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一热皮肤就有红点,很痒,红点褪去后就变成白斑,很多年了,请问是什么皮肤病怎样治疗,或减轻病症
有多种可能,看图似乎要考虑是花斑糠疹可能。花斑糠疹又称花斑癣,汗斑。是马拉色菌侵犯表皮角质层引起的表浅感染。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的颈部、前胸、肩背、上臂、腋窝等皮脂腺丰富的地方。皮损初起以毛孔为中心、境界清楚的点状斑疹,可为褐色、淡褐色、淡红色、淡黄色或白色,逐渐增大至指甲大小,圆形或类圆形,可相互融合,表面有糠秕状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偶轻痒。病程慢性,冬轻夏重,不治疗可以持续多年,传染性弱。该病以外用药物为主,可以使用联苯苄唑溶液、咪康唑霜、克霉唑霜、2.5%硫化硒、2%酮康唑洗剂外用也有效。皮损较大外用治疗不佳者可以口服抗真菌药物,疗程1-3周。患者应当勤洗澡、勤换衣物、内衣应当煮沸消毒。
② 疱疹刚开始症状图片
疱疹刚开始症状图片
表现为皮肤,粘膜出现单发,多发或成簇水疱,疱疹壁薄,疱液清澈或浑浊。常见出现疱疹的疾病有:单纯疱疹,水痘,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脓疱疮等。单纯疱疹表现为皮肤,粘膜局限性成簇小水疱,尤多见于唇,鼻,面颊及外生殖器。全身症状轻,易复发。水痘多见于儿童,表现为全身皮肤同时出现的丘疹,水疱及结痂疹。
疱疹病毒一般都在什么地方感染
根据疱疹的类型,发生部位各不相同,如下所示:
一、单纯疱疹:
1、单纯疱疹病毒1型:通常分布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嘴角、鼻孔、眼角等处,也可发生于面部等部分;
2、单纯疱疹病毒2型:主要发生在外阴,包括男性和女性外生殖器和肛周,如男性龟头、阴茎、冠状沟、包皮等,女性会阴包括大阴唇、小阴唇和耻骨。
另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容易反复发作,特别是在同一区域或周围,会出现成簇的、比较明显的小水泡。水泡会破裂甚至结痂。
二、带状疱疹:
它主要是由潜伏在人体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尤其是在免疫系统较弱的情况下,病毒可被激活到达相应神经支配的区域,如肋间神经、眼睑神经,以及腰骶神经等,引起水泡的发生。
带状疱疹的最初症状
包括发烧、患处持续疼痛和小水泡。
1、发热:疱疹是一种皮肤病,只有在淋巴系统受损时才会出现。此类患者的淋巴系统受损后,患者的免疫力会严重减弱,体温会升高。一般对于带状疱疹引起的发热,患者可以使用退热药降温。主要治疗方法是治疗带状疱疹。患病期间,患者应多喝水,及时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
2、患处持续疼痛:有疱疹的地方,在疱疹出现前半个月就开始疼痛。这种痛不是一时的痛,而是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有点像针刺。然后患者跟进广泛的带状疱疹。通常患者身体部位有针刺痛,但身体无明显症状,应考虑疱疹的情况。
3、小水泡:带状疱疹初期会出现水疱,患者先出现小红斑。这些小红点会慢慢的变成一个个的红点,然后这些红点就会慢慢的形成水泡的形状。患者出现明显的瘙痒和疼痛。
③ 皮肤上的红点是什么怎么解决
皮肤有红点相信不少人都曾有过,而这个红点是什么病引起的,也是深受大家关注的。其实导致皮肤有红点原因有很干有多,不同的原因,其处理方法也不同,其中有的可能和一些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为了自身健康,当皮肤有红点时,要引起重视,及时处理。
皮肤上有红点在不少人身上都可发生,它主要是因为血管、血小板两个因素引起,像血管在生病时就会变弱,从而可导致出现内出血现象,引起皮肤有红点。针对不同的情况,其具体的原因也不一样,患者要了解它的原因,然后根据情况来处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皮肤有红点的原因。
1、红点如果是像芝麻一样大小,顶端像小针尖一样,刺刺的,那么这种情况可能不用治疗,和黑痣一样,是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属于病。
2、红点如果是中间的位置高出皮肤表面的,而且红点四周有毛细血管延伸的,这种情况可能是肝硬化病症,要及时对症治疗。
3、皮下出血也可引起皮肤有红点,一般刚开始是鲜红色的,后来就会演变成紫色、黄褐色,最后会消失,较小的最后会成为瘀点,较大的称为紫癜。
4、皮肤有红点也可能是湿疹,湿疹属于皮肤病的一种,主要是由于过敏引起的,除出现红点外,还会伴有剧烈的瘙痒,严重时可出现渗液现象,容易反复好作。
5、缺乏维生素,这种情况也可引起皮肤有红点,要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 ,尤其是要补充维生素B,多吃新鲜蔬果,一段时间后小红点会慢慢消失。
6、过敏因素,有的人属于过敏体质,可因过敏源的影响而引起皮肤有红点,如花粉、海鲜、化妆品等都可引起过敏而出现红点,这时要注意停止接触过敏源。 另外还可因蚊叮虫咬而产生红点,引起瘙痒,这种情况可采用清凉油等药物去除。
皮肤有红点是什么病引起的?通过上面的介绍可知,有很多因素可导致皮肤出现红点的,如肝病或是湿疹等皮肤病都会引起这种现象,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皮肤上有红点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红点的症状,结合全身状况来判断它的原因,以便可以及时对因处理,防止影响健康。aqui te amo。
④ 皮肤上有许多小血点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根据您的叙述,身上起红色血点一般是皮肤受刺激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或者破裂造成的。有的人天生皮肤就敏感稍微遇到刺激物如受冻,受辣等皮肤就会出现红色血点 ,不用太担心。如果在未受刺激的情况下多次出现就应该到医院去就诊,因为极有可能是慢性病的征兆。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有很多,比较复杂. 血常规主要是检查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以便排除有关引起红色血点的慢性 疾病. 建议您还是要找医生或专家看看, 可能会解释的更清楚,权威. 功能性子宫出血与您的皮肤上有许多小血点没有多大关系,它常表现为月经周期失去正常规律,经量过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这类方面.给您提供几种常见的月经不调的食疗方如下: 1.黑木耳红枣茶:黑木耳30克,红枣20枚,黑木耳红枣共煮汤服之。每日1次,连服。功能补中益气,养血止血。主治气虚功能性月经出血过多。 2.浓茶红糖饮:茶叶、红糖各适量。煮浓茶一碗,去渣,放红糖溶化后饮。每日一次。功能清热、调经。主治月经先期量多。 3.山楂红糖饮:生山楂肉50克,红糖40克。山楂水煎去渣,冲入红糖,热饮。非妊娠者多服几次,经血亦可自下。功能活血调经,主治妇女有经期错乱。 下面的仅供您参考,对照.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1(0~1%) 淋巴细胞 L 0.20-0.40(20%-40%) 单核细胞 M 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 1.14- 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