒症为湿热热于肌肤,不得宣泄所致;或血虚肝旺,以致生风生燥,肌肤失氧而成。通过对一百多味中草药的精心筛选、配伍组成系列方药,有效促进局部和周身的循环,能改善局部组织和全身的机能,能疏通经络,打通汗道,促使皮肤功能恢复。同时方药中含有解毒杀菌,消肿止痒功效,新陈代谢旺盛,将有毒物质排除体外,并通过皮肤的渗透和吸收,发挥全身的药理效应,对瘙痒症疗效显著。
5 疾病预防
1、洗澡要讲究:老年人洗澡次数不宜过多,水温不宜过高,一般以35-40摄氏度为宜,不要用热水烫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以15-20分钟最好,洗澡时不宜用碱性较大的肥皂,因为这种肥皂去脂效力太大,会增加皮肤干燥度,故应用中性肥皂。
2、要用护肤用品:老年人油脂分泌少,皮肤干燥,故需要经常擦些护肤用品,如:护肤膏、护肤霜、护肤油、烊速消等,使皮肤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滋润度,有利于防止皮肤瘙痒。
3、饮食嗜好要有利于健康:老年人平日营养要充分,膳食调配要适当,饮食宜清淡,不要吃得太咸、太腻,少吃或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的黄绿色蔬菜,不喝酒,少饮或不饮浓茶和浓咖啡。
4、生活要规律:皮肤瘙痒在生活不规律、睡眠不佳、休息不好、心情不舒畅时加重。故老年人必须注意生活规律,睡好觉,不要过度劳累,保持大便通畅。
6 注意事项
1、首先应去除病因,如因风寒或暑热而致者,应调适寒温,避免暑热及寒冷刺激;
2、如对食物诱发者,当忌油腻酒酪、鱼虾海味等。
3、瘙痒处应避免过度搔抓、摩擦、热水洗烫等方式止痒,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浴。
4、内衣应柔软松宽,以棉织品为好。避免羽绒、尼龙及毛织品衣服贴身穿戴。
5、阴痒患者,应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切忌搔抓不洁。
6、不滥用强刺激的外涂苭物。
7、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患于未然。
8、平时情绪逸怡,忌忧思恼怒,精神力求欣快。
抄于网络
Ⅹ 从中医的角度解释皮肤瘙痒
中医认为急性瘙痒症多由于风、湿、热所致,故以清热去风为治疗原则,采用荆防清热汤治之。慢性病人,除部分病人由风、湿、热引起外,多由血虚生风,或血淤气滞所致,故以养血去风,或以养血去风兼活血化淤为治则,采用永安止痒方、痒疹方或血燥方治之。阴囊瘙痒症和女阴瘙痒症中医认为多由肝胆湿热引起,选用龙胆泻肝汤效果较佳。
老年人患病,病程迁延,正气不足,卫气虚弱,腠理疏松,外邪易侵,营卫失和,肌肤失养,故瘙痒反复发作。 养血活血,祛风邪为主。
冬季皮肤干燥发痒,春暖消失,为冬季瘙痒病。肛门周围瘙痒常为蛲虫所致。女性阴部瘙痒,则可能有阴道滴虫或霉菌感染。全身性的瘙痒,要注意检查有无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疾病。
全身性皮肤瘙痒中医称为“风瘙痒”、“痒风”,若抓破皮肤,血痕累累称“血风疮”,局限性皮肤瘙痒称“阴痒”、“肛门作痒”。
中医文献中关于痒的论述很多。《内经》中即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痛为实,诸痒为虚”的记载。《诸病源候论》认为瘙痒多与风邪相关,“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清《外科证治全书》指出,“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并提出了病机及治疗禁忌为“肝家血虚,燥热生风,不可忘投风药。”该书还有阴痒、肛门作痒等局限性瘙痒症的记载,认为“阴痒,三虫在肠胃,因脏虚蚀阴,微则痒,甚则痛……”此症亦有肝脾亏损,湿热下注而痒者。
总之,中医认为全身性皮肤瘙痒多因肝旺血虚所致,肝旺则风从内生,血虚则肌肤失养,风胜血燥,风动作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