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每到春天换季的时候手上就会起一片一片的小红疙瘩,小米粒大小…很痒…这是湿疹吗。
是的,这是湿疹的表现,与皮肤敏感导致的过敏有关,此类可以外涂药激素膏,另外要注意手不能接触洗衣粉,肥皂,洗洁精,洗手液等洗化用品
『贰』 每到换季的时候手肘处就出现小红疙瘩,有点痒~~请问是什么原因
你好:
你说的这个情况是皮肤科常见病,诊断为季节性皮炎。1要记住不要直接暴晒。2是穿长袖衣服。3西替利嗪口服外用哈西奈德乳膏即可。
谢谢
『叁』 换季皮肤过敏是为什么
在北方换季的时候,很多人会出现皮肤过敏的现象,换季皮肤过敏的原因包括饮食不当、温差变化、环境变化等。
1、饮食不当:
由于换季时饮食习惯通常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夏季比较爱吃烧烤,部分人群可能会因食用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等而导致皮肤过敏,所以我特别注意,基本上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2、温差变化:
由于换季时的温差变化,可能会引起冷空气与热空气的交替,部分人群可能会对冷空气或热空气产生皮肤过敏反应,所以我会在换季的时候要注意提前关注一下天气变化。
3、环境变化:
由于换季时会出现环境变化,比如春夏季节会出现花粉、柳絮等,秋冬季节会出现某些细菌、病毒或真菌孢子等,从而造成部分人群皮肤过敏。
所以当季节交替时,容易过敏的人群一定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注意防寒保暖,外出时做好皮肤的防护措施。
『肆』 一变天换季身上起疙瘩,怎么办
季节交替的时候气温变化莫测,不仅身体无法快速适应这种改变,皮肤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温度变化,因此很容易出现一些皮肤异样的症状。有些人到了换季的时候皮肤就会过敏,并且会出现一些小疙瘩,在此期间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外在形象,还有可能对肌肤造成损伤,因此大家需要加强护理。
第一、注重皮肤清洁。皮肤清洁是护肤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肌肤敏感的人一定不要滥用洗面奶,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洗护产品。不建议大家使用清洁力过强的洗面奶,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而加重皮肤过敏的症状。同时洗脸的次数也不要过于频繁,一般早晚两次就可以了。
第二、使用修复面膜。皮肤敏感可能会加重过敏症状,在此期间可以使用一些具有修复功效的面膜,比如保湿面膜、具有舒缓抗过敏功效的面膜等。既能够给肌肤补充水分,还能够增强肌肤的免疫力,防止外界环境对皮肤造成不良刺激。
第三、加强肌肤防晒。皮肤过敏后本身已经变得异常敏感,在此期间稍微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加重肌肤不适的症状。因此生活中一定要保护皮肤免受外来刺激,尤其要注重肌肤防晒,避免紫外线对皮肤造成伤害。不仅仅夏季紫外线比较强,秋冬紫外线同样会对皮肤造成损伤,因此一年四季都需要加强防晒。
第四、调整健康饮食。皮肤过敏期间也要格外注重自己的饮食管理,日常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不可进食各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海鲜类的食物,以免对机体造成刺激而加重皮肤过敏的症状。
『伍』 每年换季身上长红疙瘩
是丘疹性荨麻疹,常见原因是蚊虫叮咬,与个人体质有关,有时也是个体对换季或环境变化的反应。
哺乳期可外涂炉甘石洗剂治疗。
少去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家里多晒被褥及地毯,做好防虫除虫工作。
『陆』 换季的时候身上长红疙瘩如何防止
根据您的大概描述,应该是湿疹。
湿疹(eczema)是以皮疹特征命名的一种最常见的皮肤病,小儿尤为多见,占皮肤科初诊病例的10%-30%。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多形性皮疹,渗出倾向,对称分布,易于复发和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
病因及流行病学:
病因较复杂,目前多认为系过敏性疾病,属第Ⅳ型变态反应。过敏原可来自外界,亦可来自机体内部。外界过敏原如化学药品、化妆品、染料、某些动物的毒素,蛋、鱼、虾、牛奶等异性蛋白以及某些花粉、尘埃等。内部过敏原如体内病灶,肠寄生虫病,某些代谢、内分泌或消化道功能失调以及人体本身某些组织在某些因子的影响下,其成份发生改变而形成自身抗体等。
小儿尤为多见。
现代医学病理:
湿疹患者多具有过敏性体质,有人发现过敏体质与遗传性IgA缺乏有一定关系。此外,当机体处于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发生一系列的相应变化,通过神经反射或内分泌影响使皮肤对各种刺激因子的易感性增高,有助于湿疹的发生。
中医学病因病机分析:
本病常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辛辣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或因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
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与分型
湿疹可分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一)急性湿疹
1.皮损呈多形性,常循一定规序发生,开始为弥漫潮红,以后发展为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常数种皮损同时并存。
2.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境界。可发于身体各部,而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多见。常对称发病,严重者可泛发全身。
3.经过急剧,炎症明显,倾向湿润糜烂,如不发展为慢性,约2~3周可以痊愈,但常易反复发作。
4.自觉灼热及剧烈瘙痒。
(二)亚急性湿疹
1.为介于急性与慢性湿疹间的阶段,常由于急性湿疹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使病程迁延所致。
2.皮损较急性湿疹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
(三)慢性湿疹
1.常由于急性和亚急性湿疹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转变而来。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手、小腿、肘窝、阴囊、女阴等处,境界明显,炎症不著。
2.患处皮肤肥厚粗糙,嵴沟明显,呈苔藓样变。颜色为褐红或褐色,表面常附有糠皮状鳞屑,伴有抓痕,结痂及色素沉着。部分皮损上似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浆液渗出。发生于手足及关节部位者,常呈破裂或疣状,自觉疼痛影响活动。
3.慢性病程,时轻时重,常反复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尤以精神紧张时为甚。
4.平时自觉症状不著,每当就寝前或精神紧张时出现剧烈瘙痒。
二、几种特殊类型湿疹
(一)钱币状湿疹
1.好发于背及四肢伸侧。
2.皮损呈散在约5分硬币大小,圆形红斑水疱,轻度糜烂和结痂等,边界较清楚,在进行期损害可稍扩大。
3.大多呈慢经过,自觉剧烈瘙痒。
(二)自体过敏性湿疹
1.发病前某些部位皮肤如下肢、阴股部等处常患有湿疹。
2.原发部位湿疹恶化后不久在身体其他部位即出现湿疹样损害。开始为炎性小丘疹,迅速变为群集的丘疱疹,以后融合成小的片状湿疹样损害。
3.病变分布以四肢为主,其次为躯干及面部。
4.瘙痒较剧,有烧灼感,可伴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和低热。
5.一般发作较急,可于1~2周内泛发全身原发病灶好转后,继发性皮疹可逐渐消退。病程迁延数周以上。
三、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1.常发于破溃的脓肿、窦道、溃疡、瘘管周围或女阴附近等常受分泌物刺激的部位。
2.初起仅限于化脓性病灶周围,皮损潮红,边界清楚。有多数小疱、脓疱或毛囊炎,表面覆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或痂皮。皮损可向周围扩大蔓延,有时周围出现1周即将剥脱的皮屑,其下常有积脓。附近淋巴结往往增大。
3.具有自体接种传染的特点,搔抓可使皮损呈线状分布。
4.自觉瘙痒但较一般湿疹为轻。
诊断:
湿疹诊断标准:
1.急性湿疹
(1)急性发病,皮损由红斑、丘疹、水疱组成。集簇成片状,因搔抓常引起糜烂、渗出、结痂和化脓等改变,边缘不清,常呈对称分布。
(2)剧痒。
2.亚急性湿疹:急性病变炎症减轻、渗液减少后,病程迁延,皮损以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和糜烂或有轻度浸润。
3.慢性湿疹
(1)可从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而致或开始即呈慢性。
(2)好发于面部、耳后、肘、腘窝、小腿、外阴和肛门等部位,伴剧痒。
(3)皮损较局限,肥厚浸润显著,境界清楚,多有色素沉着。
(4)病程慢性,常有急性发作。
4.自家敏感性湿疹
(1)发病前,在皮肤某部常有湿疹存在。
(2)经7~10天后,全身突然发生多数散在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对称分布,并有同型反应。
(3)原发病灶好转后,全身皮损也自然减轻、消退。
(4)瘙痒剧烈
5.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1)在发病部位附近有原发性化脓病灶。
(2)皮损以化脓病灶为中心,向四周扩展,表现为红斑、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等。进展快,不对称,常沿搔抓方向成带状分布。
[附]按湿疹发生部位分型,湿疹常发生于某一部位,临床表现也有一定的特异性,兹分述如下。
1.耳部湿疹:多发生在耳后皱襞处,表现为红斑、渗液、有皲裂及结痂。有时带脂溢性。常两侧对称。
2.乳房湿疹:多见于哺乳的妇女。乳头、乳晕及其周围呈棕红色皮损,边界清楚,糜烂,结痂,在乳头部皲裂、疼痛。肥胖妇女或垂乳者,常于乳房下皱褶处发生潮红或糜烂渗出。
3.脐窝湿疹:脐窝处呈现鲜红或暗红色斑,表面湿润,有渗液及结痂,边界清楚,很少波及脐周皮肤。
4.阴囊湿疹:急性发作时,阴囊皮肤水肿,潮湿或有糜烂,渗出,结痂。多数呈慢性,阴囊皮肤皱纹深阔,浸润肥厚,呈橘皮或核桃壳状,干燥,覆有鳞屑,色素加深,间或有部分色素脱失。自觉瘙痒剧烈。病程较长,常数月、数年不愈。
5.女阴湿疹:大小阴唇及其附近皮肤浸润肥厚,境界清楚。较少发生红斑、糜烂、渗出。因剧烈瘙痒而经常搔抓,大阴唇皮肤可呈苔藓样变,有时可见部分色素脱失斑。
6.肛门湿疹:肛周皮肤湿润潮红、糜烂,亦可散在少量丘疹,或肛门粘膜皱襞肥厚皲裂。奇痒难忍。
7.手部湿疹:好发于掌面、手背,可侵及腕部和手指。常对称发生。掌面皮损为局限性浅红,黄褐色斑,上有较厚硬皮屑,易干燥皲裂。手背多为钱币状浸润肥厚的暗红斑,或为苔藓状斑片,覆有少量鳞屑。手指见少量丘疹、水疱。甲周皮肤肿胀潮红,甲板有上现象,甲板变厚不规则。自觉不同程度瘙痒。
8.小腿湿疹:多发生于胫前或侧面,常对称分布。皮损多为局限性棕红色斑,有密集的丘疹或丘疱疹,破后有糜烂,渗出,结痂,日久则皮损变厚,色素沉着。自觉瘙痒。
鉴别诊断:
一、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疹鉴别
1、接触性皮炎:病因主要为外界接触物,病因易追查。主要限于接触部位、暴露部位多见。皮疹多为单一形态,境态清楚,可有大疱,局部灼痒、疼痛、不适。病程短,去除原因后多易治愈。除非再接触,一般不复发。
2、急性湿疹:主要为内因,病因复杂,常不易追查。无一定部位,常对称分布。皮疹为多形性,边界不清,无大疱,多为小疱,伴剧烈瘙痒。病程较长,易转为慢性。易于复发。
二、神经性皮炎与慢性湿疹鉴别
1、神经性皮炎:先有瘙痒、后发皮疹。皮损为圆形及多角形扁平丘疹形成苔癣样变,边缘常有散在扁平发亮的正常皮色丘疹,无小疱。颈、肘、膝、伸面及腹内侧多见。病程为慢性经过。
2、慢性湿疹:常由急性转变而来。浸润肥厚,色素沉着,周围可有丘疱疹,破裂后糜烂渗出。多发于头面、四肢屈侧及外阴部。急性及慢性反复交替发作。
三、手癣
易与手湿疹相混淆,手癣多发生在手掌,常单侧发病,真菌检查阳性。
四、脂溢性皮炎
经过中可有湿疹样改变,但本病主要发生于头部、胸前、背部中央、腋窝、阴部等皮脂分泌较多的部位,常先自头部开始发病,向下蔓延,损害主要表现为黄红色或鲜红色斑,上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
现代医学疗法:
只有急性泛发性湿疹经多种治疗疗效不明显时才考虑短期选用皮质激素内服。外用药物主要为对症处理,根据不同病期表现选用溶液、洗剂、霜脂、糊剂或软膏等湿敷或外涂,常用的有硼酸、薄荷、樟脑、糠馏油、煤焦油、皮质激素等有收敛、止痒、消炎作用。除非有继发性感染,一般不需用抗生素治疗。
一、治疗原则
要使病人了解湿疹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去除一切可疑的致病因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洗烫、用力搔抓、过多的使用肥皂、不适当的外用药等。应避免过劳及精神紧张,避免辛、辣、腥、酸等食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对于慢性泛发湿疹患者,必要时清除病灶,治疗全身性疾病。
二、全身治疗
1.抗组织胺药物:如扑尔敏4mg,3次/日,口服。赛庚啶2~4mg,3次/日,口服。息斯敏10mg,1次/日,口服等。
2.镇静止痒剂:对有精神障碍或睡眠不佳者,可酌用氯丙嗪12.5~50mg,3次/日,口服。奋乃静8mg/日,分1~2次口服。眠尔通0.2~0.6g,3次/日,口服。10%水合氯醛5~10ml,用水稀释1~2倍,睡前半小时口服等。但应注意,上述药物本身亦偶有致敏作用,故用前应详细询问病史。
3.钙剂:如10%葡萄糖酸钙针剂10ml,用等量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脉缓慢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
4.静脉封闭:0.25%普鲁卡因10~20m1加入维生素C1~2g,静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5.维生素类药物:如维生素C0.2g,1日3次。维生素B120mg,1日3次。维生素B620mg,1日3次等口服。
6.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若皮损广泛,炎症急剧,按上述方法未能奏效者,方可考虑应用激素。如口服强的松5~20mg/次,3~4次/日。
7.组织胺球蛋白:是由盐酸组织胺和丙种球蛋白混合后制成的注射剂。每2ml内含盐酸组织胺0.15~0.2mg,丙种球蛋白12mg。成人每3~4天皮下注射2ml,5岁以下儿童1ml,3~6次为1疗程。
三、局部治疗
1.急性期
(1)在疾病初期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小疱而无渗液,治宜缓和消炎,避免刺激,可选用湿敷或具有止痒作用的洗剂,常用2%~3%硼酸水湿敷,炉甘石洗剂或2%冰片,5%明矾炉甘石洗剂等。如仅有潮红者可酌用硼酸滑石粉1日多次频频撒扑。
(2)水疱糜烂渗出明显者,宜收敛、消炎,以促进表皮恢复,可选用防腐收敛性药液作湿敷或罨包,常用的如复方硫酸酮溶液,2%~3%硼酸水,0.5%醋酸铅或醋酸铝溶液。轻度渗出者,可用氧化锌油外涂或氧化锌糊包扎。
2.亚急性期:治疗原则为消炎、止痒、干燥、收敛,多选用氯化锌油剂,泥膏或乳剂为宜。可根据渗出糜烂的轻重,皮损浸润肥厚,瘙痒的程度而加入适当的收敛剂、角质促成剂及止痒剂,如3%黑豆馏油,2%冰片,5%黑豆馏油泥膏。
3.慢性期:治疗原则为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炎症浸润吸收。可根据皮损肥厚,干燥程度而采用不同的浓度的焦油类(煤焦油、松馏油、糠馏油、黑豆馏油)软膏或糊剂。损害较薄或轻度糜烂渗出者,可用焦油糊剂,干燥肥厚者可用焦油软膏、焦油酊,常用浓度为5~10%,亦可在焦油制剂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其它角质溶解剂,如水杨酸或硫黄。对慢性肥厚性湿疹,可在焦油制剂中加入适当浓度的皮质激素,疗效更好。
四、物理及放射疗法
对慢性湿疹可采用浅层X线照射或用放射性同位素磷32和锶90治疗。一般放射量为80~100拉德,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总量一般不超过1000拉德,但非常肥厚的病损可用至1500拉德。亚急性湿疹有少量渗出者亦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其开始量以30拉德左右为好,待渗出消退后可逐渐增加,但最大量不应超过800拉德,一般总量为500~800拉德。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病初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外越肌肤则疹色鲜红,浸淫流液,病久反复发作,阴血被耗。气血失和,化燥生风,肌肤失养,粗糙肥厚,缠绵难愈。总之,该病属湿热,血热,湿阻,血燥所引起。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体质、脉证,选方用药,不可拘泥成方。
本病的治疗,辨别皮疹的湿、热、风对于立法非常重要。皮损分布、颜色、性质的不同是湿疹辨证的依据,如皮疹分布在四肢伸面、背部的属阳;屈面、腹部属阴;头面、上肢及躯干上部的多属风;下肢及阴部的多属湿。同时结合脉、舌的变化加以全面分析,舌红为血分有热;苔黄腻为热在肝胆;苔白腻为湿阻脾胃;脉沉细则为血虚等等。
1.湿热
证候:本型相当于急性湿疹,皮损潮红,水疱,糜烂,流液,边界弥漫,剧烈瘙痒,伴胸闷纳呆,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萆??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龙胆草10g,黄芩10g,丹皮15g,银花30g,连翘15g,苦参10g,苍术10g,萆??10g,黄柏10g,茵陈10g,生甘草6g。热盛加生石膏30g,白茅根30g;毒热盛时加大青叶30g;大便燥结加生大黄10g(后下)。
2.血热
证候:本型亦相当于急性湿疹,但渗液较少,皮损以红斑、丘疹、抓痕、血痂为主,瘙痒剧烈,常伴有口干舌红,脉细数。
治法:清热凉血,佐以利湿。
方药:鲜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白茅根30g,黄连6g,山栀子10g,地肤子10g,茜草15g,苦参10g,海桐皮15g,生甘草10g,车前草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湿阻
证候:多为亚急性湿疹,皮损色暗、淡红或不红,水疱不多,但液水浸淫,常伴有胃纳不香,面色萎黄,便溏溲少,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除湿,养血润肤。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15g,白术15g,猪苓15g,茯苓20g,山药15g,生苡仁30g,车前草1Og,泽泻15g,徐长卿30g,陈皮10g,茵陈10g,生甘草6g。胃纳不香者加藿香、佩兰;渗出多时加萆薢、苦参;有热象苔黄者去苍术加黄柏、滑石。
4.血燥
证候:本型相当于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角化破裂,或有抓痕血痂,反复发作,数年不愈,常有人体消瘦,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治法:养血疏风,除湿润燥。
方药:消风散或四物消风散加减。生地30g,白芍15g,当归10g,丹参20g,鸡血藤15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萆藓10g,茯苓皮30g,蛇床子10g,生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验方:
1.除湿止痒药粉:炉甘石、赤石脂、熟石膏、滑石粉、枯矾各30g,冰片5g。将上药共研粉末装瓶备用。可直接扑撒患处,适用于湿疹急性期有糜烂渗出者。
2.湿疹散:黄柏30g,冰片20g,青黛粉20g,苍术5g,白矾10g,石膏10Og。将黄柏、苍术洗净泥土及杂质,烤干后共细粉,白矾、石膏用火烧透后研成粉末。将青黛、冰片制成粉未,各药混后均匀过筛后装瓶备用。
3.湿疹洗方:败酱草50g,苦参15g,蛇床子30g,川柏10g,明矾6g,马尾连10g,加水适量,煮沸20分钟约剩药液500~1000ml,即可用之熏洗患处,每日2次。对外阴湿疹效果尤佳。
4.湿疹外敷方:马齿苋60g,黄柏20g,地榆15g,苦参10g,苍术15g,上药共加水1200ml,煎3遍混合备用,用4~8层的沙布或口罩垫于患处湿敷每日2次,每次15分钟。适用于急性湿疹。
5.肛门湿疹方:牡蛎60g,苦参60g,黄柏60g,川椒30g,冰片15g,炉甘石1OOg。上药共研细粉,取适量撒布在伤湿止痛膏上,贴于肛门周围,每日1次,用后每晚去掉并用清水洗浴肛周。本方对肛门湿疹有良效。
外治法:
1.急性期
(1)在疾病初期,仅有皮疹潮红、丘疱疹而无渗液,可用祛湿散或滑石粉30g,寒水石粉10g,冰片2g,混匀一日多次频频撒扑。若有渗液不多者,用三黄洗剂外擦,每日5~6次。
(2)糜烂、水疱、渗出较多者可用马齿苋60g加水2000~3000ml,煮沸15~20分钟,冷却后湿敷。或用黄柏,生地榆各30g加水2000ml,煮沸15~20分钟,冷却后湿敷。亦可用蒲公英、龙胆草、野菊花等各20g煎水待冷后湿敷。
(3)糜烂、水疱、结痂时,用黄连袖或青黛散麻油调搽,1日3次。或祛湿散或三妙散用植物油或甘草油适量调匀处用,1日2~3次。
2.亚急性期:
一般用三黄洗剂或青黛散麻油调搽均可,或用祛湿散、新三妙散油调外用,每日3次。
3.慢性期:
①青黛膏或皮脂膏外涂,每日2~3次。②青黛膏加热烘疗法,每日1次。③20%猫眼草膏合80%青黛膏,调匀外擦,每日2次。④烟熏法熏疗患部,每日1~2次。
针灸治疗推拿治疗:
可针刺曲池、足三里、血海、委中等穴。耳针可取肺、肾上腺、神门、内分泌等穴。
疗效及预后:
1.治愈:皮疹消退,仅遗留色素改变,不痒,随访观察2年未再复发。
2.好转:皮疹和炎症明显消退,痒减轻。
预防:
去除一切可疑的致病因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洗烫、用力搔抓、过多的使用肥皂、不适当的外用药等。应避免过劳及精神紧张,避免辛、辣、腥、酸等食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柒』 春天身上起红疙瘩很痒怎么办
春季不少人会有皮肤出现红疙瘩的症状,并且伴随有轻微的瘙痒感,因为春季细菌的增多,加上过敏源的大幅度增加,所以出现皮肤过敏或者是皮肤病的几率大大增加,本文就春天身上起红疙瘩怎么办等相关内容,为大家做介绍,希望各位在春季做好防治工作。
春天身上起红疙瘩的原因春天,多美好的季节!经历了寒冷干燥的冬天,万物复苏,大地苏醒,人们经过一冬的“憋屈”,都迫不及待地要出去踏青,领略下春之女神的魅力了。但是,在一番酣畅的游玩后,回家却发现身上起了红疙瘩,又痛又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 这些红疙瘩,很可能是春季高发的过敏性皮炎导致的。经过冬天寒风的摧残,到了春天,还没有适应过来,机体免疫力差,就很容易造成皮肤过敏,包括荨麻疹、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等。由于这类疾病中有的疾病,比如接触性皮炎在不同发展阶段,用药原则特别是外用药的原则完全不一样 ,若是处治不当,症状反而会加重;有的如荨麻疹虽然会自愈,但如果病情严重,也有引起喉头水肿和世物拆过敏性休克的可能,
2、 同时,春风吹拂,暖阳高照,虽然带来了明媚的春光,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花粉、尘土等过敏原,有时一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鱼虾蟹等蚂激食物都可造成过敏性荨麻疹,使得人们皮肤出现大片风团,伴有恶心、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者还会有血压下降、呼吸短促等全身症状,不可轻视。
春光灿烂,小伙伴们出去游玩也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带上口罩等,假如不小心中招了,也一定要前往医院就诊,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因而,建议除非已经确定自己只是患有很轻的荨麻疹,可以自己口服抗组胺药物来治疗,其他的情况下,特别是在自己用药后症状仍不减轻时,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治疗,而不能图一时省事,造成之后更严搜枣重的后果,悔之不及。
春天身上起红疙瘩很痒怎么办
春天是过敏性病症的高发季节,不仅因为空气中常有的花粉、柳絮、灰尘等,由于换季所带来的人体免疫力下降,对外界环境不适应也会导致身上长红疙瘩,瘙痒难耐。
1、过敏性皮炎,包括荨麻疹、接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等,可先口服氯雷他定片和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抗过敏治疗,同时注意忌烟酒,忌熬夜,相应减少外出时间以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2、春天的天气变化很是反复无常,若是免疫力较差,会出现种种不适的症状,所以啊,春天可不仅是百草发芽,更是百病发作的季节,应该注意保健养生,起了红疙瘩就不能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等。
3、春天气温上升,各种小虫子也特别活跃,所以可以在身上涂些藿香正气水或花露水等,驱虫的同时,花露水中的酒精成分会挥发吸热使得红疙瘩处的毛细血管收缩,降低痒感。
4、身上的红疙瘩也可能是身体内的毒素堆积导致的,推荐三黑给大家食用,能够强健肝肾,排毒养颜,它们是黑米黑豆黑芝麻。这三黑可以补肾,补血,明目,若是嫌煮粥吃过于麻烦,将它们磨成粉也是一样的。
要注意的是,抗过敏的药物要在医生明确诊断后使用 ,因为这类药物并非对所有的皮肤瘙痒都有效 ,把体癣、疥疮等误认为是过敏而盲目使用这类药物 ,是目前自主用药中一个很常见的误区。
春天身上起红疙瘩的治疗方法
春天是过敏的高发季节,空气中的柳絮花粉会使敏感的皮肤产生过敏反应,而初春不时的寒风也会使得寒冷性荨麻疹发作,更不用说还有活跃的小虫,蚊虫叮咬也是各种皮肤病的起因。治疗红疙瘩首先得明确病因,对症下药才可能药到病除。
1.过敏性皮炎 :一般是由过敏源引起的,可能是因料峭春寒而发作的寒冷性荨麻疹,一般是在裸露的部位因吹寒风而突发风团,过几小时后又自动消退,具有反复性,一般多发作于女性,可取适量白酒配合鲜姜汁擦拭患处,一般2~4次即可见效。
2.虫蚊叮咬 :若是由蚊虫叮咬导致红疙瘩发痒难忍,那是蚊虫叮咬后释放的乙酸刺激皮肤的结果在抓挠时用力过度,使得皮肤里的组织液、淋巴液渗出,外部细菌感染所致的皮炎,则先用盐水或冰敷一会儿,缓解瘙痒的程度,或在局部皮肤上涂抹清凉止痒剂如复方炉甘石洗剂等,敏感皮肤可服用抗组织胺药物,配合盐酸洛美沙星软膏外用。
3.食物过敏 :如有人食用了鱼虾等会过敏,有人吃柠檬过敏,有人喝牛奶过敏,最常见的过敏症状就是引发皮疹、湿疹,这些过敏症状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是有家族史的,应该尽量避免进食相关食物,若在不知情下误食了,可口服维生素C片或一些红葡萄酒,因为红葡萄酒中丰富的白藜芦醇能够预防这种食物过敏,缓解过敏现象,当然情况严重者则应去医院就诊。
如何预防春天身上起红疙瘩
春季是过敏高发的季节,这也意味着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已的皮肤状况,防止在这“危险”的季节里中招。如何在春天预防身上起红疙瘩呢,莫要心急,且往下看。
1、尽量减少外出 :即使外出也应该戴上口罩,同时身着长袖,注意保暖,虽然冬日的寒风一去不回,但料峭春寒还是能让小觑它的人受些苦头的,戴口罩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花粉柳絮等颗粒物随着我们的呼吸进入体内,引起过敏,身着长袖则是抗寒,避免寒冷性荨麻疹的入侵。
2、少去蚊虫滋生的地带 :春天万物复苏,一些小虫子们在惊蛰过后也逐渐活跃了起来,若是不小心让它们咬上一口,暂不提当时那又麻又痒的感觉,若是之后处理不当,这些可能携带着病菌的虫子还会带来更大的困扰,它们的口器在扎进人的皮肤后,会释放乙酸,这就会造成皮肤之后的红肿,若是不小心将口器折断在里面,不能及时清理,那更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带来过敏症状。
3、勤洗衣物 :将家中的被褥、枕套等都清洗一番,在外晾晒。冬天在南方人眼里是最难熬的一个季节,因为天气是湿冷,晒东西很难干透,所以在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摧残后,是时候将这些会与肌肤亲密接触的物件好好清洗,杀杀菌消消毒了。还可以避免由于螨虫等寄生虫对皮肤的损害,何乐而不为呢。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常换衣。
4、多吃水果和蔬菜 :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免疫系统是人体免受外界环境干扰的一道屏障,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免疫力下降才会特别容易中招。
扩展阅读: 身上起红疙瘩很痒怎么办
『捌』 换季秋冬、夏秋皮肤长疙瘩、痘痘怎么办,是怎么回事
一到换季,不少人会因换季脸上、手上、脚上、身体各个部位都出现小疙瘩和痘痘,酷似蚊子咬的红包,这些小疙瘩和痘痘伴随着红肿、瘙痒等现象。那么,换季秋冬、夏秋皮肤长疙瘩、痘痘怎么办,是怎么回事、要怎么处理?
换季皮肤出现小疙瘩和痘痘主要原因是由于换季期间,天气温度反复无常,皮肤跟不上气候温度的变化,导致皮肤屏障失衡。皮肤在屏障失衡的情况下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会变得特别敏感脆弱。与此同时身体各项激素也会随着变化也会影响到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皮肤容易起小疙瘩和痘痘。
诱发皮肤长疙瘩、痘痘有几点因素。
诱因一:皮肤缺水。皮肤特别是在秋冬换季时会因气候更替空气变得比较干燥导致皮肤缺水,皮肤会自动分泌出更多的油脂来保护表皮皮肤不被外界因素破坏。而油脂分泌过多会导致毛孔堵塞,从而形成痘痘、闭口、小疙瘩等。脸部补水可以选择含有玻尿酸、泛醇(维生素B5)、氨基酸等成分,或是使用一些滋润型的乳液、面霜。皮肤缺水还可以多吃点水分含量多的水果和蔬菜;多喝水,补充自身的水分流失。
诱因二:与肤质有关。一般油皮、混油皮、敏感肌在换季期间比干皮更容易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油性敏感肌肤的人群。皮肤屏障比较脆弱且出油多,容易堵塞毛孔,从而形成痘痘。可以用温和型洗面奶,如氨基酸成分的洗面奶。出油不多的肤质可白天用温水清洗脸颊,晚上再用温和型洗面奶清洗脸颊。
诱因三:清洁过度。使用一些清洁力度比较强的洗面奶、清洁面膜、磨砂膏等产品来给皮肤深层的清洁,导致脸部、身上各个部位没有适当油脂的保护而出现红肿、瘙痒。减少使用清洁能力较强产品的次数,让皮肤表面保留适当的油脂来保护我们皮肤不受外界因素的破坏。
诱因四:对产品刺激性成分不适应。比如使用一些酸类刺激性成分,如水杨酸、果酸、壬二酸等。在皮肤没有建立耐受阶段前使用会因皮肤脆弱扛不住产品刺激导致烂脸甚至更加严重。针对这一因素引起的皮肤现象我们可以先修护好换季皮肤失衡的屏障,再对症下药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产品,但要注意皮肤先建立好耐受,再少量使用。
诱因五:卸妆不彻底。部分人日常卸妆卸不彻底还遗留部分彩妆残留,涂抹防晒霜只用洗面奶清洗。大部分洗面奶并不具有完全卸掉防晒霜的能力,日常涂抹防晒或化妆还是要选择卸妆产品来进行脸部卸妆。卸妆时可以对着镜子卸妆,方便我们查看哪些地方还有彩妆遗留。
诱因六:洗澡温度过高、洗澡次数过多。天气冷时很多人喜欢用温度高的水来洗澡,甚至一天洗很多次澡。在皮肤还没有适应温度的变化,容易出现小疙瘩和痘痘。洗澡温度尽量选择温度适宜的温水清洗,保持一天一洗。在皮肤清洁后给身体擦拭一些身体乳,手部护理也是一样,在清洁后给手部涂上护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